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隐球菌病的螺旋CT诊断

合集下载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附3例报告)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附3例报告)

-诊断技术-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附3例报告D莆田县医院<3511OOD许祖梅陈国章肺隐球菌病属于肺霉菌病一类较少见[1]但随着抗菌素~激素的广泛应用有逐渐增多趋势肺隐球菌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2]现将3例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 男性33岁左胸痛不适半个月深呼吸时加剧无发热~咳嗽行胸部平片检查诊断左胸膜肥厚经消炎抗菌等治疗无效后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左肺下叶外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4.2>2.2cm边缘毛糙无小棘状突起内密度不均CT值35~65Hu相应的胸膜增厚粘连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内可见二个小空泡征CT 诊断炎性病灶或结核灶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例2 男性6O岁右下胸痛月余无发热~咳嗽~咯血胸部平片检查提示右下肺团状阴影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右肺下叶外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3.O>2.1cm内密度尚均匀CT值58Hu边缘毛糙可见点状钙化影周围可见散在点状卫星子灶相应胸膜增厚粘连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强化CT诊断结核灶可能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病人最后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病理报告同活检病理报告例3 男性64岁左下胸痛一年~加剧2天无咳嗽~发热~咯血胸部平片检查提示左肺占位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左肺下叶内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2.6>2.9cm内密度不均CT值12~23Hu边缘尚光整内见小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无强化相应的胸膜增厚CT诊断炎性假瘤可能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2讨论肺隐球菌病是由于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对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或正常人均可致病感染途径为吸入性[3]本病病理改变取决于机体免疫状况[4]免疫功能完善者在肺内形成肉芽肿病灶内可有干酪样坏死并形成小空洞本组2例病灶有小空洞及坏死区免疫功能抑制者在病原体周围发生炎症反应肺泡实变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为肺内播散病灶表现为广泛肺泡实变影本组3例均属于免疫功能完善者所以病灶在肺内以肉芽肿的形态存在其中1例病灶周围有散在点状炎症反应由于肺隐球菌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较困难需与结核~炎性假瘤肿瘤鉴别肺结核者临床一般有低热~咳嗽~消瘦有时有咯血CT表现病灶边缘毛刺较长内有较多钙化灶周围可有卫星子灶痰检结核菌可有助于诊断肺炎性假瘤临床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CT表现一般病灶较大边缘光整内密度均匀周围型肺癌CT特征性表现如病灶边缘呈分叶状有小棘状突起增强扫描后病灶可强化瘤周有胸膜凹陷征等这些均有助于肺癌的诊断本组3例病灶边缘均无分叶状及毛刺相应的胸膜呈增厚粘连改变所以均未考虑肺癌但由于对肺隐球菌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也未考虑肺隐球菌病由于本组3例病灶均靠近胸壁易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下行活检术取得病理结果最后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所以作者认为肺部孤立性斑片征状或结节状或团块状软组织病灶在CT征象不典型时应考虑肺隐球菌病可能必要时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参考文献1.吴茂雄王玉凯孙洪勋等主编.临床影像诊断新进展.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42~43.2.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21.3.张国桢编著.实用胸部CT诊断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74~75.4.李铁一主编.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图谱.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7.。

肺隐球菌病CT征象荟萃

肺隐球菌病CT征象荟萃

肺隐球菌病CT征象荟萃肺隐球菌肺隐球菌病(PC)是新生隐球菌或格特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侵袭性肺部真菌病。

现对我院近10年收治确诊的67例,患者中发生年龄分别17岁~65岁,平均44岁。

现进行归纳和总结如下:病理改变:在67例PC病变病理报告中,其大部分的描述是:在光镜下肺正常组织结构消失,被镜界不清,被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肉芽组织代替,部分结节有明显融合,结节病变主要由增生的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其中可见多核巨细胞胞浆吞噬较多的真菌孢子,胞壁透亮,有明显折光性。

病灶区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部分肺腺泡及肺泡腔内见有较多的纤维母细胞胞栓形成。

在PC病理报告中总结出,弧立肉芽肿型、粟粒肉芽肿型、肺炎型[6]。

从尸检中病理分为;肉芽肿型、肉芽肿性炎症型、间质感染型、广泛肺侵犯型。

PC以间质性感染及浸润为主要病变在国内报告较为少见。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中分结节型、肿块型、浸润实变型、播散型、混合型五种。

我院近10年收治确诊的67例PC中,结节型病灶44例/65.7%;肿块型病灶3例/4.5%;浸润片状实变型11例/16.4%;弥漫播散形结节3例/4.5%;粟粒型1例/1.5%;结节片状混合型5例/7.5% 。

虽然病灶形态多样,但以结节灶多见。

67例PC患者病灶以单结节型、多结节型、肿块型为主的三种形态病灶中,发生于右肺下叶38例(56.7%),左下肺叶9例(13.4%)。

片状实变型和结节片状混合型16例,其中发生右下肺叶12例(17.9%),两肺上下肺叶4例(5.9%)。

两肺弥漫型4例(5.9%)。

病灶发生空洞的28例(41.7%),其中单发较规则椭圆形空洞7例(10.4%),多发不规则厚壁空洞21例(31.3%)。

在该组病例显示病灶以单结节状、多结节状为多。

病灶多发生于右肺下叶为多,其次为左肺下叶。

病灶以不规则多发厚壁空洞为多,以两下肺叶边缘及胸膜下为多等相关影像学特点较明显。

病例的影像特征分析一、结节型1.单发结节型PC单发结节多分布于两下肺叶,以下肺叶周边部或贴近胸膜下较常见,结节质地均匀、边界较清但不光滑,真径常在1.0~2.5Cm。

肺隐球菌病CT诊断

肺隐球菌病CT诊断

07.08.02 PJP
07.09.11 PJP合并隐球菌感染
07.09.11 PJP合并隐球菌感染
结节或肿块 浸润实变型 小结节或网织结节型 混合型
病例5
• 男,44Y,HARRT治疗3月余,咳嗽6 天,发热3天
• 血培养:新生隐球菌
男,37Y,HIV抗体(+),两肺粟粒样病变
Zinck SE, Leung AN, Frost M, et al.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CT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2,26(3):330-334.
结节或肿块 浸润实变型 小结节或网织结节型 混合型
病例6
• 男,33Y,纳差乏力20余天伴恶心呕 吐1周
• 查肝功能示AST/ALT 900多/1400多 U/L
• 肺穿刺液体真菌培养:新生隐球酵母
其他相关征象:空洞 病例7
• 女,42Y,头痛伴发热10天
• 抗HIV确诊试验(+)
• 肺穿病理报告:隐球菌肺炎
CT表现
• 免疫正常者——肺单发结节或肿块,实
变少见
• 免疫低下者——结节、实变、粟粒性病
变、空洞、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
结节或肿块 浸润实变型 小结节或网织结节型 混合型
病例1
• 男,35Y,发现右肺阴影15天
• 无咳嗽咳痰,无发热盗汗,无胸痛气 促
镜下:肺组织内肉芽肿形成,纤维组织增生, 并在肺泡及肺间质内查见真菌孢子,另见小,皮疹一年半,发热三十余天 • 抗HIV确诊试验(+) • 查脑脊液提示“隐球菌脑炎”
病例3
• 男,38Y,发现肝功能异常2周,HIV 抗体(+)2周

肺真菌感染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肺真菌感染的多层螺旋CT表现

infected with aspergillus,7 patients with Candida albicans,5 patients with cryptococcus,1
patient with actinomyces,and 5 patients with unidentified pathogens.The CT features of pulmonary mycosis were: nodules
中图分类号R816.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6.issn.10130—2669.2015.06.015
Manifestation of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Lan Department
on
MSCT
Lianjun,Shu Jian,Tang
First
Guangcai,Tu Hospital
分为肿块或结节为主型、曲菌球型、空洞型和肺炎型
(表现为实变及磨玻璃密度影为主)。所有图像均由 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 2结果 2.1病原菌及CT征象分型分布情况 2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病原菌及CT征象分型 情况,表l。其中曲霉菌感染病例其CT征象主要 表现为曲菌球型(80%,8/10),且曲菌球型的CT征 象只存在于曲霉菌感染病例,8例曲菌球型中有5 例继发于肺结核空洞。其它各种CT征象在各种真菌
图5图4同一病例纵隔窗,见病变 向后纵隔延伸,邻近右背部软组织肿 胀,境界不清(白箭头)。
图6曲菌球型曲霉菌感染右肺上 叶后段厚壁空洞,空洞内见软组织影
(黑箭头),并见“空气半月征”。
肿块样病灶,内见多发小空泡影及含 气支气管影,病灶边缘见多发条索影。

不同类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不同类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2-12-14
2014-01-13治疗后复查
病例3
2012-10-09 男,20,银屑病史2年。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抗炎后效果差,加重。
2012-11-08
2012-11-15
2012-12-18
2013-01-14
2013-02-17
2013-03-19
2013-03-19
➢隐球菌性肺炎临床症状较轻,抗生素治疗无效。
➢与机化性肺炎鉴别困难。有时需要与腺癌或淋巴瘤相鉴别。
➢诊断需靠穿刺定性。
病例4
➢ F,49Y。2014年2月查体发现左上肺阴影5个月,给予抗 炎治疗无变化。
➢ 2015-05-28我院CT检查。
手术:左肺上叶黏液腺癌
与机化性肺炎鉴别
2014-07-15
(认为这几点高度提示隐球菌感染,这与赵顺英等[14]报道结果相符)
小结
➢ 由于隐球菌临床症状较轻,病程较长,因此就诊时间并非疾 病的早期阶段,导致肺部CT影像表现的多样化。 ➢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同一病例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影像表现也 有很大差异,病灶有“此起彼伏”的特点,提示炎性浸润与吸 收同时存在。 ➢ 多发结节/肿块型,伴或不伴斑片实变影型具有一定的CT影 像特点。
➢实变影吸收过程中也会出现空洞。
06 混合型+纵隔淋巴结增大
(五)混合型+纵隔淋巴结增大
2011-10-29
病例1 患者男,11岁,胸部不适1月余,间断发热 伴咳嗽、呼吸困难半个月。纵隔淋巴结穿刺定性及六 胺银染色定性。
2011-10-29 增强
2011-11-09 复查
2011-10-29增强
缺乏呼吸系阳性体征
➢ 肺部湿啰音最多见,但阳性患者也仅有13.51% ➢ 82.43%的患者无任何阳性体征

肺隐球菌病CT表现

肺隐球菌病CT表现
Xu Y a c h un,Wu Pi n g, Li u Xi a ng d o n g, e t a l
【 Ab s t r a c t 】P u r p o s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T i f n d i n g s o f p u l mo n a r y c r y p t o oc c c si o s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i n i m-
c s 】 P u l mo n a r y ; C r y p t o c o c c si o s ; To mo g r a p h y 。 X—r a y c o mp u t e d
维普资讯

8 8一
胸部影像学
C H E S T I M A G I N G
肺 隐球 菌病 C T表 现
许 亚春 吴 平 刘向东 谢 雪芬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 隐球 菌病 的临床及 C T表现 , 探讨不同免疫状 态对本病 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 经病理
mu n o c o mp e t e n t a n d i mmu n o c o mp r o mi s e p a t i e n t s . Ma t e r i a l s a n d Me t h o d s :2 3 at p i e n t s( 1 5 i mmu n o c o m-
p e t e n t at p i e n t s ,5 i mmu n o c o mp r o mi s e d at p i e n t s ,3 c h i l d r e n )s u f f e r e d f r o m p lmo u n a r y c r y p t o c o c c si o s

肺隐球菌病少见CT征象

肺隐球菌病少见CT征象

肺隐球菌病少见CT征象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肺真菌病。

新型隐球菌以酵母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鸽粪中,囚为鸽粪中的物质及温湿度适宜于新型隐球菌生长。

尽管肺部常被认为是新型隐球菌的入侵门户,但肺隐球菌感染却相对少见。

该菌对中枢神经系统具亲嗜性,临床以隐球菌脑膜炎最多见。

播散性隐球菌病是指:肺隐球菌病同时并发肺外隐球菌感染,以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和前列腺累及较常见。

【流行病学和病理表现】有症状的肺隐球菌病多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

新型隐球菌不产生毒素,感染不引起组织破坏、出血、梗死或坏死,也不引起纤维化和钙化。

病原菌对组织的直接作用是由于酵母菌细胞增加占据空间和压迫所致。

但是肺隐球菌病的病谱很广,不同患者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改变差异很大。

这些差异与其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病理学密切相关。

荚膜作为新型隐球菌毒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其抵抗吞噬和下调免疫反应的双重作用。

隐球菌肉芽肿是肺隐球菌病的病理特征,主要沿支气管周围分布,形状不规则、灰白色半透明、质地坚韧,在肉眼标本上与肺癌不易鉴别。

根据病变的进程,一般早期形成胶样病灶,晚期为肉芽肿病灶或者纤维结缔组织病灶,各期均可在病变组织中在见隐球菌病原体,具有确诊意义:病变类型与患者免疫状态有关,免疫力正常者常形成非干酪性肉芽肿性病变、在巨噬细胞胞浆内含有被吞噬的隐球菌。

而免疫力低下者则不易见到肉芽肿形成,相反,在肺泡腔内充满隐球菌孢子,病灶内有较多的黏液性物质,缺乏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病人可以有发热、咳嗽,以干咳为主或有少量痰液,常有胸痛和轻度气急。

其他症状包括少量咯血、盗汗、乏力和体重减轻。

由于患者免疫状态的不同,可以形成两种极端:其一是无症状患者,系影像检查而被发现,见于免疫机制健全者,组织学上表现为肉芽肿病变;其二是重症患者.有显著气急和低氧血症,并伴有某些基础疾病和免疫抑制状态。

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

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

132肺隐球菌病的CT 影像学特征分析孙晓坤1,丁祖虎1,赵松威1,王庆波2(1.解放军第三一三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2.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摘要】 目的:观察肺隐球菌病的CT 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病理活检或细菌学确诊,且接受肺部CT 检查,观察肺隐球菌病的CT 影像学特征。

结果:经病理检查或细菌学证实的6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患者肺部CT 影像表现以结节或肿块、单发或多发斑片影、斑片影与结节或肿块影混合为主;其中多发结节型33例,单发结节型21例,突变型7例,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CT 征象特点不同;病理对照结果发现,结节切面颜色主要表现为灰黄色,边界非常清晰,通过穿刺活检的方式可观察到纤维组织增生病。

结论:经肺部CT 增强扫描,可为肺隐球菌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且不同病理分型的肺隐球菌病的CT 检查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诊断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肺隐球菌病;CT;病理doi: 10. 3969 / j. issn. 1672-0369. 2019. 05. 059中图分类号: R519.4;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9)05-0132-03A 组菌阴肺结核阳性检出率和灵敏度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

当人体首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并感染后,外周循环血液中的T 细胞逐渐致敏转化,第2次接触后,其增殖活性在短时间内提升,使得外周循环血液中γ干扰素水平随之不断提高。

因此,可在菌阴结核杆菌患者外周循环血液中检出γ干扰素[8-10]。

T-SPOT.TB 法适合结核病疑似病例和结核潜在感染病例的诊断,且年龄及性别等一般信息,免疫系统功能水平、抗结核药物对T-SPOT.TB 法结果的影响有限。

TB-Ab 检测通常用于检测IgG、IgM 等,但其结果会受到交叉抗原、既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史等因素的影响,故多建议联合其他诊断方式,以达到减少假阳性的目的。

肺隐球菌病的螺旋CT诊断

肺隐球菌病的螺旋CT诊断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0年第19卷第5期表现为两肺多发斑片状、结节、团块或片状影等多种形态、密度的病灶混合存在。

多发结节和多发结节并团块或片状病灶组中显示病灶数不定,从3个到多于lo个,每例病灶都大小不一。

增强病例结节、团块或片状实变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部分结节或肿块可见坏死,空洞壁强化。

主要伴随征象:①空洞征11例(30.6%)。

均为厚壁空洞,内无液气平面。

其中l例见于单发结节,2例见于孤立不规则团块,5例见于多发结节、刚块或片状组;3例见于弥漫混合型中的结节、跚块。

空洞可位于病灶中央或偏心性,偏心性为主。

②空气支气管征5例(%),6例浸润实变型PC中5例出现李气支气管征。

③晕征7例(19.4%)。

其中4例见于多发结节、团块或片状影,单发结节、多发结节、孤立团块各1例。

④胸膜牵拉征6例(6%),见于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中。

其他胸部征象:3例见肺fj、纵隔淋巴结增大,最大者短径≥lcm,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坏死表现。

l例伴胸腔积液。

3.治疗和随访:36例病例均给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术后均抗真菌治疗。

通过一系列治疗后的追踪随访发现,多数结节病灶。

无论孤立结节或是多发结节,均呈进行性缩小,病灶数目减少;渗fI{性病灶减少或消失;团块病灶内空洞较治疗前稍增大,但空洞壁进行性变薄,周围出现纤维条索灶。

讨论PC是一种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真菌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丁肺曲霉菌病,在肺真菌病中占第2位Ⅲ。

没有任何肺原发病症和肺结构异常而形成肺隐球菌感染称为原发性隐球菌型肺炎|21。

近20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国外已成为AIDS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同已将其列为乙类传染性疾病。

1.PC的临床:PC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男性多见,本组男略多于女。

以往认为免疫损害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包括糖·271·尿病、结节病、白血病、晚期肿瘤、艾滋病(AIDS)以及器官移植者和接受激素治疗者为本病高危人群。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

不同类型肺隐球菌病丨CT征象分析来源:熊猫放射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由于感染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肺部真菌病。

该病好发于免疫低下人群,但也常见于免疫正常人群。

以往研究发现免疫低下及正常者均可感染隐球菌,免疫低下者更常见,而近年研究中免疫正常人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甚至较免疫异常人群更多见。

病灶的总体表现类型:•结节肿块型•片团实变型•混合型CT征象•病变以结节肿块型多见,其次为片团实变型及混合型,病灶总体分布较局限,主要累及单侧肺、单个肺叶。

•病灶密度较高,以多发为主,大小不等,但分布较为局限,多聚集于肺野外带近胸膜处,部分病灶融合。

•各型病变的病灶均主要累及肺野中外带,且以双肺下叶略多见。

•毛刺征更易发现于晚期病灶中,而晕征( 早期渗出) 在免疫正常者中更常见。

•结节或肿块内可出现空洞,其主要位于病灶中心区,形态多不规则,壁厚不均匀,内缘凹凸不平,部分空洞内可见残留坏死物。

空洞多见于免疫缺陷或低下者。

•片团实变型病灶长轴多与胸膜平行,收缩征常见,较具特征性。

片团实变影的密度多较高,其内支气管充气征常见,但支气管远端多变窄,部分可贯穿整个病灶。

结节及肿块多见可能与PC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隐球菌感染后可直接在肺部形成非干酪性肉芽肿,也可为渗出性病灶,因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病程多较长,后者随着病程迁延,部分可转变为局限增生性病灶,最终也表现为结节或肿块。

病程中随着病灶吸收及非干酪样肉芽肿和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增多,早期较为弥漫的实变影趋向局限,并逐渐出现各种收缩征象,最终表现为中外带分布为主的片团状影。

免疫异常与免疫正常者在病变分布及类型方面的差异不明显。

男,43岁,右肺中叶外带片团影伴周围少许磨玻璃影,其近端肺血管及支气管聚拢( 收缩征阳性)。

女,52岁,双肺下叶中外带片团、实变影,间断累及胸膜,病灶长轴与胸膜平行,远端缩小并与胸膜夹角呈锐角( 白箭) ,左肺下叶体积缩小,邻近斜裂移位( 黑箭) ( 收缩征阳性)。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吉林 医 学 2 0 1 5年 8月 第 3 6卷第 1 4期

31 3 5・
肺 隐球 菌病 的 C T表现 及诊 断价值 分 析
黄毅华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影像科 , 广东 深圳 5 1 8 1 3 3 )
[ 摘 要] 目的: 分析并探究肺 隐球菌病的 C T表现 以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价值。方法 : 选择 3 0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作为本次的 研究对象 ,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 c T 影像资料 , 了解并分析患者的 c T 表现情况。结果 : 经观察发现 , 在3 0 例患者 中有 2 0 例患 者表 现出结节包块影 的情况 , 2例患者变现出片状渗 出影的情况 , 8例患者表现 出混合 型的情况。其 中结节包块影 情况全都都 出现在 免 疫功能正 常的患者 中, 免疫功能不完善 的患者一般都是表现出片状 实变影以及混合型 的情况 。结论 : 在肺 隐球 菌病 患者 的 C T影像 中, 其表现是多样化 的 , 通过 C T能够及时的观察患者的病灶变化情况 , 有利于更好地对 患者病情 加以判断与治疗 , 具有较高 的临床
壁较光整 , 余 4例洞壁厚薄不均 , 内壁不光滑 。2例免疫功能低 下, 3例免疫功能 正常。5例 可见小空泡 , 2例免疫功 能低下 , 3 例免疫功能正常。伴胸腔积液 4例 , 3例免疫功能低 下 , 1例免 疫功能正常 ; 2例 为左侧胸腔积 液, 1 例为右侧胸腔积液 , 1 例为
1 . 1 一般资料 : 择过去我院所 收治 的 3 0例肺 隐球 菌病患者作 为本次 的研究对象 , 其 中包括男 性患者 1 7例 以及女 性患者 1 3
例, 年龄 2 7 ~ 7 0 岁, 平均5 3 . 1 岁。所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验后

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附12例分析)

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附12例分析)
应 采 取 必 要 的保 护措 施 ,如 扶 拐 行 走 等 。王 亦 璁 认 为 ,在 钢 板 取 出后 ,须 再 重 新 塑 形 ,位 于 钢 板 下 皮质 骨 由 于 正 常 负 重 的应 力 刺 激 ,可进 一 步 完 善 骨 的修 复 ,一 般 在 取 出 钢 板 后
定 ,骨 折 愈 合 后 ,行取 钢 板 术 的 病 人 应 强 调 术 后 的保 护 ,采 取 术 后 6周 内 扶 拐 不 负 重 行 走 以避 免 再 骨 折 的发 生 。
我们 认 为 ,本 组 病 例 出 现 再 骨 折 的主 要 原 因与 钢 板 固定 术 后 局 部 的骨 坏死 、骨 萎 缩 有 关 。钢 板 固 定 后 ,早 期 破 坏 血
运 ,后 期 应 力 遮挡 ,力 的 传 导 受 限 。根 据 Wof 定 律 ,骨 结 l f 构可 因 此 受 外 力 的 改 变 而 改 变 。钢 板 保 护 了骨 折 端 ,但 使 其
较大 。 4 结 论
平 均愈合时 间为 1 ~1 2 5周 。钢 板 内 固 定 术 后 , 由 于 对 骨 折
端 血 供 有 一 定 干 扰 ,愈 合 时 间 可 能 延 长 。 王亦 璁 _ 认 为 ,钢 3 板不应在 1 8个 月 前 取 出 ,否 则 有 发 生再 骨 折 的危 险 。所 以 , 应 推 迟 钢 板 取 出 时 间 ,一 定 要 在 骨 折 塑 形 完成 后 取 出 ,一 般 在 术 后 2 3年 进 行 。本 组 6 取 钢 板 平 均 时 间 为 术 后 1. ~ 例 65 个 月 ,发 生 再 骨 折 的 危 险 大 为 增 加 。 3 3 术 后 防 护 措 施 : 骨 骼 经 加 压 固 定 后 ,整 段 骨 干 将 发 生 . 萎 缩 ,取 出钢 板 后轻 微外 伤 就 可 能 引 起 再 骨 折 ,而 且 , 取 出

肺隐球菌病影像诊断

肺隐球菌病影像诊断

孤立结节、团块影VS 周围型肺癌
鉴别诊断
*
多发结节、肿块影VS 多发性肺转移瘤
肺隐球菌——边缘欠光整,病灶形态多种多样,大小不一,边缘多不清晰 肺转移瘤——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有原发灶史
转移瘤
*
肺隐球菌——以结节、团块、实变及斑片影为主,肺外带,呈聚集分布 肺结核——斑片、斑点、条索为主,多位于两上肺及下叶背段、同时可伴有支气管播散,有钙化灶
肺隐球菌病影像诊断
*
致病菌: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N),属于酵母菌 在自然界为腐物寄生菌, 存在于土壤、鸽粪及霉烂的蔬菜水果中 多为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易感人群为慢性病患者及长期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等的患者 约1/3发生于无明显基础疾病或易感瘤
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常无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无异常,病灶内密度常不均匀,伴充气的支气管,充气支气管常较粗大,并可见扩张的支气管达病灶的边缘 肺隐球菌——充气支气管常属于正常支气管管径范围
斑片影VS 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较明显,与肺部改变相一致
弥漫混合病变,表现为结节、斑 片、团块、大叶实变多样化病灶共存 分布于肺外带,呈聚集分布 病灶内多见支气管充气征,部分病灶见小空洞,呈宽基底向外紧贴胸膜
*
弥漫混合型
*
1188781,F 51,咳嗽、咳痰伴发热10余天
肺癌
*
肺隐球菌——部分也可以有毛刺、分叶,多无明显强化,边缘可见“晕征”,密度相对较高 肺癌——深分叶、毛刺,空泡征,无“晕征”,增强后强化
治疗
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具有局部切除彻底、疗程短等优点,强调术前术后抗真菌治疗 抗真菌治疗:氟康唑 免疫增强剂 营养支持

肺隐球菌病的CT特征研究及鉴别诊断

肺隐球菌病的CT特征研究及鉴别诊断

第3期农垦医学第42卷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 ptocosis,PC)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发的一种肺部真菌性疾病。

肺脏是PC首发感染部位,其次易感染脑、骨骼、皮肤及消化系统[1],其临床表现及CT表现呈多样性及特异性,易被误诊为肺癌、肺炎及肺部结核等。

本文对19例确诊为PC患者多层螺旋CT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及加深临床及影像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5年5月-2019年8月期间实施穿刺活检和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9例PC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3例为男性,6例为女性;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7.21±6.23)岁,病程1周~6月;长期吸烟者5例,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4例,使用免疫抑制剂者1例,有禽类接触史者1例,无长期使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者;症状表现:咳嗽10例,咳痰6例,痰中带血1例,低热2例,胸痛2例,乏力2例,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者5例。

1.2检查方法19例PC病例均接受Brilliance64排螺旋CT 机扫描;扫描范围由胸廓入口至肋膈角,扫描参数为:管电流300mA,管电压120kV,间隔重建层厚1mm,采集距阵512×512。

扫描内容包括:病灶形态、大小、位置、密度、病灶与胸膜的关系,以及病灶周围肺组织征像等。

所有图像均由两位经验丰富放射科医师共同负责阅读,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三维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分析。

2结果2.1病灶分布及形态单发病灶8例(左肺上叶2例,右肺上叶1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下叶2例),多发单侧病灶6例(其中单侧单叶4例,单侧多叶2例),两肺多发病灶者5例(右肺为主3例,左肺为主者2例);19例病例中CT表现为单发团块及结节者8例,多发团块及结节者6例,片状实变者2例,以团块、结节、斑片及片状混合者3例。

2.2PC患者CT表现(1)单发团块及结节影,结节大小不等,5例位于胸膜下区,3例位于肺叶外带,以两肺下叶多见,病灶多呈不规则形,4例可见细毛刺,3例呈浅分叶,3例病灶局部与胸膜牵拉粘连,病灶周围见磨玻璃样密度的“晕征”者4例,支气管充气征者3例,3例见空洞或小空泡。

免疫正常者肺隐球菌病常见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

免疫正常者肺隐球菌病常见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
收稿日期:2017 - 09 - 17ꎻ修回日期:2018 - 05 - 31 基金项目:衡阳市科技局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 编号:2013KS35) . ∗ 通信作者ꎬE ̄mail:prime_li@ 163.com.
数常规曝光 剂 量ꎬ 取 仰 卧 位ꎬ 扫 描 范 围 为 肺 尖 至 肾 上腺水平ꎬ标准算法进行重建ꎬ重建层厚 2 mmꎬ层间 距 2 mmꎮ 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 注非离 子 型 对 比 剂 碘 海 醇 ( 300 mg / mL) 70 ~ 100 mLꎬ流量 3.0 ~ 4.0 mL / sꎮ 将扫描得到的图像原始数 据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 MPR) 重 建、MIP 重建以及行放大技术观察ꎮ 1.3 图像分析 所有病例图像由 2 位高年资放射 学诊断医师 分 别 评 价ꎬ 意 见 不 同 经 协 商 达 成 一 致ꎮ 观察内容:病变分布ꎬ结节 / 肿块数目、大小、形态以 及有无晕征、钙化、空洞、支气管气象、强化ꎬ实变内 有无支气管 气 象、 血 管 走 行ꎬ 此 外 观 察 有 无 邻 近 胸 膜增厚、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ꎮ
图 3 单发结节 / 肿块型肺隐球菌病
升ꎬ肺真菌侵袭感染中又以隐球菌较常见ꎬ肺隐球菌感染在免疫正常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发病率无明显差
异性ꎬ且免疫正常者肺隐球菌病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且不典型ꎬ往往无法早期发现ꎮ 多层螺旋 CT 在判断有无肺
炎、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疗效及有无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ꎬ但从影像征象判断肺部感染的可能病原学类型
环形强化ꎬ均误诊结核瘤、周围型肺癌、炎性假瘤ꎮ 实变型 2 例(11.8%ꎬ2 / 17) ꎬ1 例有支气管充气
征ꎬ支气管腔壁光滑ꎬ走行自然( 图 4)ꎬ1 例支气管
闭塞伴广泛坏死液化ꎬ2 例轻中度强化ꎬ1 例病灶内 血管走行紊乱部分破坏ꎬ1 例误诊普遍炎症ꎬ1 例误 诊肺癌ꎮ

多层螺旋CT与X线诊断新型隐球菌肺炎临床价值研究

多层螺旋CT与X线诊断新型隐球菌肺炎临床价值研究

7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4月 第2卷第7期紧张,患者容易发生无意识运动,如果注射速度过慢会使得血管无法完全充盈,也不利于影像显效;检查前没有对设备进行调试校准会严重影响到检查结果,因为长期的检查过程会导致准直仪发生移动,这样就会导致检查结果无法达到理想效果[3]。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实施DSA-3D脑血管造影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DSA图像,并通过各种方法分析其质量和影响因素。

对患者实施DSA-3D脑血管造影过程中其图像质量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包括患者头颅运动、具体的三维模式、检查过程中对比剂注入速度和总量、连接管和导管的状态等,此外对于图像的后期处理、扫描过程中定位是否准确等也是影响因素。

基于此,针对患者实施DSA-3D脑血管造影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要取得良好的三维图像,需要结合实际对各方面进行综合控制。

【参考文献】[1]丁志伟.3D-DSA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1):137-138.[2]高志梅,曾勇明,杨靖捷,等.低注射速率、低剂量对比剂3D-DSA脑血管造影[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5,12(5):312-316.[3]陶功福,丁德权.3D-DSA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全面质量控制[J].罕少疾病杂志,2014(5):25-27.隐球菌肺炎属于呼吸系统常见高发疾病,新型隐球菌感染是导致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属于慢性亚急性真菌感染[1]。

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在发病早期为其实施影像学检查,诸多影像学征象与其他类型的肺炎无明显差别,诊断的特异性较低,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等情况,导致治疗不合理、不对症或治疗不及时等情况发生,患者病情受到延误,出现恶化等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

一直以来诊断新型隐球菌多以CT检查及X线为主,二者在诸多肺部真菌感染疾病中的早期应用中均有其优缺点。

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X线与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效果评价

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X线与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效果评价

龙源期刊网 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X线与多层螺旋CT 临床诊断效果评价作者:姜艳丽钱小建肖志锋邢莉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目的:评价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X线、多层螺旋CT诊断的效果。

方法: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了100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以随机平行方式分为A组及B组,每组各(n=50)。

A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B组采用X先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

结果:A组和B组比较病变类型、各种征象的检出情况,可见明显的差异性,P【关键词】新型隐球菌肺炎;X线;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2-0258-01新型隐球菌肺炎,为一种广泛分布有荚膜包绕的酵母菌,多存在于鸟粪、属粪、土壤、水果等中[1]。

肺部隐球菌感染初期无明显表现,主要症状为咳嗽、低热、胸膜炎等。

该病的发生与免疫力下降有关,多在艾滋病患者中广泛播散隐球菌。

本文将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采用X线诊断、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

1 资料情况、处理方法1.1临床资料分析通过随机平行分组方法,将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分为A组、B组,两组均为50例。

A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8例、22例;年龄为26~39岁,中位年龄为(32.5±3.3)岁。

B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0例、20例;年龄为28~40岁,中位年龄为(34.6±3.5)岁。

A组和B组患者的上述数据相对比差异不存在,P>0.05。

入选标准:接受纤支镜下活检确诊[2]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免疫抑制缺陷者、严重肝肾疾病者、免疫缺陷病毒为“+”者。

1.2方法采集两组清晨痰液,实行微生物培养。

A组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选择飞利浦16排螺旋CT设备;B组接受X线检查,选择岛津DR X线设备,经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

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临床、X线胸片与多层螺旋CT研究

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临床、X线胸片与多层螺旋CT研究

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临床、X线胸片与多层螺旋CT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新型的隐球菌肺炎的病理检查和临床状况的研究分析。

方法:选取我市三甲医院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8例新型隐球菌肺炎临床症状患者,将其根据临床状况、病情程度、性别年龄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9例患者,治疗组采用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对照则采用X胸片的方式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的精准性。

结果: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层螺旋CT的检查相比于X胸片,对于临床疾病的直观性和精准度更应该多多应用,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肺炎;临床表现;X线胸片;多层螺旋CT由于我国新型疾病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所以对于一些棘手的疾病的治疗与检查的效率和精准性要求更加严格。

医疗工作人员,也在不断的寻求着突破,无论是治疗还是对于临床体征的观察,都变成了治疗疾病的关键。

新型隐球菌性肺炎是世界范围性的一种一种酵母菌,且经常隐匿在蔬菜、小动物的粪便、空气、土壤等这些易于接触的地方,这就造成了此型肺炎极易感染[1]。

虽然病菌一般不寄生于人体,但是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这是一大灾难,因为艾滋病人的免疫系统会逐渐出现衰退和缺失,所以没有抵抗力的艾滋病人是隐球菌最好的致病对象。

隐球菌肺炎感染初期临床患者多数没有任何症状,也有可能会出现低热、轻咳和痰液较黏,或者是胸膜炎的现象。

由于隐球菌感染后所侵袭的主要部位为肺部和神经系统[2]。

所以会出现炎症症状,且肺部为原发性病灶,所以最后会发展为肺炎。

近年来由于民众的健康意识的增加,所以也有许多隐性疾病是在体检的时候意外发现的。

目前临床上对于隐球菌肺炎的治疗多数还是靠药物治疗为主。

而对于疾病的诊断方法,则出现了许多方法,如:X线胸片、多层螺旋CT检查等等。

现对本次实验中我院所选18例的已经确诊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X线胸片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鉴别诊断的效果和优势,现报告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0年第19卷第5期
表现为两肺多发斑片状、结节、团块或片状影等多种形态、密度的病灶混合存在。

多发结节和多发结节并团块或片状病灶组中显示病灶数不定,从3个到多于lo个,每例病灶都大小不一。

增强病例结节、团块或片状实变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部分结节或肿块可见坏死,空洞壁强化。

主要伴随征象:①空洞征11例(30.6%)。

均为厚壁空洞,内无液气平面。

其中l例见于单发结节,2例见于孤立不规则团块,5例见于多发结节、刚块或片状组;3例见于弥漫混合型中的结节、跚块。

空洞可位于病灶中央或偏心性,偏心性为主。

②空气支气管征5例(%),6例浸润实变型PC中5例出现李气支气管征。

③晕征7例(19.4%)。

其中4例见于多发结节、团块或片状影,单发结节、多发结节、孤立团块各1例。

④胸膜牵拉征6例(6%),见于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中。

其他胸部征象:3例见肺fj、纵隔淋巴结增大,最大者短径≥lcm,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坏死表现。

l例伴胸腔积液。

3.治疗和随访:36例病例均给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术后均抗真菌治疗。

通过一系列治疗后的追踪随访发现,多数结节病灶。

无论孤立结节或是多发结节,均呈进行性缩小,病灶数目减少;渗fI{性病灶减少或消失;团块病灶内空洞较治疗前稍增大,但空洞壁进行性变薄,周围出现纤维条索灶。

讨论
PC是一种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真菌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丁肺曲霉菌病,在肺真菌病中占第2位Ⅲ。

没有任何肺原发病症和肺结构异常而形成肺隐球菌感染称为原发性隐球菌型肺炎|21。

近20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国外已成为AIDS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同已将其列为乙类传染性疾病。

1.PC的临床:PC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男性多见,本组男略多于女。

以往认为免疫损害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包括糖
·271·
尿病、结节病、白血病、晚期肿瘤、艾滋病(AIDS)以及器官移植者和接受激素治疗者为本病高危人群。

但现在需要重视的是此病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中也占较大比率。

于洪志等闭汇总了1980年。

2007年221例PC中有162例(73.3%)既往无明显基础疾病或易感凶素;范琳等【41报道60例PC中35%为体检发现;庄锡彬等同报道的lo例PC均为无基础疾病的20-30岁青壮年人。

本组3l例(86.1%)均无基础疾病。

同时患者临床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于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本组有8例(22.2%)因体检而发现此病。

由于临床缺乏特异性,该病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达88.6%f3J,所以应引起临床重视。

2.CT特点:发病部位、大小和分布:多数学者峨1认为病变无明显好发部位,双肺各叶均可累及。

也有学者认为病变好发于右肺下叶。

本组右肺略多于左肺,以两肺下叶多见,主要位于外侧基底段、后基底段.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嘲。

因原发性肺隐球菌病为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且通常无临床症状,故病变的大小与患者就诊时间有关,可为小结节,亦可为数厘米大小的肿块或片状影。

病变主要分布于肺外周,本组22例(61.1%)结节、团片状病灶位于肺外带及胸膜下区。

原因可能与隐球菌孢子更容易在外周带定植有关。

肺隐球菌病影像学表现多样174。

本组病例CT表现为:①结节、团块或片状型:占75%(27,36),旱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直径3cm)、团块(直径>3cm)或片状,以多发结节常见,边缘可有分叶、毛刺及胸膜牵拉征,本组有6例(16.7%)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伴胸膜牵拉征。

②浸润实变犁:浸润实变影可旱大叶性或节段性分布,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本组巾6例(16.7%)表现为大片或斑片状实变影,其中5例病变内可见卒气支气管征。

③弥漫混合型:表现为两肺多发斑片状、结节、团块影等多种形态、密度的病灶混合存在。

本组3例(8.3%)。

一般认为病变发展到了晚期町出现混合型病变表
图1单发结竹伴空洞及周l纠晕扯(箭)图2右下肺背段单发团块什小空洞及周吲晕“E(箭J图3aJ两下肺基底段多发结节(箭).h)病理HEx400,肺泡结构破坏,有小灶坏死。

其中日,见大量的圆形、半月形的空泡状小体,有折光性,淡伊红染色。

特染:六胺银(+),P.A.s(+),爱辛蓝染色(+).抗酸染色(一),组织改变为肺隐球菌病图4两肺多发结节、片状病灶图5a)C'r肺窗示右下肺炎症型;b)纵隔窗示增强后有强化.
圈6弥漫混合型,CT肺窗示双肺广泛病灶,空洞。

斑片影混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