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宗派简表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09 中国佛教宗派
種子分爲兩類:(一)“本有種子”,即本來就有。這種種
子雖屬本有,但也要隨著熏習的力量而不斷有所增長。(二) “始起種子”,即由各種各樣的現行活動,熏習第八識,從 而在第八識留下一種影響,所以也叫“新熏種子”。這兩類 種子,是宇宙萬有産生的內在原因。從種子的不同,又可將
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叫做 “空諦”。
1-12 假諦
一切事物其中雖無永恒不變的實體,卻有如幻如化的相 貌,叫做“假諦”。
1-13 中道諦
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 諦”。 隨便舉一事物,他認爲即是空、又是假、又是中, 所以稱爲圓融三諦。
1-2
一念三千
2-2 八識
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
阿賴耶識。
它是唯識宗對人的認識功能所作的分類,也是唯識宗關於 外部世界起源於精神現象的“萬法唯識”和“唯識無境” 的立論依據。八識系統中最重要的是阿賴耶識,它是一切 現象的總根源,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
而爲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所執取,以爲實在。
1-21 十法界
一心具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以上爲
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以上爲四聖)十法界,
1-22 百法界
這十法界,不是固定不移的。“六凡”可以向上達到佛 的地位,而佛也可以顯身於“六凡”之中。這樣十法界 相互具備,就構成“百法界”。
1-23
十如是
天臺宗進而區分了構成每一事物的內部結構,提出了構成 宇宙萬物本然狀態的十個方面,它們是:如是相、如是性、 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
中国佛教宗派之天台宗、华严宗
介尔:介 介尔:介,弱、小之义;尔,系助辞。形容至微至小,即 小之义; 系助辞。形容至微至小, 现前刹那一念心。 现前刹那一念心。“
十如是
[一、如是相],相即形象,相以據外覽而可別。 如是相],相即形象,相以據外覽而可別。 ],相即形象 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據內自分不改。 ],性即性分 [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據內自分不改。 如是體],體即體質。 ],體即體質 [三、如是體],體即體質。 [四、如是力],力即力用功能。 如是力],力即力用功能。 ],力即力用功能 如是作],作即造作,運為造作。 ],作即造作 [五、如是作],作即造作,運為造作。 [六、如是因],因即習因,善惡業因,由自種而生,習續 如是因],因即習因,善惡業因,由自種而生, ],因即習因 不斷。 不斷。 如是緣],緣即緣助,各有緣起之法,助成習因。 ],緣即緣助 [七、如是緣],緣即緣助,各有緣起之法,助成習因。 如是果],果即習果。 ],果即習果 [八、如是果],果即習果。 如是報],報即報果。 ],報即報果 [九、如是報],報即報果。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謂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本末皆 如是本末究竟等],謂初相為本,後報為末, ],謂初相為本 由因缘生,故本末皆空,皆同實相,一理平等無二, 由因缘生,故本末皆空,皆同實相,一理平等無二,此空即 为“等”。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聲聞、緣覺、菩薩、 十法界( 等是十法界 根據《華嚴經》),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 等是十法界(根據《華嚴經》),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 十界,則成百法界 百法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是 百法界, 十如是( 十界,則成百法界,百法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是(根據 法華經》),則成千如是 千如是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種 則成千如是, 《法華經》),則成千如是,千如是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種 世間,即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根據《大智度論》 世間,即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根據《大智度論》), 則成三千世間 或叫做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 三千世間, 則成三千世間,或叫做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此三千諸 法實具於人一念之心中, 一念三千” 法實具於人一念之心中,名“一念三千”。 三種世間:五蘊世間就是人五陰合成的色身;有情世間是人身 三種世間:五蘊世間就是人五陰合成的色身; 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眾生; 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眾生;器世間就是人身體依之而住的山河 大地。 大地。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
至法朗又加《涅盘经》。
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
《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
关于此宗的专着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五家七宗我国南宗禅各派的总称,又称五派七流。
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
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
中国禅宗的禅法至晚唐五代出现五家宗派,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度的发展必然造成宗派分歧的情况。
其时,南怀让一系就出现有临济宗、沩仰宗两家,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家。
唐宋时期尤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为盛,有“临天下,洞一隅”之说(洞,指曹洞宗。
禅宗五宗七派只有这两宗还比较完整,其他的都渐渐失传了)。
初祖达摩在传法二祖慧可的偈语中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偈中的一花五叶,所指就是六祖慧能的南宗顿教禅法这一枝花,发出了后来的五家之叶。
尔后临济宗下又衍生出黄龙派和杨歧派,会同前面的五宗合称五家七宗。
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
其中沩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时代相继断绝衰微,临济、曹洞与云门三宗则延续至今。
尤以临济宗的杨歧派门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后几乎囊括了临济宗之全部道场,至今后嗣仍灿若繁星,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主流。
临济宗: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属"南辙"大系。
创始人为唐代希运禅师(?-867),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山的黄檗寺时暂露端倪,因子黄檗山成为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圣地。
希运(?-857),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
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
僧徒义玄(?-867)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下)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下)作者:魏道儒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13期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法系至今传承,并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由于本宗以禅来概括其全部教理和修行实践,故名。
因为奉菩提达摩(也作磨)为中土始祖,也称“达摩宗”,又因自称“传佛心印”,被称为“佛心宗”,或简称“心宗”。
还因为自称与“教门”(华严、天台、唯识等)有区别,称为“宗门”。
后世公认的中土传承是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慧)能。
其中,菩提达摩和惠能受到格外尊崇。
达摩是南印度人,出家之后悉心研究大乘佛教,学识渊博。
中年之后,他立志来中国传教。
大约刘宋(420~478)末年,他渡海来到中国南方,此后又辗转渡江北上,在北魏传禅授徒。
他曾在河南少林寺面壁9年,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禅方法。
“理入”要求舍伪归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行入”要求按佛教的某些规定修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他特别强调“藉教悟宗”,就是把佛教经典(教)作为手段,通过壁观修禅,达到心与超言绝相的真如(宗)相契合的境界。
在高僧林立的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只是众多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之一,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辉煌的业绩,知名度是很一般的。
但是,从中唐以后,伴随着禅宗的崛起,佛教界逐渐公认禅宗不是中国产生的,而是达摩从印度传过来的。
禅宗在古印度的祖师传承,也逐渐编制出来,就是所谓从摩诃迦叶到达摩的“西天二十八祖”。
所以,达摩的地位不断提高,关于他的各种神话传说也不断涌现出来。
到北宋时期,推崇达摩达到了顶峰,他被认为是正宗佛法的唯一传播者,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释迫牟尼,可以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相提并论。
实际上,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经过长期冲突、融合的产物,并不是达摩一个人从印度照搬照抄过来的。
格外尊崇达摩,是禅宗为了证明自己是正宗。
禅宗基本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是六祖惠能,这是他受到格外尊崇的原因。
惠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逝世于先天二年(713)。
中国的四大宗教
中国的四大宗教中国的四大宗教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1)佛教: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B:小乘佛教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南传佛教:《大藏经》;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2)道教:《道藏》;(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4)基督教:《圣经》;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1)佛教:**;(2)道教:太极八卦图;(3)伊斯兰教:新月;(4)基督教:十字架;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6、中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藏蒙裕(固)纳(西)。
7、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
8、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9、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要点提示:3个600年(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
五家七宗
五家七宗发布日期:2010-02-20 五家七宗即禅宗下分的“五宗七派”。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传法创立,经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至五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以神秀为首的“渐悟说”和南方以慧能为首的“顿悟说”两宗。
后世以南宗“顿悟说”为正宗,慧能为六祖。
慧能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
后南岳怀让分为沩仰、临济两派;青原行思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世称五家;在临济下又有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沩仰宗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
由于此宗的开创者灵祐和他的弟子慧寂先后在潭州的沩山(在今湖南省宁乡县西)、袁州的仰山(在今江西省宜春县南)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沩仰宗。
禅门宗旨即指真见,悟境与功行当赖之以成。
宗乘中诸家语录的上堂法语,最能显示其真见,于沩仰宗,亦复尔尔。
在禅宗五家中,沩仰宗兴起最先,衰亡也较早。
此宗的法脉,大概历时一百五十年。
临济宗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
从曹溪的六祖慧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
临济宗派开山祖师为希运,希运所倡立的禅宗新学主旨是无心,即“无心说”。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表明了希运心佛一如的思想。
他从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世故有“心心相印”一说。
曹洞宗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
曹洞宗禅风以回互细密见称,其宗旨是万物皆虚幻,万法本源为佛性,这正是良价禅学思想的体现。
曹山法系四传之后便断绝。
良价另一法嗣道膺(公元835年~公元902年)一脉绵延趋盛,传到天童正觉(公元1091年~公元1157年)时,曹洞宗再度广扬天下,国内许多著名禅林都是由曹洞宗法嗣所创。
云门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公元864年~公元949年)而得名,略称云宗,属南宗青原法系。
该宗宗风即所谓“函盖截流”,取截断众流,师徒函盖相合之意。
中国佛教各宗大义
中国为主的 佛教发展
▪ 魏晋南北朝各家师说 ▪ 隋唐宗派佛学(八大宗派) ▪ 1、三论宗(源于印度中观学) ▪ 2、法相唯识宗(源于印度唯识学) ▪ 3、天台宗 ▪ 4、华严宗 ▪ 5、禅宗 ▪ 6、净土宗 ▪ 7、密宗(唐密,有别于藏密)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8 前232)统 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传播到印度各地。
公元五世纪初,后 秦王姚光接西域龟兹 的(今新疆库车县) 僧人鸠摩罗什到长安, 译出佛经约35部300卷。
东晋鸠摩罗什铜像 (新疆克孜尔石窟)
梁武帝萧衍
南朝各朝统治 者都崇信佛教, 梁武帝萧衍自称 三宝之奴,四次 舍身寺院,由群 臣出重金赎回, 并亲自登台讲经。
隋文帝杨坚 多次兴建寺院、 佛塔,还召请和 剃度僧侣,组织 人力翻译佛经。 唐太宗李世民在 统一全国后,下 诏在全国交兵之 处建立寺院。
梵文《妙法莲华经》
后赵统治者尊奉 西域僧人佛图澄为 大和尚,允许汉人 出家为僧。其弟子
道安对汉译佛经进
行整理,又为僧侣 团体制订法规、仪 式,为中原地区寺 院制度打下基础。
道安(东晋)
慧远(东晋)
道安弟子慧远 到庐山,除宣传般 若空宗理论,还宣 传死后转生阿弥陀 佛净土的信仰,对 以后净土宗建立有 直接的影响。
法藏(唐)
杜顺和尚塔(陕西长安县华严寺遗址)
唐僧道宣创立, 因着重研习、传持 戒律而得名。因依 《四分律》建立宗 派,也称四分律宗。 因道宣本人住终南 山,又称南山律宗 或南山宗。
道宣
三国时期开始 翻译戒律和实行受 戒。东晋道安制定 僧尼轨范。南北朝 僧人慧光撰写《四 分律疏》,形成四 分律学。后来律宗 分化出相部宗和东 塔宗,与南山宗合 称律宗三家。
鉴真塑像(唐)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主在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
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
现将各宗派分别介绍如下: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
以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传承,以心印心、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金刚经》、《少室六门》、《六祖坛经》为其根本典籍。
达摩二人四行观算是修行总要,中国自古以专意坐禅者之系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而不限于达摩宗;唐中叶以降,达摩宗兴盛,禅宗遂专指达摩宗而言。
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
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
讲般若,讲空。
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
慧思禅师弟子智顗大师创立天台宗,他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
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
净土宗
此宗典籍
• 根本经典:净土三经《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 西方三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 ①宣扬世界上有一个净土的存在 • ②提出快速成佛法 • 净土宗创立前,隋唐佛教各宗派,或者 由于唯心主义理论比较深奥,或由于仪 轨极端繁杂,因此较多地流行于宫廷和 上层知识分子之间,而净土宗理论简单, 法门简易,更适合于在民众中传播,所 以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普遍地流行了起 来。
普法宗(三阶教)
隋代信行所创立。把全部佛教按照 “时”“处”(所依世界)“机”(根 机,指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 阶:第一阶是正法时期,“处”是净土 佛国,只有佛、菩萨修持大乘一种佛法; 第二阶是像法时期,“处”是秽土,人 是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 第三阶是释迦牟尼死后一千年的末法时 期,“处”也是秽土,人是“邪解邪 行”。
初祖达摩:一苇渡江 · 只履西归 • 达摩,印度南天竺国人,梁武 帝时来到中国南海。梁武帝一 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 要。
• 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 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 功德。祖曰:没有功德,只是 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 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 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呢?祖 曰: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 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 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 求到的。
• 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 智慧择法眼,能够普照一切,含 藏万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 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这一法就 叫做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也就是 说不生不灭的妙真如心。它是不 变又能随缘,随缘依然不变。
禅宗的传承
• 关于禅宗历史有一套传法 世系:西天二十八祖与东 土五祖(达摩-慧可-僧 璨-道信-弘忍)的说法。
中国佛教八宗祖庭
八宗祖庭是指中国佛教八个主要宗派的创始者各自开创或住过的寺院,他们分别为:中国佛教祖庭是洛阳白马寺天台宗——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三论宗——陕西省户县草堂寺,江苏省南京市郊栖霞山栖霞寺慈恩宗——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县的兴教寺华严宗——陕西长安县的华严寺和陕西户县的草堂寺律宗——西安终南山净业寺江苏扬州的大明寺,唐朝鉴真和尚曾在此寺。
现在寺内建筑是参照唐代建筑风格设计的密宗——陕西西安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净土宗——陕西长安县的香积寺、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山西交城西北石壁谷中的玄中寺禅宗——湖北黄梅五祖寺,河南嵩山少林寺,禅宗派系众多,祖庭多达十几处,居各派之首。
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安徽潜山的山谷寺、湖北黄梅的四组寺、浙江宁波的天童寺、江苏南京的清凉寺、江苏苏州的虎丘山等等。
广东韶关的南华禅寺等等。
天台宗祖庭天台宗发源于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北。
天台山群峰争秀,奇峭多姿。
东晋以来名僧支道林、昙光、竺县道曾在此山中修习禅定。
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三祖慧思住湖南南岳。
相传三祖智凯于南朗陈太建年间入天台,这里建草庵讲经十年,创立了天台宗。
国清寺是隋代古刹,为智者大师开创教义之地。
隋梅、隋塔、七佛塔、寒拾亭、丰干桥皆是朝山者拜谒的胜迹。
天台山真觉寺有智者大师塔院。
高明寺为智者道场之一。
华峰顶下善兴寺传为智者拜经处。
湖北的玉泉寺也是天台宗的祖庭,智凯曾在此寺讲经。
三论宗祖庭栖霞寺位于南京东北的摄山上。
三论宗初祖僧朗、二祖僧、三祖法朗相继此寺。
三论宗实际创始人吉藏在这里完成三论的注疏,创立了三论宗。
南朝在寺后凿千佛岩。
隋代在寺旁建舍利塔。
唐代增建琳宫梵宇49座,极为壮观。
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天台国清寺齐名,合称“四大丛林”。
法相唯识宗祖庭慈恩寺在西安城南,这里曾是玄奘译经处,玄奘死后弟子窥基继住此寺,所以又称法相唯识宗为慈思宗。
西安东南长安县的少陵原畔的兴教寺,是玄奘的遗骨迁葬地。
唐肃宗李亨为表彰玄奘及弟子的坚韧不拔的弘道精神,特题塔额“兴教”二字,从此就名为“兴教寺”。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上)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上)作者:魏道儒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唐代初年,有一位名叫那提的印度僧人,游历了古印度各地和南亚、东南亚诸国之后,来到中国。
看到唐朝的佛教盛况,那提说:“脂那东国(指中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瞻洲称最”。
“瞻洲”即“南瞻部洲”,也译作“阎浮提”,泛指当时已知世界的所有地方。
那提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兴旺发达,在隋唐时期居世界第一。
隋唐佛教昌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这八个宗派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各宗派的实际创始人大都得到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直接或间接支持。
第二,各宗派都创立了相对完整和独立的教理体系,其内容既有承袭印度佛教的成分,更有融合中印民族宗教文化后的创新理论。
第三,各宗派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传法基地,一般以一处或数处大寺慌为中心,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不少这样的寺院被后代称为“祖庭”。
第四,大多数宗派的祖师之间有师徒传承关系,有些宗派还逐步编制出上溯印度著名宗师,下接中土历代祖师的传法世系。
从八大宗派的核心教理方面看,有的比较客易理解,有的则比较难懂。
从八大宗派的历史方面看,其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在百年之内就消亡了,有些至今还流传。
一些宗派在不同时期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成为汉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了那里的思想和文化。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由于本派的实际创立者智顗(538—597)常住天台山,故名;又因本派崇奉《法华经》,也称“法华宗”。
本派的传法世系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智顗是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县西北)人。
30岁时,他遵照慧思的嘱咐,前往金陵弘法传教。
他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后来被称为“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最重要的著作,奠定了天台宗的教理基础。
天台宗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止观”作为修行解脱的根本途径,倡导通过修习“止观”获得佛智,把握实相。
佛教宗派
佛教十大宗派俱舍、成实为小乘,禅、密、律、净、华严、三论、唯识、天台为大乘。
大乘八宗的特色可以用四句话涵盖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可以从源流..和法门..这两个切入点进行探究:禅宗因菩提达摩东来,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精要,以“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由此衣钵相传,心法相付,传法于二祖慧可。
经僧璨、道信、弘忍而至六祖惠能,以顿悟禅大弘于南方,形成“一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辉煌时期。
净土宗因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后经昙鸾、善导、少康等祖师的提倡,形成一大宗派,主张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后以三经一论发展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念佛法门,广受古今佛教大众欢迎,至今仍盛行于北传佛教各个国家,各个阶层。
密宗因善无畏、金刚智来到中国,在八世纪初才成立宗派,注重身、口、意三密相应,对于仪规、观想、结印、持咒,特别重视。
提倡修四加行来加速成就,或求得当生成佛,因而也盛行于各地。
律宗至南山道宣律师发扬《四分律》,以大乘教义解释小乘律典,完成“南山五大部”,依据戒律精神,阐述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尤其戒体至为重要,提倡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以戒为师,在受持各种戒法与日常修持上,统摄其他各宗各派。
华严宗由盛唐贤首法藏国师大成其体系,阐扬法界缘起,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六相、十玄思想,说明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所呈现的一真法界相状,称为性起法门。
天台宗以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思想为中心,由智顗大师大成天台判教体系,成为我国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最有特色的贡献。
同时又在一心、十法界、百界千如的思想上,开展出性具思想,正好与华严宗的性起思想相对。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因玄奘大师翻译印度瑜伽系统的经论,门人窥基大力阐扬万法唯识的思想,大成唯识宗。
唯识学可说是佛教的心理学,对于心识有深入的分析,阿赖耶识种子如瀑流,由此说明生命的流转、轮回业报的力量以及解脱的根本,主张一切万法皆由阿赖耶识缘起。
中国哲学-佛教宗派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538~597)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智顗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
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
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理论该宗的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
但是,创立天台宗的宗祖实际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所传的宗旨,以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
著有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等。
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是说明《法华经》题的《法华》纲要达意论,亦可说是智者大师以《法华》为中心的佛学概论;《法华文句》是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意,即四个层次对《法华经》的解释;《摩诃止观》则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即观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论。
就是在这部典籍里,概括出了一念三千这一重要的概念。
根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教义,把诸法归结于刹那一念,以便正观正行而演说出一念三千。
这一念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使得一心三观的思想更进一步圆熟。
由智师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实;向下演变,它是活水之源。
所以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卷五之三云: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
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
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
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
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
修行方式: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
天台止观有三种:(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是历涉深浅法门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终至菩萨、佛乘,渐次积累修持之功。
即《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是。
佛教有几个宗派
佛教有几个宗派中国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后来,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仅剩下了十宗,涅盘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
现在且把大小乘各宗与空有的关系,列表如下:佛教㈠小乘⑴成实宗─────空宗⑵俱舍宗─────有宗㈡大乘⑶三论宗(涅盘)─空宗⑷天台宗(摄论)─空宗⑸唯识宗(地论)─空宗⑸华严宗─────有宗⑹南山───空宗.有宗⑺净土宗─────有宗⑻禅宗──────空宗⑼密宗───空宗.有宗喜喜回答采纳率:46.8%2009-05-28 10:37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
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
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
密宗。
寻觅的豹子回答采纳率:30.9%2009-05-28 10:38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
┌—成实宗—————————空宗│┌—小乘—┤│ ││ └—俱舍宗—————————有宗│││ ┌—三论宗(涅盘)—————空宗佛教—┤ │ 巢│ │ 天台宗(摄论)—————空宗│ 巢││ │ 唯识宗(地论)—————空宗│ ││ │ 华严宗—————————有宗└—大乘—┤│ 南山宗—————————空宗.有宗││ 净土宗—————————有宗││ 禅宗——————————空宗│└—密宗——————————空宗.有宗参考资料:/%BA%AE%CC%B6%C7%EF%CF%A6/blog/item/6d00a30e1b6996 e736d122a1.html匿名回答采纳率:12.8%2009-05-28 10:47中国佛教十个宗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8 11:37网页 /news/show.aspx?id=225&cid=36释法建回答采纳率:15.3%2009-05-28 11:34释迦佛言:佛教分为两宗三乘。
中国佛教宗派
中国佛教的宗派三论宗:以研习古印度高僧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著《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而得名。
因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最早传艺“三论”,故被尊为初祖,经弟子传承,到隋代的吉藏而集大成。
其基本教义是主张万物虚幻,但凡俗人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修道者即认为是空无实体,这就是真、俗“二谛”。
既然万物“非有非无”,则一切“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就是“八不偈”。
唐贞观八年(公元625年),这一派经朝鲜僧人传入日本。
三阶宗:也称“三阶教”、“普法宗”,祖师为北朝的信行,所依据的经典是《大方广十轮经》和《大集经》等,其教义是把佛教按时期、处所、人众分成三个阶段,认为既不能遵守戒律,又不能领悟佛法的众生处于第三阶段,必须提倡苦行忍辱,消除罪恶,甚至死后还要以身布施,把尸体供鸟兽食用,然后收骨起塔。
认为一切佛像是泥龛,不须尊敬,一切众生是真佛,所以要尊敬;主张不念阿弥陀佛,只念地藏菩萨。
这些宗旨与当时佛教界的理论和行持很不协调,因此不断受到打击,屡遭禁绝,到宋代归于湮灭。
天台宗:因其创立地在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上承南北朝的慧文法师,其实际创始人为智以《法华经》为教义依据,故又名“法华宗”。
智生于南北朝,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入天台山修行,创建国清寺。
其教义主张诸法实相,万物相通,一心具有三千世界,即千差万别的事物反映了真如法性的本质,因而万物皆由心生。
到唐代,有名僧湛然,提出“无情有性”,即草木山石也有佛性。
湛然传道邃、行满。
后经日本僧人最澄传入日本。
12世纪初,日本僧人日莲又据《法华经》创立莲正宗,现在活跃于日本社会的创价学会,就是日莲正宗的分支。
华严宗:这一派所依据的经典为《华严经》,故名“华严宗”。
其始祖被认为是隋末唐初的杜顺,杜顺以长安终南山华严寺为道场宣讲教义,死后即葬于寺内,其塔仍存。
但这一派直到三祖法藏才正式形成。
法藏又称“贤首国师”,这一派又叫“贤首宗”。
其教义主张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客观世界只有在主观世界感觉到它时才存在。
佛教的分支与派别1
1、佛教的派别1、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西藏,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
比较完整的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
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2、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被狭义地称为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提倡素食观,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
主要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3、南传佛教——主要在东南亚诸国盛行,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梵语、巴利语,属于小乘佛教。
但是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佛教相比,显得过于狭隘。
主要有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四大部派。
1、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2009-06-14 15:24佛教三大派别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
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
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地,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
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
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
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
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
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系佛教宗派简表
藏语系佛教宗派简表
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宗旨: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
原则: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无论南传北传、出家在家、教内教外,皆可平等参与;无论显教密教、真谛俗谛、世出世法,皆圆融无碍。
理念: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一片森林.一种观念可以唤醒一群迷惘的心灵一个论坛则可以播撒无数的种子与观念。
人心安宁、世界和平.就在我们的心念之间。
目标:面对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世界佛教论坛"要为全球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争取人类的一个"新六和"的愿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最终共同致力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
宣言:时惟佛诞吉日,普天同庆。
各国大德群贤,云集香江;赏紫荆之幽香,品文化之多元。
秉承佛陀遗教,广开法筵;再启佛教论坛,共沾法益。
万物莫不仗缘而生,世界咸依共业所感。
当今时代,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
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当同愿同行。
虚空有尽,行愿无穷;随愿所成,行愿合一。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故与会大德同发六愿,共倡六行:
愿人心和善,惜缘护生,同行感恩。
愿家庭和乐,亲情稳固,同行奉献。
愿人际和顺,沟通互助,同行结缘。
愿社会和睦,各得其所,同行包容。
愿文明和谐,彼此欣赏,同行尊重。
愿世界和平,化怨为友,同行分享。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同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