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说说我认为的中医“表里关系”
说说我认为的中医“表里关系”中医所说的表里关系,估计凡对中医有些了解人都知道,就更不用说学过中医的人。
它们是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现今的中医里面,有一些论述是争议的,如三焦、藏象。
还有些内容是有待研究的,如奇经八脉,自古以来记叙的文字非常少,后世基本上都按前人所述抄之于书,没有更多的新意。
但现代中医对经书的表里认识上,基本上没有异议,高度统一。
我也没有异议,但我想对其发挥下,让大家看到表里关系更深层的东西。
表里,按其字面意思来解释,即一个是外表,称之为表。
一个是外表里面的东西,称之为里。
如果我穿了二件衣服,一件在外一件在内,那么外的为表,内的为里。
送礼或邮件,包了几层,凡外层的都可称为表,里层的都可称为里。
现在我们将其包为三层,来分析下表里关系。
大家看图1,包了三层,这样表里关系不再是二层了。
按表里的定义,包在外面的就是表,包在里面的就是里,那表里关系共有几个?一起来算算:第1层与第2层相比,第1层属表,第2层属里。
1 个。
第1层对第3层相比,第1层属表,第3层属里。
2个。
第2层对第3层相比,第2层属表,第3层属里。
3个。
第1层对第2、3层相比,第1层属表,第2、3层属里。
4个。
如果层数越多,按上面的算法,则表里关系就不是1层1个,2层2个,3层3个,而是表里关系要远远多过它的层次,而且是比原来的层次多得多,要通过计算才能准确确定多少个。
如果您认为上面的推理正确,我们就接着往下再推导。
现在,我们来分析下脏腑对应的三阴三阳。
用下面的图2来表示三阴三阳间的表里关系,估计大家没有异议。
按照上面图2所示的,将五脏与六腑放在对应的位置,凡属阳的六腑可放于表,凡属阴的五脏都放于里。
这样放没问题!现在我们把五脏与六腑都装进这个图,再来看看是什么样?它是上面图中这样的一个结构!如果再将太阳中的二个,小肠与膀胱再插入里面去,那共有12个圈,你再算算,共有多少个表里关系!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六经图不是下面的这种形式吗?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找的一个示意六经的图,如图4,主要是用来说明问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脾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 血液生成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在脾的运化作用下,水谷精微之气得以消化吸收并注之于血脉而成为血液。
只有脾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心血才能充盈。
而脾的运化功能,也与心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心阳可以温运脾土,另一方面,心主神志,可以调节脾的运化,有利于气血的生成。
心与脾在血液的生成方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 血液的运行方面: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资助外,还需依赖于脾气的统摄。
只有脾气强健,统摄血液生理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心气的推动下在经脉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心肺脾等脏相互配合,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也常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可以耗伤心血,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最终可以导致“心脾两虚”,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症,中医往往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予以治疗。
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统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血液运行失常。
二、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肝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及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
l. 在消化方面:脾主运化,摄入到人体内的饮食物,必须经过脾胃共同作用,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只有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胆汁才得以正常的分泌和排泄,脾胃升降有序,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
脾的运化功能,对肝之疏泄亦有一定影响,只有脾气强健,饮食物及水液得以及时的输布而不发生滞留,肝之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在病理情况下,如肝的疏泄不利,即可对脾胃的运化功能产生影响。
2. 在血液方面: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肝胆相照”的中医文化解析
五脏六腑因何而分
同是
人体脏器,为什么分为脏腑呢?
“脏”通“藏”,表示储藏、闭藏的意思,不直接对 外,有点幕后工作者的意思,性质多为沉静的、内 在的、下降的,属于阴。而“腑”通“府”,就是 住宅,有门有窗,常与外界交流,是前台工作者, 主管出纳传输,自己却“两袖
滑细08/05看图养生精彩评论
cvsfdyq 千年瑶浴
空空”。性质多为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 的,属于阳。
因肝、心、脾、肺、肾五脏,“藏精神血气魂魄者 也”,主“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其功能以 静为主,在经络循行分布上,主要在人体的内侧, 所以归之为阴、为里。
而胆、胃、大肠、
”,其功能以动为主, 在经络循行分布上,主要在人体的外侧,所以归之 为阳、为表。
五脏六腑的角色扮演
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对五脏六腑的地位 和相互关系有
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它给五脏六腑封官加爵,让
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则形象地表 明了中医学对脏腑关系的认识。>>下一页内容更精 彩哦!<<延伸阅读上一页1234下一页相关标签:解 析文化中医肝胆相照时令养生夏季喝什么解暑 几款
适合夏夏季
睡眠不好怎么办?夏季睡夏季养生排毒 9大养生食物 清山楂的作用与功效 女性吃山楂有什么08/12桑葚的 作用与功效 桑葚的营养价值有08/12上班族犯困吃什 么好 五大食物对抗上08/12老年人养生常识 夏季老 年人吃什么水08/11中老年养生吃什
么好 中老年人夏季养08/10吃什么对头发好 5种护发 食物让你不做08/10男人吃什么改善性功能 改善男人 性功08/07吃饭也要争分夺秒? 吃饭太快容易导 08/06上班族不宜吃什么食物 办公室吃什么08/05吃 什么健康又美容 7种蔬果吃出光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五脏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五脏一、A11、“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的是A、肝B、心C、脾D、肺E、肾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依据是A、心主血脉B、心总统意志C、心总统魂魄D、心主情志E、心主神志3、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A、心主藏神B、肝主疏泄C、脾主运化D、肺主治节E、肾主藏精4、具有主通明生理特性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5、火脏指的是A、肝B、心C、脾D、肺E、肾6、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起主导作用的是A、脉道通利B、心血充盈C、心气充沛D、心搏如常E、心神安宁7、五脏关系中主要体现在气血方面的两脏是A、心与肺B、心与肾C、肺与脾D、脾与肾8、与血液生成及运行关系密切的是A、心与肺B、心与肾C、心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9、气血两虚的病变多见于哪两脏A、心与肺B、心与肾C、心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10、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关系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肺B、心与肾C、心与脾D、心与肝E、肺与脾11、“水火既济”指的是A、心肺关系B、肺肝关系D、脾肾关系E、心肾关系12、有精神互用关系的两脏是A、心与肺B、心与肾C、肺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13、有君相安位关系的两脏是A、心与肺B、心与肾C、肺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14、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关系密切的是A、心与肺B、心与肾C、肺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15、“精血同源”指的是B、肺肝关系C、肝脾关系D、肝肾关系E、心肾关系16、与维持正常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脾B、脾与肾C、肾与肝D、肝与肺E、肺与肾17、有藏泄互用关系的两脏是A、心与肺B、肺与肾C、肾与肝D、肝与脾E、脾与心18、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的是A、心与小肠B、肺与大肠C、脾与胃D、肝与胆E、肾与膀胱19、“在窍为目”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20、“在窍为二阴”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21、“其华在爪”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22、心的“外华”是A、发B、爪D、唇E、面23、“血之余”是指A、发B、爪C、毛D、唇E、面24、“筋之余”是指A、发B、爪C、毛D、唇E、面25、心在志为A、怒B、喜C、思D、悲E、恐26、肾在志为B、喜C、思D、悲E、恐27、与冬气相通应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28、与春天相通应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29、肺在体合A、脉B、筋C、骨D、皮30、脾在体合A、筋B、脉C、肉D、皮E、骨31、目的视物辨色功能主要取决于A、肾阳的蒸化B、肾阴的滋养C、肾中精气的充盈D、肝血的充足E、脾气的健运32、在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A、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B、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C、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失D、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E、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33、主管生长发育的脏是A、肝B、心D、肺E、肾34、主“身之骨髓”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35、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是A、肝的功能B、心的功能C、脾的功能D、肺的功能E、肾的功能36、五脏阳气的根本是A、肝阳B、心阳C、脾阳D、肺阳E、肾阳37、促进机体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功能的物质是A、肾精B、肾气C、肾阴D、肾阳E、肾血38、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和宣散作用的物质是A、肾精B、肾气C、肾阴D、肾阳E、肾血39、具有主水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0、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机能体现在A、元气的生成B、肺气的宣发C、气道的清洁通畅D、固摄精气E、保持吸气的深度41、“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中的“浊气”主要靠哪一个脏腑的运化A、心B、肺C、脾D、肾E、大肠42、“孤脏”指的是A、心B、肝C、脾D、肺E、肾43、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基础是A、脾主运化水液B、脾主运化水谷C、脾气主升D、脾主统摄血液E、脾喜燥恶湿44、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控制血液的流速B、控制血液的流量C、控制血液向外周运行D、控制血液向内脏运行E、控制血液在脉内的运行45、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6、具有“喜燥恶湿”生理特性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7、具有“主疏泄”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8、肺之“门户”是A、鼻B、口C、喉D、皮毛E、玄府49、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A、吸入清气B、呼出浊气C、生成宗气D、主治节E、辅心行血50、具有主行水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51、具有“水之上源”之称的脏是A、肝B、心C、脾E、肾52、称作“华盖”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53、具有“主治节”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54、具有“主肃降”生理特性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二、B1、A.肝C.脾D.肺E.肾<1> 、“后天之本”指的脏是A B C D E<2> 、“先天之本”指的脏是A B C D E2、A.脾胃B.肝胆C.心肾D.肝肾E.肝肺<3> 、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B C D E<4> 、气机升降之枢指的是A B C D E3、A.筋B.脉C.肉D.皮E.骨<5> 、肾在体为A B C D E<6> 、心在体为A B C D E4、A.目B.舌C.口D.鼻E.耳<7> 、脾在窍为A B C D E<8> 、肺在窍为A B C D E5、A.爪B.面C.唇D.毛E.发<9> 、脾的华为A B C D E<10> 、肾的华为A B C D E6、A.怒B.喜C.思D.忧E.恐<11> 、肝在志为A B C D E<12> 、脾在志为A B C D E7、A.泪B.汗C.涎D.涕E.唾<13> 、肾在液为A B C D E<14> 、心在液为A B C D E8、A.肝B.心C.脾D.肺<15> 、“在液为涎”的脏是A B C D E<16> 、“在液为泪”的脏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被广泛运用于中医治疗中。
该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每个脏腑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维持了人体内部生物环境的平衡,保证了身体的健康。
下面是关于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原理的20条详细解析。
1、心生肺:心主精神,肺主气,心的精神质可以促进肺气的产生和运行,同时肺气的运行也会促进心气的血液循环。
2、肺生肾:肺气可以促进肾气的产生和循环,肺气中的水分在肾中得到排泄,使人体内部环境达到平衡。
3、肾生肝: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水源,而肝脏则分泌胆汁,在发生代谢作用时需要肾脏提供水分的支持,肝脏的健康也需要依赖于肾脏的正常工作。
4、肝生脾:肝脏中的气血经过胆汁的代谢,流向脾脏,促进脾脏的运行和新陈代谢。
5、脾生肺:脾脏可以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气血,这些物质需要通过肺气的循环,才能被分配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6、心生肝:心脏通过血液的循环,将养分和氧气输送到肝脏,维持肝功能正常,并且心脏同时也抑制肝脏的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
7、肝生心:肝脏中的气血通过心脏的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促进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8、心生脾:心脏中的气血可以促进脾脏的新陈代谢和运行,同时心脏还可以抑制脾脏的思维和过度紧张。
9、脾生心:脾脏中的气血可以为身体各部分输送营养和氧气,促进心脏的正常运行,同时它还可以平衡心脏和情绪。
10、肾生心:肾脏是人体中生命源泉的主要器官,正常的肾功能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健康和稳定。
11、心克肾: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会影响肾的正常工作,造成体内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肾炎等。
12、肺克肝:肝脏在情绪波动或过度兴奋时会分泌大量的胆汁,降低人体内的气血水平,过度蓄积胆汁还会反过来影响肺的正常运行。
13、肝克脾:情绪波动和过度兴奋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荷,影响脾脏的正常运转,导致脾虚。
14、脾克肝:过度的思虑和情绪波动会过度消耗脾脏的气血,使其运行不畅,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
五脏六腑相表里
五脏六腑相表里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三焦功能实际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综合。
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脏为阴,腑为阳,脏为里,腑为表,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配合,有四个方面的联系:1、经脉络属2、结构相连3、气化相通4、病理相关。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相表里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以下几个方面: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
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
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
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
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
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
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
”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
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
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中医 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在中医的理论中,肝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器官,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阐述,其中指出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
肝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生理上,肝藏血,而心主血脉,因此肝与心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环。
肝与心在情志上也相互影响。
如果心情舒畅,则肝气条达,心情也会愉悦;而心情郁闷则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肝与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脾主运化,而肝主疏泄,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消化系统。
如果肝脾不和,则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肝还对脾的运化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者,肝与肺的关系也十分重要。
在中医看来,肺主呼吸,而肝主疏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呼吸功能。
肝肺还共同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过程。
肝与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肾主藏精,而肝主疏泄、藏血,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殖系统。
肾与肝之间还存在着“精血同源”的关系,也就是说,肾精可以滋养肝血,而肝血也可以涵养肾精。
中医认为肝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体现在生理功能上,还体现在情志、病理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护肝脏和其他脏腑的健康。
论中医肝与失眠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对人体的健康和睡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肝与失眠之间的关系。
一、中医对肝的认识中医认为,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主疏泄,主藏血。
肝脏的疏泄功能有助于维持气血的运行和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会引起气血不畅,导致一系列疾病。
二、肝与失眠的关系失眠是指夜间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是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之一是肝失疏泄,肝阳上亢,导致心神不宁。
当肝脏的功能失调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使心神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从而引发失眠。
三、中药调理肝与失眠对于失眠的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中医五行五脏关系表
中医五行五脏关系表五行思想是中医的主导思想之一,按照中医理论,人体五脏也有对应的五行,那么五行和五脏有什么关系呢?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五行五脏关系表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医五行五脏关系表资料身体五行金——皮、鼻孔、肺脏、大肠。
木——筋、眼睛、肝、胆。
水——骨、耳朵、肾脏、膀胱。
火——脉、舌头、心脏、小肠。
土——肉、嘴巴、脾脏、胃。
五脏的五行之性木主仁,其性直,其情和,其味酸,其色青。
木盛的人长得丰姿秀丽,骨骼修长,手足细腻,口尖发美,面色青白。
为人有博爱恻隐之心,慈祥恺悌之意,清高慷慨,质朴无伪。
木衰之人则个子瘦长,头发稀少,性格偏狭,嫉妒不仁.木气死绝之人则眉眼不正,项长喉结,肌肉干燥,为人鄙下吝啬。
火主礼,其性急,其情恭,其味苦,其色赤。
火盛之人头小脚长,上尖下阔,浓眉小耳,精神闪烁,为人谦和恭敬,纯朴急躁。
火衰之人则黄瘦尖楞,语言妄诞,诡诈妒毒,做事有始无终。
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其味甘,其色黄。
土盛之人圆腰廓鼻,眉清目秀,口才声重。
为人忠孝至诚,度量宽厚,言必行,行必果。
土气太过则头脑僵化,愚拙不明,内向好静。
不及之人面色忧滞,面扁鼻低,为人狠毒乖戾,不讲信用,不通情理。
金主义,其性刚,其情烈,其味辣,其色白。
金盛之人骨肉相称,面方白净,眉高眼深,体健神清。
为人刚毅果断,疏财仗义,深知廉耻。
太过则有勇无谋,贪欲不仁。
不及则身材瘦小,为人刻薄内毒,喜淫好杀,吝啬贪婪。
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
水旺之人面黑有采,语言清和,为人深思熟虑,足智多谋,学识过人。
太过则好说是非,飘荡贪淫。
不及则人物短小,性情无常,胆小无略,行事反复。
中医五行之五情与五脏1、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中医对肝的认识
中医对肝的认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其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保持肝脏本身的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畅全身气机:调畅全身气机,是指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使脏腑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
气机,即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对于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相应正常和调。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表现为“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两种病理变化。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血与津液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
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癓积,或肿块,在女子可出现行经不畅、月经后期、痛经、经闭等。
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晕厥,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因此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变态,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构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品,出现水肿、痰核等病证。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辅导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得关系肝得生理病理肝就是人体得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得调节,胆汁得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得屈伸、情绪得变动等。
现将肝得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一)肝藏血其含义有两方面: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得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得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
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得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
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二)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就是指肝得功能。
疏泄就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得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得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得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得升降出入运动。
而肝得生理特点又就是主升,主动得,所以,这对于气机得疏通、畅达、升发无疑就是一个重要得因素。
因此,肝得疏泄功能就是否正常,对于气得升降出入之间得平衡协调起着调节得作用。
肝得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与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
如果肝得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得病理现象:一就是肝得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得胀痛不适。
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与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
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得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
二就是升发太过,气得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
在医学上如何理解“肝胆相照”
在医学上如何理解“肝胆相照”在中医上,肝胆相照一词是指两个肝脏共同协作完成肝、胆的功能,这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肝胆相照”。
事实上,许多疾病都与肝、胆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一部分疾病就是由肝、胆病变引起的。
在临床上,医生常常会遇到一些患有肝胆疾病的患者,如脂肪肝、肝炎、胆结石等。
那么,在临床上如何理解“肝胆相照”呢?1、肝胆疾病与中医五脏之间的联系中医学认为,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具有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因此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将军之官”。
此外,肝脏还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具有调节胆汁分泌、促进消化的功能。
正因为肝、胆如此重要,所以它们也经常一起出现在一些疾病中。
首先,肝与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肝脏和脾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代谢功能。
其次,肝与肺之间也有很大关系。
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
当肝脏受损时,就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当身体内的毒素和废物不能及时排出时,就会导致代谢紊乱和功能紊乱。
因此,中医认为肺与肝之间也有很大的联系。
2、肝胆疾病与人体的气血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属木,主升主动,能促进全身气机的升降运动;胆属土,主收敛主司疏泄。
肝、胆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肝、胆气血的充盈程度。
人体正常情况下,气血协调运行,才能保持机体平衡。
如果人体的气血运行出现了异常,就会导致肝脏气血不足或肝脏气血失调。
因此,当肝脏出现病变时,就会导致肝胆气虚、气滞血瘀等情况的出现。
肝脏气血不足会导致肝郁气滞;肝气郁结会导致肝胆湿热;肝火旺盛会导致肝火犯胃;气虚会导致肝肾功能失调;肾气虚弱会导致肾气不能固摄肝阳等。
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发怒,或者经常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等,都会使肝气郁结加重、气滞血瘀加重、肝气上逆等情况的发生。
3、肝火内炽,胆热上逆肝火内炽,胆热上逆是指肝火扰动胆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若肝火内炽,胆热上逆,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感染等疾病中。
肝胆相表里,胆属肝经,故从临床角度来说,肝胆互为表里,肝火可干扰胆道正常运作,而胆热亦可影响肝火的正常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ﻫ肝的生理病理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现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一)肝藏血其含义有两方面:ﻫﻫ 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
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
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ﻫ(二)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是指肝的功能.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ﻫ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
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
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
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
”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
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ﻫﻫ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ﻫ(三)肝主筋“筋”指肌健,具有束骨系关节功能,肝藏血,血养筋,故筋是肝的精气所聚,故《素问》说:“肝主筋”、“肝之合筋也"。
若肝血充足,则筋脉得以滋养,筋健力强,四肢关节活动灵活,屈伸自如;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轻则关节屈伸不利,重则四肢麻木,筋脉拘急,甚至手足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ﻫ(四)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液运行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肝与目关系更为密切.因肝藏血,其经脉又上连目系,肝的精血散于目,故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说,也就是说,目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视觉功能,因此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如肝血不足,则目失血养,可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雀目。
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又年老肝肾精血渐衰,常会出现视力减退,双目昏花。
许多眼科疾病,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多从治肝入手,临床收到满意效果。
ﻫ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
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ﻫ(五)肝与胆的关系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
经络相络属,肝脉下络于胆,胆脉上络于肝,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肝属里,胆为表.在生理情况下互相配合,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症候兼见,治疗上常肝胆同治。
如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汗分泌、排泄;反之,胆汗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所以肝胆症候同时并见。
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临床均有胁痛,黄疸、口苦、呕吐、眩晕等,采用肝胆同治,以清利肝胆之法,既治了肝又治了胆.ﻫ(六)肝与其他脏的关系ﻫ1.肝与脾(见脾与胃章节)ﻫ2.肝与肺(略)3.肝与肾(见肾与膀胱章节)ﻫﻫ4.肝与心:《内经》说:“肝藏血”,“心生血”,“肝藏血,心行之”所以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有所藏,也有所生,并能运行全身,营养全身各个组织,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正是由于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关,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常同时并见。
ﻫ图5-4 肝与其他脏的关系示意图二、胆的生理病理ﻫ(一)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位于胁下,附于肝,与肝相连,贮藏来自肝脏分泌之胆汁,注入肠中,以助消化,它虽为六腑之一,但与其它五腑不同,它只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糟粕,故又把它归属于“奇恒之腑"。
若肝气郁滞,郁而化热,薰蒸胆汁,胆汁上逆或外溢,则出现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
ﻫﻫ(二)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内经》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因而,某些惊恐、失眠、多梦、谋虑不决等精神情志症状,多认为是胆气虚所致,临床上也常常从胆治疗。
三、肝病的辩证论治ﻫ(一)肝气郁结证ﻫﻫ主证;胸胁胀痛或串痛,情志抑郁。
ﻫ次证:胸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食少,月经不调,痛经,乳胀或结块,舌淡苔薄。
脉弦。
ﻫ辩证: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肝气郁结,情志不舒则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
肝经循胁,肝气不舒,气机不畅,经脉不利则胸胁胀满、串痛。
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冲任不调则月经紊乱、痛经、乳胀或结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方药:柴胡疏肝汤化裁《柴胡疏肝丸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香附、元胡、郁金、川楝子、白芍、当归等。
ﻫ(二)肝火上炎证主证:胁肋灼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眩晕。
次证:口苦口干,呕吐苦水,耳鸣耳聋,失寐或多梦,吐血衄血,溲赤便秘,舌边尖赤,苔黄糙,脉弦数有力。
辩证:本证多由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生火,气火上炎所致。
临床常以情志失调和气火上攻头面部为临床特征.肝失条达,火热内扰,故急燥易怒,失寐多梦,肝火内炽,则胁肋灼痛,火性炎上,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肝热及胆,胆气上溢,则口苦,甚者呕吐苦水,火伤脉络,血热妄行,则吐血衄血,舌红苔黄糙,脉弦数有力均为肝火炽盛之征。
ﻫ治法:清肝泻火ﻫ方药:龙胆泻肝汤化裁ﻫﻫ龙胆草、栀子、黄苓、柴胡、丹皮、草决明,菊花等。
(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证主证:眩晕耳鸣,头胀而痛,头重脚轻,目睛干涩或夜盲,胁肋隐痛,肢麻筋挛,腰膝酸软。
次证:面部烘热或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ﻫﻫ辩证:因肝肾同源,故临床多因肾阴不足,而致肝阴不足,阴虚日久,虚热内生,终致阴虚阳亢之征。
生理常态下,有赖于肾水之滋涵,以维持自身之阴阳平衡,若肾阴亏损,水不涵木,精不化血,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又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暗耗肝阴,亦可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ﻫ肝开窍于目,主筋,肝阴不足,不能荣筋养目,故目睛干涩或夜盲,肢麻筋挛,肝肾阴虚,精血不能充于脑,故眩晕耳鸣。
阴虚阳亢,气血上冲,则头胀而痛,头重脚轻,面烘热或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
脉弦细数.ﻫﻫ治法:滋阴潜阳ﻫ方药:一贯煎化裁ﻫ地黄、白芍、枸杞、首乌、五味子、女真子、早莲草等.ﻫ(四)肝血虚证ﻫﻫ主证:眩晕眼花,视物模糊,肢麻筋挛,爪甲不荣.ﻫﻫ次证:面色无华,口唇淡白,耳鸣如蝉,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或经闭,量少色淡.舌淡。
脉细。
ﻫ辩证:本证多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于血之濡养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其临床特征。
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眩晕耳鸣;不能养目,则眼花,视物模糊;不能荣筋,则肢麻筋挛,爪甲不荣。
肝血亏虚、,冲任不足,血海空虚,故月经不调或闭经,量少色淡.血虚不能安魂定志,则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
治法:养血柔肝或补血养肝ﻫ方药:补肝汤化裁ﻫﻫ当归、熟地、首乌、阿胶、白芍、元肉,紫河车等。
ﻫ(五)肝风内动证ﻫﻫ本证成因甚多,但不外热邪亢盛之热极生风;肝阳亢逆之肝阳化风;阴血亏损之阴虚血虚出风及寒邪凝滞肝脉之肝脉拘急冷痛等证.ﻫ主证:头痛项强,眩晕神昏,抽搐痉挛,肢麻震颤,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逐。
ﻫﻫ辩证:多因素体阴虚,精血衰耗,失于滋养;或里有郁热,烦劳动火;或忧思恼怒,五志化火致肝阴耗损,亢阳无制,妄自升动,内风上冒,窍络闭塞,而见上述眩晕昏仆,瘛痤痉厥等症。
ﻫﻫ治法:治标--镇肝熄风,通络宣窍ﻫﻫ治本--育阴潜阳,滋养肝肾方药:治标--羚羊角汤化裁天麻、勾藤、羚羊角、地龙、全蝎、僵蚕等。
治本--镇肝熄风汤化裁ﻫﻫ生地、白芍、阿胶、女贞子、旱连草、龟板、鳖甲、牡蛎等.ﻫ四、胆病的辩证论治ﻫ(一)肝胆湿热ﻫ主证:胁肋满闷,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等。
ﻫ辩证:多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湿热;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湿热相蒸,蕴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故胁肋满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司,故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湿热薰蒸肝胆,胆液外泻而发黄疸,邪居少阳,故见寒热往来;湿热下注,故尿短赤,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妇女则带下黄臭,外阴搔痒。
ﻫﻫ治法:利湿清热,清肝利胆.ﻫ方药:湿重--菌陈五苓散;热重--龙胆泻肝汤。
ﻫﻫ黄芩,大黄,枳壳,菌陈,金钱草,龙胆草,黄连等。
ﻫ(二)胆虚症ﻫ主证:惊悸失眠,夜多恶梦,时易惊醒,惧闻响声,触事易惊,善太息,神疲乏力,舌淡脉弦细。
ﻫ辩证:多发于体质赢弱之人,或起于暴受惊骇之后,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故以善惊易恐或怵惕梦惊为突出表现,又因母能令子虚,故胆气虚往往兼见心气虚,因此临床多见心胆气虚之症,故均有“心神不宁”之表现。
ﻫ治法:镇心安神,益气ﻫﻫ方药:酸枣仁汤合温胆汤ﻫﻫ党参,黄芪,龙齿,茯神,琥珀,枣仁,丹参,枳实,竹茹,半夏等.表5-2肝病的辩证论治简表ﻫ病名共有症状主要临床特点治则代表方剂ﻫ肝气郁滞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闷不适胁胀、脉弦精神抑郁不振,性情急躁,胸闷,胁胀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汤ﻫ肝气犯胃胃脘疼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疏肝和胃四逆散ﻫ肝气犯脾腹胀,腹痛,腹泻调和肝脾疏肝健脾汤冲任不调乳胀、乳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调和冲任丹栀逍遥散肝炎上炎性情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严重者可吐血,衄血,舌红,苔黄燥,脉眩数有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ﻫ肝胆湿热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腹胀,尿少而黄,严重者可有黄疸,苔黄腻,脉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