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介绍
客家围屋_精品文档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守护历史与文化的建筑瑰宝引言:客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生活的象征和重要遗产,更是体现了客家人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客家围屋的定义、历史发展、建筑特点以及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其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客家围屋的定义和历史发展1. 定义: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土楼”,是客家人民的特色民居,多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台湾等地。
其特点是建筑坚固、形制独特且风格各异。
2. 历史发展:客家围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明清时期。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客家围屋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模样。
二、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1. 坚固耐久:客家围屋由厚实的土坯、石头和木料建造而成,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围屋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客家围屋的外形各具特色,常见的有圆形、方形、圆形方块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土楼最为著名,它呈现出壮丽、庄重的气势。
3. 多功能性:客家围屋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是客家人交流、聚会、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
围屋内部的布置非常注重实用性,在坚固的结构中融入了多功能的使用。
三、客家围屋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1. 传承和展示客家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体现了客家人民勤劳、朴实和深厚的家族观念。
作为文化符号,围屋不仅传达了客家人的团结精神,还展示了客家独特的礼俗和价值观。
2. 弘扬地方特色: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对于丰富和保护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加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客家围屋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希望在围屋中亲身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这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客家围屋对于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旅游业发展:客家围屋成为了各地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江西客家围屋导游词
江西客家围屋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西的客家围屋,我将为大家介绍这里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以及文化传承。
客家围屋是江西以及福建等地独特的建筑形式,是客家人世代居住和发展的载体,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围屋多建于明、清时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高高耸立的土楼。
土楼由土和石材夯筑而成,外墙有数层,内部包含多层住宅,外围有厚实的城墙保护。
土楼规模宏大,内部楼层复杂,一楼、二楼等楼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不仅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还能适应气候环境变化,具备质朴、实用、美观的特点。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土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土楼和龙川土楼。
四川土楼是最早的土楼之一,它外形简洁,内部建筑也相对简单,多用于军事防守。
龙川土楼则是客家围屋的代表之作,外形宏伟壮观,更加讲究建筑技艺和装饰艺术。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
客家人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传统的习俗和节日庆典非常丰富多彩。
例如,农历的寅八节和客家芋虾节就是客家人民举办的重要活动,它们既体现了丰收的喜悦,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客家围屋还是客家音乐、客家武术等传统文化的丰富场所。
客家围屋中,我们可以聆听到悠扬的客家山歌、欣赏精彩的客家鼓乐,更可以看到客家人民独特的武术表演,体会到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客家围屋还为我们提供了机会来品尝独特的客家美食。
客家美食丰富多样,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客家酿豆腐、鲍鱼粉丝汤、客家小炒等。
这些美食既口味独特,又讲究烹饪技艺,定能给您带来舌尖上的享受。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客家围屋是客家人对家园情感和文化传承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瑰宝。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样的历史遗迹,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客家围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张名片。
谢谢大家!初露锋芒的江西客家围屋欢迎您的光临!祝您在此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客家围屋
围屋分类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根据围屋建筑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圆形围屋、围龙式围屋、方形围屋、椭 圆围屋等几大类别。
围龙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 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 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 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 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 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 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 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 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 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 低。
►
围屋不论大小,大门前总有块禾坪 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来晒谷、 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则用于蓄水、 养鱼、防火和防旱。
围龙屋的建造特点
►
►
围屋的结构方式 围屋的主要结构方式是木构架, 墙壁高大而厚实,在石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 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柱,构成 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 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 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 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檀子上 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 的梁、枋、柱、檀,受力明确, 脉络清晰,每一个构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空间,那就是“祠 堂”,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比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人们 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纽 带,每年都要定时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此外祠堂前还 有个围门厅,用于围民平时的娱乐和日常感情交流。
围屋的艺术
防御虽然是围屋的主要特征,但是,客家人也是懂得享受生活的,对自己的围屋, 还是会考虑怎么才能建的更加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围屋里往往藏有许多艺术珍 品。
►
►
围屋的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地基为石砌,凡受风雨 面的墙是三合土夯土墙。三合土 用石灰、黄泥和沙和合以外,传 说还放人适量的糯米、红糖掺在 一起搅拌。基础建筑相当严格, 即夯土墙并非一次夯到顶,而是 风干一层再夯一层,因此,要建 筑一座大屋,往往需要有几年的 时间。不过,这种墙体非常坚固, 其耐久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建筑材 料之水泥。不受风雨的墙则用泥 砖砌筑。建筑材料三合土地面, 粘土,石灰砂浆批挡及其他结构 用的木桁条,木阁板、瓦屋面、 木门窗等,都是就地取材而建。
客家民居之最贺州客家围屋简介(非遗 - 贺州客家围屋)
客家民居之最贺州客家围屋简介(非遗|贺州客家围屋)贺州客家围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200余年的历史,伴随着客家人自广东西迁至贺州,在贺州客家人聚集区逐渐普及。
客家围屋结合了汉民族的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极具特色,它不仅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贺州就有多处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具有巨大的建筑价值、史学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价值。
吸引全世界的客家人、华人以及对中国建筑、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外学者到贺州观赏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
主要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客家围屋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是民间生活艺术的升华。
其中,在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脱颖而出的江氏围屋,位于贺州八步莲塘镇,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之一。
该围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分北、南两座,相距300米,围墙高3米,屋宇、厅堂、房井布局错落有致,井井有条,上下相通,屋檐、挡风板、回廊、梁柱雕龙画凤,富丽堂皇,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艺术结晶,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称。
贺州两座客家围屋总面积约20亩左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古老独特的客家建筑、精雕细刻的百兽图案、古朴典雅的明清家具、历经百年沧桑的农家作坊、热情奔放的客家歌舞、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感人的客家历史传奇,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它全面地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历史。
贺州境内有50多万客家人,约占总人口的24%。
贺州的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影响广泛。
一首贺州客家民歌《月光光》唱响世界客家社区,贺州也建立了国内第一座客家生态博物馆和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
客家围屋还吸引了《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围屋里的女人》《夺宝英雄》等剧组到此取景拍摄。
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客家围屋(精)
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客家围屋摘要:住在围屋里的人,都称自己是“客家人” ,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
围屋功能齐全,保存完好,溶生活、娱乐、防御于一体,古朴雄奇,散发着浓郁的客家风情气息,科学家称之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迹。
一、客家围屋的起源。
大约 1600 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一步三回头,淌着热泪,恋恋不舍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
晋末的战乱让世代生活在中原的人们南逃避祸,以期保全家族的香火延续;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持续的战火离乱,让久居中原的人们已经没有了安土可依,南迁成为许多人不再选择的选择,“靖康之难”后的北宋覆灭,朝廷偏安江南,中原再次陷入灾难与恐慌,南迁又成为众多中原人的无奈。
在漫长的岁月中,遭遇了多少次大动荡,经历过多少次大迁徙,在中国汉民族的谱系中,从此多了一个优秀的民系——客家;在向来蛮荒的南方山地,从此多了一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人。
他们在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到了南方的山山水水,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他们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不断。
建在千里赣江源头的赣州城,城墙下,左边章江,右边贡江,两江合流就成赣江。
赣江是南中国惟一南北走向的长江支流,客家祖先就从这通道涌进赣南山区,然后深入福建、广东。
赣南围屋客家历史最鲜活的载体,更是客家研究最生动的物证。
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
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
“客”与“主”的身份原本就是相对的。
外来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
最后,终于反客为主。
接着,又来了新客。
后来的人,在先来人的眼里,自然被看作“客”。
无论是“老客” “新客”,相处时间长了,先是别人称他们为“客家”,渐渐地,他们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的土著人群。
围龙屋介绍
围龙屋介绍
客家围屋,又称客家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客家语称“围屋”或“土楼”,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
一种民居建筑。
客家围屋是由“围”和“屋”两个字组合而成的。
其中,“围”是指围绕着客家祖地;“屋”是指客家人所居住的房子。
在客家人中,通常把把房子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房子称为“围”。
围龙屋一般有四至六个大门,每个大门都是一座独立的房屋。
屋内设有水井、厨房、厕所等设施。
有些围龙屋还有自己的学校、祠堂和商店等设施。
客家围屋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以民居围屋为基础,将土楼、祠堂等建筑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实用功能,又具有防御功能。
客家围屋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圆形为主体,方圆结合;以方形为基础,讲究对称;以四合院为中心,讲究轴线和对称;以多角组合为特色;以中轴对称为基础的建筑风格等。
—— 1 —1 —。
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
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诠释一、客家围屋建筑的特征1.宏伟壮观:客家围屋建筑多呈四合院状,外形庞大,建筑面积通常在1000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千平方米。
整个围屋由多个楼阁、房舍组成,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2.坚固耐用:客家围屋建筑采用木材和砖石等天然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
围屋的墙壁厚实,屋顶覆盖有瓦片或石板,能够有效抵御风雨和其他自然灾害。
3.多层结构:客家围屋一般分为多层,最高可达三至五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一楼主要用于储存粮食和谷物,二楼用作起居和饮食,顶楼供人居住。
多层结构能够节约用地,并方便舒适的生活。
4.防御性强:客家围屋建筑的墙壁厚实,并设置了各种防御设施,如天井、堡台、望楼等。
这些设施能够提供有效的防御和保护,帮助客家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和山区盗匪。
5.环境友好:客家围屋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建筑的布局通常遵循地势起伏和山水环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照、风力和水资源。
围屋常常建在山腰、河边或坡地上,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客家围屋建筑的传统文化特色1.家庭观念强:客家人重视家族和家庭的重要性,围屋作为家庭居住的象征,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价值观。
围屋内部分为多个房舍,每个房舍由不同的家庭成员居住,但又共享一个院落和共同的生活空间。
2.文化保护意识:客家人崇尚传统文化,尊重历史和祖先。
在围屋中,可以见到许多代代相传的家族文物、文献和古董,如家谱、家书、字画等。
这些物品代表着客家人对传统的热爱和守护,是他们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3.社区凝聚力:客家围屋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了社区的凝聚和交流。
围屋的庭院是社区的活动中心,家庭成员和社区居民可以在这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家族聚会和集体活动。
这种社区凝聚力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4.孝道文化:孝道是客家人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围屋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
客家围屋的多层结构让老年人住在顶楼,以便他们享受阳光和空气,并方便年轻人照顾。
广东最大的客家围楼一一始兴满堂围
广东最大的客家围楼一一始兴满堂围满堂围,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
又名为满堂客家大围,之所以称之大围,在始兴及广东地区的围屋来说,它实在比其他围楼大,其占地面积差不多达到2万平方米,堪称为广东最大的客家围楼,被誉为“岭南第一大围”。
从无人飞机横拍看,可以把整座满堂围收尽眼底。
整个满堂围整体呈现长方形,中间的围楼高,两头围楼低的造型,如一艘行驶在山间的大船。
大围的中心高部分是太子楼,南边为上新围,北面为下新围,两个建筑群的格局基本一样,回廊过道四通八达,相互连通。
这座客家满堂大围是始兴的乡绅官乾荣所建,始建于清道光年十三年(1833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建成,历时28年,可见工程之宏大。
站在广场上看,整座围场如此庞大,其外高墙用青砖砌成,灰瓦做顶。
据说,在建造围屋时,主人乾荣为了保证围楼的坚不可破,用松木做地基,在建中心围的每块青砖都要经过手工打磨,每块砖都要制成大小厚薄统一。
大围前有一个广场,没见着风水池塘,站在广场前时就很纳闷,许多古围或祠堂前必有池塘,特别客家人讲究风水学,更何况这么大的满堂围,池塘怎么可以少呢?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参观。
原来,现在的满堂围已是4A级景区,每天都有许多游人慕名而来,大量的车辆无处停泊,只好把大围前长满草的池塘填平,用做广场。
广场对着正大门呈凹式结构,门前挂着一对红灯笼,门框用大理石砌成,两旁是青砖墙。
楣上悬挂“满堂客家大围”额匾,落款叶选平题写。
穿过大门,就会看到用卵石铺就的石坪。
石坪围了一圈,围着又一座围,正是中心围。
中心围的大门、门楼、门洞和地面,全是用优质花岗岩石条砌成的。
大门正上方有花岗岩镶嵌着石匾,上面刻有由官乾荣撰写"奠基”两个字。
中心围是整座大围的中轴建筑群,分为外、中、里三层。
外层大门向南,南墙与东西墙成直线直角,北面向外突出,呈弧线状,外层与中层之间有河卵石铺砌地面的空院。
中心围只有一个出入口,出入口处设有五道厚实的门。
出入口处有资料介绍这五道门,第一道是铁皮厚板两页门扇,第二道是11根竖木横栅,第三道是7块竖木厚板,前三道都是木质制品,为防火起见,厚板门的楣上有三个直通二楼的两寸口径的圆洞,如遇贼人用火攻门,可以往这三个圆洞灌水灭火;第四道是11条寸八直径的铸铁棍横栅,每条铁棍还可以套上备好的铁板,这道门如果关上,整个围门就成了铁板一块,固若金汤;第五道称作平安逍遥门,实际上是两个木框架装上纱布,用来挡住蚊虫之类飞入围楼内,中心围的大门充分体现出大围的防御功能,可见围楼的主人为了后人的安危用心良苦。
客家围屋:全世界最温暖的“城堡”
客家围屋:全世界最温暖的“城堡”曾经泥砖土瓦的围屋围住了一大家子的温暖,现在的围城却因为一扇门隔断出了一个个世界,真正阻隔人心的,不是钢筋水泥,而是越来越冷淡的人情。
围围转转围出一方温暖文/物道“客家围有多美,何不来山村走一回,你看那石雕的狮子四方的围……”这首《山村客家围》,曾经在有围屋的地方四处传唱,成了一道独特又鲜明的风景线,也是联系着万千客家人情感的无形的线。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住在围屋里的人,都称自己是“客家人” ,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的主体结构,使一间围龙屋成为一座巨大堡垒,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真正围成客家围屋的环线,那是一道看不见的围墙,比水泥砂砾还坚固的,是客家人割也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缓步走在田野阡陌间,一座座记载着岁月沧桑的古屋临田而建,傍稻而立。
逐间屋子打量过去,就像在探望着一个个年迈的老人。
有些围楼,仿佛堡垒般用自己的高墙和厚垒,庇佑了几代人的安宁;还有些围楼,雕龙画凤、雅致古朴,散发着文雅气息。
阳光在斑驳的墙上映射出的金色光芒,就像是海市蜃楼般折射出昔日的奢华和过去的峥嵘岁月。
山转水移,春秋更迭,一代代客家人在围屋繁衍生息;喜怒哀乐,岁月悲欢,一个个故事在围屋上演。
尽管历史不断更替,但在围屋里面,早已被凝固成永恒。
于是,指尖触摸过围屋的泥土墙壁,我们仿佛碰到了客家历史炽热的体温;深入其中,捡拾散落在高墙厚壁上的岁月残片,我们拼成了客家近千年的历史轨迹。
__________微信:823721174邮箱:******************。
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梅州客都雁南飞围龙屋福建永定围龙屋围屋内景围屋模型围龙屋群客家人继承中原文化,结合当地的环境,不断革新而形成很有特色的围屋,围龙屋是客家围屋的典型建筑之一,也最具代表。
它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与我国古代建筑相比,围龙屋的外形非常独特,小型的围龙屋像圆形,而规模比较大的围龙屋像椭圆形。
大部分的围龙屋的前半部分是半月形的池塘,后半部分是残月形的围屋,池塘和房屋之间是禾坪。
最基本的围龙屋的结构是“两堂两横一围龙”,而大规模的围龙屋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的。
客家的围龙屋与当地的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我国的其他建筑一样,坐北朝南,这是为了抵御冬天时从北方吹来的寒风,引入夏天吹来的凉爽的南风。
楼顶采用陡峭的“人”字形结构,不仅外观美丽,更重要的是由于南方的降雨比较多,这种结构有利于迅速排水而不把屋顶压坏。
且建有比墙面突出1到2米的屋檐,避免排下的水沿墙面流下而破坏坯土结构的墙。
围龙屋的墙壁坚固,利用三角形结构的坚固性,下厚上薄。
与现代的楼房相比,围龙屋的外墙很厚,外层的围龙厚度甚至达1.5米。
以当地粘质红土,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少量的糯米饭,红糖组成的具有强粘滞性的“熟土”为原料,在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作为“墙骨”筑起的土墙,不仅具有钢铁混凝土强度,还具有钢铁混凝土没有的韧性,所以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介绍客家围屋的导游词5篇
介绍客家围屋的导游词5篇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
以下是小编整理介绍客家围屋的导游词5篇,欢迎阅读参考!介绍客家围屋的导游词(1)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
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
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
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
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
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
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
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
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
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
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
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
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
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
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
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
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
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
介绍客家围屋的导游词5篇
介绍客家围屋的导游词5篇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
以下整理介绍客家围屋的5篇,欢迎阅读参考!介绍客家围屋的1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
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
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
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
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
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
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
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
围屋外墙厚1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
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
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
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
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
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
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
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
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
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
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
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
客家围屋的文化传说
客家围屋的文化传说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筑。
围屋始建于晋唐宋,兴盛于明清。
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围屋结合了汉民族的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它不仅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由于平坦之地已经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固有“逢山便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客家人”的称谓便由此而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客家人一般都聚族而居,于是形成了围拢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拢屋存世较多也最为著名。
建造围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抵制外敌及野兽侵扰。
当时,土匪(或敌手)较多,围楼建造时就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整个围楼围墙深厚,只留一个小小的入口。
土匪来到之后,围楼紧闭门户,男丁通过楼上窗户用弓箭和枪抵制和射杀土匪,围楼和围楼之间,又可以相互支援,从而土匪或野兽只能在围楼的外围被动挨打。
只要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就能看到围屋的踪迹。
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客家人因环境的制约和宗族思想的影响,往往数百人聚集在一座楼中,其血缘关系的纽带相当紧密,他们相互协助又互相独立,一座土楼、一座围屋,就形成一个客家宗族社会,从娱乐(有的楼内有戏台)到家族祭祀,从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到用水和学校教育一一齐备,这无疑是一个相对完善的独立社区。
围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型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客家人围屋样式的变迁还是有规律的,先从四合院到五凤楼,再从五凤楼发展到方楼,最后干脆把方楼的四角抹圆,建成了圆楼。
“圆”是天人合一的象征,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认识,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
客家围龙屋简介
围龙屋简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 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 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 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 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 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 的五大特色之一。
半月形围楼
城堡式围楼:深圳坪山曾氏大 万世
广东饶平八角形围楼
始兴太平曾氏万福攸崇楼 (碉楼)
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楼)
梅县城北李氏联辉楼(中西合 璧式围楼)
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杠式楼)
围龙屋的文化内涵
• 围龙屋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的围龙屋既有古 代宫廷的神韵,又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同时蕴含 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大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
形式各样的围龙屋
• 圆形围楼: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 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 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 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 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 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 分布在与闽西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 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 儒敬佛和崇文尚武 :客家祖先居华夏文化发祥地的中原,其道德
观念历代王朝所尊崇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 水讲究与建屋习俗 :汉族人历来重视民居的风水地理,客家人更
秉承了这一传统。客家风水讲究要包括“龙、局、水”三பைடு நூலகம்素。
2013-5-13
围龙屋的布局
尽管规模大小不尽 相同,但每座围龙 屋的基本设施都是 很完善的,主要包 括:大门、排水沟、 游廊、天井、巷道、 正堂、正屋、花厅、 花阶、围屋、杂屋、 厕所、畜棚。
魅力江西:客家围屋
魅力江西:客家围屋赣南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合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建筑样式。
围屋,顾名思义也就是围起来的房屋。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目前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小的50~60平方米。
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两大类。
龙南市关西新围屋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状的。
客家人为什么筑围屋而居呢?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赣南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中最大的一块客家人聚居地。
客家人之所以筑围屋而居,首先是为了适应气候和环境。
北方气候寒冷干燥,传统民居一般为庭院式的砖瓦平房。
赣闽粤地区则常年多雨,气候潮湿,瘴气袭人,蛇蝎横行,当地土著多住在竹木搭建的干栏或棚屋里,底层拴牲畜,上层住人,既可避湿气,又可防蛇蝎野兽。
客家人到来之后,无疑受到干栏式棚屋的启发,将北方的砖瓦烧制和建筑技术与干栏式棚屋的建筑构思结合起来,创建出闻名于世的客家围屋。
其次,在不断南迁,寻找新的栖息地的过程中,客家人身处动荡不安的环境,不断受到战乱的威胁和外族的骚扰,他们具有十分强烈的防御本能,并且渴望安定。
一旦通过努力,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客家人首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营造一个安稳的家。
围屋在外形上雄伟、高大、牢固,不仅能够体现出家族的气势,而且具有固若金汤的结构和完善的防御体系,可以贮备充足的粮草和水。
这样的围屋关门来就是一座城堡,非常有利于战时的防守。
围屋带给客家人内心渴求的安定感和安全感。
最后,客家人重视传统,崇拜祖先。
他们通常聚族而居,数世同堂。
围屋体量大,房间多,几百人的大家族都可以居住在同一个围屋内。
这种结构形式客观上增进了家族的血脉联系,加强了家族间的凝聚力。
古代建筑之客家围屋,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古代建筑之客家围屋,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
客家围屋始建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先如今保存最多的一种客家建筑。
唐宋时期连年战乱,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迁徙,客家寓为客居他乡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我们知道唐宋时期江南除了一些水利发达地区有出现城市的缩影,其他地区都是深山老林,猛兽出没,这些被迫南迁的客家人想要寻找的一个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远离威胁围屋孕育而生。
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著名的客家围代表有蔡蒙吉故居、鹤湖新居、九厅十八井、田丰世居、新桥世居、新乔世居、东升围、林寨古村、环水楼、大万世居、茂盛世居、客家排屋、观澜版画村、原膴隆基、龙田世居、馨梓围、贵湖塘老围、洪围、玉田世居、崇林世居、南阳世居、大塘世居、碧滟楼、苏家围、四角楼、曾生故居、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磐安围、满堂客家大围、进士第、东生围、善述围、承德楼、栗园围、人境庐、济济楼、泰安楼、肇庆堂、德先楼、李惠堂故居、光禄第、崇庆第、阮啸仙故居、福田世居、西埔新居、秀岭世居、璇庆新居、继善楼、李和美、正埔岭世居、玉田世居、廻龙世居、两秀新居、丘逢甲故居、长兴围、大王屋、李和美、棣华围、大刘屋等。
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
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
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围屋
独特性能
❖ 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 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 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 ,这2种材料取之不尽。特 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 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 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 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 料,不会产生象现代转石或 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 极。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 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 或潮湿润糟朽的情形并不严 重,旧料可以2次使用,土 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 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物殊 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 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 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 程,大大降低建军筑费用。
整体布局
❖ 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 它是二堂二横、三堂 二横的扩展,围龙屋 多依山而建,整座屋 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 间,形成前低后高、 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 曲线。屋宇层层叠叠, 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 是一片开阔的前景。
分类介绍
1 围龙式楼 2 圆形围楼
3 方形围楼
建筑材料
❖ 围龙屋,主要是土木结构. 其墙体多用纯土夯筑。
❖ 突出的防御性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 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 挑台。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 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 在土楼之内水井、粮仓、柴草、牲畜圈等生活 用品一应俱全,短时期的敌人、盗匪围困都能抵挡一阵。这是客家人在这原来荒山野地 、野兽众多、强梁出没、本地土著排斥等等困难条件下,得以生存繁衍的保障。至今在 客家人中还流传着土楼被敌人久攻不下的故事。
❖ 坚固性: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福建、 广
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它们历经强烈地震, 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
江西客家围屋的导游词范文(二篇)
江西客家围屋的导游词范文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
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
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
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____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____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
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
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
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
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
围屋外墙厚____米(燕翼围墙厚____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
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
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
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
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
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
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
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
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
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
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
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____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
客家围屋介绍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 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 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 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 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 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 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方形的围楼主要分布在赣南和粤北,也 称为四角楼。 典型:四角楼 代表性的方形围楼有关西新围和燕翼围 等等。
椭圆形围屋
椭圆形围屋是将一般的围龙式围屋的前坪(本来是水塘的部分) 也围起来,称为前围,从而成为一个类似于带跑道的足球场的形状。
这种围屋比起围龙式围屋来也是更加强调防御性。
代表性的例子有闽西的长汀县涂坊乡的“为南堂”,以及台中东势的 围龙屋群落。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 围楼或围屋.。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 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客家围屋
围屋的分类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 圆形状的。 根据围屋建筑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圆形围屋,围龙式围屋,方 形围屋,椭圆围屋等几大类别。
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 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 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 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 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 理论的体现。
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 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 为“横”。
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圆形的房屋 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 “围”或一“围龙”。围龙的层 数和一侧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 的。
材料,工艺及 吉祥的寓意。
9. 窗棂多为各种拐子纹 与雕花棂相结合使用。 10. 祖堂或正厅一般不 设楼层,是祖位所在, 此屋按传统是不敢置物 住人的,因此,大多为 彻上露明,梁架制作精 美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围屋,顾名思义,即是由厚厚的外墙包围起来的屋子。
围屋是客家民居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橄榄屋一起号称中国的四大民居。
西方学者赞誉它为,“无与伦比,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日本建筑大师形象的称其为”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长出来的蘑菇“;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的间谍竟然将福建的圆形围屋误以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导弹发射基地。
围屋有方形,圆形和角形等各种样式。
围屋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体现了客家人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彰显了客家人豪迈旷达的为人理念。
赣南的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寻乌、安远、等地,其中以龙南县最为集中。
赣南以方围为主,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龙南为全国之最,并于2007年10月25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项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
今年清明我和班上几位同学一起去了龙南寻访围屋,游览小武当山。
龙南关西新围是赣南最大的围屋。
关西新围位于县城东15公里关西镇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
它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费时二十九年、占地面积7700多平方米,与围屋配套的附属设施有10000多平方米。
关西新围从远处看就像一个长方形的碉堡,四个角上有朝外突出1米左右的炮楼。
外墙采用青砖,条石块垒砌而成,厚1米,高10米。
外墙不设窗户,仅在墙顶层上设有一排排十字形的瞭望孔和射击孔。
看着高大的黄色的围墙上那几个大字,一种历史的沧桑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这个大门下有多少代的人从这里进进出出呢。
有谁曾经会想到过这座为客家人遮风挡雨的围屋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在我们面前书写出历史的厚重呢。
围屋有两扇外门,外门是围屋的安全所在,所以门墙特别加厚,门框亦为巨石制成,并且配备了横竖形的栅栏杆,以防不测。
厚实的门包以铁皮,并且围屋内设有两口井,以防火攻。
走进围屋内一位老奶奶正在阳光下喝茶,她带着自豪的语气告诉我们这座围屋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有好几代人在这里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 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 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 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 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 理论的体现。
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 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 为“横”。
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圆形的房屋 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 “围”或一“围龙”。围龙的层 数和一侧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 的。
历史起源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 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 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 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 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 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 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 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 称为“客户”、“客家”,此为 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 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 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 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 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 的集中体现。
始兴太平曾氏万福攸崇楼 (碉楼)
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楼)
城堡式围楼:深圳坪山曾氏大 万世
广东饶平八角形围楼
梅县城北李氏联辉楼(中西合 璧式围楼)
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杠式楼)
围龙式围屋
也称半圆形围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的兴宁、梅江区、梅县区 等地,在东江流域以至珠江口流域的深圳都可以见到。 围龙式围屋是围屋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典型的客家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 以及风水和哲学思想的具现。
围龙式围屋一般背靠 山坡而建,其结构以 中间的正堂或堂屋为 基准(正堂一般是二进 至三进,呈方形结构, 分为上堂、中堂和下 堂(三进))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 围楼或围屋.。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 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客家围屋
围屋的分类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 圆形状的。 根据围屋建筑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圆形围屋,围龙式围屋,方 形围屋,椭圆围屋等几大类别。
典型:福建土楼
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 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 殊的发酵过程而行成“熟泥”,再经 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 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 起搅动,方能使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圆形围楼一样,四角楼 注重的是建筑的防御性, 四边上是一般有二至四层 的围楼,四个边角都是碉 楼或炮楼,有如堡垒。 中间仍然保持“三堂二横” 的祠堂形式,或者浓缩为 一间祖祠。
8. 围屋的房檐及屋顶装饰也像大多数 中国古建筑一样,讲究材料,工艺及 吉祥的寓意。
9. 窗棂多为各种拐子纹 与雕花棂相结合使用。 10. 祖堂或正厅一般不 设楼层,是祖位所在, 此屋按传统是不敢置物 住人的,因此,大多为 彻上露明,梁架制作精 美
大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
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圆围楼)
• • • • •
简介 历史起源、地理分布 围屋的分类 构造原理 围屋的艺术
客家围屋是汉族客家文化中 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客家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 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 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 它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 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 的“一颗印” 一起被中外建筑 学界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 筑。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 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 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 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 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 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 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1. 下厅或前厅多用天花板,上绘民俗彩画,高级 的还设有藻井; 2. 朝厅堂开设的门,绦环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 花卉祥兽,风格近徽雕;
3. 天井两侧的厢房,则 用六或八扇格扇门。
4. 厅堂内均铺砖,天井 阶沿皆用巨条石打制。
5. 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 构楼牌线脚装饰或雕刻,额书 堂号或其他标榜门第出处的文 字。 6. 厅堂内用柱不多,有木质和 石质之分,石质的往往四面题 刻对联,柱础都有雕饰,且形 式多样。 7. 围内用卵石拼铺的室外铺地 花样,以及悬挑的走马楼也颇 有艺术特色。 ……………
方形的围楼主要分布在赣南和粤北,也 称为四角楼。 典型:四角楼 代表性的方形围楼有关西新围和燕翼围 等等。
椭圆形围屋
椭圆形围屋是将一般的围龙式围屋的前坪(本来是水塘的部分) 也围起来,称为前围,从而成为一个类似于带跑道的足球场的形状。
这种围屋比起围龙式围屋来也是更加强调防御性。
代表性的例子有闽西的长汀县涂坊乡的“为南堂”,以及台中东势的 围龙屋群落。
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 式有三种: 一:砖瓦结构 二:特殊土坯结构(如福建的土楼) 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赣州龙南县的龙光围)
而且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都有一块 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 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 防火、防旱等作用。
虽然防卫是围屋的主要特征,但是围屋的主人有的是富商巨室或地方名绅, 所以,他们在建围时除考虑如何将围屋建得坚固、易守难攻外,还着力于如 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在围屋的构造艺术上,往往竭尽精巧 之能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普通的围龙屋有: “两堂两横一围龙”(中间有个正堂、两侧 各有一排横屋、对应一层围龙)、 “三堂二横一围龙”、 “四横一围龙”(一围龙对应两排横屋)、 “四横双围龙”(两层围龙)等等, 最多可以达到“十横五围龙”之多。
圆形的围龙屋简称土楼、圆楼或圆寨,在闽西和粤东都有分布。由于其正 圆形的外形和全封闭的设计,较早为世人所知。 和围龙式的客家围屋相比,圆形土楼具有更强的防御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