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真武汤治疗水气病的临床体会
![真武汤治疗水气病的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69e7ef758fb770bf68a55a1.png)
真武汤治疗水气病的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1-07-21T15:09:39.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何长柏[导读] 在于一阴的厥阴呢,必加于温养扶助之味,在于二阴呢,大多坎水呈实,先开导其二便之闭,在畅阳之气势。
何长柏(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妇幼保健所〈内蒙赤峰市元宝山区云杉路小区宝山中医院〉 024076)【中图分类号】R223.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6-0377-02真武汤是镇摄元阳的一首名方,所谓元气中的阳者,是一身阳的根本之气,所以当病人久病不已时,当务求之于元阳之气,尤其是求之于元阳,因为元阳者,本能之阳。
气者,是由元阳的运动所产生的动力之气,秉赋于先天,与身俱来,受养于后天水的精卫之气,内经上称为天癸之气,此气一旦生成,即随着人的生命历程而生长壮老已的,生活中培养此阳气者,是养的吾生身的立命之根本,我们道与佛并儒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养生息,从身心的生理之体,升华为精神之用,皆是为固本与复元为长养之气。
真武汤是镇摄元阳之气的,此元阳之气是潜敛与收藏的,此阳是藏在生命的最深层的,按内经所云:“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孔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也就是说,元阳之气的不但的显露出来,那么君相之火及龙雷之火呢,就不会发挥其阳火的功能了。
同时这个元阳之气不能收敛与潜藏的话,人的生命也就处于残灯与败烛之燃了,日与月就不会更替,阴与阳就不会和谐,水与火就不会交济,坎与离不能互卦,精与神不能互用,阳气因为郁滞而茂盛为欲脱的状态,那么地气呢,因为闭塞而混浊充满,阴与阳因为元阳之气不能潜藏而水阴精血失温失养,且坎卦者,上水阴,下精血,中阳火,此一点生命之火,张景岳先生称为大宝之火,此火不能潜藏之时,而致真武汤病症的出现。
伤寒论在太阳病中有: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僻地的者,真武汤主之,此因为汗而伤及元阳之气,仍发热者,此元阳之气未虚衰是也,论中又曰: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此乃是阴寒过阳而直入少阴,那么少阴病呢,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此为有水气者,此乃阴寒内盛,坎虚呈实是也。
李可治水气痰饮病经验
![李可治水气痰饮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a55b00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b.png)
李可治水气痰饮病经验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其新主任医师我写《调燮三焦治水气》和《痰生百病虚为本》这两篇文章的初衷源于《金匮要略》中涉及痰饮水湿的方剂特别多,我初步统计,痰饮的方有18首,水气的方有11首,加上咳嗽上逆、呕吐的方共51首。
把握治疗痰饮水湿的思路是学习《金匮》的难点,也是中医内科的难点,解构和统筹这些方剂,就是我写这两篇文章的思路。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大家看了我《李可临证要旨》这本书,对我评论最热烈的点就是我在其中提出的100首方剂,大家觉得非常好,还有《附子丸散简效廉》这篇文章大家也觉得非常好。
但我想告诉大家,这两片文章只是李可思想的硬件,而李可思想的软件是其辨证思想,大家在记硬件的同时不要忽略了软件,软件往往需要你很长时间的感悟。
学习李可的学术思想要过的第一个门槛就是方剂,如果方剂不过关,那么第二代门槛辨证施治就很难把握。
李可的方剂中含15味药以上的占了60%,记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大家要先过方剂这一关。
调燮三焦治水气李可治水气病的思路可以用5句话来概括:水肿皆当先解表,伏邪入里当外透,中气不足二便变,命火阳根蒸气化,下病治上补中上,三焦为一调整体。
《李可临证要旨》中关于治水气方面的病特别多,比如胸腔积液、腹水、心衰、水肿等,我们如何从中医水气病去把握,这点非常重要,而且李可水气病验案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应该从中去感悟他的思路。
关于水气病方药是从李可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头面方药,脑出血、水肿,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以麻黄汤;若寒邪直入少阴,脉沉细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开肺透邪,得汗后水肿迅速消退。
急性肾炎,风寒表实者,迳投麻黄汤,体虚者用麻桂各半汤小发其汗,兼里热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石膏。
三五日即愈,很少有超过1周者;慢性肾炎,以麻辛四逆汤加红参、生姜、葱白扶阳开表透邪,连服3个月。
美尼氏综合症之内耳积水,脾虚痰饮上泛者,用三饮四石汤;肾虚阴邪上逆者,用奔豚四石汤;胸水方药,胸为心肺之所居,属于上焦。
刘渡舟真武汤春泽汤治疗水气凌心(风心病、心衰)医案经验
![刘渡舟真武汤春泽汤治疗水气凌心(风心病、心衰)医案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47692eb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3.png)
刘渡⾈真武汤春泽汤治疗⽔⽓凌⼼(风⼼病、⼼衰)医案经验孙×,男,53岁。
1991年5⽉25⽇初诊。
患者有风湿性⼼脏病史。
近因外感风寒,病情加重。
⼼动悸、胸憋喘促,咳吐泡沫状⽩痰、量多,昼夜不能平卧,起则头眩。
四末厥冷、腹胀、⼩便短少,腰以下肿、按之凹陷不起。
⾷少呕恶、⼤便⼲结。
视其⼝唇青紫、⾯⾊黧⿊、⾆⽩滑、脉结。
西医诊为“风湿性⼼脏病,充⾎性⼼⼒衰竭,⼼功能Ⅳ级”。
刘⽼辨为⼼、脾、肾三脏阳虚阴盛⽽⽔寒不化之证,治当温阳利⽔。
⽅⽤真武汤加味。
附⼦10g、茯苓30g、⽣姜10g、⽩术10g、⽩芍10g、红⼈参6g、泽泻20g。
服三剂后,⼩便增多、咳嗽锐减、⼼悸腿肿见轻。
续⽤真武汤与苓桂术⽢汤合⽅,温补⼼、脾、肾三脏,扶阳利⽔。
附⼦12g、茯苓30g、⽣姜10g、⽩芍10g、⽩术12g、桂枝6g、炙⽢草10g、党参15g、泽泻15g、⼲姜6g。
服上⽅⼗余剂,⼩便⾃利,浮肿消退,⼼悸、胸闷等症已除,夜能平卧。
唯觉⼝渴,转⽅⽤“春泽汤”:党参15g、桂枝15g、茯苓30g、猪苓20g、泽泻20g、⽩术10g。
从此⽽病愈。
[按语]⽔为阴,其代谢过程必须经过肺、脾、肾三脏的⽓化功能,其中尤以肾⽓为关键。
若肺失宣降,不能通条⽔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湿;肾失开合,不能化⽓⾏⽔,则可导致⽔湿内停⽽发为⽔⽓病。
⽽三脏之中,因“肾主⽔”,“为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聚⽔⽽成病。
本案为脾肾阳衰阴盛,⽔⽓不化,⽔寒之邪由下⽽上,从内⾄外,由表及⾥,或上或下,浩浩乎泛滥成灾。
若⽔⽓上凌于⼼,则见⼼悸动、胸憋闷;⽔随少阴经上射于肺,则咳嗽、痰多、不能平卧;⽔⽓上攻于胃,则呕吐⾷少;⽔饮上犯清窍,则头⽬眩晕;膀胱⽓化不利,则⼩便不畅。
治疗之法:⼀要温补肾阳,⼆须利其⽔邪。
真武汤功专扶阳消阴,驱寒镇⽔。
⽅中附⼦⾟热,下温肾阳,使⽔有所主;⽩术燥湿健脾,使⽔有所制;⽣姜宣散,佐附⼦以助阳,是主⽔之中⽽⼜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术以健脾,是制⽔之中⽽有利于⽔外出之功。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a7a341d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9.png)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王庆国国医大师(1952-)王庆国,第四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师从于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现将王庆国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水气上冲虽然与心、脾、肾三脏阳气虚有关,但其中尤其以上焦心阳虚不能降伏下焦阴寒最为紧要。
运用苓桂术甘汤时只要抓住“心脾阳虚,水气上冲”的核心病机,均能取得卓效。
该方还有两个明显的方证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广,与肺、肝、肾、胃、肠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常用经典经方,现就该方的主治、方解及临证运用心得等进行解析,并附验案。
方剂解读原文:《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方解:方中重用茯苓为君,借其甘淡,归脾、膀胱、心、肺诸经,能渗湿健脾、祛痰化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出。
臣以桂枝,以其辛温,归心、脾、肺、膀胱经,温阳化气,布化津液,并平冲降逆,协君药以加强化饮利水之力;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运化以杜绝痰饮生成之源,合桂枝以温运中阳,协茯苓以健脾祛湿。
佐使以炙甘草补脾益气,合桂枝助化阳气,佐茯苓,制其渗利太过而伤津,兼和诸药。
四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温阳化饮之功,使中阳得健,痰饮得化,津液得布,则痰饮病自愈。
▲茯苓临证心得▕病机分析,精当翔实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主要治疗两方面病证,一是《伤寒论》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二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学习经方的体会—《金匮要略·水气...
![学习经方的体会—《金匮要略·水气...](https://img.taocdn.com/s3/m/c715b07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5.png)
学习经方的体会—《金匮要略·水气...单位:北京杏林隆源中医经方工作室近些年来在经方家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重新学习,再一次对胡(希恕)——冯(世纶)学术体系有了更深理解,结合临床,对《伤寒论》中有些条文有了新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有不足之处请同道多多指正。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8条“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痛;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29条“气分·······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寸口脉和趺阳脉体现出胃气不足,血不足,又有寒,血达不到四末,所以手足厥冷。
荣卫不足于外,水饮在里,水气相逐,腹满,胁鸣,气在小腹时上时下,这是荣卫虚劳俱竭。
胃气不足,阳气不通,所以身冷。
血液凝滞,阴气不通,所以骨痛。
阳前通,阴没有通,阴失去了阳,则恶寒。
阴前通,阳(胃气)郁而不行,则麻痹不仁。
只有阴阳二气相辅而行,气血、津液才能正常运行,这样,大气回转,寒水之气乃散。
这种病是由于荣卫不利造成内有寒水,所以名曰气分。
这种病就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阳气不足,所以桂枝汤去芍药,能通荣气,麻黄附子细辛汤能通阳气,两方合用,既能通阳解表,又能调和营卫,用了这个药会出现暝眩反应,病实则出虚恭,病虚则排尿。
得这个病的主要原因是胃气虚。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桂枝去芍药汤治上实下虚,气上冲,胸满,脉促,同时治营卫不利。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01d543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4.png)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孙伟魏明刚《金匮要略》对于“水气病”的认识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中的有关条文。
《金匮要略》中所述之“水邪”之所以称为“水气”,而不是以“水饮”代之,是仲景用来强调水气的产生与气机受阻或气不化水有关。
一方面,水在体内的运行输布,有赖于肾阳的气化,脾气的转输,肺气的宣降以及三焦的道调气化,另一方面,水可以化为气,气亦可化为水,水与气之间关系密切,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水气”是一种病理产物,研读《金匮要略》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对于水气来源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误治后损伤脾胃阳气,致中阳虚而水气内停,如茯苓甘草汤证,汗出过多,伤及心肾阳气,如伤及少阴肾之阳气,气不化水,水不化津而泛滥的真武汤证。
下焦素有水饮,发汗过多伤及心阳,心火衰不能下制肾永则肾水上泛,如茯桂棱甘草大枣扬证,邪入三焦,决滨失职,邪入少阳,影响三焦调畅可致水结火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失治而致外邪入里,膀胱气化不行,水道失调,水蓄予内,如五苓散证,素有水饮内停,感邪后引动水饮,致饮与邪互结为病,如十枣汤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中的内容属于现代中医“水肿”的范畴。
结合原文和笔者体会,仲景对于“水气病”的相关论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 对于水肿病因病机的内容丰富感受外邪,水为风激。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水相搏,风强则为,此为黄汗。
”论述了风水的发病机理以及风水与黄汗的鉴别。
肺失通调与肾虚水犯。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小便即难。
以脉论病,强调肺肾两脏与水气病的关系。
脾肾阳虚。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心便不利,自当愈。
”论述下利后由于脾肾虚弱导致的水肿及阳气通利则病愈的内容。
肺脾肾和三焦功能失司。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名曰:血分。
”以脉论病,强调肺脾肾和三焦与水气病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病及水的病机。
2 辨证证型与临床特点论述“水气病”的临床分型。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十)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十)](https://img.taocdn.com/s3/m/6bc6b5f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b.png)
第 1 页 共 4 页《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金匮要略》对护理学的影响《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论治理论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有着非常高的疗效。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然而该书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护理学思想,为中医护理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使我体会到张仲景不仅对中医学的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对护理学也有着重大的奉献。
《金匮要略》对辨证施护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上。
整篇著作中在辨证施治施治的根底上、对服药方法辨证施护随处可见。
在临床护理上不仅熟练运用方药,也要熟练掌握服药方法。
所谓但只知其方药而不知其服法者亦非善治也。
所以服药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其疗效。
《医学源流论》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那么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金匮要略》对服药方法十分讲究,因病证不同,那么用药亦异,故而服药的温度亦有不同,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温度大致可分为温服、小冷服、和适寒温服三种情况,温服最常见,又称为常规服用方法。
一般在病情稳定,无急、甚、特的情况下,多采用温服的方法。
第 2 页 共 4 页《金匮要略》中明文记载温服的方剂总计118方。
如栝蒌桂枝汤、甘草泻心汤、栝蒌薤白白酒汤等。
记载小冷服者一处,为生姜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治疗寒饮结于胸中,阻碍气机,恐寒饮固结于胸中,格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是从治之法。
适寒温服为药性平和、无特殊偏颇者适用,太凉服对内有虚寒者不利,故须适寒温服。
如桂枝汤为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使外邪解。
桂枝汤适寒温服为治疗表里俱病,内有脾胃虚寒,外有风寒固束之,以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以防风寒与内寒照应。
《金匮要略》在服药时间与次数上分为顿服﹑昼日服﹑昼夜服﹑二次服(未定时)﹑三次服(未定时)﹑再服﹑先食服(饭后服)﹑食前﹑常服等。
金匮要略---水气之研究
![金匮要略---水气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3790aa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6.png)
金匮要略---水气之研究自从一门心思研究《金匮要略》一来,对"湿"病也专门进行了研究并写下心得,接下来就是水气及水饮了。
今天先把水气的研究心得录下来。
为一总结。
水气在金匮要略书本里,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多种。
但是,接下来的论中并没有进行定义,治疗也没有按照分类给予处方。
所以,我认为暂时不研究前面的“论”。
直接研究脉证条,于是就录下来,个人认为:如果“疼痛”是“湿”病的关键,那么“肿”就是“水气”病的主证。
下面先看看原书是怎么说的:1、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条文中加红色的字,我认为,这些文字应该不是原文,而是在传抄的过程中,把一些解释、讲解的文字掺到了正文里了。
——呵呵,一家之言。
这还是在读费微光老师的书里一个日本研究者的见解,我给拿过来了。
下同。
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者加芍药。
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3两,黄芪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
5、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
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甘草2两,麻黄4两。
6、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麻黄3两,甘草2两,附子1枚,炮。
浮者宜杏子汤。
7、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方见消渴中)8、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5两,芍药3两桂枝3两。
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
(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知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轻者,久久必身膶,膶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从《伤寒论》论治水气病
![从《伤寒论》论治水气病](https://img.taocdn.com/s3/m/c76f2fe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3.png)
从《伤寒论》论治水气病摘要:水气病是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形成了湿、痰、水、饮的疾病。
本文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对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治疗水气病的理、法、方、药。
依据《伤寒论》将水气病的治疗方法归纳出温阳利水、解表利水、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水、攻逐水饮、降逆散水、滋阴利水、清热泄湿十法。
张仲景治疗水气病的方法沿用至今,为水气病的证治拓宽了思路。
关键词:张仲景;水气病;《伤寒论》;《黄帝内经》;治疗大法引言水液代谢失常,导致的水气病最先于《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1]”。
这里的水气是指水湿停于体内。
王博[2]认为在张仲景的思想体系里,水气病并不是单单指水液的停聚,也并不只是表现为水肿的发生,水气病应当具有更为广泛的而深刻的含义。
并将水气病分为广义水气病和狭义水气病。
“水”、“水饮”、“水肿”等具体化、形象化的物质所致的以身肿为主症的疾病归为狭义水气病;将凡是人体内的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形成了一切不正常的水液(湿、痰、水、饮)的疾病归为广义水气病[3]。
水液的代谢包括水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1]”,简要概括了水液代谢过程。
水液来源于水谷,主要通过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气化功能而生成。
水液的输布依赖脾气散精、肺通调水道、肾主水、肝主疏泄、三焦決渎来完成。
水液的排泄通过肾、膀胱的气化形成尿液,通过肺的宣发形成汗,通过大肠的传化作用形成粪便以排出体外。
因此,水液的代谢是多个脏腑生理功能协调配合的结果,如果任何脏腑失调,都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水气病的治法:“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1]”。
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对水气病的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4]”,“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4]”。
《伤寒论》“水气病”治疗总结
![《伤寒论》“水气病”治疗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ac98ae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a.png)
《伤寒论》“水气病”治疗总结为什么要讲水气病?水湿作为致病的因素,可以引发许多疾病,如头晕、咳嗽、痹症、肿瘤、乳腺增生,肌瘤,扁桃体炎等等,可能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现在满大街的都在说湿气,红豆薏米,拔罐祛湿等等,湿气的祛除这么简单吗?仲景是如何治疗水气的呢?我们先看水饮的代谢问题:《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从上面的条文可以看到水液代谢需要我们人体胃、脾、肺等脏功能协调,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水道通畅。
任何一个脏器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水液的代谢。
那水液代谢失常会有哪些表现?水肿,水的代谢功能失常,水肿是最直观的表现,下肢水肿,眼睑水肿,肝腹水,胸水等等。
还有的表现为眼睑肿大,“目下有卧蚕”有的患者觉得这是天生的,从小就有,但吃药调理了一段时间,明显的缩小了!这里重点说一下小儿水湿的表现,流口水!很多家长觉得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小儿在长牙期间确实会流口水,但如果过度,口水直流,几分钟就要换一个口水巾,就不是生理现象了,大多是脾胃虚寒,水湿内盛!水气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小儿咳嗽的时候呕吐痰涎,白色的黏条,内里痰湿比较重,这个时候辨证用药,很多患儿会把黏条吐出来,告诉家长不要惊慌,这是个好现象,痰饮吐出来,咳嗽就会明显的减轻!其他如面色暗黑、水斑、扁平疣、痰多、四肢困重、舌体胖大苔水滑等等,都是水湿重的表现。
讲完了水气病的表现和重要性,我们的医圣张仲景是如何治疗的呢?先看经典条文的论述:《素问》《金匮要略》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则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使人玄府关闭而出现发热,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把腠理打开,而热自退。
而毛孔关闭,只是引起发热吗?会不会水肿?当然会,人体皮肤是最大的通道!通道关闭,当然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01开鬼门所以说,水气病治疗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开,用发散的方法,把关闭的玄府打开,使水液通道恢复正常,《内经》称之为“开鬼门”,又叫提壶揭盖。
门纯德小经方治大病
![门纯德小经方治大病](https://img.taocdn.com/s3/m/5579334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c.png)
门纯德小经方治大病小经方,治大病-门纯德老中医运用小方治病的体会精编摘自天医堂公众号已故名老中医门纯德(1917--1984),学验俱富,善用经方,尤以治疗脉管炎享誉一方。
而先生独特的联合组方用药经验,却鲜有研究探讨者,成为绝响,未能推广流传、发扬光大,令人可叹!(近读门老先生著作,感觉此文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读之令人倍感亲切且较实用,遂将之稍作整理帖在这里,以为学习之资且可为随时之采择矣。
------整理者按)门老说我们在治疗时,要尽量“方精药简”,避免“大杂烩”,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这样既能有效的治病,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下面就举一些门老用小方的体会。
(1)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如曾治一60岁男性患者,在怀仁县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但我通过检查认为他并不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白格氏试验(--)。
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我就开了两付乌头煎:川乌9克蜂蜜15克,嘱其如一付后如病症解除,则第二付就不用服了。
结果头一付后症状大减,两付后就痊愈了。
(2)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如治患者王某,男,19岁,平素一日三餐用冷水就馒头,某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口中吐粪,被送入医院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
当时病人腹痛难忍,因为疼痛剧烈还曾用头撞墙,当时准备用车将他转院治疗,当将患者抬上车时,他痛得翻转打滚,面色苍白,我急忙上前触诊,脉已细得快触不到了,我当时就开了一剂大黄附子汤:大黄和附子各用了五钱,细辛用了二钱,急抓回煎好后就准备与服。
因当时患者呕恶欲吐,我就嘱其先服灶心土(水泡),之后紧接着服了汤药,服后果然未吐,服药两小时后,患者又翻来覆去疼痛难忍,诉说有些下坠之紧迫感,似有便意,还未等护士端来便盆,他已排上很多大便,粪中呈硬块状的干粪有十余块,且粪水夹杂,患者便后腹部松快了,但出现气短乏力等症,遂静脉推注葡萄糖补充能量,且嘱其静卧休息。
学金匮要略讲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感
![学金匮要略讲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6dd9312ba1aa8114431d922.png)
学《金匮要略讲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感内容摘要:《金匮要略》既是一门基础医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学科,其“水气病”理疗至今仍指导着肾脏病的临床实践。
篇中所提出的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的三大治疗原则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温通阳气以行水的精神,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有效地指导着水气病的治疗。
关键词:金匮要略水气病《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其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脏腑经络。
金匮要略采取以病分篇,每篇内容以条文形式编排。
在《金匮要略讲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里专论水气病,该病是以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根据病因和症状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水气病与五脏的关系可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统称“五脏水”,还可根据水与气、血的关系分为气分、血分、水分三类。
在学了本篇之后,我感悟到医圣张仲景治病的一些原则,其中主要有:突出望、闻、问、切的治疗原则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医生在诊治病人的水肿时,首先可望其症状,闻其主诉,问其病史,切其脉方可大致了解患者为何类水肿,究其病因,发病机制,方可拟出治疗水肿的方法。
在本篇中,风水、皮水,病位偏表,一般采取发汗为宜;而正水、石水病位偏里,采取利小便的原则,通过四诊合参,能较快地拟出治法,解决患者的痛苦。
学会变通在原文第一条里写:“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而在第三条里写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此指的脉沉滑,并非里证,风水初起,人体正气强盛,与风邪抗争于表,故脉浮,第三条论述风水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脉证,因此在诊断病人时,切勿以沉滑脉来否认这一类水肿,应结合其他症状,警示后人诊病时不可拘泥,要学会变通。
以方为纲之“水气病篇”~重审《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法
![以方为纲之“水气病篇”~重审《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bd96d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b.png)
以方为纲之“水气病篇”~重审《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法以方为纲之“水气病篇” ~重审《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法朱丽颖贾春华水气病篇是《金匮要略》的重要章节,其所论及的辨证方法及治法为后世治疗水肿病奠定了基础,在论述四水时,篇中以病名为纲,系统论述了四水的症状,病因,病机以及治法,并提出了治疗水气病的法则:发汗、利小便、峻下逐水。
通过对《金匮要略亡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按四水分类外,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相似性原理,以存在另外的分类方法,以方为纲的水气病辨证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于传统的治水法则有一个新的认识。
1以方为纲,统领四水篇中第一条即对水气病进行了分类,说明了水气病的形成不外肺失宣降,通调失职;脾失健运,转输不能;肾失开合,蒸化失职。
并提出了水气病临证时要注意分辨水的在上,在下,在表,在里。
其后,篇中以四水为纲,分别提出其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剂,结合对四水的症状分类,兹总结如下:风水,其主要症状有:面目肿大、腰以下肿或一身悉肿,汗出恶风或有热,骨节疼痛或身体重而酸,脉浮或沉滑。
方用防己黄芪汤、越婢汤或杏子汤。
皮水,其主要症状有:Jjl寸肿按之没指、四肢肿或聂聂动或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不恶风寒,其腹如鼓,不渴,脉浮或沉。
方用防己茯苓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或蒲灰散。
正水,其主要症状有:身肿或胸膈有水,喘,脉沉迟。
方用麻黄附子汤。
石水,腹满不喘,脉沉。
方药无。
由上可以看出,除蒲灰散之外,其余方剂基本可以概括为两大阵营,一是以防己黄芪汤为代表,包括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一是以越婢汤为代表,包括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杏子汤,麻黄附子汤。
以下将对两个以方剂为代表的体系做一说明。
1.1防己黄芪汤系统1.1.1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要略》原文中出现了3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本篇)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一起学经方之:小青龙汤古代治疗水气病咳喘...
![一起学经方之:小青龙汤古代治疗水气病咳喘...](https://img.taocdn.com/s3/m/457feee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2.png)
一起学经方之:小青龙汤古代治疗水气病咳喘...
一起学经方之:小青龙汤
古代治疗水气病咳喘的专方,有散寒化饮的功效,适用于以恶寒、口不渴、痰唾涕等分泌物量多清稀为特征的疾病
【用方指征】1.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2.咳喘气逆,甚则倚息(即不能平卧),痰稀白呈泡沬状,鼻涕过多如泣水样,心下部有振水音。
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或弦紧
【方剂组成】生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生甘草白芍五味子姜半夏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咳逆倚息不得卧。
妇人吐涎沫。
【体质要求】面色多青灰色,绝少面红光亮者。
口不干渴,畏寒,痰液水样量多。
【加减法】烦躁、口干,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 体弱心悸喘促,去麻黄,加茯苓、山萸肉;支气管哮喘慢性期,见面色黄、肌肉松弛、浮肿者,加玉屏风散;长期服用激素,面色灰暗者,加附子、龙骨、牡蛎、山萸肉、鹿角胶。
【药理研究】抗过敏、抗胆碱能神经,松弛血管平滑肌等。
【注意事项】心功能不全者去麻黄。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https://img.taocdn.com/s3/m/218a8f9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2.png)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我们这一节开始学水气病脉证,水病,就是肿起来了,面大,肚子膨胀,身上积水,有的人全身都是积水,有的人下半身积水,有的人早上起来脸很肿胀很大。
水病与前面学的饮病的差异在哪里呢?因为饮病是内发的,自己平常生活习惯不好,有的躺着喝水,这样的坏习惯造成的。
水病是外来的,就是表证失治。
本来这个人是桂枝汤证,或者是葛根汤证,结果医生不没有用桂枝汤或者葛根汤,用一些连翘,银花,板蓝根之类的药,没有办法把表证去掉。
表证没去掉,水就会慢慢累积在身体里面。
这就是失治,表证失去治疗的时机以后,才会造成水病。
【原文】“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这个风水在外表,最浅的病,这个水病区分成了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
基本上的观念是:因为先有风水,结果碰到医生水平太差,不知道如何来治疗,结果水跑到三焦里面就变成了皮水,皮水在失去治疗的时机,才会跑到里面去,正水,石水,黄汗,成为这些里水。
这就是水病的源头。
如果是一开始得了伤寒表证,或者是中风,或者是温病的表证,我们用葛根汤来发掉,根本就不会有水病出现。
【原文】“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的脉是浮脉,这里并没有特别指出寸关尺,脉浮就是表,这个病人表现出来的外证看起来是骨节疼痛,怕风。
一个骨节关节疼痛,怕风吹,看起来好像是麻黄汤证或者是桂枝汤证,这是风水。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皮水,脉也是浮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外证脚踝肿起来,一按就凹下去一块,不怕风,肚子肿大,没有口渴,张仲景告诉我们遇到这种病应该用发汗来治疗。
不管是风水还是皮水,都是汗解。
中医,老祖先几千年相传下来治疗的方法,如果遇到病人有水肿,积水的时候,中医与西医不一样。
【李可临证旨要之十八--调燮三焦治水气】
![【李可临证旨要之十八--调燮三焦治水气】](https://img.taocdn.com/s3/m/70bb9f7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a.png)
【李可临证旨要之十八--调燮三焦治水气】调燮三焦治水气针对水气病治疗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治水气病常用方: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小青龙汤、人参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千金苇茎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防已黄芪汤、海藻甘草汤、吴茱萸汤、真武汤、四逆汤、附桂理中汤、大黄附子汤、温氏奔豚汤、补中益气汤;治水气病经验方:小青龙虛化汤、瓜丹桂枝苇茎汤、麻辛四逆汤、麻辛附桂理中汤、麻辛真武汤、三饮四石汤、黄芪五苓三妙散、真武麻灵蛰虫丸、大附夏苓醒脾汤、破格救心汤、破格真五黄芪汤、奔豚干姜紫石汤;治水气病思路:水肿皆当先解表,伏邪入里当外透,中气不足二便变,命火阳根蒸气化,下病治上补中上;勿因局部专治水,起死回生汗法妙,五味主药大法握,三焦合一调整体。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与中医水气病有关的疾病,如脑水肿、内耳积水、胸腔积液、腹水、膝关节积液、全身水肿等。
对于这些西医病,如何从中医水气病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这是个实际问题。
李可对此有着丰富经验,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验案李可治水气病理论,多散见于医案。
必须先看其医案,然后再进行理论探讨。
1.1 头面水肿脑出血、水肿一农妇,37岁。
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
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
眼科名家陈达夫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
此妇禀赋素壮,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予麻黄汤一剂令服。
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m1,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
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g,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286页)。
按:从本案的病机来看,由于寒袭太阳之表,玄府闭塞,寒邪郁勃于内,气机逆乱上冲。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23122cf581b6bd97e19eaa7.png)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摘要】本文选用三则水气病的典型案例,分析水气病的辩证要点及经方应用规律, 进一步验证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治疗原则。
【关键词】水气病;经方;临证体会本文水气病是指因水气所致的病证,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诊并治》中作以区分。
“水气”一词首见于《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小青龙汤中的诸多“或”证,皆是“水气”所致,可见其致病广泛,饮水流行,可及全身,不拘于一脏一腑。
上可犯心肺,中可留肝脾,下可停水道。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对饮邪致病的广泛性及具体证候的描述,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代表方剂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大、小青龙汤,五苓散等。
以下为三则案例。
一、小便不利患者李某,女,60岁,主诉“小便点滴2个月”。
患者 2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小便点滴而出,小便意频、量少且无力,夜间尿频,影响睡眠,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
平素怕冷,大便质黏腻,舌质淡红,有齿痕,苔白厚,脉沉细。
综合脉证属“肾气虚,膀胱气化不利证”,给予温肾助阳化气治法。
处方以黑附子9g先煎,茯苓25g、炒白术15 g、桂枝9 g、泽泻15 g、猪苓15 g、干姜12 g、麻黄6 g、肉桂10 g、远志15 g、白芍15g。
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10日后二诊,患者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尿量明显增加,排尿较前顺畅,食后腹胀。
舌苔变薄。
大便成形质软。
二诊:上方基础上加炒扁豆15g、炒神曲10g、木香6g。
10剂后再复诊。
患者上述诸证全消。
二、心悸患者牛某某,男52岁,主诉“心中悸动2周”。
2周以来,患者在活动以及进食后出现心悸、胸闷,面色少华,经常晨起后眼睑及颜面部肿胀感,活动后可自行缓解。
平素乏力,精神弱,精力不集中,易烦躁,食欲差,恶心,大便少,小便频,舌质淡红色,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水气病
![水气病](https://img.taocdn.com/s3/m/d1cb7654ad02de80d4d84083.png)
对《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心得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证的疾病。
而这里需要和痰饮病,湿病所鉴别。
水湿痰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
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
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可以将湿看成为无形之邪。
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经络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在《金匮要略》中论述水气病的成因主要为内因外因两种。
外因又有二:一是外感风邪,如下文之风水病,因风邪袭表,肺失宣降,水停外溢而致的水气病;一是水湿为患,与热相合,如下文之黄汗。
内因主要责之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而成。
肺主宣化,脾主运化,肾主蒸化,三焦主通化,膀胱主气化,若五者有一个功能失常,都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气病。
《金匮要略》中按照水气病的病因病机和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
根据水气病的内脏病变,又将其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和肾水。
还依据水、气、血的关系分为水分,血分,气分。
风水主要因为风邪外袭,肺失宣化,水停外溢所致,其病位在表,可见太阳表证又可见水气症状。
故临床多见脉浮,发热,恶风,汗出而骨节疼痛等症。
因其病位在表,故汗之则愈。
仲景方用杏子汤宣肺散邪。
若见汗出不已,恶见风冷,为其表虚,则不可徒发汗,不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
故仲景用防己黄芪汤,以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固表,防己疏风利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焦树德治疗水肿(水气病)体会
![焦树德治疗水肿(水气病)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d93272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8.png)
焦树德治疗水肿(水气病)体会西医学把水肿分为原发性水肿、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水肿等,还有妊娠中毒性水肿等。
原发性水肿,几乎仅见于女性,往往伴有精神因素,有时头痛,烦躁,忧郁,腹胀,失眠,常有尿少、月经前水肿加重等。
其发病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容。
此病应注意除外心、肾、肝等引起的水肿。
心衰性水肿,多有心脏病史,可有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肝可肿大,心律快,可见奔马律,听诊时于肺底部可闻到湿性啰音。
严重时可有腹水。
肾性水肿,主要由肾功能不全引起,有肾病的病史,尿检查可有蛋白尿,血检查可有白蛋白低、胆固醇不正常等,肾功能检查可见肾功能不正常等。
肝硬变性水肿,常伴门静脉高压,有时可有黄疸、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肝功能不正常等。
水肿的治疗,主要是彻底治疗原发病。
一般在治疗水肿时,应紧急采用利尿法,但要注意不可利尿太急,以致造成血容量降低和低血压。
用利尿剂治疗。
刚用时有效,以后则逐渐减效或失效。
利尿剂以隔日服1次较稳妥。
一般都要注意禁止(或减少)盐的食入。
一般都采用呋塞米,但要注意血钾的变化。
心性水肿病人如发生急性肺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快,两肺可闻明显的湿暖音)时,病情紧急,可建议速去急诊室调治,以免误事。
对这些水肿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往往效果不错。
体会:治疗水肿,中医疗效较好。
鉴于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肺、脾、肾和三焦,膀胱的气化失常,在治疗方面就应主要抓肺(上焦)、脾(中焦)、肾(下焦)的化,单用利水剂效果往往不好。
在辨证方面主要分虚证、实证;虚证多阴水,实证多阳水;虚证以脾、肾阳虚居多,间或有肺气虚,水行不利者,实证主要为气失宣,三焦气滞,膀胱不利;虚证以脏病为主,实证以腑病为主。
临床习惯上常以五皮饮(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陈皮、生姜皮)随证加减应用,给水找出路以消除水肿,但这都属于临床治标的办法。
治水肿以恢复脏腑气化功能,去除发病原因为治本之法。
我个人体会《金匮要略·水气篇》所论,实为治水肿病的指南,应该细细详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摘要】本文选用三则水气病的典型案例,分析水气病的辩证要点及经方应用规律, 进一步验证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治疗原则。
【关键词】水气病;经方;临证体会
本文水气病是指因水气所致的病证,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诊并治》中作以区分。
“水气”一词首见于《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
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小
青龙汤中的诸多“或”证,皆是“水气”所致,可见其致病广泛,饮水流行,可及全身,不拘于一脏一腑。
上可犯心肺,中可留肝脾,下可停水道。
《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对饮邪致病的广泛性及具体证候的描述,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代表方剂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大、小青龙汤,五苓散等。
以下为三则案例。
一、小便不利
患者李某,女,60岁,主诉“小便点滴2个月”。
患者 2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
小便点滴而出,小便意频、量少且无力,夜间尿频,影响睡眠,双下肢水肿,按
之凹陷。
平素怕冷,大便质黏腻,舌质淡红,有齿痕,苔白厚,脉沉细。
综合脉
证属“肾气虚,膀胱气化不利证”,给予温肾助阳化气治法。
处方以黑附子9g先煎,茯苓25g、炒白术15 g、桂枝9 g、泽泻15 g、猪苓15 g、干姜12 g、麻黄6 g、
肉桂10 g、远志15 g、白芍15g。
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10日后二诊,患者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尿量明显增加,排尿较前顺畅,食后腹胀。
舌苔变薄。
大便成形质软。
二诊:上方基础上加炒扁豆15g、炒神曲10g、木香6g。
10剂后再复诊。
患者上述诸证全消。
二、心悸
患者牛某某,男52岁,主诉“心中悸动2周”。
2周以来,患者在活动以及进食后出现心悸、胸闷,面色少华,经常晨起后眼睑及颜面部肿胀感,活动后可自行缓解。
平素乏力,精神弱,精力不集中,易烦躁,食欲差,恶心,大便少,小便频,舌质淡红色,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对药物等过敏。
综合脉证属“心阳不振,水气凌心证”。
给予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治法。
处方:茯
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薤白15g、炙甘草6g、干姜9g、炒半夏曲9g。
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7剂后二诊,心悸减轻,食欲较强增加,进食后心悸时间缩短,程度减轻,可安
心看书。
续服7付后诸证得解。
三、筋惕肉瞤
吕某某,女,77岁,主诉“右侧胁肋部皮肉跳动约2个月”。
患者在2月前无明显
诱因出现右侧胁肋部沿肋缘处皮肉跳动[1],肉眼可见,无皮肤颜色改变,无疱疹等,以手按之跳动可暂时停止,患者心烦,睡眠受到影响,面容憔悴,身体消瘦。
小便不利,先后就诊于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神经科,诊断为“周围神经病”,
并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但患者症状并无缓解,余无不适症状,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既往有糖尿病史,右肾切除术。
综合脉证,属“阳虚气逆,筋脉失养证”,予温阳降逆,柔筋缓急治法。
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炒
车前子15g、佛手10g、黑附子6g先煎、白芍15g、木香6g、炒青皮9g、甘草9g。
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一诊5剂,患者次日午后来门诊告知服药1剂后皮肉不再跳动,满面喜悦。
告知
患者继续用药。
5付尽剂,患者再次来诊告知未再发作,现可安然入睡,纳香。
【讨论】
水气致病证候多变,在临床中需仔细辨别,不可见咳治咳。
以上三则案例分别
以小便不利、心悸、皮肉跳动为主诉,看似毫无关系,实则均病在“水”。
处方则
在选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临证效如桴鼓[2]。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主之[3]。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
经方之核心在于辩证论治,证即条文中的证候。
纵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条文中,不重在谈水气,却处处不离水气。
证见头眩、心下悸、身瞤动、小便不利、
下利、干呕、咳嗽等,临证时应结合舌脉及其他全身证候,细细斟酌,对症处方,则药到病除[4]。
此外,三则案例中除对水气病治疗遵循附子、桂枝等温药以外,格外注重茯苓的
用量。
茯苓30g,以加强利水渗湿的效果,常规用量(10g-15g)临床效果欠佳,
眩晕者加泽泻15g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梁莹, 郎睿, 余仁欢. 从水气病阐述经方治疗肾病的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8):3544-3546.
[2]余仁欢, 梁莹, 郎睿. 基于张仲景"水气病"理论治疗肾病的临床体会[J]. 上海中医
药杂志, 2019, 53(01):48-50.
[3]郭钊明, 刘心语, 刘建博,等. 张仲景治疗痰饮水气病用药规律探析[J]. 广州中医药
大学学报, 2019, 36(7):1110-1114.
[4]王敬斌, 王淑娴. 张仲景治疗水气病之证治探讨[J]. 健康必读, 2018, 26(3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