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师生关系看日本的教育

合集下载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比较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比较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较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较通过上述的⽐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着这样的⼀些共性:1.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个世界性的普遍做法,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等⼀些国际型的机构所制定的有关教师的规则都体现了这⼀精神。

发达国家,如美国、⽇本、德国等都极为重视编制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为的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要有现实性。

因⽽西⽅国家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

师德规范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是包括具体的⾏为规则,它可以直接制约教师个⼈的从教⾏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理想发挥激励作⽤,原则发挥指导作⽤,规则发挥约束作⽤。

3.将师⽣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内容师⽣关系是学校⼈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因学校教育⽽形成的独特的⼈际关系。

强调师⽣关系旨在尊重学⽣⾃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格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师⽣关系是⼀种⽆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甚⾄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西⽅国家虽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当在职前和职后的培训过程中,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置课程进⾏简单的灌输或空洞的说教,⽽是将其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常道德教育之中,注重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

西⽅国家的师德教育途径、⽅法多种多样,主要采取:(1)间接教育,全⽅位渗透。

(2)将教师道德与责任义务教育融⼊“公民教育”与“公民责任”教育之中,培养学⽣⾸先是具有爱国精神和尽责尽义务的“公民”。

(3)强调在道德实践中将师德规范内化为师德⾏为。

西⽅发达国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及师德教育的经验启⽰我们:1.应重新建构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师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性认识⽽作出的对教师的⼈格期待。

古今中外老师的无私付出与学生的成长

古今中外老师的无私付出与学生的成长

古今中外老师的无私付出与学生的成长老师是社会的灵魂工程师,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老师们都用他们的无私付出和辛勤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了宝贵的青春与心血。

本文将以古今中外的老师们的事例为例,探讨他们的无私付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学生的深厚情谊孔子,被尊为千古圣贤,是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老师之一。

孔子创办的私塾学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他用他的言传身教,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他教导学生谦虚谨慎、勤奋好学,以及忠诚孝敬的道德观念。

这些重要的品质和价值观至今仍然在中国教育中体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西方教育中的同理心与启发教育在西方教育中,老师们同样以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为学生的成长尽心尽力。

以海伦·凯勒为例,她是一位美国教育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盲、聋、哑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凯勒的成长和学习之路充满了困难与挑战。

然而,她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始终与她同在,用耐心和爱心引导她,帮助她克服障碍,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凯勒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老师如何通过启发教育和培养同理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进他们的成长。

三、日本教育中的师生情感与和谐发展在东方教育文化中,日本老师同样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和谐发展。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叫做“师生一体”的理念,强调师生关系的亲密与尊敬。

举个例子,山川秀树,是日本现代教育界的一位重要人物和教育改革者。

他在世界教育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

他提倡“爱的教育”,强调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心灵和品格。

他采取了开放包容、关心学生的方式,提倡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积极成长。

四、现代中国教育中的师生互动与成长在现代中国教育中,老师们的无私付出同样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的日本执教生活

我的日本执教生活

我的日本执教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在日本执教多年。

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收获,也深刻体会到了日本教育体系的独特魅力。

首先,日本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他们乐于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让我深受鼓舞。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日本的教育注重学生的自律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日本的学校里,学生们会被鼓励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也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

除此之外,日本的教育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学术成绩,学生们还需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让学生们在学业之余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这段执教生活中,我不仅深刻领略了日本教育的独特魅力,也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越来越美好!。

《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读后感

《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读后感

《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读后感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读后感1最近几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

细细品味时,感觉自己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育家在谈日本这个教育强国的教学特色——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

书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细腻描写每所学校改革和活动的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课堂实例,令我耳目一新。

书的作者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专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

认真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你的教育活动充满思考的习惯,充满灵动的气息,充满辩证的味道。

作者在书中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所谓的“优质学校”是怎样的学校?学校改革的目的何在?是否仅仅是比别的学校更能“上好课”而已?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最大限度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学生怕读书,不想读书,并不是因为教师不够努力,而是谁也没有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这种责任,为此,作者提出“合作”的概念,提倡年级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里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共同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

佐藤学认为课堂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典型的方式是小班额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式学习。

区别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佐藤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强调渗透人文精神。

从人性的高度看的合作学习,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建立在深入心灵的倾听与对话基础上的合作,是一种自然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交响乐式”的和谐关系。

教师不仅要对知识层面上的合作进行引导,还必须对如何开展顺畅的交流与沟通进行点拨。

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那样:“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教育管理学试题3

教育管理学试题3

《教育管理学》模拟试卷㈢一、单项选择(每空0.5分,共10分)1.()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唯贤是举,“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在()看来,人的发展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A.白板论B.外铄论C.内发论D.主体实践论3.下列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选项中,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教育对经济起决定作用,经济对教育起推动作用B.经济对教育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经济起推动作用C.教育对经济起决定作用,但经济不对教育起推动作用D.经济对教育起决定作用,但教育不对经济起推动作用4.1901年出版的《学校管理法》一书的作者是()A.久下荣志郎B.斯奈登C.田中敬一D.施泰因5.()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A.正规教育B.非正规教育C.非正式教育D.学校教育6.第一个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昆体良C.维多利诺D.夸美纽斯7.从教育政策对其实施对象产生的影响看,可将教育政策划分为()。

A.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B.总体政策和部门政策C.直接性政策和间接性政策D.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8.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倡导的自我实现轮主要就是讲这种潜能的自我实现。

P72A.泰勒B.法约尔C.韦伯D.马斯洛9.( )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A.课改制度的建立B.考试制度的建立C.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D.课程制度的建立10.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A.赞科夫B.巴班斯基C.凯洛夫D.维果茨基11.清水直义1903年出版了()一书。

A.《学校管理法》B.《简明国民教育法》C.《各国学校制度》D.《现代教育行政》12.终身教育是在20世纪()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

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13. 在以下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重难点串讲资料课程代码:00402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也是“老老”和“慈幼"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时期,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雇请乳媪鞠育。

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四、慈幼礼俗,俗称“抓周” 。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在小儿出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

仪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意为在众人的帮衬下多才多福。

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启示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的来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尽管现代西方国家在名义上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是作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手段,在西方国家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更加隐蔽.其中,有些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一)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培养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作为首要目标,强化公民的爱国主义为主要目标.因此,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把对“国家意识”的宣扬与灌输放在爱国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以此来指导处理爱国与民族、宗教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美国通过爱国教育形成了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新加坡则通过实施“社会认同工程",开展“共同价值观”大讨论。

显然,国家意识观念是核心。

在爱国义的教育中,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和宗教问题长期地存在着。

英国就是一个宗教影响深远的基督教国家.在英国,宗教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据英国资格与课程局公布的宗教课内容是:“积极地弘扬真理、公正、对所有人的尊重以及对环境的保护等价值观。

”因此,在宗教问题上进行的民族培育精神,西方国家的这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科化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和他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研究有关,他们教学方式内容丰富,在测量国民品格的指标数据而呈现负向变化趋势,引起美国社会的震惊。

于是,呼唤品格教育日益成为大众的要求。

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

有的国家还专门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的有关工作。

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

当代中日学前教育之比较

当代中日学前教育之比较

当代中日学前教育之比较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当代中日学前教育之比较【摘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一环,是人生教育的开始。

学前儿童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和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更是尤其的重视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学前教育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介绍了中日学前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比较了中日学前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师资力量以及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异同,并对产生中日学前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中吸取经验,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中国日本学前教育比较一、中日学前教育教育观念的比较近年来,我国虽重视了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确立了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原则,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提倡师生关系平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仍有教师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幼儿,了解幼儿,仍然坚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没有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而是将幼儿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

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教,幼儿学,教育内容“一刀切”、“齐步走”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而日本的学前教育从“全人教育”的角度出发,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将幼儿作为社会的一员,并重视他们的人格与尊严,提倡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和亲近,并将这一观念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伙伴、指导者和帮助者。

幼儿园无论开展什么活动,教师总是一切从幼儿出发,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

在家庭的学前教育中,日本亦是尤其的重视。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非常的重视幼儿教育,人们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教育”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座右铭,许多妇女一结婚就放弃工作,开始为将要出生的孩子作精心的准备。

研学之旅:我所了解的日本学校

研学之旅:我所了解的日本学校

研学之旅:我所了解的日本学校作者:陈艳婕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7年第11期去日本之前,笔者就在想:日本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日本的小学老师是如何教学的?日本的小学生平时在干些什么?他们是不是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上学时穿着精致可爱的校服,中午吃着美味可口的便当?带着好奇,笔者与同事在日本东京分别参观了一所私立小学(创价学园)和一所公立小学(立加住小学)。

日本私立小学常常给人一种“贵族式教育”印象,但通过走访学校笔者发现,带给我们更大的震撼是师生的真诚和质朴。

走进创价学园,笔者看到了成片的绿植、茂盛的小菜园、黄色的砂土操场。

操场上,成群结队的学生在阳光下肆意挥洒汗水,那一刻,我们被感动了。

亲近自然的校园生活位于日本东京八王子市的创价学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大部分人都被晒得黝黑黝黑,身上的衣服看起来“脏兮兮”的。

按照正常的审美标准,笔者更喜欢学生干净整洁的穿着,比如白色的日式小制服就让人觉得非常可爱。

而笔者看到的却是,在砂土操场上,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在玩耍,有的在操场上追逐嬉戏,有的在旧轮胎上跳来跳去,有的在体育器材上尽情攀爬,其中不乏臂力惊人的小女生。

随行的老师介绍,学生们十分喜欢户外活动,亲近自然。

为此,创价学园还开辟了一个菜园子,学生每天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到菜园种菜、收菜,这种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创价学园很多低年级学生喜欢饲养天牛,他们在饲养天牛的盒子里放些湿泥土、树枝和树叶,将饲养天牛的盒子放在教室后面的台子上,用心照料。

笔者发现,几乎每个饲养天牛的盒子旁边都放着一个类似果冻的东西。

为什么要将我们平时吃的零食放在饲养天牛的盒子旁边呢?发现笔者惊讶地看着这些“果冻”,站在一旁的学生解释说:“这些‘果冻’是天牛的食物,类似于‘天牛营养品’。

”说完还让笔者看看天牛如何吃“果冻”。

在这样一种能够“摸爬滚打”的校园里,尽管学生的衣服不是那么的干净,但学生们能够开怀大笑,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却是创价学园的老师们乐意看到的。

师生之间的关系概述

师生之间的关系概述

师生之间的关系概述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师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

有的教师虽然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但不善于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位教师的成见而不愿意学他所授的那门学科。

相反,有的教师不仅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善于同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位教师的喜欢而特别爱学他所教的学科。

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往往为博取教师的喜爱和好感,为获取与教师交往的满足而努力学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

教师也会因为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而更加致力于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和速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二、师生关系的社会学考察班级社会中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多因素和多维结构的关系体系。

就其指向的社会目标而言,有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就发生关系的社会形式而言,有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制度化关系,也有以认知和情感行业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按照在何种组织中发生的关系来看,又可分为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

师生关系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变量都可能引起师生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的性质首先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在班级体制中的地位、身份和角色行为模式。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正式委托,以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职责的人。

社会学家西尔伯曼扩大了教师范畴的外延,不仅仅指学校背景中直接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还包括国家教育目的、方针的制定者,教科书、教材的编定者,教育组织的管理者,以及家长、社区、校外教育机构、文化及新闻界工作者等等。

日本和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何不同?教育是两个国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属于亚洲国家,但是它们在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制度和模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的不同点。

一、入学体制1.日本日本的入学制度比较严格,需要考试。

通常日本教育阶段分为:小学、中学、高中、大学。

学生需要参加一系列考试才能顺利升学。

尤其是升入高中和大学时更为严格,需要进行入学考试,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

2.中国中国的入学体制相对较为灵活,普通小学和中学可以通过择校入学,或者会试等方式进入优质学校。

高中学制为3年,学生完成三年高中学习后,需要参加高考,根据成绩排名进行升学。

高考分数可以影响到进入优质大学和未来的人生道路。

二、课程设置1.日本日本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例如修学旅行、文化体验等比较少见的学科。

日本的教育也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课程设置更多元。

不过,日本的教育难度大,学生需要学习大量内容才能拿到高分。

2.中国中国的课程注重的是纪律、礼貌、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等学科。

中国的教育注重重视应试和考试成绩,时常会举行各种会考、校考、区考和市考。

除了教育内容较硬之外,课程设置较死板,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三、升学率1.日本日本的升学率非常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顺利升入大学或职业学校。

虽然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分数线不同,但是落榜的可能性却相对较少。

但是,日本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严重。

2.中国中国的升学率相对较低,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机会参加高中和大学。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全面,学生成绩较差,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但是,中国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日本好。

四、师资力量1.日本日本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师生关系比较和谐。

学生成绩优秀的老师更加善于引导和培养,针对学生的问题制定相应方案。

耐心点说,老师注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苛刻点说,老师对孩子要求较高,往往对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学困难。

日本学校德育的途径及其评价

日本学校德育的途径及其评价
主 任 负 责 教 学 而不 是 由专 门 的科 J 采用 发 展 性 眼光 看待 学 生 , 不唯 一 I 、 度 等 。此外 还 有 在社 会 生 活 惯 态
任老师教学 , 班主任往往 由懂德育 } 时分数界定学生的品德 , 而是注重 I 中对于各人所拥有 的权利 , 能够努
理论 、 责任心强 的教师担任。课本 l 践行效果的实际评价。 I 地行使且能相互尊重 ;作 为地 力
与当地 、本校 和学生的实际相结 l 美术 、 体育乃至数理生化 、 科学史 ,I 有制 、 日本 的政治制度 、 日本的各 合 。这样要求 每个教师编写 的教 l 无一例外都必须 结合德育进行教 1 种社会问题 。这 门课分 为三个单
材 ,既能体现学 校的德育实际需 I 学。由于上级教育部门发布的各科 I : 元 第一 , 问与社会 , 人 讲解 家庭 、
济。 现代 社会课 是针 对学生 忽视本 I 学生 自我 教育 能 力 的基础 上 , 进 l 移默 化 影 响 ,重 视养 成 教育 , 促 潜 并
国传统文化 、 风俗习惯 、 宗教 , 不了 l 教育工作 的改善 , , 如 发扬 良好校 l 此看 作 是德 育教 育 的重 要一 环 。 把
际上 的地位 , 力 宣传 日本 式 资本 l 努
手。 段
在 I突出 的地 位并 加 以重视 。

日本 学 校 还 加 强 与社 会 的 沟 1
总之 , 日本 学校 德 育 的途 径对
主义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 激发学生 l 通联系 , 使学生见世面 , 察民情。 l 培养 学生 良好 的道德 品质 , 高 寓 于 提 教于活动 , 寓教于乐 已成为 日本 中 l 个 民族 的 道 德水 平 起 到 了 十分 整 的责任感。 在这方面 日本教科书有 l

基督教教育与日本明治初期的武士阶层

基督教教育与日本明治初期的武士阶层

第38卷第2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月V01.38No.2 Jo UR N AL O F HENAN NORMAL UN I VE R S I TY Mat.2011基督教教育与日本明治初期的武士阶层张永广(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上海200020)摘要:明治初期日本基督教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处于衰落期的中下层武士提供了重掌对社会控制与领导的机会。

武士阶层之所以接受基督教教育,一方面在于传教士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在于基督教所承载的西方文明同明治日本所追求的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

大量武士皈依基督加快了近代日本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而这也与同期的中国形成了强烈反差。

关键词:基督教教育;武士阶层;日本中图分类号:K31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1)02—0226—04作者简介:张永广(1980一),男,山东济宁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基督教史研究。

日本自19世纪中叶以来逐渐打开国门,各基督了“武家政治”时代。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军事力量教差会传教士也开始陆续进入,并继之建立了一批始终是拥有政治地位的筹码,武士也就成为社会的教会学校。

明治初期,日本基督教教育的兴起与发高等阶层,居于“四民之首”。

随后,丰臣秀吉实行兵展为处于衰落期的中下层武士提供了重掌对社会控农分离,到德川时代确立了四民制度。

武士作为统制与领导的机会。

本文拟首先概述日本幕末时期武治阶级的成员,地位在其他阶层之上,他们可以任意士阶层的衰落情况,然后分析武士阶层接受基督教杀戮平民而不负责任,可以起苗字、佩双刀,平民不教育、受洗入教的原因,最后讨论这一现象对日本近得与武士同席。

至此,武士作为一个特权阶层开始代基督教运动发展的影响,并尝试与同期的中国作在El本形成。

一比较。

但至江户中后期,武士阶层特别是中下级武士一、日本幕末时期武士阶层的衰落的地位开始动摇。

高等教育学题库1022

高等教育学题库1022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1一、单选题1、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直接源头是(C)。

A 雅典大学B 古巴比伦“寺庙学校C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国“太学”2、(D)是中国自唐、宋以来最主要的私学高等教育形式。

A 右学B 国子监C 辟雍D 书院3、(A)率先领导了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A 德国B 法国C 美国D 英国4、晚清设立的(D)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A 天津西学学堂B 南洋公学C 山西大学堂D 京师大学堂5、(A)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A 柏林大学B 剑桥大学C 牛津大学D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6、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的当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是(B)A 布鲁贝克B 科尔C 郝钦斯D 弗莱克斯纳7、(A)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引导了美国大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向。

A 莫里尔法案B 退伍军人法案C国防教育法案D高等教育方向法8、(B)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A 培养方案B 课程体系C 专业设臵D 学制设臵9、(A)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A 教学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文化传承10、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B)而展开。

A 学科 B 专业 C 课程 D 培养计划11、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属于私立主导型的是(D)。

A 美国B 德国 C 荷兰 D 日本12、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型的是(A)。

A 美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罗斯1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A)为精英教育阶段。

A 15%以下B 20%以下C 25%以下D 10%以下14、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受到空前重视,导致了哲学博士学位在(A)新型大学中应运而生。

A 德国 B 美国 C 法国 D 英国15、美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中,一般是在(B)阶段进入“终身制轨道(Tenure)”。

A 教授 B 副教授 C 助理教授 D 博士后16、最早系统阐述高等教育理念为“自由教育”的学者是(A)。

论素质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论素质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 思想建 设
Cn Eu tnn v: : 矗: ha d ao Io :::a ● i c i n ao HPd U tn e l i : : :
论素质教 育 中的师生 关系
罗春 梅 ( 天津 商业 大学宝德学 院 3 0 8 ) 0 3 4
摘 要 : 国的高等教 育 已经进入 了普及 化的阶段 , 中 伴随 它的不 断发展 , 如何进 一 步提 高 当代大 学生的 整体 素质 , 如何 通过处理 好 师生 之 间的关 系来调 动学生 学- 3的积极性 , ' 并以身作则起 到言 传身教 之效 , 是本 文主要思考 的问题 。 本文从大环境入 手 , 对学校的教 育, 学情 教 况进行 了具体 分析 , 剖析学生在 日益 变迁 的社会 意识 影响下 , 学习 在 生活 中表现 出的各 种行 为, 而教师作 为教 育、 学工作 的核 心基 础 , 教 通


的距 离 , 从而 确 立 教 师 与学 生 的榜 样 关 系 。 对 于 学 生 身边 遇 到 的各 种具 体 问题 , 教 师有时应该也要进行更为直接的指导 。 虽说“ 0 8 后 、0 的学生都是在爷爷奶奶爸 爸妈妈等众 9 后” 人呵护下成 长起来 的“ 小皇帝 ”但 是当学生 的 , 自立意识在逐 渐地下 降 , 有时连 常识性问题 的 思考都 缺乏 时就 应该而 且 必须要 用更 为直接 的指导 方式去培 养孩子 的思 考能力 , 析 能力, 分 以及做事 的能 力。 教师们应当克服“0 9后 ” 8 后、O 的 自立意识不 足的现象 , 从对学生 身边的各种 琐碎的小事 的直接指导 到对人 、 对事 的处理方 法、 处理态度等都需要教 师通过各 种方式 、 各种 方 法进 行 不 断灌 输和 培 养 的 , 这就 需 要教 师 通 过 对 于 学 生 付 出耐 心 、 心 和 真心 , 立 细 建 起 对于 学 生 的直 接指 导 关 系。

1高等教育学简答题答案

1高等教育学简答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高等教育学》试题一、一、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 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材的教育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材的教育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材的教育2、学分制 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

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

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

3、教育目的 即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即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即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指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是指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是指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4、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即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合理化,即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合理化,取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

5、师生关系 指老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产生的关系。

指老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产生的关系。

指老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产生的关系。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精神活动,一种精神活动,一种精神活动,又具有自身运动和发展的又具有自身运动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独特轨迹,具有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内在逻辑和独特轨迹,具有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7、课程 是学校为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就而采取的一切有程度的学习活动和经验。

是学校为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就而采取的一切有程度的学习活动和经验。

是学校为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就而采取的一切有程度的学习活动和经验。

8、课堂教学 指教师通过解释文本帮助学生生成文本意义的解释活动指教师通过解释文本帮助学生生成文本意义的解释活动指教师通过解释文本帮助学生生成文本意义的解释活动9、类型结构 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的构成状态,它是一种横向结构。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1、教育终身化。

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

”日本面向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

1991 年 4 月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

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

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

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

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

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

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

据美国教育部2000 年2 月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

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

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论师生关系的教育教学功能

论师生关系的教育教学功能

论师生关系的教育教学功能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的关系。

前者表现为师生的伦理关系,是靠社会观念与道德规范来维持的;后者表现为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中,师生间相互的认知、感情、依赖状态等,这是对教育效果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在师生间情感交融,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时,情感将会滋润认识活动。

所以,师生间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教学功能。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而其主导方面是爱生。

教师对学生无私的深挚的爱,不仅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更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1、师生关系的教育教学功能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如下功能:(1)唤醒激发的动力功能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

和植物生长依靠雨露阳光一样,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的爱,毫不夸张地说,师爱是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雨露阳光”。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父母的爱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必要条件;入学后,教师的爱则是他们成长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有人考查证明,出生后离开母亲的关怀照顾,被送到孤儿院的儿童,尽管物质生活有保障,但其心理与正常儿童不同,有恶化迹象,智力水平下降。

日本心理学家葛森指出,青少年有五种最关心的事情,其中居第一位的是“关心教师和自己的关系”。

我们从日常的观察中,也都看得到,学生普遍希望和渴求得到教师的喜爱与器重,也十分珍惜老师的爱,他们很小心接近老师,注意观察老师对自己的态度。

而年龄越低,对这方面的反应越强烈。

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在他们心灵的池水中击起层层涟漪。

师爱是最能使学生心灵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从心理效应看,教师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信任,生活上的关心体贴,思想上的耐心教育,会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在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有利于发展自我价值感、成就感。

日本师生关系

日本师生关系

由师生关系看日本的教育作为中国人谈日本的教育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毕竟是圈外人,更何况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不是单从教育上的一两种现象或者是一两个问题便可以讲清楚的。

在国际交流频繁的现代社会里,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和国际环境有关,和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在日中国人作为旁观者谈日本的教育自然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里我只想谈谈日本战后渐渐形成的那种教师和学生的“朋友式的关系”。

谈日本的教师和学生“朋友式关系”形成的原由,要先从日本近代社会以前的师生关系谈起。

在日本江户时代普及起来的就像中国古代私塾那样的初等教育设施“寺子屋”是和尚、武士、神主这些在日本社会上被认为有见识的人开设的。

“寺子屋”的教师便是“寺子屋”的开设者本人。

教师们按照中国儒教伦理来教育学生,师生关系很严格,教师也不在乎钱财。

教师被看成圣人,不仅教孩子们知识还教孩子们如何做人,因而赢得社会上人们广泛尊敬。

在对孩子人格的教育上,江户时代的教师观既和中国古代的“师者,人之模范”的教师观相似,又和欧洲古代以神父为师的教师观相似。

但是,到了近代社会,日本和欧洲的教师观发生了变化。

欧洲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实现了市民国家,建立了近代市民教育制度。

这种教育脱离了宗教的学校教育,教师不再是神父,而由普通劳动者担任。

教师和孩子的关系,在知识上是传授和被传授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都是神的孩子。

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则通过教会进行。

1872年8月,日本在形式上主要参考了法国的教育制度颁布了“学制”,建立了日本近代的教育制度。

日本新教育制度下的教师虽然也同欧洲一样由和尚之类的人转变成普通的劳动者,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仍保持了那种严格的以中国的儒教伦理思想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孩子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教育者。

因此,日本近代教育制度下的教师观和欧洲的教师观有着显然的不同。

即在对孩子人格方面的教育上,日本和欧洲的教师处在不同的位置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师生关系看日本的教育
看到贵报4月12日转载的《日本讲究尊重学生》一文后,感到我有责任把自己的文章《由师生关系看日本的教育》一文寄给你们作为参考。

我在日本正准备读博士,我的研究课题是关于教师的问题。

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引进”的同时,更加慎重地对待教育的改革。

日本福冈姚晓珊
作为中国人谈日本的教育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毕竟是圈外人,更何况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不是单从教育上的一两种现象或者是一两个问题便可以讲清楚的。

在国际交流频繁的现代社会里,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和国际环境有关,和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在日中国人作为旁观者谈日本的教育自然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日本战后渐渐形成的那种教师和学生的“朋友式的关系”。

谈日本的教师和学生“朋友式关系”形成的原由,要先从日本近代社会以前的师生关系谈起。

在日本江户时代普及起来的就像中国古代私塾那样的初等教育设施“寺子屋”是和尚、武士、神主这些在日本社会上被认为有见识的人开设的。

“寺子屋”的教师便是“寺子屋”的开设者本人。

教师们按照中国儒教伦理来教育学生,师生关系很严格,教师也不在乎钱财。

教师被看成圣人,不仅教孩子们知识还教孩子们如何做人,因而赢得社会上人们广泛尊敬。

在对孩子人格的教育上,江户时代的教师观既和中国古代的“师者,人之模范”的教师观相似,又和欧洲古代以神父为师的教师观相似。

但是,到了近代社会,日本和欧洲的教师观发生了变化。

欧洲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实现了市民国家的成立,建立了近代市民教育制度。

这种教育脱离了宗教的学校教育,教师不再是神父,而由普通劳动者担任。

教师和孩子的关系,在知识上是传授和被传授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都是神的孩子。

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则通过教会进行。

1872年8月,日本在形式上主要参考了法国的教育制度颁布了“学制”,建立了日本近代的教育制度。

日本新教育制度下的教师淙灰餐 分抟谎 珊蜕兄 嗟娜俗 涑善胀ǖ睦?BR>动者,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仍保持了那种严格的以中国的儒教伦理思想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孩子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教育者。

因此,日本近代教育制度下的教师观和欧洲的教师观有着显然的不同。

即在对孩子人格方面的教育上,日本和欧洲的教师处在不同的位置上。

日本近代教育制度下的教师观更加接近中国的教师观,教师是“圣职业”。

按中国的说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而这种教师观无法使教师和学生建立欧洲那种“朋友式的关系”。

事实上,在明治以后到战前的日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当森严。

教师的话学生是绝对服从的。

日本“天皇”正是利用了这种教育观,推行了军国主义的政策,发动了对亚洲人民的侵略战争。

说教日本人民上战场,这不仅给亚洲人带来了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永难磨灭的精神痛苦。

正因如此,战后的日本人民痛感战争的罪恶,并在某种程度上把这场战争归属于以儒教伦理思想为基础的传统的教育观。

于是,日本的教师们开始追求民主,以自己为普通劳动者,不愿再做圣人的传言者。

日本教育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开始形成新的教育观,即教师和学生形成“朋友式关系”。

美国的原子弹不仅使日本人投降,也使日本在形成新的教育观的过程中,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而对美国产生了极端的崇拜。

美国的教师观和欧洲的教师观极为相似。

98%的美国人相信神的存在,在美国的公立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孩子人格形成的教育主要靠教会和家庭。

父母带着孩子去教会得到神的教诲,神在精神上给孩子以约束,使孩子在一种无形的框架之下自由地学习。

教师和学生都是神的孩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像朋友。

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是按照神的意愿制定的。

传统日本教师,不仅传授孩子知识还肩负着教孩子做人的重任,教师是孩子精神上的约束者。

在日本形成了美国式的师生关系,但是难以在日本形成那种美国传统式的神的约束。

因此,日本孩子的自由成了毫无约束的自由,这便是日本最近蔓延的比较严重的教育问题“学级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的确,美国的那种教师和学生的朋友关系有助于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对习惯于古板而教条的灌输式教育的日本人来说确实是值得学习的,但在学习和引进的同时不要忘记本民族的传统思想,放弃本民族传统的引进将会是失败的引进,我们中国也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