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日本经济史研究中新的理论与方法
新世纪日本经济管理哲学新模式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日本的管理哲学模式;日本管理哲学模式的思想文化渊源;九十年代以后日本管理哲学面临困境与挑战;面向21世纪的日本管理哲学新模式进行论述。
其中,主要包括:管理哲学是企业或组织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和为贵”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德为先”的经营理念、日本管理哲学模式之“源”——儒家文化、西方文明的冲击、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及企业裁员是世纪之交的一大热点、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合原理的倡导、21世纪日本管理哲学新模式等,具体请详见。
六、七十年代,以日本三大经营支柱——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为核心的、强调职工对企业忠诚以及企业内上下团结一致的具有浓厚儒家学说色彩的日本管理哲学模式,推动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
但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日本旧有的管理哲学模式面临着危机和挑战,西方祟尚个性、重视自我能力和创造性的价值观念在日本逐渐深入人心。
这实际上是以中华儒学为代表的东方式的管理理念与西方价值观念在日本的又一次交锋。
是完全放弃东方式的管理理念、接纳西方的价值观念,还是将属于东方文化圈的日本管理哲学进行改造,在继承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本文在论述日本管理哲学的特征、思想文化渊源、面临危机与挑战的背景及原因的基础上,阐释了日本应如何面对新世纪、建立起适应新世纪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哲学新模式。
一、日本的管理哲学模式管理哲学是企业或组织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它是管理科学的哲学基础。
企业除包括管理硬件即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外,还包括管理软件即企业的思想、精神、共同理想、共同价值观等,这些管理软件就属于管理哲学的范畴。
任何管理都是某一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价值观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管理哲学模式。
日本经济发展的借鉴与警示

日本经济发展的借鉴与警示1. 引言1.1 日本经济近年来的发展现状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2017年,日本的GDP总量达到了5.07万亿美元,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等。
日本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日本一直致力于发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等,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日本的出口贸易也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不断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日本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日本的公共债务问题也备受关注,持续高企的债务水平对经济稳定和未来发展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日本经济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2 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日本经济作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其经验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通过持续投入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日本在建立健全的制度和市场机制方面做得较好,规范的市场秩序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日本注重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技能,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为其他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借鉴。
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多种借鉴之处,包括重视创新和科技发展、建立健全的制度和市场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和开放合作等方面。
其他国家可以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_省略__以理论模式和问题意识嬗变为中心_高寿仙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关于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回顾———以理论模式和问题意识嬗变为中心高寿仙(北京行政学院 100044) 内容提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根据其理论模式和问题意识的嬗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为第一阶段,学术研究主要围绕商品经济和地主制两个方面进行;20世纪60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占“共同体论”等几个紧密相关的学术问题;第三“国家论”、据中心地位的是“乡绅论”、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比较引人注目的学术思潮是“小经营生产方式论”和“地域社会论”。
关键词:日本 明清社会经济 学术史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日趋活跃,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
由于文献繁富,观点庞杂,要对这些成果作出全面介绍是很困难的。
本文拟以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变化为中心,对其基本研究状况进行粗略概述。
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商品经济论・地主制论“二战”结束后,日本学者对战前占据思想理论界主导地位的“亚细亚社会停滞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省和批判。
不少学者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影响,认为由原始共产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世界史基本法则”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史,于是按发展阶段论的标准解释和评价中国历史便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理论模式。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原来较受忽视的明清时代,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因被认为是由前近代向近代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成为日本中国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其时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围绕商品经济和地主制两个有内在关联的方面展开。
在商品经济研究方面,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学者首推西 定生,他指明了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基本问题所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线索。
西 以西欧经济史上的“农村工业”这一历史范畴为线索,对明末的棉纺织业进行了细密的实证研究。
他认为,自唐末以来,农业生产的各种关系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从而使商业资本输入农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分解,作为自给自足性完成体的农村社会走上了崩溃的道路,农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性质也从此强化起来。
从日本经济学理念看其实态分析方法

第5 卷
第 4期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0 . No. 15 4
2O O6年 1 2月
Ju a o B in o syU i rt Sc l c ne) or l f eigFr t n esy(oi i cs n j er v i a Se
性 和思 维 方 式 的 特 点来 分 析 实 态 经 济分 析 方 法 形 成 的 主 要 原 因 , 述 了 日本 实 态 分 析 方 法 的 特 征 , 我 国 的 经 济 阐 为 研 究 提 供 了 有 益 的参 考 。 关 键 词 : 济 学 理 念 ; 府 主 导 型 经济 ; 态 分 析 方 法 经 政 实 中 圈分 类 号 : l27 F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16 20 ) 407-5 6 1 1(06 . -0 00 6 0
( . oee fAta dSi c , e n n nU i rt 1 08 P. C i ; J C lg r n c ne B l g U i n e i 00 3, R. h a l o s e i t o v sy, n 2 Sco ui ngm n, col L n s p r ic r, . e i o T rm Ma e et Sh o o a dc e c t t e t nf o s a f a A heu
D c 2 o e. 06
从 日本 经 济 学 理念 看 其 实态 分 析 方 法
孔 祥 旭 ,张玉 钧
( . 京 联 合 大学 应用 文 理学 院 ;2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园 林学 院 旅游 管 理 教 研 室 ) 1北 .
摘 要 :日本 没 有 诺 贝 尔 经济 学 奖 得 主 , 是 日本 却 成 为一 个 经 济 大 国 , 管 其 中 的 原 因 很 复 杂 , 日本 经 济 分 析 方 但 尽 但 法 所 起 的作 用却 是不 可 忽 视 的 。实 态 分 析 方 法 就 是 日本 经 济 分 析 方 法 的 一 大 特 色 。 该 文 从 日本 经 济 体 制 的 独 特
论日本经济法的演进与经验

展对反垄断的法律需 求 。以《 止垄 断法 》 禁 出台为契机 , 日
本 以前期 为战争服 务的经济统制 法转 向为现代 自由公 正 的市场经济 的发展提供保 障, 实现了经 济法 的现代跨越。
日本 是 后 起 的 资本 主 义 国家 ,8 8年 爆 发 的 “ 16 明治 维 新 ” 动 才 使 它 走 上 了 发 展 资 本 主 义 的道 路 , 运 比西 方 国 家
资本主义的发展 晚了几百年 。 但与西方 国家 自发演进的资 本主义发展历程不 同 , 日本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 了强有力 的干预和宏观 调控 , 进资本 主义 经济 的迅 速发展 , 于 促 并 2 0世纪初登上 了世 界强国的地位 。正是在 国家推进资本
( ) 济 法 的现 代 化 与现 代 经 济 法 的 确 立 三 经
来, 成为与德国 、 国相 比肩的经 济法发达 国家 。 美
日本 经济 法 的历 史 变 迁 及 特 征
15 9 2年获得独立 后 , 日本开始进行 独立 自主 的经 济 立法活 动, 以禁止垄断法与宏观调控法 的发展 与完 善为标 志, 确立完备的现代 经济法体系。 独立初期 , 为迅速复兴 经
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 政府适 当干预和 参与 国民经济及独特反垄断法 的优势。 关键词 : 日本经济法 ; 经济统制法 ; 反垄断法 ; 宏观 调控法
中 图分 类 号 : 1 DF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 8 1 2 0 ) 4 0 1 0 8 88 (0 70 - 1 - 3 0 9
维普资讯
论 日本 经济法的演进 与经验
日本经济发展兴衰的启示与借鉴

日本经济发展兴衰的启示与借鉴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商界》 2017年第1期回顾日本的经济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成功”转向“失落”的曲线。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率先复苏,突飞猛进,曾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010 年被中国超越)。
1985 年,日本经济进入泡沫化阶段,20 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陷入“失落年代”,至今仍未能完全走出来。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结构调整带来的种种问题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制度疲劳”、房地产市场泡沫、政府债务膨胀等问题突显,与日本的发展历程有些相似之处。
有鉴于此,通过回顾、剖析和思考日本从成功走向失落的转折,我们可以以邻为鉴,从中探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从“成功”向“失落”的转折1868 年~ 1945 年属于明治维新后的崛起阶段。
经过1894 年的甲午海战和1904 年的日俄战争,日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并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资源类产品,成为西方国家中的后起之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6.8%,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但在1929 年~ 1933 年的大危机中,日本同样受到巨大打击,工业生产降幅超过35%。
在此背景下,日方开始宣扬对外扩张理论,并走上了扩军备战之路。
从1931 年入侵我国东北到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日本的战争费用直线上升,国债余额从1930 年的62 亿日元增加到1945 年底的1439 亿日元。
战争最终拖垮了日本经济,到1945 年战争结束,日本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1946 年~ 1985 年属于战后经济复兴及高速增长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6 年~ 1955 年为战后经济复兴时期。
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间接统治”下,推进了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完成了从战时统治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这被称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二次大改革”。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评《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评《日本经济》日本与我国毗海而邻,其发展建设与我国息息相关,尤其此研究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对于日本的经济需要我们时刻关注。
而了解日本经济绝不仅仅是关注其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是要从历史入手,了解日本经济形成、发展的历程,从而对经济予以客观、真实的评价,对经济未来走向予以预测。
这就是冯昭奎《日本经济》一书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其入情入理地给我们揭示了日本经济的兴衰,为我们揭开了日本经济的面纱,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日本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冯昭奎先生在进行本书创作时候曾经提到,创作此书的初衷是因为人们对于日本经济的关注,尤其在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出现泡沫时候,人们更多的看到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表象,对于本质内涵窥探较少,很多时候人们会为日本经济的繁荣而大加赞扬、盲目肯定,也会为其经济的瞬间“崩盘”、崩塌而疑惑、惊恐。
但只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本质和根源,才能够了解日本经济为何能够创造让世界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奇迹”,才能够了解为何日本经济会出现“泡沫破灭”,也才能够了解日本经济在长期萧条的局面下如何予以恢复、自拔。
日本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土地、民族等诸多因素相关,这些因素或者直接或者潜在地影响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冯昭奎先生看到其内在的联系,《日本经济》一书便是从这些因素入手来进行问题探讨,通过此类因素的影响分析为后续的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探索埋下伏笔。
让我们看到了经济的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其与一个国家的多种因素相关,打开了我们对于经济认识的眼界,提升了我们对于经济的认识高度。
冯昭奎先生对于马克思先生所指出的“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因为此,其在《日本经济》一书中通过“人”来打开书籍的首章,让我们认识到人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日本人口增长模式在战前与战后有所不同,战前其人口增长是“生多死多”,而战后人口增长模式则是“生少死少”。
也正是日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日本将人口的年龄段进行了划分,15~64岁为“生产年龄”,14~65岁为“从属年龄”,14岁以下为“少龄”,65岁以上为“老龄”。
《日本经济研究(第1辑)》的读后感

《日本经济研究(第1辑)》的读后感《日本经济研究(第1辑)》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书籍。
在阅读全书之后,我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
首先,本书对日本经济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梳理。
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作者系统地追溯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轨迹。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战争、复兴、繁荣等多个阶段。
书中详细描述了每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和改革举措,并且指出了对经济的影响和效果。
通过这样的回顾,我明白了日本经济成功的原因,并且认识到了这些经验对其他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其次,本书针对日本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作者对日本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包括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金融业、经济增长等等。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我对日本经济的特点和问题有了更准确的了解。
比如,本书指出了日本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老龄化等,这些问题对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日本一些优势领域,如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等,这些优势为日本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契机。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日本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
根据现有的数据和趋势,作者对日本经济的未来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其中,书中提到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如人口减少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
然而,本书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对策,如鼓励创新、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可以帮助我理解和应对类似的经济问题。
总的来说,读完《日本经济研究(第1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本书,我对日本经济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提供了不少独到的观点和观察,这些观点和观察能够为我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对日本经济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之作。
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一、概述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是一个深入探索该国经济崛起背后的技术动力与创新机制的重要课题。
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其经济增长的历程中,技术创新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日本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主要特点与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日本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在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日本通过引进、吸收和再创新的方式,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一体系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和产业化,使得日本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和经济增长。
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日本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通过制定科技政策、投入研发资金、建立科研机构等方式,政府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日本的企业也积极投入研发,加强与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日本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注重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日本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日本也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涵盖了政策引导、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一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机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日本经济增长概况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本,作为亚洲的经济强国,其经济增长历程既具有独特性,又充满了启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稳定增长的转变,其中技术创新的贡献不可忽视。
在二十世纪的后半叶,日本经济实现了惊人的高速增长,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
这一时期,日本依托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扩张。
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宇野经济学理论体系解析

其他商 品直接 交 换 的属 性 , 已经 成 为 了货 币 的萌 芽 。
随着上衣所有者 的交 换愿 望 的扩大 , 上 衣 的价 值 也 随 之用诸多 的商 品表现 出来 了, 价 值形 式 由简单 表 现 中, 必然 会 出现 一个或 几个特殊商 品, 这些商 品是 大多数人都 需要 的, 也就是
宇野弘 藏 , 1 8 9 7年 生 于 日本 冈山 县仓 敷 市 , 1 9 2 1 年 毕 业 于 东 京 大 学 。1 9 2 2 —1 9 2 4年 留 学 德 国 , 开 始 接 触并研究 马克思 的《 资本论 》 和 列宁 的《 帝 国主义 论 》 。 回 国后 继 续 从 事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 的 研 究 , 并 先 后 执
关键词 : 三 阶段 论 ; 价值形式论 ; 劳动 力商 品 化 ; 劳动 价 值 说 中 图分 类 号 :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1 9 8 ( 2 0 1 5 ) 1 8 - 0 1 7 9 — 0 2
l 宇 野 理 论 的 形 成 及 其 影 响
它 可 以与任何 普 通 的 理论也 同时吸引 了诸 多优 秀 的学者 , 在 日本形 成 了一 与商 品相 比则具 有 强大 的优 势 , 货 币可 以承担 价值 尺度 、 流通 个规模 庞大的“ 宇野学派” 。二 战后 日本 马克思 主义经 商 品相交换 。正 因为此 , 手段等职 能。而资 本首 先追 求 的是价 值增 值 , 无 论是 济学 的发展正是在宇野为首 的宇野学派 的推动下 实现
说, 它( 它们 ) 成为 了许多商 品价值表 现的材料 , 具有与 教 于东北大 学 、 东京大学和法政大学 。1 9 7 7年逝世 。 诸多商 品直接交换 的属性 。这 个特殊 的商 品最 终 固定 宇野 的一生是研究《 资本论 》 的一 生 。他 留下 的关 货 币形式 就 出现 了。 由于受 到 使用 于《 资本论 》 的研究 论文及著作 就多达一 百多篇 。后人 在贵金属 黄金上 , 商 品之 间 的交 换 是很难 实 现 的。而 货币 将其 自己独 特的《 资本论 》 观称之为 “ 宇 野理论 ” 。宇野 价值 的制 约 ,
日本经济史研究中新的理论与方法

日本经济史研究中新的理论与方法日本经济史研究中新的理论与方法标题1:“从历史轨迹视角看日本经济发展”历史轨迹视角是近年来日本经济史研究中的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深入追踪日本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揭示其中的历史规律。
该方法对于回溯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分析其未来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历史轨迹视角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抛弃了以往简单的叙述历史,而是强调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提供启示。
标题2:“新型产业组织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是日本经济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新型产业组织体系的出现对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新型产业组织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因此在此阶段被广泛采用。
正是这种新型产业组织的出现,加上其他一些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使得日本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迅速的经济发展。
因此,对于新型产业组织的研究与分析对于理解和把握日本经济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标题3:“日本经济结构变化与市场化改革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涉及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对外贸易等方面。
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改变日本传统的管制经济体制,实现市场化改革。
这些市场化改革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推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因此,对于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结构变化和市场化改革的研究十分重要。
标题4:“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企业文化”的概念在日本经济史研究中历来占据重要的地位。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理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它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
因此,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研究。
实际上,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基础,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标题5:“日本经济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当前日本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项普遍的挑战。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研究视角PPT教案

第14页/共18页
三、日本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日本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意义 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却可能惊人地相似。“疑今者察之古, 不知来者观之往”。把人类所有文明遗产都作为研究对象并 从中寻找事物的规律,既是历史学者的任务,也是历史学的 魅力。日本经济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是属于日本的,也是属 于世界的。研究日本经济现代化问题,就是要从日本的“个 别”中探寻“普遍”的规律。对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蓬 勃发展的新兴工业大国来说,由于我们正在或即迟早面临日 本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对我们来说, 日本的经验抑或教训绝非是与己无关的“旁物”,而是一面 镜子,这面镜子的启迪和警示作用将使人变得更清醒、更聪 明。
第17页/共18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8页/共18页
第10页/共18页
三、日本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力求突出四大特色 突出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为了整体把握日本
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在具体阐述重大经济问题时, 注重以实证方法阐明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和国内非经 济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拓宽“横向”观察的视 野和空间,居高临下地把不同时期的经济问题置于 同时代的大环境下考察,从而与“纯粹的”经济学 分析形成某种区别。
日本生产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经 济 力量 和 称霸 于 世 的强 烈 欲望 甚 至 是 野 心
日 本 公 司 的 目标 是 获 得最 大 限度 的市 场 份额
,
,
及 其 对我 国 的启示
而 不 是 简单 地追 求 最 大利 润 追 求 利 润 也 是 为 支 持 在 新 的领 域 的 扩 张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经 济 保 证 因 此 日本 人 能够 站在 社 会建 设者 的角 度牺 牲 个 人 在 家 庭 中的 消 费 与娱 乐 以 换 取 在工 作 环境 中拥有 更多 的生产 用 品 更 好 的 生 产 环境
4
、
在
年 美 国家 庭 只把
,
。
4
.
6%
可 自行 支 配 的
浓厚 的 民族 意 识 与群 体观 念
,
5 % 的收 收 入 用 于 储 蓄 而 同期 日 本家 庭 则把 1 入存 入银 行 正 是 因 为 较低 的储 蓄率 仍能 吸 收
,
日本 人 和 德 国人 都 有浓 厚 的 民 族 意识和 群
体 观 念 这 是 日 本 和 德 国 经 济迅 速 增 长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企 业 集 团 则 是这 种 民 族 意 识 和 集体 观 念 的 充分体 现 在 企 业 集 团 内 每个 成 员 公 司 都 会 有 其 它 公 司参 股 即 集 团 内的成 员 公 司 之 间相 互参 股 互 相 拥有其 它 成 员公 司的 股票 以 保 证 集 团 内的每个 成员 公司 的股票 不 会被 外来 企 业 买 走 不 受外 来企 业的 操纵 集 团 内各 成员 公 司 之 间 既 是 竞 争对 手 又 是互 相 投 资 的合 伙
, ,
。 , 。 ,
较 多 的存 款 才得 以 使 日 本 公 司 的扩 张 型 投 资 能够 不 断继 续下 去
日本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借鉴

日本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借鉴第一章:日本经济模式的概述日本经济模式是指战后日本经济所采用的一种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紧密合作,以及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日本经济模式不但在日本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一度被认为是其他亚洲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的借鉴之一。
然而,由于日本经济在1980年代晚期爆发的泡沫经济危机和1990年代中期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经济模式走向了瓶颈。
第二章:日本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优劣势2.1政府的干预和支持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支持。
这种干预和支持的结果是,日本政府成功地推动了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钢铁、化学、电子和汽车等行业。
2.2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紧密合作日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采用“规模经济”和“紧密合作”的策略。
企业通过规模扩大和资源整合来提高效率,并通过各种合作方式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
这种模式的结果是日本重工业的高度发展和制造业的强大。
2.3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日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这种关系建立在双方的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使得企业更加稳定和创新。
同时,企业也通过本土化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来获得政府和消费者的支持。
2.4优势和劣势日本经济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紧密合作以及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生产率和效率,有效地攻克技术难关。
然而,这种模式的劣势在于内部创新和激励不足、固化的公司结构和管理、国内市场的垄断问题等。
这些问题一度成为阻碍日本经济发展的难点,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第三章:日本经济模式的对中国经济的借鉴3.1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于中国而言,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日本经济发展的借鉴与警示

日本经济发展的借鉴与警示日本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经历了高速增长和经济泡沫,然后是长期的经济低迷。
日本的经验给世界各国提供了许多借鉴和警示。
在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也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
我们可以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借鉴。
日本曾经以其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高速增长成为“东方奇迹”。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通过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通过对工业的支持和鼓励,推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日本的经济增长也受益于其高度发达的科技和教育体系。
这些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也通过产业政策和技术引进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些日本的经验。
日本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的经验。
日本的企业文化十分注重质量和创新,以及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日本的企业通常采取长期经营的理念,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管理,这使得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
这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管理和文化传统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警示意义。
日本的经济泡沫和长期经济低迷告诉我们过度依赖金融和房地产等非生产性行业是有害的,这容易导致经济不稳定。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破灭后,长期经济低迷,这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日本的经济增长也曾经受到过一些结构性问题的影响。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严重影响了日本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增长速度。
这也为其他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些教训,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下。
日本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日本被迫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环境保护,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加强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日本的经济发展经验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借鉴和警示。
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成功经验中吸取经验,学习其在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
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近几十年来,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人口结构的转变,日本经历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本文将重点讨论日本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其创新举措。
一、传统增长模式的挑战传统上,日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和制造业。
这种增长模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日本经济快速崛起。
然而,随着亚洲其他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日本的传统制造业受到了严重挑战。
日本制造业在成本和技术等方面不再具备压倒性优势,使得日本的出口受到了冲击。
二、转型升级的努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开始积极转型升级其经济增长模式。
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他们逐渐从生产廉价产品转向生产高附加值和高品质产品。
同时,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转型,例如提供研发补贴和减税优惠等。
此外,日本还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投资创新型企业和发展新兴产业,日本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比如,日本在电动汽车、太阳能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些新兴产业为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创新举措的推动除了转型升级,日本还积极推动创新举措。
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例如推动电子商务、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等。
此外,日本还在科技研发领域推动创新。
他们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投入,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
这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
四、挑战与前景尽管日本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日本仍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压力。
其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日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风险。
然而,日本经济的创新举措和转型努力使其具备了继续增长的潜力。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日本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日文经济思考

日文经济思考
近年来,日本经济处于长期停滞状态,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增长。
日本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财政赤字、老龄化人口、经济体制改革等,这些挑战使日本经济的前景变得比较复杂。
此外,日本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缺少,对投资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弱,这也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增长,日本政府实施了多项经济政策,如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财政改善、财政紧缩、经济体制改革等,这些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日本需要改变其经济发展模式,除实施财政政策外,还需进行结构性改革和技术创新。
首先,日本应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放宽贷款规定,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增强经济活力。
其次,日本应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重点投资技术创新,打造优势行业,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此外,日本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加大金融支持,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使企业积极参与投资。
从长远来看,日本经济的发展靠的是技术创新和结构性改革,应把发展技术和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开发新兴市场,开拓新的投资机会,以解决日本的经济困境。
在技术创新方面,日本应鼓励国内科技研究机构和企业通过政府投资和联合研发,持续改进科技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建立全球市场经济体系。
同时,日本应加强结构性改革,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良性发展,实施科技发展计划,增强日本企业的竞
争力,促进长远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是促进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未来的发展将受到这些政策的推动和影响。
以技术创新和结构性改革为基础,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保障,日本经济就能重新获得活力,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走向繁荣。
日本经济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经济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摘要:战后日本经济法的理论曾对我国影响很大,但有时我们在引用日本经济法学的某些观点时却没能对形成这些主张的历史背景作以必要的介绍。
为此,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日本经济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指出形成以经济统制为核心的经济法与以竞争为核心的经济法的不同历史背景以及当年强调“禁止垄断法是日本的经济宪法”的用意,从而说明日本经济法学派之间存在分歧的原因。
关键词:统制经济法,禁止垄断法,经济宪法,经济规制,规制缓和就日本的经济法理论而言,对其讨论大致可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两个阶段。
战前的日本经济法受德国经济法理论的影响,以统制经济法为基本特征。
战后受美国经济民主的自由竞争思想的影响,以维持市场竞争秩序法为基本特征。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统制经济为中心的经济法思想经济统制是指国家在确定了某一目标后,对经济活动施加权力干预使之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国家的特定经济目的。
而以经济统制为基本特征的法律,可以说在日本拥有百年的历史土壤。
日本社会是极其容易地接受这样的法律制度的。
1、二战结束前的统制经济法立法活动从近代日本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尽管明治维新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为此建立健全了市民法体系,如明治23年(1890年)就颁布了《民法》《商法》等。
但是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没能通过自由竞争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而都是在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下被统制经济所代替,而统制经济法正是国家实现统制经济的最有效的手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虽处于战局之外,但却是参战国的市场,这为日本国内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为适应战时需要,保护经济的继续发展,日本政府一方面采取了强权的战时经济统制,如大正3年(1914年)制定的《有关战时工业源料出口取缔事宜》,大正6年(1917年)制定的《黄金出口禁止令》和《战时船舶管理令》等;另一方面又对与战争有关的产业进行特殊的保护措施,如《军需工业动员法》、《战时海上保险法补救法》、《染料医药制品奖励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经济史研究中新的理论与方法
'【内容提要】当前,在日本
史学研究领域,就其理论与方法而言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
应该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仍有影响,与此同时,新古典学派的“计量经济史学”、道格拉斯·C.诺思的“制度经济史学”、艾夫纳·格瑞夫的“ 历史的制度分析”等当代欧美国家的新的理论与方法,被广泛于经济史研究中。
经济史学科的研究领域被拓展,其认知功能也进一步增强。
【摘\xa0要\xa0题】外国经济史研究
【关\xa0键\xa0词】经济史学/计量经济史学/制度经济史学/日本
【\xa0正\xa0文】\xa0
\xa0\xa0\xa0\xa0\xa0经济史学是理论经济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对过去经济现象的研究,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以使人们获得某种启示。
就理论经济学本身的
而言,经济史学能为经济理论和假说提供历史事实的证明和检验,使经济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xa0\xa0\xa0\xa0日本的经济史学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20世纪30年代,该学科的研究就已达到较高水平。
传统的日本经济史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历史学所固有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即人们先搜集能够反映某种经济现象的史料,尔后对这些史料进行考辨,再梳理成文,这类经济史著作叙述过多,而缺少经济分析和数据处理;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甚至成为不少学者从事经济史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
这些学者们认为,经济理论的重要作用在于探求各种经济现象间的
,并对这些现象加以解释。
他们学术研究的特征是,以马克思的
发展阶段论为前提,在对特定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探求何时具备能反映各阶段特征的经济现象。
为此,这些学者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至今,日本经济史研究硕果累累,如土屋乔雄的《日本资本主义史论集》(1939)、高桥龟吉的《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1968)、楫西光速等人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多卷本(1954~1969)、守屋典郎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1969)、有泽广巳的《昭和经济史》、大岛清的《日本经济危机史论》(1952~1955)和古岛敏雄等人的《日本经济史大系》(1965)等。
\xa0\xa0\xa0\xa0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史学的研究领域,就其理论和方法而言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
应该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仍有影响,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尤其是新古典经济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史研究中。
由于一些学者注重经济模型的应用和对历史资料的
分析,因此这种新的研究范式被人们称为“计量史学”(cliometrics)或“新经济史学”。
70年代,道格拉斯·C.诺思的制度经济史理论传入日本,他的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的日文版对经济史研究产生了影响。
90年代初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夫纳·格瑞夫(Avner\xa0Gr f)教授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将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史的研究中,人们称这种范式为“历史的制度分析”(Historical\xa0Institutional\xa0Analysis,HIA)。
该理论方法传入日本并被应用后,经济史的研究领域被进一步拓展了。
日本经济史学界素有重视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一些掌握了经济理论的学者按照新的国民收支账户,对近世(注:近世为日本特殊的历史划分阶段,指江户德川幕府时期至明治维新时期(1603~1868);明治维新后称近代。
——编者)以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如东洋经济新报社的《明治大正国势总览》(1927)、《昭和国势总览》(1991);大川一司、筱原三代平、梅村又次编纂的《长期经济统计》(1965);安藤良雄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1975)。
这些基础性为上述新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在理论与方法上不断引进国外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是战后日本经济史研究日渐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
下结合日本经济史研究的若干事例,介绍某些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xa0\xa0\xa0\xa0一、新经济史学的研究成果——日本江户时代的经济是停滞的吗?
\xa0\xa0\xa0\xa0有关如何评价江户时代日本经济发展状况的问题,一直是日本经济史学界研究的。
长期以来,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许多学者在认识上有一种倾向,即在高度评价明治维新历史作用的同时,把17世纪末期以后的江户时代看成一个希望渺茫的时代。
这些学者认为,当时“日本是处于停滞的封建国家的状态”,农民身负的年贡苛重,“几乎无剩余可言”(楫西光速,1956)。
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相比,日本人口增长停滞、技术水平低、储蓄倾向弱,已完全陷入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直至明治维新才挣脱出来(理查德·纳尔逊,1956)。
总之,在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之间似乎横裂着一条断崖,二者是不相连接的。
\xa0\xa0\xa0\xa0而日本新经济史学家则推崇马歇尔经济理论的有机体原理和连续性原理,认为社会的进化如生物的有机体一样,没有突然的变异,是随着时间的伸延而逐渐成长的,经济的增长是合理性行为累积的结果。
新经济史学的学者们对江户时代的人口、物价、货币和贸易等资料进行了收集和统计,所得出的结论是,江户时代的经济是增长的,不能简单地将人口和土地增加速度的减缓作为所谓经济停滞的原因。
新经济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末期以后的日本
,在耕地的扩大逐渐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已开始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化。
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在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近世的城市具有某种“人口抑制”的功能(速水融,1974;1975);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儿育女的机会成本的增加,家庭对子女的需求减少,出生率下降。
总之,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的经济具有连续性,二者不可割裂,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按照新经济史学的方法,依据宏观经济变量的统计分析,人们得出了上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结论,使经济史这一传统学科的研究出现了生气,令人耳目一新。
\xa0\xa0\xa0\xa0还应提及的是,日本经济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以明治维新为界,历来有着某种明确的分工,前者研究近世,后者研究近代,而且有关近世的研究往往又被归入历史学的范畴。
人们知道,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无论是W.W.罗斯托还是西蒙·库兹涅茨,他们都是主张将近世和近代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来把握的。
日本的新经济史学家贯彻了这一主张,也就是说,把江户时代作为工业化的准备阶段,明治时代作为工业化阶段,当代作为工业化之后的经济增长阶段,这不仅实现了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的统一,而且也打破了经济史和经济学研究相互割裂和封闭的状态(厉以平,1997)。
\xa0\xa0\xa0\xa0二、新古典微观经济分析——堂岛米期货市场的有效性
\xa0\xa0\xa0\xa0新经济史学家不仅以数量统计为基础,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而且还应用新古典微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对市场价格及其与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检验。
众所周知,江户时代的经济是以米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而大阪的堂岛米市场是当时日本最大的米交易市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期货市场。
对于堂岛米交易市场问题,一些经济史学者曾以传统的方法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须须木,1940;宫本,1988)。
而新经济史学者则认为,仅对堂岛米市场形成的过程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描述是不够的,弄清楚该市场的价格形成是否具有现代金融理论意义上的那种有效性,才更具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xa0\xa0\xa0\xa0我们知道,所谓期货市场是在将来的某一时点(交货期)完成商品交割的市场,交货期的价格是在交货期之前的时间内形成的。
相对于期货而言,在交易当时便完成交易的商品为现货。
当同一商品同时存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之时,在这两个市场所形成的价格有如下决定关系,即如果市场交易是在中性风险情况下的合理预期,则期货价格将是在交货期的不偏离现货价格的推定值。
日本学者依据该理论和当时堂岛米市场现货和期货
的价格数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