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合集下载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

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

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

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

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

本文试对这一思想作一分析,以期正确认识并驾驭现代社会的“风险”。

(1)风险的概念①含义来源现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家们普遍关注风险问题,并且不少西方学者视风险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

吉登斯也认为,“在中世纪,除了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概念外,没有任何真正的风险概念”,而且,“在大多数其他传统文化中也没有风险这个概念”,所以,风险“这个显然非常简单的概念却能说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深入研究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行动者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以及行动者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改变社会 结构。
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快,对于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对社会结构和行动者的影响 。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吉登斯认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是 指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所使用的规则 和资源,这些规则和资源在行动者的 互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影响着行 动者的行为和互动结果。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结构的双重性质
吉登斯认为,结构具有双重性质,即结构既制约行动者的行为,又 是行动者所使用的工具。
行动与结构的互动
吉登斯认为,行动与结构是相互依存的,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不断 地再生产着结构,而结构又反过来制约着行动者的行为。
01
忽视个体能动性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过于强调 结构的决定性,忽视了行动者的 个体能动性。
02
缺乏对权力的系统 分析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对权力的 分析不够系统,未能全面揭示权 力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03
理论应用范围有限
批评者认为结构化理论主要适用 于解释宏观社会现象,对于微观 层面的解释力有限。
对结构化理论的反思与展望
社会学系教授。
学术成就
03
吉登斯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结构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
学术背景与贡献
学术背景
吉登斯在学术研究中深受结构功 能主义和符号互动论的影响,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化理论。
理论贡献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强调社会结 构与个体行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对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领 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

• 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结构观念,不是传统认识论所称的逻辑
思维,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概念、判断,而是在日常生活 实践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习惯性的实践意识。所谓“实践意 识”,指的是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 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有能力支配行为但又不是形成 了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识;日常性 和惯例性。
• 目的在于:试图克服“正统共识”社会理论中客观
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 意志论之间的二元对立,用结构的二重性去说明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 创新之处在于:从运动的角度、从社会实践的角
度来理解社会结构,认为社会结构是内在于人类 行动者在具体情景中的实践活动。行动者和结构 二者的构成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 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一种二重性。
“自我意识”,而应是一种“人类意识”——人类行动者认识能 力。
• 贯彻两种分析的主线是结构二重性的观点与方法。在制度分
析中,不研究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活动,去研究行动 者进行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区域化与范围更广泛的各种区域化 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活动在时间中的根植性;时空 延伸的方式,各种活动和关系与整个社会的特征或者跨社会 系统的联系。
• 吉登斯还始终敏锐地捕捉着实践所带来的那些有可
能破坏极其周密的筹划的意外后果。
• “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
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 ” 。这就是说,他要在社会 实践或社会生产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 解结构。“社会再生产”——蕴含了对社会实践循环 性的理解。
• 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
• 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基本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976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 本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 则》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解释社会学 的反思。在本书的结尾,他提出了指导其重建社 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即 “结构化理论”。
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该书围绕着前一本书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系统建 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
1990年,吉登斯出版了《现代性的后果》一书,本书 承前启后,一方面承接了《民族国家与暴力》的研 究话题,另一方面又预示了吉登斯在新的历史阶段 的研究重点。《现代性的后果》提纲挈领式地阐述 了吉登斯对于高度现代性世界的关注以及他对现代 性的基本主张。
1994年,他又出版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
本书是前一著作的系统展开,全面阐述了现代性对
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 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B
9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系统建 立起结构化理论体系之后,吉登斯开始了重建 社会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 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 上。
本书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的第二部, 也是吉登斯理论体系中最富历史社会学色彩的 一部著作。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 2001
《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历史唯物主义三部曲",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 批判》,《民主-国家与暴力》与《超越左与右》。
B
7
二、吉登斯思想历程概述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 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 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 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 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 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 判》。

实践意识吉登斯名词解释

实践意识吉登斯名词解释

实践意识吉登斯名词解释1. 引言实践意识是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对于自身行动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认知和理解。

实践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个体的行为决策、社会参与以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实践意识进行深入解释,并探讨其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2. 实践意识的内涵实践意识包括两个核心概念:时间和空间。

时间指的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所处的时间背景,即过去、现在和未来。

空间指的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在实践意识中,个体通过自我反思和观察他人来认知自身行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他人,个体可以从他人经验中学习,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行动决策中。

同时,通过自我反思,个体可以评估自己过去行动的效果,并为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实践意识还包括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

个体在行动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引导,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来自于社会文化传统、家庭教育等方面。

个体对于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将影响其行动决策和社会参与。

3. 实践意识的重要性实践意识在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实践意识帮助我们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态性。

个体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受到时间和空间背景的影响。

通过研究实践意识,可以揭示个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的行动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的变化。

其次,实践意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由无数个体行为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结果。

通过研究实践意识,可以了解个体对于社会变迁的态度、期望和参与方式,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引导社会变迁。

此外,实践意识还对于个体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的实践意识决定了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方式。

通过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实践意识,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参与意愿,促进社会公正和发展。

4. 培养实践意识的途径为了培养和提升实践意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加强自我反思能力。

《民族-国家与暴力》读后感

《民族-国家与暴力》读后感

《民族-国家与暴力》读后感
《民族-国家与暴力》是一本由安东尼·吉登斯所著的社会学著作,主要探讨了民族、国家和暴力之间的关系。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在书中指出,民族国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暴力密切相关。

民族国家通过对暴力的垄断,实现了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同时,民族国家也利用暴力来维护其主权和领土完整。

作者还分析了暴力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民族主义的问题。

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和意识形态,它可以激发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民族主义也可能导致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暴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尊重民族多样性的同时,避免民族主义的极端化。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民族、国家和暴力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和反思当今世界上的各种冲突和暴力现象,以及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以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膨胀,以避免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吉登斯思想简介

吉登斯思想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思想简介2007-11-30 13:06:09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0条[查看评论]选择文章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

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叶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

他一生笔耕不缀,著作等身。

自投身于学术研究以来,他先后出版著作37部,其中许多在全球学术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吉登斯的理论贡献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

此书甫一出版,便在全球社会学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几乎每年重版,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西方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教材生命线"。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以西方思想家的眼光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权力结构、类型划分、政治结构以及未来发展等,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安东尼-吉登斯

安东尼-吉登斯

五、制度的各种形式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和确定的地点中,当规则和资源被再生产的时 候,就可以说制度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 如果意义(解释性规则)占据主导,随之而来的依次是统治(配 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与合法性(规范性特征),那么就会存在 一个符号的秩序。 如果是权威性统治、意义和合法性连续的联合在一起,那么就会 产生政治的制度化。 如果顺序是配置性资源、意义和合法性,那么流行的将是经济的 制度化。另外,若是合法性、统治和意义的排列,那么法律的制度 化就会产生。 吉登斯提出的制度秩序的分类体系,为了拒斥实体主义者的经济、 政治及其他制度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于假定这些不同的秩序有着 具体的制度分化。
四、结构二重性
结构二重性理论把行动和结构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 从而把行动与结构的二元抽象对立转化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统 一。 结构二重性始终是社会再生产跨越时空的连续性的主要根基。 反过来,它又是行动者身处并构成日常社会活动延绵的反思性监 控过程的前提。实践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 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 动中。不应将结构等同于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 和使动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既是被人类行为建构起来的,而且 同时更恰恰是这一建构的媒介,即结构二重性。
学术成就
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 学家思想的反思; 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 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 化理论”; 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
第三条道路等。
主要著作
会《 秩自 序反 中性 的现 政代 治化 传 统现 》代 社 判《 历 权史 力唯 、物 财主 义 产的 与当 国代 家批 》 主《 义第 的三 复条 兴道 》路 : 社 会 民 主 《 社 会 学 方 法 的 新 规 则 》 《 气 候 变 化 的 政 治 学 》

第十一讲 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

第十一讲 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
他在处理行动和结构关系方面,将重点放置于行动者 对自己的保障的维护和对潜藏在行动脉络里的规则的掌握 上,并根据这个来解释如何在行动中被产生出来,而同时 忽视了行动者本身的创造力和结构的转化等问题。


三、关于吉登斯的批判理论
• 吉登斯将他的著作看成是对批判理论的贡献,但是 他批判不过是遵循了批判的最低概念,他的注意力对日 常生活中的理论和思想进行理性批判。 吉登斯认为,社会理论具有批判作用,甚至有时社会 理论就是批判理论。 他认为社会研究必然包括涉及双重理解: 一是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象必然包括行动者自己对 社会现象的理解;二是社会学研究正在为研究的对象提 供另一重科学的理解。
三、对宏微观社会学视角分野的讨论 和对社会学概 念的重新定义
• 3、社会系统根植于这些系统性关系之中,它们之所以能 凸显出来,是因为确定的结构性原则推动产生了时空跨越, 并可以明确地限定的全部“制度的聚合”。 4、他认为物质制约是指人的身体的生理能力和物质环境 的共同作用,限制行动者可行的选择 5、约束性制约则源于某些行动者对惩罚性反映的制约。 6、结构性制约则源于行动情景,即相对具体情景中的行 动者来说,结构性制约与行动者的动机理由是行动的基础。
• •
二、对某种社会本性与日常生活例行特征关系的讨论
• 吉登斯首先联系对无意识本质的解释来说明结构化理论 的重要概念,而后描述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相互交织关系的 心理学基础。 • 1、吉登斯对共同在场情况下的日常接触的反思性监控, 通常总能与人格中的无意识成分相互协调。 • 2、分析了行动者的心理特性,集中讨论了各种发生在共 同在场情况中的互动问题后,为了指出行动者在互动场合中 的定位问题等与社会系统更为广泛的联系。就行动者、位置、 场所等概念进行重新说明,讨论了“区域化”问题后,勾画 了区域化与社会结构化之间的重要关系。 • 3、规范性约束强有力地约束着人们的“举止得体”,这 些情景片段与一般社会生活的其他部分相互分离,构成不同 的区域,这种区域体现在不同场合要求人们不同的表现。

结构的二重性:浅析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的二重性:浅析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的二重性:浅析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马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摘要:本文回顾了吉登斯经典的结构化理论,提出“结构二重学说”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问题,而基于实践基础的使动性和制约性是理解结构二重学说的关键。

关键词:结构;二重性;实践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界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他的成名作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但真正开始广泛引起学界反响的则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1984年,他出版的《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一书,正式标志着他的结构化理论“体系”的形成。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他通过对社会学经典思想的系统清理和对现当代诸多社会思潮的广泛整理、批判和吸收融汇综合而成的“最有建树的理论成果之一”。

其中,结构二重性学说是在对经典社会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即个体与社会、人与结构、主体和客体之关系所持的二元论的正统共识进行批判性解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结构化理论旨在瓦解对上述关系作抽象对立的理论立场,确认人(行动者)的主体能动性和社会结构的客观制约性之间的内在关联,其创新之处在于确立了阐释社会现象的实践活动向度。

因此,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使动性和制约性便成为理解结构二重性学说的关键。

一、结构与结构化社会系统(结构)与个体行动之间的关系一向是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关键,而对二者关系的看法也始终是区分社会学不同流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吉登斯从一开始便不满于传统社会学流派对上述关系的割裂。

他认为,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系统与个体行动是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因此在社会学理论中本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般来说,社会系统(结构)与个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细分为两对关系:结构与行动的关系和社会与个体的关系。

相应地,传统社会学理论中存在两种主要的二元论:结构与行动的二元论和社会与个体的二元论。

吉登斯认为,对第一种二元论来说,又有两种典型情形:一是如“强行动而弱结构”的那些解释社会学,它们把人看作是有目的的能动者,这些能动者知道他们自己是这样的,而且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他们所做的一切;但是,它们几乎没有什么方法来应对功能主义者和结构方法所面临的大量的相当正确的问题——强制性问题、权力问题和大规模的社会组织问题等。

浅谈走向教育的“二重性”——探求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教育意义

浅谈走向教育的“二重性”——探求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教育意义

浅谈走向教育的“二重性”——探求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教育意义论文关键词:结构二重性教育论文摘要: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以其结构化理论闻名于学术界。

文章认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吉登斯自己的学术旨趣,世纪年代的社会运动、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结构化理论主要是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为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个体受教育娇过程就是一个个体行动与教育结构互动的过程,教育活动处处体现了结构的二重性。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iddens),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艾德蒙顿,曾任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院长,布莱尔首相的精神顾问,是国际著名社会学理论大家,拥有个荣誉学位。

吉登斯以其结构化理论成名并驰骋于社会理论界,那么其结构化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什么?换句话说,教育领域可以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不多,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一己之见。

一、结构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一跳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不例外。

“结构化”(structuration)一词其实首先出现在他在年出版的《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一书中,他讨论了阶级结构化的类型和水平,而后在他年出版的《社会学方法新规则》中初步论述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在他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中,结构化理论的实质内涵已经显现,在他年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第一章里,他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完整的勾画。

但是,结构化理论却是在吉登斯年出版的《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得到系统阐述的。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大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诸一分析。

首要的因素就是吉登斯本人的学术旨趣和目标,即他要力图解决社会学中存在的“原罪”问题,力图构建出一种新的具有一致性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存在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要解释主体与客体、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最早接触“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因为看了本土一起很红火的节目──《天天向上》,当时邀请了一些就读于名牌大学的学子,其中有位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女学生,她主修的就是社会学,我清楚的记得她当时简明扼要地诠释:“社会学就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一门学科。

”然而,这本安东尼•吉登斯定义的社会学是:“一门抛开我们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更加仔细地考察那些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其他人生活的因素的一门学科。

”这与我们现在正学习的社会学教材定义又有所不同,《社会学概论新修》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动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学科。

”或许每个人、每本相关社会学书的作者对社会学的定义不同,有些定义通俗易懂,有些佶屈聱牙,目前状况下的我更偏向于前者女学生的定义,我也好奇:等到我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定研究与体会的时候,我对这门学科又会有怎样一种定义呢?关于安东尼•吉登斯的这本《社会学》,里面涉及到文化、全球化、两性家庭、日常生活、种族、犯罪、阶层等一些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在最后部分还谈到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思维。

我个人着重看了并思考了性别与性的问题。

在性别部分,说到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带来身体状况的差异。

每一个国家的女性的预期寿命都比男性长。

同时,女性的疾病发病率,也高于男性,特别是在生命的后期,女性更可能去寻求医疗服务,自报患病的比率也高于男性。

男性少生病,但折磨男性的疾病更可能威胁到生命。

这里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外公外婆。

在我近20年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只因一次肾炎住医院,平常很难听他说身体不适。

相反,我的母亲,或许就在生我的时候住过医院。

这二十年来都是些小病小痛,她经常会在家里呻吟自报某个身体部位不适,接着她会去看医生,然后拿回大堆大堆的药品,但是却从来没有严重到要住院治疗。

我的外公一直身体状况精神面貌很好,生活里也也特爱讲究,但是就是一次在家接电话的过程中,人就中风瘫痪去世了。

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

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

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一、什么是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是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探讨现代社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吉登斯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时空关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时空已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被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二、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吉登斯认为,传统上,时间和空间被视为相互独立的概念。

时间被认为是线性的、连续的,而空间则是固定的、离散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2.1 时空压缩由于现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被大大缩短和压缩,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和互动。

吉登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时空压缩”。

2.2 地方性和全球性的结合吉登斯指出,尽管现代社会中的跨越时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人们仍然有着与特定地点和社区紧密联系的需求。

他提出了“地方性”和“全球性”的概念,认为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结合的。

三、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的意义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对我们理解和分析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社会行动的重新定义在传统观念中,社会行动往往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

然而,随着时空关系的变化,社会行动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时空条件,而是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3.2 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变革时空的重构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变革。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技术来跨越时空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这进一步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互动方式。

3.3 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还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即“后工业社会”。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传统的空间和时间边界逐渐被打破,人们更加注重网络和虚拟社区的建立和维系。

四、时空分离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不仅对社会结构和关系产生影响,也对个体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4.1 个体的自由与自主性由于吉登斯时空分离概念所带来的时空压缩和地方性与全球性的结合,个体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居住和工作地点,更加自主地进行社会行动。

从对立走向融合——从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反思教育社会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从对立走向融合——从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反思教育社会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及两难的诠释 , 以及主客体概念的重建等 , 而结构化理论主要是想跨越结构与行动对立所形成 的鸿沟。
1行动与行动者 .
吉登斯在《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 一书中曾清楚地表示 :社会学所关注的并非早 已存在于宇宙中的 “
收稿 E : 0-0 - 9 t 2 8 7 1 期 0
作者简介: 胡春光(96 , 河南新县人, 17一)男,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副教授、 博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量或环境的完全操控 ; 也不是符号互动论者仅关注行动的策略及意义的理解 。他主张可 以通过对存在
问题 的探讨来厘清行动者的意义 , 包括对他人的存在及 自我认同 , 这不仅与行动者本身 的 日 常意识有密
切联系, 更直接指涉社会生活建构的历程。据此 , 吉登斯提出了一套行动理论来说明行动者如何通过意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析——结构 的双重性
长久以来 , 社会学理论一直面对着一个重大的矛盾 : 究竟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是社会成员的行动所
造成的?还是社会的结构或结构的模式产生了社会现象与社会生 活?简言之 , 行动与结构 的关系究竟
除了二元对立之外 , 有无其他方式加以整合 。吉登斯提 出的结构化理论为社会学 的未来发展开创 了新 方 向。整体来说 , 他的结构化理论关注的层面有三种 , 包括对古典社会 学理论 的批判 、 对现代性的本质
识机制来抵抗各种不信任 、 、 怀疑 罪恶 、 恐惧等外在刺激 , 这种根据常规化行为来取得信任感 的无意识过
程即是本体论安全系统 , 的这种维持个体安全的欲望通常在个体学得语言技巧之前便已经发展 , 人 通过
与他人的 E l 常互动建立彼此相互信赖 的关 系。J [ 3

浅谈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

浅谈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

浅谈现代性及其超越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思想述评[ 论文关键词] 现代性风险全球化后现代性[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的“风险”、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女东尼·吉l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现代性力一而.他否定了‘,而现代性社会’的来临.认定当今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现代,h} "AJc "},期现代性叮内状态.并把现代性视为当今社会学研究的个基本问题.他深刻闻述了现代性的本质.追溯了现代性产生的动力机制.并考察了现代性的四个重要的制度性维度.从某种意义讲.吉f斯的现代性理论让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现代性.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斑斯的现代性理论司谓是独树一帜的。

一、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与那些从"}}!}h} ".“自山”.理性’来解释现代性的学者小同.作为社会学家吉斑斯主要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的.囚此.他总体上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J}}代性与自我认同》中他是这样定义现代性的:“已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起来的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向的行为制度与模式”.而后.他在一次访谈中.进-步将这个现代性的概念细化。

他是这样回答自己关于现代性的理解这个问题. "}+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比较详细的描述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世界向人类十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二(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既然吉"r斯把现代性大体看作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与传统有什么小同呢?现代性与传统区别币」在?毫小夸张地说.这个问题是任币」致力于现代性研究的学者必须回答和而对的问题.吉"r斯的回答是:现代性是一种‘反思性"I内制度.在传统社会中.‘反思’因受到时问地域的限制小得小与社卜_的时空组织融为一体.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山于信息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这种反思能够从传统中分离出来.对社会行为与实践进行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建构整个社会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

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

(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

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

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

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

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

2、结构化理论内容(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 ”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

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

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52),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

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亦即结构观点。

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P79~80,同上书)(3)社会行动的自觉性及其偶发性。

一方面,与韦伯、帕森斯等人不同,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做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某种理想类型。

因此,这样的行动就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二个层面,一是人们做某事所具有的意图,二是做这些事情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一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

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

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

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历史无意识”。

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了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

也就是说,行动既是自觉性、能动性,也是偶然性、意外性,是二者的统一。

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

(4)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

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

和其他学者不同,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社会的构成》80)。

正因为此,吉登斯认为,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动,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

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

他认为,结构就是规则与资源的总和,而规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构成》81)因此,离开实践的规则是不存在的。

规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方面,因此,可以分为表意性规则、规范性规则、支配性规则。

支配性规则同配置性资源如物体、商品等的结合,形成经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如对行动者控制相结合,形成政治制度;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相结合,形成了符号制度和话语方式;规范性规则经过条文化则形成法律制度。

因此,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

因此,结构二重性(规则及资源)与制度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法律、俗语等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社会转型理论吉登斯确定了社会结构化理论原则以后,很快就用这个原则分析了人类社会,形成了1985年《民族——国家和暴力》。

1、社会转型的背景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是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马克思从物质水平的发展变化阐述书会结构转型动力问题;迪尔凯姆将其称为社会分工的变化;韦伯则以为推动近现代社会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是思想观念等等。

吉登斯认为,这些观点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把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吉登斯认为,社会转型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家形态的变化。

2、社会转型的内容(1)国家的含义:国家这个概念,不同的思想家给予不同的理解和规定。

吉登斯认为,国家就是其“一般意义”而言,“凡是国家都会牵涉到对其统辖的社会体系的再生产方面实施反思性的鉴控”。

(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1998,19)因此,国家不仅仅是监狱、法庭等机器;而是指社会体系,是具有反思性的社会体系,所以,国家必然具有社会结构的特征。

他认为,“国家在地域上是有章可依的,而且还能够动员暴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统治”。

国家是社会性质和暴力性质的统一。

国家既然具有社会性质,那么就具有组织化以及制度化特征。

(2)国家的形态。

从历史上看,国家有三种历史形态: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以及民族国家。

这三种国家形式依次更替,实质上是人类从一种结构形态向另一种结构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在生产的过程。

一是传统国家。

其主要特征是“分化”,因为它的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政治结构中的成员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

这样的国家如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中国封建帝国等等。

在这个阶段,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同乡村中的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离,也就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城市与乡村的分离。

城市是统治阶级的聚集的地方,而农民牧民只能在乡村居住,这种形式表面上看似乎国家的控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国家能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的控制。

然而,吉登斯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城乡分离、阶级分化造成了形式的集中却很难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

二是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

这是16、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也是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中介。

在他看来,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导致了欧洲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行政力量的集中和扩张”。

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各个国家纷纷削弱封建君主的行政权力,用地方行政长官制、中央政治机构设置等办法来进行有效地统治,从而扩大了统治范围,使城市和乡村纳入了国家统治的视野,乃至边陲地区。

其次,“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非个人方式适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法规日益增多”,法律向普遍性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法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

再次,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税收征集更加严厉。

在吉登斯看,绝对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做了精神上、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准备。

三是民族国家。

吉登斯人为,民族国家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依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

吉登斯的这个定义标志了民族国家队主要特征:全球性、垄断性和暴力性。

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监控体系、私有财产、军事暴力和自然改造(民族――国家与暴力163-228)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吉登斯认为,国家形态的转型不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变迁,而且也同时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

由此,他写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

在这部著作中,他要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

1、现代生活的变化在现代性制度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

时空分离既是现代性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

他认为,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对他所处时代生存状态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状态不同,人们的时空体验也不尽相同。

在前现代社会,时空观念都同特定的时空点、位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凭借媒体、交通运输工具,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存在的时空范围,而且出现了“不在场”。

首先,时间空虚化。

时间逐渐地与确定的生活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成为具有超时空的时间虚设。

如机械钟的出现导致了时间虚拟化。

其次,空间空虚化,世界地图出现时,人们的空间观念发生了变化。

再次,时空同时空虚化,而指向未来的理想时空,例如在2005年展望2010年等等。

(2)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 merchanism)。

抽象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

所谓“抽离化”,就是“挖出来”(lifting out),指人们超越时空限制而建立了远距离的社会关系。

例如人们远隔重洋通电话或qq聊天,犹如面对面一样亲切,抽离化最本质的机制就是“抽象”,有两种类型:一是符号标志,二是专家系统。

无论是符号标志(比如货币)还是专家系统,都是以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获得一般性和普遍性为标志。

在吉登斯看来,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信任,没有信任,人们不可能在空虚化时空中进行交往与沟通。

正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如此密切相关,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晚期现代性时(late modernity),时空分离和抽离化走向了极端,信任也达到了极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