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结构理论的视角看和谐社会的建构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摘要】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整体性和有机性,指导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
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资源的合理分配、社会的稳定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整体观认为社会是有机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和机制。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社会公平、民主、平等和法治等。
和谐社会的构建路径需要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制度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
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是要注重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和谐社会的发展前景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和谐社会、构建、内涵、路径、启示、重要性、发展前景。
1. 引言1.1 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概述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整个社会可以像活的生物体一样,由各种各样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为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互动。
就像生物体内的器官、细胞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生命的运转一样,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群体、组织、机构也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在共同努力下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有机体理论不仅突出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更加注重了社会结构的动态平衡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但通过整体的协调与调节,可以实现社会各部分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观念,强调了社会内部的协调与发展,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1.2 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和谐社会构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学对社会治理的探讨
社会学对社会治理的探讨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学科,对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会治理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协同作用,达到规范社会秩序的一种管理过程。
在当今社会,社会治理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如何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有效地推动社会治理的发展和进步,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社会学视角下,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结构分化、人口增多、资源有限、环境污染等问题出现的背景下,为建立和谐社会而采取的一种协调管理行为。
社会治理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基于合理的社会规范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各群体的均等发展、资源共享、和谐共处。
社会治理需要各种社会资源,包括组织、文化、知识、技术、经济、政治等。
这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决定了治理的效果和成败。
因此,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治理需要全面考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网络、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二、社会学方法下的社会治理社会学方法是指一系列探讨社会现象、理解社会规律的科学方法。
使用社会学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社会治理,认识社会治理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社会学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在社会治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城市治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对居民对于城市治理的评价和期望进行分析,从而完善城市治理政策;通过实地观察和理论探讨,洞察城市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为城市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计分析城市治理政策实施效果,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政策。
三、社会学方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社会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层面的社会治理,例如:1、国家层面在国家层面,社会学提供了很多重要理论和方法,如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社会网络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国家进行规划和治理,使其更好地应对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挑战。
2、城市层面在城市层面,社会学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可行性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城市高效和有序地发展。
简述涂尔干的社会分层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作用
简述涂尔干的社会分层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作用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转型过程不断深化,转型任务日益升级。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部署,也与新时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现实需要相契合。
作为理解社会结构的重点,社会分层理论的正确应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对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的回顾,挖掘传统思想的现实生命力,有利于完善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图景,进而发现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合理路径。
本文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域下,以涂尔干的社会分层思想为主要内容,寻找经典思想与现实社会的交融点,尝试对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解答。
一、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通常分为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韦伯分层理论和涂尔干分层理论三大流派。
细加考察可以发现,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马克思更注重将阶级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宏观建构,设想一种基于经济基础分化而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状态;韦伯则提出包括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在内的三种共同体形式,其中包括等级群体、俱乐部等驳杂的社会群体在内的“身份群体”是韦伯独特的贡献;而涂尔干则将基于分工之上的职业群体作为社会分析的对象。
正如很多批评者如结构功能主义学者说的那样,随着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调整,阶级分析的方法在一个缺乏足够阶级强度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很难适用的。
此外,阶级的涵盖过于庞大,只能作为巨大的社会阵营抽象地存在,而很难在现实世界中具有足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互动能力。
在韦伯提出的共同体概念中,政党作为政治组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社会互动价值具有局限性,更多地在政党组织内部而非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身份群体相对阶级而言,更容易形成有效的社会互动和共同意识,相对于政党而言,能够涵盖社会中大多数人群,但分类较为烦琐,现实操作性一般。
而以分工为基础形成的职业群体则兼顾了阶级的经济含义和身份群体的分类特征。
社会和谐的构建演讲稿
社会和谐的构建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社会
和谐的构建这一重要话题。
社会和谐,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美好境界,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社会和谐不仅仅是指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构
建一个和睦、安定、共同发展的社会。
首先,社会和谐的构建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我们要
摒弃“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而是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赢观念。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尊重他人的存在,才能够形成和
谐的社会氛围。
其次,社会和谐的构建需要我们关心弱势群体。
在社会发展的
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弱势地位,我们要给予他
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力量。
再次,社会和谐的构建需要我们倡导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是社
会和谐的基石,我们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
行为习惯,尊重他人,关爱环境,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社会和谐的构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每个人都
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更多的人受益,让社会更加和谐。
在构建社会和谐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
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社会和谐的构建演讲稿
社会和谐的构建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向往的美好景象。
它不仅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睦相处,更是指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平静与安宁。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更加尊重他人的存在,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加强沟通与理解。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日益发达,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愈发淡漠。
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人的需求,才能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包容的社会关系。
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与理解,才能减少误解与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社会和
谐不仅仅是指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更应该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我们要关爱弱势群体,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
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只有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才能让社会
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而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
论利益协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 政治教育学 院,天津 307 ) 0 0 1
摘
要 :随着 改革的深 入,人们 之间的利 益关系发 生重大调整,利益分化 日渐凸显,利 益纷争冲突也有 日益
增多和激化 的趋 势,严 重影响 了社会和谐与稳 定。因此,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必须 首先协调好人们之 间的利
如下 岗失业 问题 、“ 三农 ”问题、贫富悬殊 问题等 。这些 问
题的存在 。说到底 都源 于利益 , 都与利益 的分 配不 公和利益
收稿 日期:2 o -4 1 0 50 .1 作者简介 :吴佩 芬 ( 9 8 ) 1 7 .。女。山东潍坊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2 0 03级硕 士研究 生。
益关系,这是社会和谐 的首要前提和基础. 关键 词:利益;利 益协调;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 1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15( 0 6) 30 4 -4 0 99 2 0 0 -0 20 1
一
、
利益 的协调 与社 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关系
不 协调有关 ;另外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问题
1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多重转型期 .
利益的分 化是社会结构性变革过程 中的必然现象 。 目前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 济的转型 时期 , 原有计划经 济 体制 的利益关系模式和利益格局 已经被打破 , 而新的社会 利益关系格局和利益关 系协调机制 尚未建立起来, 各种利益 协调 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因而,在这种新旧体制 交替时期 。利益的分化必然会加剧。 2 市场经济具有功能性缺陷 . 市场经 济运行 的内在逻辑是活力和效率 。 它强调按生产 要素 的产权 及其市场贡献分 配利益 ,但 由于人力 资本 的差 别、 人们要素 占有的差别以及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 必然 会带来利益的分化。另外 ,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经济活动的
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帷幕下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现实路径
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帷幕下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现实路径一、公民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1、公民社会价值特征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要求公民社会包含诸多价值:市场经济、政治参与、契约精神、法治原则等。
第一,市场经济是公民社会赖以产生的前提。
市场经济所释放的巨大能量解构传统的同质性社会,打破基于地缘和血缘所形成的陈旧社会关系,唤醒人们的利益意识,催生契约观念。
公民社会要求个人自由、平等观念和自主精神等精神价值唯有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上萌生壮大。
公民社会的涵义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与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十分契合。
第二,公民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公民政治参与以及国家权力合理的限制。
公民社会维护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防止具有膨胀本性的国家权力威胁而要求公民和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合作管理,这就要求退出国家主义思维,政府实行政务公开。
近些年来,政府建筑“阳光”平台,实行政务公开,推进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阳光。
提升政府公信力,打造透明、阳光政府,推进决策和实施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
第三,契约精神是维持公民社会良好运转的前提。
它促使公民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平等自治的契约关系,社会组织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相互推动促进。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国家要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国家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应当发挥契约精神,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第四,法治原则是任何文明社会必备的栅栏。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1]法律本身并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以另一种理性的方式提醒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加强公民守法意识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2、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主体、目标及原则相契合改革开放经验证明,继续实行市场经济是必然选择,公民社会的发展则成为必然趋势,培养良好的独属于现代公民精神相伴而生。
拥有独立理性的主体精神是构建公民社会以及和谐社会主体的中枢。
社会资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新视域
社 会资 本语 境有 两种 建构 方 式 :一 种 是 基 于 社 会 资本 系 统 之 上 的要 素 ( 体 自我 ) 个 、构 成 ( 关系类 型 ) 和环 境 ( 社会 生 态 ) 的 三 维分 析 ,另 一 种 是基 于社 会 资本 形 式 之 上 的 网 络 、规 范
和信 任 的三 维分 析 。罗伯 特 ・ 帕特 南认 为 , “ 社会 资 本是 指 社会 组织 的特 征 ,诸 如信 任 、规 范 以
2o o 3年 版 ,第 2 5—2 1页 。 3 5 [ ] 罗 伯 特 ・ .帕 特 南 :《 民 主 运 转 起 来 》,王 列 等译 ,江 西 人 民 出 版 社 2 0 年 版 ,第 15页 。 美 D 使 o1 9
8 5
社会科学
2O O 9年 第 8期
苏 令 银 :社 会 资 本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建 构 的新 视 域
提 出为 实现 和谐社 会增 来自 了社会 学 意义 的解 释视 角 ,社会 资本 能 够通 过推 动协 调 的行 动提 高社会
的信 任 、规范 和 网络 。因此 ,用 社会 资本 语境 来解 释 和谐 社会 及其 建 构 ,具有 更 为广泛 的 意义 。
一
、
社 会 资 本 语 境 中 的社 会 和谐
资 本的培 育 能够提 升公 民的宽容 和妥 协精 神 ,提 升公 民对 制度 的认 同感 ,增 强公 民合 作
参 与的品 质 。 当前 ,我 国规 范 、 网络 和信 任 方面 的社会 资本存 在 着严 重缺 失现 象 ,制约
着社会 的 良性 运行 和协调 发展 ,对我 国的和谐 社会 建 构造 成 了不利 的影 响 。 因此 ,培 育 社会 资本 应 当成 为构 建社会 主 义和谐 社会 的 一个 重要视 角和途 径 。 关键 词 :社会 资本 ;和 谐社会 ;规 范 ;网络 ;信任 中 图分类 号 : 6 C l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2 75 3 ( 0 9 0 0 50 D ; 9 A 0 5 —8 3 2 0 ) 8 8 .6 作者 简 介 : 苏 令 银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副 教 授 、 博 士
社会建构主义与批判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建构主义与批判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建构主义和批判社会学是两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社会现象的构建过程,关注语言、符号、象征、文化等方面。
批判社会学则强调社会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阶级矛盾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两种视角探讨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类共同构建的,并通过符号体系传达。
社会现实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
比如同一个物品对不同的人意义是不同的。
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媒体等因素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进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产生深远影响。
以垃圾分类问题为例,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下,垃圾分类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在央视新闻现场报道中,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垃圾桶,像彩虹桶、人形桶、犬形桶等等,都是在做垃圾好玩的年轻人自发搞出来的。
这种用符号体系构建的垃圾分类方式需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即符号意义的传达和理解过程。
因此,垃圾分类涉及的是社会文化的认知结构。
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种利于环保的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的组织对于城市内部的自我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社会关系和文明雅观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垃圾分类这个看似小小的事情实际上具有丰富意义,它展现了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社会文化特点。
批判社会学视角批判社会学强调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源问题,从理论上揭示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
它认为社会现象不是单纯的现象,而是建立在社会结构、阶级矛盾和权力的基础上。
批判社会学强调社会变革的必要性,认为社会应当实现普及、公正和平等。
在垃圾分类问题中,批判社会学的视角告诉我们,垃圾分类背后暴露出了社会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激发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因为改变垃圾分类行为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更本质的问题,比如垃圾分类的技术方案研发是由跨国公司所掌握的,垃圾强制分类是否带来自一定的行政成本以及垃圾分类的不同影响组织之间竞相抢夺市场机会等问题,这些都揭示出了现代城市发展方式的问题,以及我们生活方式的依赖性。
从系统协调的观点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林永政 :从 系统协调 的观点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意识子 系统 必 须相 互 协 调 、相 互 一致 、相 互适 应 , 若其中任何一部分不能协调或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 能就 会影 响和谐社 会 的形成 。这 是 因为 : “ 会结 社 构的三个子系统中每一个都是另一个存在 的前提 , 同时又是别 的子 系统调节 的结果 。因此 ,每一个 子 系统发生变革,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产生连锁 反应 。其中,某一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引起其功能的 变化,而其他子 系统 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它的功 能,结果造成功能耦合的不平衡 。 ” 当前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市场经 济的全面推行 ,我 国社会 中许多 问题越来越 突出, 解决起来也越来越棘手,如行贿受贿、贪污浪费、 大吃大喝、行业不正之风、地方保护主义、国有大 中型企业的亏损、司法腐败现象等。其原因就是由 于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时 ,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系 统工 程对待 ,社会其 他领域 的配套 改革没有 相应跟 上 ,从而造成了经济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尤 其是政治子系统之间的 “ 错位” 。 首先 ,经济 子系 统 与政 治 子 系统 的结 构 错 位。 我国目 的社会系统结构基本上是一种以政治体制 前 为核心的宝塔型结构 ,其特点就是条块分割、等级 分明,犹如宝塔 。这种结构中信息一般是 自 上而下 的, 缺乏反馈 ,而且结构内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也不 畅通 , 这种结构缺乏韧性 , 经不起冲击 。在这种结 构中,上层对下层、上级对下级可以严格控制 ,但 反过来,下层对 上层 、下级对 上级却缺乏制约作 用。这样 , 有某种权力的部门就可以有法不依 、为 所欲为,这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由于政治体制 的缺陷而造成的各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阻碍了市场 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使经济子系统不能充分发挥 正常功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员、物资、资金等 生产要素能够在社会各部 门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因而它需要网络型的社会结构 ,而我国目前这种以 政治体制为核心的宝塔式社会系统结构是与之不协 调 、不 匹配 的。 其次,经济子系统与政治子系统的功能错位。 系统辩证论认 为,系统的功能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结 构 ,而且 还取决 于系统 的环境 ,环境不 同 ,系统 发 挥的功能就不同。由于政府机构与市场经济在结构 上的错位,因而直接导致它们之间功能上的错位。
社会正义感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国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凸现以及社会正义感严重缺失
的现实 , 大地阻碍 了和谐社 会 的建构进 程 。 个严 极 这
平正义 ,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
人 民 内部 矛盾 和 其 他社 会 矛 盾得 到 正确 处理 , 会 社
峻的时代问题既有着体制上的深层次原 因, 也有着
许 多其他层 面的原 因 。我们 应从 当前 的社 会现 实 出 发, 寻求其合 理的解 决途径 , 培育 出强大 的社会 正义 感, 为和 谐社 会 的建 构 进 一步 清 除不 利 的条 件 和 因
义在具体的实践领域则表现为权利平等 、 分配合理 、 机会均等 、 司法公正等 , 主要通过正义的制度设计和 安排来实现。
社会 正 义 问题 在和 谐社 会 中 占据关 键 性地 位 。
关系的道德情感 。它意味着遵循正义只是对 自身的 要求 , 只要 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就 已经足够, 不必去管 别人也是否按照正义原则行事。现代民主社会以现
I和谐 社会 中的社会正 义 问题 。作 为一个 非常 、 重 要 的价 值 范畴 , 义有着 个 人美 德伦 理 和社 会 关 正 系伦 理的双重 内涵 。 个人美德 伦理 而言 , 就 正义 主要 指 个人公正无 私 、 公平 正直 的道 德 品质 。 社会关 系 就 伦 理而言 , 义主要 是 指社会 制 度 公平 分 配 或安 排 正 社会 成员 的基本 权利 和义务 。正义 的个人 美德伦 理 意 义在前现代社 会 中 占据主导地 位 。随着 现代社 会 日趋 制度化 、 织化 , 组 其社会关 系伦理 内涵 日益显 示 出重要 性 。现代 意义 上的社会 正义 的凸现 是发达 的
v0 . 9No 6 11 .
社会正义感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社会结构的有机性和相互依存性。
其次阐述了社会有机体的内涵和特征,指出社会是一个拥有组织、协调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整体。
接着探讨了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应用和意义,强调了其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指导作用。
然后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措施,提出了加强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的重要性。
最后论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强调了其在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 内涵, 特征, 应用, 意义, 路径, 措施, 作用, 关系1. 引言1.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概述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是指整个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有机化整体。
马克思认为,社会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基于这种有机体理论来进行思考和实践。
在当代社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矛盾和冲突频发。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路径。
通过深入理解社会的有机化整体性,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本质,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社会有机体的内涵和特征,分析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应用和意义。
也将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措施,以及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其中的作用。
最终,我们将总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紧密联系,展示其重要性和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类似于生物体。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 2卷第 1期
2006年 1月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un l f h n a gIsi t f n ier g S c l cecs o ra o e y n nt ue gnei ( o i i e ) S t oE n aS n
会 资本 的构建 。
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 。所 以,和谐社会 ” “
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 态。“ 和谐社会” 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 思考问题 的观
点, 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 、 经济 、 社会 、 文 化等各个方面, 运用法律 、 经济 、 行政等多种手段 , 统筹
社 会资本 的内涵所 不可 缺少 的 。社会 资本 是 由法 国社
马克思 主义 认为 , 是社 会关 系 的总和 , 人 社会 关系
从本质上讲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既有伦理关系 、 经济 关系, 又有政治关系 、 法律关系等 , 这些关系错综复杂。 如何 才能处 理好 这些关 系 以达到社 会 和谐一 直是人 类 社会面临的难题 , 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一直是人类文明 追求的崇高目标。 何 谓 和谐 社 会 ?社会 学 认 为 , 会 是 以特 定 物 质 社 资料和生产活动为基础 , 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 口为 主体而建立起来 的共 同体 , 是人们 交互作用 的产物 。 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而社会结构是社会体系 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 系。 …社会的经济 、 政治、 文化 、 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紧密联系, 互相协调 , 整个社
、
社会 资本是和谐社会的 内在 特质
会主义 民主政治 比较健全 , 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和
[论文]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功能与社会整合(2)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功能与社会整合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功能主义把社会比作有机体,认为社会是有各个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各个部分在整体中发挥某种功能;社会整体的存在和整合是发挥各部分功能的先决条件,而各个部分就是为满足这些功能而存在的。
所以功能主义的核心就是探讨社会功能与社会整合。
功能主义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经历了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并日益深入与成熟。
一、古典的功能主义思想(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主义思想古典功能主义与社会学家一起产生,极大地受到了社会人类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
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比做生物有机体,比如孔德明确地使用生物学类比来描述社会,“我将把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明确地分为家庭——他们真正的要素或是细胞,接下来是阶级——他们是专门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他们是实际器官。
”而斯宾塞则依据生物体各个部分的功能来类比社会的不同部门;同时还用功能的分化来划分社会的不同阶段,并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功能的不断分化,相应也带来结构的不断分化。
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
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
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
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
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
从社会公正视角论构建和谐社会
齐克的程序正义论, 认为一个人所得的 东西, 只要来路正 当, 无论通 过合法 劳动的或通 过继承得 到的, 还是通 过机遇 获得 的, 只要程 序 上合法 , 就享有所有权 , 任何其他人包括政府都无权夺走他的财产 , 财产的处置权 在所有者。三是以桑德 尔和麦 金泰尔等人 的“ 社群 主
维普资讯
理论研究
2 0 . 06 1
和 谐 社 会 构 建
从 会 视角 构建和 社 公正 论 谐社会
口 李小 勇
【 内容提 要 】 ຫໍສະໝຸດ 会 公正 是构 建 和谐社会 的基础 和前提 。 坚持并 实现社 会公 正 是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谐社会 的基 本 宗 旨。 在构建 和谐社 会过 程 中面 临许 多社 会 不公正 问题 。 当前 的社会 结构存 在着体 制性 壁 垒与制度 性 障碍, 我 国还 没有 形成 一个 开放 、 正 的社会 环 境 , 层 利 益 矛 盾缺 使 公 阶
产阶级的利 益, 主义所谓 的“ 义” 资本 正 只是 资本的 “ 义” 是 资本 正 , 家的“ 正义” 。可见, 马克思恩格斯所 追求的社 会公正 应当是 人类社
会的理想之一, 即在高度发达 的经济 基础之 上消灭一 切非正 义的社
会现象, 追求全人类 的彻底解放 的正 义, 自由人联 合体” 是“ 的正义,
・
2 世纪 8 年代以来, 0 0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种复杂的结构化过程
中, “ 加上 黄金发展期” 矛盾 凸显 期” 与“ 高度重 合, 我 国的利益关 使 系和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元交织 、 复杂 的局面。社会 分化的 加剧 错综 对于瓦解过去那种封闭性的社会结构 , 克服先赋 身份决定社 会地位
“结构-主体”论:社会建设主体的生成
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结构-主体”论:社会建设主体的生成*张敦福[提要]社会学家对“社会”和“社会的构成”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欧洲古典社会学及功能主义社会学注重“结构”的客观性、外在性、制约性,后期的社会学者如Giddens注重结构二重性,Touraine则注重“社会行动者”,与“结构”相比,社会中“主体”的力量和作用得以突显。
中国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突显社会的力量和作用,而不是强化业已十分强大的国家和市场。
积贫积弱且亟需强健、亟需改善的是社会而非国家和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健康、和谐和永续发展的社会,个体、民间、民众、草根作为行动者的活力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关键词]社会建设结构-主体理论评论[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3)02-0195-08如果可以粗线条地勾勒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变迁的话,新政府和国家的崛起以政治变革、政权更迭、政治建设或国家建设为目标和核心。
改革开放则以经济体制变革、经济建设或市场建设、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为目标和重心,市场的力量突显。
在“市场改革”三十年后,被识者称为“又一次走到了转折的关口”,这时,或至少从2005年前后,中央政府越来越密集地释放出各种关于“社会”的信号:“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小康社会”、“社区发展”、“社会组织”等等,成为见诸于各种红头文件和大众媒体的概念(沈原,2008:16)。
由此,“社会”、“社会建设”成为近年来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界普遍使用的概念,以“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为题目和关键词的研究计划、研究项目、发展规划和发展项目也被渲染得蔚为大观。
社会建设大有成为新的工作重心、中心之势①。
这个概念也日益频繁地出现在传播媒介、党政机关的实际工作中。
然而,很多专家和领导表示:社会建设对群众来说是一个新名词,究竟什么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要建什么,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宣传和阐释社会建设的内涵并对社会建设给予理论指导②。
社会学理解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
社会学理解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
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社会现象,并探讨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本文将以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社会结构的理解社会结构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组织、制度和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社会组织、社会角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中个体的位置、地位和角色,并通过各种制度和规则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
稳定性体现在社会结构能够长期存在,并对个体产生影响;动态性体现在社会结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了解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中各个组织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的基本框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出现的与社会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相背离或引发争议的现象和事件。
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存在常常与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冲突有关。
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例如,在经济领域,贫富差距过大可能引发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在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可能导致教育公平问题。
通过社会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社会结构的冲突要素也是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分歧往往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
例如,在性别问题上,社会结构中的男女地位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现象是导致性别不平等和女性权益受限的原因。
三、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启示社会学通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为我们认识社会问题的本质、原因和解决途径提供了启示。
首先,社会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因此,解决社会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和优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结构功能主义审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结构功能主义审视
王浩斌
【期刊名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3)006
【摘要】结构功能分析本来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题中应有之义.着眼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体现为在不断推进经济结构、政治意识形态结构、实践主体结构之间逻辑互动的基础上有效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4页(P7-9,32)
【作者】王浩斌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以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审视 [J], 李德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审视 [J], 杨静
3.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结构功能主义审视 [J], 王浩斌
4.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结构功能主义审视 [J], 王浩斌
5.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结构功能主义审视 [J], 王浩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例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例胡思娇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000)035
【摘要】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部分,马克思通过社会结构
的变化导致社会形态的演变得出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结构组成要素关系过程中,将社会理解为一种在矛盾运动作用下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
我国在社会建设实践过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面对发展关键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凸显,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加快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总页数】2页(P7-8)
【作者】胡思娇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成都 6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雅诺斯基公民理论与文明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兼论三种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2.试论三种社会结构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3.社会结构
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4.马克思的社会经济结构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5.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结构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非西方社会的方法论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