第五章公共组织教学辅导

合集下载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两个纬度:“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一)垂直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二)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

1.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第一,科目本位课程1涵义:是由各自具有的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公共关系基础》教案

《公共关系基础》教案

《公共关系基础》教案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公共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公共关系的组成要素理解公共关系的核心目标1.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的定义与概念公共关系的组成要素:公众、组织、传播、管理、目标公共关系的核心目标:形象塑造、声誉管理、沟通协调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的定义和概念,阐述公共关系的组成要素和核心目标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共关系的实际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和看法第二章:公共关系策划2.1 教学目标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公共关系策划的流程和关键环节学会制定有效的公共关系策划方案2.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原则: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公共关系策划的流程:目标设定、环境分析、公众分析、策略制定、方案设计、资源整合、效果评估公共关系策划的关键环节:创意策划、媒介选择、活动组织、危机管理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原则、流程和关键环节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共关系策划的实际应用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一个简单的公共关系策划方案2.4 教学评估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制定的公共关系策划方案,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第三章:公共关系传播3.1 教学目标理解公共关系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公共关系传播的渠道和技巧学会制定有效的公共关系传播方案3.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公共关系传播的渠道:人际传播、媒体传播、数字传播公共关系传播的技巧:说服技巧、沟通技巧、危机传播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阐述公共关系传播的渠道和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共关系传播的实际应用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公共关系传播的场景,锻炼传播技巧3.4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展示: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评估传播技巧的应用和效果第四章:公共关系实务4.1 教学目标掌握公共关系实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了解公共关系实务的常用技巧和方法学会制定有效的公共关系实务方案4.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实务的基本流程:策划、执行、评估、反馈公共关系实务的常用技巧和方法:新闻发布会、活动组织、媒体关系管理、危机应对公共关系实务的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了解公共关系实务的实际应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实务的基本流程和常用技巧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共关系实务的实际应用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一个简单的公共关系实务方案4.4 教学评估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制定的公共关系实务方案,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第五章:公共关系与品牌管理5.1 教学目标理解公共关系与品牌管理的关系和重要性掌握品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运用公共关系策略进行品牌管理5.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与品牌管理的关系和重要性品牌管理的基本原则: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品牌维护运用公共关系策略进行品牌管理:形象塑造、声誉管理、沟通协调、危机管理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与品牌管理的关系和重要性,阐述品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六章: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6.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管理的概念和公共关系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掌握危机管理的流程和公共关系危机应对策略学会制定有效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计划6.2 教学内容危机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危机管理的流程: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应对、危机恢复公共关系危机应对策略:沟通策略、形象修复策略、媒介策略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危机管理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危机管理的流程和公共关系危机应对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实际应用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公共关系危机应对的场景,锻炼危机管理技巧6.4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展示: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评估危机管理技巧的应用和效果第七章:数字公共关系7.1 教学目标理解数字公共关系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数字公共关系工具和平台的使用学会制定有效的数字公共关系策略7.2 教学内容数字公共关系的概念和特点:社交媒体、网络传播、互动性数字公共关系工具和平台:微博、、博客、论坛、在线活动制定有效的数字公共关系策略:内容策略、互动策略、监测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字公共关系的概念和特点,阐述数字公共关系工具和平台的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字公共关系实际应用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一个简单的数字公共关系策略7.4 教学评估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制定的数字公共关系策略,评估策略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第八章:国际公共关系8.1 教学目标理解国际公共关系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国际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学会制定有效的国际公共关系计划8.2 教学内容国际公共关系的概念和特点:跨国性、文化差异、全球传播国际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尊重文化差异、遵守国际法规、寻求共同利益国际公共关系策略:跨文化沟通策略、国际媒体关系策略、国际合作与交流策略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国际公共关系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国际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国际公共关系实际应用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一个简单的国际公共关系计划8.4 教学评估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制定的国际公共关系计划,评估计划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第九章:公共关系伦理与法规9.1 教学目标理解公共关系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公共关系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学会制定符合伦理和法规的公共关系策略9.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诚信、透明度、社会责任公共关系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原则:隐私权、广告法、公关行业规范制定符合伦理和法规的公共关系策略:风险评估、合规管理、伦理决策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公共关系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共关系伦理和法规实际应用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伦理和法规的公共关系策略9.4 教学评估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制定的符合伦理和法规的公共关系策略,评估策略的合规性和道德性第十章:公共关系职业发展与案例分析10.1 教学目标理解公共关系职业的发展前景和机会掌握公共关系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学会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10.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职业的发展前景和机会:行业需求、职业角色、职业发展路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公共关系基础》教案,共十个章节。

《公共关系实用教程》—教学教案

《公共关系实用教程》—教学教案

《公共关系实用教程》第一章—第五章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材:《公共关系实用教程》第一章—第五章。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时间:第一章:45分钟第二章:45分钟第三章:60分钟第四章:45分钟第五章:45分钟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的概念、原理和案例。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经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公关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1.1 公共关系的定义1.2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1.3 公共关系与宣传、广告的区别1.4 公共关系的功能与作用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2.1 诚实守信原则2.2 公开透明原则2.3 互动沟通原则2.4 长期建设原则第三章:公共关系技巧3.1 倾听技巧3.2 提问技巧3.3 表达能力与非语言沟通3.4 危机公关处理技巧第四章:公共关系活动策划4.1 公共关系活动的类型与目标4.2 公共关系策划的程序与方法4.3 公共关系活动策划案例分析第五章:公共关系实务操作5.1 公共关系实务流程5.2 公共关系组织与人员素质5.3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与点评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公关实务操作:以小组形式进行公关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章节内容,适当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互动性。

3. 课后布置相关作业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公共关系实用教程》第六章—第十章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公共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2. 掌握公共关系策划与实施的方法。

3. 培养公共关系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五章 公共组织

第五章 公共组织
第五章 公共组织
第一节 公共组织概述
一、公共组织的定义
组织的定义: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 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照 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组织的本质特征:组织目标和组织行为 组织的特性: (1)组织是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定行为关系的集合; (2)组织有着某种特定的目标; (3)组织有一定的结构和行为方式; (4)组织有内在的精神意识(即有意识养成,最终系统化 为组织文化); (5)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组织环境变化而有机发展。
现代社会任何一种社会组织都具备三种功能:

第一种,聚集能量功能,就是把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 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汇集起来,形成资源优势,聚集较大的能 量。 笫二种,转换能量功能,就是将组织聚集的各种资源和能量 进行加工、制作、合成、转化成新的能量功能。在知识经济 和信息社会,这种功能更为重要
第三种,释放能量功能,就是将组织积聚的能量科学地释放 出去,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发挥应有有功能和作用。组织释放 能量与功能是组织达成某种目标和实现某种利益的能力。能 量与功能越大,实现目标和利益越快,效率越高。
集权和分权
保持的职权量 授权量
高度集权
集权程度 分权程度 高度分权
(一) 集权制
1、集权制的优点

第一, 政令统一,便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第二,因为权力集中,行政首长反映灵活,决策及时, 效率较高。 第三, 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 第四,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增强团体 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完整制
完整制以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 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 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 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第5章组织的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

第5章组织的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
13
在这本书中 ,巴纳德认为 , 组织研究总是意 味着对个 人的某种看法 : 有时把人看作是社会力量的产物 , 有 时却接受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相反,他却将这两种 矛盾作为自己组织理论的基石。
他将正式组织定义为 “ 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 人的活动和力量的系统 ” (p.S1), 他认为这种协调系 统必须依靠个体的参与。
25
但是尽管存在着这些观点上的改变 , 经 理人员的主要目的(并非巧合的是,这也 是管理科学家们关心的重点)依然是去寻 找一种能够确保工人理解和依从管理者 意愿的最有效方法。这个目的导致了以 后的研究集中在协调人际关系的最有效 的方法上,以提高工人的满意程度 , 更 重要的是提高组织的生产力。
26
19
在研究过程中 , 研究人员把几个特定的工人小 组作为研究对象 , 把他们与工厂当中的其他人 分开 , 并要求他们在各种 不同的环境下工作。 工作的条件和工人的产量被严格地测量并记录下 来。 然而 , 随着实验的不断进行 , 预期中的 工作条件和工人产量之间的关系却没有被物化反 映出来。事实上 , 无论外在条件如何变化组合 , 通常情况下 工人的产量总是在不断地增加。
29
现代社会科学对于这些重要性的确认, 导致可供选择的又一套有关人类行为的 新的假设以及相应的新的管理方法。这 些新的人性假设是(McGregor, 1960, pp.47-48):
30
1、工人工作中体力和脑力上的付出就像游戏或者休 息时体力和脑力的付出一样地自然。
2、外在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不是促使成员为组织目标 而努力的惟一手段。人对达成其承诺的目标会实行 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
15
这其中就有伴随着正式组织的结构成长 起来的非正式组织。就像看待其他事物 一样 , 巴纳德辩证地理解非正式组织 " 正式组织在非正式组织中产生 , 它对非 正式组织来说是必要的 ; 但是正式组织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又创造了 非正式组 织 , 并且需要非正式组织。 " (p.120)

第五章公共部门人员培训。

第五章公共部门人员培训。
2、针对中层管理者—厅局级、县处级干部培训班, 侧重于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决策计划等管理控 制能力。
3、针对基层管理者—科级及以下公职人员培训, 侧重于培训处理第一线日常工作中各种问题的技 巧。
(三)根据培训时点的安排来划分
1、职前培训—了解组织基本情况,增强新员工信心, 使其能迅速胜任工作。
2、在职培训—不脱产培训,与实际工作结合,有效 性、针对性
(二)公共部门培训项目设计
❖ 培训大纲与课程设置既要服务于组织的发展战 略,又要兼顾员工的利益。
❖ 培训项目设计要具有可实现性。 ❖ 考核目标易于量化。
(三)公共部门培训对象选择
❖ 依据员工受训的动机与能力,受训对象可分为四类 :核心员工、新进员工、老员工、边缘员工。
❖ 1、核心员工:能力强反应敏捷、有强烈的培训需求 。
业单位。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浦东 干部学院。P145
❖ 4、其他培训机构 ❖ 高等院校的MPA中心、北京大学公共管理高级
研修班等。
第 二 节 公共部门培训管理流程及实施
❖ 一、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流程的需求分析 ❖ 培训对象选拔与师资管理 ❖ 培训的实施 ❖ 培训效果评估 ❖ 培训效果转化
(3)自助培训—借助培训光盘软件,用户可以随时、 随地、以任意形式、任意人数、任意次数地自由组 织相关培训活动
(4)拓展训练—利用崇山峻岭等自然资源,通过精心 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3、管理开发培训方法
管理开发培训—为提高员工与组织整体的绩效,确定 和持续追踪高潜能员工,帮助组织内领导者或管理 者职业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培训项目。
绩效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 而确定组织内哪个部门、哪些业务、哪些人员需要进 行培训。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一般程序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一般程序

三、公共关调查的基本程序
调查准备阶段
确立调查任务 开展调查设计 准备调查条件
调查实施阶段
建立调查组织 进行具体调查
调查分析阶段
资料的核实分类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报告写作阶段
撰写调查报告
总结评估பைடு நூலகம்段
形成总结报告
四、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
• 基于调查对象范围 • 基于资料搜集方式 大小的不同分类: 不同的分类:
1、确定目标 2、确定公众 3、确定主题 4、确定传播渠道 5、选定公关模式 6、确定时间 7、经费预算 8、写出书面报告
1、确定目标
(1)如何确定公共关系活动 的目标:
a. 公关活动的目标应与组织整体目标相一致 b. 公关目标应按重要程度和执行的先后顺序
排列 c. 公关目标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也要
一、公共关系策划概述
(一)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
所谓公关策划,就是公关人员在 公关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组织形象的现 状和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谋划和 设计公关战略、专题活动和具体公关活 动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包括谋略、计 划和设计三个方面的工作。
它是公关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 环节。
(二)公共关系策划的内容与程序
反馈调整原则精选ppt四公共关系方案的有效实施1有效地排除实施障碍1实施主体障碍与排除沟通障碍与排除语言习俗观念心理机构等2有效防止与妥善处理突发事件3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科学管理实施人员障碍目标障碍创意障碍预算障碍实施方案障碍精选ppt公共关系效果评估指的是有关专家或机构依据某种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关的整体策划准备过程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测量检查评价判断的一种活动
Ⅳ 高知名度 低美誉度
10
知名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课件第5章群体行为与公共组织管理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课件第5章群体行为与公共组织管理
15
5.2.4 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所谓群体凝聚力,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其愿意留在 群体内的力量。群体凝聚力是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个体与 群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的反映。它既包括群体对其成员 的吸引力,又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高的群 体,群体成员相互吸引,沟通良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自觉维护群体利益和荣誉,共同接受群体的目标,并相互 帮助,以实现群体目标。凝聚力低的群体犹如一盘散沙, 成员之间钩心斗角,互不信任,这对于实现群体目标是极 为不利的。
11
2.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规范形成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Sherif)于1963年做了一个经典的群体规范的形成实验,揭示了 群体规范形成的过程。实验中,他让被试独自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盯着一个固定 的光点看。由于视错觉的作用,这个光点看起来像在轻轻地移动。然后,被试被要求 报告他们所估计的光点的移动距离。这样每个被试都建立了自己的估计值。下一步, 把这些被试全部集中到这个暗室中,让他们重新估计光点的移动距离。这一次,成员 可以互相讨论。一段时间后,被试的估计开始向一个外显的群体规范集中,群体的规 范代替了每个人的个人意见。最后,每个被试又一次被单独测试,这时被试都没有坚 持原来的估计,也没有建立新的估计,而是一致保持群体规范。
群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个体不能离开群体而存在。如果把组织看作一个系统, 那么群体就是构成这个系统的一个个子系统,个体则是群体或组织的最基本构成要素。 假如组织是一个完整的人体,那么群体就是人体的各个器官或系统,个体便是细胞了。 因此,对于群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同个体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一样,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群体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影响群体活动效率的因素已成为公共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掌握群体的含义、分类 ●了解群体的构成和发展阶段 ●掌握群体规范的含义及其形成 ●了解群体压力的含义及其形成与发展 ●掌握从众行为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掌握群体凝聚力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掌握团队的含义及其建设 ●了解团队的类型

5 第五章—公共组织

5 第五章—公共组织
第五章 公共组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发展
公共组织概述 公共组织的类型 公共组织结构 公共组织理论 西方公共组织理论的新
目录
CONTENTS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公共组织的作用、公共组织的类型、公共组织理 论、公共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掌握:公共组织的含义和特点、公共组织的层级结构和 分部结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级隶属的程度与部门设置的限度,也就是处理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层级之间 的关系的问题。这是公共组织结构的关键问题。
1、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任何国家的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层级化原则设计的,无论是联邦制国家 还是单一制国家都是如此。 管理层次的划分必须适当,必须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准则,不宜过多,也 不宜过少。 管理层次过少:分工不明确。 管理层次过多:信息流通不畅,程序复杂。
公共组织从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到其动态行为都必须用法律予以规范。
6、系统性
行政组织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巨系统,也是相对封闭的系统。 行政系统具有系 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相关性,因此,它具有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的各 种功能。
三、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 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组织设计的等级原则要求职位、职权和职责等级垂 直分布,形成等级结构。它以上下关系为重点,以命令与服从为原则,职 位、职权和职责从最高层向最低层沿直线分布。 二、公共组织结构的分部结构
公共组织分部结构,亦称分部化、部门化或职能化。它是指行政同级部 门之间平衡分工的构成形式。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沟通、激励与协调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沟通、激励与协调

公共管理概论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关键术语
沟通 沟通机制 刚性机制 柔性机制 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 聚联式 单联式 互联式 倾听 激励 正激励 负激励 物质激励 精神激励 内激励 外激励 激励机制 激励频率 激励程度 激励方向 激励时机 协调 内部协调 外部协调 认识性协调 利益性协调 促进式协调 纠偏式协调 合作式协调 应变式协调 主体合流法 中间数法 冷处理法 热处理法 当面表态法 谈心法 跟踪处理法
公共管理概论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第一节 沟通
三、沟通机制
以具体明确两类。
柔性机制,指的是在公共组织沟通中具有较大可变性的约 束因素,它具有可塑造、可改变的特性,也更不易为人们 确切地把握。
柔性约束机制包括: ➢ 语言约束机制 ➢ 心理约束机制
公共管理概论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第二节 激励
一、激励的含义
按不同标准对激励进行分类 从激励的内容上划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从激励的性质上划分:正激励与负激励 从激励的形式上划分:内激励与外激励
公共管理概论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第二节 激励
二、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在激励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些因素一般由激励时 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方向等因素组成。
激励时机是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激励频率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激励的次数,一般以一个工
作周期为单位 激励程度指的是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 激励方向就是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
激励
公共管理概论
第二节 激励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三、激励原则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

行政管理学资料(多项选择题)

行政管理学资料(多项选择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本)专业补修课《行政管理学》平时作业一三、多选题1、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畴,觉得国家可以分为( )三种权力。

A.立法B.监察C.行政C.考试E.司法2、公共行政学旳特点是()。

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沿学科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型旳学科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旳学科D.公共行政学研究旳广泛性E.公共行政学旳发展性3、构成一种国家公共行政政治环境旳因素重要有( )。

A.政治制度B.政党制度C.阶级状况D.法律制度E.政治文化4、从我国旳实际状况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旳经济职能重要有( )。

A.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局限性旳职能B.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保证自由竞争旳职能C.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旳职能,保证国民经济平衡发展旳职能D.改善收入分派E.管理国有资产旳职能5、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旳原则有( )。

A.民族自治原则B.政治原则C.有效管理原则D.有助于发展旳原则E.尊重历史老式旳原则平时作业二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旳作用表目前( )。

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市场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旳社会价值2、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旳作用重要表目前( )。

A.减免税收B.委托公共事务C.辅导监督D.补贴E.法律管制3、从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及产生方式角度划分,行政领导者旳类型划分为( )。

A.政务类行政领导者B.委任产生旳领导者C.行政类行政领导者D.选任产生旳领导者E.考任产生旳领导者4、人事行政应遵循旳基本原则有( )。

A.德才兼备原则B.知人善任原则C.公平竞争原则D.功绩原则E.依法管理原则5、机关行政旳职责可以概括为( )。

A.参与政务B.解决事务C.搞好服务D.进行决策E.执行公务平时作业三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从决策旳风险限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

公共关系教案——组织的形象塑造

公共关系教案——组织的形象塑造

第五章组织的形象塑造了解现代组织形象的概念以及现代组织形象的特征,理解现代组织良好形象的价值和作用,熟悉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基本指标。

【教学重点、难点】现代组织形象的塑造的标准与原则;现代组织形象基本模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授课内容】导言:现代组织经营已经步入“形象战略”时代,组织形象提升成为市场竞争的胜负关键。

社会组织形象塑造已经成为现代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

第一节现代组织形象的涵义一、现代组织形象涵义及类型(一)现代组织形象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公众对组织内在精神或外显特征感知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二)现代组织形象的划分1、按组织形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自我期望形象和社会实际形象2、按组织形象的内容分为整体形象和特殊形象3、按组织形象的内外表现分为外观形象和内在形象二、现代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一)软件方面1、组织精神。

2、组织方针政策。

3、组织管理水平和效率。

4、组织信誉。

5、人员形象。

(二)硬件方面1、技术设备。

2、资金实力。

3、产品(服务)质量。

4、商标。

5、经济效益。

6、福利待遇。

三、现代组织形象的基本指标(一)知名度。

是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组织的“名气”,无好坏之分。

(二)美誉度。

是组织获得公众的信任、赞许的程度。

是组织社会形象好坏程度的指标。

(三)二者的关系。

二者不是成正比关系,同时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组织的追求目标。

一、现代组织良好形象的价值和作用(一)组织形象的价值,品牌和企业名称是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

(二)组织形象的作用1、良好组织形象可以创造消费信心2、良好的组织形象是组织产品在市场上无形的“通行证”3、良好的组织形象优化了组织的生存环境(三)组织形象的意义第二节现代组织形象的特征一、现代组织形象具有主客观两重性二、现代组织形象具有独特性第一节现代组织形象具有整体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1、组织形象是由组织的全部活动决定的;2、组织形象是由组织全部管理过程决定的;3、组织形象是由组织的全部成员共同塑造的。

行政管理学习辅导:公共组织

行政管理学习辅导:公共组织

第五章公共组织 重点理解: 1、公共组织的含义、特点和作⽤ 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部门,以及具有⾏政授权的社会组织。

我国传统上把公共组织叫做⾏政组织。

它是静态结构和动态活动过程的统⼀。

公共组织是静态的组织实体,即政府机构;表现为动态的组织⾏为,即政府机构为⾏使权⼒、履⾏职责⽽进⾏的组织活动和运⾏过程;它也指⾏政⼈员⼼态的组织凝集。

公共组织⼀般由权⼒、机构、⼈员、规范、信息和物质资源等要素构成。

我国的⾏政组织包括从中央到地⽅的各级⼈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

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

表现在政治代表和政治维护两个⽅⾯。

(2)社会性。

表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两个⽅⾯。

(3)服务性。

表现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同时依法进⾏必要的管制。

(4)权威性。

表现在普遍约束和强制执⾏两⽅⾯。

(5)法制性。

表现为⾃⾝的建设和开展的活动都要有法可依。

(6)系统性。

表现为它是⼀个⽐较稳定和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

公共组织的作⽤: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2)政府是⼈民⽣命财产的保护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完整的捍卫者。

(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协调者。

(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2、公共组织的类型 (1)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是指⾏政权⼒集中在上级政府或⾏政⾸长⼿中,上级政府或⾏政⾸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地位,⾃主权很少的公共组织类型。

分权制是指上级⾏政机关或⾏政⾸长给予下级充分⾃主权,下级可以独⾃进⾏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2)完整制与分离制。

完整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层级或同⼀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个公共组织或同⼀⾏政⾸长的领导、指挥、监督的公共组织类型。

分离制是指⼀个公共组织的同⼀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组织部门,⾪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政⾸长领导、指挥、监督的公共组织类型。

第五章-公共组织

第五章-公共组织
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 定程度的集中。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系统中较底层次的一 定程度的分散。
五、授权
概念:指上级管理者随着职责的委派而将部分职权 委让给对其直接报告的部署的行为。 包括:
分派职责(任务) 赋予职权 确 级




下 级
授权过程三要素
• 早在1922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 针对苏联“会海”情况,发表一首讽刺诗《开会 谜》,向社会发出呼喊:“假使能再召开一次会, 来讨论杜绝一切会议,那该多好!”此诗受到列 宁的高度肯定:“我保证这是完全正确。”
• 提问:
• (1)对于行政管理来说,会议为什么是必不可少 的重要手段? 而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 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这又是为什么?
原则:
适当原则 可控原则 带责原则 信任原则 考绩原则
第四节 西方公共组织的新发展
一、非营利组织 二、学习型组织 三、创造型组织
案例分析
• 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会 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 端。据《人民日报》报道,1985年5月25日至6月5日,某县 接到上级会议通知38个,平均一天3个会议,该县领导不知 参加哪个会好,无奈只好派一副县长专驻地区开会,人称为 “开会县长”。另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全国的会议开支达 3.3亿元;1984年全国企业管理费共280亿元,其中直接用 于会议的费用达70亿元,占整个管理费的1/4,相当于全国 人民近一个月创造的财政收入。而且会议质量低下,严重影 响行政效率。正如一副对联所说,“今天开会,明天开会, 天天开会;你也讲话,我也讲话,人人讲话。”可实际问题 却“无法落实”。所以对此“会山会海”人们深恶痛绝。

中职公共关系教案

中职公共关系教案

中职公共关系教案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公共关系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1.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的定义和特点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公众、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目标、公共关系手段和公共关系主体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公共关系的作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讨论公共关系的特点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报告:分析给定的案例,写出分析报告第二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2.1 教学目标掌握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各个要素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2.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社会组织、公众、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目标、公共关系手段和公共关系主体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个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2.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小组合作,完成关于公共关系构成要素的报告口头报告:学生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实务操作3.1 教学目标掌握公共关系实务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学会制定公共关系计划和实施公共关系活动3.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实务操作的基本步骤:调研、策划、实施、评估公共关系实务操作的技巧:沟通技巧、危机管理、媒体关系管理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实务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角色扮演法:模拟公共关系实务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4 教学评估实务操作演练:学生分组进行公共关系实务操作演练演练评估:教师对学生的实务操作进行评估和指导第四章:公共关系的媒体运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掌握公共关系媒体选择和运用的技巧4.2 教学内容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4.4 教学评估媒体运用模拟:学生模拟媒体运用,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估第五章:公共关系的道德与法律规范5.1 教学目标了解公共关系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学会在公共关系活动中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5.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的道德规范:诚信、尊重、公正、透明公共关系的法律规范: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隐私权法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公共关系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应用和重要性5.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小组合作,完成关于公共关系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报告口头报告:学生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第六章: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6.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对组织形象的影响掌握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策略和步骤学会制定危机应对计划6.2 教学内容危机的类型与影响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策略:预防、应对、恢复危机应对计划的制定与实施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危机案例,理解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法:模拟危机情境,练习危机应对技巧6.4 教学评估危机处理模拟:学生分组模拟处理危机,评估小组的表现第七章:组织内部公共关系7.1 教学目标理解内部公共关系的意义掌握内部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学会通过内部公共关系提升组织凝聚力7.2 教学内容内部公共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内部公共关系活动的类型:员工沟通、团队建设、企业文化传播内部公共关系策略的制定与执行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部公共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小组讨论法:讨论内部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与实施7.4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法:模拟内部公共关系活动,评估学生表现第八章:国际公共关系8.1 教学目标理解国际公共关系的概念与特点掌握国际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了解国际公共关系实务操作8.2 教学内容国际公共关系的定义与特点国际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沟通国际公共关系实务操作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国际公共关系的概念与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公共关系案例,理解实务操作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法:讨论国际公共关系实务操作的挑战与策略第九章:公共关系与社交媒体理解社交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掌握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公共关系的策略学会制定社交媒体公共关系计划9.2 教学内容社交媒体的类型与特点社交媒体公共关系的策略:内容策划、互动管理、危机应对社交媒体公共关系计划的制定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交媒体公共关系的概念与策略实践操作法:学生实际操作社交媒体,学习公共关系技巧9.4 教学评估社交媒体操作模拟:学生模拟社交媒体公共关系操作,评估学生表现第十章:公共关系专业伦理10.1 教学目标理解公共关系专业伦理的重要性掌握公共关系专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学会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应用伦理原则10.2 教学内容公共关系专业伦理的定义与重要性公共关系专业伦理的基本原则:诚信、公正、尊重、透明公共关系实践中伦理原则的应用讲授法:讲解公共关系专业伦理的概念与原则小组讨论法:讨论公共关系实践中伦理问题的处理10.4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法:模拟处理公共关系伦理问题,评估学生表现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公共关系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公共关系的概念和特点是学习公共关系的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重点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课程组织的含义与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含义:即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的含义:第一,概念。

第二:原理。

第三,技能。

第四,方法。

第五,价值观。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包括垂直组织的标准所谓“垂直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连续性”是指将所选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顺序性”是指将所选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组织起来。

水平组织标准所谓的“水平组织”是指要各种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所谓的“整合性”,是把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经验的整合(2)学科知识的整合(3)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称“社会关联”二.课程类型及组织结构课程结构的含义:课程结构是“课程的组织结构”的简称,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里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影响其因素包括1.课程流派2.课程的功能3.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美国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曾指出,影响课程的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课程流派(2)课程的功能(3)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学科课程的含义: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学科课程的基本类型:1.科目本位课程: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而确立起“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中国的六艺西方的科目本位论包括一下几种思想形态第一”要素课程“说。

{七艺}就是典型代表第二“泛智课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公共组织一、公共组织的含义公共组织是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之一。

广义的公共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教会、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

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

我们这里所指的是狭义的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的三层含义:1、公共组织是指静态的组织实体,即政府机构,包括从国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到基层政府以及各级各类的政府部门和其内部设置的不同层次的行政机构。

2、公共组织表现为动态的组织行为,各级政府和各种政府组织部门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之中,有序而有效的动态组织管理行为是一个政府实现对社会公共事物管理的正常状态。

3、公共组织也指行政人员心态的组织凝集,公共组织中行政人员的组合不仅是职权的组合,也是人的精神与意志、知识与技能的组合和凝集。

这种凝聚力的大小对公共组织发挥作用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

公共组织一般由权力、机构、人员、规范、信息和物质资源等要素构成。

这些行政要素围绕着特定的行政目标组成具有不同职能、形态不同的公共组织。

二、公共组织的特点1、政治性;2、社会性;3、服务性;4、权威性;5、法制性;6、系统性。

三、公共组织的作用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四、公共组织的类型1、集权制与分权制(1)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集权制的公共组织的优点是:①政令统一,便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②因为权力集中,行政首长反映灵活,决策及时,效率较高。

③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

有利于调动和集中各种资源,可以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有利于克服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也有利于克服各自为政,权力分散。

④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增强团体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集权制的缺陷是:①组织结构比较僵化,下级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因此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能发挥下级聪明才智,造成消极情绪,使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性。

②由于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而造成决策失误,也容易出现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浪费时间和资源。

③由于层级过多,信息传递迟缓,对外部环境反应较慢,不利于处理突发事件。

④集权制易于走向高度集权,高度集权易于走向家长制或一言堂,甚至走向专制或独裁。

这就有损于民主、公平的社会目标。

(2)分权制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分权制的优点是:①独立自主,可以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进行决策和管理。

②分层授权,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反应灵活,不需要层层请示汇报,信息传递较快,对外部环境反应也较快,宜于近点决策处理突发事件,效率较高。

④职能分工明确,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分权制的缺陷是:①分权会造成权力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意志,不易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②分权不易于集中资源,统筹全面发展。

③过度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形成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

2、完整制与分离制(1)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完整制的优点是:①有利于公共组织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②政令统一,权力集中。

③高度自主,有独立的决策权,有利于调动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积极性。

④可以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制定政策,反应灵活。

完整制的缺陷是:①资源有限,不宜办大事;上级也不能进行统筹安排。

②高度自主,容易出现各自为政。

③缺乏全局观念,只顾局部利益。

(2)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分离制的优点是:①有利于整个公共行政系统的资源整合,团结协作,统筹兼顾。

②有利于整个公共行政系统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③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强调部门职能。

④有分有合,集中集权与分权的优点。

分离制的缺陷是:①多元领导有可能造成下级无所适从。

②人与事分离,不利于对公务员的领导和使用。

③难于协调,容易出现文山会海。

3、首长制与委员会制(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

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

首长制的优点:①权力集中,责任明确,可以避免推诿扯皮,减少冲突和矛盾,效率较高。

②由于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决策灵活快捷,对外部环境反应快。

③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有利于动员和集中力量办大事。

首长制的缺陷是:①由于行政首长的知识、智慧的有限性,决定了行政首长个人决策有可能失误,那样就会造成损失。

②由于行政首长独揽大权,缺乏民主和参与,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③由于缺乏权力制衡,首长制容易演变为家长制,出现不受监督的权力。

这样就可能滥用职权,产生腐败。

(2)委员会制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委员会制的优点:①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它可以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集体智慧进行决策,提高决策质量和可行性。

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样可以减轻负担,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③互相监督,权力制衡,可以防止专断独行、家长制和营私舞弊。

委员会制的缺陷是:①事权分散,难以集中统一。

行动迟缓,容易贻误时机。

②决策成本高,容易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等拖拉扯皮的现象,效率低下。

③互相推诿,责任不明确。

容易出现大家都负责,大家又都不负责的现象。

4、层级制与机能制(1)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层级制的优点是:①层级节制,一级管一级,权力关系清楚,有利于领导和指挥,有利于提高效率。

②责任明确,有利于监督。

③行政目标统一,有利于对公务员的绩效考评。

④有利于推行决策。

层级制的缺陷是:①如果层级过多,信息传递缓慢或失真,造成决策失误。

②节制严格,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③容易出现家长制和依附性上下级关系。

(2)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机能制的优点是:①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

②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

③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机能制的缺陷是:①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因而会造成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后果。

②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的后果。

五、公共组织结构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公共组织结构方式取决于公共组织的职能目标、职位和职权以及人员划分等诸要素的构成方式。

一般来说,公共组织结构方式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公共组织结构的纵向结构,是公共组织的层级结构。

这是一种层层节制,上下一体,目标一致的组织结构。

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是行政权力愈往上愈大,管辖范围愈往上愈大的客观反映。

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亦称分部化或部门化。

横向结构是为了扩大行政管理职能。

公共组织结构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结合,有人称之为复式结构,它是当代公共组织结构的特点之一。

这就要求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既有利于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协调合作。

1、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结构公共组织结构的纵向结构,亦即层级化。

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

组织设计的等级原则要求职位、职权和职责等级垂直分布,形成等级结构。

它以上下关系为重点,以命令与服从为原则,职位、职权和职责从最高层向最低层沿直线分布。

每一层级都有其自己的管辖范围,有其自己职责和权力。

层级越高,管辖范围越大,其职责和权力也越大。

层级化要求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听从上级的领导、指挥与命令。

信息沟通是通过逐级传递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公共组织的层级多么低,一般都具备上级行政组织的管理职能,其行政目标必须与上级行政目标保持一致。

2、公共组织结构的分部结构公共组织分部结构,亦称分部化、部门化或职能化。

它是指行政同级部门之间平衡分工的构成形式。

一级政府,除领导决策机关之外,按行政目标、权力责任、专业性质或管辖区域的不同而划分若干个平行的职能部门。

这种划分既是对行政职能目标的分解,也是扩大公共行政管理的职能并进行行政分权。

公共组织部门划分的标准有多种,一般按下列三种标准划分:(1)按照管理职能和职能目标来划分行政部门。

每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它们各自有自成体系的行政职能、业务范围和权力与责任。

(2)按照地区划分行政部门。

公共行政管理必须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里进行。

(3)按照公共行政管理的不同环节来划分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和分部化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好以效率为中心的层级隶属的程度与部门设置的限度,也就是处理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这是公共组织结构的关键问题。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任何国家的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层级化原则设计的,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都是如此。

管理层次的划分必须适当,必须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准则,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管理层次过少,则会造成分工不明确,职责和权力不清,管理过于僵化,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管理层次过多则会造成信息流通不畅,程序复杂,公文旅行,政策执行力不足,难以监督和控制,滋生官僚主义等弊端。

更有甚者,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管理幅度的划分是行政目标的分解,是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扩大,也是一种行政分权。

它的目的是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扩大管理职能,使管理更加有效率。

但是,管理幅度过宽,部门或人员过多,管不过来,则会造成难以应付的局面。

甚至会出现本位主义,各自为政,部门利益,机构臃肿,权力交叉,互相牵制,责任不清等问题。

管理幅度过窄,则会造成上级对下属干涉过多,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下属则无法自主地进行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