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附答案)

合集下载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义”、“利”观念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观念的阐述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义利观展开论述,探讨其内涵、现实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谈谈孔子对于义利的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折射出孔子对义利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孔子看来,义与利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义是指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利则是指个人和社会的实际利益。

孔子认为,只有以道德为基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实现个人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孔子在论述义利观的时候,强调了以德为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政府或者一个社会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只有以德为本,才能带来长久的欣欣向荣。

孔子主张通过培养人民的德性来使国家兴盛,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生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有因为环境造成了人们的道德败坏。

孔子提倡以道德教化人民,让他们从内心发出善良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得国家兴盛。

在孔子看来,只有以德行为基础,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长远和稳定。

在孔子的义利观中,也提到了在利益与道德之间的选择。

他认为,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必须要考虑道德的约束。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将把义视为最高追求,而道德淡薄的人则将利看得更加重要。

孔子认为,只有抛弃私利,遵循道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对义利观的阐述虽然深刻,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同时也强调了在不同情况下对义利的灵活运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张挞而舍葱兮。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候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一些小的利益。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利益的权衡和取舍的思考。

孔子并不是要求人们完全否定个人利益,而是要求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要考虑整体的利益,做合理的取舍。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分)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义利观的问题。

对义利的态度和取舍是检验道德的最终标准。

人的一生总是在义利取舍的矛盾中艰难痛苦地选择。

有唯利是图者,有见利忘义者,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有舍生取义者。

以致言论亿兆,故事万千。

作为伦理道德大师孔子,对义利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一、义包括道义和义务两个内容孔子师徒认为义首先包涵道义的意思,他说:“行义以达其道”(《论语》§16.11),他的徒弟子夏则说:“信近于义”(§1.13),意思都是指人要讲道理、守信用,这便是道义、义。

孔子认为义其次应包涵义务的意思,他的高徒子路曾说:“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18.7),孔子没有反对,这显然把义指为君、臣、民三者之间役使和效劳的关系,即义务。

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他说:“君子义以为上”(§17.21),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意思是君子处世,无可无不可,要以义为规范准绳。

孔子要求人们“见利思义”(§14.12),“见得思义”(§16.10)。

孔子希望明智的君子们要“务民之义”(§6.22),意思是领导人民走向义。

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务民之义”的好方法,他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13.4)。

孔子认为义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他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1),子路秉承孔子的教诲,也曾说:“不仕无义”(§18.7),意思是说,不为帝王当官做事是不义的。

孔子对义的论述,成了千古名言,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

这些豪言壮语激励着历代忠义之士,或高风亮节,安贫乐道;或慷慨为国,视死如归。

二、利民惠民我不贪利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如果放纵地追求利就招致怨恨,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2019浙江高考《论语》题选

2019浙江高考《论语》题选

2013浙江高考复习:《论语》选读(精选试题)一、(2012·绍兴模拟)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1)原思之为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原思嫌多咯)。

子曰:“毋!以为②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注】①原思:孔子的弟子。

为宰:在孔子家中任总管,当在孔子为鲁司寇时。

②为:给。

(2)子华①使②于齐,冉子为其(指赤之母)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③。

”请益。

曰:“与之庾④。

”冉子与之(赤母)五秉⑤。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应该接济困难户而不是让富人更多)”(《论语·雍也》)【注】①子华:即公西赤。

②使:为孔子出使。

③釜:六斗四升。

④庾:二斗四升。

⑤秉:一百六十斗。

1.“毋!以为尔邻里乡党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1分)2.结合选文,请简要评析孔子对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态度。

(4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儒家主张“仁爱”,孔子反对原思的做法,主张“以为尔邻里乡党”,恰好表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第2题考查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评价,答题时立足选段内容,还要知人论世,联系孔子的思想。

答案:1.公正无私、仁爱。

2.孔子对财富分配的态度是合情合礼的,合乎他的义利观。

孔子认为,公西赤家境富有,不应该多给;而给原思的是他的劳动所得,合乎礼义(是“以其道得之”也)。

孔子还认为财富应该“周急不继富”,体现了他的仁爱思想。

可见孔子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遵守礼义(与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之“均”――“各得其分”(朱熹释)是一脉相承的,“各得其分”也即是一种符合礼义的财物分配形式),充满辩证。

二、(2012·金华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
翻译译文试题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至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韩非子》)
从上面三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重义轻利(利是人们的追求,小人沉溺其中,君子取之有道)。

韩非子:重利轻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所想要的啊;不用他的道得到它,不要。


医生善于吮吸人的伤口,嘴里含着人的血液,并不是因为有骨肉亲情,是为利益所驱使。

因此造车的人制造车,就希望人们富有、地位尊贵;木工制造棺材,就希望人们
早夭、死亡。

(这)并不是因为造车的人仁爱而木工邪恶。

名著阅读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91-100】

名著阅读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91-100】

名著阅读百题精练【含答案解析,91-100】91.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材料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材料二: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2分)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

(4分)参考答案1.自暴者:诋毁礼义。

自弃者: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

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对礼仪能怎么样呢?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注意:如……何?奈……何?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一般应该翻译成:对……怎么样?把……怎么办?)材料二: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不能跟他有说什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做什么。

出言如果就诋毁礼义,这就叫做叫自己糟蹋自己。

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就叫做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

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

这可真是悲哀啊!”92.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

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

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哪些?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了什么计策?参考答案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未被采纳;(1分)审配向袁绍告发许攸,说他滥受民间财物,并且让子侄辈向百姓多征税,中饱私囊,他为这事遭受袁绍斥责。

推荐高二语文暑假作业:选修诸子散文阅读韩非子选读 含解析

推荐高二语文暑假作业:选修诸子散文阅读韩非子选读 含解析

《韩非子》选读看一看一、《韩非子》解读法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可能仅次于儒家,有些方面甚或在儒家之上。

而韩非子则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集权理论由于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学术界也常常受到后世的批评,然而,如果我们因此就否定他的学术思想价值,那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如果排除这种偏见,我们就会发现,在他的著作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即使他的法治理论中也有不少合理因素。

首先,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儒家的德治的……法治较之德治进步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韩非的法治思想虽然有明显的专制的成分,但是相对于国君以外的人而言,他的‘法不阿贵’的主张却使国人在某种程度上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韩非虽然主张法专制,但他仍然继承前辈管仲、商鞅等人的思想,认为君王也要守法……当然,在这方面他的主张并不明白彻底……。

韩非的学术思想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实用性,然而,由于他的许多主张是在批判地吸收其他思想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这就使得韩非的学术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

尤其是在方法论上,韩非子有明显的贡献……”想一想1.韩非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练一练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注】①怀衽:怀抱。

②泽:恩惠。

(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2分)(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3分)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其“仁”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发展为思想,他被后人称为“”。

(2分)参考答案:仁政亚圣(每空1分)(2)结合材料,谈谈儒家和墨家义利观的区别。

(4分)答:参考答案:儒家重义轻利,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墨家贵义尚利,认为应兼顾两者。

(每点2分)参考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

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

将以此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材料二: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1)在孔子看来,修身的最终目的是。

(1分)解析:根据第二则材料中孔子最后的回答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使百姓安定(1分)(2)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孔子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两则材料都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由自己到他人,此外,第二则材料还涉及“为百姓服务”的观点,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要能推己及人。

(2分)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方法,要能从自己做起,到为他人服务,再到为百姓服务,逐层推进,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3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孔子的思想中,义利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贯穿于孔子的教育理念、社会道德和政治观念之中。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孔子的义利观,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义利观是指在利益和道义之间做出选择时,应该优先考虑道义而非利益的观念。

在孔子的思想中,义利观是他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体现,也是他对人类行为和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之一。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义的实现,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人利益,只有在道义的指引下,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强调了义利观的实践性。

他认为,伦理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实践指导。

他在《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义利观的理解: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而小人则以利为主。

孔子认为,只有以义为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才能引领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在孔子看来,义和利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在道义的指引下,人们的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孔子在《大学》中说:“大学,一道贯通,而民食丧于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忠’,周公曰‘孝’。

”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于义利观的理解:只有在道德的指引下,才能实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

而道德和仁爱正是孔子对于道德的最高追求。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义利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综合素质,使人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义利观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

孔子在《论语》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谓大知。

”他强调了学习和求知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正是以义为先而非以利为主的体现。

孔子的政治观念中,义利观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强调了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而臣子则应该以忠诚之心为国效力。

诸子百家考点练习题之义利观pptzxj(2)

诸子百家考点练习题之义利观pptzxj(2)
题。 (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 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 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 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
23. 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24.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
23.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 完全排斥义。(2分) [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方面得1分。 24.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 张见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 利忘义。 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 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 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 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 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
即义利不能两全之时,儒家做出了先义后利、 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的选择。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 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 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子》)
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 的污血,不是因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 利益所在。所以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 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 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 重利轻义


见利思义 重义轻利
儒家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 也”。在此,孟子极大地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为了义,生命都可以舍去,更不用说一己之私 利了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期末复习《论语》 (学生版)

《论语》复习建立知识体系要能正确解读《〈论语〉选读》,首先要把握课文每一课的内容,现把《〈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列举如下,供大家参考:▲政治主张及实践《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德与礼,民生与教化,为政者自身的素养,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克己复礼,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社会责任心、社会实践精神——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入世与出世。

▲修身《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的内涵,仁爱的基本含义,忠恕-推己及人,评价仁的标准。

《君子之风》:自我修养——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浮云”的比喻义,义利观-见利思义,仁者和智者。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周而不比的含义,交友三原则-友好交往、诚信交往、适中交往,矜而不争,以直报怨。

▲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智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有教无类,述而不作等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师生关系——高山仰止,用行舍藏,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围墙”。

《沂水春风》:社会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及性格,孔子的社会理想,礼乐治国,孔子的形象。

▲哲学《中庸之道》: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分块解读《为政以德》一、课文梳理(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章节,并概括主要内容)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2、如何为政以德:(1)对治理者“素质”的要求:(2)治理者的具体“措施”:3、孔子“均无贫”主张的含义:二、习题精练(仔细思考,联系本课知识点作答)1、阅读《论语》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乙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六 君子之风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六 君子之风

话题链接——知行合一形神俱佳1.教材赏悟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君子依义而行,因而“坦荡荡”,小人唯利是图,则“长戚戚”。

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质德行的修养,还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得体合礼。

君子之风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诗、书、礼、乐”,孔子把自己治世治国的理念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起来。

2.名句赏记◆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

——阮子◆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礼记》◆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史记》◆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刘向◆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吴兢◆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孟郊◆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资治通鉴》◆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胡宏◆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

——方孝孺◆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

——薛萱◆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

——金缨3.典例赏析曾参不受鲁君邑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答题技巧总结【考点点击】此类题主要考查从选文中获取重要字词、成语及提炼概括该章句的主旨以及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一般可以从论语内容本身出题,或者从论语内涵中迁移运用。

高考回顾: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答案】24.(1)(1分)升(登)堂入室【考点分析】复习备考时要梳理《〈论语〉选读》中的重要观点,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面【相关链接】中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对自己观点或对《〈论语〉选读》中的思想观点的判定和分析,都要态度鲜明,言之成理。

切不可架空议论,拖泥带水,模棱两可。

【技巧点拨】1.短文评析型,即给出一段《论语》原文,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思想。

解答这类题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更不能以翻译代替评析,对文中流露的儒家思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最好还要指出其意义所在。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高中语文君子之风练习试题

高中语文君子之风练习试题

1、志士仁人,,。

2、贤哉,回也!,,在陋巷,,。

3、,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

4、其为人也,,乐以忘忧,。

5、,仁者乐山。

知者动,。

,。

6、,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不亦远乎?《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答案】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韩非子:“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

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3、请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孔子的义利观。

(2分)24、请简要分析孔子、韩非子、董仲舒的义利观有何不同。

(3分):23、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24、韩非子过分强调富贵功利对人进取之心的激励;董仲舒只强调“义”“的重要性,而完全排斥“利”的合理性(1分);孔子的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1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注】①怀衽:怀抱。

②泽:恩惠。

23、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2分)24、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3分)答案:23、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

孔子和韩非子义利思想比较

孔子和韩非子义利思想比较

红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第17卷第5期2019年10月Vol. 17 No. 5Oct.2019DOI:10.13963/ki.hhuxb.2O19.05.018孔子和韩非子义利思想比较刘思宇(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摘 要:孔子和韩非子分别作为儒法两家的代表,在义利内涵上的表述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将利分为公利和私利两部分进行阐释。

两人义利思想的不同之处:一方面,言利角度不同:孔子着重从个体角度出发,韩非子则从社会角度谈利;另一方面,义利侧重不同:孔子重义罕言利,而韩非子重利少言义。

这归根结底源于儒法两家学说核心的差异。

关键词:孔子;韩非子;义;利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008-9128 (2049) 05-0074-03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周王朝原有的义 利关系被打破,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模式,先 秦诸子关于义利的思想应运而生。

其中孔子和韩非 子分别作为儒法两家的代表人物,对义利内涵的表述具有一致性,肯定义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义以 为质”(《论语•卫灵公》)“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认为义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 则,是人的根本价值追求。

韩非子则提到,“义 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

” “义者,仁之事也。

”(《韩非子•解老》)认为义是各种关系的适宜处理,是表现仁的事情。

在利的内涵阐释上,孔子和韩非子都将利分 为公利和私利两方面来表述。

公利为国家利益,私 利为个人利益,个人私利要让步于国家利益。

孔子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 而》)赞赏不谋取私利的行为。

韩非子提倡要公私 分明,因为“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韩非子•十过》)。

孔子和韩非子义利思想的不同之处 在于二者阐释利的侧重角度和义利侧重存在差别。

一 言利角度不同:个体角度与社会角度孔子倾向于从个体角度来阐释自己对利的看法,而韩非子更着重从社会角度来表达观点。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附答案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附答案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附答案)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附答案)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
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
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

②泽:恩惠。

23.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
“义利观”。

(2分)
孔子:
韩非子:
24.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3分)参考答案:
23.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

韩非子:只重利完全
排斥义。

(2分)
[评分标准]2分。

答对一方面得1分。

24.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
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

韩非认
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

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

[评分标准]3分。

3个要点各1分,大意相近即可。

《孔子的义利观》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孔子的义利观》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孔子的义利观》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论语》记载,孔子很少言及“利”的问题,偶或有之,也常常与“义”对举。

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

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义”由对君主品行的要求,演变为君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

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这一概念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这里的个人,主要是君子,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

第二,在君臣关系层面,突出臣下这一方面的“义”。

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

因为孔子明确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如果将君主看作贵族阶层的一个成员,则君主也要讲“义”,所谓“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使臣以礼”为君主之“义”;“事君以忠”为臣下之“义”。

只不过,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更多地强调作为臣下的君子,应该尽自己能力“事君尽礼”“务民之义”。

在这个意义上,“忠”和“义”就统一起来。

到了后世,臣下之“义”完全被单向的、绝对的“忠”所取代。

第三,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抽象的价值标准,《论语》中的“义”虽然也具有“公正”等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却只有形式意义而无内在规定性。

例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

但什么是“正当性”,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具体答案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尽管在孔子之前,义利关系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了孔子那里,义利才真正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

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利益的追求要采取正当手段, 反对见利忘义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徐复观:《释论语民无信不立》, 《祖国周刊》,九卷第十一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
(二)见利思义的理性原则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
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子路》
孔孟乃至先秦儒家……修己的学术上的标准, 总是将自然生命不断地向道德上提, 决不在自然生命上立足,决不在自然生命上安设价值。 治人的政治上的标准,当然是承认德性的标准; 但这只是居于第二地位的,而必以人民的自然生命的 要求居于第一的地位。治人的政治上的价值, 首先是安设在人民的自然生命的要求之上; 其他的价值必附丽于此一价值而始有价值。

孔子与韩非子治国理念对比

孔子与韩非子治国理念对比

孔子与韩非子治国理念对比在诸子百家中,孔子主张以德治天下,以人德、内修、外育为治国之策。

汉武帝在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实行“废百家,独授儒家”,使德治在历代封建君主中更为重要。

韩非重法,将法、术、权放在首位,主张用刑来威慑和控制外界。

“以德治天下”和“以法治天下”是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和思想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因此,从各个角度来看,这是必要的。

从外部看,道德体系和法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即使在公开宣扬儒家德治的同时,也有不可言说的一面,那就是暗中使用法律。

究其根源,是两者不同,不可替代,但也有显着的共同点。

其争论的目标是相同的,其目标是维持现有的父权等级制度,并为当权者提供有效的国家治理策略。

孔子以德为本,崇尚以德为本,以德为本。

君臣父子各有德行,德行之道就是履职尽责,循规蹈矩,不越界。

韩非是一个崇尚法制的人。

严格奖惩。

但也强调君臣之分、上下之分、妻妾之分、妃嫔之分,都有严格的界限。

可见,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是儒家与法律的共同目标。

无论是对理想的追求,还是对实践的规范,最终都是为了巩固现有的规则。

从它们的理论特点看,两者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线索,都呈现出较为完整、系统的形态,从而导致了理想化的效用。

孔子和韩非都对自己的治国之道寄予厚望,坚信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自己的理想状态。

儒家的“兴善”与“法”的“治恶”目标一致,都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和平天下”为目标。

因此,无论是在表面上还是在暗处,都能获得统治者的关注和欣赏。

教义的前提差异:性善恶之争孔子的《学论》以“人性本善”为基础。

此外,人还有与生俱来的“良心”美德。

人性本善,是可以说服和教育的,而道德的纪律是可以实现的。

因此,“德育”成为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法家坚决否认这一点。

并对自然善论进行了全面批判。

他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功利的东西。

汽车制造者希望人们富有,而棺材制造者则希望人们因利益而死,而不是因为人类的善恶。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这使得奖惩得以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附答案)概括并分析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
【注】①怀衽:怀抱。

②泽:恩惠。

23.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
韩非子:
24.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23.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

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

[评分标准]2分。

答对一方面得1分。

24.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

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

[评分标准]3分。

3个要点各1分,大意相近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