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的诗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背诵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旅夜书怀》。

2.2 诗文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理解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内涵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3.2 诗文背景学生能够了解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分享对杜甫思想感情的理解。

4.3 分析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杜甫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课堂初始,教师可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5.2 诗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文的韵律美,体会杜甫的情感。

5.3 诗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探讨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

5.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杜甫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5.5 诗文背诵在课堂尾声,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旅夜书怀》的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5.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有兴趣深入学习杜甫诗歌的学生提供拓展建议。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析等环节,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理解诗文。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总结和学生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评估学生对《旅夜书怀》的理解程度和诗歌鉴赏能力。

七、作业布置7.1 背诵《旅夜书怀》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诗文的背诵,加强记忆。

7.2 诗歌鉴赏练习选取其他杜甫的诗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二语文《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二语文《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增进对杜甫个性的了解,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背诵《旅夜书怀》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二、知识链接杜甫一生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为朝廷建功立业,安史之乱后,在肃宗朝,曾被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不久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又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过上几年安稳日子。

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因为有病,更因为受到排挤,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

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杜甫携家乘舟离蜀东下,经嘉州(四川乐山)、云安(四川云阳),最后到达夔州(四川奉节)。

这首诗是船至渝(重庆)忠(忠县)时创作的。

三、合作研讨3.《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明确(1)《客至》中的“群鸥”:群鸥自由往来,点出环境偏僻,少有人来往,着一“群”字反衬自己的孤单和没有朋友相伴的处境.格调清新.(2)《旅诗》的“沙鸥”:一沙鸥在苍茫天地中,突出其渺小可怜,借以象征自己的身世处境,抒发对生命的感叹。

格调悲苦.四、个性化练笔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五、我的反思六、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阅读诗歌《旅夜书怀》。

2.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的声韵、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理解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阅读诗歌理解作者的艺术创思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课文《旅夜书怀》。

2.相关解析资料和课外延伸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诗歌《旅夜书怀》的课文,让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和作者,引导他们猜测诗歌的主题。

2.请学生朗读诗歌标题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学生阅读诗歌《旅夜书怀》。

2.学生回答问题: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是怎样的?三、诗歌鉴赏(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声韵进行感受和鉴赏,如押韵、节奏等。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以及诗人用词的巧妙之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和展示。

四、文学扩展(15分钟)1.教师让学生了解诗歌《旅夜书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分析和解读,如对比诗歌和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等。

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给予肯定和评价。

2.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感受和体会。

3.教师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旅夜书怀》的主题和情感,还培养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扩展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旅夜书怀》教案2

《旅夜书怀》教案2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旅夜书怀》。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孤独和忧愁,理解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

(2)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包括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3. 诗文情感的把握,理解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诗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3. 能力测试:通过相关的练习题,测试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句的表达意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2.能够理解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4.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评论。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理解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3.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

三、教学难点1.对于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理解;2.对于文学作品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朗读诗歌;2.分组讨论;3.课堂讲解;4.小组活动;5.评价和评论。

五、课程设计第一节:导入1.讲解《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2.让学生读一遍诗歌,并带领学生全体朗读。

第二节: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分组讨论;2.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重点在于诗歌中的伤怀和依依惜别的感情;3.课堂讲解。

第三节:理解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1.小组活动,让学生找出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2.让学生解析,识别诗歌中的诗歌语言运用。

第四节: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1.讲解与《旅夜书怀》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2.让学生探究诗歌中的背景知识是如何影响诗歌的表现;3.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学创作形式。

第五节:评价和评论1.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析《旅夜书怀》的诗歌价值;2.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观点;3.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评论。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美学作品,它也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

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文学知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历史和社会意识本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于《旅夜书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旅夜书怀(导学案)5702中学:邓西谋2017.11.22【学习要求】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⑵危樯:⑶月涌:⑷飘飘: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译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译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译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2. 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答:3. 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二)课堂检测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 )A.咏怀诗 B.山水诗 C.记行诗 D.旅游诗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
4、如果此时不是杜甫而是李白,大家试想会怎样?
欣赏二人形象画面
李白会大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愤世嫉俗之语,李白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容不得委屈,有委屈就要像黄河之水一样一泻千里,奔涌而出,所以世人常常用“豪放飘逸”来描述李白,而杜甫,世人常常用另外的四个字“沉郁顿挫”。
2、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四)赏析第四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首诗中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什么?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
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
四、再读诗歌,走进诗人
生学完之后自由体会朗读尝试背诵。
五、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赏析题模式之一:
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2、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古诗中,鸟的形象还有哪些?
例如:陶渊明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这是一只回家的鸟。
苏轼有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这是一只十分孤傲的鸟。
3、那么杜甫诗中的这只鸟是什么样的呢?(生发言)
这是一只漂泊流浪的鸟,在向天发出追问,追问自己的命运。这是一只发出天问的鸟,应该反映了杜甫当时既无奈又愤怒的心境。我们对比这三种形象,陶渊明的鸟很幸福,苏轼的鸟很有派头,而杜甫的这只鸟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不认输,有博大的心胸。而且诗人在遭遇磨难的时候,往往都会发出自己的天问。命运如此坎坷,生活这样艰难,可是杜甫仍然没有停止写作,仍然在表达着自己,并且呈现给我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灿烂的星空和奔流的江水。

最新高中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

最新高中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
学习目标:1.解读杜甫《旅夜书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领会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民族气节和精神品质
课前案
解题:诗的题目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旅夜书怀》这一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呢?
课中案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联系诗歌每联意象,分析作者首颔联描绘的意境、颈尾联描写的内容、各联运用的手法以及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质疑问难
我的疑问:
拓展迁移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是深受诗评家的好评。

明人胡应麟《时籔》内篇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太白壮语也。

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请大家结合他的评价,就李杜两诗的不同点作简要赏析。

相关链接
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社甫已满53岁,他一直疾病缠身,不时发作。

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路上心情什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

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书怀 教案

旅夜书怀 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篇一: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2.理解并分析《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3.学习欣赏《旅夜书怀》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4.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2.理解并分析《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3.学习欣赏《旅夜书怀》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2.学习欣赏《旅夜书怀》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师简要介绍《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2.教师通过导读、分析和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3.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旅夜书怀》,通过讲解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与讲解:教师通过导读、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揭示诗中表达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3.欣赏与讲解: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旅夜书怀》,讲解其中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

通过讲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魅力所在。

4.诗歌背诵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随后,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展开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5.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表达方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发言,评价学生对于《旅夜书怀》的理解和感受;2.通过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深度,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1.背诵《旅夜书怀》;2.就《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分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篇二: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2.理解并分析《旅夜书怀》的主题和寓意;3.学习欣赏《旅夜书怀》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4.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旅夜书怀》教案2

《旅夜书怀》教案2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思考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

(3)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境的把握。

(2)诗歌情感的体会。

(3)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经典案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及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2. 终结性评价:检查学生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习效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

4. 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诗人及诗歌背景。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诗《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关爱苍生的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深入解读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象。

(2)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出发,深入解读诗歌。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旅夜书怀》。

3. 调查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3. 学生能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

4.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象。

5.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唐朝安史之乱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旅夜书怀》优秀导学案

《旅夜书怀》优秀导学案

《旅夜书怀》优秀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句;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补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学会鉴赏诗句;2、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理解是个内容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

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

“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

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所写的《旅夜书怀》。

(二)整体感知,阅读理解:可采用的不同阅读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的有感情的大声朗读,学生朗读展示,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合作探究:小组研讨,自主设计问题,明确答案。

1、教师给出提示:根据高考的考点,设题角度提示如下:①意象、意境的角度②写景角度③写作手法/情景关系④诗歌语言(炼字、炼句)2、学生小组合作研讨,设计问题及明确答案。

参考:1、本诗的前两联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画面,创设了凄凉孤寂而又雄浑阔大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凄冷之情。

2、本诗前两联采用了怎样的写景角度?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描写的是近景,颔联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

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

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旅夜书怀》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分析杜甫律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旅夜书怀》。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杜甫律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旅夜书怀》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杜甫律诗的鉴赏方法。

2. 理解《旅夜书怀》中的意象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诗歌,巩固知识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人的情感。

(2)分析杜甫律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旅夜书怀》。

2. 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3. 选取一首杜甫的律诗,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实例,掌握杜甫律诗的特点。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旅夜书怀》的文本材料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全文。

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旅夜书怀》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的把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对诗歌中较为复杂的比喻和意象的理解。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掌握。

诗歌情感的深入解读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准备《旅夜书怀》的文本材料。

准备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准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和《旅夜书怀》的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3 文本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意象,解释其深层含义。

5.4 情感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如何通过语言和意象表达出来。

5.5 文化背景讲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旅店文化和书信文化。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分享和讨论。

6.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作业与评估7.1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作业应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出对诗歌的思考和体会。

7.2 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讨论和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旅夜书怀》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旅夜书怀》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旅夜书怀》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旅夜书怀》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夜之书》的主题:夜之书的学习目标:1。

通过文本主题来欣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了解诗歌情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目标1和2。

学生的活动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1.整体感知:根据标记的节拍和押韵背诵诗歌,感知内容。

细草/微风/海岸,危险的桅杆/单人夜/。

星翠/平野/郭、岳勇/大江/。

姓名/文章/书籍,官方回复/旧病/。

漂浮的/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天地/一个/沙子。

2、课文研究1通过单词“Battle”思考背景:标题中的第一个单词是“Battle”。

你能从中读到什么?2.通过单词“夜”观察真实场景(1)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你告诉我们什么信息?⑵ 这首诗中哪些诗句与“夜”相对应?(3)欣赏作者两首诗中描绘的意境。

首先,图像是什么?它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意境),有什么特点?(4)在这首诗的三行和四行中,星星低,田野宽,月亮波涛汹涌,河流东流。

这两条线气势恢宏,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分析诗人在这两句山水诗中的感受?使用了什么技术?学生活动部分个性学习部分个性学习第三部分通过“书心”理解真理(1)“书心”,即写感情和表达感情。

再读一遍这首诗的“书胸”部分。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om](3)为什么诗人闻名于世?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5)尾联:诗人自怨自艾。

为什么?(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课堂测试:阅读下列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阁夜①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②霜雪霁寒宵。

第五节的锣鼓声悲壮,三峡星河的影子摇曳。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跳马③ 在黄土中结束,人事的声音书是孤独的。

【注】①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班级编号编写时间《旅夜书怀》(第1课时)贾克文边强2014、12 【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课前导读】一、字词释疑。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旅途的夜晚⑵危樯:高高的桅杆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⑷飘飘:漂泊二、初解诗意。

师生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旅”有“旅居”的意思。

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与“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应。

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旅夜书怀》教案2

《旅夜书怀》教案2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抒怀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旅夜书怀》的译文、注释、背景介绍等。

2. 学生用书:古诗文选本或教材。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提问:同学们对《旅夜书怀》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孤舟”、“夜雨”、“浮云”等。

(2)教师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旅夜书怀》。

(2)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旅夜书怀意象:孤舟、夜雨、浮云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情感:思念家乡、感慨人生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在读后感中提出的疑问或深刻见解进行反馈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思考: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④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阔岸、平野、大江——孤舟——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诗人命运的写照。
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倌、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
【教学流程】
1、导入
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所写的《旅夜书怀》
2、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艺术书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①“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②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⑤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效果: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手法:直抒胸臆对比
4、小结: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主旨: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感慨。
3、赏析文本
(1)通过“旅”字看背景: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5、、拓展延伸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①“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②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③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旅夜书怀(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一应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应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