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评课稿篇一:一年级数学评课材料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课标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灵活选择教学素材。

教师放弃了课本上的主题图---“买票”这样一个与刚入学不久的儿童距离较远的生活情景,而选择了富有儿童情趣的、与儿童生活接近的“帮动物买食品”这样一个具有故事情节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会如何用序数表示位置。

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又根据儿童喜欢动画片、喜欢卡通人物的特点,设计观看森林运动会、玩卡通玩具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对序数含义的扩展和延伸,巩固、强化了序数的运用。

2、改变学习方式。

做游戏、看动画、说一说、摆一摆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不再感觉数学课是枯燥的、抽象的,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在丰富多彩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3、师生关系的转变。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互相介绍家人、共同摆图片,教师成了孩子的大朋友,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

一年级上册《认一认2》教学设计及评课评课题记:教师的交流令人启智,智慧的碰撞中进发出耀眼的光芒。

教师的交流也存在差异,差异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但留下了我们合作探索的足迹。

1.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好地把握了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关系。

如:生字教学完后,能运用多种方法来更好地巩固,让学生动一动、玩一玩。

2.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有一个想法是:现在学生知识面较广,有的字,他们已经认识,教学生字时,不要千篇一律都是老师教,可让个别学生来说一说,他认得的字,怎么认识的?这样,也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大胆尝试合作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创新,对学生能作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

如:一个学生尽管读错了,但李老师还是给了他一个鼓励性的评价。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11-20各数的理解》评课稿张老师执教的《11-20各数的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教学,学生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按从11到20的大小顺序数数;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通过通过课本上的主题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活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地接受,学生的知识和水平才能同时得到发展。

动手操作活动以“动”促“思”,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实行探究。

袁老师的这节课分两个层次操作小棒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

先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摆能让学生一眼看出是12根?小朋友相出了两种摆法:一种是直接摆12根,另一种是先摆一捆,再摆2根。

就这样学生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初步产生了10个一能够变成1个十的观点,为教学10个1是1个十提供了表象支撑。

再让学生摆13,18等,进一步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3.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练习时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十分强烈:读米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画圈物品,建构10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等无不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设置问题如“怎样摆就能使大家看得更清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到数学的价值。

数的认识评课稿

数的认识评课稿

《数的认识总复习》评课稿听了王老师的这堂课,让人受益匪浅,下面我了来对本课一些粗浅的看法:1、结构方面:本节课王老师正确把握了复习课的特点与价值,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显得非常有必要.本节课虽然知识点多,但课的结构依然清晰.本课一共三大环节,回顾、整理和应用。

回顾,就是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

因为学生曾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在他们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经过一段时间,逐渐模糊,出现了遗忘,所以回顾必不可少。

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王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回家回忆整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整理是复习课的重点,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原有分散学习的知识点得以梳理,由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

本节课王老师通过沟通数概念之间的联系来编织数概念的知识网络,整理的清晰而又全面.2、材料用的巧材料是回顾和整理知识的一个载体,复习课上的好与不好。

主要还是看你对材料的处理.本节课材料用的巧,巧就巧用数字“2”并有数轴贯穿全课,轴作为整理数概念的材料,简介,有数学味,同时也沟通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使得数的意义更加直观。

也善用用联想、百度和中国移动的广告语,使学生对知识的复习有一定的方法,如要想向联想一样联系知识,能借用百度等工具解答自己不知道的内容。

也告诉学生“沟通”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些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3、集合小组的智慧有别与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交流形式,王老师采用的任务单一,出示“2",问学生:“2是什么数?这个数的定义,再举例说说这种数。

学生4人小组,通过交流集合每个人的智慧系统地回顾旧知识。

但是我也有几点建议:1、用任务一完成以后,让学生思考,“2"是正数,在数轴上以“0”为界,数轴的左边为什么数?等几个问题,我认为跟任务一想结合比较好。

这样的话整个知识显得就比较系统。

2、任务二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还是比较多,可能是任务一之后教师没有做到及时总结。

数学评课稿 (精选20篇)

数学评课稿 (精选20篇)

数学评课稿 (精选20篇)篇1:数学评课稿今日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经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构成的过程。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表达。

回忆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本领培养探究中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着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

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

经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一样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

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经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

可是,假如能让学生自我模拟,自我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化。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

,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经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为学生供应了发散的思维空间。

供应猜想与验证的时机,将学习的主动权利还给了学生。

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

整个教学过程表达了让学生观察考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进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篇2:数学评课稿随感今日上午的三节课,我们的三位老师同上《通分》。

各位老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开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1~20各数》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1~20各数》评课稿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根底。

余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根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表达了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通过教学,学生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能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

所以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特点:一、重视操作和直观,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促进学生思维开展二、让学生自己数数,呈现12的计数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的数。

为了让学生逐步认识十几的组成,余老师先提出怎样摆12根小棒,要一眼看得很清楚这个挑战性的问题。

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学生有根底也有条件摆出1个十和2个一。

学生在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和操作,可以进一步认识10个一可以用1个十表示的观念。

课堂上,小朋友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了两种摆法:一种是直接摆12根;另一种是先摆一捆,再摆2根。

通过比拟知道怎样摆可以看得很清楚,并由此明白12的组成是1个十和2个一。

这里,学生可以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

这里,老师只是提出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利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完成12根小棒的数数和看得很清楚的摆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三、让学生通过数数、观察,进一步形成数的组成表象,并能抽象表达在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和数出12根小棒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十和初步了解12的组成。

在此根底上,教学再分两个层次安排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表象,加深对十几和二十是多少的具体意义认识。

第一层次是其他十几的数,第二层次是20。

老师先摆出14,让学生数一数,通过观察和数,知道1个十添4个一就是14,进一步体验这个数的组成。

接着让学生摆15,19等,进一步加深对十几组成的认识。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1—20各数》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1—20各数》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1—20各数》评课稿一、课程背景《认识11—20各数》是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课,主要教授学生在数的范围内认识和理解数字11到20。

通过此课程,学生将学会正确书写和读写这些数字,能够使用这些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该课程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字的正确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该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帮助学生正确书写数字11到20,并能独立读写这些数字。

2. 培养学生对数字11到20的准确辨认能力,能够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图片展示快速识别出对应的数字。

3.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掌握数字11到20之间的关系。

4.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数字11到20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和情境联系起来。

三、教学内容1. 数字11到20的学习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并掌握数字11到20的书写和读写方法。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示范,学生将练习在黑板、纸张和课本上正确书写这些数字,同时,通过教材和课堂互动,学生将通过反复的读写训练,加深对这些数字的理解和记忆。

2. 数字11到20的辨认在数字11到20的辨认环节,教师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辨认出对应的数字。

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卡片、图片或数学器具等资源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迅速回答出展示的数字是多少。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字11到20的辨认能力,加深对这些数字的印象。

3. 数字11到20的加减法运算通过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引导学生掌握数字11到20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物体或图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手上有15个糖果,你朋友给你5个糖果,那你手上一共有几个糖果? 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数字11到20进行加减法运算。

4. 数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将数字11到20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和情境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认识几十几评课稿

认识几十几评课稿

认识几十几评课稿
本节课一下“认识几十几”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认识整十数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非整十的两位数的意义,能按顺序写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

教学难点是: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整十数。

 本节课王老师从带着学生一捆捆数小棒,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摆小棒做了铺垫,接着以听话找数的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数一数、拨一拨、写一写等活动,以及数字接龙、猜猜老师的年龄等游戏,在充分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诼步认识几十几,了解它的读写方法和组成。

 王老师语态自然,教学过程流畅,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主动的轻松自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玩中学。

 最后想提出一点疑问,教授新课后,教材上想想做做第1题是让学生数一数教室中的椅子数和桌子数。

因为是在本班教室上课,是不是正好可以引导学生两个两个的数,数十为整呢?
 从教学设计看,武老师在备课上下了许多功夫,做到了精心、细心,把握 住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
 注重学生数数能力的培养。

在5个5个数时,教师教给学生加以手势辅
 助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设计了1个1个顺数,1个1个倒数,2个
 2个顺数,5个5个顺数,其间有个别同学出现困难,个人觉得如果适时用小
 棒加以帮助,效果是否会更好。

 2、引入环节从我校的实际班级数、班级人数、教师数入手,一下引起。

二年级数学上《数字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数字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数字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 课程概述本节课是二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一节课,主题是《数字的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研究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数字,掌握数字的读写和排序,并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概念和运用能力。

2.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能够正确读写数字1-10;- 能够将数字1-10按大小进行排列;-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字。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1-10的正确读写;- 数字1-10的大小排序;- 数字与实际情境的联系。

3.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通过图片、游戏等方式引入数字的初步认识;- 利用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字的读写和排列;-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培养数字运用能力。

4. 教学步骤4.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数字卡片或有趣的数字图片,引起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并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的作用和意义。

4.2 数字的认识和读写通过幼儿园童谣、数字卡片等方式,帮助学生迅速认识并正确读写数字1-10。

4.3 数字的排序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按照给定的数字卡片对数字进行排序,提高学生对数字大小的认识。

4.4 数字的运用设计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如购物、计数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运用能力。

4.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激励。

5. 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了数字的初步认识。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对学生的研究状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提高。

6.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手册》-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指导纲要》以上为《二年级数学上《数字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的内容,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数的顺序评课稿(精选4篇)

数的顺序评课稿(精选4篇)

数的顺序评课稿(精选4篇)数的顺序评课稿篇1范老师上的《数的顺序》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通过让学生填写、整理百数表,进一步理清数的顺序,巩固认数知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范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出发,用好教材,抓实细节。

在整体设计上注重了数数和数感的培养。

本课亮点有:一、关注已有知识,重视数数经验。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范老师在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忆数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让男生从20数到100,一个一个地数;让女生从25数到100,五个五个地数。

将学生对之前知识进行有效回顾,也很自然的通过数数引入新课进一步来学习数的顺序。

二、注重数感培养,发展想象推理。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范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在解构、建构百数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10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先让学生横着选几行,再从竖着选几列观察思考有什么发现?范老师很注重教学细节,在百数表的教学中教给了让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还框起来看,通过不同形状的“魔力框”分别在百数表里给出一个数,说出框里其他的数,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与此同时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活动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是现实性的,有趣的,对数的感觉也在活动逐步培养。

三、善用激励评价、提升学生注意。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维持度不高,范老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她紧紧吸引住学生的目光。

“先完成的小朋友心里仔细读读看,没有完成的加油哦!”“坐的端正的小朋友,老师才请你”“我们的小手指写累了来放松一下,用手指来指一指,指着读”等等,小朋友在范老师的激励下学得很认真。

建议:1、观察思考不能替代动手操作。

学生应该人手一份魔力框(十字框和田字框),让学生先框一框,动手操作后再观察思考。

或者可以让他们在书上框一框,交流时每一个学生框的数字都不一样,让他们充分交流,然后发现虽然他们框的数字都不一样,但是规律都是一样的——百数表上下相邻的都相差10,左右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1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评课稿万能模板

小学数学一年级评课稿万能模板

小学数学一年级评课稿万能模板一、课程背景本次课程是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

本节课将以数的认识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说出1-20的数字;2.能够正确书写1-20的数字;3.能够理解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4.能够用图形、实物等形式表示数字。

三、教学重点1.数字的认识和书写;2.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数字卡片;3.彩色纸;4.粘贴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报出数字,帮助学生回顾1-20的数字。

2. 认识数字(15分钟)在幻灯片上展示数字,并带领学生一起读出来。

然后,通过手指指示、学生举手等方法,巩固数字的认识。

3. 书写数字(15分钟)先以示范的形式,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书写数字的方法。

然后,通过粘贴胶将数学书上的数字贴到黑板上,让学生跟着书写,帮助学生掌握数字的正确书写方式。

4. 数字顺序(1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并与幻灯片上的数字进行比较。

让学生尝试将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5. 数字表示(15分钟)在彩色纸上画出几个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表示的数字。

然后,让学生自己在彩色纸上画出数字所表示的图形,巩固他们对数字的理解。

6. 小结(5分钟)通过课堂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强化他们的记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示数字卡片、示范书写数字、引导学生比较数字顺序等,加深了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认识。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对一些数字的书写还存在困难,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或书写技巧尚未掌握。

因此,下节课我将采用更多的练习和巩固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书写和认识数字,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扩展学生可以继续通过认识数字卡片的方式进行复习,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一起玩数字排列游戏,提高对数字顺序的掌握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与《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与《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与《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可知,课堂是不仅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拓展和发散思维的理想园地。

而作为引导学生思路发展的教师,则需要从课堂的宏微观处提供有力支持。

此次教研课活动中,乐成夷老师带领303班全体同学完成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学习,教学目标明确、过程完整、板书明晰,充分创建了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而郑蔚颖老师及108班同学的《11——20各数的认识》课堂,充分展现了师生配合有度、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其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简洁明快的教学环节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优点。

个人认为,可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师个人魅力这五个方面进行评课。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这堂课好坏的主要依据。

课上,乐成夷老师将估算的意义和方法明确地体现在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计算、解决问题等题目中把握三维目标,全方面教授了估算的策略和方法,细致入微、恰如其分。

通过切实有效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复习、巧妙构思的自助餐厅就餐情景创设等方法,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特别是自助餐厅就餐这一情景,可运用于新授中的多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假设并解决一个个的就餐情况,进而掌握估算的意义、估算的算法、小结等等,充满创意新奇而又紧扣教学目标,较为难得。

郑蔚颖老师则是踏实积跬步,从复习10以内的数、新授11至20各数乃至练习中的各个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在巩固旧知中稳步求进,学生接受地快也反馈地快。

二、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

首先,由于三年级学生尚未有较强的记事能力,乐成夷老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在新授知识前复习了“口算乘法”以及“整十整百的接近数”,唤起学生关于乘法口算以及整十整百数的记忆,为新授估算提供坚实铺垫。

小学一年级数学评课稿精选8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评课稿精选8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评课稿精选8篇《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7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教学难点:建立记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师:小朋友们,今天茄子老师又来到了我们数学课中,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演示课件:出示茄子老师和20个排列整齐的五角星)。

茄子老师带来这么多的五角星有什么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茄子老师是怎样说的。

茄子老师:我知道一(1)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又爱动脑筋。

今天我带来的这些五角星叫做智慧星,是用来奖励学习认真的小朋友的。

在这些智慧星里还藏着一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五角星上出现1-10各数)师:原来这些智慧星里还藏着数呢,这些数可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请小朋友们一起读一读。

猜一猜,其他智慧星里藏着哪些数呢?(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师:小朋友们猜得很对,在后面的这些星里藏着比10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11-20的数小朋友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

(依次出现11、12、13、15、18各数,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其他星上是哪些数,认一认、读一读。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一)建立记数单位十地概念师:茄子老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智慧星,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请小朋友们解决,你们愿意吗?听一听,茄子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茄子老师:请小朋友们数出12根小棒,在桌子上排成一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4.1 《11~20各数的认识》 ︳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4.1 《11~20各数的认识》  ︳西师大版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写11~20的数,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的分解、组合、比较等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读写11~20的数,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难点:数的分解、组合、比较等操作。

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4. 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11~20的数。

(2)新课:通过数的分解、组合、比较等操作,让学生掌握11~20的数的读写、意义、顺序和大小比较。

(3)巩固练习:设计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5. 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11~20的数,并记录下来。

二、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游戏和练习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11~20的数的读写、意义、顺序和大小比较。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数的分解、组合、比较等操作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此外,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巩固练习环节时间较短。

3.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加强个别辅导。

(2)调整课堂时间分配,确保巩固练习环节的时间充足。

(3)注重课堂评价,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沈老师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

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上才有更大的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沈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通过小组竞争而引出课的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

根据这一理念,沈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

教研《11~20各数的认识》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11~20各数的认识》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11~20各数的认识》听课评课稿(2020)今天有幸聆听了刘璇老师的《搭配中的学问》,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11-20各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认识,他们会数、会写这些数,也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

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

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以及数感的培养,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20各数意义的理解及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

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

新课引入时,带领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接着让学生用我们学过的这些数来数一数我们今天来上课的有多少小朋友。

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总复习数的认识》评课稿

《总复习数的认识》评课稿

《总复习数的认识》评课稿
《总复习数的认识》评课稿范文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数的认识》一课,感触很深,这是一节复习课,个人感觉很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刘老师在处理教材时独辟蹊径,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设计上,而是复习开门见山,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当然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整节课的复习内容设计巧妙,比如本节课围绕数字“2”,让孩子们复习了各种数的意义,数位及计数单位等,各个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过度自然,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很细,
采取了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递进式问题,把所学知识点都串联起来。

三、在复习时,刘老师紧紧抓住数轴这条知识主线,利用数轴这个工具贯穿整节课,充分发挥它的引导性,启发性,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全面复习。

当然,最重要的是本节课刘老师一直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

具体表现在:一是注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回忆,把课堂交给孩子,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上让孩子多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从而形成系统的,明晰的知识网络;二是对学生在整理时被遗漏、重要的知识做到及时补充和强调:三是引导学生对平常掌握较差的内容
进行了重点复习。

最后,刘老师还呈现了“110”这个数字,让知识得以延伸,从而让孩子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在生活中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窥一斑而见全豹”,复习课并不难上,风光无限在“复习”,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感悟,若有不到之处尽请谅解。

数的认识评课稿

数的认识评课稿

《1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今天听了郝老师上的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一节课,我认为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建立数感,留下表象,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

这样的概念课比较抽象,比较难教。

可是听了之后我感到郝老师处理教材独辟蹊径,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理解了概念。

不愧是一节值的学习的好课。

1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重视创情境教学。

在这节课中,郝老师利用的小棒等现实素材,创设一些培养学生建立数感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并亲身体验出它比以前学过的数20大得多。

2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探究,使学生乐学。

郝老师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做到充分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意识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时,设让学生数数、估数、建立数感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口、动脑去数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方法,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做到通过让学生估一估,猜一猜,再数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锻炼提高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多种有趣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3、练习达标训练到位。

在学生练习这个环节中,郝老师展示不同的数数方法。

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强调学生10个10个地数,从而在数数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计数单位“一”和“十”。

随后再次解决了数到几十九接着数几的难点,从而导出10个十是100,再次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

4、巩固提高,强调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

数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

数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数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数的认识评课稿1《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大小及加减运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对数的认识的进一步扩展,为后续学习更大的数作准备。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精心地设计,不急不缓地教学节奏,在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巧用迁移,关注难点前面所学的知识和已经有的经验对当之处还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是知识学习的正迁移作用,而学生新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很多都是知识的正迁移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老师的教学巧妙地运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使学生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1)教学伊始数千字文的环节,通过和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得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再到新知的出现,引导:这么多的字如何数才能又快又准呢?学生回答出一百一百地数,得出10个百是千,自然生成。

(2)本节课的难点是整百数数的时候拐弯处的数法,教师利用学生已经有的100以内数的经验,辅以计数器,教学中关键处不急不缓,停停等等,关键处点拨,使绝大多数的孩子自己体会到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学会正确数数。

二、动手操作,加深感知数学课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会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知,李老师在本课设计了两次动手活动:(1)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千字文,圈一圈、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

千字文这一传统的素材非常好,一行成10,一块成100,整片成1000,是不可多得认识1000的好素材。

(2)同桌两人一起拨计数器数数,似游戏,似竞赛,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195、204处教师有意停一下,学生在愤悱状态下,更易于知识的掌握,加深感知。

(2)是动手摆小棒,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数的组成,并通过“如何更清晰地看出小棒的多少?”引起学生动脑动手,巩固十进关系,明确数位概念,为后面的读写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观察估数,发展数感对于估一估瓶中的黄豆的颗数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通过初步感知的估,给出了100粒黄豆,再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小见大,一次比一次准,同时也学会了一些估算的方法和技巧,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可谓一举多得。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11—20各数的认识”是《小学实验教材数学一册下》的内容,是学生认识了“0—10”的基础上,对数范围的第一次扩大,并让学生建立体验十进制的概念。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

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杨老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杨老师力求突出学生主体性,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学生参与条件,进行组织教学。

下面我就来谈谈在本节课中杨老师的设想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中的几个亮点。

一、在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估计小红花的朵数及小棒的根数。

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猜小棒数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数感与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用数数的方法验证小红花和小棒的根数。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杨老师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教师备课的出发点。

设计这节课时,老师考虑到本班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11—20各数,就以验证猜测为载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杨老师的课严谨、充实。

《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中的内容相当简单,杨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又充实了很多的内容,使这堂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变得很丰富。

表现在很多方面,列举一、二:1、估计数量。

创设情境环节估计有几颗小星星,学习新知部分猜猜有几根小棒……这些环节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2、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看看、写写、说说环节,课件一一出示4幅表示十几的图(12支双黄连、16支铅笔、14元人民币、15桶卷桶纸)这些静态的生活材料在教师智慧的融合下,变成了活生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带上了数学色彩。

小学一年级数学汇报课《20190各数认识》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汇报课《20190各数认识》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汇报课《20190各数认识》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教材,该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

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娄老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娄老师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通过给数娃娃排队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多方位的体验。

娄老师在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让知识在体验中理解,能力在体验中发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

”根据这一理念,娄老师在学习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数的组成,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操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但是,从课堂上也暴露出一些遗憾,在此与娄老师商榷。

1.教师要重视自身的示范比如在练习中,“数一数有多少只蜜蜂”此类的题接连几题,孩子们为什么一直没有想到用“圈10”的方法去解决?就是因为教师在第一次引入小棒到“10根”时没有示范用皮筋把它捆起来,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可教师却忽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0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组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该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

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张老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张老师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张老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地数,感觉怎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二、动手操作,主动参与
本节课张老师重视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通过数出10根,捆成一捆,“捆”这个动作,让学生形象感知“10个一是1个十”。

在认识十几时,张老师先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摆能让学生一眼看出是12根?小朋友有几种摆法:第一种是先10根再2根的摆放;第二种是1根1根数出12根。

比较那种方法好?引出满10根捆成一捆,成1捆2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摆放摆出自己喜欢的十几的数,接着让学生摆出19跟,添1跟是20,从而引出2个十是20。

三、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

张老师设计了猜数环节,有4颗不同颜色的星星,每个星星背后都藏着一个数,你能猜一猜吗?每猜一个星星时,张老师都会给你一个提示,猜出来就奖励一颗星星。

一下子就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把课堂气氛推入了高潮。

四、鼓励猜想,促进学生数感不断内化。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思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先出示了草莓图,和孩子共同完成数草莓,接着出示糖果图,让孩子估一估是比草莓多还是少?这个环节设计非常巧妙。

紧接着数20个方块的高度,充分发挥了孩子估算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教师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