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案2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元素。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骑着木桶试图穿越贵族院的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思考,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2.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学生对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可能对德国文学和象征主义手法较为陌生,需加以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需加以引导和启发。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骑桶者》的封面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阐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
《骑桶者》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2、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3、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三、教学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四、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课前准备:将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绍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有没有看到骑桶者?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展示: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竹马等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或听说过骑桶飞翔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来学习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
(二)作者简介:学生来讲,老师补充,幻灯片展示内容: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排除自己内心的苦闷。
他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以《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
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1设计说明新课标中,“群”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由“单篇”变成“套餐”,比起单篇独进式的精读教学,更能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眼光、文化视野。
本设计聚焦卡夫卡小说,形成虚构艺术“微专题”,“执一而驭万”,以《变形记》为铺垫、《骑桶者》为主体、《饥饿艺术家》为辐射,促进学生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实现文本聚合、任务聚焦、能力聚积。
课前准备自主阅读《变形记》《骑桶者》。
思考:《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其中折射着现代人怎样的处境?《骑桶者》中,“我”骑着空桶、高高飘浮在空中借煤,其中有怎样的隐喻?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中虚构的隐喻意义,初步学会用“虚构中的隐喻”解读卡夫卡式的虚构作品。
2、理解虚构作为小说艺术的本质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小说家被人们称为准造物者,是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了小说以生命。
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
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去理解其作品所诉说的“现代人生存的困惑”。
二、讨论阅读体验,领略《变形记》开篇的隐喻意蕴(一)《变形记》是现代小说绕不过去的存在,回答课前阅读思考:小说把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隐喻了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赏析富有想象力的开篇。
(PPT)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评论:“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问题1:甲虫与我们不像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太像了”意味着甲虫与我们有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你体会出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甲虫的特点是带着厚壳,从壳对甲虫的意义入手,体会其中的隐喻意蕴。
明确:甲虫背负着重重的壳,隐喻人背负沉重的压力;甲虫外壳坚硬、内在软弱,隐喻人的软弱怯懦;甲虫总是将身体缩到壳内保护自己,隐喻人试图逃避现实和对世界的恐惧;甲虫的壳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也带来隔绝,隐喻人的隔阂乃至隔绝……这就是卡夫卡式虚构带来的丰富的意蕴。
问题2:这只甲虫是现代人的灵魂画,甚至每个人都是卡夫卡笔下的这只甲虫,阅读《变形记》时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提示:每个现代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重壳与压力。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教案:骑桶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骑桶者》。
本课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卡迪·奥楚蔑洛夫在寒冷的冬天,为了生活,骑着木桶去富人家里讨要食物的故事。
通过描绘阿卡迪的艰辛生活和善良品质,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关爱弱势群体。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阿卡迪的艰辛生活和善良品质。
2. 学会生字词,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情境。
引导学生谈论冬天的寒冷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并组词。
解释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
3. 课文讲解(10分钟)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4.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小题目,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 朗读与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
讨论:阿卡迪为什么要骑着木桶去讨要食物?他生活的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6. 作业布置(5分钟)设计一些作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课文骑桶者阿卡迪木桶富人艰辛善良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抄写一遍。
(1)阿卡迪为什么要骑着木桶去讨要食物?(2)阿卡迪生活的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骑桶者》,让学生了解了主人公阿卡迪的艰辛生活和善良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待加强,需要在课后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他们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恩意识。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骑桶者》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创意写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流利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难点:创意写作,将课文中的情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课文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分析、创意写作指导。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讲解: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 课文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骑桶者》2. 生字词:标注在课文旁边,便于学生查阅。
3. 课文结构:以图示形式展示,直观易懂。
4. 写作手法:例句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乡村生活》为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村生活的短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我的乡村生活”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结构分析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课文结构分析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骑桶者》的情节梗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领悟小说的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
2.领悟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深层寓意。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骑桶者》的初步阅读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探讨“骑桶者”的寓意。
二、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b.“骑桶者”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
二、深入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桶”、“水”、“鱼”等。
2.探讨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作品主题的深化作用。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b.象征元素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你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寓意?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深层寓意,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拓展延伸1.分析小说与现实的关联,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其他类似作品的感受,进行比较分析。
三、课堂讨论a.《骑桶者》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关联?b.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情节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c.你如何看待小说的结局?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提高批判性思维。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骑桶者》,使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骑桶者》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和艺术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弱势群体,体会作者对生活的关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请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3.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关爱弱势群体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和讲解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人教版选修《骑桶者》教案2篇》
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2、骑桶者的形象课前准备1、发给学生有关卡夫卡生平介绍的资料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
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具体章节为《骑桶者》。
课文详细内容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柯达士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个能够飞翔的桶,从而体验到了飞翔的乐趣,但最终却因欲望的膨胀而导致悲剧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3. 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翔的向往,进而导入课文。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小说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拥有一个能飞翔的桶,会去做哪些事情,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桶的象征、飞翔的象征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板书内容:情节:偶然得到桶、飞翔的乐趣、欲望膨胀、悲剧收场人物:柯达士主题:反思人性、批判欲望表现手法:对比、讽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桶的象征意义。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飞翔的理解。
2. 答案:(1)桶象征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象征了欲望的膨胀。
(2)飞翔代表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过度的追求可能导致悲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骑桶者》,让学生对人性、欲望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该篇文章为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所著,通过描述一个男子骑桶飞翔的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孤独。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2. 通过分析小说,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翔的想象,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4. 解析情节结构:教师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结构美。
5. 品味语言特色: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与学生共同欣赏、分析其语言特色。
6. 赏析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出发,探讨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
7.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
8.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小说的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板书内容:人物形象:主人公形象分析情节结构:小说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色:课文精彩段落赏析主题探讨: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说明。
(2)从小说的情节结构出发,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3)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语言特色。
《骑桶者》教学设计方珊
《骑桶者》教学设计方珊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骑桶者》这首古代民谣,了解其歌曲的歌词和意义。
2.学习和掌握《骑桶者》曲目的鼓点节奏和旋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集体合唱的形式演唱《骑桶者》。
4.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美感,让学生欣赏并体会古代民谣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骑桶者》古代民谣的音乐,让学生聆听。
2.提问:你觉得这首民谣的曲调怎么样?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二、歌曲分析和讲解歌词(10分钟)1.教师具体分析《骑桶者》这首歌曲的曲调与节奏特点。
2.教师讲解《骑桶者》的歌词,包括每句歌词的意思和描述的故事情节。
三、学习和练习鼓点节奏(15分钟)1.教师为学生分发节奏鼓棒,演示桶身上敲击不同位置发出的不同声音。
2.给学生讲解《骑桶者》的鼓点节奏,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跟随鼓点节奏敲击属于自己的鼓棒。
3.学生分为小组,互相合作练习鼓点节奏。
四、学习和练习曲目旋律(20分钟)1.教师现场示范《骑桶者》曲目的旋律,引导学生跟随学唱。
2.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自己的部分旋律,并完成小组合唱的排练。
3.教师辅导学生短时间内掌握自己旋律,并通过合唱练习来提高学生唱曲的技巧。
五、集体合唱排练(25分钟)1.学生根据分组,开始进行集体合唱排练。
2.教师对学生的合唱进行指导和指导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合唱的整体效果。
六、展示和反馈(5分钟)1.让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合唱演唱,展示他们的成果。
2.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欣赏合唱的成果,给予肯定和建议。
七、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回顾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平时多听民谣,多欣赏音乐,培养音乐素养和美感。
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古代民谣,通过理解和掌握《骑桶者》这首古代民谣的特点和形式,来进行自己的创作。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与结构”部分的《骑桶者》。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以及寓意,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与结构特点,能够分析其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拓宽文学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骑桶者》的寓意分析,情节与结构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理解小说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骑桶者”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文字魅力。
3. 分析情节与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如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等。
4. 寓意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寓意,如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人性的剖析等。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情节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情节安排: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结构特点:紧凑、富有层次寓意:社会现实、人性剖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骑桶者》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结合情节与结构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寓意。
2. 答案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与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寓意解读的深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意丰富的外国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节与结构的分析2. 小说寓意的解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4. 作业设计的要求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情节与结构的分析1. 场景切换:小说中的场景切换自然而巧妙,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度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2/3
24
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遇到困难时,要勇敢 面对,不逃避、不退 缩。
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 困难。
2024/2/3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 方法,不气馁、不放 弃。
25
培养良好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做到言出必行。
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资源。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28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2024/2/3
《骑桶者》的主题思想
01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及人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出路。
文学手法
02
作者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现
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重要语句解析
03
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024/2/3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 独白,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文本语言简练,情节紧凑 ,寓意深刻,是一篇适合 高中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文 学作品。
4
知识点与重点难点
知识点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 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寓 言形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
2024/2/3
重点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 其在小说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
实问题。
难点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所 表达的深层含义;把握小 说的语言风格和叙述特点
。
5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主要的知识点;提高学生 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
2024/2/3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优质教案2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教材《骑桶者》单元,具体内容为第一章节,详细讲述卡夫卡短篇小说《骑桶者》全文解析。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创作背景等方面,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卡夫卡独特文学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解卡夫卡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骑桶者》主题思想;2. 掌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文学要素;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现代派文学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象征意义,把握卡夫卡独特叙事手法;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深入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作者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教学内容;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小说语言特点;a. 故事背景:讲述故事发生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现实意义;b. 情节结构:梳理小说起承转合,分析各个部分内在联系;c.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探讨其心理变化;d. 象征意义:解读小说中象征元素,如桶、马、雪等,理解其象征意义;4.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中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主题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卡夫卡简介、小说背景;2. 黑板右侧: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3. 黑板中央: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小说中象征意义,结合具体情节进行阐述;b. 以小说中人物为原型,创作一篇短篇故事,体现其性格特点。
2. 答案:a. 象征意义:桶象征主人公命运,马象征社会冷漠,雪象征主人公内心孤独;b. 短篇故事: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人物理解,自由发挥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城堡》等,深入解卡夫卡文学世界。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小说的境界》中的《骑桶者》。
该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骑桶者以奇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背景、主题及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深层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小说情节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思考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说情节。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经典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描写,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背景及主题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骑桶者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3)从小说中选取一段描写,分析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形象象征着追求真理、勇敢面对现实的人。
他敢于挑战世俗观念,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2)小说主题为:通过骑桶者的奇特经历,揭示人生的荒诞性,反映人们对自由、独立的渴望。
(3)例:小说中“骑桶者俯瞰着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那么可笑”这一描写,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出骑桶者对现实世界的嘲讽和反思。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析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分析方法。
4.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资源小说《骑桶者》的文本、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黑板、粉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小说《骑桶者》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 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小说《骑桶者》吗?你们对小说有什么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 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为《骑桶者》一文,位于第二章“人物描写”单元。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学习作者对人物进行细腻描绘的方法;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旧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故事情节有初步了解。
3. 内容解析:b. 情节结构分析:讲解小说的情节设置,探讨其寓意。
4. 写作技巧讲解:a. 结合课文,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b. 举例分析,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技巧,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普通人”为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答案示例:他中等身材,微微发福,脸上总是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他的眼睛不大,却透着智慧的光芒。
他名叫张伟,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普通清洁工。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a.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b.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学会关爱身边的普通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图片展示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2. 内容解析中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方法。
3.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应用。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得环境因素与骑桶者得形象意义,领悟小说得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得虚构与情感真实得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得真实。
【教学重难点】分析骑桶者得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得真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您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得甲虫,您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就是卡夫卡得《变形记》。
PPT呈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得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得甲虫。
她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得背贴着床,她稍稍抬了抬头,便瞧见自己那穹顶似得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得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比起偌大得身躯来,她那许多只腿真就是细得可怜,都在她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卡夫卡《变形记》由人异化为虫就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得荒诞得情节,这其实就就是——虚构。
虚构就是小说家编织得谎言,与事实相反,它就是超现实得想象,但它就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得就是心灵得真实。
因此,虚构意义就就是编织真实得谎言,追求心灵得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得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得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明确:(1)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了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2)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探究二:赊煤为什么失败了?思考: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瞧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瞧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得呼喊瞧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讨论法)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瞧到得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瞧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瞧到了“我”,但就是拒绝了。
没有听到瞧到得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瞧,因此她瞧不见“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3、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前准备:
将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绍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竹马等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或听说过骑桶飞翔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来学习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
(二)作者简介:学生来讲,老师补充,幻灯片展示
内容: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排除自己内心的苦闷。
他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以《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
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
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
(三)课文分析:
1、默读课文,五分钟
2、这篇小说,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问答法)
明确:天气寒冷,家中无煤,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结果是,“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有没有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讨论法,学生讨论并自主发言)
明确:两者皆可,并用幻灯片展示。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3、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说的创作主题是什么?(讨论法)
板书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师小结幻灯片展示: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六、布置作业
1、分析“骑桶者”、“煤店老板”、“老板娘”的人物形象。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选择骑桶去借煤,而是拎着空桶走着去借煤,故事情节又将如何发展?
七、板书设计
骑桶者
卡夫卡
一、作者介绍
二、故事情节发展(理清结构)
决定借煤——生活拮据
到达煤店
骑桶借煤正式借煤
惨遭驱赶
三、“老板娘”到底是否看到骑桶者、是否听到他的呼喊?
四、创作主题分析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