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导学案1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课前导读】一、字词释疑。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qi 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旅途的夜晚⑵危樯:高高的桅杆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⑷飘飘:漂泊二、初解诗意。
师生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旅”有“旅居”的意思。
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与“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应。
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诗史”。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课堂导学】一、分析鉴赏。
《旅夜书怀》导学案(学生版)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班级编号编写时间《旅夜书怀》(第1课时)贾克文边强2014、12 【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课前导读】一、字词释疑。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⑵危樯:⑶月涌:⑷飘飘:二、初解诗意。
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课堂导学】一、分析鉴赏。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拓展探究。
1、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2、比较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两诗的异同。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李白杜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④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阔岸、平野、大江——孤舟——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诗人命运的写照。
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倌、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
【教学流程】
1、导入
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所写的《旅夜书怀》
2、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艺术书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①“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②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答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5702中学:邓西谋2017.11.22【学习要求】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⑵危樯:⑶月涌:⑷飘飘: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译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译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译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2. 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答:3. 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二)课堂检测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 )A.咏怀诗 B.山水诗 C.记行诗 D.旅游诗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第周第课时总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感受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2.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
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
“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二、整体感知1、诵读(范读、自由读、学生读)2、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三、赏析诗歌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宁静而又冷寂的江边夜景。
后四句抒发了老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与失意痛苦之情。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
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颔联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你认为这两句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其实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
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悲从中来,悲愤难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这是正话反说。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江苏省宿迁中学高二语文《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增进对杜甫个性的了解,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背诵《旅夜书怀》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二、知识链接杜甫一生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为朝廷建功立业,安史之乱后,在肃宗朝,曾被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不久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又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过上几年安稳日子。
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因为有病,更因为受到排挤,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
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杜甫携家乘舟离蜀东下,经嘉州(四川乐山)、云安(四川云阳),最后到达夔州(四川奉节)。
这首诗是船至渝(重庆)忠(忠县)时创作的。
三、合作研讨3.《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明确(1)《客至》中的“群鸥”:群鸥自由往来,点出环境偏僻,少有人来往,着一“群”字反衬自己的孤单和没有朋友相伴的处境.格调清新.(2)《旅诗》的“沙鸥”:一沙鸥在苍茫天地中,突出其渺小可怜,借以象征自己的身世处境,抒发对生命的感叹。
格调悲苦.四、个性化练笔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五、我的反思六、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高二语文A部(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羁旅诗常见的思想内容。
2、掌握本诗的艺术特征。
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2、掌握本诗的艺术特征。
学习准备: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歌内容情感2、预习导学案前置性补偿,了解相关常识。
一、前置性补偿1、概念: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2、常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浮萍、飞蓬等3、常见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4、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反衬哀情。
②侧面落笔(想象)。
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5、羁旅诗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孟浩然《宿建德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6、写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句的表达意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2.能够理解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4.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评论。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理解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3.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
三、教学难点1.对于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理解;2.对于文学作品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朗读诗歌;2.分组讨论;3.课堂讲解;4.小组活动;5.评价和评论。
五、课程设计第一节:导入1.讲解《旅夜书怀》的背景和作者;2.让学生读一遍诗歌,并带领学生全体朗读。
第二节: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分组讨论;2.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重点在于诗歌中的伤怀和依依惜别的感情;3.课堂讲解。
第三节:理解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1.小组活动,让学生找出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2.让学生解析,识别诗歌中的诗歌语言运用。
第四节: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1.讲解与《旅夜书怀》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2.让学生探究诗歌中的背景知识是如何影响诗歌的表现;3.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学创作形式。
第五节:评价和评论1.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析《旅夜书怀》的诗歌价值;2.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观点;3.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评论。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美学作品,它也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
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文学知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历史和社会意识本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于《旅夜书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旅夜书怀(导学案)5702中学:邓西谋2017.11.22【学习要求】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⑵危樯:⑶月涌:⑷飘飘: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译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译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译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2. 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答:3. 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二)课堂检测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 )A.咏怀诗 B.山水诗 C.记行诗 D.旅游诗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旅夜书怀导学案
欣赏二人形象画面
李白会大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愤世嫉俗之语,李白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容不得委屈,有委屈就要像黄河之水一样一泻千里,奔涌而出,所以世人常常用“豪放飘逸”来描述李白,而杜甫,世人常常用另外的四个字“沉郁顿挫”。
2、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四)赏析第四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首诗中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什么?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
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
四、再读诗歌,走进诗人
生学完之后自由体会朗读尝试背诵。
五、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赏析题模式之一:
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2、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古诗中,鸟的形象还有哪些?
例如:陶渊明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这是一只回家的鸟。
苏轼有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这是一只十分孤傲的鸟。
3、那么杜甫诗中的这只鸟是什么样的呢?(生发言)
这是一只漂泊流浪的鸟,在向天发出追问,追问自己的命运。这是一只发出天问的鸟,应该反映了杜甫当时既无奈又愤怒的心境。我们对比这三种形象,陶渊明的鸟很幸福,苏轼的鸟很有派头,而杜甫的这只鸟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不认输,有博大的心胸。而且诗人在遭遇磨难的时候,往往都会发出自己的天问。命运如此坎坷,生活这样艰难,可是杜甫仍然没有停止写作,仍然在表达着自己,并且呈现给我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灿烂的星空和奔流的江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①杜甫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桅杆高竖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在拖着老病之身的诗人眼前,出现的是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诗人感到的是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还是自身的渺小、前途的迷茫?细草微风岸,危樯②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③,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④,官应老病休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永泰元年(765年),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
这首诗是他从成都到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的途中写的。
旅夜,旅途之夜。
②危樯:高高的桅杆。
危,高。
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③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④名岂文章著: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这一句和下一句都是反其意而写的。
⑤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杜甫实因上疏救房琯(guǎn)触怒肃宗而被罢官。
房琯(697—763)曾任宰相,后因兵败被贬。
应,认为是、是。
【思考讨论】1.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旅夜”?夜色下的诗人会有怎样的感受?2.这位夜色下的孤单的老人在想些什么呢?【合作探究】杜诗中的漂泊情怀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拓展阅读】古诗中的漂泊情怀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文学常识:“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写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三、解题:旅夜书怀: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四、整体感知诗意:首联: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
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颔联:诗人就舟而居。
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飘荡着。
颈联: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尾联:“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五、赏析(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意象有: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画面:(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制作人:于莉娜一、教学目标1、学会诗歌意境题的答题方法,提高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二、杜甫简介与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711-746)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岁-44岁)(746-755)他在长安再次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选。
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但一直将其闲置。
其生活困苦艰难。
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弃而不作,旋被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48岁)(755-759)安史乱起,杜甫被安火乱军所俘,被困在长安近一年,后越过战争最前线,冒死逃脱,达于行在,肃宗任为左拾遗,旋因谏房馆事激怒肃宗,遭疏远,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到秦州到同谷、到成都。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759-770)漂泊西南,曾在杜甫草堂过过一致闲适雅致的宁静生活,他与妻子孩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严武去世后,携家由三峡出蜀。
曾在奉节小住,旋漂泊于今湖北湖南一带,以船为家,备受流离困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苦。
于770年困死于一条破船上。
三、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羁旅诗:“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介绍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景抒情诗。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书写自己的情怀。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逝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诗歌大意参照课本37页的注释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注意朗读的节奏:缓慢、低沉,重读的字眼有哪些?节奏如何把握?(在诗歌里标出来)二、感悟杜诗,互动解疑1、缘景明情,感悟意境(提前写在白板上)放飞想象的翅膀,用你自己的语言呈现前两联的画面,写完之后能用简笔画把涉及的景呈现出来更好。
并思考前两联分别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深入探究,知人论世结合杜甫生平,谈谈你对颈联、尾联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后世文人的评价:白居易: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导学案制作人:王静授课时间:2010-11-12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借助想象和联想,置身诗歌意境。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一、预习导引:你能写出杜甫诗文中的哪些名句?杜甫的诗风:二、整体感知:(1)、分析题目的含义,并思考题目照应诗中的哪几个字?(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三、品味鉴赏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历来传诵的名联。
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有人说作者是以“壮景”写“喜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那只“沙鸥”。
(提示:可从环境、形象、神态、动作等方面描述。
)四、合作探究:结合颈联,探究诗歌的情感及诗人的人格魅力,为《旅夜书怀》加一个副标题。
五、拓展延伸:1、联系第一单元,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2、练习巩固: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试分析这首诗与《旅夜书怀》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六、知识补充:(后人对杜甫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矣。
——元稹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王安石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七、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
2、整理学案并上交。
旅夜书怀 导学案 学生版
总课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课时1课时课题旅夜书怀课型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的意象特征,总结并掌握诗歌意境型的答题步骤。
2、把握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合作探究补充内容任务一预习导学1、背景简介大诗人杜甫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在45至48岁期间遭受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又身陷囹圄。
为房上疏,险遭杀身之祸。
最后漂泊西南,寓居成都,生活窘困,经常受冻挨饿。
凡此种种,就使杜甫长期情志挹郁,备受屈辱;又饥寒交迫,后天失养,因而他原本健康的身体逐渐被疾病占领,以致恶性循怀,每况愈下,最终难登寿域之城。
而其诗风也较前期为之一变,更加沉郁顿挫,浑厚凝重。
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
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他的好友李白、房、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
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2、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3、再读诗歌,感知全诗,说说诗眼是什么。
任务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下列问题)1、首联诗人抓住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颔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结合作者的境遇,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4、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任务三达标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山水名篇历来为人们称道,请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杜甫《旅夜书怀》导学案(含答案)复习进程
旅夜书怀(导学案)5702中学:邓西谋2017.11.22【学习要求】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⑴危樯.()⑵月涌.()⑶沙鸥.()⑷何所似.()2.词语(解释词语)⑴旅夜:⑵危樯:⑶月涌:⑷飘飘:3.填空⑴本诗的作者,字,自号,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
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
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译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译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译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答:2. 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答:3. 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二)课堂检测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 )A.咏怀诗 B.山水诗 C.记行诗 D.旅游诗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旅夜书怀》 杜甫 比赛课一等奖导学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去鉴赏诗歌,领略杜甫的人格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会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去鉴赏诗歌三、教学难点领略杜甫的人格魅力。
四、教学过程【附原诗】旅夜书怀①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②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③,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④,官应老病休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永泰元年,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
这首诗是他从成都到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的途中写的。
旅夜,旅途之夜。
②危樯:高高的桅杆。
危,高。
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③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④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这一句和下一句都是反其意而写的。
⑤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杜甫实因上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而被罢官。
房琯曾任宰相,后因兵败被贬。
应,认为是、是。
【写作背景介绍】政治失意——房琯曾任宰相,后因兵败被贬。
杜甫上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后被罢官。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难再实现。
失去依托——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颠沛流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年老多病——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
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
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
(一)缘景明情,合作探究1.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颔联历来为人称道,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描绘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和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夜书怀》导学案
文题解读
一、诗人名片
杜甫——困居长安十年
35 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长安却一再碰壁。
大约在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是杜甫这段时期生活的形象写照,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
二、诗词故事
双雄会
杜甫33 岁时,在洛阳与大自己11 岁的李白相识了。
这是两个伟大的诗人的第一次相见,由于个性原因,李白当杜甫为尘世中人,枯燥乏味;杜甫当李白行动恍惚,耽于梦想。
杜甫写给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也赠杜甫同样不客气的诗: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不过,这不妨碍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
三、文题背景
此诗是成都尹严武去世,杜甫在川中失去依靠,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船东下,在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舟中所作。
诗人写出了孤舟月夜、大江阔野中,对仕途绝望、生活无着、孤独漂泊的凄凉感受。
文本赏读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细草/微风/岸,危檣/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 一/沙鸥。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前两联写景,融情于景。
颔联境界阔大,但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和凄怆心情。
后两联“书怀”,颈联为反语,表达诗人愤愤不平之情。
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二、悟读,诗情画境
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江岸边,夜间停泊着一只高桅孤立的小船。
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辽阔;月影波动,大江无声汹涌奔流。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
天地苍茫,有谁能,识我江郎才俊?沙鸥飘零,只能空叹息茫茫星空,泣笑苍天;人似沙鸥,惟有空怅惘人寰无限,丛生愁怨……
三、品读,鉴赏评析1.杜甫诗极讲究章法,请结合本诗分析该作品结构布局的妙处。
答案这首诗在结构章法方面很有特点。
标题为“旅夜书怀”,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抒感怀,布局整齐。
写景部分,由近而远,由细微而广阔,层次分明。
书怀部分,与景交融,自然贴切。
结尾将自己比做“天地一沙鸥”,“天地”与前景相应,“一”与开篇“独”字相应,使作品形成一个整体,严谨而有章法。
2.颔联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 (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不赞同。
这种说法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是以乐景
写哀情。
3.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人在心情不好时,会把话倒过来说。
作者此时处境艰难,落魄失意,就用反话自嘲,而且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特别是后半句)。
文本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旅夜书怀》中
“沙鸥”和本诗中的“孤雁”都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请概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沙鸥”是作者抒发悲怀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孤寂落寞的感伤。
“孤雁”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表达了作者对知己亲朋的思念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