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三章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文学原理第三章第一、二节 文学的形象ppt

文学原理第三章第一、二节  文学的形象ppt

别林斯基说: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 别林斯基说: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
别林斯基在此思想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 别林斯基在此思想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 对典型问题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他说: 对典型问题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他说:“创 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点说, 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点说,创作本身的显 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 ……在一位具有真 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在一位具有真 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 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 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 这就是说,典型人物既是富于个性的、 这就是说,典型人物既是富于个性的、令 人感到陌生的;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人感到陌生的;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令人感 到熟悉的, 到熟悉的,是个别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的艺术 形象。 形象。 •
第二节 文学典型
•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 •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 • 三、典型型(Tupos)一词产生于希腊文。 典型(Tupos)一词产生于希腊文。 17世纪以前 类型说, 世纪以前— ⑴17世纪以前—类型说,即要显出某类人物的最普 遍最突出的特点。 遍最突出的特点。 •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 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 ⑵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 个性典型观。典型理论经德国歌德、黑格尔、 个性典型观。典型理论经德国歌德、黑格尔、俄国别 林斯基的发展而渐趋成熟, 林斯基的发展而渐趋成熟, • 19世纪80年代末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马克思、 世纪80年代末— ⑶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马克思、 恩格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阐明典型理论, 恩格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阐明典型理论,把这一理 论推进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论推进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 20世纪之后 世纪之后, 20世纪之后,典型理论在有些国家仍保持旺盛的 生命力,不过,随着西方的文学理论视野的转移, 生命力,不过,随着西方的文学理论视野的转移,典 型理论逐渐归于沉寂。 型理论逐渐归于沉寂。 • •

第三章文学语言(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三章文学语言(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11章
+ (三)文学文本层面
文学文本三个层次:
第一、文学语言组织: 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这是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
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第二、文学形象系统: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 学意蕴世界的中介,处在核心层面。 第三、文学意蕴世界:
第11章
4.叠字
叠字是单音节词重叠造成的,从语音情况来说,叠字也属于 叠音现象。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天净沙·即事四曲》 (乔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一、二句的怀与蔡、发与下、向与阳,三四句的为 与耻、雉与鸡,或连贯或间隔,都是叠韵。
第11章
+ 3.叠音
是由两音相叠的单纯词造成的语音状况,古典诗往往喜欢 使用叠音词。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张仲素《春闺思》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 专用概念层次: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 阅读的语言系统。
+ 文学作品则是指读者已经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 一般术语上无差别:“这篇作品写得不错”。
第11章
+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 1.言意两层面说
——《周易·系辞》 ——《庄子·外物》 + “言”的目的是要表达“意”,如果拘泥于“言”,就无法“得 意”。“言”在这里只起到暗示的作用。
第11章
第11章
+ 文学作为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一种文化活动,总要通 过对具体语言艺术品——文学文本(如诗、小说或散文等) 的创作、阅读及批评等过程进行。

文学理论第三章文学的性质 ppt课件

文学理论第三章文学的性质  ppt课件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 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 感体验。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
美的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 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 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 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 和评价美。
第二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 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 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 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一、情感性
•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 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 响
作家周立波
•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 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 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 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鲁迅《论睁了眼看》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对文学作为精神活动事实的唯心史观的认识。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Hale Waihona Puke 章 文学的性质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 文学的认识性首先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
•故闻《蓼萧》之诗,则知 泽及四海也;闻《禾黍》 之咏,则知时和岁丰也; 闻《北风》之言,则知威 虐及人也;闻《硕鼠》之 刺,则知重敛于下也。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三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三节
▪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尤其是在 中国新时期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中,取代了“典型”说而成 为核心的审美范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作为文艺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出现于唐代。传为王昌 龄所作的《诗格》一书中提出:
▪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 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 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 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非常相 近却又是有所区别的,也可视 为意象和境界的区别。“象外 之象”指玲珑透彻而又意蕴多 重的诗歌审美意象,“景外之 景”则是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 整体诗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兴”与“兴象”
▪ 滋味和兴象,在唐代诗学中是具有标志性和普遍性的范畴。 兴象之“兴”,缘于中国先秦诗学中的比兴,也成为后来的 “感兴”之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பைடு நூலகம்
▪ 兴是作家受到外物的触发,唤起 了内心的情感,从而引起创作的 冲动。其中有这样几个要素:一 是要有外物的触发,也即“感 物”;二是这种感发的偶然性或 随机性,而非预先立意,刻意为 之;三是主体情感的唤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皎然所提出的“取境”是通过 诗人创作运思而得,主张苦思, 达到成篇之后“有似等闲,不 思而得”的境界。
▪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 之极也。”——皎然《诗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晚唐的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 偕”命题。
▪ 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 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沉渍益 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 乃诗家之所尚者,则前所谓必 推于其类,岂止神跃色扬 哉?——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书》

《文学理论教程》课件

《文学理论教程》课件

戏剧
以表演为主,通过对话、 动作和舞台布景来展示情 节和人物。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技巧
创意构思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首先需 要确定主题和情节,并构 思出主要人物和情节线索 。
叙事技巧
作家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 ,如倒叙、插叙、伏笔等 ,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吸引力。
修辞手法
作家运用比喻、拟人、排 比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 表现力和增强作品的艺术 效果。
古典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理性、秩序和规范,重视作品的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主张文学作品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强调理性、秩序和 完美,重视作品的教化和道德作用。它强调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追求作品的完 整性和统一性。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个性和情感,重视对自然和人类心灵的探索。
详细描述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强调个性和情感,主张文学作品应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 受。它追求自由、个性和创新,反对传统束缚和规则,重视对人类心灵的探索和 表达。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和反映,追求真实和细节的再现。
详细描述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主张文学作品应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通 过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和刻画,揭示社会和人性的真相。 它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注重细节描写和对人物心理 的刻画。
02
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
语言文字
文学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是表 达思想、情感和意义的基本工具 。
意象与象征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是表达 深层含义和情感的常见手法。
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风格
01
02
03
小说
以叙述为主,通过人物、 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 活。

文学理论导引-第三章-文档资料

文学理论导引-第三章-文档资料

2.从表现形态上讲,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
体现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两个方面。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1)首先是艺术表现的“真实性”。要求文学在表现 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是“写实性”的标 志,也是“写实性”的基本内涵。
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像它 原来的那样。不管好还是坏,我们不想装饰它。 ——别林斯基
变,从摹仿论的文学观向表现论的文学观的 一次蜕变。
第三节 浪漫主义文学
3.从范式转换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文论对想
象、自然和诗歌艺术的阐释对消费文学理论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
第三节 浪漫主义文学
(2)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是浪漫主义文论所说
的“自然”的第一种含义。“自然”的另一个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9. 典型化的定义 : 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 生活材 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
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
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 术形象来。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10.自然主义是以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
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
学主张和文学实践。它强调要从生理的、遗 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人物塑造 要表现他的气质,追求“绝对的真实”。
——黑格尔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2)典型人物的意义在于蕴涵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典型人物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 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关联的底蕴,成为人们观照 社会、理解人生和洞悉人性社会蕴含的对象。 (3)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
8.典型人物的定义: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 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 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 形象。

4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4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按意识形态性来说,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形态 精神活动和非意识形态精神活动。非意识形 态的活动可以为任何不同的经济基础服务。

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精神活动,“更高 的即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世界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人 是文学反映世界的中心。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与人有关 各种关联,因此成为了文学表现的对象。 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世界和宗教世界。人存 在于在世界中,是文学反映的世界的中心。主观世 界与客观世界是互动互生的。 客观世界源泉论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主观世界 源泉论则强调文学的源泉是作家的主观世界。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二、作者 文学反映论认为,反映是能动的创造,创造是文学的 生命。 中国古代文论都重视作者的作用。作品是作者创造的 产物,既是情感的产物,又是认识的结果。“诗言 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乐也,人之情所 不免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朝 卢延让)。 西方文学理论中,古典文艺理论强调模仿与再现,浪 漫主义思潮中,强调作者的决定作用,认为文学是作 者心灵的表现,作者对作品的意义有生成的作用,文 学创造能力来于作者的“天才”。华兹华斯认为:诗 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福科关注作者在文本中的“出现”与“消失”,不是 “出席”而是“缺席”,是表示社会中某些话语的存 在、传播的运作的特征。
3.生活活动的意义: 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因为从发生学来说,人类 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 发展延续的基础.生活活动中的劳动在人类进 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劳动改变了自然也 改变了人类自身;从认识论的角度,只有通 过人的实践的社会的活动才能认识到人的特 性,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与物质的 生产是联系在一起的。 4、文学活动的定义: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 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作为 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是人所从事的 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理论第三章

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它可以超越 物质活动,确立人类精神发展的高 远目标。还可以对历史和现实作出 自己的反映和裁判,让未来的指向 去超越历史和现实。
屈 原
“求索”,语出《离骚》“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是文学的审美想象的语言形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比喻是以彼物喻此物,在比喻句中把 彼物与此物两个事物的共同相似点连接 起来,产生一种联想的意象,很好地体 现了文学语言间接性这一特性。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是文学语言表现其深 广意义内涵的普遍的 想象性特征。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都只是单纯从精神活动本身 来说明文学的性质,没有从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及 其产生根源来理解文学。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 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识、情感、 意志诸意识要素。 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 式。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西方文论第三章罗马-PPT课件

西方文论第三章罗马-PPT课件


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是《诗艺· 诗人篇》最 突出的内容。 • “诗人的目的在于教益或在于娱乐,或者在 诗中使娱乐和教益相结合”;但是惟有“寓教 于乐的诗人才博得人人称可,既予读者以 快感,又使他获益良多;这样的作品可以 使书商腰囊饱和,使作者扬名海外,流芳 后世不湮没”。同时,他对相关思想的表述 也相当有趣,这本身也许就是要“寓教于乐” 。

朗吉努斯肯定有一种“使文章崇高的技巧”,他特别指出 :“激昂的情绪若不以理性控制,任其盲目冲动、随波逐
流,……必定更加危险。……天才需要刺激,也常常需
要羁縻。”柏拉图的“迷狂”在后世被称为“危险的迷狂”( dangerous divine madness),或许同古罗马时代对“激 昂情绪”的“控制”有关。
“寓教于乐” •
“寓教于乐”见于贺拉斯的《诗艺》。 • 《诗艺》包括三个部分:诗意篇(poesis),是 关于诗的内容和一般原则;诗法篇(poema), 是关于诗的体裁、技巧和创作规律;诗人篇 (poeta),是关于诗人的修养和责任
影响
• 即使只从形式上看,《诗艺》对后世新古 典主义的影响也是一目了然的。比如布瓦 洛《诗的艺术》也取类似的结构:“总论 ”即文学的一般原则;第二、三两章实际 上是将“诗法”分作两个部分:“各种‘ 次要’诗体及其创作规律”、“‘主要’ 诗体(悲剧、喜剧)及其创作规律”;“ 诗人的修养”也就相当于贺拉斯的“诗人 篇”
那么“崇高”与“技巧”、“刺激”和“羁縻”的关系 究竟如何?朗吉努斯于是推出他的“五种因 素”。属于“天赋”的因素有二,即:庄严伟 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属于“技巧”的 因素有三:构想辞格的藻饰(包括思想和 语言),使用高雅的措词,还有尊严、高 雅的结构。缪朗山先生翻译《论崇高》之 时,将其以后的论述据此分为“思想论”、“ 辞格论”、“措词论”、“结构论”和“感情论”。

03《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35

03《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35

•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 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 接影响
“改革文学”代表作家 蒋子龙
•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 响
作家周立波
•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 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 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 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鲁迅《论睁了眼看》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 宗教和艺术等。
文学与它们互相影响,又有所区别。
经济基础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 是通过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文 化环节而实现的。
有形之外,无兆可求,不落迹象,难 著文字。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 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 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钱锺书:《谈艺录》
钱钟书
钱锺书 1910—1998
三、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 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 由的特性。 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2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3 .对人自我的超越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
美的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 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 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 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 和评价美。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现代西方文论第三章直觉主义

现代西方文论第三章直觉主义

• • • • • • •
2、主要著作 《悲剧的诞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瓦格纳事件》 《偶像的黄昏》 《瞧,这个人》 《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
3、文艺观
(1)艺术本质论:艺术与人生
•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悲剧世界观和悲观主义,是尼采的 艺术本质论。 • 日神——阿波罗;酒神——狄俄尼索斯。 • 日神精神——趋向“幻觉之迫力”,它所要获取的是美 的外观,而美的外观实际上又是人的一种幻觉;酒神精 神——“趋向放纵之迫力”,它所要获取的是解除个体存 在、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 • 日神精神——逃避人生痛苦;酒神精神——超越人生痛 苦。 • 日神精神:趋向于理性精神;酒神精神:趋向于非理性 精神。
• (4)艺术发生论:天才、灵感 • A.尼采的微观的艺术发生论与生理学有密切的 联系。他把自己的这一理论称为艺术生理学。 • B.尼采认为,艺术家必须是一些生命力极其旺 盛,受内在的压力的逼迫,不得不给予表现的人。 • C.艺术的产生(创作过程)就是人的旺盛的生 命力爆发的结果,越是生命力旺盛的人越是能产 生艺术。所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精力旺盛的天 才。肉体的活力是艺术的原动力。
瓦格纳 比才
• (3)审美过程论——核心是“直觉” • 直觉理论是尼采整个艺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 尼采认为,以审美的态度洞察人生并促成艺术分娩的冲 动与过程,就是直觉。 • A 直觉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尼采认为是醉。 • B 直觉与理性、道德的关系。 • ①直觉与理性无关,直觉时的最大特点是无意识,它在 平常状态下无由发生,只有借助进入审美状态才行。 • ②直觉与道德无关,尼采认为,道德同样是直觉的对立 面。
• (2)艺术特征论:独特、个别、不可重复 • 1.艺术作为直觉意味着鲜明的个别性,它是独 特的、不可重复的。 • 2.柏格森认为,艺术不是一般的事物、符号和 类型,而“总是以个人的东西为对象的”。

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章·象征主义)

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章·象征主义)

斯蒂凡· 马拉美
被誉为‚象征主义之象征‛,是象征主义发 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 论系统化的诗人。马拉美提出‚纯诗‛理论,认 为诗是从无到有、超越经验的独立存在;诗是一 种魔术,运用咒语来创造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绝对 理念世界。在创作方法上,马拉美十分强调暗示 性的重要。他曾说:‚叫出一个事物的名字就会 破坏诗的大半乐趣……理想的方法是暗示事物。‛ 马拉美的理论具有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 彩。他在理论上建树颇高,被同代象征主义诗人 誉为领袖,而他本人的诗作却并不多。比较有代 表性的包括收录在1887年出版的《诗集》中的 《天鹅》,以及历时二十余年而未完成的《海洛 狄亚德》。然而马拉美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写于 1876年的《牧神的午后》。这首诗后来经音乐家 德彪西为之谱曲而广为传播。诗歌根据希腊神话 中牧神追求水中仙女的故事写成。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4.发展阶段:象征主义在欧美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两 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也称前期),为创建和发展时期(1850年— 1880年),代表人物为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兰、阿尔蒂尔·兰 波、斯蒂凡·马拉美; ②第二阶段(后期),分为高潮和分化时期(19世纪末—20 世纪初),代表人物为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等。
《弃妇》简析
从表层含义来看,诗歌塑造了‚弃妇‛这一总体性意象,诗中的其他分体性意象 则共同构成了‚弃妇‛意象的各个侧面。全诗共四节前两节用第一人称倾诉了弃妇的 内心世界的悲凉与痛苦,面对世俗的冷漠与歧视,她的灵魂感到无可逃避的重负,她 祈望倾吐,却又无人倾听,就连上帝这一灵魂的救赎者也不能够给她带来多少慰藉, 因而,她只有把自己一腔幽怨与愤懑之情付之山泉,让它随飘零的红叶一起流走。诗 人创作这首诗,其本意绝非只是对弃妇孤独、绝望的生存处境的同情与哀叹,而是借 用弃妇这一象征体,隐喻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不幸与悲苦的深切感受,同时也曲折地传 达出自己面对这个冷漠的、缺乏公正的世界内心孤独而又愤怒的复杂情感。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但丁:《致斯加拉亲王书》
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
但丁认为,《圣经》中的这句诗是多义的,除了字面意 义之外,还有另外三种意义,即讽喻意义、道德意义和 神秘意义,这三种意义可以归并为一种,统一命名为讽 喻意义或寓言意义。
在但丁之前,象征寓意理论早已流行,并主要用来解释 《圣经》。如阿奎那就曾指出,《圣经》具有字面义、 寓言义、道德义和神秘义四种意义。
各种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 亡,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腊的学术资料逃到意大利,15、 16世纪在罗马废墟上又发掘出许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 术珍品,这些与中世纪神学迥然有异的古代学术著作和 艺术品“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 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
但丁继承了上述观点,但又力图摆脱神学的烦琐,将诗 的意义简化归并为两种,即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
对《神曲》寓意的解释
在中世纪,神学家或《圣经》的阐释者通常认 为,只有《圣经》或基督教文学才具有多义性 和寓言性,一般的世俗文学则只具有字面意义。
但丁则明确指出,自己以意大利俗语创作的 《神曲》同样是多义的,同样具有寓言性。
文学的辉煌成就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渗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各国 文学逐渐从神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普遍关注世俗生活, 生机勃勃的人取代了神和教士成为文学的主角。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还体现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民族觉 醒意识与民族独立要求,绝大多数人文主义作家自觉以 本国、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奠定了欧洲各主要国家民 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基础。
一、对《诗学》的阐释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中,卡斯特尔维屈罗 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了逐章逐节的评述。他的 评述既是对亚里士多德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包含着他自 己的独创性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哲学、 文学艺术等
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
政治、法律、 道德等
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
自然科学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 一、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 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 素或环节构成:世界、作者、 作品和读者。
1、世界
• 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或社会现实。
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 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价值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 1、人类活动系统:物质实践活动和精 神活动
• 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 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 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 • 精神活动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 中国古代很早就存在这种观点,以“诗 言志”为代表。在西方,对文学与作者的 联系、作品表现功能的认识是产生较晚的 ,其正式出台应归因于18、19世纪之交的 浪漫主义思潮。
3、作品
•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 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 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 显现出来。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 基本要素。
• 文学活动总是涉及到一种意识反 映行为,这一点住往成为艺术摹仿论 和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 在文学活动中,“世界”与“作者”是
分不开的。
• 在文学活动中,如果作者侧重在反映客 观世界,就形成了广义的艺术模仿论;如 果作者侧重在表现主观世界,就形成了广 义的艺术表现论。
2、作者
• 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 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 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 摹仿的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两千年,直 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了浪漫主义的 文学思潮,“摹仿”说才真正地被打破。

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
“度物象而取真”说。这里的“物象”就
是客观外物,“度”就是观察,“取真”
就是摹仿。
•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 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 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是其短处 也是其长处。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在20世纪 西方文论中受到突出的强调。
•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 的对象是 “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

effekt)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4、读者
•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 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 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本文才能实 现其价值。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 伊瑟尔 提出“隐含的读者”,开启由 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 5、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
• 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
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
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 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
——马克思
• 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
第二编 文学活动
•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 活动与文学活动 •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文学的含义 •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 1、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
•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 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id)对 理性的“自我”(ego)有着强大的 内驱作用。
• 在西谚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之说,中国古语也讲“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诗无达诂”,这都触及 到读者阅读的再创造性质。
• 在文学阅读活动的重要性得到正视的 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接受美学和 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 。
• “接受美学” 认为,文学并不是作家 这个主体面对着自然这个客体的活动,而 是作者与读者缔结的一种“对话”关系。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 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 情感关系。
• 动物对事物感觉的角度是单一的:生命本 能的

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一

种自由的关系,是多样化

的:功利的、伦理的、道

德的、诗意的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 人的生产是全面生产 •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 • 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
• 作家笔下的“文本”建立了某
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的响应,
构成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的建
立之日,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诞生
之时。
• 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
•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 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 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 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 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 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
话关系。
——哈贝马斯
二、文论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 从四要素的不同联系中,揭示出历史上 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 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和自然说。
(一)再现说
•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 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 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 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古希腊的赫拉 克利特就提出了“艺术摹仿自然”。
•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 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 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 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 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按照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看
掌握方式
理论方式
精神活 动性质
理论性或 认识性
相应学科
哲学、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等
宗教方式
宗教性或 宗教意识活动、宗教
幻象性
观念、迷信观念等
实践—精神 方式
艺术方式
识、伦理观念 等
各种门类的艺术包括 文学等
3、按照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