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及管理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一、自然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2.火山:火山是地壳破裂处喷发岩浆、岩灰、火山灰、碎屑物、火山弹等的自然现象。

3.洪水:洪水指因暴雨、融雪、冰川融化等导致河水暴涨,水位超过河岸线的水文现象。

4.干旱: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降水量明显偏少,造成土壤水分不足,影响生物生活的现象。

5.台风: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风力达到12级以上。

6.滑坡:滑坡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7.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二、防灾措施•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

•建立火山监测预警体系。

•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火山地质公园建设,合理利用火山资源。

•普及火山知识,提高公众的火山防范意识。

•加强洪水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

•开展洪水风险评估,制定防洪预案。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

•开展洪水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洪水防范意识。

•建立干旱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

•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干旱气候。

•开展干旱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干旱防范意识。

•加强台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

•制定台风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防台风工程建设,提高防台风能力。

•开展台风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台风防范意识。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隐患。

•制定滑坡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避让滑坡危险区。

•开展滑坡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滑坡防范意识。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导致的灾害事件。

由于中国位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包括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样、地形变化剧烈等因素,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地理特点。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于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泛滥、雨水过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所引起。

长江、黄河和淮河流经多个省份,其中尤以四川、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更为频繁。

洪涝灾害不仅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还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巨大。

二、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中国的另一个常见自然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台湾等地。

其中最严重的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豪雨对当地的农作物、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是台风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对中国的影响也愈发严重。

四、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干旱导致土地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势高、气候干燥,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灾害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由于中国地势复杂,包括高山、丘陵、河流等地形,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土地下滑导致房屋和道路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的山区,雨水冲刷土壤形成泥石流,造成山洪、堰塞湖溃坝、村庄毁灭等后果。

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是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中国应对自然 灾害面临的挑 战和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如地震、洪涝、台风、干旱 等,应对难度大。
贫困地区抗灾能力薄弱:部分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较弱, 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预警系统建设不足:虽然中国在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如预 警覆盖面不够广、预警准确率不够高等问题。
中国的自然灾害 及其应对措施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录

和中 特国 点自
然 灾 害 的 类 型

措中 施国
应 对 自 然 灾 害 的

害中 中国 的在 成应 就对 和自 经然 验灾

临中 的国 挑应 战对 和自 未然 来灾 发害 展面
中国自然灾害 的类型和特点
地震灾害
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 特点:具有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灾害重等特点 应对措施: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等 案例: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
中国应对自然 灾害的措施
预警系统建设
预警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中国预警系统的建设历程 预警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预警系统的应用和效果评估
应急救援体系
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协调救援工作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调配体系,确保救援物资及时到达灾区 加强应急救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气象灾害
暴雨: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常见,易引发洪涝灾害 干旱:中国北方地区常见,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供水 雷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多发,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冰雹:中国北方地区春季多发,对农作物和人员造成伤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常年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对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断裂时释放的能量造成的。

中国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份,地震活动非常活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过多、雪融过快或者河流湖泊溢出等原因导致水位上升,超过堤坝和河道容纳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中国的大江大河众多,包括黄河、长江和珠江等,流域面积广阔。

每年的梅雨季节和台风来临时,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可能受到洪水的威胁。

洪水常常导致城镇乃至整个村庄被淹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三、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的低降雨量或者无雨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缺水,影响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

中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地区都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

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和宁夏等省份,干旱问题非常严重。

干旱导致农田失收,饮水困难,甚至导致人类和动物的死亡。

为了应对干旱,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和节水措施。

四、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中发展起来的旋转风暴,给沿海地区带来猛烈的风雨。

中国沿海省份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特别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

台风一般伴有暴雨和强风,可以引发山洪、风灾和海上事故等。

为了减少台风的危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加强预报预警和做好紧急疏散工作等。

五、雪灾雪灾主要发生在寒冷气候的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寒冷的冬季,大雪可以导致交通中断,农田生产受阻,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也经常出现罕见的雪灾,导致城市陷入瘫痪,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洪水、干旱、台风和雪灾等是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灾害概况

中国的灾害概况

中国的灾害概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而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触目惊心。

中国坐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地区间差异显著,这在造就了我国许多著名的绮丽壮观景色的同时,也为我国诸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埋下了隐患。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除火山爆发外,洪涝、干旱、蝗灾、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场火灾等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均发生频繁。

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我国历史上便成为灾害多发地区。

远到公元前3000年的史前大洪水以及历朝历代频繁的旱涝灾害,近到建国以来的各种灾害如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总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1998年夏,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等等。

历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使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程。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间,经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发布,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

据分析,2015年全国灾情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灾害发生频次偏少,灾情总体明显偏轻。

二是南涝北旱格局显著,受灾地区较为集中。

三是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西藏新疆受灾较重。

四是台风登陆强度大,浙江广东损失严重。

五是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影响局地。

(摘自《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5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整体来看,我国2015年全国灾情总体偏轻,有关防灾减灾和救灾的制度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理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然灾害频繁,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经常发生在夏秋季节。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且气象条件复杂多变,降雨量大、集中等因素,洪涝灾害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国在防治洪涝灾害方面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资,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堤坝和排水系统,以有效调控水流,保护周边地区免受洪水侵袭。

2. 拓宽河道和整治河网:为了增加河流的承载能力,中国拓宽了一些狭窄的河道,整治了河网,消除了河道淤积等问题,以保证洪水的安全疏导。

3.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加强了对气象信息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建立了现代化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地震灾害地震是中国的另一大自然灾害,尤其在西南地区,地震频繁。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震级和震源位置,及时预警和发布信息,提醒人们采取避震措施。

2.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中国加强了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建设,规范了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了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3. 提升公众防震意识:中国通过广泛开展防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震行动,减少人员伤亡。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给沿海城市和渔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轻台风灾害的破坏程度,中国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中国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不断加强,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提醒沿海地区的居民和渔民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处东亚的大国,也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困扰。

本文将围绕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灾减灾措施展开。

首先,我们将回顾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然后分析其成因以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并介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采取的措施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影响中国地域广袤,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因此常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

下面我们将以地震、洪灾和台风三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例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1. 地震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家,地震活动频繁。

近年来,如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地震事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交通中断、能源供应中断等问题,给中国经济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洪灾中国是四大洪水频发国之一,洪涝灾害经常发生。

特别是长江、黄河等流域地区,因为地势低洼和气候湿润,洪灾给当地居民和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破坏。

洪灾所导致的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失踪,使许多家庭一夜之间陷入绝望;农田被淹、房屋损毁等,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经济发展受阻。

3. 台风中国东南沿海经常受到台风的侵扰,尤其是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经常造成城市建设设施和农田的破坏。

此外,渔船翻沉和人员伤亡也时有发生。

自然灾害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灾害防控和减灾工作。

二、中国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了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中国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目前推行的几个重要措施:1.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中国政府在地震、洪灾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预测和预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通过建立遥感监测、地质勘探和气象观测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基础的早期预警系统,通过提前预警可以为政府和民众提供宝贵的时间用于疏散人群、防护设备准备和物资调配等工作,从而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及其他管理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及其他管理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及其他管理一、自然灾害管理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发生的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自然灾害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预防、减灾、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措施,减少灾害对人类的伤害和损失。

1. 预防措施:自然灾害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调查研究和监测预测,可以提前发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比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建设抗震设施、加强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能力;在洪水易发区域加强河道治理、堤防加固等。

2. 减灾措施:灾害发生后,采取减灾措施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比如,对于台风等风灾,可以及早疏散人员,并提前采取防风防护措施,减少房屋和农作物的损失;对于火灾,在重要场所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

3. 救援措施:当灾害发生后,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援工作。

救援工作要有组织、协调,确保人员迅速到达灾区,进行救援和救助。

如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要迅速开展搜救工作,营救被困人员;对于洪水灾害,要组织人员进行抢险和救援,及时疏散被困人员。

4. 恢复重建: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修复和重建被破坏的建筑物、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恢复受灾区域的基本功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提供灾区人民的生活物资和资金援助,帮助受灾人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二、突发事件管理突发事件是指突然且具有突出危险性和破坏性的事件,如恐怖袭击、交通事故、煤矿透水等。

突发事件管理的目标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 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架构、应急人员、应急装备和物资等方面的安排,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并进行有效的救援和处置工作。

2.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系统,通过科学监测、预测和预警,提前发现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自然灾害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以及干旱等灾害已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灾害,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并介绍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地震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可以破坏建筑物,造成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地震,中国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地震监测站点遍布全国各地,实时监测地壳运动。

当地震预警系统发现地震迹象时,会迅速向受影响地区的人们发布警报。

这使得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躲在安全的避难所中。

洪水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路径附近,台风经常导致强降雨,引发洪灾。

中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抗洪系统,包括堤坝、水库和水闸等。

这些措施可以控制洪水的流动,并保护居民和农田免受洪水破坏。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生态恢复,保护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以减少洪水的发生。

台风是中国沿海地区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破坏,中国在沿海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台风监测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并及时发布台风路径和强度信息。

这使得人们能够采取密切的防护措施,比如撤离受影响的地区。

另一方面,中国还加强了建设技术要求,确保沿海建筑物的抗台风能力。

此外,中国还建造了海堤,以减少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冲击。

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缓解干旱的影响。

首先,中国通过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将水资源从丰富的南方输送到干旱的北方。

其次,中国还积极推广节水技术,鼓励农民和工业用水单位采取节水措施。

此外,中国还建设了一系列水库和蓄水池,以储存雨水,并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中国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地震监测预警、抗洪系统、台风监测和建筑抗台风能力的提升,以及节水和水资源调配等措施,使得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近年来,中国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和防灾减灾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洲季风区,是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

首先,地震是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板块活动频繁,地震多发。

其次,洪水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流域雨量和山洪暴发频率较高,加之气候异常变化,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最后,台风是中国夏季和秋季常见的天气现象。

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和狂风不仅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也对内陆地区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自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该法规定了地震、水旱灾害、台风和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减灾和救助等方面的措施。

其次,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政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房屋改造和搬迁工程,提高了居民的安全等级;在河流治理方面,加强了堤坝的建设,提高了抗洪能力。

此外,中国还在台风侵袭区域建设了多个海堤,以减少台风带来的破坏。

再次,加强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中国建立了多层次的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对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最后,加强公众的防灾教育与意识提高。

中国政府积极开展防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然而,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仍然严峻,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地震灾害的预测和监测技术仍然不够成熟,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其次,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中国是世界上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然灾害分布地域广、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自大禹治水以来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始终贯穿着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与斗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于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有着更高的企盼。

改革完善自然灾害应对制度、创新发展自然灾害应对体系,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一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的基本情况新中国自然灾害应对制度与人民共和国相伴而生。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

《指示》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组织生产救灾委员会,包括内政、财政、工业、农业、贸易、合作、卫生等部门及人民团体代表,由各级人民政府首长直接领导”。

1950年2月,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

当时的《中央救灾委员会组织简则》规定:日常救灾工作由内务部负责,也具体规定了灾害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党政统一领导、政府综合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对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构成如下。

(一)自然灾害应对管理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是应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行政领导机构。

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级政府成立的减灾委员会成为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的综合协调机构。

其中,国家减灾委通常由一名国务院领导担任主任,34个国务院部门、军队以及红十字会等组织机构参加。

国家减灾委的职责包括:①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②协调开展重大防灾减灾活动;③指导地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④推进防灾减灾交流与合作;⑤组织和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国家减灾委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

除了减灾委这样的综合性机构,各级政府的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地震、海洋气象等部门则依据相关规定负责某一类型或某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

(二)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应急预案方面,我国自上而下制定了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如今,中国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为了探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本文将介绍中国的自然灾害及采取的防灾措施。

一、地震地震是中国最为常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且分布广泛。

为了应对地震的威胁,中国建立了广泛的地震监测网络,并不断提升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加强地震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二、洪水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多山多河,洪水成为中国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为了应对洪水的威胁,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的防洪工程,包括修建堤坝、加固河道、设置水库等。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洪水预警系统,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时监测降雨情况,及时向沿岸地区发布预警信息,让民众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三、台风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台风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害风险。

为了应对台风的威胁,中国加强了对台风的监测预警,并在沿海地区建设了抗台风基础设施,如防风林、防浪墙等。

此外,中国还注重提高人们的防台风意识,加强防台风知识的普及教育,让人们了解如何避险和自救。

四、干旱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应对干旱,中国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水资源意识。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在干旱地区的水源工程建设,如引黄灌区等,确保当地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的供应。

综上所述,中国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但通过不断加强科技支持和防灾能力提升,中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为复杂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仍然需要不断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应对能力,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自然灾害频发。

地震、洪水、旱灾、台风、滑坡等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中国的灾害管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自然灾害现状以及该国对灾害的管理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中国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地震、洪水、旱灾和台风等。

1. 地震地震是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近年来,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地震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 洪水洪水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在长江、黄河流域。

每年夏季,来自上游的大量降雨导致河水泛滥,给沿岸居民和农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 旱灾中国幅员辽阔,干旱灾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些地区由于缺水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给农民造成了生计的严重困扰。

4. 台风中国沿海地区经常受到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影响。

台风风力强大,能引发海啸和暴雨,给沿海城市带来严重破坏。

二、中国的灾害管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灾害管理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包括预警系统、救援机构、减灾政策等。

1. 预警系统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气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通过科学的观测手段及时监测到自然灾害的迹象,并向相关地区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2. 救援机构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救援机构,如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

这些机构负责监测和研究自然灾害的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便政府制定应对灾害的政策和措施。

3. 减灾政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减灾政策,旨在提高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灾后重建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提高了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

4. 国际合作中国也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中国参与了国际灾害救援行动,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援助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从国际社会获取了救援经验和技术手段。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和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的事件。

作为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常常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并探讨对策和应对措施。

一、地震地震是指地壳发生断裂和位移的现象,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震动。

中国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频发,其中汶川地震、唐山大地震等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中国政府针对地震灾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加强抗震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科学研究水平等。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地震救援力量的储备和培训,提高了抗震救灾的能力。

二、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位突然上涨,超出容水量造成的水灾。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河流众多,洪水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自然灾害之一。

每年夏季和秋季,中国的一些地区都会发生洪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政府为了应对洪水灾害,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河道的治理,包括疏浚河道、加固堤坝等。

其次,加强了对气象信息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发布洪水警报,提醒民众做好防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洪水灾害的救援和防控力度,提高了应急救灾的能力。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具有强风和大雨等特点。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台风不仅能够造成强风、暴雨等直接灾害,还能引发海啸、风暴潮等次生灾害。

针对台风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台风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发布台风路径和强度等信息。

其次,开展了对沿海地区的防风工程建设,修建抗风堤坝、加固房屋等。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受灾地区的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四、干旱干旱是指某个地区降水量长期偏少,导致土地和水资源极度缺乏。

中国幅员辽阔,干旱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北方地区。

干旱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还会造成水源短缺、生态退化等问题。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自然力量,如地质、气候、水文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影响的突发事件。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和台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地震是中国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和长江三角洲的交汇地带,属于地震活跃区。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某某地发生了地震的新闻。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中国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达数千次以上,尤其是5级以上的地震频繁发生。

地震不仅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还对房屋、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造成灾难性破坏。

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和伤亡,数以百计的城镇和村庄完全被毁。

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需要政府、科学家和公众共同努力来降低其损失。

洪水是中国自然灾害的另一个主要形式。

中国地广人多,许多地区常年受到洪水的威胁。

气候变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环境破坏都是洪水频发的原因。

每年夏季,中国南方地区大量降雨,加上山区冰雪融化的水流,导致江河水位上涨,甚至决堤泛滥。

洪水带来的破坏性不容小觑,农田被淹、房屋被毁、人畜无处可逃。

除了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洪水还会引起疾病传播和粮食短缺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长期影响。

因此,预防和减轻洪水灾害已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台风是中国沿海地区经常遭遇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拥有长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也因此成为台风的直接受害者。

每年夏秋之际,台风的到来带来强风、暴雨和海啸等灾害。

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导致沿海城市的停工停产、交通中断、直接经济损失等问题。

例如,2005年的珠江口台风和2019年的利奇马台风,给广东和浙江等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救助措施,提高了抗御台风灾害的能力。

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

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

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1. 引言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每年都要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2. 自然灾害种类及特点2.1 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2 洪水洪水指因暴雨、融雪、冰川湖泄溃、风暴潮等因素,导致河流、湖泊、地下水、城市排水系统等水体溢出,淹没土地、破坏设施、冲毁建筑物的一种自然灾害。

2.3 台风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热带低压或热带风暴,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2.4 干旱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或降水量持续缺乏,造成土壤干燥、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现象。

2.5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3. 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为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救援救助等方面的要求,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4. 自然灾害防治政策措施4.1 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中国气象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负责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发布台风、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情况汇报

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情况汇报

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面临着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台风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控工作。

下面就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加强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通过不断完善气象、地震、水文等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地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提高了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其次,我国加强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能力。

通过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及时准确地发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帮助人民做好防范和避险准备。

再次,我国加强了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能力。

通过加强防洪堤防建设、加固房屋结构、修建避灾安置点等措施,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同时,我国建立了健全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了抗灾救灾的能力,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最后,我国加强了自然灾害风险管控的国际合作。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挑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为全球自然灾害风险管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我国在自然灾害风险管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预测、防治和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中国的自然灾害和应对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和应对措施

灾后恢复: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灾后 恢复和重建,如无人机投送物资、 3D打印等技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救援救助:科技为救援队伍提供高 效、安全的救援工具和手段,提高 救援成功率
科学研究:通过科技手段对灾害进 行深入研究,提高对灾害的认识和 应对能力
科技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添加标题
科技手段: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水平。
灾后重建工作
灾后重建工作的意义: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秩序,减少灾害损失。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政府制定重建计划,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重建工作。
重建资金来源: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国际援助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重建工作的实施:包括修复和重建房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作。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解了灾情。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防灾减灾的经验总结
建立完善的预 警系统:通过 科技手段提高 预警准确率, 减少灾害损失。
加强应急救援 能力:建立专 业的应急救援 队伍,提高救
援效率。
提高公众防灾 意识:加强防 灾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自救
互救能力。
完善灾后恢复 重建政策:提 供政策支持, 帮助受灾地区 尽快恢复正常 生产生活秩序。
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全国性的志愿服务体系,鼓励和规范志愿者参与自然灾害应对工作。
社会参与方式:通过募捐、义卖、义演等形式筹集救灾资金和物资,支持灾区救援和重建工作。
国际合作与援助机制
中国的国际援助政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向受灾国家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 支持。
国际合作机制:中国与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将自然灾害研究由单类推向综合。气象、海洋、洪水、地质、地震、农、林生物灾害是地球气、水、石、生诸圈层物质异常变动和相互影响的产物,彼此既具有特殊性,也有共性和联系性。
二是提出了自然灾害系统的观念,开展了自然灾害综合预报的探索。自然灾害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巨大的自然灾害常诱导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形成灾害琏;许多自然灾害常同时或同地出现构成灾害群;灾害琏、灾害群交织在一起构成自然灾害系统。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森林资源减少和覆盖率降低。据历史记载:我国黄河中游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森林覆盖率为49.2%,目前已大幅度下降到10.9%。由于森林面积减少,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洪涝和干旱经常发生,在我国北方的吉林省,由于森林过度采伐,每年年平均降水量不断减少,从50年代的643毫米,降到70年代的575毫米,20年间共减少68毫米。
灾害可定义为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损害或破坏的灾难性事件,可以是地震、滑坡、洪水、火山暴发等,但是当火山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暴发时不能认为是灾害,而只有当其碎片或岩浆飞到或流到人类居住的山谷坡地时,它才变为灾害。有些自然灾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地震),而另外的一些则是比较缓慢地给人类带来同样(甚至更大)的影响(像干旱)。
灾害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灾害的成因可将灾害分成:自然灾害,即由自然现象产生的事件,如地震、火山暴发、干旱、台风等;人为灾害,即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事件,如大气污染、工业化学事件、武装冲突、核事件、原油泄漏、沙漠化等。另一种分类是按灾害源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的,可分为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暴发、滑坡、洪水等)、生态灾害(如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几乎所有的灾害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损失,像财产、建筑、人的生命等,其损失程度依灾害类型、强度和发生区域不同而不同。
1、我国自然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4、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自然灾害涉及到很多学科,综合性很强,覆盖面很广。其相关专业学科如灾害地质学、灾变地球物理学、灾害气象学、灾害水文学、灾害生物学、海洋灾害学、灾害社会学、灾害经济学、灾害法律学都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为灾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成为灾害理论如灾害机理学、灾害动力学、灾害数理学、灾害时空分析论、灾害预测论等学科的先导。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当今地学中发展最快的应用学科和技术手段,是灾害研究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将在未来灾害研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主要措施
自然灾害保险研究工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保险业专业人员或会同其他行业专家开展的独立研究,二是其他行业或领域专业人员开展的灾害数据采集、分析、评估等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对于保险业开展自然灾害的评估与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与指导功能。
从1994年开始,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与人保实施了《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与保险区划》研究项目,共历时四年。主要成果包括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四类灾害及综合的自然灾害灾变区划图、灾度区划图、预测灾变区划图、风险区划图等五个系列的全国区划图和保险区划图。全面反应了我国各地保险责任内的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危害性、未来20年的风险水平,以及保险业所关系的分区损失率、巨灾风险等内容,并且初步对我国未来20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程度和农业损失程度进行了初步评估。灾害区划与保险区划不仅是土地利用、环境改造和社会发展对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制定分区费率、确定巨灾风险区、制定保险展业策略的重要依据。
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决定从1990年开始,开展世界范围的"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为了了解我国的灾情总况,研究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特点和规律,提出我国宏观减灾对策,原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组织原国家地震局、原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水利部、原地矿部、农业部、原林业部的专家对严重危害我国的地震、气象、海洋、洪涝、地质、农业及森林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规律、对策进行了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研究。重点是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五是将减灾纳入可持续发展系列。人口过量增长,对资源过度开发,对环境任意的改造与破坏,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自然灾害又破坏了环境和资源,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必须减轻自然灾害。
5、自然灾害保险管理
灾害引发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差别较大,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评价。利用保险索赔来对灾害影响进行评估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例如,在1999年澳大利亚、德国和新西兰的洪水破坏保险索赔中,至少42.5%的灾害破坏由于灾害保险而得到赔偿。但同一年,在委内瑞拉仅为4%。要对灾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评估,需要有关灾害的可靠的和系统的数据。
三是提出了自然灾害双重属性,加强了灾害社会属性的研究。自然灾害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自然灾害既影响自然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影响社会。
四是提出并推动减灾系统工程。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协调行动,减轻自然灾害的各项措施,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重建以及灾害管理、灾害保险、灾害教育等,都是环环紧扣,不可缺少的系统工作。
(1)商业保险自然灾害管理的内容
自然灾害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灾害分析,评估潜在有损影响的灾害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二是风险评估,评估由某种现象造成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程度、财产损失程度、经济活动的受干扰程度等;三是易损性分析,评估某种强度的灾害事件发生后,人类、建筑、经济活动等的受损失程度。
尽管从人类的角度,干旱、饥荒更具破坏性,但以财政和经济损失来衡量,洪水、地震和暴风的危害最大。据估计,1999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发生了707起重大的自然灾害,而往年只有530到600起。与60年代相比,90年代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增长了3倍,经济损失增长了9倍。1995—1997年间,美国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至少是5000亿美元。中国1991、1994-1995年的洪水所导致的损失在200到350亿美元之间。1989—1996年期间,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在3%~6%之间,平均为3.9%。
荒漠化在扩展。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70年代开始,我国土地荒漠化就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扩展,现已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我国因荒漠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水资源危机。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2340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64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08个。
2、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类和环境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因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如人口增长密度增加、人口迁徙与无计划的城市化、环境退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围使处理现代社会风险的政治措施发生了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80年代死于自然和非自然灾害的人口数量(86328人/年)比90年代多(7525人/年)。但是90年代的受灾人口更多,从80年代的平均每年1.47亿人增加到90年代的每年2.11亿人。地质灾害的数量保持相当稳定,水文气象灾害(由水和天气引起的灾害)的数量增加了。90年代,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的人口中超过90%是死于水文气象事故,如干旱、暴风雨和洪水等。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口中,洪水影响的超过了2/3,但与其他灾害相比,其导致死亡的比重较低,只占死亡人口的15%。
3、环境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
过度和不适当的经济发展以及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使整体环境恶化的形势得不到遏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有总面积的1/6,造成荒漠化扩展和自然灾害频发,污染日益加剧。尤其是我国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使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恶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大气污染。20世纪以来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增长和积累,导致了大气资源的损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CO2量增加导致气候变化,人造的氯氟碳(CFCs)等有关的物质所产生的活性氯和溴形成地球臭氧层空间。城市空气的污染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率的增加等等。
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对较少,其中6级以上强震每年发生10~200次;7级以上大震平均每年18次,达到8级或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平均1~2次。我国恰恰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根据本世纪以来有仪器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我国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6次6级以上强震,1次7级以上大震。我国不仅地震频次高,而且地震强度极大。根据日本地震学家阿部胜征的研究,上世纪全球发生的面波震级大于等于8.5级以上的特别巨大地震一共有3次,即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8.6级、1950年中国西藏察隅8.6级和1960年智利南方省8.5级地震。我国地震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震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km),因而构成了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上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