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
18.将相和
廉颇
司马迁
【史记】
蔺相如( 329年 前259年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 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 战国时赵国上卿, 孟门人, 孟门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 外交家。根据《史记·廉 家、外交பைடு நூலகம்。根据《史记 廉 颇蔺相如列传》所载, 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 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 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 件。
返回
返回
廉颇, 公元前327年 廉颇,(公元前327年327 公元前243 243年 公元前243年).战国 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 家。战国末期赵国的 名将,与白起、王翦、 名将,与白起、王翦、 李牧并称“ 李牧并称“战国四大 名将” 名将”。
返回
司马迁( 145或前135 前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 或前135 87?),字子长, ?),字子长 87?),字子长,西汉夏阳 今陕西韩城, (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 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 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 后人尊称为“史圣” 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 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 太史公书》 名《太史公书》)。
返回
《史记》是我国西汉 史记》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 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通史,被列为 二十四史之首。 二十四史之首。原名 太史公记》 《太史公记》。
18.将相和
课文探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 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 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 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 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 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 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 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 高尚品质。
陕西助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课外延伸
关于奉献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诗意:花虽然败落化作春泥了,但它还要为后来的花提供养料。从 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诗意:春蚕吐丝直到死为止,蜡烛一直烧到成灰才停止流蜡烛油。 现在用来歌颂老师等辛勤工作的人的不辞劳苦与默默奉献的精神。
陕西助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课文探究
三、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这篇课文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许多 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秦 王以璧易城的对话,分析利害,提出对策,不由人不信服。蔺相 如在秦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 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 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 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 外交家。廉颇的对话在课文中只有三处,他在渑池会前与赵王分 别的一段话,表现出他很有政治头脑。在“负荆请罪”事件中, 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 廉颇的这一性格缺点,到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 了他的坦率真诚的性格。
18课将相和ppt课件
渑池之会
外交策略的胜利
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不畏强秦,与秦王斗智斗勇,使秦王折服,为赵国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负荆请罪
胸怀宽广的品德
廉颇对蔺相如的狂妄无礼感到不满,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最终使廉颇负荆请 罪,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04 将相和的启示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总结词
在"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和廉颇的团 结合作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THANK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详细描写
廉颇因为蔺相如的升迁心生不满,但蔺相如 通过真诚的沟通和解释,让廉颇明白了他们 的共同目标,最终化解了矛盾。这个故事告 知我们,有效的沟通是解决矛盾和达成共识 的关键。通过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我们 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建立更加和谐
的人际关系。
05 将相和的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气
秦国内部矛盾加剧
秦国在将相和事件中未能占到便宜, 国内对秦王及官员的不满情绪增加, 加剧了秦国内部的矛盾。
对全部战国时期的影响
促进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将相和的故事产生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各国之间频繁进行合纵连横的活动。蔺相如和 廉颇的表现,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
提供国家间交往的借鉴
将相和的故事展示了国家间交往的一种模式,即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合作 ,为战国时期的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智慧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以自己 的智勇之才,成功地解决了与秦 国的冲突,为国家赢得了威严。
勇气
在秦廷上,蔺相如不畏强权,敢 于与秦王抗争,为国家争取了利 益。
廉颇的虔诚与直率
虔诚
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对国家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与蔺相如产生 矛盾。
18、将相和
(1)蔺相如对手下人说:“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改为转述句:
(2)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就像
(补充比喻句)
(3)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改为双重否定句:
四、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负荆请罪”,想一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2、读故事二,我来与同学讨论: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读故事三:我感书设计:
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反思(收获)
重难点: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顾全大局完璧归赵机智勇敢渑池之会
(1)蔺相如()地对付秦国,()之后被封为上大夫,()后被封为上卿,因而引起廉颇不满。蔺相如能(),终于使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战无不胜威名远扬负荆请罪攻无不克同心协力
(2)廉颇( ),(),立下大功,是一个()的大将军,但他居功自傲,与蔺相如不和。在听到蔺相如的话之后,他非常后悔,于是( )。从此,将相和好,()保卫赵国。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你能行)
(一)自学指导:
1、通读全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及新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
3、读一读“资料袋”批画知识点。查找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4、我来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展示反馈(仔细揣摩句,相信你会有发现)
1、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小题
五年级语文科自主探究学案主备:王左平班级:主讲:时间4月12日
18、将相和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
荆请罪的情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讨论、交流、点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
六、课时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七、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完璧归照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纲: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18.将相和(最新课件)
召( zhào )集 爱卿( qīng )
承诺( nuò ) 诸( zhū )侯
削 xuē(削弱 剥削) xiāo(削皮 削铅笔)
dāng(当心 当然) 当
dàng(上当 当做)
召集:通知人们聚集起来。文中指赵王通知大臣们 聚集起来。
隆重:盛大庄重。文中指蔺相如要求交换和氏璧时 举行一个盛大庄重的仪式。
无敌。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文中指廉颇善于 打仗,百战百胜。
负荆请罪:现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本 课指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 上请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文中指廉颇和蔺相如 共同努力保卫赵国。
保卫 保护 都表示守卫、护卫,使不受损害的意思。 “保卫”侧重指全力保护,可动用武力。“保护” 侧重指妥善维护照顾,一般不用武力。“保护” 使用的范围广。 1.人民解放军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的边疆,保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 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 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 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 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 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 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 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想象: 想一想,廉颇见了蔺相如,会怎样跟蔺相如道歉? __示__例__:__蔺__上__卿__,__实__在__对__不__住__!__是__我__以__小__人__之__心__度______ __君__子__之__腹__了__,__谢__谢__你__的__宽__容__大__度__,__让__我__们__共__同__来______ __守__卫__赵__国__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 课将相和讲课稿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 课《将相和》讲课稿1一、讲课内容: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 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本课是第 12 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结果”这一要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
《将相和》是依据司马迁《史记 . 廉颇蔺相如传记》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课文经过“物归原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无所畏惧、智谋过人、顾全全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质量。
三个小故事表达形式相像,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密切有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精练,人物个性鲜亮。
依据教课纲领、教材编排企图、课文特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教课目的:1、认知目标:一是指引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欺侮”等7 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是品尝“物归原主、绝口不提、理亏、服输、能耐”等要点词语的意思 ; 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边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 六是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3、感情目标: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质量。
▲教课要点:2、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课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结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在本课的教课中,采纳“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课方法。
即指引学生重感悟、重累积、重情味、重迁徙,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引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阅读方法,养成优秀的念书习惯,进而提升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协助教课。
三、教课程序:( 一) 、设疑导入,整体感知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经过预习让学生认识:1、课题中的“将”指谁?( 相机教课生字“廉颇” ) “相”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18《将相和 7》PPT课件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渑池之会 理直气壮 绝口不提 无价之宝 同心协力
召集 大臣 胆怯 进宫 抄小路 死罪
允诺 拒绝
商议 典礼
“将”指 廉颇 “相”指蔺相如 “和”的意思是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 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 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 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 派兵来进攻。
蔺相如是仅 仅靠一张嘴吗?
蔺相如说:“ 秦王不敢进攻 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 有蔺相如呀!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 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 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
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负荆请罪
廉颇听后突然醒悟,于是……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 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 热情地出来迎接。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 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 就跟您同归于尽! ”
渑池之会
瑟
缶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 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 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 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 会面。赵王胆怯,不敢去。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 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 我,我
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 上!”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 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 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 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 柱子上!”
18《将相和》
18《将相和》1、本篇课文时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本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其中,“完璧归赵”是事件的起因,“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负荆请罪”是这件事的结果。
2、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居功自傲、勇于改过,顾全大局的人。
3、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实质原因是廉颇的错误认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原因是: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4、当时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强大的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19《草船借箭》2、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
3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神机妙算:<1>识天象: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2>知人心: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
<3>晓地利:他算好回去时顺风顺水。
<4>巧安排:4人物特点: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周瑜:自负,嫉贤妒能,智谋过人,心胸狭窄;5、选择“大雾漫天”是为了:让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使受箭面积大。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
“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是为了: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18、将相和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1、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教案设计人:
胡春艳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2、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8《将相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8《将相和》教学反思18将相和(教学反思参考1)《香河将军》是一部阅读文本。
这篇课文的主题是写汉字。
详细描述了战国时期赵国连颇、林相如从失和到和好的过程。
突出了林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的勇气和智慧。
它还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表示遇到麻烦时,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加强团结。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首先一条就是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张嘴”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故事的发展,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
而最后之所以“将”“相”和是因为廉颇、蔺相如都爱国的关系,所以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是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以及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
文中按顺序写了三个故事:完成后回到赵家,面驰会面,认罪。
这三个故事非常完整,可以相对独立。
但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它们是密切相关的,而且与整篇文章也密切相关。
因此,考虑到这些特点,教学生“把握联系”也非常重要。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教师的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文本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把连波和林相如的光辉形象深深印在学生心中。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任务读熟课文,理解重点生字词。
分清三个故事的起止段,并用小标题归纳。
理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
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体会廉颇的品质。
第二课时1、学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
2、通过抓重点语句及感情朗读体会蔺相如那张嘴的厉害(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将相和》中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你们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呀?(1、生:很好!老师:自信最美!那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呢?2、生:不太好。
老师:真谦虚呀!让我检查一下好吗?)(一)谁敢把课题讲一讲?(二)谁来说说课文的结构?(三)通过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文中的主人公有了哪些了解,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廉颇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四)为了国家的利益,廉颇背负荆条主动到蔺相如家请罪,赵国的两大重臣终于握手言和了。
我们由衷的替赵王感到高兴,高兴之余,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此之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闹起了矛盾,丧失了和气呢?引出“不和”之根本原因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可能A、用自己的话说。
找到第16自然段二、复习不和之根本原因导入新课1、学生思考后,可能①用自己的话说②可能找到第16自然段两种情况。
2、学生齐读第16自然段,老师提问:廉颇为什么感到不服气呢?(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3、读书,要能体会出其中蕴涵的感情,你们能做到吗?如果做到了,才叫真正地读书。
指导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
(四)老师板书“嘴”三、巧设悬念,深入探究:这一张嘴1、过渡: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了身经百战的廉颇大将军头上去了,遇上这样的事,换作是你,你服气不服气?老师也和大家一样不服气。
18.将相和(完美版)
故事,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 结果各是什么? (2)用“——”画出描写蔺相如 言行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蔺相如 有哪些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步:找出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故 事 《 完 璧 归 赵 》
地点
人物
起因
事件
经过 结果
第一步:找出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故 事 《 完 璧 归 赵 》
战国时候
地点
人物 事件
秦国
秦王、蔺相如 起因: 秦王想以城骗璧 经过: 蔺相如智斗秦王
结果: 完璧归赵封大夫
第二步:读故事情节,品人物性格
主要人物
蔺相如
怎么做 故 事 (言、行) 《 完 璧 归 赵 性格特点 》
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勇敢自信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 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 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座城,我一定把 璧完好无缺的送回来。” 勇敢自信、 胆识过人 深谋远虑、 胸有成竹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
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 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 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 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 落到秦王手里。
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勇敢无畏
完璧归赵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 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蔺相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说明 什么?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完璧归赵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意思: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 国,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 主。 造句:1:同学们有什么好书,都会借给我看,
因为每次我都会完壁归赵地还给他们 。
2:我的自行车被偷了,在警方的侦查下,自 行车终于完璧归赵了。
18.将相和
渑池 秦王要报复 ,约楚王渑 之会 池会见。
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 负荆 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 请罪 生矛盾。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 退让。
廉颇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
思考:
再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思考: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 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 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将相和的故 事。
造句:他的自行车被偷了,在警方的侦查下,自行
车终于完璧归赵了。
和氏璧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 圆形,中间有孔。所以这个字 是“玉”字旁。“和氏璧”指 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 种玉制成的璧,因其珍奇且来 历不凡,被公认为世间至宝, 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用 15座城为诱饵骗取它的原因。
词语理解
不畏强暴
学习渑池之会 • (1)仔细、快速地读第二个小 故事,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 结果各是什么? • (2)从第二个故事中,你觉得 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步:找出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故 事 《 渑 池 之 会 》
过了几年后
地点
人物 事件
渑池
秦王、赵王、蔺相如、廉颇 起因: 秦王想占赵国便宜 经过: 蔺相如勇斗秦王
bì zhà o
lì n
和氏壁Βιβλιοθήκη 召集qiángmiǎn
蔺相如
nuò qiè
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 强逼 允诺
上大夫 侮辱 乘机
wǔ rǔ dà
决不失信
鼓瑟
sè qīng
渑池
fǒu
胆怯
jù
击缶
jīng
五年级下册语文18将相和
18.将相和一、教材简析: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三、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四、提升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五、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古典文学已有了初步了解,阅读理解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有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理清三个历史故事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七、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时间十、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十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完璧归赵、撞碎、胆怯、消弱”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们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将相和”。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诸位”中的“诸”应读“zhū”;“负荆请罪”中的“荆”应读“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
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
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
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及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1)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还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1)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2)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1)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
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2)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2)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的形象。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板书设计】完璧归赵将相和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课后小结】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蔺相如是一个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的人。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内容,加强读说练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和美好品质。
3.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研读人物,体会表达:1.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1)画出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2)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课件出示:“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①“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②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1)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2)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他们都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会不攻自破。
四、鼓励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表演。
友情提示: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2.在有感情地熟练地朗读之后,可以适当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加一些表演。
3.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4.朗读表演的练习中,同组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读书。
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板书设计】将和相廉颇不和蔺相如知错就改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课后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说明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有益于国家。
【教学反思】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首先是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