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及解答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古代文献、了解古代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其古老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很多人在阅读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解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

问题一:语法结构复杂,句子难以理解。

解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确实会给读者带来困扰。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学习基础语法知识: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常用句式,如宾语前置、动宾结构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语法书籍或参加文言文的培训班来进行学习。

2.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的文言文阅读,逐渐习惯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并通过不断练习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3. 了解背景知识:文言文主要写作于两千年前至一千年前的时期,其中包含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等信息。

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

问题二:生僻词汇较多,词义不易理解。

解答:文言文中常有许多生僻词汇,对于初学者来说词义理解确实有一定难度。

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读者解决这个问题:1. 词汇积累:建立一个专门的文言文生词本,将遇到的生词记录下来,并进行词义和用法的学习。

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注有释义的文言文作品,以积累词汇量和提高词义理解能力。

2. 查阅词典: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时及时查阅相关的文言文词典。

推荐使用专业的文言文词典,如《古代汉语字典》等。

3. 增加阅读量:通过多读文言文作品,增加对于词汇的接触和熟悉度,逐渐提高对生词的理解能力。

问题三:文言文文体独特,文化内涵不易把握。

解答: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

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文化内涵:1. 增加背景知识:了解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等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所传递的文化内涵。

2. 阅读注释版文言文作品:有些文言文作品的注释版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文化背景进行解释。

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

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

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

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

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

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

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

,。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者:邵君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9期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各民族敬仰。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

古代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其特点是精炼简洁、意蕴丰富。

文言文包括古代书面语和古代白话,又以书面语言形式为主。

由于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不同时代的语言习惯及表达形式也有所区别,加之年代久远,语言简洁,学习难度大,古代诗词的学习就更加困难。

由于文言文所反映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仪的词语、典故等学生不熟悉,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也有较大差距,中学生学过的文言文作品不多,文言知识的积累较少,所以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教学中老师会担心学生不懂,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一般会以讲为主,包揽太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整理反思和消化吸收,学习效果差。

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但不会产生兴趣,反而增添厌倦、畏难而敬而远之。

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改变耗时多见效慢、得分少效果差,学生难学,畏惧甚至不愿学的状况?笔者以为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字、词、句子、段落、层次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它们和文章更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阅读教学中不能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重视文言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人文理解,丢失文章宝贵的思想和灵魂,使文章失去活力和生命。

学习古代诗文,关键是体悟其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学习中既要重视文言知识的教学与积累,如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異义、特殊用法、偏义复词等,文言特殊句式,古今不同语言习惯以及古代文化常识。

更要重视古代诗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的学习与体悟。

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之所以厌倦甚至畏惧学习古代诗文,古诗文的学习效果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师讲解多包揽多,学生缺少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作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科学生,要让他们学有所得,教师在教学该课程中的文言文内容时,应注意文言文的词义、文章中蕴含的古代文化常识以及它所体现的文学性等内容的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在高等院校里,《大学语文》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而文言文内容又是这门课程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教师在教学这门课时,既不能像教中文专业的学生那样精讲细析,又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就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面掌握文言词词义词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心所在。

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工作,不明词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甚至无法进行阅读。

有的学生对课文中讲过的词语掌握得很好,但把该词语放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就不知其义了。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不能从语境上辨析词义外,关键还是学生对词义缺乏全面的了解。

例如“间”这个文言词,它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间隙”,《说文解字》解释为:“间,隙也,从门从月。

”除了“间隙”这个意义外,它还有“一会儿”“间或”“参与”“小道”“悄悄地”等意义。

教学中,教师要把“间”此时此刻的意义和其它语境中的意义联系起来讲析。

让学生全面的了解“间”的常用义,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该文言词的意义了。

懂得了一个词的较多意义,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就能很好地辨析文言词的意义。

如果词义掌握太少,及时语言环境把握得再好,也难以准确地推知词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要重视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古代的人类活动就是靠文言文记载下来的。

要想读懂文言文,只有字词句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的文章反应的是古代的社会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科举官职、天文历法以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

由于古今时代差异较大,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感知就十分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认真对待古代文化常识,这虽然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如果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就难以读懂文言文。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关于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

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训诂学知识做指导。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

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

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

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

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呢?这需要读注者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诊断注释毛病的技巧,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

例如某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其实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注释对象方面的,有注释内容方面的,有注释理据方面的,有注释结论方面的,也有注释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并且懂得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应该是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

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并且归纳出若干条,希望能对使用中学文言文注释的读者有所启示。

在教学文言文时 应注意的几点

在教学文言文时 应注意的几点

在教学文言文时应注意的几点
1.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文言文,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还是离他们生活很遥远,因此,在预设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过于高估。

2.学生课堂上有几个地方较为精彩的,比如小航同学在开始质疑时提出:为是其智弗若与?为什么回答:非然也。

这是学生初学课文时的正常疑难,但是老师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是呀,为什么说“非然也”?能不能从文中找到句子来回答呢?然后抓住这个契机,开始学习这前一个人和后一个人学习围棋的表现呢?老师的教学机智还是不够。

但是当通过后来的学习,这位学生已经找到了为什么不是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的答案时,这种学生能大胆质疑,而后又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来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孩子,我认为在评价学生方面还是做得不够。

3.教学时间安排不够紧凑,以致于当学生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时,教师不够机智,不能把它纳入有效课堂里的资源。

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

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

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熊江平一、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汉语是用“方块”汉字记录的,这种“方块”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80%的形声字由声符和意符组成。

随着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根据声符不能准确地读出字音,这是汉字的一个缺点,给学生识字增加了困难。

从篇章方面说,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的筛选,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美的作品。

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多读这样的文言作品,对提高现代文的写作水平是有帮助的。

二、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要进行语言训练,训练的重点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一)什么是浅易的文言文呢?可以从先秦两汉的散文以及后世的“古文”中去区分深浅难易。

从语法方面看,用了多少诘屈聱牙的句子,用得多的算深难,用得少的或没用的算浅易;从词语方面看,用了多少生僻的词语和典故,涉及多少陌生的名物典章制度,用得多的算深难,用得少的算浅易。

根据这个尺度,衡量文言作品的深浅难易,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作品中的字词句,哪些是文言里常见的,哪些是生僻的,常见到什么程度生僻到什么程度,常见与生僻的界限如何划定,要有一个常数。

有了这个常数就可以衡量作品语言的深浅难易程度了,某文言作品,它所用的字词句超过没超过这个常数,如果超过了,超过多少,心中有数判断也就比较准确。

要知道这个常数,必须对大量的语言材料作调查统计。

第二,要了解中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才能判断某些文言作品对他们来说是浅易的,某些文言作品对他们来说并不浅易。

因此,要对中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作调查研究,他们初接触文言作品时在语言上有哪些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还有哪些困难。

(二)文言的阅读,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主要是语法和词汇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 要 : 言 文教 学 是 高校 《 学 语 文 》 程 中非 常重 要 的 一 个部 分 , 为非 汉语 言 文 学 专 业 的 文 科 学 生 , 让 他 们 学有 所 文 大 课 作 要 得 , 师在 教 学该课 程 中的 文 言文 内容 时 , 注 意文 言文 的 词 义 、 章 中蕴 含 的 古代 文化 常识 以及 它 所 体 现 的 文 学性 等 内 教 应 文 容 的教 学。
词 义缺 乏 全 面 的 了解 。 例如 “ ” 个 文 言词 . 是 一 个 会 意字 , 间 这 它
本 义是 “ 间隙 ” 《 文解 字 》 ,说 解释 为 :间 , 也 , 门从 月 。 ” 了 “ 隙 从 除 “ 间隙 ” 个 意 义外 , 这 它还 有 “ 会 儿 ” 间或 ” 参 与 ”小 道 ” 悄 悄 一 “ “ “ “ 地 ” 意义 。教 学 中 . 师要 把 “ 此 时此 刻 的 意义 和 其 它 语 境 等 教 间“ 中 的意 义 联 系起 来 讲 析 , 学 生 全 面 的 了 解 ” “ 常 用 义 , 让 间 的 这
对 待 生 与 死 、 和 利 应 该 具 有 的 正 确 态 度 , 《 我 所 欲 也 》 有 义 如 鱼 ;
的教 导人 们 崇 尚节 俭 、 对 奢 侈 , 《 俭 示 康 》 有 的反 映 了古 反 如 训 ; 代官 吏 廉 洁 自守 的美 德 , 《 王忠 肃 公 翱事 》 有 的 揭 露 了封 建 如 记 ;
在 高 等院 校 里 ,大 学 语 文 》是 非 汉语 言 文 学 专业 的文 科 生 《 必修 的 一 门课 程 ,而文 言 文 内容 又 是 这 门课 程 中最 主 要 的 内容
曰 : 赐 不 可违 也 。 (训 俭 示 康 》其 中“ 宴 ” “ 君 ”《 ) 喜 、同年 ” 涉 及 到 就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助学 生理 解作 者 的思想 感情 。学 习 文言 文 不仅 是学 古 人
的 语 言 ,还 要 学 习 古 人 的 思 想 ,吸 取 那 些 至 今 仍 有 巨 大
价值 的思 想养 料 。教师 要用 今 天 的文 化背 景 、精神 环 境 和学 生 的求知 情绪 ,尽 力挖 掘 文章 中一 切 与学 生 已有 知
识 和 生 活 背 景 相 通 的 因 素 。让 学 生 在 诵 读 中 理 解 。在 诵
1 重视预习准 备。我们都 知道 ,凡事预 则立 ,不 预 . 要
则 废 , 学 习 文 言 文 也 是 如 此 。 在 上 课 之 前 ,教 师 要 指 导 学 生 搞 好 预 习 。预 习 是 学 生 直 接 接 触 课 文 的 开 始 ,可 重 点 围 绕 三 方 面 进 行 :一 是 查 阅 有 关 资 料 , 了 解 文 章 的题
好 基 础 是 关 键 。 学 习 文 言 文 也 是 一 样 ,打 不 好 基 础 ,其
加 努力地 去读 ,直至成 为一种 生命 的需 要。 4要重视 审美 鉴赏 。著 名特 级教 师钱 梦龙 先 生说 过 : . “ 经过 千百 年时 间的淘洗 而流传 下来 的一些脍 炙人 口的文 言文 ( 包括 古诗 歌 )是诗 文 中的极 品 ,是 中华 民族 文化 遗 产 的精华 … …这些 作 品千锤 百 炼 的语 言 ,斐然 可 观 的 文采 ,匠心经 营 的章法 ,足 以垂范后 世 。 因此 ,引导学 ”
较 大的词语 和句式上 。 正 是 有 了课 堂 上 大 量 的 文 言 知 识 积 累 ,学 生 才 能 掌
很高 ,就 是能够 “ 阅读浅 易文 言 文 ,能借 助 注释 和工 具
书理解基 本 内容 ” 。这就要求 语文 老师要 深入学 习 和领会

中学生积累文言常用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学生积累文言常用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累 的常 用词 。不 断加 深 印象 ,为 以后 学 习文 中有不 同的意义 ,这种 词 称为 多义 词 。在 积 当 ,而且 更为 重要 的是 让学 生 自己多动 脑 , 累某个 常 用词 时 ,要把 这个 词 的几 种 意义 都 动 口,动手 ,使他 们 真正成 为学 习的 主人 。 言文 打 下基础 。
【 关键词 】 中学 文言文 常用词 积累 指导 :
我 国有悠 久 的历 史和 丰富 的 文化 遗产 。

可 以帮助 他们 了解 古 代人 的生 活 ,吸 收民族
文 言 词 “ ”与 “ ”合 并为 一个 词 ( 现 常 用词 积 累的数 量 。 地 方 与 文 言文 中 也 存 在 着 同义 词 或 反 义 词 现 代汉语 中的 “ 方” 混为一 谈 。 ) 地
皆 皆 中的 “ ” 即此 义 。再如 “ 益 人有 百 口 ,口有 “ ” 同义 ,记住 了 “ ” ,同 时也记 住 了 这几个 常 用词 。这是 同义扩 展 。 文言常用词一直是各地中学 、高考 中 百舌 ,不 能 名其 一处 也 ”一 句 中的 “ ”就 名 下 面 举 反 义 扩 展 。 如 “ 于 斟 酌 损 至 说 莫 名” 即 语文 考试 的 内容 。此 外 ,积 累一 定数 量的 文 是 “ 出” ,成语 “ 名 其妙 ” 中 “ 益 至于 负 者歌 于途 ,行 者休 于树 ”一 益 ,进 尽 忠言 ” 中 “ ” 是增 加 的意思 ,而 言常用词还有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此 义 ; “ 常 用词重 要性 的认识 。 损 益 句 中 “ ” 意 思 是 “ ” ,成 语 “ 荆请 “ ”与 “ ”恰 好相 反 ,意思 是 减少 。记 负 背 负 益 损 罪 ” 中 “ ” 即 此 义 。总 之 ,利 用成 语 印 住 了 “ ”的 意思 ,同时也 记住 了 “ ”的 负 二 、其次 ,要让学 生形 成 习惯 。 意思。 每学 习一 篇古 文都 要有 意识 的去积 累几 证 ,既 能 加深对 文 言常 用词 的 印象 ,又 能促 总 之 ,通 过 以 上 途 径 ,结 合 课 文 有 计 个常 用词 ,要 把积 累 的常用 词 的词义 ,连 同 进对 成 语 的理解 ,收 到 一箭 双雕 ,一 石 二鸟 划有 步骤 地 指导 学生 积 累 ,整理 一些常 用文 例句 写到本 子 上去 。随 着 课文学 习 的增 多 , 的功 效 。 因此 ,中学 生必 须重视 文 言常用 词 的积累 。 ( ) 理常 用 文 言词 的多个 义 项 ,全 言词 ,是 培 养学 生独 立 阅读古 文能 力 的必不 三 整 要 不断 扩 充 ,持 之 以恒 ,积 累的 常用 词就 会 可少 的措 施 。学 生学 习文 言文 的 水平 如何 , 越 来越 多 。 面掌 握某 一常 用词 。 不仅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有方 ,启发得 三 、要 组织 学生 加 强复 习 ,巩固 平 时积 在 文 言文 中 ,一个 词 在不 同 的语 言环 境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平度市大泽山镇大泽山中学付聚刚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文言文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因为是文言文,比现代文多了一层朗读上和理解上的难度,而且不仅教起来,还是学起来,都觉得啃一块硬骨头,比较难啃。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而文言文有其特殊性。

那么文言文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一、从字词入手,读准会写。

不要小看这一点,因为有些词字是通假字,有些用的很少,这需要教师们强调这些字词。

不要光整体感知,因为字词一旦读错,形成了夹生饭就难消化了。

所以及早解决。

二、注意诵读教学现代文倘且如此,文言文更甚,因为它们离我们时代较远,就是文化精华,不细读,不揣摩,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不要把文言文讲成了现代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不管哪种文章,讲得再好再妙,答案再精确,也不如学生自己获得体验重要,就像我们平常说的:别人嚼的饭不香。

正是这个道理,但往往老师觉得自己阅历深,好展示,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不激发学生的体验。

讲得好不如学生读得妙。

我想不管是谁,老爱犯这个毛病,本来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引领者,讲着讲着就越位了,不以为耻反而为荣。

学生错了,学生可批评,老师亦可批评,而老师错了,虽然民主了,由于教无定法,具有隐形的规则,老师错了,学生或老师很难指正,学生较小,别的老师不在场,很难民主。

这就需要老师高要求尊教育规律,多思考多比较,知错就改,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课后的要求和学生的天分不高,设计不同难度的背诵任务,因材而施教应表现各个方面,当然了,在字词过关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背过的段落还会默写,加深印象。

三、研讨在熟读成诵之后其实我们都有这个感觉,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熟读是利器,熟读了有感悟了,会思考了,一些延伸性拓展性问题迎刃而解,相反,读得太少,读得不熟,就是再启发,也是启而不发,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时定好位,开始时解决了字词,分阶段背诵。

特别是文言文一定要少而精的背诵,积少成多,一节课背诵4段,背不过再加节,效果不一定好,有的同学会灰心丧气,老师布置的别人完成了,我咋未完成,不如分开背诵,一定要结合课文的难度。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_ …
学好 其 他 学科 及 毕业 后 的 继续 学 习 ,具 有 十 分重 要 的 意义 。
品质 及 学 习成 效 。 科学 、合理 的评 价可 以激 发学 生 的 学 习兴
三 、加 强 过程 考核 , 由 “ 中 、期 末考 核 为 主 ”转 变为 趣 ,促 进其 全 面 发展 。传 统 的高 职语 文 考 核 评价 往往 仅 凭 一 期 过 程 性 考核 为主 ,终 结 性 考 核 为辅 ” 张试 卷 定成 绩 , 关注 的只 是学 习 结 果 ,缺 少对 学 习 过程 、学
节 、导 向作用 ,在很 大 程度 上 决 定着 学 生 的学 习方 向 、学 习

一 、滥 用 比较 阅读 文 言文 比较 阅读 是 近两 年 语 文 中考 的 一个 新 的亮 点 , 因 此很 多 教师 十 分 重 视 比较 阅 读 的教 学 ,但 也 常 出现 没 有必 要
_・… __ … ・_… 0’… _ 0… _ _一
‘ …
■…
‘■…
_■ …
-_…
--…
价 ,强 调 过程 考 核 ,突 出平 时成 绩 的 价值 。在 计算 成 绩 时 ,
的。 同时 ,在 学 期 末 设置 期 末考 试 ,考 试 中既 要有 基础 知识 使 用平 时 成 绩 与期 末成 绩 相 结合 、课 内成 绩 与课 外 成 绩相 结 题 , 又要 有 能力 应 用题 、综 合性 的主观 题 ,而 且要 以考核 综 合 的计 算 方 法 。
重积 累的 学 习 习惯 。 四 、关 注 个体 差 异 性 ,构 建 多 元 化 的评 价体 系 能 力 培 养 为 本 位 ”的 教 学 理 念 ,进 而 推 动 高 职 语 文 课 程 改 革 ,培 养 出 高素 质 的 职业 技 术 人 才 。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日期:汇报人:CATALOGUE 目录•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与氛围•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CHAPTER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0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原著。

基础知识掌握首先,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词汇和句式,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文化素养提升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增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了解,提高其文化素养。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经典篇章选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选取不同体裁的文言文作品,如散文、骈文、诗歌等,以展示文言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体裁多样性适度增加难度体现文言文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引入历史背景鼓励文化思考挖掘文化内涵CHAPTER教学方法与手段0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结合01诵读与演绎02比较分析03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23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音频等,将文言文教学内容呈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古籍库、学术论坛等,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网络资源借助互动教学平台,如在线课程、学习社区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互动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奖励机制实践活动CHAPTER教学环境与氛围03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的教室布置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应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CHAPTER教学评估与反馈04设计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03020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CHAPTER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0503良好的古代文学素养具备良好的文言文素养01精通文言文字词02熟悉古代文化背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读来音 调悦耳 流畅 ,极 富音乐 美。特别是 高 中阶段接触 到 的几 篇骈 文 ,读来更 是朗 朗上 口。 笔 者 在 教 授 苏 轼 的 《 壁 赤
仅 是要 向学生 传授语法 知识 ,课 文 中的重难点 ,更重要 的是要 通
过文 言文 的教 学 ,使学 生跳 出书
本 ,更好 地 品味中华文 化 的博 大 精深 ,更好地 了解 中国古典文 化 浓厚 的人 文知识 和古典美 学 。然
与文 章相关 的古典 文化现象 以及 古 代 典 籍 常 识 ,更 无 法 走 人 作
品 ,那 么讲积 累文 化底蕴将 变成
性 。笔 者在 讲 授 《 壁赋》 时 , 赤
分别让 一名男生 和一名 女生起 来
章 ,接 着便把 更多 的时间交 给学
诵读文 章 ,读 完后 再请一 名 同学
《 文课 程标 准》 指 出 : 语 “ 要使 学 生 认识 中华文 化 的 丰厚 博大 ,吸 收民族文化 智慧 ,尊重 多样 文化 ,吸取人类 优秀文 化 的 营养 。 ”众所 周 知 ,中 国文化 博 大精 深 ,中学 语文课 又承载着 传 承祖 国文化 和 民族 精 神 的任 务 , 有着极 其深刻 的人文精 神 ,极 其 丰富 的文化 内涵 ,因此 ,文 言文
的情 感 了 。 除 了早 读 可 以诵 读
外 ,在文言 文教学课 堂上 ,诵读 法 的魅 力更 是 展示 得 淋 漓尽 致 。 教师 可以采取 多种诵读 方式 激发 学 生 的兴 趣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是 ,如果将 教学 目的仅仅局 限在
这个 小范 围 内,学 生将无 法 了解
._ - _
同 中文言 文教 学应 注意 的几个 问题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学形式,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方面介绍文言文学习中的错误,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字词使用错误1. 近义字使用错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多个字的字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情况。

例如,“善”与“良”,两者都表示好的意思,但“善”注重内在的善良,而“良”则更多用于物品或品质的好。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使用哪个字,避免使用错误的近义字。

2. 用词不准确文言文使用的词汇有时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容易导致用词不准确的问题。

在选择词语时,要注意查阅相关的字典和词典,理解其持有正确的含义和用法。

不要仅凭直觉或类似的现代汉语词语来替代,以免误解或改变原文的意思。

纠正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重积累词汇和字义的理解。

查阅专门的文言文词典和语法书籍,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文法使用错误1. 语序错误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时遵循的是主谓宾的顺序,有时则使用倒装或其他特殊的语序。

在翻译或写作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序的正确性,避免字句之间的混乱或不通顺。

2. 助词使用错误文言文中的助词使用较为独特,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例如,“之”、“乎”等助词的使用在文意表达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重学习助词的特点和用法,灵活运用,避免使用错误或多余的助词。

纠正方法:在学习文言文的语法时,要理解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法规则。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注解与解释错误解读文言文时,对于生僻字、古代典故或特殊的修辞手法常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如果对于某个字词或句子的含义产生疑问,要及时查阅字典或相关的注释和解释书籍,理解其准确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也要注意背景知识的积累,了解古代社会、人物和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

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有些时候是因为读不懂内容犯错,有些时候是因为字词的用法不恰当犯错,下面和一起来看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希望有所帮助!1、要理解中心思想2、划分层次、结构很多同学觉得划分层次比较麻烦,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古文都是“一边看文章、一边看译文”其实这样很不利于考试答题,因为,一旦到了考场同学们很容易失去答题信心,总觉得自己答的不对,所以,在平时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我们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5、围绕核心思想作答在做主观题时通常会用这三种方式来回答:(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目的就是要围绕核心思想来回答,即使有一些瑕疵,也不会影响总体得分,但是,如果撇开核心思想,就会离题万里,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高分。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1、要善于借助。

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

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析结构。

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文言文翻译的易错点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翻译。

有些考生对此强行翻译,从而“画蛇添足”。

2、文白掺杂,该译不译。

翻译讲究字字落实。

有些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3、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

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4、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

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

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 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 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 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 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 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 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 文章的理解。

• 2、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 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 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 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 •
3、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 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 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 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 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 “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 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要鉴别 • 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 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 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 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 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 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的语法 条件的变化看出来。下面举出名词、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 语法条件。 •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 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 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 的宾语,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 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 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
• •
• • • • • • • • • •
5、 变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 种情况: ⑴,主谓倒装句。 ⑵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凝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⑶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语之后。 ⑷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 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 • • • • • • •
• •


• • • •
2、 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 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 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 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 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⑷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⑸用‚为……所……”的格式 表示被动。 ⑹用‚见……于……”的格式 表示被动。
•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 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 容词的修饰语)。例如:‚秦师遂东‛。 •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 如 •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晋 师军于庆柳‛。 •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隆礼尊贤而王‛。 •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 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 于两个词类。例如: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 词,又是动词。

• • •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 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 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 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 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 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 ‚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 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 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 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 用词的常用义。
•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 音词。
•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 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 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 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 (《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 词:不同寻常。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 词。
五、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增。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 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从省略的方式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 从省略的内容来说,既可是主语、谓语、宾语,又可以是介词词根。我们阅 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 文意。
•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 象。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 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 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 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 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 “通假”字。“通”是通用; “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 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 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 “成五采” (“采”同“彩”,是 彩色的意思)
•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 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 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3)词义的转移。 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 “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 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
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 乙事物。如“学者”, •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 古代指“求学的人”, 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
•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 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 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 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 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 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 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 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 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 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 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 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 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 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 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 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 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 •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 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 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例如:‚臣尝从大王 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除了帝号‚燕王‛ 和方 位词‚上‛ 无需更易而外,其余都要换用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 词,译作:‚我曾经(跟你)在边境上会见燕王‛。
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所存在的费时 甚多、收效甚微,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 力较差、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以及情感体验消极 等问题已越来越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文言 文是我们先人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我们所学的 文言文大多是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精华所在, 其中深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饱藏着睿智的思 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 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 积淀。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 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 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 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 用。
• •
• •
• •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 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 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 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 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 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 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 题:
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
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 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 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 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 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第 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 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 意动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 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