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探究点二 区域开发——魏晋至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
[学术前沿] 小麦在南方推广的原因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 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 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魏、蜀、吴,形成鼎足之势。 2.西晋 (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 统一。 (2)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 了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3.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 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一 民族交融——魏晋至隋唐时期
[学术前沿] 唐朝的羁縻制度 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 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酋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 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 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 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 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 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密 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靺 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中国艺术设计简史[整理版]
![中国艺术设计简史[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28141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a.png)
第一章原始社会艺术设计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之一,距今(9000)年前,已制作出质地较为疏松的灰陶。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的淘气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陶器遗存。
2.就具体器型而言,不同功能的器物在造型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最为典型的炊煮器就是鼎)。
3.原始社会建筑形式主要有:穴居建筑穴居建筑大致呈现出从地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的发展历程。
干阑建筑新石器时代的橄榄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多发现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结语:新石器时代艺术设计所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
2.因材施教。
3.功能至上。
4.以人为本。
5.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设1.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2.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艺术面貌的形成与其所采用的(陶范法)(或泥摸法)的铸造工艺不可分割。
3.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礼制,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系列的祭祀,军事,飨宴、相见等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其统治,并对不同身份等级者所拥有的物品材质、形状、尺度、数量以及色彩等均加以限定起到明贵贱、别尊卑的目的,成为后世多遵循追慕的“周礼”。
4.因为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具有严格的标示作用,周人也由此形成(“藏礼于器”)的制度,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
青铜器的占有状况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5.除陶文外,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汉子为(甲骨文)。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艺术设计1.商人重酒,(商代)的酒器十分发达。
(周代)禁酒,酒器的制作开始衰落。
2.(龙凤题材)是这一时期璧、璜最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3.(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礼记》)提出了(“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将主要殿堂建在中轴线上接近中心点的最重要的位置,第一次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对于(烘托尊贵)的作用。
4.此外,最终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不仅全面的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归纳,力图探索规律,并加以科学的总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位于南京的琉璃塔是五代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以其绚丽的琉璃装饰和精湛的木雕工艺而著称。
04
建筑影响与意义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影响与意义
继承汉代建筑风格
砖石建筑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 继承了汉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如高 台建筑、大屋顶和斗拱等元素的使用。
三国、两晋时期,砖石建筑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广泛应用于城墙、墓葬等 领域,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和装饰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建筑
目 录
• 建筑风格演变 • 建筑材料与技术 • 建筑代表作品 • 建筑影响与意义
01
建筑风格演变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融合与创新
详细描述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风格在继承汉代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一时 期的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层次感,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注重建筑装饰和细节的处理,展现了精 湛的工艺水平。
建筑材料与装饰的多样化
五代时期,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更加多样化,如琉璃瓦的 使用和彩绘技术的提高等,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 表现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得到了 迅速发展,形成了著名的云冈 石窟和龙门石窟等。
玻璃器制造技术
南北朝时期,玻璃器制造技术 得到了发展,玻璃器皿的品种
和数量增多。
隋唐的建筑材料与技术
砖瓦制造技术
木结构建筑技术
隋唐时期,砖瓦制造技术达到了巅峰,烧 制出的砖瓦质量优良,广泛应用于建筑中 。
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建筑结构复杂,装饰华丽。
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佛教与文化交融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研真题和答案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研真题和答案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内容简介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是详解研究生招生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专业课复习题库,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精选历年考研真题,考试界面完全模拟真实考场,系统自动评分,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学员可以熟悉考试真题的特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遵循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0章,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同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并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详细解析。
•
目录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四、作品分析
•五、论述题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先秦部分
•第2章秦汉部分(一)
•第3章秦汉部分(二)
•第4章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第5章隋唐五代部分
•第6章宋金部分
•第7章元代部分
•第8章明代部分
•第9章清代部分
•第10章近代部分。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城规122 江海洋1120110087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一、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的穴居穴居的发展历程:居住面高度变化平面形式变化房间数量变化表面装饰变化\二、夏商周社会1·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三、秦汉时期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
在各种阙,墓葬及画像砖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形象。
此时的斗拱虽已能做的比较复杂,但没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统一,有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工匠们个人的摸索。
后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从这些斗拱中脱颖而出的。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第五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二、 城市:
(一). 北魏洛阳(五大古都之一)
始建于太和十八年 (公元494年),十九年九月成城; 景明二年 (公元 501年) 又建成220 坊 , 每坊方 300步 , 建有坊墙,“虽有暂劳,奸盗永止”, 每里开四座门,每门有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 管理里中住户。又过一年,建成全部宫室。 宫城位于城中偏北,正对宫城闾阖门的铜驼大街为城 市主轴线。城内有大市、小市、金市。
[建康]:
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建业为 建邺。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业 讳,而改名建康。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为东晋 都城。 继之,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420—— 589年)皆以此为都。 从东吴到陈共六个朝代,历时320年,史称“六 朝”。 建康城位于长江丘陵起伏地区,且各朝逐 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宫城是按一定规则筑成。
云冈石窟内方形塔柱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南北朝风格)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市,寺内五
重木塔平面呈方形,高31.9米, 塔刹部分约占总高1/3弱。 塔内部无楼层,不能登临。 塔第1层檐下也有后加的裳阶, 2层以上檐下都有装饰性栏杆。 塔中心有一根贯通全塔的中心 柱,承托刹上的相轮、宝珠等部 件, 塔身重量则由外檐柱和4个天柱 承担。 中心柱下有埋置舍利的孔穴。 中门进深3间,面阔4间,入口 处有中柱和左右2门。 这种做法为中国汉以前的宫室、 祠庙和墓室所普遍应用 。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
高高的重楼,略显幼稚的屋顶曲线和鸱尾,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一)佛教建筑: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 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 宅改建为佛寺。 石窟寺,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 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 大陆风格影响。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 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 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 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 四世纪末建成的云冈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 壁环以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
中外建筑简史-上篇-第二章-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章
5.唐长安
唐朝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
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长安
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二市,周围用墙
垣围绕,四面开门。长安城的里坊
大小不一,小坊平面近方形,大坊
唐
则成倍于小坊。里坊周围用高大的
长 安
夯土墙包围。大坊四面开门,小坊
城 平
只有东西二门。长安城有南北并列
面 想
的14条大街和东西平行的两条大街。
第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章
唐大明宫殿是盛唐时期国家安定、财力充足、技术和艺术 成熟的表现。也是以建筑暗喻皇权至上的象征。P61图2-6
大明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现今 在西安市西北郊。唐帝国近三百年政治中心。龙朔二年 (公元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乾 宁三年(公元896年)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 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共11个城门, 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 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 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 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第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章
第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章
6.隋唐时期的洛阳
洛阳城位于汉魏洛阳城之西约10km,南北最长处 7312m,东西最宽处7200m,平面近于方形。洛水自 西向东贯穿全城,把洛阳分为南北二区。城中洛水上建 有4道桥梁,连接南区和北区。
第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章
3.南朝的建康(金陵)
中国建筑史(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平面]:
面阔7间,进深八架椽(清称9檩)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金厢斗底槽”,分内、 外二槽; 三面围墙,山墙后侧开直棂窗
[剖面]:
内外槽四排柱子的斗拱上安设着平暗天 花, 天花以上是草架 天花以下是露明架
[空间艺术]:
在简单的平面上创造丰富的空间。 外槽进深只一间,高为深的1.7倍, 内槽划分成五个相同的空间,其宽、深、高 的空间比例是1:1:1, 加大了空间感。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经幢]
乾符四年(877年) 全高4.90米,幢身直径约0.60米, 下有须弥座承以八角形幢身, 上覆宝盖, 再置八角短柱、屋盖、山花蕉叶、仰 莲及宝珠。
山 西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经 幢
4.石窟:
龙门石窟奉先寺庐舍那佛
龙 门 石 窟 奉 先 寺 庐 舍 那 佛 近 景
[立面]:
台基低矮; 明间成方形,尽间渐窄; 中部五间开板门,两尽间设直棂窗; 柱有生起和侧脚,柱上有卷杀, 斗栱与柱高比 1:2, 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柱头铺作出四跳七铺作, 一、三跳偷心造, 正脊长三间,鸱尾恰好位于左右第二缝梁架 上; 单檐四阿顶(清称庑殿顶) 出檐近四米,坡度平缓1:2,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
(一).背景: (二).城市: 1、隋大兴城与唐长安 2、东都洛阳
1、隋大兴城与唐长安: 设计人:宇文恺
城市规模:9721x8651.7平方米 南北走向的中轴线 , 东西对称,规 划整齐,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 11条, 人口百万,109里坊。 小坊一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坊内有一条东西向横街或十字街, 称曲,再用小巷划分成16小块地。 有东西二市。 皇城在北,再北是宫城。
隋唐五代的建筑设计

隋唐五代的建筑设计1.隋唐五代建筑历史背景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高潮时期。
隋和初唐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两晋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延续。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2.隋朝建筑历史特点隋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并且其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
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2.1 隋朝典型建筑设计——赵州桥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
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中国建筑史章节题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圣才出品】

中国建筑史章节题库第3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填空题1.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建于_____朝的_____寺,现存元朝以前最大的佛殿是_____朝的_____大殿。
【答案】北魏;洛阳白马;唐;佛光寺2.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大约开始于_____朝,成熟于_____朝,在清代称为_____,是_____建筑用材的标准。
【答案】南北;宋;斗口制;大木大式3.梭柱大约出现于_____朝,琉璃瓦大量用于屋顶始自_____朝。
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_____,是从_____传入的,由_____演变而来。
琉璃瓦正式用于屋面是南北朝,但为数不多,宋代使用渐广,到明代成为高潮。
【答案】南北;宋;须弥座;印度;佛座4.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_____的开始兴起,到_____有了较大的发展。
【答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5.我国现存唯一的楼阁塔是______,现存最早的密檐塔是______朝代的______塔。
【答案】释迦塔;北魏;嵩岳寺6.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_____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_____式。
【答案】南北;木构楼阁7.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是_____代的_____。
【答案】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室主要殿堂采用了_____制度,隋唐时期宫室则在纵深方向上重新比附周礼中三朝制度,即大朝、日朝、_____。
【答案】东西堂;长朝9.一般认为建于公元523年的_____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同在嵩山的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边形塔。
【答案】河南登封嵩岳寺塔10.北魏年间建造的嵩岳寺塔的形式为_____塔,它的二层以上部分为_____层密檐,卷杀曲线优美。
【答案】密檐式砖;1511.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寺可以分为塔院型、_____和_____三种。
【答案】僧院型;佛殿型12.我国使用琉璃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_____。
【答案】南北朝13.甘肃敦煌石窟创始于_____。
【答案】魏晋南北朝14.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_____,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_____。
课件1: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入题干,偏离材料主旨,题干并非探讨当时的选官制度问题,排除;题干中“国典人
殊,朝纲家异”强调不同的权臣先后把持政权,B、D两项解读有误。
3.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原各族迁往江南”可知体现的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 项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都是江南地区经 济发展的原因,但是与材料无关,A、B、D三项排除。
命题动态
1.(2021 年 1 月新高考 8 省联考·广东卷)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 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 居。这( )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 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得出,中原政权的这一 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交融,D项正确。
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 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基础梳理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国的建立
_2_2_0__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_洛__阳__,国号魏
蜀国的建立
刘备称帝,定都_成__都__,国号汉,史称蜀汉
吴国的建立
_孙__权__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易错微点]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
三、十六国与南北朝
基础梳理
1.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概览
一、隋朝兴亡
隋朝 的统 一
建 立 统 一
隋朝的 建设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 安,是为隋文帝 589 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 面。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 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题探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炀帝在过度役使民力方面的史实,任 选一例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
提示:史实:兴建洛阳城,每月役二百万人;开通大运河,迁徙 河南、淮北人民百余万;男丁不足,则妇女承担劳役。举例与 影响:开通大运河在政治方面,使人民赋役负担过重,激化了社 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经济方面,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 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 作用。
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 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 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 遂以亡灭。
从材料可以看出藩镇割据带来怎样的危害?
提示:危害:①唐朝时期,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 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具体表现 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 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 霸一方。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②唐朝后期, 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4)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 系,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提高了隋朝在亚洲的地位,为 唐朝的对外交往打下了基础。
第2章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殿十一间,前有长 达75米的龙尾道。 大明宫另一组雄伟
的宫殿是麟德殿,
由前、中、后三座
殿组成,面阔十一
间,总进深十七间, 面积达5000平方米, 约为太和殿的三倍。
殿东西两侧又有亭
台楼阁衬托,造型 相当丰富多样。
• 2.2住宅与园林建筑
• 2.2.1住宅
•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住宅
• 建康城南北长, 东西略狭,周 围约8900m。 北面是宫城所 在地。宫城平 面呈长方形, 宫殿布局大体 依仿魏晋旧制, 正中的太圾殿 是朝会的正殿, 正殿的两侧建 有皇帝听政和 宴会的东西二 堂,殿前又建 有东西两阁。
• 4.隋朝的大兴
• 大兴城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 功能分区明确,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 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 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相近。城内 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城外,划分108个里坊和 2个市。城内道路是严格均齐方整的方格网式道路, 且宽而直。
第2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建筑
• 本章学习要点 • 1.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
期城市与宫殿特征与代表建筑。 • 2.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
期住宅与园林建筑特征。 • 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
期宗教建筑特征 • 4.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陵墓建筑特征 • 5.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洛阳平面想象图
• 2.1.2宫殿
• 唐代大明宫位于长安 城东北龙首原高地, 形势爽皑,俯临全城, 宫城平面虽呈不规则 长方形。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 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数里的中轴线,轴 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 建筑:含元殿,宣政 殿,紫宸殿,轴线两 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 局。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分裂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分裂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及民族战争频繁,加强了民族交融,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创新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重心南移:北方战乱不断,促使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条件,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三教合流:魏晋时期,佛道兴盛,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吸收,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特征还影响到文化领域,出现兼具三教特色的文艺作品。
历史高峰: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
文治武功方面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
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知识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鼎立:魏、蜀、吴,形成鼎足之势。
2.西晋(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3.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4.江南开发5.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