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霖教授健康讲座吃什么和怎么吃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霖教授健康讲座吃什么和怎么吃一原文地址:赵霖教授健康讲座---吃什么和怎么吃(一)作者:瓶子
赵霖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医学教育,通晓中医食疗理论,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在慢性病的治疗当中,运用饮食调理收到良好效果。
他曾参加"相约健康社区行",全国健康教育巡讲活动,被国家卫生部聘为"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传统营养学的哲学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内涵:
第一,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
第二,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第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
第四,"审因施食,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辩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也有精辟的论述。
例如"饮食清淡,素食为主";"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食,不可无绿"等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保健的膳食原则。
中华民族膳食与就餐的"十大平衡"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
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有如下精辟论述: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
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
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
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
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
此讲座"健康大课堂"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国新时代集团等单位主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
此讲座又之称为"中国版"的营养智慧,为了革命的本钱,值得一看。
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吃什么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
营养状况影响民族竞争力
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营养不仅影响人民的体质、智能、发育和健康
程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想健康就
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通行证。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有这样一个很生动的譬喻:一个人毕生从事的事业、成功、家庭、财产等等可以描述成下面这样一个巨大的数字,就是前面是一个1,后面有无数个零。
第一个数字1就代表健康,如果失去了1,一切都会变成零。
健康就是GDP
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在过去40年中,世界经济增长的8%至10%都是来源于健康的人群,而亚洲的经济腾飞有30%至40%也源于健康的人群。
全国城乡居民因疾病、损伤和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2%,相关的
医药费消耗相当于GDP的6.4%,所以不难看出健康就是GDP。
中国有13亿人口,在这个庞大的基数下,患病人不在少数,如果得了病才忙于治疗,高昂的医疗费不仅普通的家庭难以承受,不仅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还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增加公费医疗投入与医疗保险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有重视营养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才能把庞大的医疗费用节省下来。
把最后28天的抢救费用于预防
中国国民平均寿命是71.5岁,平均健康寿命是62.3岁。
平均每个人有
9.5年是带病或残疾生活。
人在晚年60岁以上,消耗的医疗费用约占一生的40%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医疗费是在人生的最后28天花费的,也就是抢救费用。
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把抢救费用改为进行预防,可以使人的健康生命延长远远超过28天。
全球1/3患者死于药物滥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的模式在发生变化,首先就是食源性疾病增
多,2000年WHO宣布,全世界因营养过剩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
第二,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据WHO统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药物的滥用,我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如果住院病人平均每天合并用药5种的话,不合理用药发生率21.8%,伴随化学合成药物特别是抗菌素的滥用,白血
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以治愈的疾病不断出现。
第三,医源性疾病,医疗模式的商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医源性疾病不断增加。
最近国际医学界有人批评中国,
临床过度输液的问题,根据我们与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联合研究结果,发现输液问题不能忽视。
香港保健协会周文轩主席指出,由于化学合成药物有非常明确
的作用点和药物作用效果,因此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副作用很难避免,所以老年人用药后往往出现较多的副作用。
导致药越用越多,病越来越多。
孕妇吃药生出两万无手海豹儿
"甘蔗没有两头甜,凡药都是双刃剑"。
职业妇女为了不影响工作,克服妊
娠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医治疗妊娠反应常用伏龙肝(即农村烧柴的灶心土)煎水喝。
但西方不知道这个方法,于是德国格律塔尔公司生产了合成药物"反应停"(困特甘),这个药物做了许多实验,据说老鼠点头了、猴子也点头了,但人类食用之后,最后在全世界诞生了两万个海豹儿,生下来的孩子没有手、没有脚,
像海豹一样。
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药物丑闻!
再就是拜耳药厂新的降脂药"拜思亭"带来的教训,全球31人服用后,因发生横纹肌溶解症而致死。
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被称为"无声杀手",英国每年因药物中毒住院的患者有48%是因为服用了"扑热息痛",其中有200至300人死亡。
抗生素的滥用
造成霉菌感染。
不在饭后服用"阿司匹林",造成胃出血;抗心律失常药使用不当,引起"药物性猝死";消炎痛的滥用诱发白血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美国哈
佛大学的调查显示,非处方药物止痛药布洛芬和醋氨芬可以增加高血压的发生,达86%。
健康损失1年8000亿
"预防胜于治疗,牢记营养经济学"。
2001年全国卫生资源消耗6100多亿,因疾病、伤残等造成的损失约7800亿,总计约14000亿。
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15年的总投资才2000亿。
2004年12月,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正式公布了《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人因健康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仅2003年就高达8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比重的7%左右。
国家"九五"攻关期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
健康长寿不靠高科技
18年前,作为中国卫生部官员的一位医生赴美深造。
他到达美国之后,有两个问题让他困惑不解,一个是美国富人瘦,穷人胖;第二是美国的研究证明,
医学的高科技化对美国人健康长寿的贡献竟然非常有限。
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这位曾在美国三个大都市卫生局任部门负责人,在数所大学任中国教授的中国医师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到了中国。
他就是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他在2004年5月出版的著作《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中告诉我们,美国人之所以在总体上比中国人健康水平高,其原因是许多美国人一生都在不断进行健康投资。
医药费用20年涨了200倍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仪器公司和制药公司的控制,美国的医药公司每年仅为"培训"医生就要花费2亿美元。
形形色色的、不同检查目的的生化指标,越来越多的各种检查仪器、使得临床诊察费用直线上升。
美国斯坦福大学内分泌专家杰拉尔德里文教授指出:"当前,医生受的许多教育来自医药公司,他们之所以知道胆固醇,是因为每个公司都在关心这一问题。
但许多医生对胰岛素抵抗及其后果却知之甚少,这真令人遗憾。
"
2002年全球人口62亿,中国要为占全球人口20%以上的13亿人提供医药服务,但我们所掌握的卫生资源却只占世界卫生资源总量的2%。
20年来职工工资提高了10至20倍,但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却达到了100至200倍。
用"食疗"进行饮食调理,必须广泛推广中医针灸、耳针和耳穴压豆、按摩、刮痧、拔火罐等传统治疗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充满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既实用有效,又非常廉价,易于掌握。
充分体现了高级、简单的原则。
健康生活增寿25年
在20世纪,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30岁,您也许认为这是先进发达的现代医学科技带来的。
事实上美国的医疗服务系统只使美国人的寿命延长了5年;而正是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种服务于民众的预防和公共卫生措施使得当今的美国人多活了25年!对最广大的民众而言,现代医学科技和庞大的医疗系统并没有对您的健康帮太多的忙。
真正使群众受益的却是健康教育传递给您的科学信息,正是它指导您如何进行健康投资,在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及时寻求真正有效的帮助。
提倡健康保健
在《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的序言中,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指出:"中医历来重视预防,强调养生保健,从整体、动态和辩证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战略观念与现代健康领域的许多新概念
不谋而合。
"他又指出:"中医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合调节的干预方式,追求人体功能平衡状态,适应了生命过程的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实际情况。
"
膳食平衡
学习营养学知识,接受平衡膳食的观念可以预防许多疾病。
在北欧国家芬兰,有一个省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芬兰将该省作为这些疾病重点防治的试点省,5年内用于宣传教育和防治措施的经费约投入了100万美元。
此后该省居民因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溢血发生偏瘫的患者数目大幅度减少,五年内总共节省了600万美元的医疗支出。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事例。
牢记"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加强健康教育,使人民群众接受平衡膳食、贯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极其重要!
聪明人投资健康,
明白人爱护健康,
普通人漠视健康,
糊涂人透支健康!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