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写作方向
――略论形象化议论写法
绵阳实验高中向玉洪
时值期末,学校派我到某县一中学上一堂交流课。我思考再三,决定上作文课。高二写作重点是议论文,讲什么呢?我想到了作者与读者的问题。习作者学生目前的问题是不善于议论,要么是“事件+议论”的简单发论,要么是泛泛而谈空洞说教,毫无说服力,更不用说感染力了;从读者(包括阅卷者)看,即使是至理哲言,如果流于枯燥,表述抽象,谁会喜欢呢?总结自己近阶段的训练,我发现引导学生学习形象化议论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实践中,我发现可以借鉴文学作品巧妙塑造形象的方法来化理为象;可以将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生动的故事里;也可以用夹叙夹喻、形象设喻的方式委婉点化,使叙述、描写巧妙地转化为议论性的效果;还可以像记叙类文章一样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让议论变得简约、形象而富有韵味,使文章显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
1、我首先想到了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塑造形象的方法。诗歌是用形象
说话的,无论是抒情还是议论都离不开形象。许多散文借助象征意象来蕴涵一个深奥的哲理,或者寄寓一种深切的人生感悟。
徐志摩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抒发对纯真的日本女郎的爱慕之情;为了表现包含淡淡的忧伤而又恒久的思念,郑愁予塑造了另一个莲花的意象: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唐代李颀则用莲花“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来赞
扬纯洁高尚的情操。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一文通过对野草、蒲公英、松柏这些生活在石缝中的生物的生命历程的描画,从不同的层面上揭示出生命的意义。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诗歌散文创造意象的方法来化抽象议论为形象议论。
例如:
旭日东升,娇艳的血红是其亘古不变的色调,突破黎明的最后冲刺是信心与力量的完美结合。
苍松挺立,它是绝壁上最为动人的风景,它用自信武装自己,用生命之绿战胜严寒。
让胆怯的心贮满自信,用自信的心去发掘出藏匿于灵魂低处的力量,然后用它去创造生
命的辉煌!
(2008级7班雷波)
雷波同学论述“自信铸就生命辉煌”,创造“旭日” “苍松”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非常贴切,寓意深刻,形象的论述了中心。
其实,主观世界的每一个“意”(理),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象”,古诗中就
有一大批意与象的对应体,思念一一月,伤春一一落花,羁旅愁怀一一鹧鸪,离别感伤一一杜鹃,思念缠绵一一孔雀,失落惆怅一一夕阳,冰清玉洁一一梅花,坚贞不屈一一松柏…… 只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认真积累,这种化理为象的写法是不难掌握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议论文中运用象征意象只是临时现象,不像散文中的通篇使用。
2、用寓言式的故事暗示。
庄子散文中的很多故事今天都成为成语,如“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 “每况愈下
(《庄子知北游》)”“望洋兴叹(《庄子秋水》)”“盗亦有道(《庄子齐物论》)”,再如,枯鱼之肆、呆若木鸡、螳臂当车、东施效颦、越俎代庖、无中生有等,这些故事能够凝固为成语而流传至今,就因为其既有生动性又有哲理性,达到了情趣与理趣的高度统一。
今人写有一篇《南郭先生新传》的小品文,作者借题发挥,以南郭先生新的遭遇,反映了当代在用人方面的某些偏向:只重历史,不重现在;只重文凭,不重才学;……因其旧瓶装新酒,借用寓言,巧妙发挥,所以使议论显得形象而深刻。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的杂文《庄周买水》更是借用寓言的精品。为揭示主题,作者别出心裁,创造性的运用了故事新编的形式。他化用了若干典故,如庄周梦蝶、仓颉造字、濠梁观鱼、涸辙之鲋等,合理组合,生发出新意,古今交融,针砭时弊,可谓形象之至,深刻之至。
3、调动想象,注重思辨,巧用叙述,曲径通幽。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的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横遭斥逐,蛰居蛮荒的悲凉处境。以下是文章的后半段: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
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
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译过来就是: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至厅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
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
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柳宗元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议论。《小石城山记》中这一断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议论,由“疑”而“及是,愈以为诚有”,由信而“怪”,由”怪”而发问,联想到人言(“或曰”),最后有归结到“不信”,曲折的表现出作者谪居的忧郁心境。想象丰富,纵横开合,大大开拓了读者的思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离奇的故事既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又使议论显得极为形象。
在我指导下,学生写有这样一个片断:
“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对酒当歌,仰天大笑,捋须出门。自信使他无所怀疑,睥睨天下。
洒脱不羁,奔放自如成就了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然而,睥睨天下不是坐在云端生活。“上帝退场了,我便是神灵”,凡高这句话让他成为疯
子,在众人鄙夷的眼光中度过一生,最终倒在金色的麦田里。悲剧的发生只因为他不知道,正视现实是自信的土壤。
“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 巴尔扎克对着拿破仑的塑像庄重的宣誓。对自
己的充分相信使巴尔扎克无所畏惧,他以笔作剑,以纸为盾,同黑暗现实展开了激烈的肉搏
战。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自信之花开得异常绚烂。
(2008级7班彭颂基)
彭颂基同学将名言与名人事迹有机结合起来,夹叙夹议。论述自信,循着“睥睨天下一—无视现实一一充分自信、正视现实”的思路,曲折有致。辨证而严密的思路,简洁而恰切的叙述,都为议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4、巧妙运用各种修辞。
例如《屈原列传》中的一段: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
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翻译: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
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
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都不是抽象、枯燥的,很是形象。“举世”两句和“新沐”两句颇具哲理性而又形象通俗,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善于辞令的屈原在这里运用比喻阐明了自己洁身自好、追求高洁品格的人生态度,委婉而鲜明。
再如,高尔基《时钟》,文章内容博大精深,阐发了人应该怎样生活、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等哲理,但读来不觉得深奥、空洞。这是因为文章不是抽象地议论、枯燥地说教,而是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议论形象化,并且在议论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去撞击人们的心灵。如:
滴答,滴答!
世上再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梦幻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人自生下那天起就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