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补充材料 舒罕
《说和做》(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说和做》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冰心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
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
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装。
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
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
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
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
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
”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
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
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
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
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
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说和做__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习题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A组1.成语填空。
潜心( )注( )而不舍( )尽心血一反( )往 ( )乎不同无( )及此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兴不作.(起) 仰之弥.高(更加)B.锲.而不舍(刻)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的样子)C.沥.尽心血(滴) 群蚁排衙.(衙门)D.迥.乎不同(眼睛明亮) 警报迭.起(屡次、接连)3.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吹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B.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阻止了沙漠的南侵。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B组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B.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读下面的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寓意。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件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惠特曼访问记埃德蒙·戈斯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内阅读2(含答案)
课内阅读“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什么作用?2.加点的“精神食粮”指代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4.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参考答案: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后题答案]第一题答案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答: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研究,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题答案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答: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他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答: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答: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答: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答: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可以使他分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含答案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01积累运用1.给下列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jí(籍)钻探,有如向地壳.(qiào)寻求宝藏。
仰之mí(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qiè)而不舍。
2.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B.全军将士气冲斗牛....,奋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C.十八大以后,各地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断完善充实提升,锲而不舍....地推进各项工作。
D.鲁迅以笔作刀枪,慷慨淋漓地揭露了辛亥革命的弊端。
(解析:“慷慨淋漓”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而“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尽致,达到极点。
“慷慨淋漓”用在这里表意有所欠缺,建议换成“淋漓尽致”。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C)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C.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D.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解析:A中第一个句号应为分号;B中冒号应为逗号;D顿号应为逗号。
)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真正美丽的生命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①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奇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
②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
③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的原因: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1)画线句①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
“奇”改为“其”。
(2)画线句③有一处明显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补充材料 舒罕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
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
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
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
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在楼上。
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
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
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
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
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
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1一.课内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2.解释下列词语。
(1)迥乎不同:(2)一反既往:3.“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5.“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参考答案:一.课内阅读1.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2.(1)形容相差很远。
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及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及答案“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的文化史....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有何作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内容)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我是做了再说.(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yì)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5、说说“他想吃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消化尽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第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习题(含答案)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名校讲堂1.主题解说本文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尤其突出了他言行一致、朴实坚强、追求真理并为之而战的伟大人格。
2.重点突破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提示: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3.结构图解闻一多⎩⎪⎨⎪⎧⎭⎪⎬⎪⎫卓越的学者⎩⎪⎨⎪⎧⎭⎪⎬⎪⎫《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大勇的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示威游行说了就做口的巨人行的高标4.学法点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主要包括文章中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的句子、蕴含深层意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具有哲理启示的句子等。
这类语句除了基本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如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
【典型例题】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技法点睛】方法有:(1)联系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中找含义;(2)找出句中关键词,分析词义知句意;(3)抓住句中修辞,分析效果知含义;(4)通览全文明中心,句子含义整体悟。
答题格式:句子本义+深层义01积累运用1.给下列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jí()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mí()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 2 《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2 《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
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二、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
比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再如,抓住闻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参考答案:1.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方法,喻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它”指深宵灯火。
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精选5篇)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叙重点。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切入角度: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
程序:一、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教学间隙,他写了大量的诗作,出版了《红烛》、《秋菊》等诗集。
当时,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
诗曰:“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解读文本。
1、整体把握:⑴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后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
(可以用课文原句)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⑵本文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方面?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语。
2、仔细品味: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体会其精神品质。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方面:向古籍钻探、开文化药方《唐诗杂论》毅力顽强、忧国忧民、(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楚辞校补》珍惜时间、吃苦耐劳!《古典新义》该部分哪些地方在叙述中穿插了形象描写?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2)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大声疾呼言行一致!(说了就做。
)函寄传单大骂特务英勇无畏、义无返顾!带队游行身先士卒!该部分在叙述中穿插的描写比较少,但有一些评论人物言行的话,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3、小结、回顾:⑴闻一多先生的业绩及品质;⑵大体比较在两部分中闻一多先生言行、思想的异同;⑶归纳:闻一多先生足迹深深,品德高尚,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1一.课内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2.解释下列词语。
(1)迥乎不同:(2)一反既往:3.“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5.“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参考答案:一.课内阅读1.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2.(1)形容相差很远。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
优选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课设计资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课总结教课目的:认识夹叙夹议的方法,表达中的抒怀、描绘和谈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顾一、通读课文,整体掌握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列传,却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敬品行,高度赞誉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很多以前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公民党反动派眼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义愤填膺,横眉怒对公民党的手枪,宁愿倒下去,不肯折服。
”高度赞誉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豪气派。
拥有我们民族的英豪气派,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行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足表现出来了。
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但是,闻一多先生一世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
所以,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先期如何为了研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专注学术,不畏艰辛,忘餐废寝,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获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先期专注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应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有始有终的。
)2.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髓,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行的最实质特色。
优选的典型案例,雅致谨慎的构造,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怀性谈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动人的力量。
[(1) 构造谨慎。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整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连接密切,过渡自然。
(2) 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资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用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状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用起稿政治传单、民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及教案(7篇)
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及教案(7篇)学习目标篇一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3、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地壳校补赫然函寄漂白仰之弥高锲而不舍潜心贯注炯炯目光目不窥园警报迭起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群蚁排衙迥乎不同气冲斗牛慷慨淋漓2、简介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家庭。
五四运动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学生运动。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反动政府的贪腐,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 月15日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生。
3、介绍臧克家。
当代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4、思考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拓展阅读(附答案)
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
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
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
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整天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在楼上。
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
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
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
他写字有一特点,爱用秃笔。
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儿...”.。
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
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全世界无第二人。
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补充材料
名人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闻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事迹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
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
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
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
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在楼上。
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
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
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
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
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
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
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
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
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
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
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
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
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二日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也许》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莺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