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的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
王
双
喜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
王双喜
摩擦力这一节,属于概念课,授课前,我认为摩擦现象处处皆是,学生学好摩擦力概念应该不成问题。然而,实际并不如我料,对于浅层次的摩擦力现象学生还能应付,但难度稍微有些提高,便无从下手,错误百出。究其原因,可能是摩擦力的概念理解上,学生理解程度还不够,不透彻,故不能应付有难度的习题。所以,对摩擦力概念的深度教学就显的至关重要了。
摩擦力是指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由于发生了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概念的关键点就是对“相对运动”的理解,讲好了“相对运动”,摩擦力的概念就讲好了十之八九。学生之前没学好摩擦力的概念,就是没有理解好“相对运动”的含义。而“相对运动”在教材和教参中都没有详细剖析,教师对这一点的理解和讲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理解的“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相对位置变化,是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机械运动,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相对运动”的发生,但不一定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发生。例如,在皮带机上放着的沙袋,在皮带机刚启动时,皮带会对沙袋施加摩擦力,皮带是摩擦力的施力物体,沙袋受力物体,由于惯性沙袋要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以皮带为参照物,沙袋就要向后发生“相对运动”,故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会就是向前的,它促使沙袋与皮带一起运动,摩擦力此时对受力物体起到了促进物体“运动”的作用;当沙袋与皮带一起进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两者相对静止,由于两者之间没有了“相对运动”,摩擦力存在的条件消失了,摩擦力便也随之消失了;当皮带减速时,沙袋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其高速向前的运动状态,相对于皮带来讲沙袋就发生了向前的“相对运动”,故此时摩擦力的方向就是向后的,摩擦力此时起到了阻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再比如,人走路时,以路面为参照物,人脚向后蹬,人脚相对于地面有向后发生“相对运
动”的趋势,故地面对人脚产生一个方向向前的摩擦力,阻碍其向后发生“相对运动”,路面对人鞋底的摩擦力对人体的“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假如,没有摩擦力,那么人鞋就要向后打滑,不能前进。所以,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相对运动”(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而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过去,学生也明白物体的“相对运动”与物体的“运动”是不同的,但到底是哪里不同,其实是没有弄清楚的,而弄不清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讲明“相对运动”是“相对”于谁的运动才叫相对运动,当然学生自己也没有领悟到这个相对运动的参照物,以致适成概念关键点不清,理解不到概念的本质,从而造成解题乏力。所以,只有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教有实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
思
王
双
喜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王双喜
一、做好实验是关键,通过实验,既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该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做该实验之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形象深刻,记忆牢固,思维活跃,取得实效。
二、想象推理是桥梁,学生通过实验直接得到的只是具体的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学生的想象、思维,加以推理来实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实验结果是表面越光滑,小车速度改变的就越缓慢,它运动的距离就越长,教师在这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没有摩擦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小车不受阻力,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会改变吗?学生也会肯定方向不变,这也就是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发展。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以及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这两种情况作了总结概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想象推理的过程。然后说明该定律是在大量事实基础上,经过实验,并接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对定律中“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实际含义作何理解给予解释,实现难点的突破。
这样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阶梯上升、逐渐深化,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真实地反映了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类对知识的创造和发展,都需要付长期的艰辛劳动,从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发明远大理想和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第三,培养了学生“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更重要是突出地体现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物理学中很多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对物理事实的分析概括中得出的。学会这种方法将受益终身。总之,这样的教学程序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情感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良好。
三、关于惯性现象的解释,对理解掌握牛顿第一定律起着深化的作用。
物体都有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惯性的表现,我们会经常遇到。例如,物体抛出后能继续飞行,是物体惯性的表现。物体在飞行过程中速度大小及方向会发生改变,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及空气阻力作用的结果。客车突然加速或减速时,乘客身体要向后或前倾。对此类现象进行解释,就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既解释了实际现象,又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综上所述,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尽管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其中却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教学思想及方法。作为物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发挥教学的综合效益,取得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