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 (1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一、趣味导入师:(画一个月牙),同学们能说出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诗句吗?生:嫦娥奔月生:吴刚砍桂树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你知道诗人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吗?生:对家乡的思念生:孤独、寂寞的心情、生:苦闷……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中秋词《水调歌头》,这首词也是围绕月亮来写的,同学们猜想一下,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思念朋友生:思念亲人生:思念弟弟生:思念妻子师:同学们想象的很丰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验证你们的猜想。
(板书课题)二、诵读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字词障碍的同学之间解决。
……(找同学朗诵,之后提问)师:请同学们概况一下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词主要是表达对弟弟的怀念。
师:仅仅是表达对弟弟的怀念吗?(提示可以到小序中去找依据)除了怀念弟弟之外,还可能有什么情况呢?生:不是只表达对弟弟的怀念。
我认为可能是当时作者刚刚失去亲人。
生:我想当时作者可能是被贬官。
生:从资料中我知道苏轼41岁时,在密州做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它的弟弟有六、七年不得相见。
所以我认为他们回答得都正确。
师:好,同学们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来猜想、推测非常好。
苏轼原来是在朝廷上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结果被贬为地方官,这首词就是他在密州做太守时所作,当时与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面了。
三、深入理解师:大家想,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情会怎样呢?生:苦闷生:惆怅生:孤独生:难过……师:是呀!贬官了,与弟弟又多年不见了,能不苦闷、惆怅吗?于是大醉后面对中秋的圆月,作者有了一种奇异的想法,同学们想,作者有了怎样的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他要上天,上美好的月宫去,但他又怕冷,非常矛盾。
师:他为什么要上天?生:因为月宫非常美,是琼楼玉宇。
师:从哪可以看出心情非常矛盾呢?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同学们思考一下(给学生时间考虑)把你们的想法同桌交流,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课题水调歌头教学内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赏析法、练习背诵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流程:一、新课导入“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
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历代文人墨客们不惜对月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婉约,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就于一年的中秋,欢饮达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水调歌头》中去探寻“欢饮”背后的深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二次备课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探求新知。
(一)整体感知1.按出示的朗读要求朗诵这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 (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一、三分钟说话:尽量有感情地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二、导入:同学们,学习积累古诗词有很多好处,其中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怡情养性,比如:当我们送别友人时,我们可以吟诵;当我们伤心沮丧时,;当我们要表达思念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吟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老师板书词牌名及作者)。
三、检测预习: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多媒体出示)丙辰..()..()()不胜.()宫阙.()婵娟2、抽查学生预习读词的情况:叫一生读,其他生听评字音。
3、齐读全词,读准字音。
老师过渡语: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自问世以来,就盛享美誉。
清朝诗词评论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的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由此可见,这首词的文学成就之高。
而它之所以具有这样高的文学艺术地位,正是因为他巧妙地表达了在特定的时间内相应真实而微妙的情感。
那么,这首词写于什么时间呢?四、背景介绍: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这一年苏轼41岁,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于密州任太守,历时五载,而与被贬在齐州的弟弟苏辙又已七年未曾见面了。
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写下此词。
老师过渡语:被贬异地、深情手足七年未见的一个团圆节,哎(长叹),苏轼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来初步感受一下。
五、听读诗词初知诗情:(多媒体播放录音及视频,师生听读)师:通过听读,你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生:思亲、伤心。
(这是学生的综合意见)。
师:老师相信如果你再用心地读一读全词,一定能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心境,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体会再读本词。
六、用心自读感悟词情:学生活动:带着刚才的体会尽量有感情地朗读词后汇报。
生1:我体会到了作者惆怅的心情。
生2:我体会到了作者无奈的心情。
生3:我体会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
(学生略笑,似乎不同意此生的说法。
)师(微笑着说):你能说说你是从词中哪里体会到的吗?生3:我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感受到了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悠闲快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播放《明月几时有》音乐二、预习检测:1.注音2.解释三、介绍题目、作者1.介绍题目2.作者3.写作背景四、读1.听名家朗读2.师指导(播放《高山流水》来读)3.指名读4.齐读(上阙:左边读,下阙:右边读)六、自探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他),将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高处不胜寒”该怎样理解?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
3.品读文字,揣摩字里行间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板书:上阙:望月旷达下阙:怀人乐观七、质疑再探:1.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疑问?请同学们大胆的提出来。
2.下阕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转朱阁,低绮户”指月的移动,暗示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作者经受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3.重点语句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八、课堂拓展:有人说,中秋词自«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请自选角度分析它好好在哪里?师:由此看来,这首词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且富含人生哲理。
那么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九、主题概括:通过对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既抒发了词人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4、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5、教学难点: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一)、媒体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古今寄明月,千载寄情思。
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
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总结: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二)、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
在中秋月圆之夜,客居他乡, 思念弟弟,举杯畅饮,写下了这篇文章。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的第三首。
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为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经典诗词,很适合朗读,教学设计给足了朗读时间,用不同形式进行阶梯式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歌,也为体会情感、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苏轼的《水调歌头》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既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既有一般写月诗词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又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很适合学生品味赏析,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做出个性化解读,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学习能力,也能自觉主动参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这样有利于继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把握诗词感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朗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经典诗词,很适合朗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歌,也为体会情感、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多次朗读中,学习诵读诗歌的方法,逐步理解文本及月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语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3.在品析探究中,感悟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朗读中,学习诵读诗歌的方法,逐步理解文本及月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在品析探究中,感悟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凝练的语言传递着人世间最美好真挚的情感。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诗歌的世界去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出示幻灯片)二、课前训练1、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根据图中的景物和画面意境猜猜图片描绘的是哪句诗词。
(同学们踊跃回答)明确归纳知识点:所谓意象是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意象被人们广泛使用,那便是“月”,它常成为人们情感生活的载体,“月”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不同的情怀!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借月抒情的诗句。
3、(幻灯片展示一部分诗句)明确古诗中“月”的内涵。
一起走近苏轼,随他对月高歌!三、诵读月之韵律1.(幻灯片展示作品内容,明确停顿)教师提示:诵读诗词语速要慢,在抑扬顿挫中品味诗词的韵味,在诵读中思考、想象,体会作者蕴含在意象中的丰富情感。
注意按意义划分停顿,句末韵脚读出延长音,增加韵律美。
读准字音:阙què不胜shēng寒绮qǐ2.教师提示,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根据诵读提示初读作品。
四、探寻月之深情初读作品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赏析文本的门,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文本去探寻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深情。
1.解析小序。
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了解“子由”知识链接:苏辙,字子由,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宰相,与其兄苏轼、其父苏洵并称“三苏”,居唐宋八大家之一。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水调歌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2.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一、新课导入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思乡诗。
现代也有一些歌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改编。
(播放视频)二、简介宋词(通过微课介绍。
)1、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阙",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2、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三、研习课文1、简介作者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诗词,能够理解词的内容,并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但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词节奏并体会词人传达的情感;2.品析重要词句,感受词作优美的语言和豁达、乐观的情感;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4.背诵此词。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
分析: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如此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如此。
有人说,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你都知道哪些带“月”字的诗句?(生发言)中国的诗人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生爱月咏月的词人苏轼,共同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看看他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的导入设计意在调动学生古诗词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诗词的学习氛围。
【读词】1.教师范读(配乐)。
要求:听准字音,划出停顿,感悟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握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的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感受苏轼豪迈旷达的胸襟以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
《水调歌头》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
根据本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因此加强挫折教育也十分有必要。
重点难点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把握词中意境;品味作者情感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明月几时有》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就会落下许多个“月亮”来。
你知道哪些与月有关的诗句呢?(ppt展示与月有关的诗句)今天我们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借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思。
活动2【活动】文学常识(ppt展示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词的相关知识)活动3【活动】诵读体验学生初读文本,读准字音。
(全班齐读)跟读范读录音,读准句读。
(播放范读录音)速读注释,品读全词大意。
(学生自由诵读,自主学习)活动4【讲授】文本解读读诗词讲究情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诗词内容、意境之后。
通过诵读我们了解了全词大意,接下来我们思考几个问题: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明确: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作用:(内容上)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结构上)总领全篇。
2、上阕作者遇到的艰难抉择是什么?他最终选择了什么?明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体现了作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可以看出他最终在矛盾中做出抉择,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流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关键问题,把握诗歌主题
在学习、欣赏、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握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
章
传
新
意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在词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不如意,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8.面对明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9.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明确: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韩愈、柳宗元
二、熟悉背景
苏轼与苏辙自幼情谊深厚,苏轼比苏辙大三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写此词之时,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宦途失意,虽然他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官密州,心情抑郁。这时其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二人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面对皓月当空,作者欢饮达旦,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于是就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学目标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二、导学课时:一课时。
三、导学过程1.依照惯例,四位同学演讲生1.《猜谜语》生2.《妈妈给我讲道理》生3.《我家的小豆豆》生4.《磨豆浆》生5点评:略2.导入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他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弯新月,使人联想到初生事物的萌芽;一轮圆月,让人联想到生活的团圆美满;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光明磊落做人风范。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苏轼是一位豪放浪漫之人,当他遥望中秋明月时,想象的翅膀任天上人间翱翔。
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
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清人胡仔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作者)3.检查预习作业每小组3号学生上黑板接受检查,每小组1号学生检查你下一组的1号学生,随机检查五小题,并作批改点评。
每组2号学生检查你下一组的余下学生。
获星小组:第一组、第五组。
扣星小组:第二组。
4.走进文本,理解语言学生齐声背诵《水调歌头》后,就语言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讨论。
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 (1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师: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佳节,上星期我们刚刚度过什么节日呀?生:中秋节。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生:我们全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
生:我妈买了几只螃蟹,还有一盒月饼。
全家人一边吃,一边看电视。
师:下面,再看看咱们班的两位同学是怎样一起过中秋节的。
(学生开始表演小品)生甲:(一边收拾桌子一边自语)╳╳说好来我们家过中秋节的,都八点了,怎么还不来。
生乙:(敲门)有人吗?生甲:请进。
(拿出月饼)来,尝尝我妈特制的营养月饼。
生乙:(咬一口)真好吃。
生甲:先去我的小屋坐坐,然后一起去阳台上赏月吧。
生乙:好的。
(做入屋状四处观望)哎:你这儿什么时候多了一幅画啊?生甲:这是咱们班田╳送我的,标题叫《对酒当歌邀明月》。
生乙:画上那位神秘的白衣男子是谁啊?生甲: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
生乙:哦,我知道他写过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生甲:对,这首词就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的。
生乙:也不知古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二人作沉思状,然后回座位,众生笑。
另一学生饰苏轼上)生:今天是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月色迷人,我却十分的抑郁苦闷。
我远在异乡,多年无法与弟弟子由见面,回想小时候与他一起嬉戏玩耍,是多么快乐啊!如今他不在,我只能一人对月独饮了。
今晚就让我喝个痛快,一醉方休!(从酒壶中倒水,作痛饮状,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众生笑,鼓掌)师:刚才,我们一起目睹了古代文学家苏轼的风采。
这节课,学习他写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板书课题和作者)同学们打开书,先听一遍录音整体感知一下这篇课文。
(放录音,朗读者是方明)师:注意“低绮户”,中“绮”这个字的读音。
大家把书拿起来,齐读一遍课文。
(学生齐读)师:读得很好。
我们以前也学过几首词,谁还记得?(众生举手回答,有《沁园春•雪》、《如梦令》、《西江月》等)师:回答正确,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关词的知识,“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生(抢答):词牌名。
最新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苏轼的相关文学知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掌握要点实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朗诵能力,.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感情。
指引学生理解本文要旨。
3、感情目标:培育学生踊跃、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课要点:掌握要点实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
培育学生朗诵能力, .经过频频朗诵领会感情。
教课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怀在词中的表现。
教课方法:解说、合作、研究教课时数: 1 课时教课思路:一、导入。
二、复习:1、课题。
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一世历尽宦途崎岖,起伏不断。
谥文忠。
苏轼学问广博,多才多艺。
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立意新奇,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
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辟词境,开豪迈派新风。
是宋朝最为有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 1)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隐士,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想念。
(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因此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旧不可以常相见,因此孤单之余东坡难免伤感嗟叹。
(3)宦途崎岖:苏轼因为朝庭党争,被排斥出中央政府,几经崎岖,宦途其实不喜悦,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悲伤、想念。
四、初步感知:1、正音。
2、指导朗诵。
五、疏导全文:1、小序。
(1)要点词语解说:达旦子由(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要点词语解说: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不胜清影何似(2)指导翻译。
3、下阕。
(1)要点词语解说: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全婵娟(2)指导翻译。
六、合作、研究:1、怎样理解词的上阕?2、怎样理解词的下阕?3、试剖析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 (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光辉的巨钻,它上承唐、五代,下启元明清,千百年来精品如林,名家辈出,其中有一位,文汪洋恣肆,诗清新豪健,书画丰腴跌宕,词更是开豪放一派,知道这个人是谁吗?生:苏轼。
师: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收集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谁来汇报一下。
生:分别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散文四大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并称“书法四大家。
”师: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台词说“真有才”,可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苏轼,在政治上却屡屡失意,宋神宗熙九年(1076)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屡遭贬谪的苏轼当时在密州做太守,并且他与其弟弟也已经七年未见了,因此中秋对月,思绪万千不得不发,于是一首旷世奇作便一蹴而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二、诵读赏析师:请同学把书打开P184页,看词前的小序,词前小序叙述作词原因、时间、领起一篇。
师:请同学们先放声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师:怎么样,有生字词困难吗?生:没有师:那我考考你,指一男生,一女生板演。
(宫阙、丙辰、绮户、婵娟、琼楼玉宇)师:没有了生词障碍,读起来应该容易多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举手的学生很少)来你给推荐一位。
生:读词师:你还真是伯乐,那你在给推荐一位吧生:再朗读。
师:现在请大家来评价一下,谁读得好一点,为什么?生:评价,我认为赵蒙读得更好一些,因为他读得不仅流畅,而且有感情。
师:读诗词除了要注意:语音、语速、节奏外还要在感情上多下功夫。
苏轼的这首词缠绵悱恻中现乐观、旷达,同学们好好揣摩下,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方才读的都很用心,但好像还欠点火候。
这样吧,老师现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范读一下,请同学们认真听。
师:好,谁再来试试。
生:感情朗读(很有感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 (9)(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与同学们谈谈心。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希望它发生的往往会发生,希望发生的有时却不能如我们所愿?生:(异口同声)有!师:不妨说说看生:小学时候,一次竞赛我落选,心里曾一度很很失落。
不过学期结束我被评为了三好学生!师:有喜有忧生:我也遇到过,就上次考试。
我算好的数学至少能考90分以上,但是拿到卷子傻眼了,仅仅75分。
师:当时心情很糟糕是吗?是否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生:是的。
师:有没有人安慰你?(生笑)或者某一事物触发你想开了?生:没有。
后来自己安慰自己,争取下次考好一点。
师:(话锋一转、略带激情)高天上一轮明月,阅尽了古今变迁,人世纷扰,悲欢离合。
因此,借月咏怀之作,世代不绝。
明月如明镜,映照环宇,也映照心灵,其实我们心里想的月亮全知道。
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大家苏东坡心寄明月,他振起想象的双翅,巡视天宫,叩问上苍,俯瞰人间。
这就是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生自发地齐诵课题,开始兴奋。
师: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很熟悉,那你们通过什么方法结识《水调歌头》的?生七嘴八舌生:暑假军事时,指导员教的!生:小学老师就讲过了!生:同学推荐的!生:听歌听来的!(生笑)师:其中哪句话你印象最深刻?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谁来朗诵全词?一男生读,读后有掌声但较为稀疏。
一女生再读,情感把握得较好,掌声密匝。
师:古人写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一般写景,下阕抒情。
《水调歌头》也不例外。
显然,苏轼望月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上下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本单元我们接触了“虚实相生”的写法,看看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生:实景有“我”、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生:虚景有宫阙、琼楼玉宇师: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的苏轼,天上、人间,理想、现实都强烈的吸引着他,内心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甚至是痛苦。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内容,领会诗情。
2、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豪放词风。
重点:领会诗歌感情,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豪放词风。
难点:体会豪放词风。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1.导语: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词人,他吟唱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开阔意境,也描写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湖美景;他表白过:“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高洁志趣,也抒发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豪情。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记得有人这样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这首词在中秋词当中的地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2.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3. 读序言,明背景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当时苏轼政治上失意,被贬至密州任太守。
苏轼的弟弟子由,也就是苏辙,也被贬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
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亲,心情可想而知。
二、诵读课文,读出感情学习活动一:读通文意(一)初读,把握停顿与节奏1.教师指导诵读方法,同学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停顿,把握好节奏。
2.指名学生朗读,老师点评。
(二)再读,把握内容与感情。
1. 教师范读。
2. 全班齐读。
3. 学生概括诗歌内容和情感三、悟读课文,读懂人物学习活动二:读懂苏轼(一) 出示活动内容,激活发散思维(二)围绕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点评。
(三)紧抓关键词句,加深内容理解教师导入:林语堂对他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价,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轼多才多艺,才华出众,从古至今有无数人喜爱和崇拜他,也有很多人对他给予极高的评价。
可那都是别人的评价,下面我们通过品读,读出我们自己心中的东坡居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信息】案例名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情怀。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是一片冰心,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看作者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他又想向我们诉说什么?二、诵读感知∙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学生范读,学生听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预习作业展示,找到与月亮有关的素材。
三、赏析诗词1.作者借月亮想诉说什么?从小序入手,感受作者“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2.词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对子由的思念,找出相应的句子,诵读、感悟。
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补充介绍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的背景资料。
3.下片表现了作者和弟弟的手足情深。
板书:问月思人盼团圆。
4.词中是否只怀念自由?体会“兼”字的涵义。
“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望月,还另有一番深意在其中。
探究上篇的写作内涵。
5.赏析上阙问天,内容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愿望是:“我欲乘风归去,”担心:“又恐琼楼玉宇”原因:“高处不胜寒”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人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板书:望月问天想宫阙。
6.作者是否陷入这样的伤感之中?有何为证?重点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刻理解词人的思想和旷达情怀。
7.小结看来,作此篇大醉释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忠君,手足分离是私情,比起内忧外患的国势来说,是次要的。
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虽处江湖之远,但仍心系朝廷,忧君忧国。
这正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胸襟、乐观的精神。
“人生失意仍需欢,莫使年华付水流”。
8.带着这节课的赏析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全班再次诵读本首词。
四、主题升华为本文的板书,拟写横批上联:望月问天想宫阙下联:问月思人盼团圆横批:五、板书【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学习25课的最后一首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说起月亮没有人不喜欢,尤其我们古代的诗人更喜欢月亮,通过月亮表达自己对人类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一看作者想通过月亮告诉我们什么,又想诉说什么。
师: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全班齐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下面依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诵读这首词,其它同学通过同学的范读,想象词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述说出来。
(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赵正源同学读出了苏轼的潇洒,思绪的悠远,谁再为大家朗诵这首词,把苏轼的豪放展现出来。
(学生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韦绪辰在最后一句添加了自己的情感,读得非常好。
师:刚才在听范读时,我们提出了要求,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想象到作者一个人在月下起舞的样子。
生: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想象到作者端着酒杯对青天提出问题。
师:是否有同学找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哪首诗呢?生:这首词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中来。
师:李白是一个怎样的诗人?生:浪漫,洒脱。
师:很显然正因为苏轼也是豪放、洒脱之人,所以他很喜欢李白的诗,从李白的诗词中选用诗句,借鉴。
生:在读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时,我想象作者坐在窗前非常惆怅的样子。
生:在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想象到作者一边喝酒,一边想到他一生的际遇,但他还是能发出美好的祝愿。
师:老师知道你的预习作业做得很到位,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大家说说你还想象到了哪些画面。
生: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句,我的理解不同,他本来心情不好,但在此时他豁然开朗,心情也好了起来。
师:她用了“豁然开朗”一词,用词很准确。
师:同学们有谁能向大家展示你昨天预习时找到了哪些与月有关的资料?生:我找到的资料是有关月亮的别称:有玉兔、冰壶、冰轮、婵娟、广寒宫、桂宫。
生:初升的月亮给人的感觉就是新生事物,满月给人很美好,圆满的感觉。
生:我找到人们愿意借助月亮表达情感大致有三点:一是月亮离人们比较近,晚上都能看见。
二是它有很多变化规律,有圆月,弯月。
三是它的气质与人们想表达的情调相符。
师:这三点告诉我们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有时又高于生活,我们借月亮表达美好的愿望。
生:我查到有关月的成语。
月满西楼、风花雪月、花好月圆、披星戴月……师:与月有关的成语更多的是褒义词语,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这首词中的月亮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师: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借月想诉说什么呢?”我们说月亮可以代表诗人的心理,情感。
生:我觉得作者看到中秋的满月时会想念他的弟弟。
师:你从词中哪些地方看到的?生:小序中的“兼怀子由”。
师:在小序中我们首先找到作者借月亮是来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生:我找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通过资料我知道,他与弟弟分别已七年之久,所以我认为在写他与弟弟的分别。
生:我找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我根据“无眠”来判断他思念弟弟,苏轼因为月光无法入睡,想起了他的弟弟。
师:你能否找到一首诗句也是借月光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我找到“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通过书下注释可以了解到月亮不应对人们有什么遗恨,今天是八月十五,应该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但他却与弟弟分离了,所以他才有这样的感慨。
生:我找到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虽然相隔千里也要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他和他弟弟相隔千里,希望他和他弟弟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同时对天下百姓发起祝愿。
师:他想到了苏轼借怀念弟弟在对全天下人进行祝愿。
师:下片作者是对谁发问?生:月亮。
师:提出什么问题?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师:作者在下片中通过问月来表达什么情感?生:思念子由。
师:苏轼通过思念子由想表达什么情感?生:盼团圆。
师:我们可以概括下片内容为“问月思人盼团圆”。
师:这首词是否全是在写怀念子由呢?生:不是。
师:你在哪里找到了依据?生:小序中说“兼”怀子由,“兼”是同时的意思,说明除了思念弟弟还有另一件事也使他很忧伤的。
师:作者借这首词还有另一番感慨,到底是什么在小序中是否说清楚了?生:没有。
师:我们说小序中提到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我们可以看到小序中的关键词“欢饮达旦”为什么会“欢饮”?生:醉了。
师:词的下片在讲怀念子由,另一个原因应该在上片,让我们来看一看上片是怎样的原因让苏轼写下了这首千古奇绝的词。
师:我们齐读上片,下片是在问月,你思考上片又是在向谁发问?(学生齐读上片)师: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师:上片在问谁?生:问天。
师:问天什么问题?生:明月几时有?师:结果呢?生:天不可能回答师:他为什么会问天?这句话实际是苏轼借鉴谁的诗?生:李白的。
师:“把酒问青天”这时我们能对天去发问,可以感触到作者的胸怀。
师:他问的问题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大家看一看宫阙的解释—宫殿。
天上到底有没有宫殿,我们小时候读了很多故事,月亮里有什么?生:嫦娥,玉兔……师:我们读过许多与月亮有关的童话故事,“不知”是一种迷惑状态,作者在关心天上是什么。
师:他的愿望是什么?生:“我欲乘风归去”。
师:老师关注到了一个词“归”,我们在学习《岳阳楼记》中也有一个“归”字,“微斯人,吾谁与归”,书中是怎样翻译的?生: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师:这个“归”字告诉我们苏轼难道来自天上?“又恐琼楼玉宇”,“恐”写出了什么?生:担心,害怕。
师:他“担心、害怕”什么?看“琼楼玉宇”书下指的什么?生:美玉砌成的楼宇,想象中的仙宫。
师:这个仙宫与宫殿有何关联?师:他担心的是什么?生:“高处不胜寒”。
师:书下是怎样解释的?生:经受不住寒冷。
师: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否在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天上?生:不是。
师:词中写道“何似在人间”,就像是在人间,还是觉得人间好。
师:但是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两分钟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生:宫殿和琼楼玉宇指的是当时的朝廷。
师:什么原因让你们有这样的结论呢?生:查找了当时的背景资料,当时苏轼与朝廷内的人政见不合。
生:就像《岳阳楼记》那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想回去,但又害怕回到朝廷,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才离开朝廷,但他又很关心朝廷的事,所以用作“归去”。
生:“又恐琼楼玉宇”,当时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离开朝廷但又想为朝廷做些事情,可他又不能回去,经受不住那里的“寒冷”。
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苏轼当时的心理。
生:踌躇,矛盾,犹豫不决。
师:上片哪两个词可以体现这种心理?生:“欲”和“恐”,“欲”是想要,“恐”是担心。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岳阳楼记》和本词的写作背景,确实这两篇作品,有某些相似之处。
请思考“高处”的含义。
生:地位高、高高在上的朝廷。
师:经受不住那里的寒冷,这里的“寒”字也有特殊的含义。
这个“寒”的感受绝对不是苏轼想要的,而是他的担心。
师:经这三个同学的发言,上片写词的另一个原因渐露端倪,请一个同学做总结性的发言,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思念弟弟还有另外一个什么原因。
师:作者问天,问月到底想说什么?上片到底想说的内容是什么?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生:我觉得他离开官场,无法实现他的抱负,在醉酒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关心朝廷的事情,但他又不能回去,虽然苦闷,但他还是想祝愿人间生活美好。
师:他回朝庭的目的是做官吗?生:不是。
师:他想为天下人做事,但不能回去,可他又放不下忧国忧君忧民的那份心思。
上片通过望月问天想宫阙,而宫阙又是指朝庭,我们把上片中“宫阙”“琼楼玉宇”替换成“朝廷”,就能大致理解作者上片写作的目的了。
(学生进行替换练习)师:思考作者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生:想天下,想天下的人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师:对,因为这个,他踌躇、矛盾、郁闷、想念、思念。
词中的哪句话把作者的心情完全释放出来?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是什么原因使他豁然开朗?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