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

合集下载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完整版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完整版课件

“直把杭州作汴州”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 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
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 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 称为“岁贡”。随后,岳飞遇害。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 ,南宋地位有所上升,不再向金 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 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宋金的战与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陈桥兵变
历史的轮回
947年,后晋被契丹灭亡,禁军统领 刘知远建立后汉。
951年,后汉灭,禁军统领郭威经澶 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宋 朝,史称北宋。
“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史》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增加了大笔收入
强兵 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 效果不佳,再败西夏
宋神宗去世,太皇太后高氏主政,废新法 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恢复新法 哲宗去世,太后向氏主政,旧党复起 向太后卒,徽宗亲政,重用蔡京,又行新法
王安石治理东钱湖雕像
四、南宋的偏安
2008年4月摄于杭州岳王庙
思考:什么是“靖康耻”? “收拾旧山河”的理想最终如何
(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臣又见枢密使狄青...虽其心不为恶, 而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 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 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
狄青(1008—
1057年),北宋第一 名将,罕见的武将任
职枢密使。一生经历
25场大战,大破西夏 。
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 来,辄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024高考历史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建立后,通过战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派文官出任知州;在各路设置转运司;充实中央禁军,拱卫京师。

(2)分化事权,互相牵制。

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地方上,各路设立“四监司”;各州增设通判。

分权于下,集权于上。

(3)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文官执掌枢密院;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熹3.措施: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影响:(1)积极性: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无力抵挡辽与西夏的进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积弱)(1)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威胁。

北宋两次北伐,均告失败。

(杨家将)辽军南下,澶州之战,缔结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

(庆历和议)2.财政危机(积贫) 三大原因:(1)推行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促使军费剧增;(2)分化事权,政府机构重叠,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对外以钱财换和平。

送给辽“岁币”,送给西夏“岁赐”。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边防压力沉重,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2)庆历新政的失败。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遭到官僚集团的抵制而失败,但是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3)宋神宗锐意改革,大力支持。

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国家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国家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等。

(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2)军事上——强兵之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设置军器监)。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弊:影为响边了防行压政力效和率财,政助危长机了埋因下循隐守患旧。的政治风气;
二、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民族 关系 宋辽 关系
宋夏 关系
战争
和议
①北宋统一后,两次 1005年澶渊之盟: 北伐,均告惨败; ①维持已有边界,兄 ②后来辽军大举南下 弟相称;②北宋送
“岁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1044年宋夏和议:
D.设诸路转运司,地方赋税绝大部分上缴国家
D
阅读50页第2、3自然段和51页第1、2自然段,思考:
通过这些措施,北宋做到“天下自安”了吗?
(考察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有利于“天下安” :有效防止了内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
不利于“天下安” :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为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埋下隐患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 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 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耻”指的是什么事件?岳飞的愿望是什么?实现了吗?为什么?
四、循弊偏安——偏安的南宋
靖康耻,武穆御金 臣子恨,绍兴和议 风波亭,英雄冤死 君臣醉,偏安一隅
主要原因:宋高宗为了重建崇文抑武秩序;打击 主战派,实现与金议和的需要。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1、掌握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理解其对北宋产 生的影响。(重点)
2、了解王安石变法,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 3、了解两宋“花钱买和平”相关史实,分析这一政策的利与弊。
一、防弊之政——宋初的集权
背景:
北宋建立,结束分裂局面; 吸取唐后期以来的历史教训
是屡战屡败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3.变法的内容
项目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
青苗法 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 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
本付息
政收入
农田水 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经济上
富国之 法(改 变积贫 局面)
募役(免 役)法
市易法
纳钱代役 在东京设市易务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 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党项族(西夏)
材料:党项,汉西羌之别种……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 ,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 ,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
辽(契丹)
北 宋
(1)兴起:唐朝时,党项 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 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 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课标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 要求 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重点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难点 评价王安石变法
新课导入
《宋史·太祖本纪》: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
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 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 罗拜呼万岁。”
把农民编为保甲, 实行连坐法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鼓励百姓养马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 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
在各路设“将”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监督制造兵器 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
政治上
取士之 法(培 养变法 人才)
改革科举 废明经诸科,改革
制度
进士科;设明法科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3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3张PPT)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
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 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 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 “澶渊之盟”。
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1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北宋பைடு நூலகம்辽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2.财政危机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采用恩荫制、奉行 “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 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募兵制)。 【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 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
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
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下册)
宋 徽 宗 赵 佶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四、南宋的偏安
2.宋金之战
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 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 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①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随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

②吸取教训: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权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①权:A.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B.四监司: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C.设通判: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②钱: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兵:“更戍法”,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2)强化君主专制: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君权强化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计相),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二府三司制)②枢密院有调兵权,“三衙”有统兵权。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①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杯酒释兵权”罢免宿将兵权。

②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③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①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1.辽与“岁币”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宋太宗时,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③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澶渊之盟(1005年)”。

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北宋每年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2.党项与“岁赐”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达到了富国目的 增加了大笔收入
强 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兵 取代募兵制
效果不佳,再败西夏
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北宋走向衰亡。
1125年 灭辽
金朝 1115年
1127年 灭宋
1127年 靖康之变
宋高宗 赵构
二、南宋(1127-1279) 偏
1125年 灭辽
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一、北宋(960-1127) (三)财政危机 积贫
冗兵:实行募兵政策, 军队扩编,军费直线上升
冗官:政府机构重叠, 官僚子弟入仕过滥, 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费
改革的先行者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
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
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

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 徽
隆兴 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 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 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 两州给金
嘉定 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 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崇文抑武
防止武将篡权

枢密使密院枢密副使殿前都指挥使司

两宋知识点总结

两宋知识点总结

两宋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北宋政治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由于党争纷杂,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在政治上有一些重要的人物,比如王安石、秦桧等。

其中,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史上的一大事件,他提出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试图解决政治经济困难,但最终失败,引发了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争,进而导致庆历之乱,被迎上位的宋哲宗弹劾下台,新党政权被瓦解。

2. 南宋政治南宋政治的重要性是明朝建立的里程碑。

南宋的政治中心设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政治上有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赵构、岳飞、陆游等。

南宋政治的特点是官僚统治和文官专政。

当然在南宋政治上也发生过一些重要事件,比如靖康之变,这一事件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二、经济1. 北宋经济北宋经济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尤以农业和手工业发达而闻名。

北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日臻完善,农业生产水平骤然上升,大规模水利工程得到充分利用、系统开发,使中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大规模提高。

同时,经济贸易蓬勃发展,特别是发达的海上贸易,使得北宋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处于持续稳步增长状态。

2. 南宋经济南宋朝时期至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

南宋时期,农业经济继续坚定向好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取得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

南宋手工业与商业发展更加成熟、蓬勃;南宋的商业首次获得弘扬,发展状况也前所未有。

南宋时期以其独特的经济现象,以综合发展、互通互联的全国性经济合作、创新思维思维、实体经济,繁荣发展起来。

同时,金、蒙、西夏三国对南宋桂林以南、长江流域以北的产业经济发展,经由长江北上以及在三国发展商品经济。

三、文化1. 北宋文化北宋文化以诗词、绘画、饮食等方面的发展为主要特点。

在诗词方面,有着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文学大家的出现,形成了欧体诗、苏门词等不同风格的诗词。

在绘画方面,有着文人画的兴起,出现了梅道奇、李唐等大画家。

而在饮食方面,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宋代的饮食文化有着鲜明的北方特色,比如有糖葫芦、冰糖葫芦等食品的出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
收归地方 权力
中 分散 央 机构 权力 地

1.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夺其权(行政) 2.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制钱谷(财政)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收精兵(军政) 1.分割宰相权力(行政、军政、财政); 2.行政军政财政又再次分权:增设副相、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下设三司; 以台谏监察宰相。
1、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2、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如何看待宋初从中央到地方这一套官僚体制?
强化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同时 容易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 (冗官) 以及财政开支过大 (冗费)
地方
一、防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
3.武将势大——崇文抑武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任用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
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
的地位。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 汪洙
扩大科举规模
宋代崇文抑武的消极后果是什么?
导致武备孱弱,军队战斗力下降,
对边防安全造成威胁,最终促成北宋灭亡。
冗官
夺财权
养兵养官 军费开支
冗费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P53
三、解弊——王安石变法
改革的先行者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汇总(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汇总(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汇总(一)1、北宋的改革(1)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整顿吏治)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宋仁宗动摇,很快归于失败。

(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宋神宗的时候又任命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年—1085年)为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宋神宗的时候又任命王安石变法。

●总体而言,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注意三点: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北宋之后的南宋偏安江南)2、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9年)(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赵构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南宋偏安的原因:外部:①金的崛起、励精图治、实力强大;②金灭辽及北宋(靖康之变)。

内部:①连年征战、岁币,造成内部空虚;②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抗金斗争;③长期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3)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下,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战果。

宋高宗和权臣秦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

(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死后,宋金议和:绍兴和议。

(4)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称为“岁贡”,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

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世为侄国”)。

(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夏金元(916年-1368年)积极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建立本民族政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

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代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评价:
两宋时期在中央采用的是二府三司制,在地方实行文官制。

两宋的政治制度是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根本因素。

利:
1、宋朝重文轻武,采用文官制,吸取了五代藩镇割据武人称雄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的巩固了统一。

2、宋朝分割地方的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3、宋朝政治典型特点是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可以有效的镇压地方和农民起义。

弊:
1、文官制因为领导人是文人不懂军事,导致了军事战斗力的低下不利于军事的发展。

2、分割地方权力导致地方行政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亢官。

3、弱枝强干导致边防虚空,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

07【历史笔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07【历史笔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防弊:强中央集权(一)背景1.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吸取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何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何解?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二)措施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三)影响积极: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1.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2.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

3.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过度集权→政治危机、边防危机、财政危机二、新弊:危边防财政(一)积弱——边防压力(1)北宋与辽①北宋两次夺取幽云十六州失利;②澶渊之盟:兄弟相称;“岁币”。

(2)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保持帝号;“岁赐”。

(二)积贫——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三、解弊: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归于失败。

(二)基本概况: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的管理与控制3.目的:富国强兵4.内容:(三)影响积极: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消极:1.强兵效果并不明显;2. 在执行中加重人民负担;3. 引起争议,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1.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3.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一)南宋的建立1.北宋灭亡: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背景
措施
结果
达到了富国
(1)北宋财政危机
富国 (1)官府向农民提供_农__业__贷__款__。 目的,增加
和边疆危机严重。 方面 (2)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了大笔收入
(2)庆__历__新__政__失败。
(3)1069年,宋神
(1)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
强兵 训练。
宗任用王安石主持
效果并不明显
方面 (2)逐渐恢复“_兵__农__合__一__”的
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 宋夏关系
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宋金关系
1141年_绍__兴__和__议__,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宋代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 “战”是暂时的,对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和”是主流,有 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推动统一进程。
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两宋的兴亡
政权 建立 都城 建立者 灭亡
北宋 960年 东京 宋太祖赵匡胤 1127年(靖康之变)
南宋 1127年 应天府→临安 宋高宗赵构 1276年(临安被攻破)
2.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措施
中央派_文__官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 虚衔
加强中央对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 地方的控制 朝廷
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
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蒙古三次
②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元 西征(选必 影
③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 朝 3,第11课 响
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 子目2)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内容
④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庆历 新政”失败
⑤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军王安石变法

评价
南宋的偏安
富国之法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农业经营等手 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青苗法 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 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⑤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治 和 军王安石变法
积极:在增一加定了程大度笔上收达入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
评价
展又以失败告终
南宋的偏安
消极: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论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 宋逐渐走向衰亡
宋初中央集 权的加强

作用: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 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局限: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 制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作用: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司司司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
分散机构权利
中央:
行政: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
财政: 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军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 但无统兵权;后者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
地方:
“四监司”: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宋金 岳飞抗金
和战
南宋的偏安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绍兴和议 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先天下 之忧而
忧 后天下 之乐而

范仲淹(989~1052)
人言不足恤 祖宗不足法 天变不足畏
四、革弊之策——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二)原则 (三)目的 (四)内容 (五)影响
积极:王安石变法达 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 了大笔收入。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 变革进行到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 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他希望能做到“民一 益富而国用饶”,希望用增加生产和夺兼并之 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二)原则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
(三)目的
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
(四)内容
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
(五)影响
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积极:王安石变法达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有 哪些积极的作用
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 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使 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四、革弊之策——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
(一)背景
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等)
特点:分化事权、加强君权
①在中央: 二府三司制
宋唐::二三府省三六司部

两宋的政治

两宋的政治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复杂。
• 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 没有适应的土壤
• 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 • • • • 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政策执行不力。 用人不当。 变法派内部分裂。 保守派强烈反对。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两宋时期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 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 南宋至晚清时期 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 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
祖宗之法
北宋的改革运动
• 就宋而言,强敌环伺,内政是外部压力下的选择 • 北宋中期内政问题的核心就是财政问题。 • 开封:优点-交通便利,弊端-四战之地 • 北宋外敌,先有辽夏,后有金元,所以一直是军事财政。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宋蔡襄《端明集》卷一四《论兵十事》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宋蔡襄《端明集》卷一四《强兵》 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 朝者也。 ——南宋叶适《水心冰集》卷十一《兵总论二》
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两宋时代特征两宋的政治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核心

许均涛
两宋(960——1127——1279)
• 五代时期,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
天可汗也不可同日而语。但宋在政治经济文化仍 居核心地位。
两宋时代特征
•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转型期,它面临来自内部与周
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 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想九百年前,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 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 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 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黄仁宇
结论: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 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熙宁二年(1069年) 2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 7月:均输法 9月:青苗法 闰11月:农田水利法 熙宁三年(1070年) 12月:保甲法 熙宁四年(1071年) 2月:改科举 10月:募役法 熙宁五年(1072年) 3月:市易法 5月:保马法 8月:方田均税法
祖宗之法
北宋的改革运动
• 就宋而言,强敌环伺,内政是外部压力下的选择 • 北宋中期内政问题的核心就是财政问题。 • 开封:优点-交通便利,弊端-四战之地 • 北宋外敌,先有辽夏,后有金元,所以一直是军事财政。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宋蔡襄《端明集》卷一四《论兵十事》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宋蔡襄《端明集》卷一四《强兵》 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 朝者也。 ——南宋叶适《水心冰集》卷十一《兵总论二》
著。”
• “经过太祖的创业,宋朝的历史留下了不少似非而是的
现象:①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自始注重国 防,偏在军事上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朝代。②它的民 间经济,也有突出的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③ 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观念所蒙蔽,而这三百一 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 学家为多”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复杂。
• 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 没有适应的土壤
• 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 • • • • 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政策执行不力。 用人不当。 变法派内部分裂。 保守派强烈反对。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两宋时期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 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 南宋至晚清时期 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 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
民国时期 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 胡适之先生亦持有相类的观点。
新中国时期 有肯定说,有否定说,有不完全肯定说
国外评价 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变革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 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
太祖 20万
太宗 30万
英宗 40万
仁宗 82.6万
庆历新政——夭折
1.庆历新政为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 的改革。 2.重点在“吏治”。 3.触犯各级官僚的既得利益。 4.被攻击为朋党,仁宗猜忌,范仲淹主动 离京后再没有回来。 5.一些举措也遭到反对。(包拯也反对)
范仲淹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北宋的统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它只是结 • 当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自然
地理线影响较大。
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这也不是北宋的错, 北方和西北实际上中唐以后就丢了。
•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内政也是在外部压力下的反
映。(两宋的政治选择要考虑其对外关系)
• 两宋时辽夏金不再是附属政权,两宋的地位和唐
天可汗也不可同日而语。但宋在政治经济文化仍 居核心地位。
两宋时代特征
•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转型期,它面临来自内部与周
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 的时期。
• 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
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 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是嘉佑四友,变法前私人关系非 常好。两人都清楚北宋的问题所在,但解决方法却 不一样。 司马光 财政问题 王安石 节流
开源
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 ——司马光《传家集》卷六十《与王介甫书》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 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 某之所敢知之所敢知。 ——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七三《答司马光谏议书》
熙宁六年(1073年) 置军器监 熙宁7年(1074年) 4月:王安石罢相 9月:将兵法 熙宁8年(1075年) 2月:王安石复相 熙宁9年(1076年) 10月:王安石二次罢相
元丰八年(1085年) 三月:神宗卒
元祐更化:司马光拜相,新法 相继被废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 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北宋 刘挚《论分析助役》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北宋 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 结论: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许均涛
两宋(960——1127——1279)
• 五代时期,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
军队驻扎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 也称作赵宋。
• 960年:陈桥兵变 • 1127年:靖康耻 • 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 • 1279年:崖山海战

北宋
金 南宋
• “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两宋的政治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宋初加强 中央集权
三冗二积
王安石变法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 核心: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 • 中央:控制禁军兵权,二府制衡
内忧为主,外患其次,守内虚外 开封,四战之地,以兵为险
• 地方:收藩镇行政、财政、军政权
皇帝
三司 三 司 使 中书门下 同 平 章 事 参 知 政 事 枢密院 枢 密 使 枢 密 副 使 御史台 御 史 中 丞
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仁宗无回应。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史记平准书》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富国/富天下不一样)
仔细参考《宋史》里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窥见新法失败的情形。譬如 ①“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内按土地肥瘠分五 等抽税。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 “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②“免役钱”令百姓一体 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 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③“市 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 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谴 责。④“青苗钱”以常平籴本一千四百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 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 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 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 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王安石变法是宋政治史的一个扭结。 过去的问题集于此,又从此发散出今后新的问题。 ——邓小南
三冗二积
王安石变法
新旧党争
靖康之变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中央
地方 州
节度使 府
转运使

太祖时:禁 军共22万 开封周边10 多万,地方 10多万。

关于转运使: 1.三分(中央、交使、留州) 2.主要是账目上,而不是,曲为之制,纪律
已定,物有期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宋太宗即位诏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