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两难故事示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 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 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 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 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 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 把药偷走了。 提问,汉斯应该偷药吗?他有义务和责任这么做 吗?为什么?
不该偷的理由“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 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 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 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 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该偷的理由“法律禁 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 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 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 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后世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 家商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违反大多数 人的意愿与幸福,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 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时不仅考虑到 适合法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的、超越 法律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及道德的本质,而 非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 义和个人尊严。
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 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到赞扬。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
序依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 维护社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 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
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 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 还重要的道德原则。 A)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
社会性别的社会化主流化
职场平等
在职业发展方面,应消除 性别歧视,为女性提供平 等的就业机会和晋升空间。
公共设施与服务
公共设施和服务应充分考 虑性别差异,满足不同性 别群体的需求。
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主流化
制定性别敏感政策
政策制定者应充分考虑性 别因素,制定出有利于性 别平等的政策。
监测与评估
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 测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 效实施。
提高女性卫生保健服务
加强女性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孕产妇保健、生殖健康和乳腺癌、宫 颈癌等常见女性疾病的筛查和治疗。
打击性别暴力和性骚扰
建立有效的机制,防止和打击医疗场所的性别暴力和性骚扰行为, 保护患者权益。
社会性别在健康领域的主流化的挑战与前景
挑战
社会性别主流化在健康领域的推进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医疗从业者的 意识不足等。
倡导与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性别平 等理念,提高公众对性别 问题的认识。
社会性别在媒体中的呈现与影响
媒体报道中的性别偏见
01
媒体在报道中应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言辞和图像,确保公
正客观。
影视剧中的性别形象
02
影视剧中的角色形象应多样化,避免过于刻板的性别角色设定。
网络社交媒体的性别议题
03
社交媒体上应鼓励理性讨论性别问题,减少网络暴力与歧视。
社会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和群体对同一生理性 别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社会性别期待和规范。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关系
生理性别是指个体的生物性别,即男性或女性,这是由染 色体决定的。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不完全对应,个体在社会中可能被赋 予与自己生理性别不同的社会性别身份,也可能在某些社 会文化中,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身份一致。
性别社会学课件
对“生物决定论”的批判
以男权为中心的“生物决 定论”。把两性间的生理差异 扩大化了,认为男性在智力、 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把两性 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 理构造和生理功能所决定,把 性的自然差别归结为女人居于 从属地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 上确立了男主外女主内、男尊 女卑的社会性别分工制度。
这是我们想找寻的两性关系的一种表达。 当一个女性站起来比男性还高大的时候, 她打破了基本的女性规则,因为她的身 高使他看上去在男性相互竞争的世界里 不能胜任。她对他的男性形象是个打击, 她破坏了他作为既是攻击者又是保护者 的观点。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对性别气质的建构进行 了批判,他不仅看到建构出来的性别气质对 女性的压迫,也意识到它对男性的压迫,男 性也是性别气质的隐性受害者。性别气质与 其社会压迫的机制在于对两性气质的对立与 强化。
尊重多元的性别气质
对父母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学习:
• 父母对子女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期望。 如期望男孩勇敢、坚强、有所成就; 期望女孩顺从、温柔、漂亮。
早期的性别角色化有多重要呢?
有关孪生男孩的研究案例:两个7个月大的孪生男孩 接受包皮切割手术,其中一个男孩的阴茎意外地被 损伤,几个月后,他的父母通过外科手术把这个男 孩变成女孩来养。当这对双胞胎5岁时,每个人都按 照各自传统的性别角色行事。70年代的一些研究者 把这个案例当作后天教育的影响远远超过天生因素 的无懈可击的证据。但是,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 生理因素在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与社会化的作用 是同等重要的。当这个“女孩”13岁时,她体会着 作为一个女性的严重心理问题。她走路的样子很男 性化,而且希望成为一名技师,她认为男孩子比女 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她并不知道那个手术,也不记 得她生来是个男性,但她看上去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简) 社会学教程 教学课件
• 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儿童被教之以在 这个社会和文化传统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 • 学校社会化尤为强调的是对非个人的规 则和权威的遵从。
3、同龄群体 指的是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在年龄、兴
趣爱好、家底背景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们自发结 成的社会群体。 • 自愿性 • 吸引力:玩乐为主 • 没有代沟 • 关系平等 • 培养孩子独立性 • 形成群体亚文化
•继续社会化(中年、老年期)
•再社会化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少儿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一)基本社会化 1.婴幼儿时期 2.儿童期 3.少年期 4.青年期
人一出生社会化就开始了
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 儿童传授语言、行为规范以及其他认知本领,使 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 家庭和社会对其承担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社会化
的主体) 主要指个人社会化环境中的社会化机构。包 括:
1、家庭 是人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
境。总体看,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体的观念、心 理和行为习惯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宠爱型、放任型、专制 型、民主型)和家底氛围尤为重要。
2、学校 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
3、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 展下去。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条件) 个体生物基础(以人的生物遗传为基础) 表现在: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高度发达的大脑: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三、社会化的一般内容 (一)从社会化的基本活动来看 1、学习基本生活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 基本技能
社会化的重要理论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性别与社会制度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性别与社会制度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男女所规定的不同的行为角色、社会角色、社会诉求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制。
社会制度则是一个社会的组织机制,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社会性别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社会性别的形成社会性别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对个体进行的一种性别社会化过程。
个体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中,都会接收到不同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性别标准。
从小学到青年成年,不同阶段都会受到不同的社会性别期望和标准的塑造。
而这些期望和标准会影响到个体的认同、自我形象以及自我评价等方面。
社会性别的塑造主要来自于社会的制度安排、社会认知和文化传统等。
在政治制度上,女性往往会受到性别歧视。
在经济制度上,女性通常会面临着更多的贫困、就业歧视等问题。
在文化制度上,通过媒体、教育等传递出的信息,也会对女性形成不同的标准和期望。
这些都加剧了女性身份认同和自我评价的负向性。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性别问题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于性别问题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性别平等被确立为重要的政策和目标。
政策和实践中,国家和社会努力维护着男女之间的平等,提高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例如,在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获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性别比较突出。
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女性通常受到更多的歧视、不公平对待和不平等待遇。
资本主义制度的市场化的特点,追求效率和成本效益,反而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在社会交往领域,女性常常被赋予“弱势”和“不重要”的角色,不能够参与到社会交往的实际运作中来。
而这种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排斥,会加深社会性别问题。
对于社会性别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制度上出发。
改善经济条件和社会权利地位,改善社会文化教育环境,抵制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
这些都需要广泛关注和积极发挥社会作用,并必须积极推进和实践。
社会性别和女性的社会角色
❖ 2)染色体性别的,XY就是男性,XX就是女性 ❖ 3)性腺性别:就是根据性腺的组织判断,是睾
丸组织就是男性,卵巢组织就是女性 ❖ 4)生殖器性别:就是根据外生殖器来判断性别。
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理性别(sex) 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产生于70年代初的女权运动, 后来被联合国采用,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 等的重要概念。 ❖ 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sex),是指男性 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简称性别。
8
1、社会性别含义
❖ 社会性别(gender):指人们所认识到的男性 与女性之间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
30
A传媒宣传
❖ 近年来大众传媒对女性的歧视问题已经引起世人的关 注,媒介宣传和提倡什么形象,就会强化某种形象或 者观念,甚至起误导作用。
❖ 媒体在不断强化、教导女性怎样为女孩、女人,男性 怎样为男孩、男人,并为之附上一件“现代性”的时 髦外衣,而内面还是“传统”的关于性别角色的假定
31
B、80年代传媒宣传
❖ 个案二:伊沙贝尔也是一个私生子,被她的聋哑母亲藏了 起来。尽管她没有学会说话,但她与自己的母亲可以通过 手势 进行交流。当她在6岁半时被首次发现时,她对别人 的行为就像“野兽那样”。后来,照料伊沙贝尔的人使她接 受了强化训练。只有几年的时间,她获得了与同龄儿童相 似的正常发展水平。
23
2. 性别社会化过程
❖ 以男权为中心的“生物决 定论”。把两性间的生理差 异扩大化了,
❖ 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 的差异决定的。
❖ 性的差别决定了女人的从属 地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 物决定论。
3性别角色社会化
6、忧郁的 1 2 3 4 5 6 7 7、独立的 1 2 3 4 5 6 7 8、害羞的 1 2 3 4 5 6 7 9、诚心诚意 1 2 3 4 5 6 7 10、活跃的 1 2 3 4 5 6 7 10、活跃的
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性别角色社会化
孙璐
一、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若干概念 社会化 性别与性征 社会) (社会)角色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
与他人的交往 自然人 社会人 学习
狼孩
兽孩
社会化与生命历程
过渡仪式
代表与证实某些人一段身份地位的改变 与结束 代表社会化过程会继续遍及所有人类生 命循环的阶段
使用你的社会学想象力
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1 2 3 4 5 6 7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1 27、诚实的 1 2 3 4 5 6 7 27、诚实的 28、乐于冒险 1 2 3 4 5 6 7 28、乐于冒险 29、有理解力的 1 2 3 4 5 6 7 29、有理解力的 30、守口如瓶 1 2 3 4 5 6 7 30、守口如瓶
性别角色
社会认定 男性和女性 适当的特质、态度、 适当的特质、态度、行 为活动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交往学习当前社会认定的, 交往学习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 应该具备的,适当的特质、态度、 应该具备的,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 活动的过程。 活动的过程。
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 家庭文化等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
添加标题
添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 理念、教育内容等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家庭消 费、家庭财富等
添加副标题
人的社会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03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因素
04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 内容
05 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和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行为模式等
识
老年期:与同 龄人的互动学 习社交技巧和 规则形成自我
意识
社会化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成 长和发展。
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 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
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
社会角色:个 体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身份
定位:根据社 会规范和期望 确定自己的角
色
扮演:按照角 色要求进行相 应的行为和表
现
角色冲突:当 角色要求与个 人意愿或价值 观相冲突时如 何解决和调整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维护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性别社会化》课件
性别社会化塑造个体对社会中性别角色和性别 差异的理解和意识。
影响
刻板印象
性别社会化强化了对男性和女性 的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体的自我 发展。
性别不平等
通过性别角色的约束和期望,性 别社会化导致了不平等的社会结 构。
性别角色
性别社会化决定了人们在家庭、 工作和社会中角色和责任的分配。
机制
1 社会交往
3
心理健康
对于违反所属性别规范行为的个体,性别社会化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性别不平等
性别社会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 贡献了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 象仍然存在,并对个体产生负 面影响。
亲身经历
通过实际经历,个体在社会中 不断接受和适应性别社会化。
挑战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束缚 性别认同困惑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适应性别角色。
2 家庭教育
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来传递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价值观。
3 教育体系
学校和教育机构扮演着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角色。
后果
1
性别偏见
性别社会化加强了对不同性别的偏见和歧视,导致不公平待遇。
2
自我认同
性别社会化影响个体对自我身份和性别认同的形成。
促进性别平等的教育和意识形态改变。
鼓励个体打破社会对性别角色行为的限制。
提供支持和包容的社会环境来帮助个体探索和确 立自己的性别认同。
变革
性别平等运动
全球范围的性别平等运动促进了 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
多元与包容
组织和社会开始关注多元性别身 份的价值,提倡包容和公正。
突破刻板印象
个人勇敢地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推动社会变革和平等。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概述
男孩vs女孩
对父母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学习: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其社会化的 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儿童早期活动时间最多的 场所是在家庭,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对 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的性别角 色意识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最早,而且最大。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 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 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 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 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 格、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 表现更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 素相联。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科 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2) 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 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 生物角色的延伸。
(4) 社会结构优惠男性,女性是受压迫的群体。
(5) 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6) 社会性别的角色既然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 是后天学习来的,那么他是可以改变的。
(7) 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 的不认可和挑战
= 豪放、侠肝义胆、独立、
自主、勇敢、冒险、进 取和重事业
⑵人格特性:如女性情绪化,男性自信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大胆、勇敢、正义感 神经大条思考不周到 不掉眼泪 赚钱养家 保护女孩子 穿裤子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细腻、温柔、 体贴、贤惠 重感情,易掉眼泪 思考周到 会持家,顾小孩 较节俭、勤劳 较柔弱 穿裙子
⑶角色行为 女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角色行为
⑷职业分工 男性的职业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Nhomakorabea女性的职业
社会性别与社会角色的发展研究
社会性别与社会角色的发展研究引言社会性别和社会角色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行为,还对社会结构和性别不平等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性别和社会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性别角色的发展研究,以及性别角色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解析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中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角色、行为和期望。
它是一种社会构建的性别划分,不同于生物性别。
社会性别是根据社会和文化的特定意义和价值观念所建构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社会性别的表达和期待也会有所不同。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基于社会对个体身份和位置的期待和要求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责任。
它是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特定角色,包括家庭角色、工作角色、性别角色等。
社会角色通过社会化过程中的教育、家庭、媒体等渠道传递给个体,影响其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
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接受到性别角色的塑造和灌输。
以下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家庭教育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场所,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会传递性别角色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期望。
例如,很多家庭会鼓励男孩子外向、果断,而鼓励女孩子温柔、细心。
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化教育会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社会行为产生长期影响。
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传递性别角色的期待。
在教育中,女生被鼓励从事文科、社会科学,而男生则被鼓励从事理科、工程类专业。
这种性别角色的划分和期望会影响学生的选课、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决策。
媒体影响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和塑造作用。
媒体通过广告、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形象,进一步传递和强化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
例如,男性角色通常被塑造成强壮、有权威、有竞争力的形象,而女性角色则被塑造成美丽、温柔、依赖的形象。
这种性别角色的塑造对广大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塑造了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
第三章女性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
为。
性别角色差异
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1)侵犯
(2)支配行为 (3)自信心 (4)交际
智能
(1)一般能力(智力)
(2)特殊能力
①语言能力 ②运动技能
③空间能力视觉空间智力男女差异研究(流畅).flv
④数学能力 ⑤知觉速度
⑥艺术和音乐能力
男女互化
表现
(1)生理
(2)心理——男女兼性
男女互化原因
第一,两性生理构造不同所带来的生理机 能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但两性又是互补 的。这种差异不是差距,更没有高低贵贱 之分。 第二,在生物学意义上,同性间的个体差 异远远大于两性间的性别差异,性别的生 理差异比人们想象的要小的多。 第三,某些两性间的生理差异,并不完全 是天生的,而主要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
同一性别模仿:以自己崇拜的同一生理性 别的人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区别对待:按照不同的性别社会期望与规 范塑造孩子。 角色自我认同。
3、成年人的性别角色社会化
当下好妻子标准
入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 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 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 。
A、美国和中国有关男性的刻板印象
美国:攻击的,独立的,非情绪性的支配的, 理解记忆能力,成就动机,冲动性,思维清晰度, 适应环境能力,领导才能,擅长经商的,喜欢冒 险的,易于决策,自信,不容侵犯,有雄心的。 中国:权力动机,抽象思维,创造力,理解记忆 能力,成就动机,冲动性,思维清晰度,适应环 境能力,领导才能,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挫折的 忍受力,果断,自信。
•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再扮演幼稚无知的小姑娘, • 定有一个男人想摆脱“无所不晓”的高期 望。
《只要有一个女人》
社会性别与社会角色
社会性别与社会角色在我们的社会中,性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构造,它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性别与生理性别并不完全相同。
性别是一种社会上赋予个体的身份认同,而生理性别则是基于生物学特征而给予的分类。
一直以来,男性被视为强壮、理性、有竞争力和决策力的代表,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情感丰富、善于照顾他人的代表。
这些观念根植于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划分,男性被期望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而女性则被期望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这种传统性别角色的划分正在被重新评估。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性别划分所带来的限制和偏见。
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并取得成功,也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参与到家庭和孩子的照顾中。
这些变化显示出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人们开始意识到性别并不应该限制个体的选择和发展。
然而,尽管我们在追求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社会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偏见,女性在就业和职业晋升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障碍。
男性则面临着社会对于传统男性形象的期望和压力,很多男性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脆弱。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消除这些性别刻板印象,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
我们需要推动性别平等的观念,让每个人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性别的束缚。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女性争取平等的工作机会和报酬,同时也需要给男性更多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角色和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学会重视性别多样性。
每个人的性别认同是个体的自由选择,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我们应该摒弃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固有定义和期望,让每个人都能够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性别特质和兴趣。
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应该不仅仅注重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
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们,男性和女性都有各自独特的能力和价值,他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事业发展。
此外,媒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中,性别是人们最最基本的身份标识之一,对于不同的性别,我们会有不同的行为期待和社会评价,这些评价和期待对于我们人格的形成和性标识的认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着重探讨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社会性别是什么?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所对男女的期待和要求,这个概念不同于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期待体现在我们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行为、职业等上,这些期望会对性别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女性被期望成长为母亲或者家庭主妇,而男性通常被期望成长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和领头人。
这些期望和要求会形成社会性别,进而对我们的认同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社会性别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过程,从婴儿期就开始了。
在婴儿期,父母的期望和态度会对小孩性别角色的认知、行为表现和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男孩通常被父母鼓励勇敢和自信,而女孩则被鼓励可爱和文静。
这些期望和态度会逐渐激发出小孩的相关行为和习惯,从而形成性别角色。
在上学期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对小孩性别认同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同学会因为小孩对于一个似乎违反性别角色的行为或习惯进行歧视或排斥,这会使小孩对于自己的身份产生认知和价值重构,在长期的过程中影响性别认同的形成。
影响子女教育的因素社会性别是对于子女教育的影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父母的行为与态度对于这种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父母可能会在不自觉中对于女孩和男孩分别有着不同的期望。
例如,女孩被期望更多地关注建立亲密的关系,而男孩被期望更多的关注事物的自由和独立性。
这些期望和态度会引导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有所不同的指导。
父母还可能会在不自觉中对孩子的玩具、衣服和其他方面的选择进行不同的评价,这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给女孩买玩具厨具套装,而给男孩买玩具枪支,这样的评价和选择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和认知产生影响。
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
第三章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性别差异一.性别的界定: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从性别的界定切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生理性别的差异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的,而社会性别差异是性别社会化的产物,是可以通过女性主体意识和社会平等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而改变的。
生理性别亦称性,(sex)是人的自然性别,是解剖学角度的男性或女性。
男女性差异(sex differences)是先天的,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性别简称性别(gender),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它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因素,尤其强调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过程。
人的社会性别是后天的。
性的差异指两性的生物学差异,而社会性别的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有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而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性别”是国际妇女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当代女权主义者以社会性别(gender)一词取代性别(sex)一词作为概念上的突破,Gender本来是一个语法概念,表示词的阴阳性,后借用到女性学的研究中,用以说明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生理方面,而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因此,我们把社会性别看作一种社会标签。
经过女性主义者三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社会性别已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一种视角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等学科的女性研究中。
二.被建构的社会性别本部分重点说明:人的社会性别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
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变成的,从中可以看出生物构成与社会文化构成的区别。
教材中列举的人类学家米德对新几内亚三个部落的考察结果,生动地说明了社会性别被建构的事实。
关于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教材分别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因此,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二)性别之间的生物差异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两性地位的高低之分,传统的“生物决定论”是性别不公的理论元凶;三)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被建构的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着,在人的一生中不断被强化着。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
• 一、社会化的定义
• 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 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 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请如实哪些人对你的影响最大? • 在你成长的各个时期中,哪些人与你关
系最密切? • 你觉得你在哪些方面更像你的父母(例
早期经历与心理健康:个案
• 个案2:大二女生,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 情绪特敏感,动辄落泪。
• 家中唯一女孩,从小在家受宠,在弟弟 出生后,父母减少对其关注。但每当她 哭闹时,父母又对她特别关注。同样这 种成功经验也被她用在与同学的相处中。
早期经历与心理健康:个案
• 个案3:厌食症女生。
四、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 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理基础:遗传基因, 性激素和大脑。
• 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文化背景、 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
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影响表现
• 性别角色规范; • 性别造型:通过给予与性别相称的玩具、
鼓励与性别相称的游戏、活动强化性别 角色; • 成人控制儿童环境的权力: • 母亲统治的家 • 父亲统治的家 • 自居作用:儿童的同性父母
社交需要、安全需要和自尊需要等。 • 大众传播工具
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系统
• 小学前:父母; • 小学:父母、老师和同学; • 中学:老师、伙伴和父母; • 大学:朋友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需要的变化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
• 生理需要 • 安全需要 • 爱与归属的需要 • 尊重需要 • 认知需要 • 审美需要 • 自我实现需要
• 青年期以前的社会化,多以父母与成人 的肯定、赞赏、奖励或否定、责骂、惩 罚等形式被强化。
• 青年期已能自觉地进行榜样的选择,生 活空间也进一步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 森 克 朗 兹
(三)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1、对两性的身心健康:野丫头、娘娘腔 2、对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发展 3、影响工作与两性关系 4、影响两性对成败的归因: 男性:成功——内因;失败——外因 女性:成功——外因;失败——内因
胡志海:《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 内隐研究》
[美国]琼· 斯科特:《社会性别:一 W· 个历史分析中的有效范畴》
社会性别是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
二、社会性别的含义
社会性别指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 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它形成一种性别的群体特征,表现在角色 、活动及责任等各方面。 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文化建构了 男女的性别特征和差异。
父母描述新生儿的形容词 态度 :粗暴、温和 活动和兴趣:游戏、玩具 亲子互动模式 : 衣着打扮 :
男孩vs女孩
3、性别启蒙影响孩子一生
◆性启蒙障碍 案例1:“假”戏“真”做导致“同性恋” 小宏(化名)的妈妈喜欢文静、俊俏、略带几分羞 怯的女孩,于是,她的儿子小宏从小就与脂粉、 裙子、辫子结了不解之缘。没想到,小宏长大后 却迟迟不进入恋爱状态,在父母的催促和介绍下, 他虽与许多女孩接触,却均以失败告终。他仅钟 情于同单位里的一个男性,对方打他骂他,他还 给人家买烟买酒。这下,做妈妈的急了,可小宏 却陷在同性恋的倾向里难以自拔。大人导演的是 “假”戏,孩子却是“真”做。久而久之,孩子 从外表到内心世界都融进异性角色。
=
高大、风度翩翩、强 壮、豪放、侠肝义胆、 独立、自主、勇敢、 冒险、进取和重事业
=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大胆、勇敢、正义感 神经大条,不掉眼泪 思考不周到 赚钱养家 保护女孩子 穿裤子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细腻、温柔、 体贴、 贤惠 重感情,易掉眼泪 思考周到 会持家,顾小孩 较节俭、勤劳 较柔弱 穿裙子
案例2:母爱无忌,导致性心理障碍
13岁的男孩小明(化名)上寄宿中学,学习尚好, 但常忧郁寡欢。1个月前,同学们谈论“黄色录 像”的情节,小明听后紧张、恐惧,无心学习, 总说有罪,不愿回家,多处诊治不见效。经了解, 男孩是家中的“明珠”,从未受过挫折,从幼时 至今在家每晚要与母亲同床睡,入睡前还必须摸 着妈妈的乳房。这就是症结。异常的母子关系导 致了男孩的性心理障碍,使其适应环境困难,特 别是当他走向社会,从同学间听到一些性信息, 便对自己以前的行为产生了厌恶和恐惧感,加上 对性知识没有正确了解,产生了“性罪恶感”。
女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职业: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女性的职业:
老师、护士、秘书、服务员
罗森克朗兹:60年代,大学生性别角色 定型观念和自我概念的研究
方法:要求男女学生尽量描述一般男性和 一般女性的形容词 结果: (1)男女两性对更多的男性特征如强烈 的攻击性、独立性、情绪稳定性、支配、 好动、竞争等给与正面评价; (2)男女两性特别是女性被试对多种女 性特质如喜好聊天、敏感、依赖等给予负 面评价。
第二节 性别角色与刻板印象
一、概念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 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 为男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通过一整套系统和机 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 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 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女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又称性别定型观念,是人们对 不同事物进行概括后形成的相 对固定的看法.当人们以性别为 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 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形成 了。
第三章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性别 第二节 性别刻板印象 第三节 性别气质的生产
思考
1、用你可以想到的一、两个词语 来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男性和女 性。
2、请你分别说出二、三种男性从事的职 业和女性从事的职业。
一、社会性别(gender)
(一)社会性别的由来
M.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男女关系》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 科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另外一个人感情丰富、心思细密、擅长做家务、 温柔体贴……
[美]桑德拉.贝姆:性别角色量表(1974)
共60项目,20个中性的,20个传统认为 是男性化的项目,20个传统认为是女性化 的项目,每个项目被赋予1~7的不同程度 等级。按实际情况相加除以20得分。
2、男孩儿在学校评价体系中处于弱势
(1)过多的保护 (2)过多的女老师 (3)保守的社会文化
3、独生子女是导致孩子性别错位的特 殊原因
(1)异性扮演:子女双全 (2)鼓励女孩突破
不让他们串角色:家庭性别教育实例
1、不想女儿像我一样男性化 □燕子 35岁 公司职 员 父亲是军人,他不喜欢女孩子过于矫揉造作。印象 里高中毕业之前,我没留过长发,总是跟男孩子在 球场上踢球乱奔。中性化的我从没觉得自己这样有 何不妥。上了大学,感觉就不一样了,我发现周围 的女孩子们个个会打扮,懂得撒娇懂得发嗲,惟有 我粗粗笨笨的,完全不像女生。我身边男性朋友不 少,可他们从来都是把我当兄弟看待。女性的自我 认知突然被唤醒,我开始渴望像其他女生那样长发 飘飘,莲步摇曳。当中的转变大概经过了一两年时 间,这中间我特别痛苦,甚至有过邯郸学步的挫败 感。
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三)伙伴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四)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1、示范与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其社会化的最重要的 场所之一,儿童早期活动时间最多的场所是在家庭,父 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父母的性别角色意识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最早,而且 最大。 2、期望、对待方式的增强作用 父母除了对其不同性别的子女持有不同的期望之外,在 对待其子女的方式上也是男女有别的。
西蒙娜· 波伏娃:《第二性——女人》 德·
盖尔· 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 琼· 斯科特:《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美]玛格丽特· 米德(M. Mead)在《萨摩亚人 的成年》 和《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气质》
批判了生物决定论,揭示了文化在塑造性别角色 与性别气质中的重要作用,挑战了传统的女性气 质和男性气质的神话。社会性别只是一种符号, 一种在不同社会、文化圈中,乃至不同场合变化 发展的符号:阿拉佩什部落的男人和女人的行为 就像人们想象中的女人们的行为;蒙杜马部落的 男人和女人们的行为就像人们想象中男人们的行 为;而德昌布利部落,男人们的行为就像现在人 们想象中的女人一样敏感、爱美、羞怯,而女人 们则像想象中的男人一样,勇敢、独立,对配偶 不盲目崇拜。
男孩女性化之原因:
1、男生生长发育与学校教育的适应不良 从一上学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 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 的知识。当一个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 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正,一天听上近8小时的课。从生物学角 度来说,他一天大约需要4次课外活动,但事实上能得到一次 就算不错了,因为有些学校担心学生运动出事而被家长起诉, 所以禁止课外活动。有人认为这会形成一种对男孩越来越不 利的校园文化,使他们的行为产生异化。当男孩升到中学, 他们在学习成绩、课外活动和职务上不如女生的危险就更大, 甚至理科和数学也不再是他们的天下。当女孩忙着占领优秀 毕业生名册时,男孩却更多地在健身房里练肌肉块,玩游戏 机,或往MP3播放器里下载音乐。
案例3:“两小无猜”导致“贞洁” 焦虑
一位女大学生儿时曾被父母与邻居同龄男 孩的父母开玩笑而结了亲家。那时,两个 孩子常在一起玩,逐渐模仿大人接吻,并 有过彼此摸生殖器的经历。直到上小学, 把这种“性活动”视为一种耻辱,终止了 过多的来往。到了11岁后,她时常感到恐 惧,认为自己宝贵的童贞已不复存在。每 当她听到有关恋爱的谈论时,就产生了强 烈的内疚感。心理医生诊断,这是由于童 年期性游戏导致产生的“贞洁”焦虑。
主要观点
(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 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 于男性。 (2) 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 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 生物角色的延伸。 (4) 社会结构优惠男性,女性是受压迫的群体。 (5) 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6) 社会性别的角色既然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 是后天学习来的,那么他是可以改变的。 (7) 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 的不认可和挑战
最近,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沈功玲收到一封 35个 孩子的“联名上书”。这群三年级的学生告诉沈老 师,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在中队长选举中,诱导他们 把票投给一个女孩子,而不是他们拥戴的一个男孩, 原因是班主任认为那个男孩上课喜欢提问,有时甚 至离开座位与老师争论,不守纪律,根本不能成为 学生们的表率。而在如今的中小学校园,无论是从 学习成绩到爱好特长,从待人接物到组织活动,女 孩明显都比男孩强上一截。针对这种现象,一些教 育学家们开始呼吁:“要关注男孩教育,细心发现 男孩独特的长处,给孩子留出成长空间!”
在实验前的预备测验中,被试者都不认同 如“男性比女性更聪明”、“男性在事业 上要明显强于女性”、“男性往往比女性 更出色”等描述,尤其是女性被试者对上 述描述更是强烈反对,表明被试者未意识 到或至少不承认自己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 象。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 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 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 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 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格、 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表现更 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素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