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认知转喻研究

合集下载

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探讨

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探讨

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得到广泛关注,但研究者并未对其四种类型,即命题模式(propositional model)、意象图式模式(image-schematic model)、隐喻模式(metaphorial model)和转喻模式(metaphotic model)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拟对这四种类型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立足点;隐喻与转喻模式是意象图式模式的工具与手段;隐喻模式与转喻模式之间又是一个连续统;而这三种模式与命题模式之间是一种相对的关系。

标签:理想化知模式基础手段连续统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的、理想化、常规的概念组织形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

近年来,理想化认知模型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学者从认知模式与教学、认知模式与翻译及认知模式在文学诗词中的运用等多维度对其展开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然而,研究者大都从单个的认知模式来讨论,如意象图式理论与翻译教学(叶佳坡,2008)、图示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石蕊,2005)、隐喻认知模式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吴杨,2006)、隐喻认知模式与英语词汇教学(范晓民,2007)等。

研究者对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的探讨相对缺乏,鉴于此,本文将对其做更深入的探究。

一、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立足点意象图式模式是指所有意象图式都涉及空间结构,凡是涉及到形状、移动、空间关系的知识都是以此模式储存的(赵艳芳,2001:73)。

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们与外部世界形成一种空间关系(spatial relations),这种关系经过多次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意象图式,基于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将形成人的经验和知识。

因此,我们认为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是认知的立足点。

认知转喻视域下的语义韵研究

认知转喻视域下的语义韵研究

域的认知来诠释或解读另—领域的—种认知活动,是 ^ 、 类借助语言所表

认知语言学对转喻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R u i z d e M e n d o z a 的—种重要的认知活动。转喻涉及同—认知域中概念之间的激活和映现 ( 2 0 0 2 , 1 4 鼬撇 中 指出, 转喻是由 观念 匕 的邻近l 生 为基 础的联系所以起 是“ 理想的 知模型” 的一种类型, 保证其获得相关解释的条件是概念之 的。 任伺通翘 联系或者转喻的变化都属于 这・范畴。 L a k o f 1 9 8  ̄师 之为 间的相 互 联系。而语义韵是鳖体的{ 番 都 具有说话 ^ 态度的语义氛 “ 理想化认知模型” ( I d e a l i z e d C o g n i t i v e M o d e l , 简写为 I c 的—种形式。 围, 转喻在积极或者消极的语义韵作用使得这种语 义 韵越加清晰。其次 ,
科教 文化
・ 1 4 9 ・
认知转喻视域下 的语义韵研究系。 黑龙江 哈尔 滨1 5 0 0 0 0 )
摘 婪: 转喻 已经是认知语言研究中逐步升温的热点。本文介绍并评述了国内外认知转喻研究的主要人物及其研究方向, 并提出从 钛知转喻视角下研究语义韵的新思路, 以期对转喻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麓调: 认知转喻 ; 语义韵; 语境
1概述 语义韵( 卫乃兴 , 2 0 0 2 ) 。语 义韵大体可分为积极、 中. 陛、 消极语义韵三类
从传 统意义匕 的修辞格, 再至 k 知语言学中 逐年升温的研究热点, 转 ( S t u b b s , 1 7 6 ) 。 语义 韵很少由单个词承载 , 而是分 . 布于—个文本序列中, 功 喻已 经受奎 学者的关注, 地位不可同日 而语。认知语言学中, 转喻的 能是表明说话 ^ 、 对某个语用场合的立场、 观点和态度。 语义韵的作用是表 砌 } 视角星多力准 时 碾 。 研 究的 力法主 要是与理论分析协同的内 省 法, 这 明说话 ^ 在 椭 用场合 的立扬 、 观点和态度, 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 经济的研究转喻这一高级认知活动, 缺点也 成语篇的主要威: 分, 它渗透于语篇的各个层面a 魄 在江 , 2 ) , 那么认知转喻是 显而易见: 主观性强。 幸运的是, 日 趋成熟的语料库研究方法为更加客观 如何在语 义 韵中发挥作用呢?首先, 认知语言学认为 , 意 义并非存在于语 的转蝓_ 硼 浓 瞅 了可能性。 本文介绍并评_ 述 国内 夕 认知转喻初究的 言单位之中, 而是在语言使用者的大脑中构建出来的, 在这过程中转喻的 成粜, 探讨 转喻的研究现状, 并提出 从认知转喻视角下研究语义 韵的新思 基础 耀 匡 } 常重要的 作 佣。 转喻促 人 类借助列 客 趟 — 领

为提喻正名_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提喻和转喻

为提喻正名_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提喻和转喻

语言科学 I SSN 1671-9484 CN 32-1687/G 2011年1月 第10卷第1期(总第50期)93-100[收稿日期]2009年3月17日 [定稿日期]2010年5月11日*本文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项目 语用身份与语言交际 的部分成果。

感谢 语言科学 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议。

1 meto nymy 目前有 转喻 、 换喻 和 借代 等译法。

本文采用 转喻 这一常见译法。

为提喻正名*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提喻和转喻陈新仁 蔡一鸣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提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隐喻、转喻等传统辞格产生了革命性的新认识,而同属传统辞格的提喻除偶尔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当作转喻的一个下属分支外鲜被提及。

文章认为,提喻和转喻并不是纯粹的从属关系,它们的认知基础相似但本质上有所不同,提喻反映了一种相对独特的认知方式。

研究突破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对提喻的通常看法,依据认知语义学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厘清提喻与和转喻的关系,认为从认知和修辞角度将提喻从转喻中独立出来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意义。

关键词提喻 转喻 隐喻 认知语义学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11)01-0093-081引言在修辞学中,隐喻(metaphor )和转喻(m eto nym y) 1 作为两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而提喻(synecdo che)则鲜被提及,尤其是在汉语修辞学研究中,未见有明确正名之举。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的研究占据了显赫地位,转喻也成了研究热点,它们被视作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操作之一, 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赵艳芳2001:96)。

然而,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提喻依旧遭到冷落,偶有提及,也只是作为转喻的一个下属分支。

转喻认知的类型研究

转喻认知的类型研究
都 是 复杂 的结构 整 体 ,具 有格 式 塔结 构 。2 )理 想
却很大 。传统观认为邻近 关系可 以发生在语言之 间,如 J osn 认为邻近性存在 于语言符号之 a bo k
维普资讯
第 4期
叶狂 ,樊朝辉 :转喻认知 的类型研究
2 7
化认知模 型并不一定如 实地 符合现 实 ,它是对一
些 背 景 假 设 的高度 简 化 。3 )理 想 化认 知 模 型不 仅 包 括 某 个 特 定领 域 的 百 科 知 识 ,也 包 括 该 领 域 所
本质上是一种概念现象 ,是认知加 工过程 。在一 个理想化认知模 型中 ,一个概念体 ( 喻体 )为另


转喻的邻近性
传统 的修辞学与现代认知学都承认转喻 是基
于 邻 近 性 (o t ut 。但 对 什 么 是邻 近 性 分 歧 cni i g y)
L kf 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 (C ao ̄ 提 IM)这一 工作概念,I M 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 C )人类是通 过理想化认知模型来组织知识结构的,每个 IM C
分之间 。文 章还 认为对转喻认知 进行分类研究 有助于全 面理解转喻 的本 质、工作 原理及其功能 ,有助 于我
们在语 言研 究中对转喻现象做 出深入 的剖析 。
关 键 词:理想化认知模型 ;转喻 :人类经验 :显著性 中图分类号 :H0 3
收 稿 日 期 :2 0 —0 —2 06 2 7
转 喻认知的类型研 究
叶 狂 ,樊朝辉
3 50 ) 1 10
( 浙江万里 学院,宁波
摘 要 :文章首先运用 L k f理想化认 知模型 的概念 ,分析 了转喻认知 的基础——邻近性关 系,认为转喻可 ao 以具体发生在两 种结构中 :一 是整体理想 化认知模型与 其部分之间 ;二 是一个理 想化认知模型 中部分与部

认知模式及其关系探析

认知模式及其关系探析

认知模式及其关系探析一、引言在《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Lakoff,1987)一书中,Lakoff指出认知模式形成的基础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因此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人类主观创造的,即理念化的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s)。

人类的认知模式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于大脑中,在人类认知世界和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念化的认知模式分为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四种。

认知子模式在认知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就此四模式内在关系的研究则为之较少,因此本文对认知四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析出其内在联系。

二、认知模式分类(一)命题模式命题是判断事物真或假的陈述,人类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命题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

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结构属于命题模式的范畴,如描述关于狐狸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可包括“狐狸是狡猾的”这一命题。

但因命题模式只能描述世界具有真假值的命题概念,为了研究语言的非命题意义和意义的性质,认知语言学更重视以下三种认知模式(赵艳芳,2001),即意象图示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二)意象图示模式意象是客体对象或事件在大脑中的抽象类比物,图式属意象的一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固化反应模式。

Croft & Cruse(2004)认为,意象图式是对意象的图式表征,是图式性的,而非特定的意象,表现出图式的固定型式。

意象图式涵盖了意象和图式,是对经验的概念化表征,较之意象其更具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已经抽象了的图式表征,是一种非命题的认知结构(王文斌,2008)。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间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依据经验和理解对抽象事物和具象事物或抽象关系和具象关系组织建构的方式。

人的经验中有多种意象图式,如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等。

(三)隐喻模式隐喻模式是人类认知重要和基本的模式之一,用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概念化、理解和推理。

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

- 208-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郑州科技学院/王彤从修辞学角度来看,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一种修辞方式。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及发展,开始对隐喻这种日常思维方式研究,而对于转喻的研究一直处于弱势。

近些年,一些语言学的专家开始关注转喻并且开始对于转喻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从对转喻的定义,及转喻与隐喻对比中,更进一步了解转喻。

一、引言对于转喻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修辞学中,长期以来转喻被认为是转喻是一种修辞工具,是词语之间的相互替代,用将一个词转换成另一个紧密相联的或相邻的词,是名词的转换(change of names). 后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传统语用学也都涉及到了对于转喻的研究,而其研究都只限于词汇方面。

隐喻的研究始于18世纪初,此后,很多语言学家开始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则广泛的存在于词汇,句子乃至言语行为等许多方面。

人们认识到转喻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它处于同一认知模型里,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认知目标提供认知和心理途径。

二、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认知语言学中的对于转喻的定义的代表人物是Lakoff和Johoson和 Panther 和Radden。

在Lakoff和 Johoson 出版的关于认知语言学丛书《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的定义和转喻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原则,用于阻止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他们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模型,是在同一认知域中相关概念的激活,这也是转喻的认知过程。

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

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我们的思和行所以依赖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具有转喻的性质。

转喻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般思维和行为方式。

Radden 和 koveoses (1999) 根据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把转喻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型作为一个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转喻;二类是模型内各个部分之间的转喻。

修辞转喻和认知转喻的类比研究

修辞转喻和认知转喻的类比研究

修辞转喻和认知转喻的类比研究摘要: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扩展和深入,“转喻”这一概念在其不同的领域分科中被提及和应用,学术研究容易混淆。

因此,本文从定义本质、分类、作用、理论依据等方面对“转喻”在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不同应用作类比研究,使得语言学研究道路更加严谨与科学。

关键词:修辞转喻;认知转喻;类比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13-01一、定义及本质类比转喻(metonym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a change of name”(改变名称)。

它是英语修辞学中最常见的修辞格之一。

其构成是用一个事物的名称代替与它相关的另一个事物的名称,在汉语中通常被译为转喻,也有的译为借代。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中首次对借代下了定义:“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

”汉语《辞海》对修辞转喻的定义是:“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的,叫借代(修辞转喻)。

”由此可见,不管是英语中的metonymy,还是汉语中的修辞转喻(借代),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与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

传统修辞学研究把转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lakoff和johnson的合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的出版,转喻则被认知语言学家看作是一种心理机制,即认知转喻。

认知转喻往往是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一个突显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比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赵艳芳2001:116)。

认知转喻的本质是以事物的邻近联想为基础,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制约转喻思维的认知因素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制约转喻思维的认知因素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制约转喻思维的认知因素一、引言转喻研究与大量的隐喻研究相比是很少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把转喻归纳到隐喻的概念之中。

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和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是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转喻和隐喻被认知语言学看作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在组织语言、思维和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转喻和隐喻的关系上,有些学者认为,转喻比隐喻更具有本原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

本文试图考察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关系并分析制约转喻思维的认知因素。

二、转喻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想化认知模型是Lakoff(1987)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术语。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简称ICM)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了解世界时所形成的知识组织和表征模式。

它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创造的复杂概念结构。

其特点有:(1)人类是通过ICM来组织知识结构的,每个ICM都是复杂的结构整体,具有格式塔结构;(2)ICM并不一定如是地反映现实,它是对一些背景假设的高度简化;(3)ICM不仅包括某个特定领域的百科知识,也包括该领域所处的文化、习俗等。

以此为基础,Kovecses和Radden提出了一套“转喻生成关系”,转喻的生成取决于两个概念结构:整体ICM与各部分和同一ICM中的部分与部分,并根据这两个概念结构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及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而产生的转喻。

(一)整体ICM与部分的转喻整体与部分的转喻关系是以事物及其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无论是物理的或是心理的事物,都具有格式塔结构,表现为边界清楚,内部由部分组成。

1.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事物大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所以事物整体和组成部分在人脑中形成一个认知框架,可以相互转指。

事物的整体转喻部分,如:John hit my back.“约翰”转喻“约翰的拳头”。

语法的转喻性探索之一_构式识解中的转喻_

语法的转喻性探索之一_构式识解中的转喻_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转喻和隐喻都被认定为一种认知机制,且转喻比隐喻更为基础。

构式和转喻具有密切关系,构式为转喻的发生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转喻在构式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贯穿对特殊构式( 如成语构式) 和一般构式( 双及物构式) 的语义识解。

对于祈使句构式的识解,基于转喻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相比较之前的研究更为立体、全面,因而也更具解释力。

同概念隐喻[1]相比,转喻被看作一种更为基本的意义扩展方式和概念化心理机制,[2 -4]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Langacker 认为,转喻对语法研究至关重要,转喻在描写语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语法中的转喻研究有利于促进对转喻本质的认知。

[5]Ruiz de Mendoza 和Pérez 首提转喻和语法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即转喻是某些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而语法结构也会对转喻施加制约。

[6]随后Brdar 和Panther、Thornburg 等人在研究中借助丰富的语言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转喻和语法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

[7 -8]Langacker 首次提出“语法从根本上来讲是转喻的( grammar is ba sically metonymic) ”[9],从宏观角度阐释了语法结构的转喻属性[10]。

当前很多认知语言学家将对语法理论的研究归结为“构式语法”[11 -12],甚至认为构式网络可以体现我们的所有语言知识,并指出“一路下去皆为构式( its constructions all the way down) ”。

本研究认为,诠释语法的转喻性有必要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探讨其中的转喻机制。

国内有学者提出,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识解方式和认知机制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都有丰富的表现形式[4],且语法结构的形成和理解也不可避免会受到转喻机制的影响[13 -14]。

有学者指出,构式是一种必须被列出的语法结构,且语言的本质就是“构式”,[15]7 ,因而认知转喻机制作用的普遍性和构式强大的包容性就使得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依存关系。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隐喻、转喻、意象图式互动模式的认知分析

隐喻、转喻、意象图式互动模式的认知分析

隐喻、转喻、意象图式互动模式
的认知分析
隐喻、转喻、意象图式互动模式的认知分析
Lakoff (1987)指出人类通过理想化认知模式建构对世界的认知。

而隐喻映射、转喻映射和意象图式结构是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四种建构原则中的三种。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概念互动的研究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对隐喻和其他建构原则的关联的研究也已占了一席之地。

在经验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概念互动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的一些表达的解释来探讨其互动模式。

本文中互动模式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主要回答了以下五个问题:(1)隐喻和意象图式在概念互动中的关联方式是什么?(2)转喻和意象图式在概念互动中的关联方式是什么?(3)意象图式在建构大量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关系和理解转喻在推理时的作用是什么?(4)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概念互动的经验基础是什么?(5)隐喻在互动中的作用是什么?本文中,隐喻和转喻被描述为概念映射,两者的不同在于所包含的概念域。

两种认知方式都基于人类日常和身体的经验。

隐喻的功能是提供理解,而转喻服务于理解。

意象图式是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组成。

分析表明,概念互动包含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三种模式的激活。

概念互动中,隐喻为互动提供基本模式,转喻和意象图式伴随其出现。

意象图式完全解释了概念互动方式,并能够赋予表达很高的价值意义。

转喻在概念互动中附属于隐喻和意象图式,它遵循意象图式的逻辑。

经验主义对意象图式结构的形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概念隐喻和转喻不是随意的,它们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

一旦确定,人们就会以不同方式将其结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公益广告的理想化认知模型阐释

公益广告的理想化认知模型阐释

公益广告的理想化认知模型阐释摘要: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探析了“中国范儿”系列公益广告中价值概念的组织和表征方式以及原型效应的形成途径。

研究发现,根据不同的主题类别,该系列广告选取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和转喻模型展现具体的道德价值理念,并主要通过转喻模型和由多种ICMs组构形成的集束模型产生价值概念范畴的原型效应,为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提供了认知参照点。

关键词:理想化认知模型;原型效应;公益广告;中国梦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发起,中国网络电视台主承制作的“中国范儿”系列公益广告秉持“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形象、中国表达”的理念,用最朴实的民族元素传达出最宏大的家国情怀,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界也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和广告学领域,鲜有从语言学视角的切入。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尝试探讨该系列公益广告组织和表征价值概念的方式和产生原型效应的途径,为其广泛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提供认知阐释。

1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传统客观主义语义学认为意义体现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直接对应,排除了人的主观因素,忽略了世界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为语义解释留下了不少难题。

为挑战客观主义语义理论,Lakoff于1987年针对性地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CMs)理论。

他认为认知模型是人与外部世界互动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1]。

理想化认知模型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较为完整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型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2]。

理想化、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是ICMs的突出特质。

Croft & Cruse[3]认为ICMs是一种表征理想世界的框架,该框架没有包括所有可能的真实世界的情况,这种说法与Fillmore的“框架”理论有相通之处,均体现了概念化的经验与客观现实不完全匹配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转喻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转喻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转喻的研究作者:缪海涛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7期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的研究过程从传统意义中的修辞学转变为现代的认知语言学。

对转喻的传统研究着重针对文学及修辞层面,而当前认知语言学这一视角下的转喻呈现出具有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对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影响。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转喻认知语用功能引言对于转喻的传统研究,主要在文学和修辞的角度进行。

同其他文学中使用的比喻性语言一样,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手法,转喻在语言中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增强语言所要表达的效果,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新鲜感。

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转喻一直被学者着重关注的是其修辞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并被语言学家以及修辞学家们进行热烈地讨论。

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渐兴起,人们重新对修辞性的语言进行理解和定义。

显然,只从修辞的角度来对转喻的功能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对转喻的功能进行研究应当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着手进行。

文章就针对转喻的功能分别从认知、语用以及语篇三个方面对其本质进行阐述。

一、转喻的本质在传统的观点中,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即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与之相邻的事物名称。

而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转喻就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发展成为了人类思维的方式,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感知的重要手段之一。

虽然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对于转喻有着不同的定义角度,然而对其基本认知及特征却是一致的。

首先,转喻具有概念化的特征。

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与某些事物所具有的邻近关系来使得某一事物具有概念化。

其次,转喻基于邻近性。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邻近性指的是概念层次上所具有的邻近关系。

另外,转喻具有突显性,转喻本身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但却要遵循相应的规律。

最后,转喻具有偶然性,转喻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通常是依据话语在发生时所处的语境而临时产生的,并不具备概念上的必然性。

总之,人们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将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来进行研究,以其本质为基础,对转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这就极大程度地扩大了转喻的研究范围。

认知视角下转喻的本质特征

认知视角下转喻的本质特征

认知视角下转喻的本质特征作者:郭娜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2期内容摘要: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研究改变了传统修辞学对转喻的定位。

转喻的定义是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以凸显的信息激活并代替临近的其他信息。

事物间的凸显原则和临近原则制约着转喻本体和喻体的选择。

深入研究凸显性和邻近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转喻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转喻认知语言学凸显性邻近性一.引言转喻(метонимия)源于希腊语(metonymia),意为“变换名称”。

转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对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一直以来,转喻研究都局限于修辞学和诗学之中,属于传统修辞学范畴。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相关学科的发展,转喻研究也逐渐深入。

二.转喻的本质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止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的规则,用于组织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将一种事物用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进行概念化。

Lakoff(1987)认为,转喻的本质是凸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

Radden和Kovecses(1999)进一步定义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即源域)为另一概念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

转喻为不同的概念实体提供了心理通道,使得语言信息得以传递,它在语言的产出和理解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产物和工具,其结构和运作方式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三.凸显性人类在处理外界信息时遵从经济原则,在选择、存储、激活信息的过程中会本能地挑选出记忆里最凸显的事物或片段。

Langacker(1993)提出“参照点”现象,其所论述的就是认知主体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往往会用一个概念现象去把握另一个概念现象,也就是选择出认知域中最凸显的特征作为认知参照点,并以此理解认知域中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

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探讨

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探讨

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探讨作者:马真真王震杨新亮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10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得到广泛关注,但研究者并未对其四种类型,即命题模式(propositional model)、意象图式模式(image-schematic model)、隐喻模式(metaphorial model)和转喻模式(metaphotic model)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拟对这四种类型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立足点;隐喻与转喻模式是意象图式模式的工具与手段;隐喻模式与转喻模式之间又是一个连续统;而这三种模式与命题模式之间是一种相对的关系。

关键词:理想化知模式基础手段连续统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的、理想化、常规的概念组织形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

近年来,理想化认知模型成为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学者从认知模式与教学、认知模式与翻译及认知模式在文学诗词中的运用等多维度对其展开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然而,研究者大都从单个的认知模式来讨论,如意象图式理论与翻译教学(叶佳坡,2008)、图示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石蕊,2005)、隐喻认知模式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吴杨,2006)、隐喻认知模式与英语词汇教学(范晓民,2007)等。

研究者对理想化认知模型四种类型关系的探讨相对缺乏,鉴于此,本文将对其做更深入的探究。

一、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立足点意象图式模式是指所有意象图式都涉及空间结构,凡是涉及到形状、移动、空间关系的知识都是以此模式储存的(赵艳芳,2001:73)。

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们与外部世界形成一种空间关系(spatial relations),这种关系经过多次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意象图式,基于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将形成人的经验和知识。

转喻研究回顾与展望

转喻研究回顾与展望

转喻研究回顾与展望作者:黄秀华王永霞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11期摘要:转喻既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一种认知机制,是基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体验而产生的思维方式。

本文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国内外40余年的转喻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与展望,旨在厘清转喻研究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指明未来转喻研究发展动向。

研究发现已有学者从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等角度进行转喻研究,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实证研究匮乏,转喻研究呈现跨学科趋势。

本研究期望为未来相关研究拓宽思路并提供新的视野。

关键词:转喻;修辞转喻;认知转喻;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跨学科趋势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五大分支中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向。

转喻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意为“意义的改变”(change of meaning)。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Poetics)》中將转喻视为隐喻的类别之一,因此相比于隐喻,转喻研究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并未引起学者足够重视。

到20世纪50年代,Jakobson指出隐喻和转喻是基于相互对立原则基础上的两种不同形态,转喻才从隐喻研究中逐渐独立出来。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基本认知机制,转喻思维体现出我们日常说话、思考、行为的方式,日常生活中转喻无处不在[1]。

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世界方式,对于理解词汇、句法、语义、语用和语篇的认知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比隐喻更基础、更重要[2~3],因此也可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是转喻[4]。

鉴于转喻的基础性和普遍性,转喻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科、学者关注的热点,大量研究成果涌现。

本文主要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40余年的转喻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与评价,旨在厘清转喻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转喻研究发展动向,对转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推动意义。

一、转喻研究的回顾转喻研究的发展及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抄写员巴图比》伏应认知转喻思维研究

《抄写员巴图比》伏应认知转喻思维研究

《抄写员巴图比》伏应认知转喻思维研究作者:苗春野王智音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1期摘要:经过伏应之间意义关系的激活,伏笔或应笔中的隐含义得以呈现,这一意义呈现过程正是高层转喻思维的体现。

赫尔曼·麦尔维尔经典短篇小说《巴图比》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其奥妙之一就是层层设置伏应关系。

从认知转喻思维角度分析《巴图比》中的伏应现象,并考察该作品的伏应整体激活的认知过程,有助于读者深入领悟作品上下文之间紧密的情节联系,并体会麦尔维尔的创作意图和构思精巧。

关键词:高层转喻思维;伏应;整体激活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1101(2019)01- 0040- 06《抄写员巴图比—华尔街的一个故事》(Bartleby,The Scrivener— A Story of Wall Street,以下简称《巴图比》)是19世纪美国文学大师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经典短篇小说。

小说中的主人公巴图比在雇主老律师眼中是一名行为古怪、性情异常的法律抄写员。

他拒绝工作,拒绝离开,甚至拒绝进食。

自始至终,他面对所有的责备、规劝、指责、威逼,总是重复着相同的话:“我不愿意”。

《巴图比》自1853年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西方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20世纪90年代,美国评论家一直呼吁重新定位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文学,尤其是政治和历史中的浪漫主义,由此研究者们掀起了重新演绎《巴图比》的热潮。

纵览国外的相关研究,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角度:作品的传记性、创作背景、反映出的意识形态以及叙事特点。

RJ Zlogar解读了该作品的传记性,指出人物巴图比反映了麦尔维尔不愿迎合主流商业小说的创作意旨[1];Barbara Foley结合小说创作和出版的时代,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进行背景剖析[2];NC. Reed从意识形态角度入手,认为《巴图比》是对资本主义的组织和运作及资本主义流通的复杂冥想,其中巴特比的“奇怪”表现使读者能够重新考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分析[3];Sheila Post-Lauria从叙事学角度考察作品的叙事声音、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反映麦尔维尔在《巴图比》中的写作形式、创作风格及其对美国内战前文化的书写兴趣[4]。

概念转喻再探究——基于认知域和构式语法的视角

概念转喻再探究——基于认知域和构式语法的视角

概念转喻再探究——基于认知域和构式语法的视角马辰庭【摘要】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其运作机制与“认知域”这一概念密不可分.基于认知域的转喻研究视角多元,包括上位域观、矩阵域观和域激活观等.近年来,语法转喻开始受到学界关注.转喻可为某些语法现象的成立提供认知动因,例如英语即时性动词表达延续性意义就是基于事件转喻的构式压制的结果.【期刊名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8页(P93-99,75)【关键词】转喻;认知域;构式【作者】马辰庭【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概念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

上世纪末以来,人们对转喻的关注度迅速上升,转喻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般而言,学者们对转喻的关注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1]:一是对转喻本质及其运作机制的探究;二是转喻与隐喻之间的关系;三是转喻的应用。

当前,转喻研究的视角呈现出日趋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对于作为普遍认知机制的转喻的讨论已不再仅局限于概念系统,而是考虑到相关的语言限制并把这些限制处理为广义的构式,即把转喻置于构式语法框架下讨论[2]。

又如,最新研究表明,随着认知视角的转变,喻体与本体间的域内映射可以转换为跨域映射,即转喻可以转化为隐喻[3]。

可见,“转喻的源域与靶域属于同一认知域”这一定义性概念只是相对的,其更多依赖于人们规约性识解方式。

即使如此,转喻的域内映现仍有一些细节亟待我们理清。

鉴于以上,本文首先探讨了认知域在概念转喻中的作用并重点分析转喻的域内映现机制,然后将在语法层面探究英语即时性动词表示延续性状态的转喻理据。

关于转喻与认知域间的联系,本文梳理出三种观点:上位域观、矩阵域观和域激活观。

其中前两者又属于“转喻域内映现”观的两种不同观点,本文将重点讨论。

(一)上位域观Lakoff和Turner指出,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认知转喻研究
引言
认知转喻是指人们通过对不同领域的认知体系进行比较与类比,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体验的过程。

认知转喻在人类语言交流与思维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理解语言运用、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研究在认知转喻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建构和运用,可以更好地解释认知转喻的产生机制和认知效应。

本文旨在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角度,探讨认知转喻的产生机制与认知效应,并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实验研究,阐明理想化认知模型在认知转喻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概念与特征
理想化认知模型是认知科学中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它将认知系统视为对外部世界的模拟,认为认知系统是一种对世界的理想化再现。

在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认知系统对外部信息进行抽象与简化,将其转化为适合自身理解和处理的形式,从而形成认知的结构与知识表示。

1. 模拟性:理想化认知模型认为认知过程是对外部世界的模拟与再现,认知系统对外部信息进行再现和抽象,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理想化表征。

2. 抽象性:理想化认知模型强调认知系统对外部信息的抽象与简化,将复杂的外部信息转化为便于处理与理解的形式。

3. 建构性:理想化认知模型认为认知系统具有构建和生成知识的能力,可以通过对外部信息的再现和处理,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表示。

1.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认知转喻的生成机制
理想化认知模型强调认知系统对外部信息的模拟和抽象,认知转喻可以被看作是这一模拟和抽象过程的延伸和应用。

在认知转喻的过程中,人们将某一领域的概念与知识转化为另一领域的概念与知识,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对原概念进行理想化再现和抽象,然后将其映射到新的概念与知识中。

认知转喻的生成机制可以被视为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认知再现和知识抽象过程。

为进一步阐明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认知转喻的关系,以下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联。

案例:水的流动与时间的流逝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水的流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这一认知转喻体现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角度来看,人们将时间的流逝理解为水的流动,这实质上是对时间的理想化再现和抽象。

通过将时间映射到水的流动上,人们产生了对时间的新的认知体验和理解。

此案例说明了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认知转喻之间的关系,即认知转喻可以被看作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认知再现和知识抽象的过程。

四、实验研究:理想化认知模型在认知转喻中的应用
实验设计:招募受试者进行认知转喻的认知实验,通过采用脑电图等生理学指标来考察受试者在进行认知转喻时的大脑活动。

预期结果: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解释,我们预期认知转喻的进行过程将伴随着大脑对外部信息的模拟再现和抽象过程。

我们预期在进行认知转喻时,受试者的大脑活动将呈现出明显的认知再现和知识抽象的特征,这将为支持理想化认知模型对认知转喻效应的解释提供重要的证据。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认知转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应用前景,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解释认知转喻的产生机制和认知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认知转喻可以被看作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认知再现与知识抽象的过程。

实验研究也可以为验证理想化认知模型在认知转喻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证据。

我们充分肯定了理想化认知模型在认知转喻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相信通过对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深入探讨和实验研究,我们将更好地理解认知转喻的产生机制和认知效应,为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做出重要贡献。

【写作建议】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论述有条理,但在案例分析和实验研究设计方面可以增加更多细节,以使得论述更加具体和可操作。

可以扩展文中的理论框架,加入更多相关理论来支撑认知转喻研究的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