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11章——儿童学习迁移规律与教学应用
课题名称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及教学应用
[课题名称 ]第十章少儿活动的迁徙规律及教课应用[教课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并掌握少儿活动的迁徙规律,以及迁徙的详细含义和种类。
2、能够依照迁徙规律来选择、编排、教授少儿活动课程,提高少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3、掌握促进“家—校”合作的正确方式方法,并成立起与家进步行有效交流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教课要点 ]要点:少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原则。
难点:少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课课时 ]3课时(理论)[教课方法 ]解说法、演示法、自主研究法、事例剖析法、议论法[教课过程 ]第一节迁徙的一般概括一、导入部分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能够察看到,有人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么,他们学习驾驶摩托车就会感觉简单得多;假如学会了英文,再学法语等就没有那么难了;小孩在做语文作业时养成了爱整齐的书写习惯,那么他们在做其余作业时也会变得爱整齐。
还有平时我们所说的贯通融会、贯通融会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常有的学习迁徙的现象。
那么,终究什么是迁徙?迁徙的规律又是如何的呢?二、内容揭露1.迁徙的含义迁徙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学得的经验对达成其余活动的影响。
迁徙宽泛存在于各样知识、技术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
比方少儿认识了“石”字后,有可能促进对“岩”的学习;少儿在少儿园学会的察看技术能够迁徙到幼儿园之外的其余察看活动中去;少儿在家庭中养成的爱劳动的态度也会在少儿园中表现出来。
迁徙不单存在于少儿园内的各样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存在于少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等不一样社会情境之间。
2.迁徙的种类迁徙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就少儿的学习而言,比较典型的迁徙种类主要有:( 1)正迁徙与负迁徙这是依据迁徙的性质不一样、即迁徙的影响成效不一样而区分的两种种类。
正迁徙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踊跃的促进作用。
比方,少儿在少儿园形成了专心听讲,举手讲话的学习习惯就会有助于其迅速适应小学的学习活动。
正迁徙表此刻少儿对于新学或解决某一问题拥有踊跃的心理准备状态,从事某一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学习效率提高。
学习迁移及幼儿教育指导
学习迁移及幼儿教育指导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学习迁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影响着幼儿当前的学习效果,更对其未来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学习迁移?它又是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呢?学习迁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当幼儿在一个情境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态度或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另一个相似或不同的情境中时,就发生了学习迁移。
例如,幼儿在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掌握了色彩搭配的技巧,当他们参与手工制作时,可能会将这种色彩搭配的能力迁移过来,使手工作品更加美观。
幼儿教育中的学习迁移具有多种特点。
首先,它具有早期性。
幼儿在早期的学习经历中就开始形成迁移的能力,尽管这种能力可能还比较初级和不稳定。
其次,迁移具有广泛性。
幼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游戏、学习、社交等活动中,都可能发生学习迁移。
再者,幼儿阶段的学习迁移往往是无意识的,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迁移,但却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以往的经验。
学习迁移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当幼儿能够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就可以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减少重复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学习迁移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通过不断地迁移和应用知识,幼儿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此外,学习迁移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作用,会感到学习是一件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幼儿教育中,为了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指导策略。
首先,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是关键。
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和活动,让他们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积累经验。
比如,在幼儿园中,可以组织室内和室外的活动,包括绘画、手工、音乐、体育等,让幼儿接触到不同的领域和任务。
其次,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迁移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迁移规律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生积极的,迁移产影响并且能根据后继学习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迁移规律关键词:河北省强县迁移据继渗透迁移使迁移顺一、要培养学生的象能力,促利进行抽概括机只在引学生进行象概时,一要掌握好时。
有当学生导抽括抽括才对具形象的事物了的感性认识,象概有基体积累较多后如圆础,则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例,教学《的认否囫囵吞枣、量一量、一操比比等只多圆图识》时,有对个的形通过数一数才导括圆积累后作活动,了一定的感知,能引学生概出的特征。
二要适时适。
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发深化的过程,度因为人展遵循所以象概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认识的性,既要学生的抽括阶段阶段认识规律及教各的基本要求分进行,又要注意各材阶段阶段如正殊之间的、衔接和过,不能操过急渗透渡。
例,方形是特之宜早的长方形。
在三级教学长方形和方形的认识时,不过但年正否就地去揭示种特和一的关系,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这殊般等到年担,淡化他们对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
四级认识了正区别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再去揭示长方形是特的平行四边形,后殊提供明向方形是特的长方形,适。
三要目的,指方。
殊才比较合只有,能使象概得良好的效果。
这样才抽括取二、要注知识的系性,心安习和的内容意联精排复基本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回忆有关旧知识的基上引出新知础识。
例,教学三数数的笔法时如位乘两,可以先让学生计位算乘算两位数数,帮助学生复习数法计方法乘两,从而可以位整乘算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好地理解数对齐和的写法,促进学位积也如习的迁移。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何处理小数点来设计一复习题,引学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除组为导为数是数的除法作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1)除数扩大10整?呢?倍,要使商不,除数应该除数扩大100倍(2)把变被怎样?呢?9 56扩大10倍,小数应该移动扩大100倍在新课结束. 点怎样后,可以设计一专门训小数除法中专门处理小数的基本还组练点训题,要求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除数是数的除法,练只为整里填不必再去计。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学习迁移理论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时,旧知识或技能对新学习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可以被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习迁移。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逐步接触和理解新的知识点。
在教学“加法”的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并运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通过类比和对比的方式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上,提高学习的效果。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和任务,提供不同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
在学习分数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买水果、配方等,让学生将抽象的分数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
学习迁移还可以通过将数学知识与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
在学习面积和周长时,可以引入地理、生活科学等学科的知识,比如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探究地图上不同地区的面积和周长等。
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能够让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
学习迁移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实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设计一道连锁反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还能够将思维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提高综合素质。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包括通过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设计实际问题和任务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将数学知识与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这些方案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迁移规律可真是个宝藏,大家有没有想过?就像咱们平常吃饭,学东西也是需要调味的,迁移规律就是那调料,让学习更美味。
比如说,小朋友们学数学时,可能会遇到加减法,老师如果能把这个知识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那效果简直不要太好!想象一下,老师说:“如果你有三个苹果,朋友又给了你两个,那你现在总共有几个苹果?”小朋友们眼睛一亮,马上就能算出来。
就像吃到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心里美滋滋的,学习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轻松。
再说说语言学习,很多人都觉得学外语是件让人抓狂的事。
只要掌握了迁移规律,就能找到窍门。
比如,汉语的词序跟英语是有点不同的,老师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这些差异。
就像是两个人在跳舞,一个往左,一个往右,慢慢找到节奏,大家就能一起转起来,听到那音乐声,心情就跟着飞起来。
老师还可以用一些幽默的小故事来说明,比如:“有一天,牛和羊一起出门,牛说:‘I am a cow.’ 羊立刻跟上:‘I am a goat!’”这样的对话,轻松有趣,学生也能在笑声中记住知识。
不过,光靠笑可不行,得有些实实在在的技巧。
咱们还可以用游戏来帮助学习,孩子们都爱玩嘛,游戏就是学习的最好伴侣。
比如,在课堂上搞个“知识接力赛”,学生们分成两组,轮流回答问题,答对了就能往前冲,争取第一。
这个时候,迁移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运用所学知识,既锻炼了思维,又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感。
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真是让人忍不住想继续搞下去。
再来讲讲迁移规律的“延伸”。
这就像是把小溪引入大河,知识一旦在学生脑中扎根,后续的学习就会变得更顺畅。
比如,学了简单的乘法后,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像是乘法应用题。
这时,如果学生能够把之前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变得无比轻松。
这就像是开车,掌握了基础驾驶技巧后,走各种路就不那么害怕了,反而会觉得无比畅快。
说到迁移规律,当然少不了家长的支持。
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习迁移与应用
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习迁移与应用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还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和应用的方法和策略。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与重要性学习迁移是指学生将已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迁移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它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习迁移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二、培养学习迁移的方法与策略1. 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例如,在教授几何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述建筑物的结构、道路的规划等实例,让学生理解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然后通过计算来解决。
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例如,可以使用教学软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应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数学应用的意义与方法数学应用是学习迁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应用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促进数学应用的发展:1. 设计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摘要】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迁移的概念,进而探讨了学习迁移对幼儿教学的重要性。
接着,本文详细分析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并提出了设计具有迁移性的教学活动的建议。
针对幼儿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习迁移进行了讨论。
结论部分归纳了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更深入地理解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有能力设计出能够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学习迁移、幼儿教学活动、重要性、方法、设计、引导、实际应用、研究方向1. 引言1.1 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学习迁移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指幼儿通过将在一个学习领域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或策略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过程。
在幼儿教学中,学习迁移的应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迁移可以通过设计具有迁移性的教学任务和情境来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将在一个环境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另一个环境中,培养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和跨学科能力。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包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正文2.1 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是指一个学习者在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后,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新情境或任务中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学习者通过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或经验与新的情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学习效果。
学习迁移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还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迁移。
学习迁移的概念源自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通过学习迁移,学习者可以将所学内容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习迁移有助于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幼儿版】第十一章 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
第十一章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人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么,他们学习驾驶摩托车就会觉得容易得多;如果学会了英文,再学法语等就没有那么难了;儿童在做语文作业时养成了爱整洁的书写习惯,那么他们在做其他作业时也会变得爱整洁。
还有平常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常见的学习迁移的现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迁移?迁移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呢?第一节迁移的一般概述一、迁移的含义与种类(一)迁移的含义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学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
比如幼儿认识了“石”字后,有可能促进对“岩”的学习;幼儿在幼儿园学会的观察技能可以迁移到幼儿园以外的其他观察活动中去;幼儿在家庭中养成的爱劳动的态度也会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来。
迁移不仅存在于幼儿园内的各种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存在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等不同社会情境之间。
(二)迁移的种类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就幼儿的学习而言,比较典型的迁移类型主要有:1.正迁移与负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幼儿在幼儿园形成了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学习习惯就会有助于其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活动。
正迁移表现在幼儿对于新学或解决某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从事某一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学习效率提高。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如幼儿认识了“田”字后,将“由”也等同于“田”。
负迁移经常使某种新的学习容易产生错误,致使学习效率降低。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
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
我们通常所谈论的大部分的迁移都属于此类迁移,如幼儿在幼儿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影响到小学的学习活动。
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以前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即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新建构等。
迁移规律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规律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使教与学都能够得以轻松的进行,根据迁移规律去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关键词】知识迁移;同化;干扰与促进;教材知识结构;基础;能力;方法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会拉二胡的人再学习拉小提琴就比较容易;而同时教孩子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语音时常常发生干扰,这些都是学习迁移的现象.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对前人知识经验的“占有性学习”. 奥苏伯尔等现代认知学派的研究表明,这种学习要进行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 而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 迁移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最为关键的一环.一、迁移规律概述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情感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简而言之即前面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 迁移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运用原有认知结构的观念对新课题进行对比、分析、概括的过程,即原有认知结构与新课题的“同化、顺应的过程”.迁移就方向而言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前后两种学习活动是互相影响的,即存在着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其影响作用可能是促进的,也可能是阻碍的. 因此,迁移又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类型. 凡是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起促进作用的就叫正迁移;反之,凡是已有的知识、技能干扰或阻碍了新知识、技能的掌握就叫负迁移. 例如,前面所说学习汉语拼音字母,再学习英语字母时,在识别字母形状时有正迁移现象发生,而在读音上则容易产生干扰而出现负迁移现象. 一般来说,负迁移通过练习与加强对比——比较事物间的不同点,找出相同点是可以逐步消除的. 二、影响学习迁移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在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的正向迁移,然而学习迁移又往往受到主客观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1. 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新、旧知识间是否存在共同要素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 只有新、旧学习材料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共同要素),先、后学习之间才会产生学习迁移,而且共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容易产生. 例如小学生学习乘法计算要用到加法的知识,学会了加法后,再学习乘法就比较容易,这是由于乘法里面包含有加法的成分(共同要素),是加法的简化与延伸. 在学习活动中,不仅学习内容上存在共同要素,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方面也存在着共同要素,同样会产生迁移现象. 例如学习主动、认真,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其他任务时也决不会拖拉.2.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观因素(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高,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就能依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露新事物的本质,迁移就会顺利完成. 例如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那么后面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即使不教,学生也能弄清: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启而不发”的现象,比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是建立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上的,有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会问:从“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四分之三”这句话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当课堂冷场时教师便启发到:想想“女生人数的四分之三”是什么意思,部分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深刻的学生立刻能想到把女生人数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男生人数只占其中的三份;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等相关内容,同样的一定会有部分学生仍是一脸茫然,想不到什么. 这是因为他们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深或不理解.(2)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用两步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把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分解成两个简单的一步计算问题让学生去做,学生一般不会有什么困难. 但是如果让学生去独立完成由两个简单问题复合成的两步问题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 这时他们虽有解答各种简单问题的知识经验,但由于不能独立分析新问题,因而原有知识经验也不能迁移.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认识越敏锐,就越易产生迁移.(3)学生的主观倾向性. 学生必须要有进行迁移的内在需要,学生在意识中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这样,学生的积极主动探求加上教师的正面引导与促进,最终才能完成知识间的正迁移,从而由旧知而生发新知. 这种主观倾向性越强,其迁移效果越好.三、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迁移规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我们对以下几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 1. 科学地组织教材大到学科体系的建立,小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序列问题.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好的材料结构的安排可以简化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教材经教师处理后反映出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应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要确定什么知识在前学习,什么知识在后学习. 使教材具有科学的序列,体现不断分化和综合的原则.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设计出如下材料:(1)出示图a,要求学生算出面积. (2)把图a抽拉成图b(让学生感悟形变面积不变)直接说出面积. (3)再出示图c,让学生口答面积. (4)直接给出图d,即一个平行四边形,问: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这时学生自然将上面的变化规律用到图d上来,很快领悟到平行四边形求面积的割补原理,顺利地促成了迁移. 此外,要将同类的或类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安排教材,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学以致用也可促进迁移.2. 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迁移要利用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观念. 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获得丰富认知结构观念的源泉. 基础知识学得越扎实,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力越高,在学习新课题时,可供学生利用的观念、可供提取的共同要素就较多而充足,迁移自然容易产生. 没有对旧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既不能利用原理、法则概括新知识的本质属性,也无法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迁移就难以产生. 学生只有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运用它在新课题的学习中进行变通和迁移. 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比,有其特别之处:学习的知识内容呈螺旋上升形态,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就像自行车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失去原有认知观念或作为基础的原有认知观念残缺不全,后续的新课题的学习是不能进行的. 例如,比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化简的教学是在分数基本性质与约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强比与分数的联系,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最简分数、约分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最简比与化简比. 可见分数的有关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 再比如说,初中平面几何中的添辅助线,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几何图形构造的切拼变换能力和丰富的空间观念. 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依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空间与几何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和具体学习几何知识内容时的直观观察、操作实验、演示探索及合情推理.所以教师要想促进学生的迁移,首要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力. 最好是尽量完满地结束先前的学习之后,再转入下一步的学习. 学生具备了优良的认知结构,新课题的学习迁移才能顺利进行.3. 加强能力培养,促进迁移的顺利进行教学实践表明,智力高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对各种学习的适应性也高. 这是因为学生智能的运用既为他们理解、迁移提供了提取认知结构观念的优越条件,又为他们打下了对新、旧课题间的共同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概括、转换和重组的良好基础. 迁移从外部看是一种理解性的、能力性的迁移,但迁移的实质乃是学生内部心理智力的充分运用与相互转化. 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4. 重视学习指导,教给学习方法,实现学习的普遍迁移教学实践证明有指导的练习大大优于无指导的练习. 有指导的练习量越大,就越有可能产生积极的迁移. 当然,指导并不是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而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最根本的指导应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授之以渔”. 教师要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在信息化社会中,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具体知识更有价值,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活动更具有普遍的迁移意义.通过上面的概述,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把握好迁移,教学就可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 就能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效果,从而最终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学习迁移理论是指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领域或解决新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可以被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或相似的解题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领域中。
在解决加减法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帮助他们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通过提供情境化的学习材料,促进知识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环境对于知识的应用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设计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可以将学生带到校园的草坪上,让他们通过实际测量来计算面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
元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意识的认知和控制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提醒他们是否可以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将知识迁移。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包括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提供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及设计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等。
这些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领域中,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高。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试论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学习迁移理论是指在学习一项新任务时,先前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对新任务产生积极影响的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数学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就。
下面将介绍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一、建立知识结构学习迁移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知识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的层次结构。
二、创设情境学习迁移理论强调学习环境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游戏、故事等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数学的感知度。
三、培养变通思维学习迁移理论强调灵活运用学习成果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设计,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供合适的帮助学习迁移理论认为,正确的帮助可以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帮助。
教师可以采用分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已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学生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
五、多样化评价方式学习迁移理论认为,评价方式对学习迁移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很广泛,如在混合运算、文字题、复合应用题、专项思维训练等教学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迁移规律;题型;恰当;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就知识讲知识,而要能够以旧带新,做到知识的迁移。
当然,知识迁移既有正的一面,也有负的一面。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增加正迁移,减小负迁移。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简单谈谈迁移规律在苏教版教材的混合运算、文字题、复合应用题、专项思维训练教学中的运用。
1在混合运算教学中的运用任意一个有理数,既有它的可合性,又有它的可分性。
数学运算中的加或乘可视为合,减或除可视为分。
像35既可分成10与25的和,又可以看成7乘以5的积;35既可看成40减去5的差,又可以看成70除以2的商。
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学表达式呈现。
我们只要把数的认识及加、减、乘、除单项运算作为学生学过的知识经验进行概括,那么,从一种情境(加减、乘除)到另一个情境(混合运算)的迁移是可以实现的。
例如,教师先出示85减去56得多少?让学生读题列式85-56=(29)。
接着问:哪个数与38的和是85,学生不难3在复合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在复合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在学习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上的迁移。
例如,已知甲班的总人数和乙班的男、女生人数,求两班的总人数(题略)。
通过讨论学习,学生很快懂得了:要求两班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甲班的人数和乙班的人数。
现在乙班的人数不知道,就应先算出乙班的人数。
要求乙班的人数,就必须用乙班男生人数加乙班女生人数等于乙班的总人数。
还有学生根据乙班男、女生人数而求出乙班的总人数;再根据两个班级的人数,可以求出答案,这样效果更好。
教复合应用题,教师可以先把它拆开,让学生练习后再复合,这样迁移,学生基本上不需要教师讲解,就能很快地找出题目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第一节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仅了解)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 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 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 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正迁移和负迁移
谢
谢
第 十 一 章
第 一 节
学习迁移是由桑代克(thorndite)
和伍德沃思(Woodworth) (1901)所引进 的理论。他们探究个体一个概念的学习如 何对具有类似特征的另一个概念的学习产 生迁移。他们的理论含示,学习迁移的发 生,取决于学习任务和迁移任务的同一性, 又称为‘共同要素’。学习迁移与问题解决 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因为学习迁移通常发 生于先前知识应用于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奥姆罗德,2004)。
负迁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
(例如,学生初学英语时,某些汉语的发音常常影响对某些
英文字母的发音,这种学习中的干扰现象就属于负迁移。)
零迁移: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互相影响(此为课外延
伸知识)
顺向逆向迁移
•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
水平垂直迁移
• 水平迁移(水平迁移):同一抽象概括水平 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比如,学生回家看报 刊杂志时,在文章中发现有在学校学习的新 的单词) •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 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如作为先行学习的加、
减、乘法能力的学习,对以后更高级的除法
能力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低路高路迁移
学习迁移及幼儿教育指导
学习迁移及幼儿教育指导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学习迁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简单来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已经获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它不仅有助于幼儿更高效地获取新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对于幼儿而言,学习迁移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
比如,当他们学会了如何用积木搭建一座小房子后,可能会在玩沙子时,尝试用沙子堆出类似的建筑结构。
又或者,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唱一首儿歌,回家后能把这首儿歌的旋律应用到新的歌词中。
这些都是学习迁移的表现。
那么,学习迁移在幼儿教育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首先,它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通过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幼儿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不再感到陌生和无助,而是能够运用已有的智慧去尝试解决。
其次,学习迁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发挥作用,会感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加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
再者,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能够为幼儿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中,他们将面临更多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在幼儿时期就能够养成善于迁移的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更快地适应和掌握新知识。
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指导策略。
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是关键的一步。
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设置各种不同的活动区域,如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等。
每个区域都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让幼儿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例如,在建构区,幼儿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搭建各种建筑;在美工区,他们可以用画笔和纸张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阅读区,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获取各种信息。
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为学习迁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教幼儿认识颜色时,可以将颜色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如红色的苹果、蓝色的天空等。
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习迁移的现象和规律能帮助我们了解学习是如何引起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学习结果在今后的学习中起什么作用。
研究学习迁移,也有助于探索教育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迁移规律现象,人们早已发现,如“触类旁通”、“一反三”,但是,在现象教学中,怎样实现迁移呢?一、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景、新条件下活学活用已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的标准,从而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智力。
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中的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规律。
例如:在教学中“式”的教学中,先要让学生获得“式”的一些基本概念:“代数学就是把已知数同未知数用方程式排列起来,使得未知数成为可知的一种方法。
”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概括的认识,在熟练掌握整式方程的解法基础上,在学任何方程式(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一元、二元、一次、二次等)时就会觉得很容易,成为他熟悉的变形。
二、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技能。
思维方法、态度等等能够迁移,而且能因迁移而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应克服思维品质中的消极因素,要培养如下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是培养“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遇到任何问题,必须学会深思明辨,谨慎从事。
这样才能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例如“遇到梯形问题,若需作辅助线,要先认真分析,已知和求证(求解),若求面积,可能作高,若是等腰梯形,一般平移一腰,若对角线长和夹角知道,那就可能平移一条对角线了。
二是培养客观求证的态度。
有了这种学习态度,以后遇到任何问题,不会草率行事,如在填空题中,已知条件含单位,求出的结果也要带单位。
还有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方程有根,要先判断△≥0,若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最好要验根等。
三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学习之所以能发生迁移的作用,有赖于我们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并随时向学生提供迁移的机会,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运用迁移规律搞好小学数学教学
运用迁移规律搞好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根据后继学习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迁移规律
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使迁移顺利进行
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时,一要掌握好时机。
只有当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抽象概括才有基础,否则容易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只有对多个圆的图形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知后,才能引导学生概括出圆的特征。
二要适时适度。
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所以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认识的阶段性,既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教材各阶段的基本要求分阶段进行,又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渗透、衔接和过渡, 不能操之过急。
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但在三年级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不宜过早地去揭示这种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淡化他们对正方形和长方形区别的认识。
等到四年级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再去揭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才比较合适。
三。
学习迁移规律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规律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学习迁移(TransferofLearning)也叫训练迁移,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
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
目前,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影响迁移的条件,又要以此为根据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锐意进取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实践意义。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及作用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
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
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
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
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
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
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
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
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可见,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仍有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幼儿园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应采取家长会,发放家园联系手册或家长通讯,确立家长开放日等, 说明家长参与的意义以及需要家长怎样协助教育孩子。
(3)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全面培养
通过训练心理官能,迁移将会自动产生。 ➢ 评价:认为学习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训练
心理官能。忽视了学习者的知识、学习方法 等的掌握。一味强调训练心理官能(注意力、
记忆力等)
共同要素说
➢ 代表人物:桑代克 ➢ 经典实验:估计面积实验 ➢ 观点: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促进另一种学习,
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的共同要素。 ➢ 评价:学习中有共同成分有可能产生积极的迁
影响儿童迁移的因素
1.学习情境相似性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学习的定势
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 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知识 小课堂
4.教育与教学指导 知识的熟练与理解程度、学习活动的多样性等
学习迁移理论
01
形式训练说
03
经验类化说
05
认知迁移理论
02共同要素说源自04关系转换说形式训练说
➢ 代表人物:沃尔夫 ➢ 观点:迁移是通过训练心理官能得到的。
感谢聆听
主讲人:宋美兰 2020.6.2
关系转换说
➢ 代表人物:苛勒 ➢ 经典实验:小鸡觅食 ➢ 观点: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理解。
突出个体认知因素的作用。 意义:学习者对学习情境中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
迁移的根本条件。即发现两个学习经验间的共 同关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 观点: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含迁移;
注意 问题
幼小衔接并非意味着幼儿园小学化。 幼小衔接并非一时一事,而是长期的工作。 衔接应从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全方位进行。
二、促进幼儿园小学的迁移与衔接的措施
促进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
培养幼儿对小学的感情和入学欲望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措施
指导家长做好幼儿入学准备
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密切配合
幼儿家长应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家中,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和睦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还要自己以 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幼儿园—小学的迁移与衔接
一、幼儿园小学迁移与衔接的必要性及注意问题
必要性
儿童进入小学后,社会角色,生活内容,生 活场所以及与老师的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心理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儿童学习的迁移规律与教学应用
目 录
01 学习迁移的概述 02 学习迁移理论 03 家庭—幼儿园迁移与合作 04 幼儿园—小学的迁移与衔接
学习迁移的概述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 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迁移的分类
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移,但相似也可能干扰;迁移学校的学习应力 求与现实情境相似,避免教育与现实脱节。
经 验 类 化 说 (概 括 化 理 论)
➢ 代表人物:贾德 ➢ 经典实验:水下打靶 ➢ 观点: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只是产生
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两种活动中概 括出共同的原理。 评价:只要学习者对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迁移。 而概括的前提是学会原则、原理,这与个体能力有关。
幼儿园教育立足点是面向多数幼儿,而家庭教育可根据幼 儿发展水平,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家园合作是幼儿教 育发展的共同方向。
促进家—园迁移与合作的措施
(1)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幼儿园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3)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全面培养
(1)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儿童获得的认知结构的特征, 如概括性、稳定性等都对迁移 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家庭—幼儿园的迁移与合作
家庭—幼儿园迁移与合作的必要性
(1)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幼儿的教育是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共同作 用下实现的,但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奠基教育。
(2)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协调与补充
① 水平——垂直 ② 顺向——逆向
③原理——
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
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迁移对幼儿的作用
迁移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01
通过各种形式的迁移,儿童的知识经验得以不断改造、扩展、概括,心理得以发展。
02 迁移规律对于幼儿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利用迁移规律,有利于加快教学进程,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