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体质的中医判定标准

合集下载

中医体质调理法——痰湿体质

中医体质调理法——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中医调理方法
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

一共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

痰湿体质的特征
1、特征: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
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

此种体质类型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倾向。

2、形体特征:常表现有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
3、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调理配方:茯苓陈皮薏米仁粉
中医体质调理粉,由沈中仁教授根据九种体质的各项特性,借鉴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制定出的9套个性化体质调理方案,该套产品还解决了药食同源中药材口味不佳的难题,是目前最权威的中医体质调理产品。

1、主要成分及功效
陈皮功效: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

花椒功效: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

薏米仁功效: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

茯苓功效:利水药,渗湿,利尿。

2、功效原理
痰湿体质调整冲饮主要针对痰湿凝聚,体型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的这一部分人群。

通过药食同源食材合理搭配,利用中医体质平衡原理,通过饮食调节恢复人体平衡,达到稳定健康状态,减小痰湿体质相关病症的发生率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质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去/Test.htm做一下免费的中医体质测试,这样你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调理需求啦!。

中医体质里的“痰湿”怎么理解?

中医体质里的“痰湿”怎么理解?

中医体质里的“痰湿”怎么理解?展开全文冬天的雾霾,春天的沙尘暴……太多环境因素对肺构成伤害,而去医院一看,往往能看到病历上写着“痰湿阻肺”“痰湿困脾”这样的证型,今而对于“痰湿”一词,相信很多朋友也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但是你的理解与中医理论相符吗?中医又是如何认识痰湿?如何应对痰湿的呢?金华佗中医为大家揭开这些疑惑。

一个“痰湿”,两种概念中医理论中,痰湿包括两个方面的概念——即痰湿体质和痰湿证,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痰湿指的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

中医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均相关。

痰湿体质的先天因素是痰湿的病理因素积累——这与遗传、地域、性别等有关,例如少数民族出现痰湿体质比汉族多(我国西部、华北和中部人群痰湿体质所占比例较其他地区高)。

后天因素主要包括不控制饮食和生活作息不规律,如喜欢吃油腻食物,平时运动量少,熬夜或嗜睡等。

痰湿也可指种病理证型,主体是“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痰湿体质因为体内潜在有“痰湿”的病理基础,对痰湿证具有易感性或者有患上某些痰湿证相关疾病(如肥胖、高脂血症等)的倾向性,主体是“人”。

“痰湿”从何而来?而痰湿体质和痰湿证的共同病理因素都是痰湿,那痰湿是怎么产生的呢?1. 感受外邪:若受风寒,肺则不能通调水道,水液停聚而成痰湿;若受湿邪,伤及脾,脾不能运化水湿,或热邪使津液凝结,都能导致痰湿内生。

2. 饮食不节:吃东西不控制或喜欢吃油腻、甜食或嗜酒,都可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水湿不化,变生痰湿。

3. 情志内伤:爱生气、性情急躁的人肝气旺盛,身体气机紊乱,或肝气过盛伤及脾,都能化生痰湿。

4. 劳逸过度: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损伤脾肾阳气,脾阳虚则不能运化输送水液;过度安逸,如久坐、久卧等,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也呆滞,都能导致痰湿。

痰湿的产生,不外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因素,导致脾、肺、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致。

“痰湿”有何表现?《丹溪治法心要》记载“肥白人多痰湿”,即肥胖的人体内痰湿较多。

《黄帝内经》——痰湿体质

《黄帝内经》——痰湿体质

《黄帝内经》——痰湿体质
体质特征:痰湿体质者最典型的特征是形体肥胖、嗜睡不醒、皮肤油腻。

嗜食肥甘,慵懒体怠,身重如裹,反应迟钝,胸闷咳喘,出汗多或者无汗,小便混浊气泡沫,便溏,不喜喝水,喝水容易腹胀,女子月经量少或迟,甚至闭经。

四肢浮肿,按之凹陷。

关节疼痛重、肌肤麻木、妇女白带过多等症状也是痰湿体质者的特征。

引发原因:脾、肺、肾三脏对人体的水液有很多的调节作用,如果缺少运动,并且生活习惯又不良,极易使水液无法排出,形成痰湿体质。

久坐,且坐姿不良,再加上空气污染会伤肺。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爱吃寒凉甜腻食品,发怒、熬夜、饮酒会伤脾。

口味偏重,食盐过多会伤肾、伤脾。

引发的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痤疮、胃病、月经不调、哮喘、气管炎、都有可能是痰湿体质引起的。

养生原则:痰湿是由气虚引起的,单纯的食疗,疗效不好。

治疗
痰湿,需从健脾胃入手,用中药治理,配以药膳。

痰湿者的养生方法:
痰湿者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因体型多肥胖,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球类运动、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

饮食上,宜清淡,少饮酒,食勿饱。

多吃些蔬菜、水果、可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比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大蒜、枇杷果、桔子、白果、雪梨、扁豆、薏仁、红小豆、蚕豆、陈皮、杏仁、无花果等。

夏天到了,切勿贪凉。

我是闫医生,祝大家身体健康。

九种中医体质辨识

九种中医体质辨识

九种中医体质辨识九种中医体质辨识⒈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特征:皮肤干燥,容易出汗。

口干咽燥,舌红少津。

眩晕耳鸣,头晕目眩。

大便干燥,尿黄短少。

焦躁易怒,失眠多梦。

性欲减退,阴部干燥。

⒉阳虚体质阳虚体质特征:手脚发凉,畏寒怕冷。

面色苍白,气短乏力。

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腹泻、尿频尿急。

夜尿多,夜间盗汗。

⒊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大。

肌肤发黄,肢体浮肿。

口中黏腻,尝辛香口味重。

痰多咳嗽,呼吸困难。

大便黏稠,小便黄浑。

⒋湿热体质湿热体质特征:面色发黄,口苦口干。

怕热怕冷,尿黄便秘。

心烦易怒,舌红苔黄。

多梦易醒,睡眠不安。

尿道炎、痔疮、湿疹等。

⒌血瘀体质血瘀体质特征:面色晦暗,皮肤干燥。

经期不调,经量痛经。

瘀斑瘀点,舌质紫暗。

乳房胀痛,乳腺增生。

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

⒍气郁体质气郁体质特征:情绪低落,易悲伤愤怒。

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口苦口干,唇舌发紫。

失眠多梦,食欲减退。

乳房胀痛,乳腺增生。

⒎寒湿体质寒湿体质特征:四肢发冷,畏寒怕冷。

面色苍白,舌苔白腻。

关节酸痛,腰膝酸软。

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食欲不振,尿频尿急。

⒏平和体质平和体质特征:精力充沛,容易疲劳。

胃口好,消化正常。

睡眠良好,梦境平和。

大便通畅,小便正常。

稳定情绪,心态乐观。

⒐特禀体质特禀体质特征:过敏性疾病多见。

易出现过敏症状。

免疫力相对低下。

经常感冒咳嗽。

体质较为敏感。

本文档涉及附件:⒈中医体质辨识问卷⒉中医体质调理食谱⒊根据体质选用的中药和中成药列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隐私权:个人对自身个人信息的控制权。

⒉特殊敏感信息:包括个人联系件号码、、疾病情况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

⒊数据保护:保护个人信息免遭非法收集、利用、处理、传输等各种风险的行为。

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

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

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
九种体质是中医上的概念,包括平和体质、气滞体质、血瘀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痰湿体质、特禀体质。

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如下:
1、平和体质:是正常体质,这类人面色红润,身形匀称,精力充沛,性情较温和,做事不急躁。

2、气滞体质:体形偏瘦,多愁善感,常有叹气的习惯,情绪经常低落。

3、血瘀体质:面色、唇色晦暗,皮肤容易出现淤青,女性月经可见血块。

4、阳虚体质:身材多不健壮,肌肉松弛,面色偏白,怕冷。

5、阴虚体质:体型瘦弱,面色偏红,皮肤干燥,爱喝冷饮。

6、气虚体质:说话声音低落,轻微运动后可能就出现气喘,容易患病。

7、血虚体质: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倦怠。

8、痰湿体质:体型肥胖,腹部肥满,脸上有层油,口中黏腻。

9、特禀体质:可能对多种物质过敏,比如药物、食物、动植物、气味、花粉等,容易患哮喘。

中医痰证诊断标准

中医痰证诊断标准

中医痰证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理化指标。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医痰证诊断标准》中,主症包括苔腻、头身困重、BMI(身体质量指数)>28,次症包括脉滑、咯痰、鼻鼾、胸腹满闷、头昏、总胆固醇>5.72mmol/L或甘油三酯>1.70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3.64mmol/L 等。

诊断条件为只要出现1个主症+1个次症或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诊断为痰证。

广东省中医院的研究也提出了类似的痰证诊断标准,包括苔腻、脉滑、咳痰等主症和胸闷、神疲、乏力、纳呆、喉中痰鸣、脉弦等次症,以及血脂指标和BMI 等。

这些标准都是基于中医证候具有复杂性、非线性、非定量等特征,因此需要从整体把握,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在中医理论中,痰不仅仅是局限于肉眼可见的有形之物或某种理化指标,而是多种临床表征及理化指标的综合体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并广泛分布于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

因此,对于痰证的诊断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保健指导痰湿质

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保健指导痰湿质

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保健指导痰湿质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保健指导痰湿质1·痰湿质的定义和特征1·1 定义:痰湿质是中医体质辨识中的一种体质,主要特征是体内湿气积滞,容易出现痰涎、体胖、肢体困重、思维迟缓等症状。

1·2 特征:湿气重、易胖、舌苔厚腻、口腔湿滑等。

2·痰湿质的中医保健原则2·1 祛湿化痰:通过中药、食疗等方式,促进湿气排泄,减少痰涎的。

2·2 健脾化湿:重点调理脾胃,增强脾胃功能,加速湿气的新陈代谢。

2·3 运动增氧:适量运动可以增加氧气摄入,促进氧气和水分代谢,减少湿气的滞留。

2·4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油腻、寒凉、甜腻等食物,增加纤维素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和湿气排泄。

3·痰湿质的食疗方案3·1 薏米薏苡仁粥:材料:薏米、薏苡仁各50克,粳米100克。

方法:将薏米、薏苡仁、粳米混合煮粥,加适量水煮熟,可加入适量红糖调味。

功效:薏米薏苡仁有健脾利湿的作用,适合痰湿质人群食用。

3·2 红豆薏米粥:材料:红豆、薏米各50克,粳米100克。

方法:将红豆、薏米、粳米混合煮粥,加适量水煮熟,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

功效:红豆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薏米有健脾利湿的作用,适合痰湿质人群食用。

4·痰湿质的中药调理方案4·1 陈皮茯苓丸:组成:陈皮、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砂仁等。

功效:健脾化湿,理气散痰。

适用于痰湿质引起的消化不良、肢体困重等症状。

4·2 二陈汤:组成:陈皮、干姜、黄芩、半夏、制半夏、干姜等。

功效:祛湿化痰,行气和胃,适用于痰湿质引起的咳嗽、腹胀等症状。

附件:1·陈皮茯苓丸的使用说明书2·二陈汤的使用说明书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医学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问诊、体检等手段,判断一个人的体质类型和特征。

2·中药:中医中使用的药物,多由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制成。

中医家族解读痰湿体质[体质养生

中医家族解读痰湿体质[体质养生

『体质养生』第九篇痰湿体质的基本表现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细致解读了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的基本特征、易患疾病以及防治方法。

新朋友可以加我们的微信查看。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要为你解读中医体质分类里面的痰湿体质。

中医认为,“痰湿”的本质是指人体生理过程或病理变化过程中,应当排出体外,而未排出,从而在身体内堆积起来的代谢产物或病理产物;以及虽属正常范畴,但过量蓄积的物质。

简单讲,就是本来应该排泄掉的物质,在身体内堆积;本来无害的物质,在身体内过量蓄积。

所以,中医把“痰湿”叫作“无形之痰”,是一种泛指,不能单纯理解为平常呼吸道里的痰液。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无形之痰对应的是糖、脂、血压等多项指标的异常,比如,作为生理物质的胰岛素和血清瘦素一旦过量蓄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会表现为典型的痰湿内蕴体质。

那么,除了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之外,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判断一个人是否痰湿体质呢?首先,痰湿体质的典型特征是中心性肥胖,中国人的必要指标是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也叫腹型肥胖,俗称“大肚皮”。

为什么会这样?按照中医理论,痰湿多因脾胃功能失调。

脾和胃同受水谷,脾升胃降,也就是脾负责把营养物质分布到人体各个部位,而胃负责把代谢产物往下传,直到排出体外。

脾胃失调意味着营养无法有效分布出去,代谢产物也无法有效排出——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刚才说的,什么是痰湿?就是本来应该排泄的物质在身体内堆积,本来无害的物质过量蓄积——它们都堆积在胃脘部、腹部,久而久之,则形成中心性肥胖。

再来看痰湿体质的第二个典型特征:倦怠乏力,容易犯困。

痰湿体质的胖,是虚胖,不仅肚子松软,浑身的肌肉都比较松弛。

原因很好理解,上面我们讲了,脾胃失调,营养无法有效分布出去,人体的五脏、六腑、肢体、经脉都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所以会觉得浑身乏力,精神疲倦,稍微干点体力活就会累,还容易犯困。

这里插句题外话,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它跟现代医学的“脾脏”概念有本质的不同。

中医中的痰湿体质辨识

中医中的痰湿体质辨识

中医中的痰湿体质辨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配,而体质的辨识则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一环。

在中医中,痰湿体质是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本文将着重讨论痰湿体质的辨识,并探讨其特点、病因以及对策。

一、痰湿体质的特点痰湿体质是中医体质分类中的一类,它与“湿邪”有关。

痰湿体质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体形较胖:痰湿体质的人往往容易胖,并且脸部容易水肿,皮肤也较黯淡无光。

2. 气色暗淡:痰湿体质的人的面色通常较暗淡,容易出现脸部黄褐斑。

3. 精神不振:痰湿体质的人常感到乏力,精神不振,容易产生困倦的感觉。

4. 易感风寒湿邪:由于体内湿气较重,痰湿体质的人容易受凉感冒,且很难完全康复。

5. 大便不畅:痰湿体质的人常有大便稀软的情况,甚至会出现腹泻。

6. 口苦口干:痰湿体质的人常感到口苦口干,且口腔中有粘腻感。

7. 尿频尿黄:痰湿体质的人经常会尿频尿黄,且尿液浑浊。

二、痰湿体质的病因中医认为,痰湿体质的形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与饮食、情绪和环境等有直接联系。

1. 饮食因素: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偏食油腻食物、过量食用寒凉性食物都可以诱发痰湿体质。

2. 情绪因素:悲伤忧郁、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都会导致痰湿体质的发生。

3. 环境因素: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或者工作环境潮湿,都容易导致痰湿体质。

三、痰湿体质的对策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调理体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调节: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正常饮食节制,忌食寒凉湿性食物,多食用燥湿食物如山楂、薏米等。

2. 情绪调控: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忧郁和压力过大,可以通过运动、放松等方式调节情绪。

3. 环境改善:保持通风干燥的环境,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4. 季节养生: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

5.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中药来调理痰湿体质,如半夏、陈皮、白术等。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始于《内经》,其中的一些相关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提出和分类的基础。

《内经》将体形肥胖的人称为“肥人、脂人、膏人、肉人”,或称为肥贵人、肥美之人以及太阴人、土形人等,并对形体肥胖、丰满这一痰湿体质表现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行了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后世“肥人多痰湿”理论正源于此,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表述。

痰湿体质的基本概念是指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脾不散精,精微物质运行输布障碍与转化失调,痰湿凝聚、互蕴,迁延日久而逐渐形成的以黏滞重浊为主的偏颇体质状态[’}。

痰湿泛于肌肤,则见其形体特征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有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多汗且黏。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肺失宣降,则胸闷、痰多。

“‘脾为生痰之源’.,故痰湿者多喜食肥甘痰湿困脾,阻滞气机,困遏清阳,则容易困倦、身重不爽。

痰浊上泛于口,则口黏腻或甜;脾湿内阻,运化失健则大便不实,小便微混;水湿不运,则小便不多。

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阻之象痰湿内盛,阳气内困,不易升发,故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大时,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但它却是众多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提高警惕。

食物中的成分对血液组分的影响很大,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会导致血脂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相关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会随着动物性脂肪的摄入而升高;而摄入植物性脂肪,伴随了膳t纤维、植物蛋白等物质,则可使血脂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植物性食物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相对高一些,适当的食用会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认为植物性脂肪就会好于动物性脂肪;营养学专家比较一致的认为,两种脂肪混合食用,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时会更好。

因此合理控制脂肪的摄入比例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对人体最健康的。

高血脂症患者调整饮食非常重要,特别要控制高脂肋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内脏等。

痰湿体质都有哪些症状?

痰湿体质都有哪些症状?

什么是痰湿?中医讲的痰湿,是体内代谢产物堆积。

常吃辣的甜的,“肥甘厚腻”,会困住脾胃,湿排不出去。

《丹溪心法》说得很清楚: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

身重像没拧干的湿衣服,没精神。

再做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体内的湿气,就像自然界的水汽,太阳一出来,水汽就蒸发了,但如果我们体内的小太阳——阳气不足,体内的湿气就排不出去。

负责运化体内水湿的是脾,所以湿气重的人,一般都是脾阳虚。

脾阳虚后,不能正常地运化水湿,这些水湿就会停聚在体内,慢慢形成痰状的黏浊物质,反过来损伤脏腑。

痰湿体质都有哪些症状?1、身材臃肿。

痰湿的人,一般都会形体臃肿,看起来哪儿都很“圆润”,尤其是小肚子上都是松软的肉肉,下肢也容易水肿。

2、长痘出油。

痰湿的人,总是长那种能挤出脓包的痘痘。

脸上,背上,痘痘时不时就冒出来,这其实是体内痰浊找不到出口,只能从皮肤上拱出来。

而且这类人皮肤还很油,尤其到了夏天,脸上抹一把,感觉都能用来炒菜了。

3、浑身不爽,乏力疲倦。

体内湿气重的人,浑身都不清爽,总感觉沉重,而且精力差,乏力,随便干点啥就疲倦不堪。

4、便溏,湿腻粘马桶。

大家都知道,正常的便便是不干不稀,成香蕉状的。

但很多人长期大便不成形,也就是我们说的便溏,总是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

这也是典型的湿气症状。

痰湿体质怎么调理呢?说白了湿气为何而来,就是长期的饮食不规律造成的脾胃虚寒,或者脾胃虚热,很多人也懂,弄一杯薏米茶,确实可以缓解一部分湿气,但是脾胃虚寒或者虚热的状态一点也没有改变,不是吗?传统祛湿比如红豆薏米熬粥,只是单向祛湿,而湿气的根源在于脾胃虚寒,湿气暂时走了,而脾胃虚寒还没有改善,湿气呢还是在体内不断产生。

这就是大多数人为什么祛湿不成功的因素,也基于这种恶性状态,养生界也推出体衡排湿食疗方-角美膏,此食疗方和以往的食疗方区别就在于,它能做到双调双补。

它含有旋覆花、百合、红枣、雪莲、槐花、阿胶、山药、芡实,茯苓等16种天然食材。

对内调理脾,胃,肺,肾;对外湿气祛除之后,对平时精力不足感到疲倦、很容易劳累身体发虚的人,有很好的营养补充作用,增加细胞的活力;角美膏还有利于消化和促进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和排出脂肪,你臃肿的身材会变得苗条;你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疲惫不堪、无精打采,你将气血通畅、精力充沛,身体也不容易患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痰湿内阻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痰湿内阻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痰湿内阻在中医的诊断学中,分析体内痰湿内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痰湿内阻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它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要准确判断体内是否存在痰湿内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方法,从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痰湿内阻常见的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会感到身体沉重、困倦乏力,总觉得四肢像被什么东西拖住了一样,不想动弹。

头脑也常常昏昏沉沉,不清醒,仿佛被一层迷雾笼罩。

此外,胸闷、胃脘胀满也是常见的症状,总觉得胸口和肚子里有东西堵着,不舒畅。

痰湿内阻还可能影响到呼吸系统,导致咳嗽、痰多,且痰液往往质地黏稠,不易咳出。

有些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的问题,因为痰湿会阻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在体征方面,痰湿内阻的人通常体型较为肥胖,尤其是腹部赘肉较多。

皮肤可能油腻,容易出汗,而且汗液比较黏腻。

观察患者的面色,可能会发现面色淡黄而暗,眼睑微肿。

舌象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依据。

对于体内有痰湿内阻的人,舌头往往比较胖大,边上可能会有齿痕,这是因为痰湿水饮使舌体受到挤压。

舌苔通常是白腻的,就像一层厚厚的霜覆盖在舌面上。

如果痰湿化热,舌苔可能会变得黄腻。

脉象也是判断痰湿内阻的关键之一。

常见的脉象是滑脉,指下感觉脉象圆滑流利,就像珠子在盘中滚动一样。

如果痰湿内阻比较严重,还可能出现弦脉,脉象挺直而长,如按琴弦。

除了上述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

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喜欢吃油腻、甘甜、生冷的食物,都容易导致痰湿内生。

另外,情志因素也不可忽视,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痰湿的产生。

中医诊断学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诊断方法叫做“问诊”。

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发病情况等,可以获取更多关于痰湿内阻的信息。

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慢性疾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与痰湿内阻有关。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精)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精)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始于《内经》 ,其中的一些相关表述, 是后世痰湿体质提出和分类的基础。

《内经》将体形肥胖的人称为“肥人、脂人、膏人、肉人” ,或称为肥贵人、肥美之人以及太阴人、土形人等, 并对形体肥胖、丰满这一痰湿体质表现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行了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后世“肥人多痰湿”理论正源于此,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表述。

痰湿体质的基本概念是指由于津液运化失司, 脾不散精, 精微物质运行输布障碍与转化失调, 痰湿凝聚、互蕴, 迁延日久而逐渐形成的以黏滞重浊为主的偏颇体质状态[’ }。

痰湿泛于肌肤, 则见其形体特征为体形肥胖, 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有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多汗且黏。

“肺为贮痰之器” ,痰浊停肺,肺失宣降,则胸闷、痰多。

“ ‘脾为生痰之源’ . ,故痰湿者多喜食肥甘痰湿困脾,阻滞气机,困遏清阳,则容易困倦、身重不爽。

痰浊上泛于口,则口黏腻或甜 ; 脾湿内阻,运化失健则大便不实,小便微混 ; 水湿不运, 则小便不多。

舌体胖大, 舌苔白腻, 脉滑, 为痰湿内阻之象痰湿内盛, 阳气内困, 不易升发,故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 ; 痰湿内阻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 ; 痰湿内盛,同气相求,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易患湿证。

禀赋遗传是痰湿体质形成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饮食、劳逸、情志、环境、气候是产生痰湿体质的外界条件。

其中,遗传是关键, 饮食、劳逸与情志失调等生活习惯则是痰湿体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现代生活中,营养失衡、运动不足、情绪紧张为痰湿体质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社会背景, 在多因素的复合作用下, 共同构成了痰湿体质的形成基础。

王琦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影响痰湿体质的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是: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不太运动、肥胖、嗜烟、血压偏高、早睡晚起、喜油腻、混合嘴养和人工喷养、睡眠不规律等。

研究结果显示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偏高、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与痰湿体质有显著相关, 饮食起居失常也是痰湿体质后天形成的重要因素, 肥胖与痰湿体质显著相关, 与中医传统理论和近年的研究结果一致。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痰湿内蕴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痰湿内蕴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痰湿内蕴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痰湿内蕴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

了解如何通过中医诊断学来准确分析体内是否存在痰湿内蕴,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望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能够获取许多关于体内痰湿状况的信息。

比如,看一个人的形体,若是体型肥胖,尤其是腹部肥满松软,多提示体内可能有痰湿。

这是因为痰湿的积聚容易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

再看面色,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就好像没睡醒总是肿肿的样子,这也可能是痰湿内蕴的表现。

还有,观察舌苔,舌苔厚腻,白腻或黄腻,通常也是痰湿的一个重要指征。

如果舌苔不仅厚腻,还伴有齿痕,那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接下来是闻诊。

听患者的声音,若声音重浊,感觉说话时嘴里像含着东西,不清爽,这可能暗示着体内有痰湿。

另外,患者的呼吸气息,如果比较粗重,也可能与痰湿有关。

问诊在诊断痰湿内蕴时同样重要。

了解患者的饮食偏好很关键。

如果患者平素喜欢吃肥甘厚味、饮酒无度,那往往容易滋生痰湿。

询问睡眠情况,若经常感到困倦,睡不够,即使睡了很久还是觉得头脑昏沉,身体沉重,这也可能是痰湿作祟。

还有,询问大小便情况,大便黏腻不爽,容易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小便浑浊,也可能提示体内有痰湿。

切诊在诊断痰湿内蕴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脉象上,常见的是滑脉,就像珠子在盘中滚动一样圆滑流利。

当然,痰湿严重时,也可能出现弦脉。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的诊断方法,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来综合判断。

比如,痰湿阻肺时,会出现咳嗽痰多,痰白而稀,容易咳出,或者伴有气喘、胸闷等症状。

痰湿困脾,则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胃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大便溏薄等。

痰湿蒙蔽清窍,会出现头晕目眩,头重如裹。

在临床上,还有一些特殊的体征也能提示痰湿内蕴。

比如,在皮肤上,可能会出现湿疹、瘙痒,或者皮肤油脂分泌过多。

女性患者,如果出现带下量多,色白质稠,也可能与痰湿有关。

此外,中医诊断学还会考虑到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情志因素。

痰湿体质的中医判定标准

痰湿体质的中医判定标准

痰湿体质的中医判定标准【体质的概念】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

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中医体质】“体质”是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

查《辞海》无“体质”一词,但对“体”、“质”分别解释为:“体”,指身体,“质”为性质、本质。

所谓体质,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讲人的体质分为九类,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痰湿体质】1.定义由于津液运化失司, 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体质特征(1)形体特征: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2)常见表现: 主项: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 多汗且粘, 胸闷, 痰多。

副项: 面色淡黄而暗, 眼胞微浮, 容易困倦, 平素舌体胖大, 舌苔白腻, 口粘腻或甜, 身重不爽,脉滑, 喜食肥甘甜粘, 大便正常或不实, 小便不多或微混。

(3)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

(4)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3.古代文献依据(1)《黄帝内经》中有“肥人”、“肥贵人”、“脂人”之说, 即指体内痰湿较盛之质。

(2)《格致余论》:“肥人多痰”, “肥人湿多”。

(3)《丹溪治法心要》:“肥白人多痰湿。

”(4)《张聿青医案》:“第体丰者多湿多痰。

”(5)《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其气上溢, 传为消渴。

”(6)《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 偏枯痿厥, 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痰湿凝滞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痰湿凝滞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痰湿凝滞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痰湿凝滞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

了解如何准确诊断体内的痰湿凝滞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痰湿。

痰和湿在中医里是两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病理产物。

湿邪,多由外界环境潮湿或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肥甘厚腻等,导致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水湿停聚而成。

而痰,则是水湿进一步凝聚,变得更加浓稠、黏腻,甚至形成有形之痰。

那么,中医诊断学是如何分析体内是否存在痰湿凝滞的呢?这主要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的诊断方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

如果一个人体内有痰湿凝滞,他的面色可能较为晦暗,或者面部皮肤油脂分泌较多,看上去有种“油光满面”的感觉。

舌苔往往是厚腻的,可能是白腻或者黄腻。

白腻苔多提示寒湿,黄腻苔则多提示湿热。

此外,痰湿凝滞的人,体型多肥胖,尤其是腹部赘肉较多,这是因为痰湿容易堆积在腹部。

他们的眼睑可能会出现浮肿,就像没睡好一样。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痰湿凝滞的人,说话声音可能会比较低沉、浑浊,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

在呼吸时,可能会有比较重的气息,甚至在咳嗽时能咳出较多的痰,痰液可能比较粘稠。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来诊断。

如果体内有痰湿凝滞,患者可能会经常感到身体沉重、困倦乏力,总是觉得睡不醒,即使睡了很久还是觉得累。

胃口也不好,容易腹胀,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更为明显。

大便往往不成形,容易粘在马桶上冲不下去,或者排便不畅。

女性可能会出现白带增多、质地粘稠等症状。

切诊,主要是指脉诊和触诊。

痰湿凝滞的人脉象多为滑脉,就像珠子在盘中滚动一样,圆滑流利。

触诊时,医生可能会发现患者的皮肤比较湿润,肌肉比较松软。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中医还会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所处的环境来进行综合判断。

比如,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受到痰湿的侵袭。

在中医诊断学中,痰湿凝滞还可能会导致一些具体的疾病。

比如,痰湿凝滞在肺部,就可能会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容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

9种体质——痰湿质

9种体质——痰湿质

9种体质——痰湿质中医所说的“痰”,不是单指呼吸道里排出的痰,而是指人体内水液代谢不畅所产生的废物,它随着气血的运行散播到全身各处,淤积在不同的部位会引发不同的疾病。

•痰湿停留在肝脏可能导致脂肪肝。

•痰湿停留在肺,可能导致气管炎或支气管炎、肺气肿。

•痰湿混杂在血液中可能导致高血脂。

•痰湿向下可能导致水肿。

•痰湿泛溢在肌肤上,表现为肥胖,集中在腹部内脏多表现为中心性肥胖。

形成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等脏器关系密切,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发生障碍或配合失调都会影响水液的通畅运行,导致痰湿。

脾居其中,主运化,是最为关键的水利枢纽。

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会导致水湿淤积或进出不畅,泛滥成灾,使人体出现痰湿症状。

痰湿体质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痰湿体质形体特征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痰湿体质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痰湿体质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痰湿体质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痰湿体质对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痰湿体质症状身体肥胖,腹部尤为严重;行为怠惰,反应能力差;常胸闷、头晕、嗜睡;小便浑浊、气泡,皮肤油腻粗糙。

痰湿体质原因•伤肾、伤肺导致痰湿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会损害肾、肺、脾的功能,导致痰湿体质。

遗传或饮食口味过重(如甜食、咸食)会损害肾脏功能,影响水液运行,形成痰湿。

空气污染、长期伏案工作,会使肺饱受压迫,功能减退,引起水液运转不利,也会导致痰湿。

•伤脾促生痰湿脾主运化水液,脾胃的功能减退会促生痰湿。

嗜食肥甘油腻的食物,暴饮暴食、贪图凉食,以来减肥药,都会伤害脾胃功能,加重痰湿。

肝气郁结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也会促进痰湿。

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

经常发火生气,会伤害到肝,肝气得不到疏泄,会影响到脾,所以长期情绪抑郁的人,脾胃功能也不好,易形成痰湿。

痰湿体质易患疾病痰湿体质者易患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代谢综合征,易患慢性胃炎、结肠炎、梅尼埃病、颈椎病、体位性低血压和顽固性痤疮。

肺部痰湿证的中医辨证特点是什么

肺部痰湿证的中医辨证特点是什么

肺部痰湿证的中医辨证特点是什么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肺部痰湿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证候类型。

要准确理解和诊断肺部痰湿证,就需要深入了解其辨证特点。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痰湿。

痰湿是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就好像是身体里的“垃圾”没能及时清理出去,堆积在了一起。

当痰湿停聚在肺部时,就形成了肺部痰湿证。

从症状上来看,患者常常会有咳嗽,而且咳嗽的声音较为沉闷,感觉痰在肺里出不来。

痰量一般较多,质地较为黏稠,有的甚至呈白色块状。

同时,患者可能会伴有胸闷、气短的感觉,总觉得胸部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呼吸不顺畅。

此外,还可能出现喉咙中有痰鸣声,仿佛总有一口痰卡在那里。

在舌象和脉象方面,肺部痰湿证的患者舌头往往比较胖大,边上可能会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者白滑。

脉象多为濡滑或弦滑。

濡滑脉象就像是摸到了柔软而滑利的东西;弦滑脉象则既有琴弦般紧张的感觉,又带有滑利之象。

再从面色和神态来看,患者的面色可能较为暗淡,没有光泽,神情也可能略显困倦、慵懒,总是提不起精神来。

这是因为痰湿阻碍了气血的运行和营养的输送,导致身体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和能量。

在发病原因方面,肺部痰湿证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比如,长期饮食不节,喜欢吃肥甘厚味、生冷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能正常代谢,从而聚湿生痰,上犯于肺。

另外,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外感湿邪,也容易侵袭肺部,导致痰湿内生。

还有一些人的体质因素,本身就是痰湿体质,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出现肺部痰湿的问题。

对于肺部痰湿证的辨证,还需要与其他相似的证候进行区分。

比如,与肺热炽盛证相比,肺热炽盛证的咳嗽多为剧烈的干咳,或者痰少而黄稠,伴有高热、口渴、咽痛等症状;而肺部痰湿证则以痰多、咳嗽沉闷为主要特点。

与肺阴虚证相比,肺阴虚证的咳嗽多为干咳无痰,或者痰少而黏,伴有口干咽燥、潮热盗汗等阴虚表现;而肺部痰湿证则是痰量多且黏稠。

在治疗方面,中医常采用燥湿化痰、宣肺止咳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湿体质的中医判定标准
【体质的概念】
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

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中医体质】
“体质”是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

查《辞海》无“体质”一词,但对“体”、“质”分别解释为:“体”,指身体,“质”为性质、本质。

所谓体质,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

【中医体质分类】
中医讲人的体质分为九类,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痰湿体质】
1.定义由于津液运化失司, 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体质特征
(1)形体特征: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2)常见表现: 主项: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 , 多汗且粘 , 胸闷 , 痰多。

副项: 面色淡
黄而暗 , 眼胞微浮 , 容易困倦 , 平素舌体胖大 , 舌苔白腻 , 口粘腻或甜 ,
身重不爽 , 脉滑 , 喜食肥甘甜粘 , 大便正常或不实 , 小便不多或微混。

(3)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

(4)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

(5)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 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3.古代文献依据
(1)《黄帝内经》中有“肥人”、“肥贵人”、“脂人”之说 , 即指体内痰湿较盛
之质。

(2)《格致余论》:“肥人多痰”, “肥人湿多”。

(3)《丹溪治法心要》:“肥白人多痰湿。


(4)《张聿青医案》:“第体丰者多湿多痰。


(5)《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 , 甘者令人中满 , 其气上溢 , 传为消渴。


(6)《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 , 偏枯痿厥 , 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7)《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养生方法】
1.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2.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

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
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
蜇、洋葱、批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3.运动锻炼: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
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

活动量应逐
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之肌肉。

气功方面,以动桩功、保健
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4.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

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
当健脾化痰。

【参考文献】
王琦叶加农朱燕波高京宏董静王东坡吴宏东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研究2006年第 21卷第 2期中华中医药杂志
关键字:痰湿,体质,中医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