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
赋比兴

(三) 用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例如:
(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 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2)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 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小白杨》) (3)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千金不换,它已熟悉我的汗,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 (《你的背包》 ) (4)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 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敖包 相会》 )
(二)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 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1)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随 ,虫儿飞虫 儿飞, 你在思念谁(《虫儿飞》) (2)你的泪一抹无邪,原来感情那么难以学会,他 身边是谁消失前后不后悔,你的悲伤是否像海,一 样深邃( 《人鱼的眼泪》主题歌) (3)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 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弯弯的月亮》)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 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 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 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 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 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 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夕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 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 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赋比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文章写作的基本构成要素。
它们在文章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往往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
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赋比兴名词解释,欢迎阅读!【赋】《尔雅》“颂而比也。
”后来用“赋”指铺陈叙述,借物言情,托物抒情。
【比】《尔雅》“以彼物比此物也。
”后来用“比”指暗喻,借助联想,以此物比彼物。
【兴】《尔雅》“引物连类以为譬也。
”后来用“兴”指触景生情,即景兴怀,通过具体事物寄托或象征某种思想感情。
【赋比兴名词解释:汉语文学史上常把辞赋称为“赋”,把诗歌称为“诗”,把散文统称为“散文”。
不过,就其性质、功能、特点等方面看,可以说赋是韵文,是散文;而诗则是韵文,是韵散相间的语言艺术。
【兴】《尔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后来用“兴”指创作时有意创造的形象,目的在于表达诗人的感情。
【赋比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现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主要表现手段。
“赋比兴”三者分别是两个基本概念的叠加与延伸,在实际运用中,这三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常常混淆不清。
简单地说,赋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描绘,包括动作、行为、事件、环境等;比是打比方,兴是起兴。
比如,《诗经·氓》里,就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再如《汉书·枚乘传》中的“若乘云御风”。
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运用得比较多,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诗发展的状况和古典诗歌现代化的需要,“赋比兴”被认为是旧诗的形式主义的表现,被诗歌界所摈弃。
它们在文章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往往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
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赋比兴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诗经”,又称“小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韵文诗歌集,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内容均及其丰富,因此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其中,“赋比兴”在诗歌创作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诗歌的结构形式。
“赋比兴”是运用一种比喻,将某物与另一物进行对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而且这种比喻有一定的深度,真正能有效表达出作者理解世界的视角。
“诗经”中的“赋比兴”从语法结构上来看,明显体现出其“比赋”结构的特点,即用一个比喻的形式表达出自然的景物,亦或人的心情和品行。
例如,《草》中说“草芊芊,出阴中;柳媚媚,影参差。
”(“草”原文)这里,作者用“草芊芊”“柳媚媚”比拟了草木生长的情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一般,能深切体会到草木茂盛、章立自然生机勃勃的美妙景象。
“赋比兴”也体现出中国古代以自然为本体论思想,即自然是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的原型,任何事物的变化均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例如,《垂拱》中说“望人来,不见来;正当阳,落阴雨。
”(“垂拱”原文)这里,用“正当阳”比作“落阴雨”,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象,但又是内在相关的,这正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为本体论”思想的体现。
“诗经”中的“赋比兴”,在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力。
例如,《蓼花》中说“蓼花开,开瑟瑟;不人,归卧林。
”(“蓼花”原文)作者用花朵的生长描写了一般人在遭受苦难时的表现,把人与花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度的比拟,不仅反映出古代汉族的社会和文化思想,而且也暗示着作者对于社会正义的强烈呼唤。
在“诗经”中,“赋比兴”所表现出的有益内容,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无尽的精神安慰与启迪,它让我们了解到,在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中,自然是人类对事物的理解表达的原型,自然的变化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们也要做到今人今事,时刻以自然环境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用自然界的景象来审视自己的精神状态,进而做到自我的完善与提升。
总之,诗经中使用的“赋比兴”,在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力,其表达自然之美以及社会正义等思想,使得这些古老的诗歌具有无穷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哲理,能够激发和启迪读者,这也是“赋比兴”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表现手法

Hale Waihona Puke 何为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 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 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客体在前,主体在后。两者有比喻,类比的关系。
兴 :兴是有感而发,借物起兴,要写B先说A,由A产生联 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AB之间 很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类似象征。
如: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吃顿饭吧。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词: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 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刘三姐》歌词:姓陶不见陶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 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对歌来。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 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描写叙 述,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 动妇女的质朴本色。 《黄河大合唱》歌词: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 全中国。
什么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 法,最初见于诗经。
赋:平铺直叙,铺陈、白描的 手法直抒胸臆,不加曲折,类 似今天的排比。 即把思想感情、风景、事物平 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 买长鞭”;
出征中“旦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2 友谊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 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 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 慰藉。
赋比兴的例子

赋比兴的例子:
答案解析
1、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比的例子有: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诗序》中:硕鼠,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小雅北山》中的后三章十二句,皆以“或”字开头,把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与下层阶级的劳苦作对比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3、兴的例子有: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
《关雎》开头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先言眼前的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郑风》中的《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诗经鹊巢》运用的也是起兴的手法。
《鲁颂•駉》也是起兴的手法。
以下是赋比兴手法的特点作用的相关介绍: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兴,《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象征修辞方法。
赋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比是比喻的意思,相当于比喻修辞方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
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近代的排比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赋比兴的解释及发展

赋比兴的解释及发展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方,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象《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兴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1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周礼》“大师”注)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赋比兴的手法和举例

赋比兴的手法和举例
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赋
赋是直铺陈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
例子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唐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比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
例子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唐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兴
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子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唐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赋比兴三种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相辅相成,使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以下是一些综合运用赋比兴手法的例子: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在在藻,鲂鲤跃之。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
•《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赋比兴简述

赋比兴简述赋比兴【释义】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比喻。
兴:起兴,先言他物。
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
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
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
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
《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
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
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
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
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
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
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
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定义的赋比兴名词解释

朱熹定义的赋比兴名词解释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技巧,也是朱熹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朱熹的经义学说中,他将赋比兴定义为一种通过类比和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名词含义的方法,以增加对词义的了解和赏析。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对朱熹定义的赋比兴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和价值。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经学家,他对于经义学说的研究和修辞学的探讨都有深远的影响。
赋比兴是朱熹在经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通过运用类比和比喻的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名词的内涵和外延。
朱熹在《周易集注》中说道:“赋之言也,比喻之曰能。
”他认为赋比兴是理解和解释名词的一种有效方法。
那么,什么是赋比兴呢?顾名思义,赋比兴可以理解为通过赋与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名词的意义。
在朱熹的理论中,赋是一种从近义词出发,通过对比和类比来解释名词含义的方法。
比兴则是一种通过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解释名词的含义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阐述名词的意义,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赋比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经典文学中,赋比兴常常被用来解释难以理解的名词和事物。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来描述宝玉对黛玉的感情:“黛玉如何,宝玉心中自然明白。
所画设映的这些情事,不过假借凤姐和秦氏等人,类贴在黛玉的身上,以此抒发宝玉不朽的情思。
”通过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与凤姐和秦氏等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曹雪芹在文中巧妙地抒发了宝玉深厚的情感。
除了文学创作中的应用,赋比兴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价值。
在教育领域,赋比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名词。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使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商业领域,赋比兴可以用来帮助企业更好地传达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将产品与其他具有类似特点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价值观和特性。
然而,赋比兴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当赋比兴应用不当时,可能会造成误解和困惑。
诗经文体之赋比兴

诗经文体之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其中一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一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拓展】诗经赋比兴赏析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赋:直接陈述事物的本质或特征。
-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誓言。
2. 比:通过比喻或比拟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女子的美丽。
3. 兴:通过先言他物来引起所咏之物。
-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关雎鸟的鸣叫来引出对淑女的思念和追求。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经》中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刻。
赋比兴的通俗讲解

赋比兴的通俗讲解
赋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通过类比或隐喻的方式来传达特定的意思或情感。
它常常在诗歌、散文和修辞文章中使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意图。
通俗地讲,赋比兴就是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原本想表达的事物。
比如说,我们想形容一个人的笑容非常明亮,可以通过赋比兴来表达:“他的笑容像朝阳一样灿烂。
”这样,我们把笑容与太阳的明亮相比,使得读者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这个人笑容的美丽和光彩。
赋比兴还可以用在修辞文章中,以便更好地让读者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比如说,我们想表达一个人非常勤奋,可以通过赋比兴来表达:“他的工作就像一只蜜蜂,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地采集花粉。
”这样,读者可以联想到蜜蜂的勤奋和努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的工作态度。
赋比兴可以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用于日常交流中,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印象。
赋比兴简述

赋比兴
【 释义 】
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比喻。
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

1.定义:赋:铺陈,把你想写的东西直接表达出来。
比:把你要写的东西借比另一个事物表达出来。
兴:因为某一事物,而触发了你想写的事物。
显然,“赋”很容易与“比”“兴”区分开来。
因为“赋”是直抒胸臆,而“比”和“兴”则是弯弯绕。
举个例子:我爱我的祖国!我爱她的大好河山,我爱她的人杰地灵,我爱她的地沟油。
陈锦堂你这个大笨蛋,你什么时候还我钱?2.那“比”和“兴”的区别呢?第一,兴,是首先被外物触动,然后内心萌发出的一种情意。
比,则是心中已有情意,要借一个东西来表达。
先后顺序不同。
第二,既然“兴”是先被触动,有感而发,那么就是感性的、直觉得成分大一些,未必很有逻辑,有时候可能只是音韵上的联系。
而“比”是你刻意要找一个东西来借比,因此需要理性思维来推敲:我该找个什么来借比呢?这个东西和我要写的东西,共同点大不大呢?因此是人为的,有意的。
举个例子:昨天花还盛开,今天就都谢了,真是世事无常啊。
(这句话的顺序,也符合你正常的思维顺序,确实是先看到花开花落,才想到世事无常的。
并且这种联系是有感而发的。
即便此时有个人说,“花开花落受气候规律影响,并非无常”,也不影响你有这样一种感叹。
所以是“兴”)你看天上的那朵云,像不像你欠我的九十块钱?(承认吧,其实你就是想提醒他还你钱,跟云没什么关系。
这就是“比”,即前一个事物是你强行拉来凑数的。
当然你要是凑得好,人家就说你有文采,凑得烂,就像我这样,很生硬。
)这样我们就把“比”和“兴”区别开了。
接下来我们去《诗经》里找几个正经的例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仲子啊,不要爬过里门来见我,也不要折断我家的树枝。
不是我心疼东西,只是害怕父母责备。
我当然也想你啦,只是我也怕我父母嘛。
——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赋比兴的意思

赋比兴的意思赋比兴,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被列入“五绝”,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文体。
赋比兴,最常见的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
此类文章,以丰富的比喻,把作者深厚的感情倾注于文中。
比作更为特别,内容都有深层次的涵义,比喻也会有典故的线索,如下文的“春草地啊”,现在人们都知道这典故,背后的故事也显得更加真切。
春草地啊,时节似锦,一切争光!鹅黄的花,穿梭其中,像太阳的光辉,照亮了一片芳草;紫色的花,和绿叶缠绕,宛如彩云层层叠叠;紫藤萝,铺满庭园,绿意盎然,可以舒心神更。
投入其中,被花海包围,被芳香所沉醉,幸福溢于言表。
花开,群芳万种;落叶,绚烂繁花;一束束艳阳,洒落在春风里,也是春日的乐章。
此时此刻,春暖花开让我体会到比兴的意思,在这草木茂盛的春天,生活便仿佛充满着精彩,是多么令人激动,多么激情四溢!这样一种生活,是安逸生活的温暖,是沉淀思绪的安详,是时刻迸发出朝气的活力,又是张扬出无穷风情的博爱,这可以说堪称是绝世独立,比兴之大!虽然这种比兴的意思显然是很丰富多采的,但是,赋比兴也有其另一重深刻的内涵。
赋比兴的意思,不光是比较,更是对事物本身的审视与思考。
通过对自然面貌的观察,以及对人生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从而得出他们生活中的思想感悟,传达到他们的文章中去。
举例来说,柳宗元的《节令观荷》中用了五层荷叶的观荷比喻,来讲述人们的不幸福;王昌龄的《节令观荷》中,以芙蓉花的盛开描绘了此刻此事的丰满美好;柳永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晚景”,描述的是一幅宁静的景色,也传达了它的思想感悟。
赋比兴的意思,也可以说乃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古诗中许多大家所熟知的比喻,都使用成了一个个熟悉的典故。
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加完整的认识这些古人的思想感情,也让我们从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智慧。
赋比兴的意思,不但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传统文化,更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可以从自然中汲取,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有更多的思想洋溢。
赋比兴举例句子各十个

赋比兴举例句子各十个1、犹如日暮清风远,抚琴弹初晴雨后。
比喻夏天经历过大雨后,晚风拂过,清新悠远。
2、亭亭玉立翩翩飞,春光温馨秋雨洁。
比喻春季有著温馨的光芒,秋天雨水洗涤,飞舞着翩翩起舞的玉立。
3、烟柳飘摇睡眠中,幽兰绽放暗淡中。
比喻晚上烟柳垂下,抚摸着睡眠的人;而幽兰却绽放在暗淡的空气里。
4、山涧明月恍如昨,古殿青云上长咏。
比喻山涧的明月景象仍如昨天一般,而古殿上的青云正奏起悠长的歌声。
5、碧水潋滟兰若变,幽谷深处鸟传语。
比喻碧水潋滟,兰若变化无穷;而在幽谷深处,鸟儿在传语。
6、清风萧萧雨细细,绿树芳草长无边。
比喻清晨,清风萧萧,雨细细,绿树芳草一望无际。
7、清辉照耀月影空,寒烟缭绕山谷中。
比喻月圆之夜,清辉照耀空中月光;而寒烟正在山谷中缭绕。
8、落花谢了春笋尖,涧水满溢藕花繁。
比喻落花尽,春笋露出尖尖头;而涧水却满溢着藕花繁多。
9、野木依旧树梢深,秋色浅浅醉了心。
比喻野木依旧繁茂,树梢深处郁郁葱葱;而此时此刻,秋色浅浅让人心醉神迷。
10、星河交融夜渺渺,人生总有轮回虚无。
比喻夜空漫长,星河深处,彼此交融;而人生总有轮回,虚无无常。
二、赋比兴的文章赋比兴,是一种典型的汉语文化,它的语言表达有别于其他语言。
赋比兴是一种把比喻、象征、拟人这些语言技巧应用到文字当中形成一种雅致及充满美感的文字表达方式,它具有独特的传播性。
赋比兴的语言表达特点,主要是把虚无、神灵与精神状态等特征和景物案例连接起来,表达出极富意蕴的思想和情感。
它不仅增添文章的雅趣,而且能够让文章更具有传播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生活。
以下是一些用赋比兴叙述的文字:一、春愿落花满径春正好,桃李满园春气香。
蝉声婉转把思乡,鸟语轻叩讯春芳。
繁花盛放洒满野,春风清雅拂今古。
问心何咒流芳绵,分晓谁家心期望。
二、夏日烈日炎炎,午后凉风。
川云池暗水微凉,树晚依旧。
鸟语浅醉翠竹暗,翠色清芳。
山涧夕阳照沼泽,草芊涟漪。
落叶萧萧声渺茫,暑雨阴阴。
三、秋思清秋深夜,秋风搅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最早的 记载见于《周礼· 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 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
风:地方音乐 雅:朝廷正乐 颂:祭祀音乐 赋 比 兴
释义
赋:①直言其事; ②铺陈 比:比喻。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 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 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现代歌词中的比兴
(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 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2)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 守望着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 守边防。 (《小白杨》) (4)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敖包相会》 )
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 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 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 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信天游中的比兴
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就属哥哥好。 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来了共产党 满天星星比不上月亮明, 满村后生就数三哥哥俊。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江南》汉代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题技巧
1、指明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效果。(言简意赅)
赋、比、兴
六艺
1、孔子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 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 御、书、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叙事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 着意铺排渲染. 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 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
叙事诗中还有对人物一服饰装扮、年龄、 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有助于 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 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 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铺写人物的服饰装扮。借此以显示人物的身 分和外表。 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 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 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
现代民谣中的比兴
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 位置。 走的最急的是最美的景色,伤的最深的是最 真的感情 同样的一瓶饮料,便利店里 2 块钱,五星 饭店里 60 块,很多的时候,一个人的价值 取决于所在的位置。 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 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 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 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 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 渲染铺垫之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 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 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 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 为主,比则从之。
乐府《古艳歌》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2.铺写人物的年龄教养。借此以显示人物的成 长过程, 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 突现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 愁”(〈乌夜啼〉)即以两种状态与 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 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 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