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风民俗解析

合集下载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原创版】
目录
一、土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
2.擂台会
3.重阳节
4.送灶神
5.跳神会
二、土族的风俗习惯
1.饮食
2.礼仪
3.婚姻仪式
正文
一、土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春节是土族最盛大的节日。

节前十多天就开始各种准备,如杀猪宰羊、烙炸年馍、酿造青稞酒等。

除夕吃年饭,唱家曲,给将要出嫁的姑娘举行戴天头”仪式,各家各户行接神礼,同时还要敬奉灶神和门神。

大年初一,全家大小跪拜神佛,祈求一年平安。

然后给远方亲友拜年,进行娱乐活动。

2.擂台会:二月二日为擂台会,土族人在这一天主要进行赛马、摔跤、比武等体育活动,还进行唱山歌等传统娱乐活动。

3.重阳节:青海省土族每值农历九月初九凌晨便携带柴火、酒食等,成群结队,去郊外登山。

4.送灶神: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土族人将黄泥抹在厨房的墙壁上,上面点一些白点,象征灶神。

5.跳神会:跳神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瀛姚马庄一带土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二、土族的风俗习惯
1.饮食:土族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平日爱饮奶茶。

他们十分注重饮食卫生,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

土族喜欢饮酒,酒在土族的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土族人家几乎都能酿造一种低度青稞酒,如今酿酒已经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

2.礼仪: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他们忠实守信,尤其尊敬长者。

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

土族忌吃圆蹄牲畜,如马肉、骡肉、驴肉,忌讳让去过月房的人以及服丧的人和妇女进入土族的寺庙大殿或家庭佛堂内。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土家族风俗习惯介绍

土家族风俗习惯介绍

土家族风俗习惯介绍土家族风俗习惯介绍土家族是中国传统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在中国的湖北地区,平时都是从事农业,妇女则比较擅长刺绣针织。

那么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文化都有些呢?下面就随啦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土家族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包谷饭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

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食俗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

端阳节吃粽子。

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

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

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

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

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石耳炖鸡鸭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土家族人中保持着活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土家族的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土家族的民俗土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土家族的婚俗和葬礼。

结婚在土家族中被视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婚礼上有着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比如抬新娘时要进行抢新娘的游戏,新郎要通过挑战来证明自己的爱意。

而土家族的葬礼则注重守孝和守殡,丧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二、土家族的服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美丽,能够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和生活习惯。

土家族女性的传统服装是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绣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而男性则穿着短襦和长裤,通常配有马褂、袍子等。

土家族的服饰十分色彩斑斓,绣花、刺绣等工艺技巧使其更加精美。

三、土家族的饮食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有一些特色小吃和饮品。

土家族人民喜欢吃辣椒,将辣椒加入各种菜肴中,使得菜肴更加有特色。

此外,土家族的美食还有螺蛳粉、杂碎、油茶等,这些美食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非常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四、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著名的有歌舞和木偶戏。

土家族的歌舞以独具特色的舞蹈和悠扬动人的歌声为主,代表作品有《木板假歌舞》、《小苗土娃》等。

而土家族的木偶戏则是通过木偶的表演和配乐来展现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和艺术享受。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受到一些挑战和冲击。

然而,土家族人民依然传承和尊重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努力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土家族的村庄,感受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魅力,这也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总结起来,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含了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土家族传统信仰与祭祀习俗

土家族传统信仰与祭祀习俗

土家族传统信仰与祭祀习俗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等地。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传统信仰和祭祀习俗,这些信仰和习俗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土家族的传统信仰和祭祀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在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一、土家族的传统信仰土家族信仰着一种独特的宗教,主要包括土地、山神、祖先崇拜以及自然崇拜等。

土家族人民认为土地和山神是保护他们祖先墓地所在地的神灵,他们视之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并通过祭祀来表达他们对土地和山神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同时,土家族人也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通过祭拜祖先来寻求祖先的庇佑和保佑。

二、土家族的祭祀习俗1.土地祭祀:土地祭祀是土家族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

每逢重要节日或者重大事件,土家族人民会集体前往祖先墓地或者特定的神山,进行土地祭祀。

祭祀仪式通常包括献祭、祈祷、歌舞等各种形式,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土地神灵的敬意,并祈求土地的丰收和保佑。

2.山神祭祀:土家族人民深信山神的存在和力量,他们将山神视为自然之神,能够保护他们免受灾害和危险的侵袭。

每逢春秋两季,土家族人会组织山神祭祀活动,前往神山上祭拜山神。

祭祀仪式包括舞狮、放烟花、举行盛大的庙会等,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山神的保佑和祝福。

3.祖先祭祀:土家族人民非常尊敬祖先,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保佑着他们。

每年农历逢年过节、家族聚会或者其他重大事件,土家族人民都会进行祖先祭祀。

祭祀仪式包括献祭、供奉祖先牌位、跳祖先舞等,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并寻求祖先的庇佑和保佑。

三、传统信仰与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土家族传统信仰和祭祀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一方面,一些年轻人逐渐失去对传统信仰的兴趣,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土家族的传统信仰和祭祀习俗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种文化资源,一些地方政府和社区开始大力发展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旅游。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过赶年、元宵节、社日、花朝节、寒食节等,清明节、牛王节,端午节、向王节、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中秋节、寒衣节等。

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平时也都是使用汉文。

土家族的人都住的吊脚楼,全部都是依山而建,并且习惯群居,土家族的人结婚要哭嫁,哭的越厉害说明女子的才德越高,土家族人很迷信鬼神,所以祭祀很频繁并且举办的很隆重。

土家族人特别爱唱歌,而且手工艺刺绣和编织非常的优秀。

土家族四大特色

土家族四大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那是历史长河当中遗留下来的民族烙印。

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有着四大特色,是与众不同的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四大特色都是什么吧。

哭哭啼啼办喜事
土家族在办婚事的时候,新娘在上花轿之前就已经哭的声音嘶哑,这是哭嫁。

虽然哭嫁并不是土家族独有的,但是土家族是最为隆重以及典型的。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前的3天或者7天开始,不过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断断续续的哭,亲邻来送礼看望时,谁来就哭谁,作为道谢之礼节。

出嫁前的晚上新娘亲邻中邀请未婚姑娘9人围席而坐,通宵唱歌,称为十姊妹歌。

这段时间的哭唱顺序为哭爹娘、哥嫂、姐妹、叔伯、陪客、媒人、梳头、祖宗、上轿。

内容是哭诉身世以及难舍的离别情绪。

谁哭的时间越长就是有才有德。

欢喜送亡人
遇到丧事时土家人会办的十分热闹,一定会请个师傅打丧鼓,晚上时候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邻里都来奔丧,奔丧者数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狂舞,这叫跳丧。

展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锣鼓喧天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有着浓烈的祭祀色彩。

其特点是手脚同边动作,踢踏摆手,节奏鲜明。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简
直是部民族史诗。

跳摆手舞的人数也不固定,少则数百,多则上万,气势磅礴壮观。

狂放毛古斯
毛古斯舞仿佛非洲土著舞似的,裸露着上身,披着茅草的舞衣,一边跳一遍欢快的喊着土语,十分的原始和狂放。

毛古斯舞一般是在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跳的,有歌舞、有对话也有完整情节,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毛古斯舞要跳六个晚上,每晚一个主题,展现了土家族的历史。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一、土族传统节日的概述土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这些节日和风俗反映了土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信仰和民族特色。

二、土族重要节日的风俗习惯1.土族春节土族春节,又称“土族过大年”,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期间,土族人民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龙灯、舞狮子、唱花灯等。

此外,土族春节的特色食品有“搅团”、“ocratic”等。

2.土族端午节土族端午节又称“土族五月节”,是土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土族端午节当天,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等活动。

此外,土族端午节还有射箭、拔河等竞技项目。

3.土族中秋节土族中秋节又称“土族八月会”,是土族人民庆祝丰收、团圆的传统节日。

土族中秋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赏月、吃月饼、舞龙灯等活动。

此外,土族中秋节还有祭祀土地神、丰收神的习俗。

4.土族蟠桃会土族蟠桃会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信仰活动,旨在祈求五谷丰收、家人平安。

蟠桃会期间,土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唱戏、舞龙灯等活动。

此外,参会者还需品尝特色美食“蟠桃宴”。

三、土族婚礼习俗土族婚礼富有民族特色,独具一格。

婚礼过程中,新郎骑马赴新娘家迎娶,新娘乘坐花轿前往新郎家。

婚礼现场,土族舞蹈、歌唱、戏剧等表演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此外,土族婚礼上的食品也非常讲究,如“喜糕”、“花馍”等。

四、土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土族传统节日和风俗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

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土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土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都应共同努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总之,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土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

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

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

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

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

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

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

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

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

于十二月二十九犒劳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

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

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

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

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器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

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

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

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地处中国的中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地方。

土家族作为湘西地区主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从土家族的传统婚俗、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四个方面来揭示文化艺术的精髓。

一、传统婚俗土家族婚俗是土家族文化最为鲜活、生动的体现之一。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上,有着许多让人独特而深刻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在土家族婚礼中,新郎需要经过“招亲”、“合亲”等一系列动作和仪式,以示对新娘的真挚情感和对新家庭的尊重。

而在婚礼中,土家族的人们还会进行土家族特有的舞蹈表演,歌唱等,以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二、建筑风格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外墙的选材多采用石块,墙壁上还会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壁画。

特别是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吊脚楼悬挑在山坡上,巧妙利用了自然地形,既能够抵御洪水和野兽的入侵,又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三、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文化艺术中最为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土家族的歌曲和舞蹈既有激情四溢的民歌舞,也有叙事性强且感人至深的大型舞剧。

例如,土家族的“跳花鼓”是一种富有活力和独特韵味的舞蹈形式,常常用于庆祝丰收和喜庆的场合。

跳花鼓舞者手持花鼓,脚步灵活舒展,以独特的节奏和动作表达着土家族的喜悦和豪情。

四、传统节日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是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如土家族的春节、端午节和农历八月十五等。

在这些节日里,土家族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和祭祀祖先等传统仪式,以表达对传统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总结起来,文化艺术的精髓体现在传统婚俗、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等方面。

这些特色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艺术,对于丰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推动民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土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1. "三月三"节:这是土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三月
初三举行。

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进行民族舞蹈、歌唱、竞技等活动,庆祝丰收和繁荣。

这一天,土族人还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和平幸福。

2. "白皮节":这是土族的农历新年,也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进行独特的舞蹈、民族体育竞技和传统音乐表演。

在节日期间,人们还会赠送礼物、互相拜访和享用传统美食。

3. 婚礼习俗:土族的婚礼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扎达”,新娘和新郎穿上传统的服饰,通过共同品尝膳食来完成结婚的过程。

还有“十里红娘队”,婚礼当天,新郎和他的家人会穿着盛装,经过十里红娘队的队伍,向新娘家里方向前进。

4. 藏历年规:土族人会按照藏历来过年,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在家里摆上丰盛的年夜饭,家长会给孩子们分发礼物。

除夕夜,人们会点亮篝火,跳起土族的特色舞蹈,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5. 藏戏节: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戏剧节日,一年一度的舞台上演表演各种土族传统剧目,包括历史剧、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

观众们可以欣赏到土族的表演艺术和音乐。

以上是土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和风俗,展示了他们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丰富了土族人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

土家族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土家族人民的母语。

土家文字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字形式,使用简洁而且富有特色。

这种文字在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

二、风俗习惯土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家族人民的婚俗。

土家族的婚礼被认为是人生大事,婚礼程序繁复而隆重。

在婚礼上,新郎会乘着花轿,由举着红伞的花童引领,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

而在新娘家,也会有精心准备的接亲仪式,有舞狮表演和舞龙等活动,喜庆热闹。

三、舞蹈音乐土家族的舞蹈音乐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阳春白雪舞”最为著名。

这种舞蹈源于土家族的劳动生活,舞姿热情奔放,动作敏捷大方。

同时,土家族的音乐也充满了特色,如土家族的竹笛、芦笙和锣鼓等乐器,都是土家族人民在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中常用的乐器。

四、建筑艺术土家族的建筑艺术以土家楼为代表,土家楼是土家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

土家楼外形独特,结构稳固,通常是木结构和花岗岩砌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家楼的建造需要许多人合作完成,可以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五、节日庆典土家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苗年”和“芦笙节”。

苗年是土家族人民过农历新年,是他们的重要传统节日。

在苗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祭祀仪式,表演舞蹈音乐,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庆。

芦笙节是土家族人民对芦笙这一传统乐器的特殊纪念活动,人们会组织芦笙比赛和演奏表演,以表达对土家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土家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舞蹈音乐、建筑艺术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民俗与习俗研究

土家族传统民俗与习俗研究

土家族传统民俗与习俗研究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民俗与习俗,这些民俗无论是在结婚、葬礼还是在节日庆典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土家族传统民俗和习俗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文化传统。

一、婚俗婚姻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土家族而言,婚姻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土家族的婚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其中包括婚礼仪式、嫁妆习俗等。

1. 婚礼仪式土家族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迎亲、订婚、求婚等环节。

在迎亲的环节中,新娘会穿上传统土家族的婚服,并由新郎一家去接新娘。

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亲友们会一起唱歌跳舞,以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2. 嫁妆习俗土家族的嫁妆习俗也十分独特。

新娘家会准备一些礼金、衣物和家具等送给新郎家。

这些嫁妆物品通常都经过精心准备,代表着新娘家对新娘的爱护和祝福。

二、葬礼习俗土家族的葬礼习俗也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

在传统土家族中,葬礼并不是一次悲痛的仪式,而是一种表达对逝者尊重和怀念的方式。

土家族的葬礼通常分为几个步骤,包括告别仪式、火化、跳坟舞等。

1. 告别仪式土家族的告别仪式通常会持续几天,亲友们会聚集在一起送别逝者。

在仪式中,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白色葬礼服,举行祭拜和祈福的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与怀念。

2. 火化火化是土家族葬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火化的时候,亲友们会齐声高歌,并在火化的过程中跳坟舞,以祈福逝者能够安息。

三、节日庆典习俗土家族的节日庆典也是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这些庆典活动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

1. 清明节清明节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的日子。

在清明节期间,土家族人会扫墓祭祖,并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祈福活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2. 彝族年彝族年是土家族的农历年,也是土家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彝族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祭祀、舞蹈和民俗表演等庆祝活动,一起度过欢乐祥和的时光。

总结:通过对土家族传统民俗和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有着独特、丰富的文化传统。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2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2

民族风情:土家族风俗2一、土家历史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的少数民族。

二千多年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发了湘鄂渝黔接壤的广大地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巴氏之子务相以"掷剑"、•"浮船" 两种方式从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五姓中脱颖而出,被推举为首领,是为廪君。

后率五姓沿夷水西上,称君夷城(今恩施)。

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

•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

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

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

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

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廪君不许。

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

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

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廪君死,魂魄世(化)为白虎。

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后来,"巴方"之民进入川东,建立巴国。

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土家族先民统称为巴人。

从秦到清的漫长历史中,土家族深受封建王朝的影响。

其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秦至隋的郡县制时期;第二阶段是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制时期;第三阶段是元明至清初的土司制度时期;第四阶段是清代中晚的改土归流时期。

土家族在我国历长期没有确定的族称,曾因其历史渊源、白虎图腾、呼赋称为"?"、所居江左之地域、其所属地、所属的土司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被分别称为"廪君种"、"白虎夷"、"?人"、"蛮左"、"巴郡南郡蛮"、"建平蛮"、"施州蛮"、"北江蛮"或"武陵蛮"、"土蛮",直到明末清初,汉人大量迁入土家族地区,才有别于汉人或其他民族,"土家"方作为相对的族称出现。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传统婚嫁、葬礼、节日等习俗,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寓意。

一、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独具特色,以其庄重而民俗色彩浓厚的仪式而闻名。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中,通常会有一系列的环节,比如彩礼交换、迎亲队伍等。

彩礼交换是土家族婚礼中的重要程序,新郎需要准备一笔丰厚的彩礼来送给新娘的家人,以示尊重和感激。

在迎亲队伍中,新娘通常会坐在装饰华丽的花轿上,由众多亲朋好友护送到新郎家中。

整个过程庄重而热闹,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二、土家族的传统葬礼习俗土家族的葬礼习俗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体现了对死者的崇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土家族葬礼中,亲友们通常会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葬礼期间,还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比如撒地、撒尘、挂笺等。

撒地是指丧家人在出殡时将一些土壤洒在路上,象征着祭奠亡灵并祈求亡灵的归属。

撒尘则是为了避邪和祓除不祥,具有驱邪的意义。

挂笺则是亲友们在逝者的墓前悬挂纸条,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三、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土家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火把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其中,火把节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土家族群众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沿街行进,庆祝丰收和祈福。

火把节不仅是土家族人民展示自己的热情和喜庆的时刻,也是人们祈求吉祥和幸福的重要渠道。

此外,火把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比如土家族舞蹈、歌曲等,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文化魅力。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他们的劳动精神、家族观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习俗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土家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和自豪。

正是这些传统习俗,使土家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并且丰富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面貌。

希望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1. 简介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族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以土家族的风俗为主题,介绍土家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婚姻习俗、节日庆典等方面。

2. 生活方式2.1 居住土家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山区,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传统上,土家族人民居住在木质或石质的土家楼中,这种楼房结构独特、坚固耐用,在山区有很好的适应性。

2.2 饮食土家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粮食为主,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

同时,他们也以独特的土家酸辣菜闻名,如酸汤鱼、酸辣苕粉等,口味鲜美独特。

2.3 服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包括上衣、裤子、披肩、腰带等。

男性的传统服饰为青布上衣、黑色长裤,而女性的传统服饰则为彩色上衣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多样,常常装饰有特色的图案纹饰。

3. 婚姻习俗土家族的婚姻习俗独特而丰富多彩。

### 3.1 订亲在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中,敬茶是订亲的重要环节。

男方家长将茶叶放在缸中,女方家长则在一旁观摩。

如果女方对男方家庭条件满意,她便用瓢从缸里舀一碗茶,表示答应订亲。

3.2 婚俗仪式土家族的婚礼通常在农闲时举行,婚礼前后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拜堂、接亲、敬酒等环节。

在拜堂的仪式中,新郎新娘会向天地拜礼,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幸福美满。

3.3 婚礼习俗土家族人民在婚礼上也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在新郎新娘进入新房时,他们会敬酒给天地父母和祖先,以示尊重和表示对家人的敬意。

4. 节日庆典土家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

### 4.1 染衣节染衣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染衣节这一天,土家族人民会相约而至,一起欢度这个重要的日子。

届时,人们会进行土家族传统的歌舞表演、各种民俗活动和竞技,同时还会品尝传统美食。

4.2 祭祖节祭祖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和纪念。

中国土族文化

中国土族文化

中国土族文化中国土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东北部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民族之一。

土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却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土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带您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民族。

一、土族的起源与发展土族源自于青海东北部的土木巴山区。

据考古学家研究,土族在公元青海南北诸羌的融合中形成,并与唐朝时期的农民阶级中原后裔相结合,形成了现今的土族。

国家将土族列为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土族也被国家喜爱,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二、土族的宗教与信仰土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他们遵循《古兰经》的教义,尊重并追求着“安拉”的信仰。

土族人民敬仰古兰经神圣不可亵渎,并弘扬着伊斯兰教的精神,其中包括同胞之义、谦和之风、友善待人等等。

在土族地区,伊斯兰教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每天都要进行几次礼拜,这一切都体现着土族人民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

三、土族的婚嫁风俗土族的婚嫁风俗独特而丰富多彩。

在土族人的心中,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婚礼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土族的婚礼仪式繁复而庄重,由香师主持,举行时通常要进行三次宗教仪式。

新郎在结婚前,必须学习播种、耕种、经商等实用技能,以维持婚姻家庭的良好生活。

四、土族传统节日土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祭祀汽车”节日。

每年的这个节日,土族人会用传统的方法装饰汽车,祈求旅途平安和遥远地方商贸欣欣动人。

这个节日被认为是土族人民的精神符号,代表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五、土族的传统艺术土族的传统艺术多样而独特。

土族善于编织毛毡制品,尤其以精美的手工帽子和鞋子而闻名。

土族人还擅长民族舞蹈、民族音乐和民族绘画等艺术形式。

他们的舞蹈动作流畅优美,音乐悠扬动听,绘画作品色彩斑斓,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六、土族的传统饮食土族的传统饮食以牛羊肉、奶制品、面食、糌粑为主。

他们崇尚自然环保的生活方式,烹饪食材多采用天然无污染的原材料。

土族人会用特制的食材来丰富菜品的味道,如菜肴中所用的藏红花、茴香、糖葫芦等。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等地。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一、土家族的婚姻习俗土家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彩、娶亲和娶妻。

在纳彩阶段,男方要送一些彩礼给女方,并与女方的家人商量婚事。

娶亲阶段是婚礼的重头戏,男方要带着一支锣鼓队和舞狮队,高歌助兴,热闹非凡。

娶妻阶段是男方正式将新娘接回家中,并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

二、土家族的服饰习俗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男女装束各有特点。

男子通常穿着黑色长袍和白色长裤,头戴蓝色布帽,腰间系上一条红色腰带。

女子则穿着色彩斑斓的对襟蓝色上衣和白色长裙,头上戴着精美的银饰,如银花、银耳环等。

土家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三、土家族的节日习俗土家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新年——“吃新节”。

在这一天,土家族人会合家团聚,共同享用美食,如酸汤鱼、酸白菜等。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并进行民俗游戏和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了新年,土家族还有丰收节、花山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

四、土家族的民俗习惯土家族有许多独特的民俗习惯,例如“拜堂”、“吃酒”等。

拜堂是土家族婚礼上的重要环节,新郎新娘要在堂前向天地、祖先行拜礼,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

吃酒则是土家族人们在庆祝喜事时的常见习俗,人们相互敬酒,祝福对方健康幸福。

此外,土家族还有丰富多样的歌舞文化,如锣鼓舞、花鼓舞等,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热情和豪放的性格。

五、土家族的信仰习俗土家族的信仰习俗非常丰富,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

土家族人相信祖先和自然神灵,认为他们能保佑人们平安顺利。

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喜庆活动,土家族人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福。

此外,土家族还有一种独特的信仰形式——土司信仰,土司是土家族的领袖,人们对土司寄予了极高的崇敬和信任。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一):饮食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

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

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

宗教信仰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

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由整理]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

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

过去有巫师驱鬼。

有的地方信道教。

语言文字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

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风俗节庆1、牛王节: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

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

2、嫁毛虫节: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

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能够驱除虫害,四季平安。

3、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

4、赶年节: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

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5、舍巴节:“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

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

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 筑
以土家族村寨 舍米湖为例
舍米湖
舍米湖村,地处湘鄂渝三省交界的群山中,该村是典型的土家族 村寨,关于“舍米湖”地名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是,“舍”是 “有”“富足”的意思,“米”是“墨”“天”的意思,“湖” 是指“地方”,舍米湖指这里自然条件好,是天然富足的地方; 二是,在古代土家语中,“舍”即“猴子”,“米”即“多得铺 天盖地”,“湖”即“地方”,舍米湖便是猴子多的地方;第三 种说法,“舍米”为“阳光照耀的”,“湖”为“山坡”,舍米 湖就是阳光照耀的小山坡。全村170户600多人都是土家族人, 解放前,舍米湖村大多数人都会说土家语,但现在舍米湖村几乎 没有人会说土家话了,那些年迈的老人也只会零星的土家语词语。 该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据村里老人讲,他们都 是唐朝末年迁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龙的后代。村里人世代事 农,民风淳朴,不沾赌、不沾毒,唯好摆手舞。
八、步入洞房看谁快 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会立即
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土家人把这叫做“坐床”。据说谁 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其情其景,风趣迷人。
饮 食 习 俗
饮食习俗 特点
1.崇尚俭朴 2.喜渔猎以丰饮食 3.注重饮食的礼仪 4.讲究节日饮食 5.注意饮食的养身保健 6.鲜明的地域特色 7.注重礼尚往来
土家族的民风民俗
组员:黄萍 黄淑玲 黄亚琴 张敏 李岩
土家族 简 介
土家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之一,族名 “土家”在 当地汉 语 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 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贵州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印江等县以及重庆的石柱、秀山、 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 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摆手舞传 说
一、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 二、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 三、起源于战争。 四、土家人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 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 五、是古代土家先民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 族入侵,便用一种“摆手”来健身壮骨,逐 渐演变成后来的摆手舞。 六、恩施州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中,出土 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个舞佣,有的屈 蹲,有的左右摇摆,有的舞动长衫大袖。
土家语中的“西兰卡普” 是 一种土家织锦。“西兰” 是 “被面”,“卡普”即 “花”,“西 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花 铺 盖。土家姑娘自小就跟长 辈学艺,出嫁时以全套织 锦作为嫁妆。
西兰卡普的独特价值
• 科学价值 • 民族学价值 • 文化艺术价值 • 社会历史价值 • 传承利用价值
祭祀文化及打击乐
建筑结构 建筑特点 选址 建筑格局 建筑基调 建筑风格溯源
干栏式(吊脚楼)
重风水、讲朝向
视野宏大、宽敞明亮(切合 “天人合一”审美意境)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审美风 格 简单朴实淡雅
亦融入着巴文化、楚文化等多 元审美文化的影响
岁时节会
节日
四冬

月月

十十

八九

等“













毛 牛
姑娘家提亲时,遭“骂”,就可能有戏。实际上,是一边套话, 一边取乐。而且姑娘的父母、哥嫂最后表态时,也往往会装出 勉强同意的样子,埋怨媒婆不该来提这门亲。但绕来绕去还说 是看媒婆的面子
三、过礼“背山”花袱盖 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一群土家汉子背着一大篓东西,上面盖着
花袱子,不用问,走在最前面的那个小伙子是去女方家“过 礼”。土家人把这种背聘礼“过礼”的方式叫“背山”,或者 叫“背盒”。

第一节 祭祀类 清明节、牛王节、六月初六“硒龙袍”、七月

第二节 自然崇拜类 社日、重阳节
第三节 喜庆类 迎春、元宵、花朝节、女儿会
婚俗


土家婚俗八大怪:
一、摸把锅灰表示爱 土家族年轻人有着独特的示爱方式:如果姑娘爱上了小伙,
就会选择机会将烧饭铁锅反面的黑灰抹在对方的脸上。
二、许亲反把媒婆怪 土家姑娘找婆家,即便自由恋爱,也须找媒人提亲。媒婆到
土家婚俗八大怪。
四、临嫁不哭闲话来 哭嫁,是土家族的特有习俗。如果姑娘出嫁时不哭,别人就会
认为对父母不孝顺,或者是哥嫂、姑子之间不和睦。
五、发髻不可随意改 土家女子的发髻是婚否的标志,一“开脸”“上头”就意味着
已成少妇,其装扮也与少女时不一样,显得成熟有风韵。
六、新娘出门把筷甩 新娘临上路前,要手拿两把筷子,在跨过大门时使劲向身前身

手 舞
摆手舞简 介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土家语 叫“舍巴”或“舍巴巴”,它集舞蹈艺术与 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摆手舞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 水流域,以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 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摆手 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摆手舞反映土 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 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 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 “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祭祀文化及打击乐器
• 拜八部大神篇 • 梯玛神歌篇 • 土家族图腾-----白虎篇 • 打溜子 • 咚咚喹
拜八部大神篇:
土家族也有自己的祖先,人称“八部大神”, 次大神为土家族历 史上八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八部大神崇拜是继土家族母系氏族祖 先崇拜之后的父系氏族祖先崇拜。在湘西土家族几个著名地区,如 永顺老司城,龙山马蹄塞和水坝洞都建有八部大神庙,是年节盛会 群众祭祀游乐之处。八部大神指八个弟兄,他们都有土家话名称, 如破西卵蒙、缺太卵蒙、泽在卵蒙、拜尔卵蒙、洛驼卵蒙、蜡烛卵 蒙、比耶卵蒙等。这八个弟兄作为土家族先民中的八个部落酋长, 曾在土家族先民的长途迁徙中做过贡献。
后撒去。据说,这撒筷子是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 生活,也表示新娘从此走上自立之路。
土家婚俗八大怪。
七、上轿须得哥背来 土家姑娘上花轿时,不是由新郎背,而是由姑娘的哥哥代劳。
在拜别仪式结束后,仍由哥哥用背亲袋背上花轿,正如土家民歌 中所唱:“红红的背亲袋缠裹着新娘,花花的露水鞋饱含着浓浓 的亲情”,离别之情催人泪下。

社饭、油茶汤、咂酒、

糍粑、合菜、鲊广椒、

霉豆腐、土家腊肉、

米豆腐、合渣、绿豆
粉、血豆腐
一、麻辣知了
特 色
二、松脆蜂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湘西焖田螺
西
四、油炸竹虫

饮 食
五、大锅盘鳝

六、蒿草粑粑 七、油炸水蜈蚣 八、血粑鸭 九、口味龙虾
神 秘 小 吃
十、油炸河蟹
服饰习俗
土家特色织锦----西兰卡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