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海水的性质》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学历案-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学历案-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海水的性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海水的性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掌握海水性质对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并培养其综合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基本物理性质,了解海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阅读地图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学习如何探究和认识海水的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提高其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海水性质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技能运用评价: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评价其学习态度和对海洋环境的认识。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海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学习主题。

2. 新课学习:(1)海水的温度:介绍海水的温度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海水的盐度:讲述海水的盐度概念、分布特点及成因。

(3)海水的密度:探讨海水的密度与温度、盐度的关系及其对海洋环流的影响。

(4)海水的化学性质:简述海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海洋环境的作用。

3. 课堂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温度、盐度对海水密度的影响,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海水性质对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海水性质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对密度的影响。

同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海水性质对海洋环境的具体影响。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应反思自己在知识理解、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总结学习经验。

3-2海水的性质(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2海水的性质(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2海水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三大海水性质的概念。

(2)理解影响三大海水性质的因素。

(3)掌握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时空分布规律。

(4)理解不同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纬度的海水温度分布图表,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2)通过世界海水盐度和密度分布图分析海水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主要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海水的性质存在的时空变化规律。

2.理解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观看短片:《蓝色星球2》自然界中,没有什么地方会比大海更让人类心驰向往,那里狂野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充满无穷魅力,让人神魂颠倒。

人类奔向地球上面积最广阔,但又知之甚少的海洋,进行一次紧张激烈的探险。

从冰雪覆盖的极地海域到颜色变幻无穷的珊瑚岛礁;从风暴袭扰的大西洋到伸手不见五指、充满奇特物种的漆黑深海海底;人类体验海洋最为野性的一面,去认识那些令人惊异的新景观,匪夷所思的新生物物种。

【新课讲解】(一)海水的温度1.根据图一,海洋总体收入与支出是否相平衡?不同纬度的热量分布情况如何?该热量分布是否与图的温度变化相吻合?由此能得出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世界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2.根据我国夏季和冬季海洋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两图),能够得出什么结论?3.对比纬度相当的不同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分别与其附近地区作比较,能得出什么样的分布规律?4.太平洋170°W附近纬度由高到低垂直方向上的水温有什么共同点?5.总结以上规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例图得出影像海水温度的其他因素:为什么南北半球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变化的幅度不同?根据分析得出结论:(1)对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水温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备注
导入:
(展示莺歌海食盐)播放纪录片视频:《海南的盐场》
给出问题:视频中讲到的莺歌海盐场具备哪些晒盐的优势条件呢?
PPT呈现课标和学习目标。
引导读图并回答问题,并对回答的同学给予肯定的表扬和鼓励。
请学生看图思考:
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
总结以上规律,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例图得出影像海水温度的其他因素。
教师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有没有同学游泳喝过海水?(请一位学生说感受。)
追问:为什么又苦又咸啊?引出盐度的概念。
分小组合作探究:规律分析组、规律归纳组、规律绘图组、因素组、影响组、公平裁判组
巡视学生探究情况,引导学生看图,找出规律。
4.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海洋的认识,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海洋,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1.理解海水的性质存在的时空变化规律。
2.理解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温度、盐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标”特别强调“运用图表资料”,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读懂图表信息,总结归纳各个性质的分布规律,通过对比区分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再通过运用自然规律、结合影响因素解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水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之一,而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中,海水的理化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三章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微观表现,同时对第三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海水性质的时空分布规律”没有在新课标中提及,却是课标要求的隐含条件,为本课重点内容。

4.2 海水的性质 教案-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4.2 海水的性质 教案-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掌握海水温度的水平与垂直变化、时间变化规律。

(地理实践力)2.结合图表文字材料探究海水温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自然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4.通过海水温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1.通过图文资料掌握海水温度的水平与垂直变化、时间变化规律2.结合图表文字材料探究海水温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3.等温线的判读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视频:警钟已敲响,电影《后天》的预言或将实现。

2004年热播的美国电影《后天》讲述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温度的异常,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毁灭性的灾害故事,你认为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吗?(通过视频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思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新课讲授海水温度一、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1、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主)海水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注意海洋与陆地比较有何不同?答:陆地地面热量支出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

(联系旧知识,理解突破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一年中,全球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但不同海区、不同季节热量收支不平衡。

不同季节:如冬季到夏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上升。

夏季到冬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下降。

二、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1、水平分布同一海区:夏季高,冬季低。

(太阳辐射)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太阳辐射)【小组合作探究】1、南北半球海域等温线变化有何不同,试分析原因。

2、北太平洋30°N附近大洋东岸和西岸等温线分布有何不同,试分析原因。

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北半球等温线更弯曲(海陆分布)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经过海区大于寒流经过海区。

(洋流)2.垂直分布【小组合作探究】上层海水——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为什么?)深层海水(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为什么?)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导热率很低。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2节海水的性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2节海水的性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2.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分析海水性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热量收入——太阳辐射热量支出——海水蒸发 (2)其他因素: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增加而变化,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2)水平分布规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季节分布规律: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3.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水温度影响因素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深度 ①海洋表层,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②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纬度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季节变化 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不同海域水温状况人类的渔业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海域比较明显。

(3)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的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

二、海水的盐度1.含义: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2.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2)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3)入海径流状况: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较低。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利用海水晒盐。

(2)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3)影响海水养殖。

(4)随科技发展,海水也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特别提醒]高纬度地区的结、融冰量的大小,也会影响海水盐度,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海水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如盐度、温度、密度、压力等。

2. 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原理,如波浪、潮汐等。

3. 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海水运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影响,以及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实际操作和数据处理,例如海水盐度、温度的测量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和相关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温度计、盐度计、压力计等。

3. 准备案例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海水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实验场地,确保安全和实验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大海,感受大海的魅力。

2. 引出课题《海水的性质》。

3. 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新课教学1. 海水温度(1)展示海水的温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介绍海水的温度来源和测量方法。

(3)阅读教材,了解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4)分组讨论,探究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5)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2. 海水盐度(1)展示海水的盐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介绍海水的盐度来源和测量方法。

(3)阅读教材,了解世界各大洋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

(4)分组讨论,探究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5)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3. 海水密度(1)介绍海水密度的观点和测量方法。

(2)阅读教材,了解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3)分组讨论,探究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4)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4. 海水运动(1)介绍海水的运动形式——波浪和潮汐。

(2)阅读教材,了解影响海水运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分组讨论,探究人类活动对海水运动的影响。

(4)分享讨论效果,教师总结。

5. 教室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室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讨论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的地方。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2节《海水的性质》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2节《海水的性质》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2节《海水的性质》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海水的性质》。

第三章讲述地球上的水。

水是生命的摇篮。

具有丰富的水,是地球不同于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

水的三态变化,使得水在不同水体之间、不同空间之间循环运动,促进了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主要有哪些地理意义?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存在怎样的时空分布规律?海水的运动具有哪些特征?本章内容包括三节,讲述水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海水的性质,是关于海洋的知识,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8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地图和活动形式阐述海水的温度变化及分布情况、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及环境的影响。

然后教材以图表、活动形式阐述海水的盐度分布情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最后教材以图表形式阐述海水的密度变化情况。

本节内容分为“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和“海水的密度”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了解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海洋的认识,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培养读图、阅读、概括和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3.2《海水的性质》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3.2《海水的性质》教案

3.2 海水的性质教材分析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图表等资料=读图+理解。

说明,将图像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

抓住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重点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同学对这块学问比拟生疏,多举例以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把握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二〕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因素。

〔三〕地理实践力结合海水温度预报,选择适宜的海滨浴场进行游泳活动。

〔四〕人地协调观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评价相关生产生活实践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式,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入手,导入新课。

〔二〕推动新课探究一海水的温度1.老师课件展现以下问题: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有哪些?海水分布有何规律?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简要说明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同学阅读课本P50、P51全部内容,思索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同学展现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老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5.师生互动完成P52活动。

〔过渡〕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布袋盐场是我国闻名的盐场。

探究二海水的盐度1.同学分组活动:全班分三组分别从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绽开争论〔先阅读、思索,再争论〕。

代表展现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3.师生互动,探究P54活动。

〔过渡〕吃水深度,简称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局部的垂直距离。

吃水深度与水的浮力有关,浮力大小直接取决于海水密度。

探究三海水的密度1.同学自学:阅读课本P55正文与图3.16,总结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老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3.师生互动,探究课本P56自学窗。

〔三〕课堂小结海水性质:温度、盐度、密度;分布:纬向变化、垂直变化。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学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学案

海水的性质【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主要因素。

2.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分布规律。

3.据图表信息,理解全球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并学会分析世界盐度最高及最低的海域原因。

【学习重点】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难点】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新知学习知识点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因素: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状况。

(1)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2.分布规律。

3.海洋温度影响(1)影响生物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2)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越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4.海水对大气温度调节作用(1)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的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的气温变化慢。

(2)从区域尺度来说,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思考1:海水温度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提示:受太阳辐射(纬度、季节)、沿海的地形、气象、洋流、海陆分布、海水深度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点二:海水的盐度1.盐度: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指1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2.影响盐度因素(1)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2)近岸海区:海水盐度受到入海径流等因素的影响。

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下图)。

知识链接:1.下图反映的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下图反映的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海深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

3.影响盐度的因素易误辨析:海水盐度越大,产生的浮力也就越大,轮船吃水线越浅。

知识链接: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的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西侧的大西洋海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高,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教案海水的性质对人类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而要理解这个影响,首先要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等基本概念。

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是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不同季节和不同维度的海水温度分布图表来分析的。

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辐射、气候、地形等。

海水盐度和密度的概念可以通过图表资料来分析它们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主要影响因素。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三大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它们的应用。

在研究评价中,学生需要通过读取图表信息寻找规律的过程,并通过识记规律来解释现象的过程,这是教师在设计评价题时的关注点。

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三章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微观表现,同时对第三节的研究起到铺垫作用。

海水性质的时空分布规律没有在新课标中提及,但却是课标要求的隐含条件,为本课重点内容。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物理和化学课上已经接触了温度、盐度、密度和物质的三态变化等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可以迁移运用到对海水理化性质的概念解释中。

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也为学生提供了对海洋水体的大致分布的宏观了解。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更加细致地认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海水的运动类型。

冬季则下降,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影响,夏季太阳光照时间长,海水受到光照和热量的影响,温度升高,而冬季光照时间短,温度下降。

同时,海洋深处水温较低,因为深处受到的太阳光照较少,热量也较少,所以温度较低。

二、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引导读图:投影“全球海洋盐度分布图”,“全球海洋密度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图表,分析海水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一:海洋中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海洋深处盐度较高,这是因为海水中的盐分不断积累,而水分蒸发和冰川融化等过程会使海水盐度升高。

结论二:海水密度随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而变化,盐度和温度越高,密度越大,海水深处密度较大,这是因为深处温度较低,盐度较高,导致密度较大。

三、海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引导思考:让学生思考海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海水中的盐分可以用于制盐,海水中的热量可以用于发电等。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教案教案: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水的组成和性质。

2.掌握海水的密度、盐度、温度等基本概念。

3.掌握海水中常见的离子成分和溶解气体。

4.了解海水的分布和运动。

5.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各种水体的特点,引出海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水体之一,并向学生展示一些海洋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

2.概念解释与讲解(15分钟)介绍海水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海水是由水和溶解在其中的各种物质构成的,主要包括盐类、气体、悬浮物质等。

说明海水的盐度、密度和温度等会随水体的深度、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以及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

3.实验和观察(3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海水的特性。

创设实验场景,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盐度、密度和温度的测量。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依次进行测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讲解实验结果与分析(20分钟)5.对比与总结(15分钟)通过对比不同海域的海水性质差异,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对海水性质的影响。

让学生意识到海水性质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并思考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

6.拓展与应用(15分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了解和讨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思考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辩论、撰写报告或展示等形式的表达。

7.小结与回顾(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理解的要点,检查学生对海水性质的掌握程度,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各种海洋的图片和短视频,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器材和试剂:盐度计、密度计、温度计、海水样本。

3.教学PPT:用于展示实验步骤、数据和分析。

4.参考书籍:提供相关课本或参考书籍,供学生查阅。

四、教学评价方式:1.书面测试:出一份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多种题型的测试,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海水温度的基本因素:海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01收支情况,热量来源主要是□02太阳辐射,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是□03海水蒸发。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04递减,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05较小,保持低温。

(2)水平分布:表层水温由□06低纬向□07高纬递减。

(3)季节分布:夏季普遍□08高于冬季。

3.影响水温的其他因素表层水温还受到□09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4.海水温度的地理意义(1)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10结冰期,通航时间□11较短。

(3)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12调节作用。

1.判断正误。

(1)相同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没有差异。

(×) (2)大气运动不影响海水运动。

(×) 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水深度 B .海水运动 C .大气运动 D .太阳辐射答案 D解析 海洋表层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

3.说明海水对气温调节作用的表现。

提示 海水比热容大,因此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于陆地。

沿海地区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二、海水盐度1.概念:海水中盐类物质的□01质量分数。

2.平均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0235‰。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气候: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03高;蒸发量越□04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05低。

(2)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06较低。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07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08赤道和两极逐渐□09降低。

5.海水和海洋盐类物质的开发利用(1)利用海水晒盐:日照□10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2)利用海水制碱。

(3)发展海水养殖。

2022版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3.2-海水的性质-含解析

2022版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3.2-海水的性质-含解析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能够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2.通过了解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促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好地利用海水。

(人地协调观)3.能够运用海水的性质的相关知识,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地理实践力)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海水的温度1.海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① 收支 情况。

(1)热量收入: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

(2)热量支出: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1)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

1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② 较大 ,而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2)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Ⅰ.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③ 低纬 向④ 高纬 递减。

Ⅱ.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⑤ 高 于冬季。

3.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主要因素{热量收支状况(纬度)季节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 4.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⑥ 海洋生物 的分布,影响人类的渔业活动。

海洋⑦ 表层 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2)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对大气温度有调节作用。

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二、海水的盐度1.盐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指10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

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⑧35‰ 。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1)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⑨两极逐渐降低。

(2)一般近岸地区的海水盐度比外海或大洋低。

3.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1)影响外海或大洋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⑩海水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

(2)影响近岸地区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气候(降水量和蒸发量)、海域封闭程度、⑪入海径流。

2.5.1 海水的性质导学案(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5.1 海水的性质导学案(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五节第一课时海水的性质导学案1海水盐度的意义,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水温度的意义、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水密度的意义,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图表等材料,分析海水的盐度、温度、密度等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区域图文材料,掌握区域内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特点,并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人地协调。

1.海洋概况(1)海洋: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

(2)洋:海洋的______部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0%。

【答案】中心(3)海:海洋的______部分,主要分布在大陆的边缘。

【答案】边缘2.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性质主要指海水的、和。

从宏观上看,世界大洋的盐度、温度和密度分布的特征是:在表层大致沿分布,即东西方向上的变化 ,而在经向,即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却十分 :在垂直方向上,基本呈分布,且随深度的增加,水平方向上的差异逐渐 ,深层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分布。

【答案】盐度、温度、密度;纬向呈带状;小,显著;层状;缩小;均匀二、海水的盐度1.含义: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来量度。

2.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答案】35‰3.海水中主要的溶解盐类: (味咸)和 (味苦)。

【答案】氯化钠、氯化镁4.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因海区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

赤道附近盐度稍低, 盐度较高,高纬度海区盐度偏低,从赤道向两极呈现 形分布。

一般而言,降水 、 强烈的海域海水盐度偏高,降水 或有大量 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偏低。

盐度最高,超过40, 盐度最低,平均只有7‰-8‰。

【答案】副热带海区,马鞍,稀少、蒸发,丰沛、径流,红海、波罗的海5.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与蒸发量寒暖流结冰、融冰淡水注入6.海水盐度的垂直分布规律(1)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海水温度的基本因素:海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01收支情况,热量来源主要是□02太阳辐射,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是□03海水蒸发。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04递减,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05较小,保持低温。

(2)水平分布:表层水温由□06低纬向□07高纬递减。

(3)季节分布:夏季普遍□08高于冬季。

3.影响水温的其他因素表层水温还受到□09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4.海水温度的地理意义(1)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10结冰期,通航时间□11较短。

(3)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12调节作用。

1.判断正误。

(1)相同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没有差异。

(×)(2)大气运动不影响海水运动。

(×)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A.海水深度B.海水运动C.大气运动D.太阳辐射答案 D解析海洋表层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

3.说明海水对气温调节作用的表现。

提示海水比热容大,因此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于陆地。

沿海地区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二、海水盐度1.概念:海水中盐类物质的□01质量分数。

2.平均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0235‰。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气候: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03高;蒸发量越□04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05低。

(2)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06较低。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07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08赤道和两极逐渐□09降低。

5.海水和海洋盐类物质的开发利用(1)利用海水晒盐:日照□10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2)利用海水制碱。

(3)发展海水养殖。

(4)发展海水淡化补充□11淡水。

,1.判断正误。

(1)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是3.5‰。

(×)(2)赤道地区海水温度最高,因此表层海水盐度最高。

(×)2.长江口附近海区,海水盐度最低的季节是()A.春B.夏C.秋D.冬答案 B解析夏季,长江流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大量淡水流入海洋,降低了海水盐度。

3.为什么渤海是我国海水盐度最低的海域?提示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小;有多条河流注入大量淡水,降低了海水盐度;海域较为封闭,海水交换少。

三、海水密度1.概念:单位体积内海水的□01质量。

2.影响因素:温度、□02盐度和深度(压力)(1)表层海水密度与□03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2)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04低。

3.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05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2)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06增大。

4.对深海探测、深海航行具有一定的影响。

,1.判断正误。

(1)海水的密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2)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2.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不包括()A.温度B.盐度C.深度D.光照答案 D解析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包括温度、盐度和深度。

3.说明海水密度和盐度的关系。

提示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任务探究海水的温度2018年7月20日,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启航,7月30日,考察队抵达北极圈,为了纪念这一时刻,队员们在平台上摆出了国旗、队旗,并且摆出了9北66°34′的造型。

在最北到达北纬84°48′并进行冰站作业后,“雪龙”船放弃穿极计划决定南返继续进行科考作业。

9月26日,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上海。

下图为我国第9次北极科考瞬间照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指出我国选择7~9月进行北极科学考察的原因。

(2)比较上海附近海域和北极地区水温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据照片说明海水温度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成果展示](1)7~9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冰洋地区海水温度高,极冰大量融化,利于科考。

(2)上海附近海域水温高,北极地区水温低。

上海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北极地区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3)海水温度低,海域结冰,不利于海洋航行。

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读海洋水温曲线图,完成(1)~(2)题。

(1)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海水比热容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2)图中①曲线表示的是某地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B.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上升C.水深1 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D.大陆架海区,水温变化最小科学思维海水温度的分析思路第(1)题,读曲线②可知,纬度增加,水温降低,故曲线②示意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

第(2)题,读图可知,曲线①的表层水温在25 ℃左右,说明该地纬度较低;大致以1 000米深度为界,0~1 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1 000米以下,水温基本不变。

[答案](1)D(2)C提升运用能力读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A表示海水热量的支出B.曲线B表示海水热量的收入C.C区域表示海水热量的亏损D.D区域表示海水热量的亏损答案 D解析低纬海区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故曲线A表示海水热量的收入,曲线B表示海水热量的支出,C区域表示海水热量盈余;中高纬海区热量收入小于支出,D区域表示海水热量亏损。

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②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运动带走的热量③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④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支是不平衡的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 A解析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不同季节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不同,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也是不平衡的;对全球来说,年内海洋的热量收支是平衡的。

任务探究海水的盐度海水表层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下图为全球降水量和蒸发量随纬度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找出全球最缺水的纬度带。

(2)由此判断,全球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纬度带是哪里?(3)海洋表层温度最高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地区,这一海区为什么没有成为盐度最高的海区?(4)南半球40°~60°地区与北半球同纬度相比,降水量大,但海水盐度也高,原因可能是什么?[成果展示](1)南纬20°~30°的副热带地区。

(2)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海区。

(3)赤道赤道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降水对表层海水盐度有稀释作用,因此并非为盐度最高的海区。

(4)南半球40°~60°地区大部分为海洋,而北半球同纬度地区,陆地面积比重较大,入海径流丰富,导致盐度降低。

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气候: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01低;反之较高。

(2)洋流:同一纬度海区,有□02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03低。

(3)河流: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04低。

(4)结冰与融冰:有结冰现象的海区,结冰后,盐度偏□05高;融冰后,盐度偏□06低。

(5)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高,与其他海域海水交换越□07少,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2.规律:从南北半球的□08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1)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旺盛,蒸发量□09大于降水量。

(2)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降水量□10大于蒸发量。

(3)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11小。

(4)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12多。

下图为欧洲局部海域等盐度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1)~(3)题。

(1)L1到L2沿线盐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

(2)A海域盐度较高的原因是________。

(3)B海域是世界盐度________(填“最低”或“最高”)的海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思维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第(1)题,读图可知,从L1到L2盐度先增大后减小。

第(2)题,A海域受暖流影响盐度较高。

第(3)题,读图可知,B海域为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

原因与降水多,蒸发弱,河水流入,海区封闭有关。

[答案](1)先增大后减小(2)受暖流影响(3)最低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降水较丰沛;沿岸径流汇入;海区较封闭提升运用能力读某海域等盐度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示海域盐度普遍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A.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少,蒸发强C.河流补给少D.海水利用量大答案 B解析读图,根据海陆轮廓、陆地形状、纬度等可知,该海域为红海。

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主要是因为位于副热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其次还有周围陆地上无淡水注入、海域较封闭等原因。

2.该海域盐度分布规律可以表明()A.印度洋是这里海水交换的主要水源B.北回归线处降水最少C.两岸国家都是无流国D.沿海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红海的盐度北部高于南部,主要原因是南部海水通过海峡与印度洋相通,与印度洋存在海水交换,盐度略低。

任务探究海水的密度材料一海水密度大,海水的飘浮能力强。

经常出海航行的人都知道,轮船的“吃水”(船体在水面以下的深度)在不同海区不同,这与海水的密度有关。

材料二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 300米的海底。

导致129名船员全部遇难。

材料三下图为世界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表层海水密度最低的海区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60°N海区比60°S海区海水表层密度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一艘满载的油轮自波斯湾出发,到目的地上海。

沿途吃水深度变化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4)推测“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最可能的原因。

[成果展示](1)赤道偏北海区温度高,密度小(2)低大量入海径流注入降低了海水密度(3)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吃水深度增加;从马六甲海峡到上海港东侧外海区吃水深度减少;到上海港吃水深度又会增加(4)有时候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浮力也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长尾鲨”号核潜艇可能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导致突然下沉到海底而失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