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一章主要强调“大”的概念,即宇宙万物都有一个大的基本规律和能量流动,而人类应该顺从这个大的规律和力量。

我个人对这一章的理解是,我们常常会被表面上的华丽、复杂所迷惑,却忽略了事物内部的本质和根本。

我们应该通过简单、平淡的方式来达成目标,不要过度追求表面的繁琐和华丽,而是要关注内在的本质和实质。

此外,这一章还提到“大象无形”,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凭肉眼观察事物,而应该去深入探索,发现其中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只有当我们放下偏见和固定思维,用心去感知世界,才能体会到大道的精髓和智慧。

总之,我认为这一章主张的是“以简为美”的思想,教导我们应该用简单、自然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不要被过于繁琐和华丽所迷惑,要从内在寻找秩序和规律,才能更好地与大道相合。

道德经第7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7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7章感悟分享《道德经》第七章是一篇关于天之道的篇章,通过描绘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深刻阐述了天地万物的无为而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之相应的道理。

在读完这一章节后,我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首先,天地万物的无为而治给予了我深思。

在这一章中,道德经告诉我们,天地之所以能够永恒不变,是因为它们不违背自己的本性,不主动干预,也不争斗。

相反,它们随顺自然的规律,任其自然发展,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不要过分干预外界的事物,而是顺从自然,随缘而行。

只有放下私欲,顺其自然,我们才能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其次,道德经告诉我们,无为而治并不是无为不做,而是顺应自然的行动。

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和规律,我们应该根据这些规律去行动,而不是随意妄为。

只有在与自然相应的行动中,我们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得到最大的收获。

这也提醒我,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不要急躁行动,而是先观察、思考,找到与之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事半功倍。

再者,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背后的道德原则。

无为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在无为中包含了道德、仁爱和智慧的原则。

只有在道德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整个世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道德的重要性,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这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因此,我们应该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回归道德的本源,以道德为指南,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平衡和持久的发展。

最后,道德经第七章还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在自然界中,一草一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没有任何一物是多余的。

同样,每个人也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贡献。

我们不应该自视过高,也不应该轻视他人。

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与自然界相应,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和思考《道德经》第七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天地万物的无为而治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琐碎的事务和功利的目标所迷惑,很容易迷失自己。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精选20篇)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精选20篇)

读《道德经》有感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精选20篇)读《道德经》有感篇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对《道德经》中这些句子耳熟能详,但是一直对这些话“不求甚解”,困惑不已。

对《道德经》总是望而却步,只在不同的场合读过一丁点片段,只能算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难以谈得上有什么深刻体会。

上《政治学》时,楚老师为我们列的13本必读书目中,中国的经典读物有三本:《论语》、《孟子》《道德经》,这些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治国教材,不得不认真拜读。

“明德人生导航计划”启动后,我们与人生导师张学长达成共识---集体阅读《道德经》,并将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如火如荼。

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

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

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

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

第九章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

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

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才是天道。

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

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

第七章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第七章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第七章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第七章道德经的感悟分享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经典,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内容涵盖了诸多的道德观念和智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感悟,通过对第七章《天长地久》的解读,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德原则和个人修养。

一、道德的本质《道德经》第七章中提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句话让我深思,它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原则:凡事不要自私自利,要以大局为重,以谦和的心态去对待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法律的制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人们常常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个人私欲,才能获得更长久、更高贵的收获。

我们应该学会为他人考虑,以和谐的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在道德层面上得到真正的长生。

二、回归本源在《道德经》第七章的写道:“故大宝藏于身,珍爱之;不自视,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恒。

”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回归自身本真,返璞归真。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虚荣心所迷惑,追求虚幻的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导致内心失去平静和真实的存在感。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放下自我,不沉浸于自我的妄想和欲望,才能回归本源,发现真正的价值。

我们应该学会关爱自己内心的宝藏,保持真实和明晰的认知,不自视过高,不自大自傲,不陷入自负和自夸。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持之以恒地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修身养性《道德经》第七章将道德与个人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提到:“故去彼取此,以养其德。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养性,是道德行为的基石。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忽视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过分追求物质和外在的表现。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内在修养得到妥善的培养和发展,我们才能实现人生的境界和尊严。

我们应该远离负能量的来源,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品质。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分享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第七章是一篇富有智慧和启迪意义的章节,通过探讨非行动的智慧和宁静的境界,引人深思。

本文旨在对《道德经》第七章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解读与感悟,以期从中获得对人生与道德的启示。

正文1. 道德经第七章的内涵《道德经》第七章着眼于揭示非行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它告诉我们,懂得“不争”的智慧,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宁静。

第七章的开篇句便道出了这一理念:“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句话指出了宇宙之所以能够存在并长久,是因为它不自私地生长,不悖道而行。

而人类之所以能达到类似宇宙的境地,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2. 乱世之中的宁静与和谐《道德经》第七章在描绘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实现宁静与和谐方面,给予了重要的启示。

人们往往在物欲、地位和名利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心灵的宁静。

而第七章告诉我们,只有遵循“不争”的原则,追求无为而治,才能摆脱种种纷扰,获得宁静与和谐。

正如“天地间最柔弱的力量能够克制最坚硬的力量,这被称为无为而治,是平和削弱强大。

”所言,无为而治正是一种积极的姿态,是通过适应环境,追求和谐与平凡,最终达到“天地之道”的境地。

3. 不争的智慧与实践“不争”的智慧是《道德经》第七章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它蕴含着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

不争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而是在追求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省,以避免被功利主义所困扰。

不争意味着能够超越个人主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审视自己的行动,并以大局为重,追求更高尚的目标。

具体实践上,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来实现不争。

这需要我们保持内心的淡泊和冷静,不为物欲、地位和名利所困扰,才能真正抵达一种境界,追求更高级的利益。

4. 道德经第七章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道德经》第七章所提出的理念和智慧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处世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新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00(模板15篇)

最新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00(模板15篇)

最新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00(模板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00(模板15篇)读后感是通过文字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传达给他人,并能够引发深入研究和交流的文体形式。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老子《道德经》第七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它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无为而治。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天地万物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即不要刻意地干涉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是顺应自然,放手让它发展。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文章中说:“非以其无能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意思是说,天地的存在不是为自己而存在的,所以它才能成为永恒的存在。

如果我们想要取得成功,就不能为自己而着想,而是要为他人和社会着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文章中还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句话意思是说,圣人没有自己的心愿和想法,而是顺应百姓的心愿和想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这篇文章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不要刻意地干涉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是顺应自然,放手让它发展。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这种做法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而无为而治的思想,则强调了要为他人和社会着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老子《道德经》第七章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它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无为而治。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天地万物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即不要刻意地干涉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是顺应自然,放手让它发展。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
篇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和宝贵思想,它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感悟:
道德经第七章主要讨论了天地之道的长久和圣人的无私。

通过描述天地的长久和圣人的无私,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一种道德原则,即只有放下个人私欲,与天地同行,才能实现真正的长久。

在第七章中,作者指出天地能够长久的原因在于它们不自私地生生不息。

与之相对应的是,圣人也能够实现长久,因为他们能够后退身自身,让别人先行。

他们不追求个人私利,而是关注整体利益。

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私心,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私利。

这一章的主要观点是:无私才有私利。

圣人之所以能够实现个人的私利,是因为他们无私地为整体利益着想。

这种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中
的利他主义相似,强调个人应该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个人的私利并不是通过追求个人利益而实现的,而是通过无私地为整体利益着想而实现的。

其次,个人的长久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超越个人私欲,为整个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

最后,我们应该学会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整体的利益,以实现更长久和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道德经第七章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个人私欲,无私地为整体利益着想,才能够实现真正的长久。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该秉持这种道德原则,为自己和社会的长久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道德经第7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7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7章感悟分享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中的第7章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之一,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7章进行深入解读和感悟分享。

1. 自然无为道德经第7章开篇就提到:“天长地久。

”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的无穷力量和持久存在。

自然界万物运行自有其规律,不需要人为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功利和效率,总想通过各种手段来主宰自然、改变世界。

但是,当我们过度干预时,反而可能破坏了自然原本的平衡和生态系统。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且相信自然具有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2. 善为水接下来,“善”被比作“水”。

水是柔软而强大的存在,它能适应各种环境,不争不抗,却能滋润万物。

我们可以从水中学到很多道理。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柔软的心态。

与其强求、争斗,不如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灵活适应环境。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平静时,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善良和仁爱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水能滋润万物,而不分别对待。

我们也应该对待他人一视同仁,并且给予他人温暖和帮助。

3. 静以修身道德经第7章强调了“静”这个词。

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与自然相处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嘈杂声音所包围,无法平静下来思考和反思自己。

只有通过静心冥想、与大自然亲近等方式,才能让内心得到平静和宁静。

同时,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欲望和贪婪。

贪婪是人类的弱点,它使我们追求无尽的物质享受,却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通过静心修身,我们可以减少对外界物质的依赖,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和幸福。

4. 和为贵道德经第7章最后强调了“和”这个词。

和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竞争和冲突所困扰。

但是,只有通过和谐与合作,我们才能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一、引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全书包含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哲学思考。

第七章是《道德经》中的一章,探讨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相反事物的理解,并提出了如何在人生中取得平衡的观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一章节,探讨其中的深意和对人类的启示。

二、道德经第七章文本展示《道德经》第七章的内容如下: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三、天长地久的哲学意义1. 天地的长久•天地之长久,可看作是宇宙及生命的延续与永恒。

•本段言及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是因为它们不自生,即无私无我,随缘而生存。

•可以理解为宇宙中的万物皆随着自然规律运转,并不追求自我,从而实现长久存在。

2. 道家思想的体现•第七章中的观点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无不为”和“随缘而生”的核心理念。

•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私自利才能取得优势,而《道德经》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不追求私利,才能实现长生。

•应当放下私欲,依循自然规律运转,以实现持久、和谐的生存。

四、圣人的身前身后1. 圣人的智慧•圣人是指在道德和思想上达到了高度超越的人。

•圣人智慧的体现在于,能够先顾及他人、社会的利益,再考虑自身的问题。

•圣人不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整体之后,关注整个人类的幸福。

2. 圣人的取舍•圣人之所以能在外界坎坷中保持内心的安宁,是因为他们不将一切依赖放在外在物质上。

•圣人具备超越个体、超越物质的思想境界,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迁而受到干扰,能够保持内心的安稳。

3. 圣人的无私•圣人之所以能够存活,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私心,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将私利放在人类整体利益之后。

•《道德经》认为只有舍弃私心,关注大众利益,才能让自己融入自然界中,得到自然的回馈。

五、无私的意义与实践1. 无私的价值•无私是道德境界的体现,是心灵的升华,也是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关键。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解释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解释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解释
道德经第七章的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的感悟解释:这一章主要强调了无私和无欲望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个人成就和利益。

第七章以天地的长久存在为例,说明了为什么天地能够长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追求自身的私利而存在。

同样,圣人也是如此。

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却能在前面引导他人;他们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外面,却能使自己得到保存。

这一章中的问题是,为什么圣人能够取得成就?答案在于他们没有私心。

他们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追求个人私利,而是关注整体的利益和大局。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私利得以实现。

这一章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我们能够摒弃自我中心和私利心,以无私的心态对待事物,关注整体的利益和大局,我们就能够实现真正的成就。

通过放下私利,我们能够超越个人欲望的限制,达到更高的境界,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和成就。

因此,这一章提醒我们要学会无私,不追求短期的个人私利,而是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关注整体的利益和大局。

通过无为而治的态度,我们能够实现个人的成就和利益,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和宇宙的和谐发展。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解释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解释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及感悟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是指悟性和真理,是超越人的认知和表达的,因此道是无法被准确地道出或命名的。

没有名字的状态是天地万物的起始,而通过命名就可塑造出万物的各种特征和属性,从而让人们认识事物。

因此,“无名”是天地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

然而,名字只是标识和符号,不能代表真正的实体,这就需要人们摆脱欲望和执着,以观察和体验道的真实。

如果人们一直充斥着欲望和执着,那么就无法真正领悟道的真谛。

道虽然不能被准确描述,但是人们可以透过自我修炼去寻找或体验它,这样才能接近它所散发出的神秘和玄妙之处。

道是复杂而又简单的,深邃而又难以捉摸的,或者说是超越人类所能理解的智慧底蕴。

《道德经》第七章读后感1500字

《道德经》第七章读后感1500字

《道德经》第七章读后感15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道德经》第七章读后感1500字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读后感:天长,地久。

《道德经》第七章心得

《道德经》第七章心得

《道德经》第七章心得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天长天久
天地都是“道”作用下成的“象”,人也是在“道”作用下形成的“象”。

只是天地沒有生命,所以能够天长地久,人有生、老、病、死,所以没有天地之长久。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圣人效法天地的特性,把自身的欲望、利益、名声、权力等等常人唯恐争之不及的难得之货抛在身后。

众生为名为利为欲你争我夺,最终身败名裂、亡国灭种。

人有七情六欲,有幸福快乐也就有了痛苦磨难。

有生就有死,生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规则,欲望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欲望多了是为贪,不生贪欲,哪有烦恼。

圣人为天下,所以圣人能天长地久在人心不死不灭。

圣人以一国为一人,所以圣人能成万世之师。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

对老子《道德经》中第七章的理解和感悟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七章是一篇关于无为而治和自然之道的论述。

在这篇文章中,老子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不要强行干预,而是要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让自然发展。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指出了人性的弱点,并提出了一种超越人性的方法,即通过修行和道的境界来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和谐。

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如下:
首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顺应自然发展的趋势,不要强行干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去破坏自然或者强行干预自然的发展。

其次,老子的思想也强调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争斗、战争、矛盾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修行和道的境界来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和谐,以此来解决人性中的弱点和问题。

最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人性的方法,即通过修行和道的境界来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和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以此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总结起来,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七章是一篇关于无为而治和自然之道的重要论述。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思考一些看似深奥却又与日常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道德经》第七章所传达的智慧。

这一章的内容,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许多角落。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这段话读起来可能有点绕口,但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就像我们平日里经历的那些小事一样,简单又深刻。

先来说说天地长久这件事儿。

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存在呢?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运作,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思。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家有一块小小的菜地,春天的时候,爷爷奶奶会在地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

他们从来不会只想着自己能吃到多少菜,而是用心地照顾每一棵幼苗,浇水、施肥、除草,尽心尽力。

结果呢,到了收获的季节,不仅我们家有吃不完的新鲜蔬菜,还能送给邻居们一些,大家都很开心。

这就好像天地一样,无私地孕育着万物,最终也得到了长久的回报。

再说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社区里的一位老党员。

每次社区有什么活动,比如打扫卫生、义务巡逻,他总是冲在前面,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一开始,有些人还不太理解,觉得他傻,干那么多活也没什么好处。

但时间长了,大家发现,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治安也越来越稳定。

而他呢,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成为了社区里的榜样。

这不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最好体现吗?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常常能体会到这种道理。

比如在一个团队项目中,有的人总是想着自己出风头,不愿意与别人合作,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项目进展不顺利,自己也没得到什么好的评价。

而那些愿意先考虑团队利益,无私奉献的人,反而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还有啊,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总是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很可能会失去朋友,变得孤独。

道德经第七章理解及感悟

道德经第七章理解及感悟

道德经第七章理解及感悟道德经第七章是一篇深奥而智慧的章节,也被称为“太上感应篇”。

它强调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以下是对该章节的一些理解和感悟: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这句话表达了道德经对于宇宙之道的认知。

宇宙之所以能够永恒存在并运行良好,是因为它符合自然的规律,不违背自身的本性。

2.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强调了圣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圣人不自私自利,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他们的需求和福祉。

3.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句话体现了道德经中的包容和宽容的价值观。

它教导我们不要对他人的过错和缺点过于苛刻和批评,而是以善意去对待每个人,并帮助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4.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强调了圣人的无私和不变的品质。

圣人没有自私的欲望和私心,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并将他们的心情和需要放在心中。

对于这一章节的感悟,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道理:首先,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当我们遵循自然的法则,并与自然共生共荣时,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平衡和持久的幸福。

其次,我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私欲,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福祉。

通过以他人为心,我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我们要学会包容和宽容,尊重他人的选择和信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接纳他们的存在,而不是去指责和批评。

总之,道德经第七章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他人为心,努力创造一个和平、包容和互助的社会。

我读道德经第七章有感

我读道德经第七章有感

我读道德经第七章有感《我读道德经第七章有感》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我读道德经第七章有感《道》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印象中老子的《道》是不是很久没谈如何遵道实践?的确如此,但是也无需着急,这一章中,老子将给予我们惊喜,再度给出了圣人行为准则。

天长地久,在老子看来不是传说,不是理想,更不是奢望,而是道的一种表现。

什么是天长地久?天地为何能够长长久久?老子以犀利的视角,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只要我们理解了这一深度隐藏于天长地久之下的道,那么我们很容易在方方面面实现天长地久。

《道》的第七章有着超现实的意义。

关于老子所论的天长与地久,我们稍后再谈,先看看日常生活中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事例。

山上有一株漂亮的桂花树,农历八月开花的时候一片金色(金桂),香气四溢,非常迷人,妖娆、芬芳、灿烂……因为非常美丽,非常诱人,于是我们想要自私地占有,夜不成寐,闻鸡起舞地起了个早床,扛一把锄头迎着朝阳把这株宝贝给挖回家,种在家门口。

为了能使其成活,人们往往不遗余力地给它浇水、施肥,结果在反复折腾之下,这一株金桂终于凋零了,死了。

最初想要占有的动机是:经常可以欣赏到灿烂的金桂绽放的美景,似乎这样就可以让芬芳与美丽长久一点,似乎这样,这种美丽就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结果不仅没能长久反而给彻底弄没了。

我们可能会反驳,移动一下种活的概率也非常高。

对,挪动一下的确不一定会令其死掉,但是一定会因为其太漂亮,而在某一个清晨我们开门一看,那株金桂居然不翼而飞了,只在门口留下一个大坑……如果那株灿烂的金桂一直生长于山上,会不会存活得久一点?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非常经典的广告语。

当初我们在订婚或者是在某个重大纪念日,买下一颗几克拉的巨大钻石的时候,我们的确是这么规划的,让其恒久存在,永远在家族里面向下流传。

学习《道德经》之观心修行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之观心修行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之观心修行感悟心得体会《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见]上一章,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这一章,老子再次说到了[天地]。

那么这一章中的[天地]又是指什么呢?为了更好地体悟这一章,今天早上静坐的时候,当进入了深沉的空静之后,专注于观照这深沉的空静,然后再总体上观照这深沉的空静与观照的浑然一体,然后在保持这个总体观照的基础上,引入老子这一章的内容: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原来,老子所说的内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所看见的[道],只不过再次换了一个角度来阐述而已。

至少到目前为止,《道德经》1-7章,在笔者看来,老子的阐述从未离开过他所看见的[道]本身,再进一步,从未离开过老子已经与道合一的心本身,老子所说的唯一的内容,就是[道],就是他的心,与道合一的道心。

只是每一章所阐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这些章节皆属于《道经》是名副其实的。

可以设想,当老子在为关尹子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其最大的目的即是希望关尹子以及所有有缘看到这些文字的人,能够像他自己一样见到道、认识道,合于道,成为一个拥有[道心]的生命。

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要表达的[道],老子使用了很多生活中人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而老子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自己的内心见到道,继而安于道、融于道、成为道。

而老子之后的人们,将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应用到了非常多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修身等等,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可是对于最直接的直指本心的解读,却一直难以见到(也许是笔者太过于孤陋寡闻了吧)。

道家的各种气功修炼、仙术修炼、内丹修炼,对于《道德经》都非常尊崇,并以之为圭臬,但是那些纷繁复杂的解读和演绎不仅没有让我们更接近于我们内在的本心,倒是被一堆堆的深奥的名词给埋住了,使我们更难以见到[道]的真面目了。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体会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体会

道德经第七章感悟体会概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其中的第七章是关于“天长地久”的论述,探讨了宇宙之道与人类道德的关系,传达了作者对于宇宙规律和个人修养的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道德经》第七章的内容,并从中提炼出对于道德修养的感悟与体会。

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内容解析1. 天长地久的意义《道德经》第七章开篇就探讨了天长地久的原因,指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自身不自生。

这里的天地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宇宙法则以及人类社会与个体的道德规范。

作者通过天地的长久存在告诫人们,要保持虚无的状态,不要有私心私欲,才能让道德得以长久存在。

2. 圣人的修养与道德本章接着提到圣人的修养方式。

圣人是指那些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他们能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并且能够达到“非以其无私邪”的境界。

这里的“后其身而身先”意味着圣人能够谦虚退让,将他人放在自己之前,不争功名;而“外其身而身存”则表明圣人能够忘我的奉献,以利他为己任。

圣人能够将个人的私欲抛诸脑后,以无私无欲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3. 道德与私心的关系《道德经》第七章最后一句“非以其无私邪?”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其私欲,反而得以长久存在,是不是因为圣人并不没有私心。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非以其无私邪?”是一种反问,意在否定自己所提出的疑问。

通过这样的表达,作者想表达的是,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个人的私欲,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私心,而是因为他们通过无私的境界去达到私欲的满足。

4. 道德修养的意义通过对《道德经》第七章的解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出许多关于道德修养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指导。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个人的追求与宇宙的规律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以虚无的心态面对世界,以无私无欲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与宇宙共通,与道德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七章读后感1000字
这一章节是老子以天地喻人,阐释无我可成就自我,无私可成就有私的思想。

这其实阐释的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在这一章里,老子的思想不仅仅是站在人的思维方式上,更是站在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之上的角度来阐释自己的思想。

道家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与天地万物和谐的相处才会更长久。

而如今人们早已失去了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人类欲望的无限制扩张让人们对赖以生存几千年的自然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为了成就一己之私掠夺各种资源以占为己有。

可叹的是就连没有思想的花草树木都知道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回报天地,可我们人类却一直在破坏环境,却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够成就我们的天长地久,反而会摧毁我们自己。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提出了“利他”的观点。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正是因为天地的无私包容,才养育了万物,从而也成就了天地的永久存在。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意在说明,只有将天下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才会更
有助于实现自身利益。

这一点和儒家思想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老子在本章里还提倡无我无为无私的品德,只有象天地一样无私的奉献给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反馈给天地,如此反复故能长久下去。

如果一个人考虑事情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做法只能算是目光短浅,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利益,却不能长久的拥有。

如果能谦虚的退居人后,认真的倾听更多人的想法和建议,然后提出提出对大家都有帮助的利他的建议,必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拥护。

人本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对待事物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存在看作是合理的,但人们也正因为此陷入到局限于自我的狭隘之中,从而束缚了身心的自由。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患得患失中苦苦的挣扎,这样的日子又有何幸福可言呢?一个快乐的人一定是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

一个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一颗天下为公的赤子之心。

有些人处处彰显自己,在人前炫耀,这样的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更难以成长、承担人生的重任。

飞扬跋扈者难免惹来横祸。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还提出以无私成其私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我
们都不会喜欢一个处处算计、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

相反人们更容易喜欢一个阳光热情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喜欢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地善良总是为了他人着想的人。

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想去帮助他。

所谓的吃亏就是福就是这个道理。

在利益面前我们退让三舍不一定就是坏事,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互相残害以打败对方夺取利益这是人生的成功吗?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拥有一个悠然自得超然外物无比快意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我们只有达到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互相依赖才可以更长久的生存下去。

正所谓道体永恒道用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