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记
【简介】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剧情】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
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
应试及第,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
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
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
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蔡公、蔡婆
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
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
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
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
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
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
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人物个性】
《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
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
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
无钱请人
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全筑坟墓。
然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
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
她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贤孝妇形象。
正因如此,赵五娘的形象才长期活跃于舞台,流传于人间。
蔡伯喈被塑造成贤孝子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情的丈夫。
他在京城,处于富贵生活之中,并没有忘掉父母的养育之恩。
他还时时想到父母的衣食冷暖,担心父母在家挨饥受饿,还设法给父母寄钱寄信,处于锦衣玉食之中,他还有一颗对父母的爱心,还保存有骨肉之情。
比之于那些投靠权贵,认贼作父,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来说,他确是一个有品德,有孝心的儿子。
他被迫招赘牛府,生活在温柔之乡,但他时时想着家中的妻子赵五娘。
他并没有因赘人牛府就忘却自己的糟糠之妻,还是那样一往深情的爱她。
他是一个忠于爱情,有良心,有善心的丈夫。
蔡伯喈的形象,也是颇为感人的。
虽然赵五娘、蔡伯喈的形象中,也有愚孝的成份,但是瑕不掩玉。
张广才也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义”的化身。
饥荒年间,他将得到的救济粮分一半给赵五娘,帮助她一家度日。
蔡公蔡婆死后,他又赠送棺材,帮助这
个弱女子葬送公婆。
他救人于危难之中,有恩于人还不图报答。
他那颗同情苦难之心,救人危难之心,助人为乐之心,是中华民族的善良之心,仁爱之心,无私之心在闪闪发光。
因此,张广才的形象就成了千百年来人们歌颂的形象。
【结构】
《琵琶记》是双线结构。
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
在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中,有许多剧本都是双线结构,但在这些双线结构中,所组成的两个故事,有许多是互不相关的,它们不能彼此促进,互为增辉。
而《琵琶记》的双线结构不同,它们共同敷演一家的故事,共同表演一个主题。
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琵琶记》的语言,文采和本色两种兼备。
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句华美,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言。
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富贵生活的环境而决定的。
蔡伯喈、牛小姐、牛丞相等,都是很有知
识的人,说起话来,自然就雅,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
他们生活在相府之中,住的是亭台楼阁的华屋,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用华丽的语言来写豪华的生活,才能和谐一致。
赵五娘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语言。
自然朴实,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很浓。
不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词句的雕琢。
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
赵五娘这条线上的人物,使用本色语言,也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贫穷生活而决定的。
赵五娘、蔡公、蔡婆、张广才等,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自然不会咬文嚼字,子云诗日。
他们生活在农村,住的是民房,过的是农村生活,用朴素的语言来描绘这种生活,才能和谐一致。
剧中两种不同的人物,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构成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是《琵琶记》运用语言的独特之处。
【作者简介】
《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
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
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
持元末说者,认为卒于1359年。
持明初说者,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
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
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
期写成的。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评价】
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
它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总之,《琵琶记》不论在思想内容上,人物形象上,还是在结构和语言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值得欣赏玩味。
因此,《琵琶记》是一部值得弘扬的优秀剧作。
【现实意义】
《琵琶记》是根据早期的宋元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
此剧写“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高明把蔡伯喈的形象和故事的结局进行重大改造,使人物、主题、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琵琶记》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也是一部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主题多义之作。
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长期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忠孝节义等社会道德观念,包含有好的和坏的两种成份,古代的孝道亦然。
在古代的孝道中,有维护父母的绝对利益,要儿子作出无谓的牺牲,作奴隶式的服从,诸如“父要子亡,子若不亡,
则为不孝”,或“割股救母”之类的愚孝,这是坏的。
有热爱父母,善事父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使父母安度晚年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贤孝,这是好的。
《琵琶记》意在宣扬贤孝,宣扬孝道中好的一面,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