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术(修改后)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五章心搏骤停及心肺脑复苏教案
教案单位:护理学院教研室:临床综合教研室姓名: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急救护理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的学科,也是护理学专业本科护生的必修课程。
其内容涉及范围广,与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各科护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好本门课程是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范畴,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掌握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必需严肃认真地备课,精通本学科的内容,同时必需熟悉相关课程,教学中做到能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2、教师必需深入研究教学法,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分层次分专业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材选用《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关青主编参考书籍与常用网地址参考书籍:网络课件与常用网址:授课章节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授课对象2010级护本1班学时 2 时间第5周授课地点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教学目的要求掌握:1、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基础生命支持的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及注意事项,成人与婴、幼儿基础生命支持的区别,电复律方法及注意事项。
3、心肺复苏的有效标志。
熟悉:1、进一步生命支持的控制气道方法、氧疗及人工通气方法、常用药物适应症及用法。
2、脑复苏常用药物及护理措施,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心跳骤停与复苏
因为这一年龄段常为窒息性心脏骤停。
CPR期间已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通气
成人、儿童及婴儿
无循环周期要求 持续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按压者的更换
为避免按压者的疲劳,专家建议每2分钟
轮换按压者一次
交换间隔时间要少于5秒
3. 除颤
(Defibrillation)
(1)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cardioversion)是用电能治 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 心律的方法。最早用于治疗室颤,故又 称心脏电除颤(defibrillation)。
检查呼吸的时间
--检查成人、儿童及婴儿呼吸情况, 时间要少于10秒
B、人工呼吸
(6)人工呼吸 Rescue Breaths
在畅通呼吸道、判断病人无呼 吸后,即应给予人工通气。 (1)口对口人工呼吸
Mouth-to-Mouth Rescue Breathing
(2)口对鼻人工呼吸
Mouth-to-Nose Rescue Breathing
在2005CPR指南中,所有的专家
都支持重点强调复苏者提供高质 量的CPR。
In
CPR Guideline 2005, all experts support to increase emphasis on ensuring that rescuers deliver high quality CPR
--怀疑有外伤,应用推/托颌法(jaw thrust)
A.判断和畅通呼吸道
仰头/举颏法 (head tilt - chin lift) : 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 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颌 角处,抬起下颏(颌)。不要将手指 压向颏下软组织的深处,否则会阻塞 气道。不要用大拇指抬颏部。口不要 完全关闭。
第六章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BLS(CAB)
人工呼吸 : 口对口:开放气道→捏鼻子→口对口→ “正常”吸气→缓慢吹气(1秒以上),胸 廓明显抬起,8-10次/分→松口、松鼻→气 体呼出,胸廓回落 避免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BLS(CAB)
小儿心脏骤停 小儿常见原因: 非心脏性,如气道梗阻、烟雾吸入、 溺水、感染,中毒等 窒息是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直接原因
环或2min评估脉搏、呼吸一次
当5个循环结束后先评估颈动脉搏动,如果没有马上继续第二个5个循环, 如果颈动脉搏动恢复,呼吸恢复,评估瞳孔、肢端等,将病人安置成复原 体位。
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触摸到颈动脉搏动 收缩压大于60mmhg
自主呼吸恢复
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 面色、口唇、甲床、皮肤颜色转为 红润。
开放气道: 去除气道内异物:舌根后坠和 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 见原因。开放气道时应先去除 气道内异物。如无颈部创伤, 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时, 可一手按压开下颌,另一手用 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指 套或手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 液体分泌物。 ●仰头-抬颏法 托颌法(外伤时)
心肺复苏—BLS(CAB)
按压方式:单手掌根或 双手掌根重叠 按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 1/3—1/2
婴儿的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 下方水平 按压方式:双手拇指重叠 中指与无名指 按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 1/3—1/2
六、开放气道(Airway , A )
开放气道前清理口鼻
腔可见异物。
开放气道
仰头举颏法
双手抬颌法 脊椎损伤时,专业人员用
的患者中,发现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者均为有目 击的心脏骤停,且初始心律是室颤(VF)或无脉 搏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这些患者中,基本 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技术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技术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是医疗护理工作中重要任务,在抢救过程中需要争分夺秒。
因此,必须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并且需要常备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在遇有急危重病人时,当机立断、全力以赴,积极进行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心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如果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存活率可达50%,超过10分钟,生存渺茫。
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
心肺复苏是指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其主要目标是对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养,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 C)、开放气道(airway A)、人工呼吸(breathing B)三个步骤。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许多原因可以引起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1、心源性心脏骤停:由心脏本身病变引起的。
如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传导阻滞等。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非心源性原因可以分为:(1)、呼吸停止(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3)、药物中毒或过敏(4)、电击、雷击或溺水(5)、麻醉和手术意外(6)、其他:某些诊断性操作如冠脉造影、心导管检查。
不论原因如何,最终通过以下环节彼此影响而导致心脏骤停。
1、心肌收缩力减弱2、冠脉灌注不足3、心输出血量降低4、心律失常(二)、心脏骤停的类型1、心室颤动:又称为室颤。
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
2、心脏停搏:又称为心电静止。
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条直线,或偶见P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矮小、宽大畸形的心室自主节律,但无心搏出量。
以上三种类型,虽在心电和心脏活动方面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结果是心脏丧失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使血液循环停止而引起相通的临床表现。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2021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2021中国心肺复苏指南2021(初稿)China Guidelin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 preliminary draft)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制定前言1.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成人发生SCA最常见原因为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其他包括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等非心脏性原因。
小儿发生SCA的主要原因为非心脏性的,包括呼吸疾病(如气道梗阻、烟雾吸入、溺水、感染、婴儿猝死综合征),中毒(包括药物过量),神经系统疾病等。
SCA表现为4种类型,即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无脉室速,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和心室停搏,其中VF最为常见。
如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VF的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心室停搏的复苏成功率仅为1%左右。
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包括通过胸部按压建立暂时的人工循环,通过电除颤转复VF,促进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恢复自主呼吸。
CPR可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
BLS主要是指徒手实施CPR,包括ABCD 4个步骤,即开放气道(A,airway),人工呼吸(B,breathing),胸部按压(C,compression)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电除颤(D,defibrillation)。
心脏骤停急救医护操作流程
心脏骤停急救医护操作流程
内容:
一、评估患者情况
1. 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是否真的发生了心脏骤停。
主要通过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是否有正常呼吸等方式进行判断。
2. 如果确认为心脏骤停,立即呼叫急救系统,开始进行急救。
同时派人准备急救设备和药物。
二、进行基本生命支持
1. 进行心肺复苏术:一个救护人员进行心脏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一个救护人员进行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2. 打开气道:通过仰卧患者头部、提抬下颌等方式打开气道。
3. 连接监护仪器:连接心电监护仪、血压计等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三、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1. 尽快暴露患者的胸部。
2. 将除颤器电极片正确置于患者胸壁,进行心电图监测。
3. 确定需要电击后,清场,确保没有人接触患者,按下电击按钮进行除颤。
四、后续处理
1. 继续监测患者心电图、生命体征,判断除颤效果。
必要时重复电击。
2. 电击成功后,继续进行基本生命支持,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
3. 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4. 完成记录,总结经验教训。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3.心电-机械分离:心肌仍有生物电
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多为严重心 肌损伤的结果,常为左心室泵衰竭的终期 表现。断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 QRS波群。
三、心肺骤停的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原来清醒的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2.摸不到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测
不到血压,心音消失。 3.呼吸呈叹气样或停止。 4.面色死灰色或转为紫绀。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 颈动脉,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心肺复苏体位
将病员双手上举 一腿屈膝 一手托其后颈部 另一手托其腋下
头、颈、躯干 整体翻成仰卧位
一、基础生命支持(BLS)
初期复苏可归纳为CAB三个步骤:
1.C(circulation)人工循环
(1)心前区叩击:简便快捷,在发现患者心脏停跳而无法 获得除颤器时可考虑使用,对于终止室颤有一定的作用。
三、持续生命支持(PLS)
1.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2.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3.防止肾功能衰竭 4.脑复苏 (1)低温疗法: (2)脱水疗法: (3)其他药物治疗: (4)高压氧治疗:
第三节 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一.监测生命体征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末梢循环的观察 四.神志和瞳孔变化的观察 五.监测尿量、尿的颜色和尿比重 六.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持续性心动过速 心室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中止后,有恶
性心律失常危险。
3.阿托品
适应症:
1.心室静止和心电机械分离的心脏骤停病人 2.复苏成功后心率慢至50次/分以下的心脏骤 停
病人 3.伴室性期前收缩及低血压的心动过缓病人。
4.碳酸氢钠
适应症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的模式:闭式按压,开胸按压。 ·闭式按压术: 适应症:心搏呼吸骤停者主要无严重的胸廓畸形,胸廓外伤 及胸壁有关疾患者,均可实施闭式按压术。 方 法: ·术者位于患者右侧。 ·以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点为按压部位(中、下1/3交界处); 儿童与婴幼儿则以双乳头连线中点下一横指为按压部位。 ·用一手的掌根紧贴患者胸壁按压点。 ·另一手掌根重叠复盖于第一只手掌根的手背上。 ·手指并拢或相握持。 ·双肘伸直。 ·以髋关节作为支点,以躯干作为力臂,以双上肢作为活塞。 ·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背及上肢肌肉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1.3心搏呼吸骤停猝死的临床诊断。
1.3.1病因学诊断——心搏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 A.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 (室颤);主动脉夹层瘤;肺动脉栓塞。 B.呼吸系统:气道梗阻(气管异物,喉炎)窒息性哮 喘。 C.神经系统: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 D.内分泌系统:甲亢危象、肾上腺危象。 E.电介质紊乱:严重酸中毒、低血钾、高血钾。 F.精神刺激:高度恐惧惊吓而死。 G.各种急性严重中毒:一氧化碳、DDV、鼠药。 H.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2.1.4.2.2胸外按压恢复血液循环的双泵机制:
胸外按压形成血液循环的原理是胸泵(胸腔内的 整体压力变化产生的心脏泵血)和心泵(心脏直 接受到压力产生的泵血)机制并存发生作用的结 果,肥胖者可能以胸泵为主,瘦弱者则以心泵机 制为生,停搏时间短者心泵机制占主导地位,停 搏时间长者则以胸泵和左房泵占主导地位,另外 按压力度、频率、气道阻力、心率等因素也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对泵机制产生影响。
2.1.4现代CPR技术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及其 最新相关指南解读:
2.1.4.1实施CPR的时间窗与疗效比:时间就是生命
第一课:心肺复苏技术(最全最新)
心肺脑复苏的三个阶段
2、二级复苏: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 • D(Drug and fluids):给药和输液 • E(Electrocardiogram,ECG):心电监测 • F(Fibrillation treatment):心室纤颤治疗
心肺脑复苏的三个阶段
BLS生物链的变化—由4环--5个环
1. 快速识别及启动急救系统 2. 早期心肺复苏/强调胸外按压 3. 快速除颤
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第
1个环:早期识别求救 2个环:早期CPR
发现患者突然倒地,快速检查是否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叹 气样呼吸),立即打急救电话,大声求救,启动急救系统EMSS,并要求带 除颤器(AED)。
救命黄金 时间4-6分钟
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 意识突然丧失,重呼轻拍没反应,伴有局部或全身短阵抽搐
•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血压测不出
• 呼吸断续、叹气样,随后停止。(敞开衣服,看胸腹是否有呼吸 运动起伏! )
• 瞳孔散大
• 口唇、颜面青紫,尸癍
心跳骤停的临床判断标准
• ㈠ 心脏呼吸骤停临床表现 • 1、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2、突然意识丧失; 3、瞳孔散大;
resuscitation CPCR)
心肺复苏技术发展史
1732年,苏格兰医生发现口对口人工呼吸;
1956年,首次报道电击除颤成功抢就1例心室纤颤患者;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问世,并与口对口呼吸组成基本的 心肺复苏术(CPR);并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 颤成为基本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 196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在医务人员中普及此法; 1975年,开展了进一步生命支持,并举办CPR学习班; 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正式提出了生物链; 2000年,颁布200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5年,修订了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7.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脑保护措施
• 亚低温治疗 • 脱水疗法 • 高压氧 • 钙拮抗剂
• 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
监测CVP
复苏后的监测
1、维持酸碱平衡 2、循环系统:ECG,P,HR,BP,CVP,末梢循环 3、呼吸系统:呼吸道通畅,肺部并发症,呼吸机 4、脑缺氧的监护:头部温度,神志,瞳孔,肢体活动
5、肾功能:尿液(量,颜色,比重);肾功能监测
D 除颤
• 胸外电击除颤的位置常为前侧位:即前电极置于胸骨右侧锁骨下方,侧 电极在左侧第4—5肋间(左乳头)左侧,电极中心在腋中线上。 • 电击能量:首次200J,第二次200—300J,第三次360J。
除颤步骤
• 打开电源
•
• •
粘贴电极板
选择能量 离开病人按电击按钮
复苏效果的判断
一、复苏有效的指标:
,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概述: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 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 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率是全世界最高(74%)
Las Vegas 的经验
重视:当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都会放置心脏除
颤仪等急救设施
普及:当地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青年都要学会急
频率:100次/min 按压/放松时间:50% 按压/呼吸比:30:2 原规定:单人15:2,双人5:1
中间不换手
闭式按压常见的错误:
按压时除掌根部贴在胸骨外,手指也按在胸壁上,易导致肋骨或肋骨软 骨交界处骨折 按压定位不正确,向下错位易导致剑突折断损伤肝脏,向两侧错位易导 致肋骨或肋软骨骨折,导致气胸、血胸 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按压力量减弱,达不到4~5cm
LMA一入位,一个通畅安全的呼吸道就形成了.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宋瑞蓂卿恩明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在当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抢救无效则称为猝死。
抢救的目的在于恢复心跳和自动呼吸,还要保证神智恢复。
近年有人提出称为心肺脑复苏是更为全面。
传统认为脑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限为4-6分钟,超过此时限,则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
但对超过上述时限的患者仍不应放弃抢救,还应给以及时有效的脑复苏措施,有些患者还有可能得到恢复。
心跳停止时间越长,复苏难度越大,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地尽快开始抢救,在四分钟内实施初级心肺复苏,直至心跳、呼吸和神智全部恢复。
心跳骤停常是心律失常的结果,也有少数患者临床上没有预兆。
猝死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心室纤颤。
也有少数猝死者尸检并无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
猝死的临床表现为病人突然昏迷、虚脱、神智丧失、呼吸停止,颈部大动脉摸不到搏动,则猝死的诊断即可成立。
一旦确诊,必须争分夺秒开始抢救,切忌再进行其它不必要的检查而浪费时间,延误治疗,影响预后。
心肺复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初级复苏处理(基本生命支持),(2)二期复苏处理(心脏复苏后处理),(3)后期复苏处理。
心肺复苏初期处理近年来提出存活链的概念,存活链包括早期诊断、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击除颤及早期进一步治疗四项。
初期复苏的目的是对心、肺、脑等生命器官保持供血、供氧,以便使后继的进一步生命支持得以收到最大的效果。
初级复苏处理包括A、B、C三个步骤,即迅速完成气道通畅(Airway)、口对口人工呼吸(Breathing)及胸外心脏按压(Cardiac Compression)。
一、维持气道通畅:心跳停止后,由于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下颌及舌根后坠,导致上呼吸道堵塞(图2),因此,维持气道通畅是心肺复苏的首要条件。
具体方法:头极度后仰,托下颌或将颌部抬起,可保持气道通畅。
对误吸食物而致气管堵塞者,可采用在病人上腹部猛压,迫使肺部排除足量的空气,形成人工咳嗽,使气道内的堵塞物排除。
心肺骤停现场急救流程
心脏骤停的抢救步骤为心肺复苏、开通气道、人工呼吸等。
1、心肺复苏:
在开通气道的基础下,家属需要两手重叠与患者的胸骨下半部、两乳头连接中点的部位进行按压,家属的两臂需要垂直,借助身体的力量向下按压,下压与放松的时间需要相同,才可以有效的对患者采取救治。
2、开通气道:
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时,家属首先需要让患者平卧在地面或硬板床上,同时给患者开通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一手托住患者的前额,使患者的头部向后仰,另一手使用中指抬起下颌,保证患者的气道通畅,清理口中的异物。
3、人工呼吸:
需要口对口呼吸,家属的左手食指和拇指需要捏紧患者的鼻孔,右手需要将患者的下颌抬起,保证气道通畅,缓慢对患者的嘴部吹气,查看患者的胸部是否有起伏,当患者的胸部出现起伏时,证明是有效的人工呼吸。
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需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护人员赶到救治。
第五章-心肺复苏术(急危重症护理学)
D
(Defibrillation):心脏除颤
2.初级急救者AED计划:
在机场、飞机、娱乐 场等各种公共场所放 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对警察、消防队员等 第一应答者及公众进 行普及型教育
D (Defibrillation):心脏除颤
3.先电击与先CPR 院外: 当施救者在院外目睹心脏骤停并且现场 有AED可用,那么应该尽可能的使用AED
B
(Breathing):人工呼吸
2.技术要点: 吹气量:10ml/kg(700-1000ml/次) 吹气速度:缓慢(1-1.5秒) 吹气频率:10-12次/分(成人) 12-20次/分(1-8岁) 人工呼吸时应注意: 观察有效吹气时可见胸廓起伏 “正常”吸气后,再进行第二次呼吸
B
(Breathing):人工呼吸
体
位
患者:仰卧在硬平面上,松开限制患者 呼吸的衣扣、皮带等 术者:立于患者一侧或跪于患者一侧 (两腿与肩同宽,中线 与病人两肩的连线对齐)
C (Circulation):人工循环 (胸外按压)
1.判断:
成人触摸颈动脉
小儿触摸肱动脉
C (Circulation): 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部位:
D
(Defibrillation):心脏除颤
除颤完成后,应继续5 个周期的CPR后,再判断 心律是否恢复
重新评估
时间:5个循环周期后(大约2分钟) 内容:呼吸、循环(注意时间控制) 评估结果处理: 有呼吸、有循环意识无恢复 --复苏体位 有循环、无呼吸 --继续人工呼吸
后期复苏 进一步生命支持 (高级生命支持)
判断意识及呼救
(非专业人士不判断呼吸)
1.患者肩及在耳边大声呼唤: 可以唤之睁眼; 无意识,立即呼救。 2.启动120急救系统 或医疗机构应急抢救系统(EMSS)
心肺复苏术(CPR)
• 心搏骤停的以上3种心电图类型及其心脏活动情况 虽各有特点,但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导致循环骤 停是共同的结果。全身组织急性缺血、缺氧时,机 体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及 相关激素,使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脑心等重要器 官供血;缺氧又导致无氧代谢和乳酸增多,引起代 谢性酸中毒。急性缺氧对器官的损害,以大脑最为 严重,随着脑血流量的急骤下降,脑神经元三磷酸 腺苷含量迅速降低,细胞不能保持膜内外离子梯度, 加上乳酸盐积聚,细胞水肿和酸中毒,进而细胞代 谢停止,细胞变性及溶酶体酶释放而导致脑等组织 细胞的不可逆损害。缺氧对心脏的影响可由于儿茶 酚胺增多和酸中毒使房室室束及浦氏系统自律性增 高,室颤阈降低;严重缺氧导致心肌超微结构受损 而发生不可逆损伤。持久缺血缺氧可引起急性肾小 管坏死、肝小叶中心性坏死等脏器损伤和功能障碍 或衰竭等并发症。
基础生命支持
• 基础生命支持BLS,又称初步急救或现场急救, 目的是在心脏骤停后,立即以徒手方法争分夺 秒地进行复苏抢救,以使心搏骤停病人心、脑 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通 常按正规训练的手法可提供正常血供的25%— 30%)。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包括突发心脏骤 停的识别、紧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早期心肺复 苏、迅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除颤。对于心脏 病发作和中风的早期限识别和反应也被列为基 础生命支持的其中部分。
呼吸支持
呼吸机的应用
• 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呼吸支持至关 重要,为了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开 始一般主张吸入纯氧。吸氧可通过 各种面罩及各种人工气道,以气管 内插管及机械通气(呼吸机)最为 有效。简易呼吸器是最简单的一种 人工机械通气方式,它是由一个橡 皮囊、三通阀门、连接管和面罩组 成。在橡皮囊后面有一单向阀门, 可保证橡皮囊舒张时空气能单向进 入;其侧方有一氧气入口,可自此 输氧10~15L/min,徒手挤压橡皮囊, 保持适当的频率、深度和时间,可 使吸入气的氧浓度增至60%~80%。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
肺
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胸 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电除颤和药物
复 治疗等。
苏
目的是恢复患者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
CPR的三个阶段
基本生命支持(B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 延续生命支持(PLS)
三个阶段——核心技术
·第一阶段——第一个CABD(基础生命支持)
C心脏按压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D除颤
• 理由: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将依赖他们的社区获得救助 , 直到接受过紧急医疗服务(EMS)培训的专业团队接手后, 将患者转移到急诊室和 / 或心导管室。相反,院内心脏骤 停的患者依赖于专门的监控系统(例如快速反应或早期预 警系统)来预防心脏骤停。如果发生心脏骤停,患者依赖 于医疗机构各个部门和服务间的顺畅沟通,以及由专业医 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 队。
心脏骤停和 心肺复苏
➢前言 ➢2015心肺复苏指南10大更新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成人高级生命支持
一、前言
前言
• 心脏骤停是美国和加拿大患者死 亡的首要病因,每年约33万病人 因冠心病死于急诊室和院外。
• 我国每年死于心脏猝死的人数约 54.4万。约占死亡总人数的5%,
• 2004年 • 北京马拉松赛 • 一名大学生猝死
• 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 检查呼吸和脉搏,然 后再启动应急放映系 统。
4、放置体位:摆置复苏体位
☺ 呼救的同时,应迅速将病人摆放成仰卧位。保持身体平直, 无扭曲。头部的姿势要能让口中的分泌物流出。
☺ 注意解开病人衣领、领带以及拉链,不可造成胸部压迫,影 响换气。
☺ 摆放的地点:地面或硬板床。
☺ 翻身时整体转动,注意保护颈部。
低阻、高容器官,通气/ 血流比值必须保持0.8左 右,才能维持正常气体 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的基本理论--
有关的病理生理变化
1.酸中毒:
CO2潴留-呼吸性酸中毒。 缺氧-酸性产物蓄积-代谢性酸中毒。
2.低氧血症
低通气量、无效死腔增加、肺泡弥散不足,通气量与血 灌注分布不协调、动—静脉流增加
3. 代谢紊乱
缺氧时糖转为无氧酵解,ATP的产生仅相当于有氧氧化 的1/19-1/20。缺氧继续加剧时,无氧酵解也只能维持4 -6分钟。如果无氧酵解停止,能量来源即断绝,细胞则 不能维持存活。从而引起各器官功能障碍和全身代谢紊乱。
1856年英国急救法 小心搬运病人 保暖 清理口腔和鼻腔 加温 易挥发物刺激法
1856年以后,辅助呼吸方 法的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肺复苏的发展简史
雏形阶段(40-60年代)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首次报 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 颤器材不断改善;
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 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 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
4.缺血再灌注损伤
主要脏器对缺氧的耐受能力
肺组织:较长。 肝细胞:1-2h。 心脏、肾小管:30min。 脑、神经系统:脊髓45min ,延髓 20-
30min,小脑 10-15min,大脑 4-6min.
脑代谢的变化
心跳骤停后,细胞损伤的进程如何,主要取决于 最低氧供的供给程度。脑循环中断:
2005年--新的修订指南出炉 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
救治指南
病因与发病机理
病因
(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 性,在所有自然发生的猝死中,心源性猝 死占88%。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 (UP)、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为多见, 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 Hypoxia(缺O2) • Hypokalemia/Hyperkalemia and other
electrolytes(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其它的电解质异常) • Hypothermia/hyperthermia(低温/体温过高) • Hypovolemia(低血容量) • Hypoglycemia/Hyperglycemia (低血糖/高血糖) • Tablets(药物) • Tamponade(心包填塞) • Thrombosis-pulmonary(肺栓塞) • Thrombosis-coronary(冠状血管栓塞) • Tension-pneumothorax, asthma(气胸,哮喘)
心脏骤停;猝死;心肺复苏 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
本病在心脏停跳时当属中医学“卒死”范 畴,复苏后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大致属 中医学的厥证、脱证、昏迷等。
卒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心之脏真脏器受 损,阴阳之气突然离决,气机不能复返, 表现为突然的神志散失,寸口、人迎、 阴股脉搏动消失,气不往来,瞳神散大, 四肢厥冷等。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 性心律失常等,占20%
(二)非心脏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
毒、溺水、自缢、触电等。 2、药物影响: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3、电解质失调:K+有关。 4、精神神经因素:
有人将导致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总结为
5“H”和5“T”:
《灵枢·五色篇》:“人不病而卒死,何 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藏府者,不 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 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 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 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心肺复苏的发展简史
《金匮要略》 (公元2世纪):
对自缢者的抢救方法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
10秒---- 脑氧储备耗尽 20-30秒---- 脑电活动消失 4分钟----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6小时----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心肺复苏的时间与成功率的关系
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 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 文章。
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 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 的三大要素。
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对CPR技术加以
标准化,成为心肺复苏术。
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 末--80年代初)
80年代认识到所谓心三 联针是错误的。并强调 CPR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患 者恢复心跳和呼吸,而必 须达到恢复智能和工作能 力,后者更为重要,将 CPR的全过程称为CPCR, 即心肺脑复苏。
人以手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 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此法最善,无不 活也。”
张仲景所采用的这种“以手按胸上,数动之” 的急救法,就是今天所说的胸外心脏按摩术的最 早记载。
心肺复苏的发展简史
荷兰18世纪抢救方法 (1774)
加温 清除吞入或吸入的水 刺激法 风箱吹气法
美国心脏病协会后将CPR的标准改为指南,不断 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发起 并组织在Dallas举行数次国际会议,将指南修订 成 心 脏 病 紧 急 救 治 和 CPR 国 际 指 南 (《International Gaidelines 2000 for ECC and CPR 》),2000年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 上,对规范和统一CPR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提高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术
患者,女,60岁,突然晕倒在地, 呼之不应,家人即呼“120”出诊, 车到现场检查发现患者俯卧在地,意 识丧失。
无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
请问:
你该如何处理?
概述
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称为心脏骤停 (cardiac arrest),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最 初的急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又称为 心肺脑复苏(CPCR)。如果复苏未能成活 则称为猝死(sudden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