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 评课记录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及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及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及反思白塔镇实验小学陈群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中探索算理,有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算法。
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教学活动中:一、说一说。
在小组中说,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优化出最优答案。
再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在讲台上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同桌互相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算式的意义。
二、对比练习1、图形对比,在处理怎样给12个小熊排队进行体操表演这个问题上,学生在黑板上用图形画出排队方式,我又进一步让学生在图形的下面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子便能使学生直观形象的对比理解算理。
2、正误对比,在解决自主练习第2题时,在黑板上板演出正确的除法算式12÷2=6(个),同时我又在其下面写出错误的算式12÷6=2(个),让学生进行对比,随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第二个算式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它又表示的什么意义?在对比当中,学生更能掌握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贯穿于整堂课中。
一开始除法算式的引入,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感知算理,对下一步除法算式的学习铺下了基础。
除法算式的探索学习中,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中掌握算理。
在自主练习中,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和巩固算理。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不足:应当注意再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从这中间去找解决如何更好的传授知识的问题。
还有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再明确一点会更好。
以上这些问题,要感谢李主任的热心指导,相信经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订正,我的课堂一定会是更加本真的课堂,更加实效的课堂。
最新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说课材料

平铺直叙精彩纷呈本周,在兼职教研员李开星老师的安排下,展开了教研活动听了张瑛老师的课。
在二年级一班教室里,虽然没有激昂的讲解,没有热烈的掌声,但更多的是娓娓动听。
随着张瑛老师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层层深入,使的“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一步步扎根。
张老师整节课语言精练、温柔可亲,耐人寻味。
拿放学具时如要求学生“轻轻的拿”“静静的放”,都很讲究艺术,配上动作,让小朋友欣喜的接受并按她的要求去做。
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回答后,老师肯定、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孩子不再有胆怯感。
张老师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首先设计了参加森林救援的情景,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
本节课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
从情景图中用小棒分一分,师生讲一讲,感知平均分,从学生熟悉的“分本子”情景入手,演一演,理解平均分,最后学生编一编再回到生活,回味平均分,最后教师总结,拓展平均分。
步步为营,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练习设计中,一道道题目就像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了平均分,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是一节成功的课。
五年级语文句型练习(一)一、直接叙述语改间接叙述语(即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说法)方法(一):(1)先去掉“说”字后面的冒号和双引号,改为逗号;(2)再把引号里面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其它不变。
例如: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精选12篇)评课评什么,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今天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精选12篇),仅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篇1郭老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分苹果这一情境复习了已学知识,通过帮小猴分苹果展开问题,并把分苹果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这一环节中,郭老师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提问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
通过学生用小棒代替分苹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苹果要同样多、平均分问题的设计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明确了"平均分"的含义。
三、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郭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除法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除法认识评课稿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敏捷处理教材内容。
本节课,张老师创设了同学爱好动画,同学们特别感爱好。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爱好,才会聚精会神,积极主动地去参加。
从而顺当地引入新课,张老师创设了活动情景,以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为引,平均分给4个小猴的照片,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表达了引起同学留意的目的,让同学感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也使同学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着重同学自主探究,激发同学主动猎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同学进展为本,让同学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使同学在获得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立场、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都得到进展。
自主探究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老师是同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老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同学,而是教给同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同学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同学在积极思索,大胆尝试,主动探究中,猎取胜利并体验胜利的喜悦。
在课堂中,张老师还依据低班级同学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多媒体运用了动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强化同学的感性认识,进展同学的直觉思维,使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三、细心设计课堂练习,表达趣味性和层次性在练习设计中,一道道题目就像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较好地表达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老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让同学沟通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同学积极参加操作活动,为同学提供更多的讨论和探究的机会,使同学掌控了除数要比余数大的道理,也使同学的技能。
四、着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老师不仅交给了同学猎取知识的方法,更着重了让他们敏捷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整节课的思维都是围围着课本,但联系生活的方面得到了培育五、精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数学是严谨的,课堂中的数学语言更要留意精确性。
笔算除法评课稿(精选4篇)

笔算除法评课稿(精选4篇)笔算除法评课稿篇1刘老师讲的是《有理数的除法》,整个课堂能够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个人发言、评点:引入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由乘法类比而来的,让学生觉得不生疏、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再就是结合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倒数和刚学过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很容易求出一个负数的倒数,通过几个例子总结出倒数的求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和总结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二,并让学生感受用哪个法则计算比较简单,然后通过当堂检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圆满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同事们指出,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教态自然,板书条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老师板书示范,讲计算题要写“解”,格式要规范。
本节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板书规范,多次让学生上黑板,体现了主体作用。
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本节课教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
本节课从乘法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用类比法得出,应在目标出示,检测方面再做得合理、全面些。
过渡自然,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做的恰如其分,使知识的产生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应着重强调分数倒数的求法。
本节课引入与过渡恨自然,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既熟知教材,又了解学生。
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分式的约分掌握不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锻炼。
孟春晓:小数与分数相除,应强调转化问题。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立的精神。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反思自己出现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优缺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优缺点好嘞,今天咱们来聊聊“除法的初步认识”,说真的,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其实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很多小朋友一听到除法就开始挠头,眼睛转得跟小精灵似的,生怕又要被老师抓去问问题。
其实啊,除法就是把东西分开,想想看,如果你有十颗糖,想和小伙伴们分享,那就是在做除法呀,是不是很简单?可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除法,背后可是藏着不少学问呢。
首先啊,咱们得看看除法的优点。
听说除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像是买东西、分东西、做事情等等,真的是让人觉得无比神奇。
比如说,你和朋友一起去买冰淇淋,你想分开支付,买两杯冰淇淋,每人出多少钱?这个时候,除法就出场啦,真是个好帮手。
想想那种感觉,跟朋友一起分享美味,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哎呀,分享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听上去是不是让人心动?除法还让我们学会了公平,大家都出一样的钱,谁也不欠谁,心里都乐呵呵的。
再说了,除法不仅好用,还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想想当我们在算除法的时候,大脑就像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越跳越快。
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就像在解谜一样,思路打开,感觉自己像个小侦探,寻找到答案的那一刻,简直是太爽了。
学习除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是一举两得。
小朋友们,学好除法,你们就能在生活中像超级英雄一样,随时出手解决问题,真的是太酷了!学习除法也不是没有缺点的。
有的小朋友一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搞不清楚。
什么被除数、除数、商啊,听起来就像外星语,让人挠头。
不少小朋友一脸懵逼,想说:“老师,你能不能再说一遍?”别担心,这也是很正常的。
毕竟,刚开始接触的时候,脑子里一堆公式,就像去参加一个复杂的舞会,真的让人有点儿无从下手。
但是呢,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只要我们多动脑、多练习,就会慢慢适应。
老师在教除法的时候,可能会用一些抽象的例子,搞得小朋友们觉得远离生活。
比如说,一下子讲到“12÷3”等等,很多小朋友心里默念着:“这跟我吃饭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老师如果能把这些例子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说“12颗糖分给3个小伙伴”,哎,那就立马变得生动多了,感觉学习就不再是死板的公式,而是变得活灵活现。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年级:[X]年级。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记录。
# (一)导入部分(约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开始了这堂课。
故事是关于小猴子分桃子的,小猴子们不知道怎么平均分桃子,愁坏了。
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2. 然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小猴子,要怎么平均分这些桃子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 (二)新授部分(约25分钟)1. 教师拿出了一些小棒,开始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比如说,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老师一边分一边讲解:“我们要每份分得同样多,这就是平均分哦。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用小棒分一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同学们都特别积极,教室里都是小棒摆弄的声音和同学们讨论的声音。
2. 在同学们分完小棒后,教师请了几位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法。
有个同学分的时候有点小失误,把小棒分得不一样多,老师特别幽默地说:“小棒们可不同意这样分呢,它们都想公平对待,再试试看呀。
”这既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又不会让学生觉得很尴尬。
3. 接着,教师引出了除法算式。
在黑板上写着“12÷3 = 4”,并解释说:“这个÷就是除号,就像我们刚刚平均分小棒一样,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4根。
”然后让同学们多读几遍这个除法算式,还进行了开火车读算式的小游戏,同学们都玩得很开心,读得也很响亮。
4.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师又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苹果?让同学们自己列出除法算式。
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列出“15÷5 = 3”,但是有个小迷糊同学写成了“15÷3 = 5”,老师走过去,摸摸他的头说:“你是不是把苹果和小朋友的数量弄混啦?再仔细想想哦。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评课评什么,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今天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精选12篇),仅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数学除法评课稿篇1郭老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分苹果这一情境复习了已学知识,通过帮小猴分苹果展开问题,并把分苹果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这一环节中,郭老师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提问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
通过学生用小棒代替分苹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苹果要同样多、平均分问题的设计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明确了"平均分"的含义。
三、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郭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郭老师生动的儿童化语言和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
精选-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人教版评课稿

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人教版评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本课教学设计颇有新意.老师从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等几个层面进行设计的.老师充分关注数学课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融知识,道德,能力为一体的课堂.对于这堂课的认识我有以下几点: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人教版评课稿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本节课,孙老师创设了学生爱好动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孙老师创设了活动情景,以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为引,平均分给2个小猴的照片,代替传统的分苹果,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体现了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中,孙老师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多媒体运用了动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在练习设计中,一道道题目就像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了除数要比余数大的道理,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数学下《除法》评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评课本节课是关于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具体评价: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理解除法算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也注重了教学重点的突出,即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和余数的处理。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方法得当,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练习等,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例如,在引入除法竖式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竖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尝试来自主探究。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注重练习巩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逐步掌握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教师也注重了学生的反馈和纠正,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习惯。
四、应用拓展恰当,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恰当的应用拓展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教师出示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进行解答,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了学生的练习巩固和应用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深度理解(集体备课)记录表(定稿)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深度解读(集体备课)记录表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旧知识搭
建脚手架,借助学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由
具体的“分”到抽象的用除法算的过程,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深度解读(集体备课)记录表填写说明
1.“知识体系”主要是指:本节知识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前后知识联系,阶段知识网络。
2.“认知特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知识起点,经验基础,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学习困难等。
3.数学基本思想包括:数学抽象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表示思想、对称思想、对应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数学推理思想(归纳思想,演绎思想,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逐步逼近思想,代换思想,特殊一般的思想等);数学建模思想(简化思想,量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优化思想,随机思想,抽样统计思想等)。
4.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可分为直接的活动经验和间接的活动经验;也可以分为操作性经验、反思性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思考的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结合所学内容,落实在具体点上。
)
5.“编写意图”主要是指:例题设计目的,例题与例题的关系,练习与例题的关系,课堂活动的作用,主题图、问题、图示、提示语的作用等。
6.“教与学的构想”包括:学习活动设计;问题设计;教材整合;教学手段及设备;预设与生成;学习方式的选择(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教师讲授、游戏活动等)。
除法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活动地点:小学数学教研组会议室参与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活动主题:探讨小学除法教学的有效策略活动记录: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法作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了提高除法教学质量,本次教研活动以“探讨小学除法教学的有效策略”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研讨,寻找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二、活动内容1. 案例分析首先,教研组长介绍了几个典型的除法教学案例,包括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生作业等。
通过这些案例,教研组成员对当前小学除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2. 问题探讨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教研组成员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2)如何设计有效的除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如何培养学生的除法计算能力?(4)如何将除法教学与其他数学知识相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3. 策略分享针对上述问题,教研组成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以下有效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操作,体验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动手实践等方式,体验除法的计算过程,加深对除法概念的理解。
(3)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4)注重联系,拓展应用。
教师可以将除法教学与其他数学知识相融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 经验交流教研组成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以下经验:(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认识除法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法作为基础运算之一,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除法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20日开展了“认识除法”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除法教学的认识,明确除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 探讨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教学案例分析活动开始,教研组长对近期进行的“认识除法”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以下特点:(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2. 教学方法探讨在教学方法探讨环节,教师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2)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3)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经过讨论,教师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实际意义;(2)采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3. 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活动最后,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教学反思与改进。
以下为部分教师的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3)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活动,教师们对除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

时间:2024年10月10日上午9点至11点地点:XXX小学二年级教室主讲老师:XXX听课记录:上午9点,课堂准时开始。
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了一下加法和减法的基础知识。
接着,老师引入了今天的主题: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9点10分左右,老师开始介绍除法的概念和符号。
老师说:“假设有10个苹果,如果我们想要将这1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可以使用除法运算来表示。
用÷符号表示除法,如10÷2=5、”老师用白板上的示例进行了讲解,并让学生跟着口算了一些简单的除法题目。
9点30分左右,老师继续介绍了除法的两个重要概念:被除数和除数。
老师说:“在除法中,我们把要被平均分配的数叫做被除数,而要将被除数分成几份的数叫做除数。
”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道具,生动地向学生们解释了这两个概念,并给出了一些例子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回答。
9点50分左右,老师进行了一次小结,巩固了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的理解。
接着,老师进一步引入了除法的应用场景。
老师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除法。
比如,家长去菜市场买菜,需要分摊花费,就可以用到除法。
”老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理解了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0点20分左右,老师开始进行一些实际计算的练习。
老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了一组题目,并要求学生们用除法进行计算。
题目包括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并有一些带有余数的除法题目。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了解题步骤,并逐个解答学生提问的问题。
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
10点50分左右,老师进行了一次课堂小结,总结了今天学习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老师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11点,课程结束。
这节课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初步认识了除法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通过课堂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记录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记录《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记录一、第* * 3360课介绍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生日吗?(喜欢)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健康:你生日可以吃蛋糕。
健康2:你可以为你的生日许愿。
健康3:我喜欢生日,因为我可以和我的好朋友一起过生日。
老师:是的,我也非常喜欢生日。
生日不仅能收到礼物,还能和好朋友分享快乐和美味。
是的,老师也很喜欢生日,因为他们不仅可以收到礼物,还可以和好朋友分享快乐和美味的食物。
* *今天是熊猫晶晶的生日。
晶晶邀请了四位客人来看望她。
一大早,晶晶就上山去挖她最喜欢的竹笋。
看,晶晶给我们班带来了竹笋。
(展示竹笋图片)老师:请清点学生人数。
晶晶挖了多少笋?健康:晶晶一共挖了12根竹笋。
老师:晶晶真能干。
挖了这么多,学生的四个好朋友会一起分享这些竹笋。
晶晶如何合理划分?健康:平均得分*合理老师:但是晶晶没有学会什么是平均分?孩子们,你们愿意帮忙吗?请用手中的木棒代替竹笋帮助晶晶得分。
让我们看看应该分成多少个板块。
(学生用手分棒,老师巡视)老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分的。
健康1:我把它们一个一个分开,最后每个盘子三个。
健康2:我分两个板块,每个板块分三个板块。
健康3:我三三两两,每个盘子分三份。
老师:同学们,你们和他们一样优秀吗?健康:一样。
老师:晶晶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在你的指导下,它已经分裂了。
你认为他分对了吗?老师:你可以把()竹笋平均分成()个盘子,按照你刚才分的过程把()放在每个盘子里。
这句话是完整的。
健康:将12根竹笋平均分成4盘,每盘3根。
老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运算来解决这样的平均分问题吗?* *我们来学学这个方法3354师。
(板书:除法)老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减法和乘法。
他们都有自己的巧合,赛区也不例外。
它也有自己的标志。
这叫做除数。
让我们现在了解一下分区标志。
我们先在田字格上写一条横线,然后在上下各画一个同样大小的点。
注意与水平线的距离相等。
你学会了吗?在练习本上漂亮地写出三个除数。
除法的初步认识 评课记录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记录公老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聚餐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于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3.开放式的〖教学设计〗。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为家长安排座位的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与价值。
学生想出6种排法,分别列出6个除法算式:18÷3=6,18÷6=3,18÷2=9,18÷9=2,18÷1=18,18÷18=1。
并让学生想想,哪种排法是最合理的。
最后提点不成熟的想法:还可以用其他算式表示座位的排法吗?事实上,只要用乘法算式就可以概括前面6个除法算式的意义:3×6=18,2×9=18,1×18=18。
这种引申,可以让学生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记录公老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聚餐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于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3.开放式的〖教学设计〗。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为家长安排座位的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与价值。
学生想出6种排法,分别列出6个除法算式:18÷3=6,18÷6=3,18÷2=9,18÷9=2,18÷1=18,18÷18=1。
并让学生想想,哪种排法是最合理的。
最后提点不成熟的想法:
还可以用其他算式表示座位的排法吗?事实上,只要用乘法算式就可以概括前面6个除法算式的意义:3×6=18,2×9=18,1×18=18。
这种引申,可以让学生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