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本阅读科学巨匠波尔
科学技术史之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
科学技术史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波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
两个人都是影响现在社会的伟人。
他们在精神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也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而多次发生争执。
我们不得不想想当今科学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造了现代物理学的辉煌,然而他们对现代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却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由此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成为两个最伟大的心灵之间的冲突。
两位科学巨匠争论的问题,主要不在于量子理论本身的内容与形式,而在于量子理论的解释方面,即关于作为量子理论基本特征的不连续性与统计性的说明方面。
因此,争论主要发生在1927年哥本哈根学派系统地提出量子力学解释以后,但随着量子理论的不断成熟,两位科学巨匠思想上的差别也不断明显。
其中有三次大阶段。
第一阶段(1927年以前)。
量子力学逐步建立,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还没有提出,但对于量子理论中出现的、引人注目的不连续性与因果性问题,即涉及到是坚持还是放弃经典物理学的信条,爱因斯坦与玻尔的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开始个别地、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争论。
爱因斯坦虽然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但从根本上他不准备放弃连续性和严格因果性,因为这些正是相对论的基本特征。
而玻尔则认为,这一理想并不总被满足,由于观察操作引起的扰动不能任意小,我们只能谈论一种“单元事件体”。
第二阶段(1927~1930年)1927年9月玻尔在意大利科摩市召开的纪念伏打逝世100周年的国际物理会议上发表了题为《量子公设和原子理论的最近发展》的讲演,提出著名的“互补原理”,进一步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震动。
一个月以后,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
玻尔在会上又一次阐述了他的互补原理,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为当时许多参加者所接受。
但是它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特别是爱因斯坦公开的批评。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专题十六实用类文本阅读(B卷)(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B)一、(2015·山东省淄博市高三5月阶段性诊断考试(二模)·1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与爱因斯坦比肩的世纪伟人——鲍林张科生莱纳斯·卡尔·鲍林是公认的杰出科学家。
著名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把他列为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20位科学家之一,与伽利略、牛顿和达尔文等齐名。
20世纪只有他与爱因斯坦比肩。
鲍林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逆境中度过的。
他9岁丧父,身为家庭主妇的母亲无力抚养三个子女,家庭经济情况顿时陷入拮据。
鲍林从13岁起就开始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
他干过许多工作,如在保龄球馆摆放木瓶,分送报纸、邮件和牛奶,在肉店帮助卖肉,在电影院帮助放电影,等等。
鲍林从小就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遇事总爱刨根问底。
大约在13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同学给他做“化学实验”,将硫酸滴入食糖与氯酸钾的混合物中。
结果,火焰一下子窜出来,瓷碗中只留下水和一堆黑色的炭。
鲍林对这种一些物质变成另外一些物质的现象深感惊讶。
从这天起,他立志成为化学家。
鲍林于192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到欧洲,跟随索末菲、玻恩等物理大师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并与当时物理学界顶尖人物玻尔、薛定锷等人有过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两年后回到美国,鲍林应用量子力学,从事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创立了化学键理论,应用这一理论,在其后二十多年里,鲍林与他的学生合作,一共确定了不下225种物质的分子结构,创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
1950年前后,鲍林攻克了蛋白质结构的重大课题。
鲍林参与了研究DNA结构这一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竞争,虽然未能正确破解DNA的分子结构,但是,他为正确地破译奠定了基础。
沃森与克里克之所以能成功破译DNA分子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应用了鲍林的理论和方法。
李远哲先生曾说过,他最佩服鲍林说过的一句话:“当年轻人发现老一辈做错的事情时,科学才会进步,社会才会进步。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菠菜为电脑提供能量含解析
菠菜为电脑提供能量菠菜是卡通人物大力水手的“超级食物",只要有了菠菜,他就力大无比,神勇无敌。
不知是否从这里获得了灵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克·鲍多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开发出一种以菠菜叶绿素中的蛋白质为能量来源的新型电池。
科学家表示,这种清洁型电池具有便携、无污染等特点,经过进一步的改进,有望投入生产,未来人们借助这一技术完全可以用菠菜等来为笔记本电脑等供电。
鲍多小组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用一个特殊的仪器测出菠菜绿叶在早上九点时的阳光照耀下,叶面竟有15微安的电流,电流虽然很小,但如果菠菜绿叶的面积扩大,则电流可随着增强.根据对菠菜绿叶产生电流的分析研究,科学家们指出,绿叶发电是因为绿叶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当太阳光照射到绿叶上时,绿叶中的叶绿素就能吸收光能,并且从水分中夺取电子,就形成电子流,这就是绿叶电流.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绿叶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不但能把水分解为氢和氧,而且还能把氢分解为带正电和负电的粒子,即能直接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
因此,研究人员参照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原理,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发明了这种新型电池.他们首先从菠菜叶的叶绿素中分离出多种蛋白质,经过特殊处理,涂在透明的氧化物结晶片上,而后在其最上方再加上一层有机导电材料,做成一个类似“三明治”的装置.当光照射到这个“三明治"上时,装置内的菠菜蛋白质就会发生光合作用从而释放电子,传到下一层的金属层形成电流.由于蛋白质分子体积很小,并且在离开原有自然环境时将失去活性,因此提取蛋白质的过程十分复杂.他们便将这些蛋白质分子与一种卵磷脂混合,这种卵磷脂能在蛋白质分子外形成保护层,为其创造类似植物内的生存环境。
目前,这种新型电池装置最多只能持续工作21天,其能量转换率也较低,只能将12%的光能换成电能.不过,科学家相信能量转换率在未来有可能达到20%,届时这种新型植物电池将比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硅电池更为高效。
波普尔一直在探寻,为何一些科学理论似乎导致知识的进步...阅读附答案
波普尔一直在探寻,为何一些科学理论似乎导致知识的进步...阅读附答案波普尔一直在探寻,为何一些科学理论似乎导致知识的进步,而其他一些则导致智力停滞。
例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发了一系列惊人的发现(如从一个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发生弯曲),恰恰是因为它是这样建构预测的:许多事件或现象一旦被证实与之相矛盾,就可以证伪该理论。
波普尔指出,一些使知识停滞的理论却并非如此。
如弗洛伊德的理论使用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在事后解释人类行为,但并不做事前的预测。
它可以解释一切,但不做具体的预测,也正是这个属性使得它在科学上无用。
精神分析理论的拥护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用他们的理论解释人类所有已知的活动——从个人的怪癖行为到广泛的社会现象,但他们在使这个理论成功地成为事后解释的丰厚资源时,也剥夺了其所有的科学实用性。
如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激发文学想象方面比在当代心理学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日益下滑,部分原因就是未能满足可证伪性标准。
这种不可证伪理论的存在会导致实际的危害。
由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声望一度被人为地抬高,令社会上许多有疾病及遗传缺陷的人拒绝有效的治疗,转而从个体早期经历中寻找自己现有痛苦的根源。
以抽动性秽语症为例,它是一种器质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并已经成功地被药物治疗所攻克。
在1921至1955年之间,对这种病的解释及疗法一直被精神分析学派的概念体系所把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此病成因及治疗的理解。
有关这种病症的不可证伪的精神分析解释层出不穷。
如一位精神分析师认为,抽动性秽语症的患者具有“强迫型人格以及自恋倾向”,病人的抽动“代表了一种情感症状,对想表达情感的压抑性防御”。
这些似是而非的解释所造就的概念泥潭蒙蔽了这一病症的实质,也阻碍了对其进一步的科学探究。
当研究人员承认精神分析的“解释”对治疗该疾病毫无用处的时候,对抽动性秽语症的认识和治疗才开始获得进展。
那些毫无用处的解释是诱人的,因为它们似乎能对事情进行解释。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一)、分层级赋分选择题突破要领明确各分项的设误形式▲有分值项各项特点1 分值项:(有小错误)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2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3 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0 分项常见的陷阱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张冠李戴(对象)行为有偏差(行为)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事件:张冠李戴(对象)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以偏概全(范围)绝对化(程度)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总结: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选择题解题指导步骤: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不管是0分项、1分项,还是2分项,或3分项,我们都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文本对应句子,细心比较,来确定选项内容原文意思是否相符。
策略: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 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
排除0分选项时,要特别留意人物(言行、观点等)、事物(时间、因果等)二、真题训练1、达尔文的拖延斯蒂芬·杰·古尔德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
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
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
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
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
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
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
【山东省】2017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山东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三分析语言特色答案【答案】①严谨。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
②简明。
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
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
③朴素。
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
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然。
④生动。
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1.【答案】①为下文类比说明克隆原理和咖啡因在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作用做了铺垫;(2分)有助于读者更形象地理解克隆技术;(1分)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2.【答案】①克隆羊“多利”降生后,人们纷纷关注“克隆人”话题,生物学家围绕胚胎干细胞的克隆展开了激烈的竞赛;②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任务异常艰巨,加之黄禹锡科学造假案发生,克隆人研究遭遇冷落;③米塔利波夫团队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干细胞,为克隆人带来第一抹光明,但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迟迟没有突破;④米塔利波夫团队使用咖啡因获得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完美形态。
(每点1分)★3.【答案】①准确严谨。
如文章第二段在说明克隆技术时,使用了“也有可能”“一般来说”等限制性词语,体现出本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②通俗易懂。
如文章第二段在介绍克隆技术时,使用了“申报”“批准”“信使”等人类社会中的词语,通俗易懂。
③生动幽默。
如文章在介绍米塔利波夫团队成功克隆出猕猴的胚胎干细胞后,人们期待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克隆时,说“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仿佛就是骡子前面的那根胡萝卜,分明近在眼前了,可就是怎么也吃不到”,语言生动幽默。
(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4.【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一些科研人员在克隆技术研究陷入低谷时仍然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研究克隆技术的行为的赞扬;(2分)表达了作者对科研规律的认识:科研中的失败也是有意义的,它为后人的研究排除了错误选项,有助于坚持到底者取得最后的胜利。
实用类文本: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实用类文本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知识点回顾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1)科学性: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
(2)文学性: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3)通俗性:笔调轻松、活泼。
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另外,知识性、思想性……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结构技巧特点。
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说明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
科普作品常见的创作技巧: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它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
(一)命题——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绝妙的错误》(讲DNA的演变过程)《追踪逃亡者》(讲利用科技手段追踪逃犯)等。
(二)开头——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
(三)结尾——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
2014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例析及备考思考
科学探 索 ,在和平利用 原子能 以满足人类 需要方 面作 出了榜
样” 。 ( 摘编 自邹丽焱 《 玻尔传》 )
的队伍 .人们称之为 “ 哥本 哈根学 派” 。后来 的诺 贝尔物理学
学学派应有 的优秀特质 。
①1 9 2 7年 ,第 五届索尔维 物理学会议 在布鲁塞 尔召开 , 激烈 的辩 论很 快就 变 成 了一场 爱 因斯 坦 与玻 尔之 间 的 “ 决
斗” 。这场辩论在 三年后 的第 六届 索尔维会 议上战火再续 ,玻 尔获得胜利 .他 所代表 的哥本 哈根 学派因此获 得了大多数 物 理学家 的认 同 .他们 对量子 力学 的解 释也被 奉为 正统解 释 。
语文 揭秘
2 0 1 4年高考 实用类文本 阅读探 究题例析及备考 思考
■林 振 洪
【 真题再现 】
阅读下面 的文字 ,完成 ( 1 )~ ( 4 )题 。 ( 新课标卷 I)
科 学 巨 人玻 尔
学 习 ,启发交流 。这里没有论 资排辈 ,只有挑 战与争 鸣 ,形
成 了富有激 情 和活 力 、不 断进 取 的学 术精 神 ,人 们誉 之 为 “ 哥本哈根精神” ,这种精 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 。 量 子力学每前进 一步 ,或 多或少都 与这个学派 科学家 的合 作 研 究有关 。可 以说 ,玻 尔领 导 的哥本 哈根学派 具备 了一个 科
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 程 中 ,他 就考虑到 这一研究成 果对未
②爱 因斯 坦和玻尔 这两位科学 巨人 的背后 ,是现代 物理 学 的两 大基础理论— —相对论 和量 子力学 。他 们 的争论 旷 日 持久 ,几乎 所有理论 物理学家都 被吸引并参 与进来 ,乐 此不 疲 。尽管两 人的科学 理论和思 想观点始终 没能调和 ,但 他们 却结下 了长达数 十年 的友谊 。玻尔高度评 价他与爱 因斯坦 的
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攻略一 含答案
复习要点掌握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题信息整合加工的要领.一、请认真研读课标卷近三年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 考生现场答案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 《科学巨人玻尔》 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
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1。
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虽未明示答题范围,但通过引述文本语言,表明了阅读与答题范围.如2015年全国卷Ⅱ提到戴将军写的《远征》二首,2016年全国甲卷中的“数学基础教育”“心得"等点明了范围。
(2)答题指令要求清楚:要么为“具体分析”,要么是“简要概括”。
(3)对传主分析概括的主要是其学术思想及理想志向等方面的内容。
2。
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①体现了对文本材料的高度概括,有从文中摘引的个别词语,但大多是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材料的精准概括。
②多点答题,要求齐全。
答题要点至少三个。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a.要点不全。
多数只答出了两点,应因分赋点,答出至少三点来.b.过于依赖从原文摘引回答。
如2016年全国丙卷①②两点均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
作为高考试题,显然不只是靠摘引来回答的,应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课标卷传主成就品质分析概括题的审答规范,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清末教育家许承尧许承尧一生经历坎坷而丰富。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从古代的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
但是“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无情现实。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把细胞冷冻在零下196℃的液态氢中长期保存,需要时再使它们“化冻”,重新生长繁殖。
真正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希望的,是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
从动物身上取下一个细胞,把细胞核植入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就可以形成像受精卵那样的细胞,并且发育成活体动物。
英国的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诞生的。
由于克隆出来的动物和被克隆的动物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前者可以看成是后者的严格的“复制品”。
羊是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和人非常相似。
既然它能够被成功克隆,那理论上人也可以被克隆。
这看上去才是人类实现“长生不老”梦的真正希望。
这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
通过这个方法,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
克隆的“我”比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还小,那他们应该叫“我”什么?被克隆的“我”是我的儿子(女儿),还是我的“延后的同卵双胞胎”?数个“我”同时存在,彼此如何区分?身份证怎么发?如果每个人都用这个办法“长生不老”,还要不要后代?如果还要后代,地球上能不能容纳这么多人?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
克隆“多利”羊的细胞核转移法成功率极低,277次试验下来,只有“多利”存活下来,且寿命(6岁)只有正常羊(12岁)的一半。
不仅如此,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流产和畸形胎是常事。
这对动物关系还不大,对人可不得了,试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先天畸形的克隆人?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类文本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一生傲然苦不谐在红学的道路上,沿着学术与大众接受、趣味阅读的交叉重合地带,他走出了一条奇异的人生之路,终成一代红学大家。
这,有时看上去几乎是神话,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1947年,这是他在红学上扬帆起航的年代,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充实了大家对曹雪芹的认识,使考证派获得文献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适的推崇。
再比如,2005年已是年近八十八岁的他,一年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大跃进。
他,便是周汝昌。
红学之路,是风雨路,也是显学之路,二者,周汝昌先生可谓兼得。
他因研究《红楼梦》而处于聚讼纷纭、是非争议的中心,也因红学而成为少见的学术畅销书作家。
从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开始,他就处于红学的论争中心。
他的文献资料总被引述,但他的观点也总是飞矢追逐的靶子。
周汝昌先生曾不无自嘲地说,我的衣服已经被撕得褴褛不堪,但他们却是使用我提供的材料编制了自己的盛装。
周汝昌先生认为,他在为人之怪(乖僻)上,与曹雪芹相似,都是不同俗流,也不愿意从善如流,他们都是有满腔积愤难以自诉,需要发愤著书以自遣。
这种自比,使他钻入曹雪芹的心灵深处,与曹雪芹展开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对话,创作了无以收束的雄文。
其实,我们不妨把周汝昌先生所有的红学著作都看作是与曹雪芹的心灵秘语,这里充满了对话的私语性。
他自负与曹雪芹心灵相通,与曹雪芹所赞颂的人物一样,都是正邪两赋之人,出离于俗界凡间,一方面万人嘲谤,一方面又超于万万人之上。
他曾在《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中如此描绘曹雪芹,倘若细究起来,雪芹是大智慧者,他那话(愧则有余,悔则无益)含蓄的内情恐怕还深还厚得多。
那无益,也许并不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回头;而是这种悔者,本来丝毫没做什么错事,倒是做极高尚极善美的事可结果呢?做错事坏事的万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禄厚,洋洋乎自得,而这个做好事的曹雪芹,却落得万目睚眦,众口嘲谤,一生忍辱负垢,受尽了欺侮贬抑、诬陷伤害。
实用类文本艺术与科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
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
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
"“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
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
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
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
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
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
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
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
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
什么是生命的意文,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
'‘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
“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
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章阅读(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坟墓中的旅行威廉·伯克·米勒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
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
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
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
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
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
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
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
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
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
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
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
《科学巨人玻尔》阅读(全国新课标卷Ⅰ·实用类文本)
《科学巨人玻尔》阅读(全国新课标卷Ⅰ实用类文本)
吕贻晓
【期刊名称】《中学生阅读(高中版·高考)》
【年(卷),期】2014(000)008
【总页数】6页(P8,30-34)
【作者】吕贻晓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十六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课标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微探
2.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特点与解题方法--以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传记阅读为例
3.厚重体现高格,本真彰显效度——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评价
4.厚重体现高格,本真彰显效度——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评价
5.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探析——以2017-2021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有六个小段,外加两则相关链接,依次记述的事件可分为四类:1波尔与爱因斯坦旷日持久的学术辩论(①-②节)2波尔在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伯乐”角色(③-④节)3帮助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及在美国获得“原子为了和平”奖(⑤-⑥节)4理论物理学贡献以及为祖国工作(相关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新课标卷Ⅰ)科学巨人玻尔①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
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②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角度:身份物理学界代表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角度:内容基础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角度范围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
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纯学术)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没有私人恩怨)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1、波尔与爱因斯坦旷日持久的学术辩论③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④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
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
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
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
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
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
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⑤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
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⑥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
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
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
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
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
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
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问题设置】(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解题指津】很多同学解答问题,习惯于找到问题相应的区间,然后直接选取相关词句作答。
这种方法,对于信息删选一类题目来说,是较为有效的。
而探究题,它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往往需要在客观的基础上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光靠删选显然是不管用的。
需要有正确的应对方法,一般而言,可按四步走:一、斟酌题干,弄清答题方向,包括情感走向和意义走向两类,情感走向指褒贬色彩等,并无多少难度,关键在把握意义走向。
就本题而言,要探究传主“特有的人格魅力”,这一短语出自文段第④节,作为设问点从意义层面说,包含三点要素:①特有,意即与众不同;②人格,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不能等同于通常所说的性格特征;③魅力,指辐射影响。
将“人格”与“魅力”合而为一,是说一个人在性格、气质、学术、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人格魅力这一术语,在日常使用中往往可能不是说人格产生了什么样的魅力,而是突出表达有魅力的人格。
事实上,本文侧重表现的也正是波尔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
明乎此,再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就像拿着指南针航海,不会迷失方向。
二、回归文本,找到问题探究的依据。
本文是人物传记,传记都是通过典型的、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因此,读传记,必须捋顺究竟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就是问题探究的依据。
如果是多件事,注意归类整理;如果是一件事,注意根据事理分成几个阶段:对事件归类的准确、全面与否往往直接决定对问题探究角度的是否准确、全面。
像本道题,赋分8分,其实也暗示应依据这四类事件得出四点结论。
三、依据事件,从是什么、怎么样两个角度得出探究结论。
马克思说,看一个人,不止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怎么做。
事实上,由什么样的事件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不难理解,像本传传主波尔从事伟大的科学工作,说他是伟大的科学家自然是最直观的结论;而怎么做才是最需要推敲的,因为即便从事伟大的工作,如果做得苟且、马虎,那也只能说他是苟且、马虎,甚至卑劣之人。
再回到本题中来,以第一件事为例,看究竟该如何探究。
波尔和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巅峰对决”,直接表明他也站在理论物理学的最前沿。
这种对决,“旷日持久”,而且“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说明他们对真理的追求非常认真、严谨,而且这种追求是纯粹学术性的,不带任何个人的偏见,所以才在不可调和中产生调和——友谊。
其他三件事的探究以此类推。
四、注意题干的要求与限制,简洁作答。
【答案示例】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③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④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备考思考】一、明确复习着力点。
首先,要明确探究的设题点。
尽管考试说明对实用文本探究题规定了三类,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主要从文本主体内容、社会影响层面做探究),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侧重探究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的表意走向),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侧重读者在准确把握文本基本内容基础上的个性化的解读);但从实际状况看,最常见的设题点,比较集中在第三点。
其次,要明确设题的基本规律,包括共性和个性两类。
从共性角度而言,一篇文章其实是由选材、组材、表达三个方面构成,选材方面会涉及材料使用的真实性、典型性、独特性等内容;组材主要指向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线索、材料详略、写作顺序、抑扬结合、点面结合等技法技巧;表达主要涉及逻辑事理、中心主旨、语言特色等。
从个性角度看,设题往往会与文章体裁相对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人物传记,常以人物为中心探究精神品质、性格特征、心路历程、功过得失、人生启迪等;时事新闻,常探究写作背景、新闻价值、人文精神、焦点热点等问题;人物访谈涉及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两个方面,被采访者的探究与人物传记类似,就采访者常探究提问的合理性、巧妙性、深刻用意等;调查报告,常立足最终结论,以法理、道德、审美判断为依据,或作假设推论,或评析原因,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等;科普文,主要探究章法技巧和语言特色。
每一类问题往往有相应的解答知识,需要认真总结记取。
二、牢固树立文本意识。
首先,要牢记,探究虽然强调个性化的解读,但绝不等于不顾文本自说自话;探究必定是在对文本相关信息做准确解读下的探究,很多时候,即使没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解读准确也可以拿到高分甚至满分。
其次,做阅读题的任何一道题,能读、会读文本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关于人物传记的解读,前边“解题指津”中已有交代;其他像科普文、人物访谈等怎么有效阅读,需要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