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错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合集下载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

诺贝尔奖趣闻(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大师今年是诺贝尔奖颁发第115周年,在今年圣地亚哥举办的美国化学协会(ACS)年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化学家讲了十个科学奖的故事。

这十位科学家本应该拿到诺贝尔奖,但因为种种原因(私人恩怨,坏运气,早逝等)最终与诺奖失之交臂。

本文选取其中五位诺奖遗珠的故事。

一、门捷列夫作为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人,俄国人门捷列夫的贡献不用多说了。

他没得奖实在是诺奖的失误。

在1904年诺贝尔奖颁给了惰性气体元素之后,门捷列夫拿诺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于是在1905年他被第一次提名,但是没拿到最终的奖。

随后在1906年,门捷列夫再次被提名,在诺奖委员会投票中,他以4:1票胜出,然而,瑞士皇家科学院不接受这个结果,他们又召集了四名评委,重新组建了诺奖委员会,最终以5:4的结果将诺奖授予了分离氟化学的亨利莫瓦桑(死于1907年)。

学界认为,在这次评选中,瑞典皇家科学院重要的成员,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公式的提出者)对阻碍门捷列夫起到了重要影响。

这是因为,阿伦尼乌斯的离子解离理论在当时收到了俄国学界长期尖锐的批评。

因此阿伦尼乌斯以门捷列夫的工作太老为借口否定了他的工作。

随后在1907年,门捷列夫也去世了,再也没有机会获奖了。

二、华莱士·卡莱瑟斯大约在1930年左右,卡莱瑟斯在杜邦工作并发明了缩合聚合。

在1935年之前,他就成功发明了尼龙。

然而由于杜邦公司的原因,尼龙直到1939年才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虽然在1930年之后学界已经广泛认可卡莱瑟斯的工作。

但没有任何人提名他为诺奖的候选人。

在当时高分子界,还有一位与他齐名的施陶丁格(加成聚合的发明者)。

施陶丁格在1931年至1935年间一直被诺贝尔奖提名,但从未获奖。

在1936年,卡莱瑟斯与施陶丁格一起获奖的呼声达到了顶峰。

但当时最有资格来提名他们的朗缪尔(Langmuir,193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界面化学家)并没有提名卡莱瑟斯。

20位错失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级作家

20位错失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级作家

20位错失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级作家20位错失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级作家近期,看到一篇文章解释鲁迅当年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文学奖,对于这样一个话题,博主发现网友们的关注度倒是挺高的,这个故事是这样的: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鲁迅婉言谢绝。

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当然鲁迅错失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放眼世界,其实跟鲁迅一样遭遇的还大有人在。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立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多人获得此奖。

世界文坛群星闪烁,评此奖难免挂一漏万,百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曾错失过20位文学大师,这不能不说是诺奖的遗憾。

被错失的20位文学大师分别是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哈代、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昆德拉、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庞德、普鲁斯特、里尔克、高尔基、格里耶、左拉、瓦雷里、劳伦斯、曼杰什坦姆、伍尔夫。

以下对他们都做一简介,使更多的朋友能对此有所了解。

1、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全球十大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

全球十大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

虽 然 尽 管 詹 姆 斯 ・ 森 、弗 兰 贝尔奖 第 一次 授历 中记载 , 巴 西斯 ・ 克里 克 的理 论 研 究加 速 了这 内尔 的导 师 休 伊 什 以及 同事 马 丁 ・
赫恰 勒 也是 哈 勃望 远镜 的创立 人 之
迈特纳指导亨实验 ,并且最终发现 研 究 被提 名 。但 是 ,有 一位 评 审委 论基 础 ,但 爱 因 斯坦 在 有 生之 年 未
了核 子分 裂 。但是 ,亨独 自公 开 了 员近乎固执地认为 ,遗传物质存在 能给 出有 效 证 明 ,导 致 他 没 能 因为 这 项 发现 ,并 没有 提 及迈 特 纳 的贡 于 蛋 白质 中 ,D A 是 遗 传 物 质 赖 相对 论 而获 诺 贝 尔物 理 学 奖 。 巴赫 N只
2 0 年 , 戴 维 斯 、 小 芝 以及 02
另 一 位 科 学 家 里 卡 多 ・ 尼 科 因 为 贾 太 阳中微 子 相 关研 究 ,分享 了该 年
国 物 理 学 会 首席 科 学 家 菲 利 普 ・ 舍 弗 兰 西斯 ・ 里 克 、詹 姆 斯 ・ 克 沃森 等 度 诺 贝 尔物 理 学奖 ,唯 独 巴赫 恰 勒
国 。 迈 特 纳 移 居 到 了 瑞 典 ,仍 然 获 诺 贝尔 奖提 名 。费尔 德 曼称 ,起
诺 贝尔物 理 学 奖可 以说 是 最戏
通 过 邮件 和 亨继 续 合作 。她 的 自传 初 ,艾弗 里 由于 对 于抗 原 的研 究工 弄 人 的 。最 著 名 的 当数爱 因斯 坦 的 和 两位 科 学 家 来往 的 邮件 显 示 ,是 作 而 获 提 名 ,后 来 是 因 为 对 D A N 的 相 对 论 ,它 动 摇 了牛 顿物 理 学 的理
蟹 l l瓣 黧l l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地中国人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地中国人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不管活着还是去世,他始终不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是国家的最高。

他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星,更是值得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在西南郊,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片毫不起眼的树林中心,静静地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然而当翻开一本神秘的历史老档案,他的履历却让我们为之震惊。

因为,他是今天媒体人很少提及的国功臣,中国核武器发展幕后最神秘的男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

他,就是王淦昌。

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去给每一位国人讲诉他的故事。

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

”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

01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省常熟市。

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王淦昌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

幼小的王淦昌一下子成了孤儿。

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来维持生计、补贴生活。

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浦东中学读书。

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于数学题;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学科仍是数学。

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

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颖的他不出所料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大学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比国其他大学好很多,王淦昌一进清华,就对化学实验着了迷,甚至连吃饭做梦也在背元素周期表。

他3次错过诺贝尔奖,与李政道不相上下,为国甘愿埋名17年

他3次错过诺贝尔奖,与李政道不相上下,为国甘愿埋名17年

他3次错过诺贝尔奖,与李政道不相上下,为国甘愿埋名17年前言1959年,一名中国核物理学家带领物理小组成员,从40,000对底片中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引起西方科学界震动,100多个研究所向他发来贺电。

媒体盛赞他的研究成果“仅次于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

同行们普遍预测——只要这位科学家继续研究,今年的诺贝尔奖“非他莫属”。

让所有同行始料未及的是,这名来自中国的核物理学家居然“失联”了,媒体根本打听不到他的任何消息……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久的李政道(李政道是1957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之叹息地说道:“王老师难道不能迟点再回中国,这实在太可惜了。

”李政道先生口中的王老师,其实就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者之一——王淦昌先生。

王淦昌为了帮助中国研制“大国重器”,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致使自己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那么,这位曾经学习过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的王淦昌,到底为中国在核科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呢?图|青年时期的王淦昌一、4岁丧父,后又丧母,王淦昌被迫“早婚”王淦昌,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现常熟市)枫塘湾的一户中医家庭(王淦昌父亲王以仁是一名中医)。

因王淦昌的父亲医术精湛,登门求诊的访客络绎不绝。

若有穷苦之人暂时付不起医药费,医者仁心的王以仁从不急着催。

渐渐地,王以仁在枫塘湾很有名望。

不过,长期受困于膝下只有三个女儿。

王以仁的两个大女儿成家后,他为小女儿招女婿入赘王家,女婿改姓王,名舜昌,王舜昌跟随王以仁学医。

(王舜昌排行老大,他既是王淦昌的姐夫,又是他大哥)老年间的人思想守旧,王以仁始终觉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他与妻子商议后,在自己50岁那年另娶继室,但仍未生育,于是领养一个儿子起名王昌,排行老二。

王以仁六十岁那年,继室突然怀孕,十个月后,王淦昌呱呱坠地,可谓老来得子。

老先生好不容易得了个宝贝儿子,甭提有多高兴,他在家里大摆宴席,热情款待街坊四邻,流水席一连吃了三天。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这个知名化学家为何屡屡错过诺贝尔奖?

这个知名化学家为何屡屡错过诺贝尔奖?

如果你对化学感兴趣,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吉尔伯特·路易斯(1875—1946年),他是20世纪最知名的美国化学家之一,也是高中乃至大学化学课本中的常客:高中时用来表示分子和离子结构的“结构式”“电子式”是路易斯首创的;大学里学到的路易斯酸碱更是直接以他的名字命名。

此外,反应体系的熵值定义、辐射能的最小单位“光子”的提法以及氢的同位素氘的发现等都是路易斯的重要贡献。

这样知名的化学家,他却从来不曾获得诺贝尔奖,这背后有什么“黑幕”呢?“落后”的化学键理论时至今日,化学家们发现的或创造的元素只有100多种,但以这些元素为原材料制造的化合物却有千千万万种,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元素,也可能制造出完全不同的物质。

为什么很少的元素却能合成这么多的化合物,元素间存在什么力量让它们出现这么多的组成方式呢?在20世纪初,这个问题存在于所有化学家的心中,路易斯也不例外。

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赛尔测定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化合物的电荷及其电子数,发现这些物质的组成微粒都带有电荷,所带电荷与其电子数相等,因此他提出了离子键理论。

当原子获得或失去电子,它就变成带有一定电荷的离子,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相反,相互吸引形成了物质,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叫做离子键。

但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离子形成的,那些不带电荷的物质间又存在什么力量呢?1923年,路易斯在离子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他认为两个或多个原子相遇时,它们不一定会失去或得到电子,而是可以共享一对或多对电子,从而形成稳定的分子。

例如,外层各有一个电子的两个氢原子相遇时,两个氢原子可以共享这两个电子,这时它们的外层电子结构都达到了稳定的状态,就形成了氢气分子。

这种原子共享电子形成的作用力被称为共价键。

共价键的提出非常具有开创性,可是人们不相信,为什么氢原子就可以共享电子,而不像其他化合物的原子那样失去或得到电子呢?该如何证明共价键的正确性呢?量子力学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青年王淦昌两次错过诺奖

青年王淦昌两次错过诺奖

青年王淦昌两次错过诺奖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10期错过发现中子1930年秋天,柏林迎来了一位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中国青年——王淦昌。

王淦昌到柏林大学后,迎接他的是一位杰出的导师——著名的女物理学家、柏林大学第一位女教授迈特纳。

爱因斯坦评价她是“天赋高于居里夫人的‘我们的居里夫人’”。

王淦昌是她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当时,德国物理学家玻特与他的学生贝克在用钋所放出的α(阿尔法)粒子轰击轻元素硼和铍的实验,发现有一种穿透能力极强的贯穿辐射放出来,这射线能穿透10厘米厚的铅板而自身的强度却减弱得很少。

玻特师生俩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γ(伽马)射线。

自从发现质子后,科学家们纷纷开始向剖析质子组成的方向研究,以争取新的发现。

著名的居里夫妇用他们强大的α射线源研究玻特首先发现的奇异射线,用电离室测量射线的强度,以石蜡做屏蔽层,放置在铍源与测量装置之间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计数器的数字大大增加。

但遗憾的是居里夫妇没有考虑辐射能量极大的现象包含着另一种新的特殊物质,简单地解释为那只是γ的辐射效应。

就在居里夫妇把一项重大发现束之高阁时,王淦昌则特别地关注着玻特师生俩的那根神秘的射线以及他们没有能解释得清楚的未知结果……“最近我听了科斯特斯教授关于玻特先生的有关γ辐射具有那么强大的穿透力的介绍。

我非常怀疑……”王淦昌大胆向导师陈述道,“我以为实验用的是电离探测器,那样不会有什么奇迹出现,如果改用云室作探测器,然后对玻特教授的实验进行不断地重复实验,结果可能大不一样。

”“不可能,这将是个永远徒劳的实验。

”王淦昌认定玻特的实验坏就坏在探测器是计数器上,如果改用云室做实验,定会弄清那种硬辐射的性质的。

“我还是想着云室可能解决玻特教授未解释清楚的问题,所以能否请允许我借用一下我的师兄菲利普先生的云室对玻特教授的实验进行重新研究?”“我們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玻特先生的事还是让别人去完成吧。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重要历史人物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重要历史人物

1.从哈佛到哥廷根【适用主题】找准努力方向;兴趣的重要;环境影响奥本海默在哈佛大学学化学期间,迷上了物理,于是提前毕业去了欧洲实验物理学中心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却认为他实验能力一般,更适合理论物理。

后来他在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玻恩邀请下转去哥廷根大学继续深造。

他对摆脱实验室工作感到非常高兴。

“我在实验室里从来做不好工作”。

当时哥廷根大学聚集了玻恩、海森堡、狄拉克、泡利等顶尖物理天才,这样的环境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哥廷根学习期间他的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

2. 贯穿一生的冒险欲望【适用主题】冒险;敢于挑战;抓住机会对挑战与冒险的欲望,贯穿着奥本海默的一生,影响了他的很多重要决定。

朋友评价他“大多数事情对他来说都轻而易举,只有那些真正困难的事情能吸引他的注意力。

”奥本海默也善于抓住机会,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重大事件,每次他总能抓住时机进入事件的核心。

他欣然接受原子弹研制的任务,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犹太人的身份让他痛恨纳粹德国,也正是因为这一任务充满了挑战。

奥本海默一直在等待这么一个机会——一项意义重大又如此具有挑战性的巨大工程。

3. 想用核弹拯救世界【适用主题】事与愿违;换角度思考;止戈为武1942年,美国集中了当时西方盟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实施“曼哈顿计划”,以奥本海默为首席科学家。

三年后,原子弹研制成功并在日本投放,帮助正义的一方赢得胜利。

战后奥本海默不愿再研究武器。

他说:“我是科学家,不是‘军火制造商’”。

奥本海默接受任命的最初目的是想拯救世界,因为纳粹德国已秘密开始核武器研制。

他期待仅凭借核武器震慑就能终结战争,却并不希望真正使用。

核武器确实某种意义上为后世带来了和平,大国之间会忌惮核武器并努力避免发生战争,但人类从此也笼罩在恐怖的核威慑之下。

4. 格罗夫斯与奥本海默【适用主题】善于识人;尊重与信任是合作的基础负责曼哈顿计划的格罗夫斯将军没有选择极具威望的爱因斯坦,而是力排众议力荐奥本海默作为首席科学家,因为他能感觉到奥本海默是唯一一个雄心勃勃,不实现目标决不罢休的人。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篇1 课文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

”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

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

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教案一、教材简析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堪称为新闻佳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则消息的历史背景,把握消息的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明确《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结构内容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朗读法,领会本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原子能之父”赵忠尧:27岁被黑掉诺贝尔奖,97岁又错过两弹一星

“原子能之父”赵忠尧:27岁被黑掉诺贝尔奖,97岁又错过两弹一星

“原⼦能之⽗”赵忠尧:27岁被⿊掉诺贝尔奖,97岁⼜错过两弹⼀星01被遗忘的王者赵忠尧的名字许多⼈都很陌⽣。

但他的学⽣却是如雷贯⽿,邓稼先、王淦昌等是“两弹⼀星”的元勋,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却因为各种原因,和这些荣誉擦肩⽽过。

不少⼈说,世界⽋他⼀个诺贝尔奖,中国⽋他⼀个”两弹⼀星“。

赵忠尧究竟做了什么,值得如此纪念?年轻时期赵忠尧02被”种族歧视“⿊掉的物理1927年,赵忠尧早年进⼊美国的加州理⼯⼤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学位。

算得上是钱学森等⼈的师兄。

两年后,赵忠尧充分的发挥出,绝佳的实验天赋,在实验中,他发现硬γ射线的⾼能量光⼦束,在通过重⾦属铅时出现了“反常吸收”现象。

通俗来讲,他发现了电⼦的涅没,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1930年,赵忠尧写成名为《硬Y射线的散射》的论⽂,并且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这⼀成果⽆疑震动了物理学界,这意味着,赵忠尧成是世界上,⾸位准确预测正负电⼦对撞结果的科学家!但在崇尚的⾃由的美国,也逃离不了”学术种族歧视“,哪怕在物理学界。

1930年,赵忠尧的研究成果,但是⼀些不怀好意的篡改,恶意的篡改赵忠尧论⽂的发表时间,把1930年改成了1931年。

甚⾄引述离奇的“系列错误”,来指责赵忠尧的论⽂中,不存在的漏洞。

赵忠尧早该获得的诺贝尔奖,被⼀拖再拖。

以严谨著称的诺贝尔奖,竟被这种卑劣的⼿段混淆视听。

赵忠尧90岁⽣⽇直到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赵忠尧隔壁的同事安德森,⽽安德森观测到正电⼦径迹是在1932年,整整⽐赵忠尧晚了两年!这⼀结果,引起华⼈华侨科学家的不满,但这⼀离奇错误,并没有得到更正。

后来丁肇中杨振宁等科学家,多次在公开场合,为赵忠尧打抱不平。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有谁会关⼼这⼀科学成果呢?在50年后,安德森也承认了当年的研究,是受到了赵忠尧研究的启发,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也公开承认了当年的错误。

赵忠尧在27岁的研究成果,本可以让他名⾔天下。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⑴ 那些著名科学家曾经拒绝诺贝尔奖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拒绝领奖。

特斯拉听说自己和爱迪生共同被选定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更是公开表示拒绝共同领奖。

爱迪生也拒绝领奖。

最终,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发明家达伦。

萧伯纳没有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但五年后,他访问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北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及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国际社会对此嘘声一片。

两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因此辞职,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他表示越南还没有实现和平。

奥地利作家、诗人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于2004年57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在知道得奖消息后,在维也纳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奖。

在政府的压力之下放弃领奖的有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理查德-库恩、 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道夫-布泰南特和1939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杰哈德-杜马克。

后来,他们都得到了证书和奖章,但是没有得到奖金。

⑵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是谁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

1898年,他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无线电遥控船,无线电遥控技术取得专利。

成就:特斯拉的发电机是在1895年由它改进的,在改进中考虑了液态空气。

特斯拉知道,根据威廉·汤姆森(开尔文)的发现,液态空气再气化时吸收的可以用来驱动东西的热量,比理论上产生的要多。

早在1891年,特斯拉就证实了无线能量传输,特斯拉效应(为了纪念特斯拉)是一个用来解释这种电导类型应用的术语。

1899年,特斯拉迁往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因为那里有可以让他做高频高压实验的地方,并开始在那儿搞研究。

在实验室中,特斯拉制造出了人造闪电。

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十大科学家

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十大科学家

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表,曾很接近诺贝尔奖。1905年 和1906年,他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但最终都未获奖, 原因是评审委员会中的一名委员认为,门捷列夫的贡献太 过陈旧,而且已经众所周知,所以不应给门捷列夫颁奖。 1906年的化学奖颁发给了亨利〃莫桑(Henri Moissan), 获奖理由是他发现了一些新的元素,但在此之前,门捷列 夫就预言了这些元素将被发现。与吉布斯一样,门捷列夫 于1907年去世,彻底与诺贝尔奖无缘。
沙茨和他的支持者上诉诺贝尔委员会要求他们承认沙茨在此项发现中所作的贡献遗憾的是结果并未因5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在dna结构方面的研究从未获得诺贝尔奖虽然尽管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弗兰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的理论研究加速了这一进程但包括克里克本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罗莎琳德对dna晶体的x光片才能最终揭开这一谜团的关键
4. 艾伯特〃沙茨(Albert Schatz) 发现链霉素,却没有获 得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直以来,诺贝尔基金会更青睐年长者。当沙茨成为美国 罗格斯大学塞尔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 )实验室 成员时,他只是一名23岁的研究生。当时,因微生物研究 而闻名遐迩的瓦克斯曼一直致力于寻找可以治疗肺结核的 抗生素。根据生物学家米尔顿〃温赖特(Milton Wainwrigh) 的分析,1943年,沙茨在其他研究生给他的鸡组织样本中, 偶然发现了链霉素。此后不久,沙茨和瓦克斯曼发表了相 关文章,并申请了专利。
2002年,戴维斯、小芝以及另一位科学家里卡多?贾尼科 (Ricardo Giacconi)因为太阳中微子相关研究,分享了该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唯独巴赫恰勒榜上无名。尽管如此, 他并没有退出人们的视线,反而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了 巨大成就,并为世人认可。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 空飞行中心(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公开的简 历中记载,巴赫恰勒也是哈勃望远镜的创立人之一。

世界上两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人

世界上两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人

世界上两个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人历史上曾有两个获奖者缺席拒绝领取这个奖。

这两个牛人都大名鼎鼎,分别是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法国的大哲学家、作家萨特。

法国作家、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可能是迄今为止唯一自觉、自愿且发自内心拒绝诺贝尔奖的人,因为他需要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也可以说,萨特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用金钱和荣誉难以收买的人。

萨特萨特是战后法国哲学界、文学界的首要人物,他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了法国乃至全世界整整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

萨特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50卷左右的论著。

其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

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

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恭顺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迫害,并对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

此剧体现了他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

1961年,萨特重写了已经搁置七、八年之久的自传,书名改为《词语》。

写这部作品直接的原因是他这时没有钱用了。

他已经欠了伽利玛出版社的一笔钱,这是作为预付款给他的。

《词语》发表在《现代》杂志1963年10-11月号上,1964年1月伽利玛出版社出单行本。

它的出版获得评论界的好评,虽然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如有的认为这标志着作者又回到文学上来了,有的认为这是作者自欺的新表现,有的认为这是对其童年的谴责,有的认为这表现了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等等,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这是一部优秀作品,可以与文学史上的任何经典自传作品相媲美。

正是由于《词语》的巨大成功,促使瑞典皇家学院把196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特。

瑞典皇家学院授奖给萨特的理由是:“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又到了诺贝尔奖周:盘点诺贝尔奖错过的十个伟大成就

又到了诺贝尔奖周:盘点诺贝尔奖错过的十个伟大成就

又到了诺贝尔奖周:盘点诺贝尔奖错过的十个伟大成就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周了,国家地理杂志编辑们精心挑选出一些发现和发明,这些成就虽然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都值得获得诺贝尔奖。

万维网当国家地理的人问什么发现值得诺贝尔奖但从还没得到,我的第一反应是在Twitter上问我的粉丝。

他们给了我一些候选人后,我用google搜索“Velcro”,“暗物质”和“胚胎干细胞”,去了解这些发现。

然后我突然想到: 有什么比我所依赖的学习这些发明的更值得诺贝尔奖呢?从196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人员创建了计算机通信网络,演变成网络。

但我希望给予英国计算机科学家Tim berners - lee 诺贝尔奖,他在1989年提出了万维网的想法,在1990年创造了第一个网站(Web页面)。

网络使信息更加的大众化,不管是无声的猫跳舞的视频还是勇敢的阿拉伯之春。

信息就是力量。

Virginia Hughes,BuzzFeed科学编辑和前现象级博主暗物质如果我们挖掘历史,有许多天文发现值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20世纪早期关于宇宙膨胀的发现,和根据恒星光谱对恒星分类。

但是暗物质的发现是现代成就,也许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最严重的忽视。

在1970年代Vera Rubin 和 Kent Ford发现银星系边缘的恒星移动速度和中心附近的恒星一样快——换句话说,这些星系旋转太快,他们应该被甩飞出去……除非有一种看不见的物质的引力使它们保持在一起。

这种看不见的东西被称为暗物质,组成宇宙90%质量是暗物质。

它不释放或反射光或以任何方式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

因为它的神秘性和不稳定性,暗物质粒子本身仍然难以捉摸。

换句话说,科学家们并不确定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这样。

可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发现导致尚未被诺贝尔委员会意识到,尽管2011年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一个类似的神秘宇宙的发现。

Nadia Drake,国家地理内容作者和博主第一个基因组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还没有给科学最大成就之一2001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颁发诺贝尔奖科学。

隐姓埋名17年,放弃诺贝尔奖,这位真正的大师,我们该知道了

隐姓埋名17年,放弃诺贝尔奖,这位真正的大师,我们该知道了

隐姓埋名17年,放弃诺贝尔奖,这位真正的大师,我们该知道了隐姓埋名17年,放弃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他突然消失了···真正的大师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从中国大幅撤回科学家,其中就包括帮我们搞核武研究的专家,一时间,中国核武研究陷于困局。

然而,就在中国科研人员整理苏联专家遗留的资料时,发现了一份绝密电文,电文写道:我们离开了,但你们还有王淦昌。

王淦昌是谁?他为何给苏联专家留下如此深的印象?时间退回到1年前,当时还在苏联任研究员的王淦昌带领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推进了一大步。

当时就有人预言:用不了多久,世界物理学最高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将被王淦昌收入囊中。

然而这位被认为世界科学界极有前途的天才;两弹元勋邓稼先、诺奖得主李政道的老师,却突然神秘失踪,淡出人们的视野···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市,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郎中,按说这样的家庭条件,他本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但天不遂人愿,年仅4岁,父亲就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也病入膏肓,离开这个世界。

从此幼小的王淦昌成了孤儿,跟外婆相依为命。

没有了经济来源,少年的王淦昌,曾一度靠放羊来维生。

不曾想外婆却是个有远见的老人,她砸锅卖铁也要供王淦昌读书,坚决不允许他再放羊。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

”正是在外婆的支持下,王淦昌一路从小学读到清华,在清华读书的他满腔热血,然而看到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北洋政府一味崇洋媚外、欺软怕硬,王淦昌悲愤不已。

他和同学们走上街头抗议,卫兵却向学生举起了枪,眼看自己身边的同学被打死,北师大的女生也倒下一大片,内心极度悲痛的他,当晚就来到叶企孙老师家里,控诉白天的经历。

不曾想被叶企孙严厉斥责:“谁叫你们去的?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会挨打?你们明白吗?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要想我们的国家不受外国人凌辱,只有靠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说罢,叶企孙老师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吴健雄为何错失诺贝尔奖

吴健雄为何错失诺贝尔奖

2021 5 世界科学57COLUMN 科学史专栏吴健雄为何错失诺贝尔奖美籍华裔女核物理学家、粒子和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Chien-Shiung Wu ,1912—1997)出生于苏州市太仓浏河镇一个书香世家,1934年获国立中央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35—1936年在首位华人物理学女博士、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上海)顾静徽研究员的指导下从事光谱学研究。

吴健雄于1936年7月乘船离沪赴美留学,同年8月抵达旧金山伯克利,几天后便结识比她早两周来到伯克利的袁家骝(后转学于加州理工学院),1940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 )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名义博导是劳伦斯教授,实际导师则是塞格雷。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袁家骝(LukeChia-Liu Yuan ,1912—2003)是袁世凯之孙,1940年获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博导是密立根教授。

1942年5月30日,袁家骝和吴健雄在时任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密立根教授寓所的花园里举行婚礼,当时在该学院工作的钱学森出任婚礼摄像师。

袁家骝和吴健雄夫妇于1947年育独子袁纬承(物理学家),夫妇俩1954年一同入籍美国。

知名女科学家因倾心于科研事业,很多人选择终生独身,也有人结婚后不得不离异,因揭示人体大脑GPS 定位机制而双双荣获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莫泽夫妇于2016年以离婚收场。

袁家骝和吴健雄夫妇是事业和家庭双丰收的“神仙眷侣”,其婚姻生活堪称完美。

吴健雄的主要学术贡献吴健雄因在获得博士学位前后发现并解决了链式反应无法持续的重大技术难题(铀核裂变产生的一种氙会阻止链式反应的可持续性)而被誉为“原子弹之母”,迈特纳因首先正确给出重核裂变现象的理论解释亦享此誉。

吴健雄深得“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和博导塞格雷的赏识和信任,获得特殊的保密许可,1944年3月至1946年3月作为哥大战时研究部科学组成员从事铀元素气体扩散制程、核裂变放射探测的实验研究和γ射线探测器的改进,从而成为唯一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中国人。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原文及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的⑴精确把握新闻的六要素,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⑵培养学生朗诵技巧,领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精确性。

⑶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巨大奉献,领会诺贝尔宽广襟怀。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新闻六要素,掌握新闻文体特点。

难点:提高朗诵技巧。

二、教学过程⑴导入新课。

2012年,中国文学家莫言取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取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取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那些人才可以取得诺贝尔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⑵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局部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奉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在诺贝尔奖颁发,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浏览材料。

补充材料一: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底细。

舒乙走漏,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机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

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逝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⑺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时机获奖的候选人。

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

但惋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逝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二: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乎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费事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回答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错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作者:敬文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3年第02期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奖项,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类别,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由于诺贝尔奖在国际上的声誉,它也成为个人荣誉的重要体现。

自1901年颁奖以来,已有许多科学家和杰出人士获此殊荣,人类也因这些获奖者的贡献而更好地快速向前发展。

不过遗憾的是,也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07年,受过良好教育的物理学家利塞·迈特纳开始与德国化学家奥托·亨合作进行研究。

他们一起合作了30年,直到1938年,因为迈特纳是奥地利犹太人而被当时的纳粹德国驱逐出境。

之后迈特纳移居到了瑞典,仍然通过邮件和亨继续合作。

她的自传和两位科学家来往的邮件显示,是迈特纳指导亨实验,并且最终发现了核子分裂。

但是,亨独自公开了这项发现,并没有提及迈特纳的贡献。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迈特纳表示可以理解亨的这一行为。

历史学家称,亨原本是想等政治形势安全后,把荣誉还给迈特纳的。

但他最后独吞了荣誉,声称核子分裂是他一个人的发现。

由此亨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迈特纳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最终都遗憾地错过了。

美国物理学会首席科学家菲利普·舍韦表示,至今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认为迈特纳的诺贝尔奖是被亨抢走的。

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奥斯瓦尔德·艾弗里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起初,艾弗里由于对抗原的研究工作而获提名,后来因为对DNA的研究被提名。

但是,有一位评审委员近乎固执地认为,遗传物质存在于蛋白质中,DNA只是遗传物质赖以存在的框架而已,所以一直没有把奖项颁发给艾弗里。

1944年,66岁的艾弗里发表了一篇令人信服的DNA论文,代表了他学术生涯的最高水平。

20世纪50年代,艾弗里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当时阿尔弗雷德·赫尔希、马莎·蔡斯、弗兰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等著名科学家发表的论文,都肯定了他的成就,可惜他在1955年就去世了。

作为应得诺贝尔奖,却被诺贝尔基金会拒之门外的伟大科学家,艾弗里与迈特纳一样经常被人们提及。

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是最戏弄人的。

最著名的当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动摇了牛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爱因斯坦在有生之年未能给出有效证明,导致他没能因为相对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巴赫恰勒的太阳中微子理论却与相对论不同。

巴赫恰勒曾与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小雷蒙德·戴维斯合作,证明了太阳中微子理论的正确性,而且日本东京大学的小芝后来通过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理论。

2002年,戴维斯、小芝以及另一位科学家里卡多·贾尼科因为对太阳中微子的相关研究,分享了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唯独巴赫恰勒榜上无名。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退出人们的视线,反而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并被世人认可。

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公开的简历记载,巴赫恰勒也是哈勃望远镜的创立人之一。

一直以来,诺贝尔基金会更青睐年长者。

当艾伯特·沙茨成为美国罗格斯大学塞尔曼·瓦克斯曼实验室成员时,他还只是一名23岁的研究生。

当时,因微生物研究而闻名遐迩的瓦克斯曼一直致力于寻找可以治疗肺结核的抗生素。

根据生物学家米尔顿·温赖特的分析,1943年,沙茨在其他研究生给他的鸡组织样本中,偶然发现了链霉素。

此后不久,沙茨和瓦克斯曼发表了相关文章,并申请了专利。

没想到正是专利带来了麻烦。

根据温赖特和其他一些历史学家记载,瓦克斯曼想把链霉素专利的大部分版税据为己有。

当沙茨发现瓦克斯曼的这一做法后,他把瓦克斯曼告上了法庭。

法官承认沙茨是该药物的合法发现者之一,并判给他应得的那部分版税。

然而,当瓦克斯曼作为唯一获奖者荣获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沙茨和他的支持者上诉诺贝尔委员会,要求他们承认沙茨在此项发现中所做的贡献,遗憾的是,结果并未因此而改变。

沙茨得到的唯一安慰就是罗格斯大学奖,这项奖还是在1994年才颁给他的。

尽管詹姆斯·沃森、弗兰西斯·克里克的理论研究加速了DNA研究的进程,但包括克里克本人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发现的DNA晶体X光片才是最终揭开这一谜团的关键。

1962年,沃森、克里克以及他们的同事莫里斯·威尔金斯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诺贝尔评选委员会永远没有机会去“疏漏”富兰克林,因为早在1958年,她便因卵巢癌去世了。

在伯顿·费尔德曼的著作《诺贝尔奖:一段有关天才、争论与名望的历史》中说到,如果富兰克林还活着,她将取代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奖,圈里的人都知道,威尔金斯窃取了富兰克林的成果。

2003年,《科学美国人》杂志对沃森进行了专访,沃森说,富兰克林与威尔金斯中的一人应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从而他们四人就都可以分享这一荣誉了。

乔斯林·贝尔·博内尔是安东尼·休伊什的研究生,正是她首次发现了脉冲星。

1968年,她和休伊什联名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这一发现。

1973年,她们又共同得到了美国富兰克林管理研究院颁发的迈克尔逊奖章。

遗憾的是,就在1974年,当诺贝尔奖第一次授予天文学家时,博内尔的导师休伊什以及同事马丁·赖尔都榜上有名,但她却被拒于诺贝尔的殿堂之外。

许多天文学家对此表示了愤怒,但也有人认为博内尔仅仅是做了收集数据的工作,而休伊什对数据的解释才是关键。

博内尔从来没有去争论自己的落选,但绝大多数的报告都显示,她所做的绝非仅仅是进行早期的观察。

生理学领域的所有人都不会反对将200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在RNA干扰方面做出的贡献。

但许多人认为,维克托·安博斯、加里·鲁弗肯以及戴维·鲍尔库姆同样应该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名字。

前两位科学家主要针对秀丽线虫中的miRNA进行研究,而鲍尔库姆研究的则是植物中的miRNA,他们的研究工作都对法尔和梅洛的发现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很少会针对同一个领域重复颁奖。

2008年,维克托·安博斯、加里·鲁弗肯以及戴维·鲍尔库姆三人获得了包括富兰克林奖章以及拉斯克奖(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被誉为美国的诺贝尔奖)在内的很多荣誉,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或许有朝一日,他们终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

1974年,不仅乔瑟林·贝尔·博内尔与物理学奖失之交臂,基斯·波特也被生理学或医学奖“忽略”了。

获得这一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乔治·潘拉德、阿尔伯特·克劳德和克里斯蒂安·德迪夫——他们都是波特的同事,他们的工作也确实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不过,在很多科学家看来,波特率先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并独自发明显微镜用薄片切片机,实现了超薄切片——这些工作才是对细胞生物学最重要的贡献。

波特曾与潘拉德、克劳德一起获得过其他几个奖项,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科学奖章等。

至今,仍有很多科学家因为波特在1997年去世之前未能获得一枚诺贝尔奖章而感到悲伤。

从1948年开始,拉尔夫·阿尔珀就开始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论,并发表了很多论文。

不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他的很多观点无法得到证实。

到上世纪60年代末,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利用射电天文学技术证实阿尔珀的预言是正确的,不过此时的阿尔珀已经转向其他研究领域了。

不幸的是,直到今天,阿尔珀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贡献仍被科学界忽略。

而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竟声称他们从未阅读过阿尔珀的任何论文。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为进一步论述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不能不提的是,马瑟和斯穆特的研究却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证明了阿尔珀的预言是正确的。

2007年,阿尔珀去世,彻底失去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2005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算是对他的一个安慰。

不论是约西亚·吉布斯还是季米特里·门捷列夫,都对现代化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70年代,吉布斯在热力学方面的研究就已经让他声名显赫,但在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却颁发给了荷兰科学家范特·霍夫——他的研究是建立在吉布斯的基础上。

1903年,吉布斯去世,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进入让世人敬仰的诺贝尔奖得主名单。

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表,曾很接近诺贝尔奖。

1905年和1906年,他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但最终都未获奖,原因是评审委员会中的一名委员认为,门捷列夫的贡献太过陈旧,而且元素周期表已经众所周知,所以不应给门捷列夫颁奖。

1906年的化学奖颁发给了亨利·莫桑,获奖理由是他发现了一些新的元素,但在此之前,门捷列夫就预言了这些元素将被发现。

与吉布斯一样,门捷列夫于1907年去世,彻底与诺贝尔奖无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