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社会性别与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社会性别的公正 是指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需求给予公平的待 遇,这可以包括同等待遇或在权利、福利、 义务和机遇等方面被视为平等但表面上有 所不同的待遇。 1、政治领域的性别公正 在政治参与领域,女性参与国家和社会事 务的决策程度偏低
2、经济领域的性别公正 首先,在经济领域,女性就业压力加大 其次,农村女性收入没有保障
第十章 社会性别与发展
一、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指人们所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 理差别之上存在的社会性别差异和社会关 系。
二、社会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角色定型
(一)社会性别角色 是指在某一既定社会、社区或人群中,被 人们所认为的女性和男性的行为。 (二)社会性别角色定型 是指在每个社会中往往被固定和强调了, 变成人民的一种社会期待、规范和评价。
三、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 性别公正 (一)社会性别差距 是指任何领域内,在参与程度、获得资源 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以及工资报酬和福 利等方面,存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二)社会性别平等 是指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 各种成见、严格社会性别分工观念毛衣机 各种歧视的限制下,只有发展各人能力和 只有做出选择,社会性别不平等意味这男 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 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
3、文化领域的性别公正 妇女受教育程度低,专业分布不合理,在 继续教育方面,女性享有资源不平等,使 女性发展后劲不足。
4、婚姻家庭领域的性别公正 家庭问题突出,妇女家务负担较重,成为 持续发展的障碍 。
5、健康方面的性别公正 农村妇女生殖保健意识较弱和女性整体精 神卫生健康水平较低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
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
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
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
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
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
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
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
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
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
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
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
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
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第10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指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 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性别同一: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的 性别。 性别。 性别角色同一: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 确认自己。 确认自己。(gender role
identity)
二、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性别偏爱
男孩喜欢男子气的活动 女孩并不一定喜欢女子气的活动 IT量表 IT量表
性别角色行为采择
Brien, Haston, 1985 玩具选择实验
三、性别定型化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人类学理论 米德 柯尔伯格
四、性别定型化的影响因素
生物学因素 社会性因素
父母和教师 性刻板印象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只因怕惹“ 校园舞不愿手拉手 只因怕惹“绯 闻”
跳舞时,一支铅笔,或一把尺子, 跳舞时,一支铅笔,或一把尺子,男女学生各拉一 跳完舞,有的还要洗手,以示“清白” 否则, 头;跳完舞,有的还要洗手,以示“清白”。否则, 同学会“笑话” 小学生们的性别意识觉醒了, 同学会“笑话”。小学生们的性别意识觉醒了,学 校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校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校园集体舞在我市推广已经有段时间了。 校园集体舞在我市推广已经有段时间了。近日 记者走访小学校园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记者走访小学校园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当跳到需要手拉手的部分时, 当跳到需要手拉手的部分时,有些小学生竟用尺子 或书本当连接道具。 专家认为, 或书本当连接道具。 专家认为,由于社会环境的影 小学生的性别意识萌醒较早, 响,小学生的性别意识萌醒较早,在小学开设适当 的两性交往心理课成了当务之急。 的两性交往心理课成了当务之急。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课件 (一)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课件 (一)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课件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孩子了解和认识不同性别的特点和角色,以达到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课件。
一、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角色是指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不同性别需要扮演的角色、特定行为、职责等方面的差异。
传统意义上认为男性应该扮演家庭的经济支柱,女性则应该承担家庭中的家务、照顾孩子等工作。
而在现代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男性与女性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指孩子们在不断接受社会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化渠道,来了解和认识性别角色的特点和差异。
例如,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的教育、社会媒体的影响等都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社会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影响孩子的性格、情感、思维方式以及日后的职业选择。
例如,男性从小被认为要勇敢、刚强,而女性则要温柔、细心,这种性别角色认识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性格特点,最终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四、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不同性别的孩子,从而建立健全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同时,它还有助于孩子塑造自己的性格和特长,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成功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总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课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项目,通过适当的课件和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性别,也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的性别观念和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发展自己的事业。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小教教学ppt课件
桀骜不驯、过分追求个性、做事不计后果的 行为等都↑↑;野蛮女友; 柔弱的男生喜欢彪 悍的女生,尤其是傲慢的女孩
❖ d.同辈群体:eg.“超女现象” →“长发女
孩成了稀世珍品”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三、性别角色发展
(一)性别角色发展的内涵
性别角色发展指儿童从出生时混沌不清、 男女不分的状态,在遗传、家庭教养、社 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 学会扮演其身处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的 成长过程。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 男女两性的社会行为模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 的?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性别化教育or去性别化教育?
❖ “去性别化”教育强调避免性别特征的极 端化发展,即男孩女孩的性别特点都要 向中间靠拢,男孩要学习女孩的细腻、 恬静、有耐力、善社交,女孩要学习男 孩的勇敢、豁达、敢于创造等,获得双 性人格(≠性别的中性化)更有利于人 格发展。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四)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儿童喜欢和自己同性别的人玩。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又称性别定型观念,是人们对 不同事物进行概括后形成的相 对固定的看法.当人们以性别为 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 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形成 了。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内涵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细腻、温柔、 体贴、 贤惠
重感情,易掉眼泪 思考周到 会持家,顾小孩 较节俭、勤劳 较柔弱 穿裙子
3、角色行为
女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角色行为
4、职业分工
男性的职业: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女性的职业:
老师、护士、秘书、服务员
罗森克朗兹:60年代,大学生性别角色 定型观念和自我概念的研究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性别:生物学特征,男性,女性。 (二)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划分。 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上和态度上期 望的总称。
(三)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1.性别同一 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和女性。 2.性别角色同一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 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 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 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 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格、 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表现更 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素相联。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 科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第二节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3性别角色社会化
6、忧郁的 1 2 3 4 5 6 7 7、独立的 1 2 3 4 5 6 7 8、害羞的 1 2 3 4 5 6 7 9、诚心诚意 1 2 3 4 5 6 7 10、活跃的 1 2 3 4 5 6 7 10、活跃的
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性别角色社会化
孙璐
一、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若干概念 社会化 性别与性征 社会) (社会)角色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
与他人的交往 自然人 社会人 学习
狼孩
兽孩
社会化与生命历程
过渡仪式
代表与证实某些人一段身份地位的改变 与结束 代表社会化过程会继续遍及所有人类生 命循环的阶段
使用你的社会学想象力
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1 2 3 4 5 6 7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1 27、诚实的 1 2 3 4 5 6 7 27、诚实的 28、乐于冒险 1 2 3 4 5 6 7 28、乐于冒险 29、有理解力的 1 2 3 4 5 6 7 29、有理解力的 30、守口如瓶 1 2 3 4 5 6 7 30、守口如瓶
性别角色
社会认定 男性和女性 适当的特质、态度、 适当的特质、态度、行 为活动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交往学习当前社会认定的, 交往学习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 应该具备的,适当的特质、态度、 应该具备的,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 活动的过程。 活动的过程。
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小教教学课件
2 故事和绘本:
通过故事和绘本传达性 别平等和鼓励儿童尝试 不同的性别角色。
3 倡导性别平等:
学校可以开展性别平等 教育和推广性别平等观 念。
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和效果
1
实施:
学校可以制定性别平等政策、组织教
效果:
2
育活动和提供资源来促进性别角色教 育。
儿童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平等意识、价值观和社会参与能力。
3
挑战:
教师和家长需要一起合作,面对性别 角色教育的挑战和困难。
2 社会环境:
学校、媒体和同伴等社会因素对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和行为的塑造产生影响。
3 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受到基因、性格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和特征
1
早期儿童
开始认知性别和区分男性和女性角色。
2
学龄儿童
更加明确地认知到自己的性别和对性别角色的符合性。
3
青少年
经历性别身份的探索和巩固,更加明确自己的性别认同。
1 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身 边成人的行为来学习和 内化性别角色。
2 社会学习理论:
3 性别模式理论:
儿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 环境中的性别角色活动 来学习和内化性别行为。
儿童通过构建和维护一 个稳定的性别认同来发 展性别角色。
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
1 家庭:
父母的态度、行为和期望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重要影响。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 展心理学小教教学课件
通过了解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儿童成长, 促进性别平等和包容。
性别角色的定义及意义
定义: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预期行为、方式和特点的规范。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ppt课件
.
9
(二)认知方面
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 2.男女智力的不同优势 语言、思维、感知觉、记忆 男性擅长抽象逻辑思维、理解记忆 女性擅长形象思维、机械记忆
1.性别同一 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和女性。 2.性别角色同一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
别角色的认同。 3. 性别定型 性别定型描述的是男孩与女孩学习男性化或女性
化角色的过程。
.
4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一)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1.性别认同(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 2.性别稳定性(4—5岁)性别不会随年龄而变化。 3.性别一致性(6—7岁)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 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16
父母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也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母亲认为父亲参与家务劳动与男子气是一致 的,儿童的性别角色图式中也会结合进父亲的非 传统性别角色行为。
.
17
观察与模仿电视媒体 电视中的人物有明显的性别规范 女子总是做洗衣机广告、化妆品的广告 男子手捧妻子递过来的咖啡说“味道好极了”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
1
3性别角色
.
2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性别:生物学特征,男性,女性。 (二)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划分。 被社会 标 准 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
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上和态度 上期望的总称。
.
3
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 文学和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是 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 双性化,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传统的 性别图式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面几个概念: 性别角色、性别同一、性别角色的认同。 2、简述男女性别的认知差异。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心理学流派,
是在行为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
发展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家长、教师、同伴等影响儿童社会 化的人通过榜样、期望、玩具选择来强化性别适宜行为、惩
罚性别不适宜行为,通过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待来形成儿童
的性别行为。 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 确、容易测试的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 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 发展上。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 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
4、心理人类学理论
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 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在家庭中, 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期望男孩有更 多的成功。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 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 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 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她对阿来别 什、曼都古玛、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 人类学研究结果是: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 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
3、谈谈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意义。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性别角色指的是男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儿童时期开始,社会环境和人们周围的文化影响着男性和女性形成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涉及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交方式、语言使用、理解方式、工作职责、家庭职责等多个方面。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密切相关。
1. 社会化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接受到来自家庭、教育机构、媒体和社会文化的多种信息。
在家庭中,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待遇和期望是不同的。
从儿童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会对孩子施加不同的性别角色预期。
例如,他们会对男孩子更加强调让他们成为强壮的、勇敢的、聪明的、有野心的;而对于女孩子,则更加强调让她们温柔、善良、敏感、优雅。
教育机构中也存在着有利于男性的性别角色预期。
例如,在校园内,学校鼓励男生参加体育比赛、竞选学生会、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女生参加文艺比赛、写作比赛等等。
这些鼓励不仅在教育机构中存在,也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媒体也有着对于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广告和电视节目中,男性通常扮演更为积极、有野心的角色,女性则扮演更为温柔、体贴的角色。
这样的角色分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
2. 社会化对成人性别角色的影响除了儿童时期,成年人的性别角色形成也是受到社会化影响的。
在职场上,男性常常被视为有能力、有野心、有无限潜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女性则被期望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工作,在职场中常常受到歧视和性别差异待遇。
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社会化也会影响到男性和女性在情感互动等方面的表达方式。
在社会化过程中,男性常常被教育成为不应该表达情感、不应该流露感情的形象;而女性则更为受鼓励去表达、分享和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总之,社会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家庭、教育机构、媒体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理基础: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
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
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习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的,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的过程。
性别角色规范;性别造型:通过给予与性别相称的玩具、鼓励与性别相称的游戏、活动强化性别角色;成人控制儿童环境的权力:母亲统治的家父亲统治的家自居作用:儿童的同性父母•精神分析理論,依據佛洛依德性心理發展過程,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關鍵期(約三至六歲)在性蕾期,孩子透過認同同性父母而形成的。
小男孩愛戀自己母親而產生「戀母情結」,但是又擔心父親的反感,而閹割他的性器官做為懲罰,稱為「閹割焦慮」,因此轉而認同父親。
•女孩的「戀父情結」,視父親為愛戀的對象,但了解到無法取代母親,轉而認同母親,學習母親的行為。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性別角色的形成是透過賞罰制度而學習到的。
家裡的父母、學校的師長、工作和社交場所,透過對某些行為所做的直接或間接的獎勵及懲罰模式,讓男孩、女孩以及男人和女人都學習到,如果要符合適當的性別角色,他們應該去做或避免去做哪些行為,因此,它們在合乎性別的行為上愈做愈好,而那些不符合性別的行為則會漸漸消失。
•例如男童要玩洋娃娃會被父母制止,改由提供積木、機器人等玩具,以引導男童學習表現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
不同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个体形成的影响:–冷漠型父母与敌意型子女:两代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专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子女:父母主观、武断、笃信权威,子女人际交往困难,被动、自卑;追求高成就动机。
–保护型父母与依赖型子女–痛苦型父母与愧疚型子女–超能型父母与低能型子女–离心型父母与抑郁型子女青年期社会化的特点•在童年时代,儿童对父母及周围成人的依赖程度比较大,活动空间比较小。
•青年期以前的社会化,多以父母与成人的肯定、赞赏、奖励或否定、责骂、惩罚等形式被强化。
《性别社会化》课件
性别社会化塑造个体对社会中性别角色和性别 差异的理解和意识。
影响
刻板印象
性别社会化强化了对男性和女性 的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体的自我 发展。
性别不平等
通过性别角色的约束和期望,性 别社会化导致了不平等的社会结 构。
性别角色
性别社会化决定了人们在家庭、 工作和社会中角色和责任的分配。
机制
1 社会交往
3
心理健康
对于违反所属性别规范行为的个体,性别社会化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性别不平等
性别社会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 贡献了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 象仍然存在,并对个体产生负 面影响。
亲身经历
通过实际经历,个体在社会中 不断接受和适应性别社会化。
挑战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束缚 性别认同困惑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适应性别角色。
2 家庭教育
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来传递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价值观。
3 教育体系
学校和教育机构扮演着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角色。
后果
1
性别偏见
性别社会化加强了对不同性别的偏见和歧视,导致不公平待遇。
2
自我认同
性别社会化影响个体对自我身份和性别认同的形成。
促进性别平等的教育和意识形态改变。
鼓励个体打破社会对性别角色行为的限制。
提供支持和包容的社会环境来帮助个体探索和确 立自己的性别认同。
变革
性别平等运动
全球范围的性别平等运动促进了 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
多元与包容
组织和社会开始关注多元性别身 份的价值,提倡包容和公正。
突破刻板印象
个人勇敢地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推动社会变革和平等。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气的增长期,4~10岁偏爱男子气,10岁后又偏爱
女子七。日本的研究也类似。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身体动作方面:身体、神经系统发展的速度;对 疾病的敏感性和期望寿命 思维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女孩对人更感兴趣;男孩 对物更感兴趣;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强;女孩合作 活动比男孩多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性别认同阶段(2~3岁) •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伊顿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沿着先
认识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认识与其同性的儿童
的性别恒常性,再是认识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 线路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测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性对智力的影响:性染色体畸变对 男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女性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母亲的特征对女儿的女子气发展有影响 Nhomakorabea男孩的 男子气主要受父亲的影响 •一个家庭中母亲比较强势,男孩的性别同一性就
会受到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奖励、惩罚、观察模仿
• 心理人类学理论:米德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现 代原始部落,其中一个部落的男女都表现出主流 社会女性的行为,另一个表现出主流社会男性的 行为,而第三个部落则表现出与传统主流社会性 别角色行为相反的行为特点。 • 性别角色行为不是由生物性决定的,而是由文化
模式影响的。
•没有父亲或母亲对男孩的影响要大于女孩,年龄
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教师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五、双性化和无性教育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38页文档
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 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 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 关的特质。
•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 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 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 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 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于鉴别性别刻板化者和双性气质的个体。贝姆先
后进行的试验有:对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
对非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性别不适宜行为
的回避与性别图式加工、对其他人性别图式的加
工、对身体魅力的性别图式加工。她的实验证明
了是社会文化因素促使许多个体按照性别去组织
普通的信息和他们特有的自我概念。试验也证明
了性别刻板者具有一定的性别图式;双性气质和
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
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
假女性 宫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
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 精子、有月经
无性人
无睾丸、无卵巢
变性人
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06.09.2019
4
•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 能力来区分男女。
未分化气质具有较少的性别图式。
06.09.2019
23
图式就是认知结构,图式的作用就像一个先 行的结构。图式的加工就是按照一些特殊的 维度把信息划分到不同范畴中的思维活动。 性别图式理论是在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知觉理解为 一个建构过程,性别图式加工自动把人、特 质和行为划分成男性和女性这两个范畴。如 温柔、夜莺归入女性范畴,自信、鹰归入男 性范畴。性别图式形成的过程是儿童学习利 用性别这一维度进行认知的过程。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共38页
小计 -0.06 -0.07 +0.29 +0.44 +0.56
4、空间和机械操作能力
• 男女的空间能力差异是在入学后 出现的。
• 在机械操作和机械理解方面男性 占优势。
空间认知能力的性别比较
空间知觉 心理旋转 空间视觉判断
1986
+0.44 +0.73 +0.13
2019
0.56 +0.44 +0.19
•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 是男性化和女性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 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文学和 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 格指标,是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 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双性化,形 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 传统的性别图式的影响。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发展是经验积累的 结果,家长、教师、同伴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人
通过榜样、期望、玩具选择来强化性别适宜行为、
惩罚性别不适宜行为,通过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 待来形成儿童的性别行为。
•
27.07.2019
27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 曾是儿童社会化的主流理论,
揭示了与性别有关的行为学习。简要地说,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 观点是性别角色是后天获得的,是被社会 各方面教成的。这个理论认为,家长和其 他养育者在儿童早期生活开始就对男女儿 童区别对待了,他们对男女儿童同样的行 为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惩罚。这个理论虽然 没有把儿童当作要被社会化过程写上不同 经历的白板,但在这个理论中儿童是相对 被动的。
–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1、女性的言语优势 在婴儿期,女性说话要比男性早一个月左 右,学字也较快。 在发音方面,女孩达到完全清晰发音的时 间的年龄比较早。小学一年级时发音水准 与二年级的男孩相似。 在作文方面,在中小学女孩也占优势。 女性语言优势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研究 发现,女孩的语言优势不在于对语言的理 解,而在于语言的流利方面。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小教教学课件
三、性别角色发展
(一)性别角色发展的内涵 性别角色发展指儿童从出生时混沌不清、
男女不分的状态,在遗传、家庭教养、社 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 学会扮演其身处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的 成长过程。
包括 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角色观的发 展、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
1.性别概念及其发展
❖ 性别概念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 常性。
(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即人们对男性或女性 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 要求和笼统看法 。
(四)“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提出
“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 “心理双性化”)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 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 既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 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
社会发展——人们性别角色的变化
❖ 作家王安忆写下的下面这段文字 :
❖ “以往,我是很崇拜高仓健这样的男性的,高大、坚毅、从 来不笑,似乎承担着一世界的苦难与责任。可是渐渐的,我 对男性的理想越来越平凡了,我希望他能够体谅女人,为女 人承担那怕是洗一只碗的渺小的劳动。需男人到虎穴龙潭抢 救女人的机会似乎很少,生活越来越被渺小的琐事充 满。……男人的责任如将只扮演成一个雄壮的男子汉,让负 重的女人欣赏爱戴,那么,男人则是正式堕落了。”(王安 忆:《总是难忘》,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与性别:性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发展 •刚柔相济的性别角色教育
一、性与性别:性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
(一)性(sexuality)的生物属性:生理性别 (sex )
(二)性(sexuality)的社会属性:社会性别 (gender) 社会性别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判 断的性别,它表达了由语言、交流、符号和 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 会标准 。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基础知识:1、性别认同的概念。
2、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3、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基本理论:1、性别差异的表现。
2、性别定型化理论。
3、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基本技能:1、掌握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2、掌握性别定型化理论、性别差异的表现。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形成和稳定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
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为理解的方便,现将相关术语及定义做简要介绍。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性别恒常性(一致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观点。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为。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性征等。
人类性的区分:男性(正常个体) XY 大小阴囊、阴茎、睾丸等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假女性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宫两性人(阴阳人)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精子、有月经无性人无睾丸、无卵巢变性人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男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 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 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 公民性别、抚养性别、自认性别、性别度、性别的自我概念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 的重要的因子; 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 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 确、容易测试的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 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 发展上。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 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
4、心理人类学理论
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 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在家庭中, 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期望男孩有更 多的成功。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 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 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 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她对阿来别 什、曼都古玛、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 人类学研究结果是: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 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 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 文学和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是 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 双性化,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传统的 性别图式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2、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是由贝姆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的。该理论是 在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 知觉理解为一个建构过程,性别图式加工自动把人、特质和 行为划分成男性和女性这两个范畴。如温柔、夜莺归入女性 范畴,自信、鹰归入男性范畴。性别图式形成的过程是儿童 学习利用性别这一维度进行认知的过程。性别图式是儿童从 获得的有关性别的各种信息中发展起来的。这些信息包括行 为方式、物体的特性、态度、情感状态等。
1、解释下面几个概念: 性别角色、性别同一、性别角色的认同。
2、简述男女性别的认知差异。 3、谈谈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教育的意义。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心理学流派, 是在行为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 发展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家长、教师、同伴等影响儿童社会 化的人通过榜样、期望、玩具选择来强化性别适宜行为、惩 罚性别不适宜行为,通过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待来形成儿童 的性别行为。
2、性别角色 性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
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认同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
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 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 角色行为、职业。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身体和动作方面 认知方面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1、女性的言语优势 2、数学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 3、空间和机械操作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 4、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 5、艺术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
二、情绪定型化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 之一,其认知发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由著名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人类是凭借认知结构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 儿童不断地探索、操纵着外物,通过将其吸收 形成了认知的新结构式,然后,通过这一新结 构再去认识新事物。 评价: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形成 的外部因素,但指出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受儿 童不断形成的认知结构所支配。经典的认知发 展理论关于性别行为学习的假定是由科尔伯格 提出来的。他认为,性别认知发展与皮亚杰的 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相一致,儿童不可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