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第1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第1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逝世前发表的演说,全文洋溢着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感召力,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同时,他们还处于青春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论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论点。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据,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划分课文结构。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据,概括课文的主要论点。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梳理课文思路,阐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5.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主要观点。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撰写一篇关于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短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引言《最后一次讲演》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散文课文。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位高中生在毕业典礼上的最后一次演讲。
通过描述主人公在演讲中的思考和感悟,以及表达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不舍,课文意义深远,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成长和离别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散文的特点,能够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理解本文主旨,把握散文的情感表达,理解离别的感悟。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够运用于日常口语和写作中。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深入解读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成长和离别的主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友情和师生情感的感恩之情。
•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离别和成长的态度,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文中的情感表达。
•学习和掌握生词和短语,运用于日常口语和写作中。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情感解读,培养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思考离别和成长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的转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预习(5分钟)•创设情境,通过展示校园风景照片和毕业典礼现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自己的毕业典礼经历。
•提问学生对毕业典礼的感受和离别的情感,预热学生情感话题。
2. 教学展开(35分钟)步骤一:整体感知-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播放音频或由学生诵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
- 学生跟读或阅读课文,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步骤二: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分小组,就文中的重要段落展开讨论,共同解读文章。
- 分析文中的议论文风格,如修辞、排比、对比等手法对表达的帮助。
步骤三:语法与词汇- 引导学生标记生词和短语,并逐个进行解释和示范运用。
- 帮助学生构建上下文语境,掌握词义和用法。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3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著名的战士闻一多。
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家的危难和民族的命运,勇敢地站在讲台上,用他的智慧和激情唤起民众觉醒,为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闻一多坚定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的精神,体会演讲稿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对演讲稿这一文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和训练。
同时,学生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运动的知识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前进行必要的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闻一多和本文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演讲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闻一多的爱国情怀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闻一多和本文的背景知识,课文内容的理解,演讲稿的特点。
2.难点:对闻一多爱国情怀和精神的深入理解,朗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表演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历史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闻一多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3.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展示:选取学生代表进行课文朗读和演讲,展示学习成果。
5.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逝世前最后一次讲演的内容。
这篇讲演稿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激情,表达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深深关爱。
教材选取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感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怀,理解教育的真谛,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同时,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还不够,对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怀,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和评价优秀的演讲稿,提高自己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怀,理解教育的真谛,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感受他的教育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陶行知先生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陶行知先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的大意。
3.精讲细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分享自己的感受。
5.汇报交流: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交流自己的感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3 最后一次讲演》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逝世前最后一次讲演的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陶行知先生热爱人民、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风貌,以及他敢于批判、敢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他们在批判性思维、情感共鸣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陶行知先生热爱人民、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陶行知先生精神品质的把握。
2.突破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先生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法: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撰写心得体会,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视频,让学生对陶行知先生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品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分析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家鲁迅先生在1930年的一次演讲,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演讲。
课文内容主要围绕着当时的社会现状,批判了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三种势力,并呼吁人们起来改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课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词语,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和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对我国文学的贡献。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内容分析: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鲁迅先生的观点。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次讲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听过或参与过一次重要的演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演讲的艺术和魅力。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如讲演者的身份、讲演的场合等。
2.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3.通读全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讲演者的情感。
4.分析课文的结构,学习讲演的技巧和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演讲的基本概念。演讲是一种公开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活动。它是传递信息、影响听众的重要手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演讲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观点、感染他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演讲的结构和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把握演讲的节奏和情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演讲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演讲技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无论是表达个人观点还是在公共场合进行演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最后一次讲演》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我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在理论介绍和新课讲授部分,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演讲的概念和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演讲的魅力。
《最后次讲演》说课稿
《最后次讲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次讲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的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
这篇演讲词语言犀利,情感强烈,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它不仅展现了闻一多先生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愤怒。
这篇文章被选入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爱国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单元以演讲词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不同类型的演讲词,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口语表达和演讲能力。
《最后一次讲演》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为学生学习后续的演讲词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议论文和散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演讲词这种特殊的文体,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对于如何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如何把握演讲者的观点和意图,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社会现实和历史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兴趣和关注,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因此,通过学习这篇演讲词,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理解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分析等方法,体会演讲词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力量。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次讲演》 说课稿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次讲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活动·探究”,旨在通过学习演讲词,让学生了解演讲的特点和技巧,并尝试进行演讲实践。
这篇演讲词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的一次即席讲演,面对国民党特务的威胁,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念。
文章语言犀利,情感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一篇经典的演讲词范例。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演讲这种特殊的文体还比较陌生。
他们可能对演讲的技巧和情感表达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此外,由于本文的写作背景较为特殊,学生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可能了解不多,这也会给他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品味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正义凛然的高尚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实践,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演讲词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品味语言,体会其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锦集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锦集一、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最后一次讲演》。
这是一篇充满激情和爱国情感的文章,对于提升我们的语言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篇文章的内容,领略其中的精神风貌。
二、背景介绍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的背景。
《最后一次讲演》是著名抗日英雄闻一多在遇难前的一次公开演讲,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内容解析我们将一起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充满激情的演讲,全文围绕抗日救国的主题展开。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历史,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接着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侵略;最后,闻一多以自己的行动和牺牲精神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而奋斗。
四、重点难点解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风格、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我们需要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难点,如一些复杂的句式和词汇。
对于这些难点,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解决。
我们也需要思考闻一多的爱国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五、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我们希望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和思想;2. 领略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3. 学习并传承闻一多的爱国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
我们将借助多媒体手段,如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我们还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七、课堂互动我将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分享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将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共同探讨文章中的难点和疑点。
通过课堂互动,我们将营造一个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李阳《最后一次讲演》是初二语下册第13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背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事前他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演.三个小时后,他被特务暗杀了.课文就是根据这次讲演记录整理的.(二)课型:听说能力训练课(三)教学目标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学习他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2、理解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3、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4、能运用口语,进行即兴简短讲演.四、重难点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1二、说教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1)本文是一场讲演.它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但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忽视,所以设置教学情景很重要.课前学生致辞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教师范读前学生看预习提示,了解背景,让学生明确当时的听众有哪些,在什么场合,揣摩闻一多先生讲演时的爱憎情感.教师范读时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感染打动学生,让其身临其境.(2)感叹句、反问句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品味,再找出自己感受深的,表达力强的句子,学生自己谈感受,朗读,变换句式,进行比较归纳,既是能力训练,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三、学法本文语言感情充沛,表现在运用了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和反义词等,这些句式,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句式变换,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自己动口动手,置身其境,在实践中理解提高.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发问,讨论,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四、教学程序(一)新课导入(3分钟)1、学生致欢迎辞导入(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二、新课学习1、这次讲演为什么是最后一次?请大家阅读预习提示,然后作简单回答.(以速读方式,让学生简明、扼要介绍作者与背景,听说训练兼顾阅读能力培养)2、谁能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讲演的场合对象?(板书场合与对象)明确本文讲演的特定场合与对象3、教师范读,提出听的要求.(1)闻一多讲了哪些内容?(2)表现了他什么精神?(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板书)(此问完成目标1)4、学生揣摩闻一多爱憎之情,模仿讲演语气,每人朗读一段文章,然后谈感受:你认为哪句话最有力量?说课稿网站特邀请一线专家、名师、学者为广大新教师整理编辑了部分精品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使用.让学生感知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在口语中的表达作用.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学生思维与参与热情.5、教师小结,明确哪些句子有力量,为什么有量.(投影出示语言特点与表达上的作用)学生进行句式变换,比较.先让学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讨论,由比较到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完成目标2)6、教师小结过渡到口语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闻一多先生的这篇讲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吓得敌人胆战心惊,听得人民群众精神振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闻一多先生讲演时注意了场合与对象,根据场合与对象来确定讲演的内容,增强了讲演的战斗力.(投影出示板书二)三、分析语言实际运用中“得体”的要求教师举语言运用不注意场合与对象的例子,学生分析不当的原因,再让学生补充例子.这样设计是由现象到原因,再到现象,不是简单机械的循环,而是举一反三,是由理解到运用.(完成目标3)四、实践与拓展我们今天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以《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所想到的》为题准备讨论准备三分钟,作一次讲演.此练习设计的目的,一是文道统一,二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五、教师小结.结束全课讲演能力是日积月累练出来的,我们今天只是一个开头,大家要勤学苦练,十年后,希望你们当中能有演讲家出现!。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次讲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活动·探究”,旨在通过学习演讲词,让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追悼会上的即兴演讲。
在演讲中,闻一多先生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表达了对李公朴先生的深切悼念和对民主和平的坚定追求。
这篇演讲言辞激烈,情感充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一篇优秀的演讲词范例。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演讲词这种文体还比较陌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演讲词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和演讲技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分析文本等方式,深入理解演讲词的特点和内涵。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本,理解演讲词的结构和内容。
(3)学习演讲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2)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2. 教学难点(1)掌握演讲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理解演讲词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演讲与辩论”,通过学习演讲稿,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本课时的《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这篇演讲词直面社会现实,揭露了国民反动派的罪行,坚定地表明了作者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立场。
教材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并从中受到启发,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演讲稿,对演讲稿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演讲稿、理解演讲者的观点以及运用演讲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演讲稿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演讲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闻一多先生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献身精神,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演讲语言,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演讲稿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4.品读赏析:挑选重点句子、段落进行品读赏析,体会演讲语言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13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昆明,面对国民反动派的暴行,毅然发表的演讲。
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他对的追求。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一部生动的的历史教材。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他对的追求和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英勇无畏、追求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他对的追求和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以及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历史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最后一次演讲说课稿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一、说教材、学情、目标及重难点1、说教材《最后一次讲演》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在教学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要尽量从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以免学生对时代感到隔膜。
7月11日晚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
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
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
所以称为“最后一次的讲演”。
2、说学情八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视野有一定拓宽,思维活跃,但仅局限于课内,且不够全面深刻。
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影视资料,创设当时的情景;引入孟子名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再通过朗读,以读带教,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及这篇演讲词语言的特色。
3、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把握作者观点(知识与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学习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和为了真理勇于献身的大畏精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演讲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课文,体会闻先生面对威胁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必须服务于学,教师的要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气氛,并相机给予指导和启发。
为此,我将选择创设情境法,朗读法,来组织教学。
新课标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讨论法、展示交流、朗读品味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一)自主预学,感受新知。
1、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解决文中生字词。
2、作者及演讲背景介绍3、整体感知课文,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思考闻一多先生的讲演的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给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层次。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3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逝世前为学生所作的一篇演讲。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教育的深刻思考,也有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陶行知先生的人生观、教育观,以及他对学生的真挚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教师的尊敬。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深入到文章的内涵。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可能对陶行知先生的人生观和教育观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陶行知先生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教师的尊敬,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陶行知先生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2.原因:学生可能对陶行知先生的人生观和教育观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陶行知先生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陶行知先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3.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陶行知先生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陶行知先生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5.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关于教育感悟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演讲与辩论”,旨在培养学生对演讲稿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本文是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国民政府进行最后一次演讲的文章。
文章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但对于演讲稿的分析和创作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演讲稿的情感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闻一多先生的演讲思路和情感表达;能够模仿课文的演讲风格,创作一篇简单的演讲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演讲稿的情感表达;学会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理解闻一多先生的演讲思路和情感变化;能够创作一篇具有感染力的演讲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闻一多先生的演讲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闻一多先生的演讲思路和情感表达,教师进行点评。
4.写作练习:学生模仿课文的演讲风格,创作一篇简单的演讲稿,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5.课堂展示:学生进行演讲,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次讲演》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逝世前的一次演讲。
这篇课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的真谛,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积累。
教材通过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阅读理解深入到对教育内涵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对终身学习的追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激发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对终身学习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2.难点:深入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网络资源等,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教育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教育的意义。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教育的真正意义,分享自己的看法。
4.写作: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写一篇关于教育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5.分享与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6.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为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三课,名为《最后一次讲演》,该篇文章叙述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在生命面临极限时,人应当以积极坚定的心态面对命运,展现自己的人性光辉,表达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尊严和坚韧。
二、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原文背景和文本内涵,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2.学习掌握原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和品位;3.学会写读后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 阅读原文,理解其内涵,了解作者创作意图。
b. 学习阅读技巧,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和品位。
2.教学难点a. 学会运用阅读技能和分析技巧,准确理解原文;b. 学会提取文中信息,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四、说教学策略1. 教学方法a. 阅读课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情节、人物、思想等元素,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意义,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和主动思考。
b. 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阅读任务和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a.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突出本课的主题和阅读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b. 讲解和导读:讲解全文要点以及必要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c. 课外阅读推荐:为学生提供与原文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五、说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热身(5分钟)在这节课开始前,教师需通过热身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可采用下列两种方式:1. 播放视频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本课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视频中体验或者感悟到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或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演讲教师可以会场模拟一个演讲的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体验演讲的紧张氛围和场景气氛,引导学生了解演讲的重要性。
二、导入(10分钟)元素:文章背景方法:带领学生了解原文背景1、教师出示背景材料并讲解:George Dantzig,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数学家,是现代运筹学的创始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最后一次讲演》是初中语文八年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
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
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
事前他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演。
三个小时后,他被特务暗杀了。
课文就是根据这次讲演记录整理的。
(二)课型:听说能力训练课
(三)教学目标
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学习他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
2、理解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
3、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4、能运用口语,进行即兴简短讲演。
四、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1
五、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义初语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第三部分“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本文是闻一多先生面对敌人的手枪,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的绝唱,是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旗帜,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目标1。
大纲第二条第三款: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场合和对象。
这是初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三条三款、四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因此将此文教学定为听说能力训练课。
本文是初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八年级下册教学重点之一就是“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本册一至三单元分别安排了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训练。
本单元的语言实际运用要求得体即说话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单元训练目标为演讲与辩论。
本文为演讲的范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演讲,会演讲。
所以确定了目标2、3、4。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也决定了教学过程
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做法:(1)本文是一场讲演。
它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但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忽视,所以设置教学情景很重要。
课前学生致辞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
教师范读前学生看预习提示,了解背景,让学生明确当时的听众有哪些,在什么场合,揣摩闻一多先生讲演时的爱憎情感。
教师范读时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感染打动学生,让其身临其境。
(2)感叹句、反问句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品味,再找出自己感受深的,表达力强的句子,学生自己谈感受,朗读,变换句式,进行比较归纳,既是能力训练,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
三、学法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表现在运用了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和反义词等,这些句式,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句式变换,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自己动口动手,置身其境,在实践中理解提高。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发问,讨论,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3分钟)1、学生致欢迎辞导入
(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二、新课学习
1、这次讲演为什么是最后一次?请大家阅读预习提示,然后作简单回答。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简明、扼要介绍作者与背景,听说训练兼顾阅读能力培养)
2、谁能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讲演的场合对象?(板书场合与对象)明确本文讲演的特定场合与对象
3、教师范读,提出听的要求。
(1)闻一多讲了哪些内容?(2)表现了他什么精神?(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板书)(此问完成目标1)
4、学生揣摩闻一多爱憎之情,模仿讲演语气,每人朗读一段文章,然后谈感受:你认为哪句话最有力量?
让学生感知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在口语中的表达作用。
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学生思维与参与热情。
5、教师小结,明确哪些句子有力量,为什么有量。
(投影出示语言特点与表达上的作用)学生进行句式变换,比较。
先让学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由朗读到讨论,由比较到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完成目标2)6、教师小结过渡到口语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闻一多先生的这篇讲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吓得敌人胆战心惊,听得人民群众精神振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闻一多先生讲演时注意了场合与对象,根据场合与对象来确定讲演的内容,增强了讲演的战斗力。
(投影出示板书二)
三、分析语言实际运用中“得体”的要求
教师举语言运用不注意场合与对象的例子,学生分析不当的原因,再让学生补充例子。
这样设计是由现象到原因,再到现象,不是简单机械的循环,而是举一反三,是由理解到运用。
(完成目标3)四、实践与拓展
我们今天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以《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所想到的》为题准备讨论准备三分钟,作一次讲演。
此练习设计的目的,一是文道统一,二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师小结。
结束全课
讲演能力是日积月累练出来的,我们今天只是一个开头,大家要勤学苦练,十年后,希望你们当中能有演讲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