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别角色社会化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

概念61.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和团体中所占的地位,从社会价值观来看,就是社会地位身份。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3.自我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他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

5.男女性别角色: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

6.从众: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7.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8.人际沟通: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交流。

9.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10.动机: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11.侵犯:故意对他人产生伤害结果的行为。

二.简答61.社会化的类别(1)政治社会化:是使自然人变成政治人的过程。

(2)民族社会化:是使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过程。

(3)法律社会化:是使人们能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4)性别角色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5)道德社会化:就是使人们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2.自我意识作用(1)自我意识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①自尊心的作用②自信心的作用(2)自我意识对态度转变具有决定作用(3)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3.影响社会认知因素(1)认知对象的本身特点: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2)当时的情景:社会认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认知社会中他人行为的善恶与是非总是离不开当时的情境分析。

(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①认知者的经验②认知者的性格③认知者的需要(4) 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5)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4.团体分类(1)小团体和小小团体:相对稳定、人数不多,为共同目的而结合的成员直接接触的联合体一般在2~40人。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3.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4.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6. 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和动机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

7.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9. 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

10.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 社会情绪: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长期社会交往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12.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3. 图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

14. 印象:人们对认知对象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1、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有两个方面: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过程:认识(感觉、知觉、记忆等);情绪、情感;意志个性:个性倾向性;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任务:揭露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它发生发展的规律,具体研究心理活动过程和规律和它产生的生理机制,研究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规律和条件,也研究心理活动的过程和个性的关系。

3、研究原则和方法:原则:客观性原则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法、模拟法等神经系统的反射机制1、人的大脑具有约100~160亿神经元,其作用为传导兴奋、抑制。

神经系统的三大机能(功能):第一机能系统:保持大脑皮层的一定觉醒状态;第二机能系统:接受外界或内部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和保存;第三机能系统:对人的一切正常心理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人体活动有计划地进行。

2、神经的传递主要通过反射来完成。

①非条件反射: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反射,不需要后天的训练。

②条件反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行为,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需要一个建立过程,其反射的神经通路可以随时建立,也可以由条件改变而消退。

3、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第二信号系统:词、语言。

心理的产生和发展1、动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神经系统的出现导致简单心理现象的产生。

①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感觉阶段;②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知觉阶段;③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思维萌芽阶段。

2、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劳动与语言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专题:个性及其倾向性个性:又叫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能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的九个基本问题和九个基本设想: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原素说素质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改变------------------------------不可改变有关个性(人格)的测量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国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一、个性:指个体那些受到社会生活所制约的心理面貌上的特征,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单元测试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单元测试题答案

作业标题: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

这属于()A、民族社会化B、个体社会化C、性别角色社会化D、角色扮演正确答案:C心理学实验法的本质是().窗体顶端A、人的参与B、有实验目的C、为某种目的控制一定的条件D、采用实验的方法正确答案:C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正确答案:错.窗体底端心理学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

外部环境实验错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

2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正确答案:×3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B、群体的社会化C、个体的成长D、个体的社会化正确答案:D4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正确答案:√5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

A、社会组织结构B、社会政治制度C、社会教育理念D、社会文化环境正确答案:D6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A、组织B、社会C、群体D、他人正确答案:C7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应用社会心理学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D、社会心理认知正确答案:A8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正确答案:√9()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A、吴江霖B、乔治米德C、潘菽D、迪尔凯姆正确答案:B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结合着二战来研究说服和态度的转变的社会心理学家是(霍夫兰德)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正确答案:√莫斯科维奇主要成就是在社会认同方面的研究。

()正确答案:错标志社会心理学产生的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是的作者分别是麦克杜格尔和罗斯。

中国社会“性别社会化”的理论解读

中国社会“性别社会化”的理论解读

中国社会“性别社会化”的理论解读作者:段舒颀赵安民来源:《西部学刊》2014年第03期摘要:性别社会化是作为生物个体的两性男女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环节,也是维系社会发展的应然维度之一。

然而在这个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时代,新的社会现象集束式地出现致使人们处于文化、价值与规范的流变之中;父权制意识形态、文化符号对男性价值的褒扬以及对女性价值的贬低等因素为我国社会的性别社会化带来性别角色模糊、性别道德边缘化等困惑。

面对这一现实,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性别的塑造工具来重塑性别平等理念、确立新的性别角色规范就成为我国性别社会化所应当省思的议题。

关键词:社会性别;社会化;性别社会化C913.68信奉社会唯识论(social realism)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具有自我维系与自我成长的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社会成员对于未来的期望以及为此种期望而不断建构基础的戮力奋斗之中。

这一语境中的社会成员,并不是指纯粹的生物个体,而是指认同某种社会文化并遵循某种社会规范的——即经历了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人。

易言之,促成社会延续与繁荣的“元问题”就指向了人的社会化。

人即分男女,这是基于其生物属性的本质规定。

那么,作为两性男女的生物个体要实现向社会人的蜕变与转化,其“性别社会化”就成为社会化内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性别社会化与语言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协同而构成社会化概念的逻辑框架,它是个人关于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的学习过程,也是贯穿于人们生命始终的性别认同过程。

笔者认为,人的性别社会化的全部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公式:性别(sex or sexuality)→ 社会性别(gender)这个公式为我们揭示了性别社会化的本质,即人从解剖学意义上的、在染色体及生理机能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的男女,向具有社会属性的男女蜕变、升华的过程。

基于此,对我国性别社会化的现状、成因、机制等进行理论的解读,既是一种对人性的观照,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本土性别社会化的规律,并探索出一条“性别社会化”的蹊径,最终致力于构建一个男女两性平等而和谐发展的健康社会。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从身处社会中的各种角色扮演中逐渐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性别角色作为人们对性别的期望和要求,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如何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并思考社会化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一、社会化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1. 社会化建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受社会中对性别的认知和期望,从而形成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同。

举个例子,男孩从小被教导要坚强独立,女孩则被要求温柔体贴。

这些对性别的期望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个体的性别角色。

2. 社会化延续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和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个体所接触到的媒体、教育和文化传统中存在一些对性别的固有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应该强壮、有竞争力,女性应该温柔、体贴。

这些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3.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教育社会化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规范和设置涉及到个体对于性别的认同和行为的塑造。

如学校中传递给男孩的信息是应该追求成功和领导能力,而女孩则被鼓励优雅和助人为乐。

这些教育模式培养了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性别角色。

二、社会化对于性别平等的影响1. 社会化与性别歧视尽管社会化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性别歧视。

性别角色的不平等传递了一种不公正的信息,使得女性在职场和社会其他领域中面临更多的不平等待遇。

这种不公正现象使得性别平等的实现变得更为艰难。

2. 社会化与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化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是性别平等困境的一个原因。

男性被期望保持强悍和竞争的形象,女性则被期望保持柔弱和体贴。

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体在职业选择、社会角色担当等方面的自由发展,对于性别平等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与上述固定的性别角色相对应,社会化也容许了一定程度的性别角色多样性。

近年来,人们对性别认同和表达的理解逐渐拓宽,个体有更多的选择权。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有道德的人等等,社会化是多面的,
至少可分为五类:
第3章
① 政治社会化 ——指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 教学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 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② 民族社会化 —— 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 的过程。 ③ 法律社会化 —— 人们学会用法律及其制度调节 自己的行为。
④ 性别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 角色的要求学习支配自己的行为。 ⑤ 道德社会化 —— 将社会肯定的道德准则加以内 化,使公民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过程。 第3章
性 格——是人格最鲜明的表现,是在社 会化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是人格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一旦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3章
性格是有结构的:

性格结构是多重矛盾的统一


性格结构具有确定性和变异性
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性格结构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
3、社会角色的冲突 ①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② 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③ 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④ 角色规定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的冲突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既要学会担当社会 角色,又要不断解决角色冲突的过程,解决角 色冲突的过程本质上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3章
四、人格的形成 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便有了人格。 ① 什么是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格都作过论 述。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定义。 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与其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扬国枢)。人格一旦形成,就构成人们之间 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是人的心理-物 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体现了一个人过去和现 在的全部特征。 第3章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在人类社会中,性别角色是一种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行为和期望。

性别角色塑造了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责任的认知和期待。

社会化是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尽管性别角色的形成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和媒体等,但社会化在塑造性别角色认知和行为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首先,社会化通过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灌输,影响着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在与家人、亲属和同辈交往中接触到了各种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行为表现。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化环境,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和教养方式,往往是个体形成性别角色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性别给予不同的教育和培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此外,同伴关系的形成和社交圈子的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个体对性别角色期待的认知。

同性别的朋友和同伴往往会对彼此施加同样的社会角色期待,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性别角色的认同。

其次,社会化通过教育体制对性别角色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体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一个广泛传播和强化性别角色的平台。

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学习和社交的场所,教育机构会在教育内容设计、师生互动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对性别角色产生影响。

课堂上的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涵盖着男女性别的差异和特点,并传递给学生一种对性别定位的信息。

师生互动中的不同对待和期待也会影响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行为表现。

此外,一些性别角色偏见和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教育体制中存在,并通过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进一步加强了性别角色的传承。

还有,媒体在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作为广泛传播信息和价值观的渠道,不仅可以传递有关性别角色的期待和价值观,还可以对性别角色形象进行塑造。

电视剧、广告、电影和社交媒体等媒体形式中,无论是角色的特质塑造还是情节设定,都存在着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期待的传递。

媒体创造的特定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可能会对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动。 一些女孩不喜欢所谓女子气的活动。
(四)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儿童喜欢和自己同性别的人玩。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又称性别定型观念,是人们对 不同事物进行概括后形成的相 对固定的看法.当人们以性别为 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 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形成 了。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内涵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细腻、温柔、 体贴、 贤惠
重感情,易掉眼泪 思考周到 会持家,顾小孩 较节俭、勤劳 较柔弱 穿裙子
3、角色行为
女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角色行为
4、职业分工
男性的职业: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女性的职业:
老师、护士、秘书、服务员
罗森克朗兹:60年代,大学生性别角色 定型观念和自我概念的研究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性别:生物学特征,男性,女性。 (二)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划分。 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上和态度上期 望的总称。
(三)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1.性别同一 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和女性。 2.性别角色同一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 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 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 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 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格、 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表现更 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素相联。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 科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第二节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对个体在社会角色和行为方面的期望和规范。

通过社会化过程,每个人都被灌输了某种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然而,这些性别角色是如何形成的?社会文化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探讨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首先,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塑造了性别角色的期望。

在很多社会中,男性被期望扮演家庭的经济支柱和保护者的角色,而女性则被期望承担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

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有助于维持家庭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体的选择和自由发展。

而这些传统观念往往源自于历史和宗教背景,通过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共识。

此外,媒体对性别角色有着巨大的影响。

电视、电影、广告等传媒形式塑造了人们对于理想性别角色的想象和认知。

很多时候,男性被呈现为强壮、勇敢和理智的形象,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柔软、依赖和美丽。

这种刻板印象使得很多人尝试去迎合这种理想化的性别角色,进而限制了个体的表达和选择。

此外,教育体系对性别角色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学校教育往往将男女生分开,按照不同的方式教育和培养他们。

男生通常被鼓励参与体育活动,女生则更多地接受家政和艺术类的教育。

这种分工不仅限制了性别角色的拆解,也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

此外,教科书和教学内容也往往呈现出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形象,进一步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演进和进步,对于性别角色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文化逐渐开始接受并承认个体的多样性和平等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性别平等,并推动性别角色的变革。

女性逐渐进入职场,男性也更多地参与家庭和家务。

这种变革有助于拓宽个体选择的空间,减少性别角色的限制。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表达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拒绝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选择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倾向。

他们打破了传统所设定的性别界限,接受并展示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和兴趣。

这种自由和包容的态度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促进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多元化发展。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PPT课件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PPT课件
断 ➢ 女性:温柔、细心、有依赖性、软弱、脆弱、善良
精选ppt
18
4.政治社会化
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 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国家意识: a.国家象征期 b.抽象国家观念期 c.国际组织系统期
精选ppt
19
5.民族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
社会角色理论至少有四个重要来源: 芝加哥学派乔治·米德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
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的,角色表演 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精选ppt
37
林顿(1945):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 的一组规范,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 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 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待人接物, 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态度,及哲学、宗教、道德、法 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等。
可以说,人们一切活动都是文化的产物。
精选ppt
28
社会化
社会文化对个性的塑造功能
20世纪20年代本尼迪克特在北美不同部落的考察研究 M.米勒 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社会的考察研究
精选ppt
6
E·霍兰德在其《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中的解 释:一个婴儿是带着 繁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 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包括与他 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 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
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给予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期望和角色。

它们既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受到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性别角色塑造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如何实现性别角色的平等。

一、性别角色塑造的原因1.生理差异: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如生殖器官、性激素等。

这些差异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差异,如女性在生育和照顾子女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男性则更适合从事体力劳动等工作。

2.社会文化传统:长期以来,社会文化传统一直在强调男女的差异和专属角色。

在许多社会中,男性被要求承担经济养家、保护家庭的责任,而女性则被期望负责照顾家庭和养育子女。

这种传统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3.教育和媒体:教育和媒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育机构和媒体常常将男性描绘为强壮、勇敢,而女性则被刻画为柔弱、依赖。

这种歧视性别刻板形象的阳性和阴性特征的呈现,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习惯,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性别观念。

二、性别角色塑造的影响1.限制个人发展:性别角色的强制性塑造使得人们往往只看到了自己性别所应有的东西,而忽略了其他潜在的可能性。

男性被期望扮演强壮、果断的角色,女性则被期望扮演柔弱、依赖的角色。

这种观念限制了个人自由发展和追求兴趣的可能性。

2.性别不平等:性别角色塑造往往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男性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权力和机会,而女性则被剥夺了平等权益。

从工作机会到政治参与,从收入到社会地位,性别角色被用作评判和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

三、实现性别角色平等的途径1.教育改革:教育是社会改变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引入性别平等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去除性别刻板印象,培养尊重和平等的性别观念。

同时,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潜能,无论性别如何。

2.媒体反思:媒体在塑造性别角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体应该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避免歧视性别刻板形象的宣传,并鼓励展示不同性别的多元化特征。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性别角色指的是男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儿童时期开始,社会环境和人们周围的文化影响着男性和女性形成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涉及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交方式、语言使用、理解方式、工作职责、家庭职责等多个方面。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密切相关。

1. 社会化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接受到来自家庭、教育机构、媒体和社会文化的多种信息。

在家庭中,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待遇和期望是不同的。

从儿童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会对孩子施加不同的性别角色预期。

例如,他们会对男孩子更加强调让他们成为强壮的、勇敢的、聪明的、有野心的;而对于女孩子,则更加强调让她们温柔、善良、敏感、优雅。

教育机构中也存在着有利于男性的性别角色预期。

例如,在校园内,学校鼓励男生参加体育比赛、竞选学生会、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女生参加文艺比赛、写作比赛等等。

这些鼓励不仅在教育机构中存在,也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媒体也有着对于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广告和电视节目中,男性通常扮演更为积极、有野心的角色,女性则扮演更为温柔、体贴的角色。

这样的角色分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

2. 社会化对成人性别角色的影响除了儿童时期,成年人的性别角色形成也是受到社会化影响的。

在职场上,男性常常被视为有能力、有野心、有无限潜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女性则被期望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工作,在职场中常常受到歧视和性别差异待遇。

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社会化也会影响到男性和女性在情感互动等方面的表达方式。

在社会化过程中,男性常常被教育成为不应该表达情感、不应该流露感情的形象;而女性则更为受鼓励去表达、分享和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总之,社会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家庭、教育机构、媒体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理基础: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

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

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习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的,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的过程。

性别角色规范;性别造型:通过给予与性别相称的玩具、鼓励与性别相称的游戏、活动强化性别角色;成人控制儿童环境的权力:母亲统治的家父亲统治的家自居作用:儿童的同性父母•精神分析理論,依據佛洛依德性心理發展過程,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關鍵期(約三至六歲)在性蕾期,孩子透過認同同性父母而形成的。

小男孩愛戀自己母親而產生「戀母情結」,但是又擔心父親的反感,而閹割他的性器官做為懲罰,稱為「閹割焦慮」,因此轉而認同父親。

•女孩的「戀父情結」,視父親為愛戀的對象,但了解到無法取代母親,轉而認同母親,學習母親的行為。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性別角色的形成是透過賞罰制度而學習到的。

家裡的父母、學校的師長、工作和社交場所,透過對某些行為所做的直接或間接的獎勵及懲罰模式,讓男孩、女孩以及男人和女人都學習到,如果要符合適當的性別角色,他們應該去做或避免去做哪些行為,因此,它們在合乎性別的行為上愈做愈好,而那些不符合性別的行為則會漸漸消失。

•例如男童要玩洋娃娃會被父母制止,改由提供積木、機器人等玩具,以引導男童學習表現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

不同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个体形成的影响:–冷漠型父母与敌意型子女:两代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专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子女:父母主观、武断、笃信权威,子女人际交往困难,被动、自卑;追求高成就动机。

–保护型父母与依赖型子女–痛苦型父母与愧疚型子女–超能型父母与低能型子女–离心型父母与抑郁型子女青年期社会化的特点•在童年时代,儿童对父母及周围成人的依赖程度比较大,活动空间比较小。

•青年期以前的社会化,多以父母与成人的肯定、赞赏、奖励或否定、责骂、惩罚等形式被强化。

《性别社会化》课件

《性别社会化》课件
性别认知
性别社会化塑造个体对社会中性别角色和性别 差异的理解和意识。
影响
刻板印象
性别社会化强化了对男性和女性 的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体的自我 发展。
性别不平等
通过性别角色的约束和期望,性 别社会化导致了不平等的社会结 构。
性别角色
性别社会化决定了人们在家庭、 工作和社会中角色和责任的分配。
机制
1 社会交往
3
心理健康
对于违反所属性别规范行为的个体,性别社会化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性别不平等
性别社会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 贡献了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 象仍然存在,并对个体产生负 面影响。
亲身经历
通过实际经历,个体在社会中 不断接受和适应性别社会化。
挑战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束缚 性别认同困惑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适应性别角色。
2 家庭教育
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来传递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价值观。
3 教育体系
学校和教育机构扮演着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角色。
后果
1
性别偏见
性别社会化加强了对不同性别的偏见和歧视,导致不公平待遇。
2
自我认同
性别社会化影响个体对自我身份和性别认同的形成。
促进性别平等的教育和意识形态改变。
鼓励个体打破社会对性别角色行为的限制。
提供支持和包容的社会环境来帮助个体探索和确 立自己的性别认同。
变革
性别平等运动
全球范围的性别平等运动促进了 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
多元与包容
组织和社会开始关注多元性别身 份的价值,提倡包容和公正。
突破刻板印象
个人勇敢地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推动社会变革和平等。

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

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

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在当今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设定的不同行为、态度和责任的期望。

这些期望往往是根据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文化传统所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是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形成的。

从出生之初,婴儿就会被分配到不同的性别类别,且相应地接受针对该性别的期望。

例如,男性被期望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坚强和勇敢,而女性则被期望在社交关系中展现温柔和体贴。

这些性别期望通过家庭、学校、媒体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教育和传播渗透入个体意识,并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对个体造成了许多影响。

首先,它限制了个体的选择和发展。

由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男性和女性在选择职业、兴趣爱好和外貌美化等方面受到了限制。

例如,传统上,女性被期望从事家庭照顾和抚养子女的工作,而男性被期望从事高薪职业和职位。

这种限制导致了职场上的性别不平等和女性在领导层的稀缺。

其次,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一个将男性视为强壮和无情、女性视为柔弱和敏感的社会中,个体可能面临来自自己或他人的期望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个体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对于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期望的个体来说,社会可能会对他们施加歧视或排斥,这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

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性别不平等是性别角色建构的一个结果。

由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期望的不同,导致男女之间存在的薪酬差距、升职机会不平等以及家务和育儿责任的不公平分配。

这种性别不平等使得社会的资源和权力无法平等分配,妨碍了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其次,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对于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传统上,男性被期望为家庭提供物质支持,而女性被期望负责家庭事务。

这种期望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分工和责任分担,进而影响了亲密关系的品质。

为了解决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所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推动性别平等和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解释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解释

性别角色社会化在幼儿期就已经开始。

性别角色社会化先后包括理解性别、获得标准、取得认同、形成偏爱四个过程。

理解性别即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识和接受。

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稳定性、理解性别坚定性、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

一般到2-7岁儿童才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性别角色标准指社会公认的适合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儿童在父母、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将性别标准不断内化。

性别角色的认同指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或信念。

两岁半的儿童就有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一定的知识。

性别角色偏爱即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两岁半的儿童就有性别角色偏爱,最初表现在对玩具的偏爱上,6岁就有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性别角色实际上在不断变化
• 社会性别角色虽然被社会定型强化了,然而它 能够并且确实发生变化,而且比人们关于男人 或女人应该干什么或不应该干什么的观念变化 得更快。
• 例如:中国苏南地区农村的劳动分工;西班牙 妇女事务局的变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4、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趋势
• 在国际一级:

联合国系统和国际社会把对社会性别平等
问题的关注融入每个机构考虑事项和工作的各
个方面,使对社会性别的关注成为一个机构中
所有人的责任,并保证将其纳入所有的体系和
工作中去,以使女人和男人平等受益。
• 捐款国的优先领域。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特点二: 强调把性别问题纳入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宏观
决策的主流
• 在实现性别平等的途径上,强调把性别问题纳 入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宏观决策的主流。即把 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社会发展战略、贯穿社会 发展全过程,国家和政府通过改变或改革社会 政策、制度、法律、文化和社会环境,使妇女 和男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受益。
2020/11/30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汇报四个问题
• 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全球趋势 • 2、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特点及我们与之的差距 • 3、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步骤与机制 • 4、中国在联合国相关审议中的状况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全球趋势
• “社会性别主流化”一词是由英文gender mainstreaming直译过来的,有的将其译为 “性别观点主流化”、“性别平等主流化”、 “性别意识主流化”。为了准确反映原意,我 们使用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表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例子表明,一个人的出生是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也是生物 性的、无助的。要成活下来并完全成长为人类中的一员,就必须与 他人有正常的互动。他们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和行为。这种互 动和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1、“镜中我”理论
➢ 代表人物: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 1929)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也 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
二、社会性别(gender)
➢ 定义:由社会文化形成的有关男 / 女角色分工、社会期望和行为 规范的综合体现。
➢社会性别意识(gender consciousness):对社会性别关系的自觉 认识。
(参考王政的系列论文)
二、社会性别(gender)
社会性别的由来:
➢M.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男女关系》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 ➢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 ➢琼·斯科特:《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和超我(superego)。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神经 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主要观点: ➢ 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以及人格在四五岁时
即已基本完成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 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 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紧 密相连。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5、生命历程理论
➢ 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 究。
主要观点: ➢ 该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
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 其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
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社会化的特点
➢个体的社会化有其遗传素质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互动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
主要观点: ➢ 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
来的。 ➢ 这是一种“移情能力”。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3、精神分析理论
➢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856-1939),犹太 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 ➢ 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
的。 ➢ 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
每一个人从小透过游戏、教育、文化来学习扮演符合自己性別 的角色,到了青春期,男、女的第二性征成熟,无论是生理、心理 或角色的发展均受到影响,之后的两性交往、择偶、结婚、生子, 性别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生理性别(Sex)
定义: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 的角度来证实的的女性或男性特征。 包含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主要观点: ➢ 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对方的情况。 ➢ 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
的。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2、“角色扮演”理论
➢ 代表人物: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狼孩卡马拉和阿马拉
1920年10月在印度加尔各答以西米 德纳波附近阿穆尔河旁边发现的两个女 孩可以说是史上最出名的狼孩了,村民 们在英国传教士贾尔.西恩的带领下找 到了她们,将母狼射死。这两个孩子名 叫卡马拉和阿马拉,据推测分别为八岁 和两岁。
据西恩的说法,她们下颌发育畸形, 长着尖尖的犬齿,眼睛象猫和狗类一样 在黑暗中闪着特有的蓝光。阿马拉在第 二年就死掉了,不过卡马拉一直活到 1929年,到好时她已经不再吃腐肉, 学会了直立行走,能说大概50个单词。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
➢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伙伴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B
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
课前小故事
话说下班的时候,某市公安局长和市长在聊天,突然一个 小孩儿满头大汗的跑过来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你快 点回去吧。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局长和这个小孩儿是什么关系?
兽孩彼得
第一个真正出名的兽孩非野彼得 莫属:1724年时人们在汉诺威附近的 赫尔本森市发现了“一个赤裸的棕色 皮肤黑发的生物”,当时他大约12岁, 能够轻松地爬墙上树,以吃植物为生, 不会说话。他不吃面包,宁愿剥去树 皮吸食树液;不过最终他学会了吃水 果和蔬菜。
后来他被带去汉诺威展示给乔治 一世,并被带回英格兰,在那里被教 会了一些字母。他后来又活了68年, 但一直没能学会说话,只会说“彼得” 和“乔治国王”等少数几个词,不过 他的听力和嗅觉据称却是“特别地敏 锐”。
性别角色与刻板印象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 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社 会角色通过一整套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 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 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女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步 变成了一个女人的……正是社会化的 整个过程产生了这种东西……我们称 之为女性气质。”
—Simone de Beauvoir
三、性别角色
➢ 定义:是指社会上认为适合某一性别、不适合于另一性别的一套 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俗称 “第三性别”。
➢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 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
民族性别角色社会化
讲课人:李鹏姬
▲不是生为男人而是长为男人; ▲不是生为女人而是长为女人。
Contents
A
社会化及其研究
B
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
C
社会角色与女性发展
D
宗教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影响
A
社会化及其研究
课前思考
1、用你可以想到的一、两个词语来 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男性和女性。
2、请你分别说出二、三种男性从事 的职业和女性从事的职业。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
社会化(socialization)
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 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做 社会化。
自与他人的交往社源自然会人人
学习
假设你的婴儿期和童年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野外度过, 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人类接触。你能用一种人类语言说话吗? 你会有自己的人格吗?或者,你能体验到人类的情感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