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领导手册
戴明管理十四条解释
戴明管理十四条解释
戴明管理十四条原则,是指戴明为美国企业制订了14条转变管理的原则。
戴明管理方法可谓良药苦口,因为他对经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自己,甚至要改头换脑。
1. 持之以恒地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
2. 接受新的理念。
3. 停止依赖检测作为实现质量目标的做法。
4. 停止那种只依据报价选择供应商的做法。
5. 持续并永远致力于改善生产和服务系统,以实现质量和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断降低成本。
6. 开展在职培训。
7. 贯彻领导能力。
8. 驱除恐惧感,这样所有员工才能有效地为公司工作。
9. 消除部门之间的障碍。
各部门的人们,不管从事研究、设计、销售或生产,都必须组成团队工作,以预测生产中可能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问题。
10. 杜绝要求员工实现零缺陷或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的过分的口号、说教和目标。
11a. 在生产车间里消除数字指标,代之以领导能力。
11b. 杜绝目标管理法。
杜绝滥用数字、数字化的指标进行管理。
12a. 消除所有剥夺小时工们的劳动自豪感的障碍。
12b.消除那些剥夺了管理层和工程当中的人们的工作自豪感的障
碍。
13. 实施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以激励自我提高。
14. 投入公司所有人力,实现变革,因为变革是每个人的工作。
戴明管理14条解读
戴明管理哲学(Deming Philosophy)将会使公司首席执行官和管理人员理解系统和过程、系统稳定、偏差、特殊原因、普通原因、以及对症下药的良方。
戴明管理哲学将会使公司员工为客户创造更多加值(Value add ing),提供超过客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戴明管理哲学理论不仅要增加生产系统的价值,而且要贯穿到公司整个领域的价值链,从公司的供应商一直到营销商。
1.高质量可导致成本下降、效率提高、利润增加质量高就不出废品或次品,自然生产成本下降,生产效率提高,进而客户满意和忠诚度增加,利润就会增加。
如果质量有毛病的产品到达客户的手里,有形或无形的损失将会更大,意味着成本也就更高。
质量高不是昂贵的,质量差才是昂贵的。
停止担心季度利润,集中精力全方位改进质量,开始设计产品时就应把质量放在头脑中。
2.依靠质量检查太晚了停止依靠大规模的检查获得质量,检查只是个补救方法,不能提高质量。
质量不是来自检查,当质量不到位时,检查总比不检查好,而检查也只可能是唯一可用的方法。
但这种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的方法,太晚了,效果甚微而且昂贵,检查不是获得质量的关键。
3.质量是由最高管理层决定的公司最高管理层要带头倡导,公司每一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都要考虑到质量,要倡导精益求精的精神。
质量是由系统和过程产生的,只有管理人员才有权利,责任改变系统和过程,就质量而言,最高管理层有比任何人都要重要的责任。
4.大多数缺陷是由系统引起的一个能正常运转的系统,基本上是稳定的系统。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94%的问题是系统本身引起的问题。
由于没有统计学系统概念,不了解系统是有能力限制的,系统的稳定性,也不了解引起系统偏差的原因特性。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把由系统本身造成的问题,归结为对系统无能为力的工作人员身上,认为缺陷是由工作人员引起的,是一个普遍的管理错误。
5.没有完美的系统和过程,它可以永远被改进持之以恒地改进系统和过程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不管系统有多好,他总是可以被改进的。
戴明领导手册总活动
11.你如何知道是否再进步
12.你如何知道你在某方面卓然出众?
13.你如何知道现在这个项目已完成?
14.你要如何把这个团队摆在下述连续体 中?
15.你更高一级的主管把这个团队摆在这 个连续体的哪一处?
16.设定该团队的特色:乌合之众,同步 合作而发挥综合效益的单位
流程之步骤
流程之步骤
流程之步骤
1、反馈给供应者 (就关键质量特性)
2、从流程本身反馈 (就关键流程指标)
3、从内部顾客来的 反馈(就关键质量
特性)
Page 18
【4完成日常工作】
1.要员工以其参与的流程重新界定其工作
有时流程或某步骤会牵涉到一组人或一个团队,有时则由个人独自操作 要求他们依下表(工作与其流程)来查写资料
确认出组织中的职能、服务和资 源,它们不是现场、但支援现场
每一非现场的关键职能、服务或 资源,描述它们每一项如何有助 于现场的成功
某些指导: 许多这些都是管理、行政、财务、维护和人力资源上的职能 这些职能多半支援所有现场(而不只是你所确认出的) 有些非现场职能,看来并不支援如何现场。试研究这一有趣而又有用的情况
有所了解,并能应用 13、在组织内外发展各种关系和共同体。 14、形成并培养信任。 15、能看清系统思考、变异、学习和人
类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 F、愿景、目的、方向和焦点
16、从澄清目的开始。 17、采取范围有限而深入探索的方式。 18、对发展方向和焦点有清楚地认知,
并持续的与别人沟通。
Page 7
住脚(他的确重要),标准化流程图格式的2、3栏不一定非填 5.不要做过头!一下子就要全组织都作标准化流程图,会叫人疯狂。先坐一些小规模的标
戴明领导手册
SIPOC模式
SIPOC模式从目的开始,没有目的就没有
SIPOC,没有系统。(如请清理桌子) 目的不恒久或是暧昧会使得系统无法成立。不 成一系统就不可能处理变化。 一旦目的清楚了,就可以确认出客户,并从他 们得知他们需求什么产品、产出和服务。 SIPOC也包含反馈,它是信息回路,反馈是改 善的“母乳” SIPOC模式中任何流程的一部分都是一个整体 中的小宇宙——世间万物都为一系统,而我们 为其中的一部分。
胜任矩阵
不自觉 不 胜 任 自觉
1
2
胜 任
4
3
新领导能力
时尚与理性
所有致力于授权、激励、组织自主团队、给奖
金、负责、再创造并创造人们的功夫和努力, 都不足以弥补机能失灵的系统。如果系统运作 不顺利,上述这些都不过是空洞而无意义的废 话。 如果组织运作得当,系统功能又得以发挥的话, 从顶层到基层的员工们工作起来,就都可以自 觉很有意义、很自豪。而我们如果可以协力做 好有意义的事,就可以创造出令人喜悦的工作 场所。
该员工对该事件无能为力 给个人绩效有改进者奖励,而实际上并不是由 于当事者对绩效的控制,而是运气较佳。 不了解过去的绩效,因而无法预测未来绩效。 不了解当前的系统,其脆弱性、其能力、或究 竟是否需要改善或更换。
能力3:了解我们如何学习、发展和改 善;领导真正的学习与改善
学习动力学
臆测假设猜想
什么是系统?
贵组织的问题中,95%以上出在系统、
流程及方法上,而不是个别员工出了问 题。 应该创设系统,让正常人也能成就不平 凡的业绩。 先改善系统,就会改变人们的行为。而 如果只采取改变人们行为的方法,却无 法改变系统。
应用系统思考
销售主管的话
戴明(Deming)14条
戴明(Deming)14条戴明为美国企业制订的14条转变管理的原则,对经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持之以恒地改进产品和服务。
要努力保持竞争性,做长期经营打算,提供就业机会。
1.顾客只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2.公司要利润,更要美化人们的生活二、采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
1.要采用能应对竞争的新观念2.不要低估改变思想观念的困难性三、停止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
靠检查去提高质量,太晚了,无效而且昂贵。
质量不是来自检查,而是来自植入源头,改进系统过程。
检查、扔弃、降级、返工不是改进系统过程的正确方法,当质量不到位时,检查总比不检查好,而检查也只可能是唯一可用的方法,但损失已造成,有的无法弥补,有的可以返工但仍会增加开支。
1.检查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工具2.奖励检查人员多发现缺陷十分有害3.检查要统一标准,责任要明确到个人四、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
没有质量的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所以整体成本开支上升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事实上,可以减少整体成本开支。
1.没有质量的低价格采购代价极高2.用单一供应商提供单一零件或服务五、持之以恒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改进质量和生产能力,可持续减少成本开支。
1.只想改进结果,而不改进系统是在骗自己2.统计过程控制学是系统管理和改进的钥匙3.控制图是强大的系统管理和改进工具六、实行岗位职能培训。
为了今天,确认每个人有技能和知识去做好目前的工作。
1.培训不是在制造额外开支2.培训教师要专业,自学常会有缺陷七、建立领导力企业管理。
经理的工作不是监督,而是用领导力来领导。
管理的目标是帮助人、机器和设备做更好的工作。
1.改进是领导的责任2.团队精神是一个关键变量八、排除恐惧。
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为公司有效的工作。
恐惧感越强,员工的工作效果就越差,极度的恐惧感会对公司或国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恐惧引发低效和谎言2.恐惧会使公司付出沉重代价九、打破部门之间的障碍。
戴明管理十四条原则(范本)
戴明管理十四条原则戴明管理十四条原则戴明为美国企业制订了14条转变管理的原则(the f urtee n pin ts fr thetrans frmat in fmanag ement),戴明管理方法可谓良药苦口,因为他对经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自己,甚至要改头换脑。
一、持之以恒地改进产品和服务(cr eatecnsta ncy f purp se fr impr vemen t f p rduct andservi ce)。
要努力保持竞争性,做长期经营打算,提供就业机会。
1.顾客只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2.公司要利润,更要美化人们的生活二、采用新的观念(ad pt th e nephils phy)。
1.要采用能应对竞争的新观念2.不要低估改变思想观念的困难性三、停止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ceas e dep enden ce nmassinspe ctin)。
靠检查去提高质量,太晚了,无效而且昂贵。
质量不是来自检查,而是来自植入源头,改进系统过程。
检查、扔弃、降级、返工不是改进系统过程的正确方法,当质量不到位时,检查总比不检查好,而检查也只可能是唯一可用的方法,但损失已造成,有的无法弥补,有的可以返工但仍会增加开支。
1.检查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工具2.奖励检查人员多发现缺陷十分有害3.检查要统一标准,责任要明确到个人四、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end t he pr actic e f a ardin g bus iness n th e bas is fprice tagalne)。
LcAl hSt没有质量的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所以整体成本开支上升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摘要:1.戴明的质量管理理念简介2.14 条质量管理原则详解2.1 建立系统观念2.2 接受新的理念2.3 客户为中心2.4 领导者的作用2.5 员工参与2.6 过程控制2.7 持续改进2.8 实事求是的决策2.9 互利的供应商关系2.10 系统解决方案2.11 预防胜于检查2.12 持续教育2.13 贯彻执行2.14 建立长期理念正文:戴明的质量管理理念简介戴明(W.Edwards Deming)是一位美国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他的质量管理理念在上个世纪80 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纳,并帮助日本经济崛起。
戴明的质量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其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最终实现企业的长期成功。
14 条质量管理原则详解2.1 建立系统观念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将所有环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企业应以系统观念为指导,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2.2 接受新的理念企业应积极接受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摒弃传统的以产量为目标的管理方式,转而追求质量与效率的平衡。
2.3 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企业应站在客户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2.4 领导者的作用领导者在质量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需要制定明确的质量政策,创造有利于质量管理的环境,并亲自参与质量改进活动。
2.5 员工参与员工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他们的参与对质量改进至关重要。
企业应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
2.6 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预防质量问题的关键。
企业应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2.7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永恒目标。
企业应不断寻找提高质量、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的方法,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2.8 实事求是的决策企业应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决策。
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2.9 互利的供应商关系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
戴明领导手册第一章
05
团队建设与协作
激发团队士气
设定明确目标
为团队设定清晰、可衡量的目标,使团队成员能够明 确方向,激发工作动力。
认可与奖励
对团队成员的优秀表现和贡献给予及时认可和奖励, 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提供发展机会
为团队成员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提 升技能和能力,增强自信心。
促进跨部门合作
避免打断他人
在他人发言时,避免打断或过早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他人充分表达的机会。
提升个人领导力
增强自信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增强自信心, 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培养决策能力
学会分析问题、评估风险和制定决策, 以便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明智的选择。
激发团队动力
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动机,通过激 励和支持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目标共识
领导者应与团队成员充分沟通, 确保大家对目标达成共识,形成 共同的奋斗方向。
提供必要的资源ຫໍສະໝຸດ 资源保障领导者应确保团队拥有足够的资源,包括人 力、物力、财力等,以支持团队实现目标。
资源优化
领导者应合理调配和分配资源,确保资源的有效利 用,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
资源更新
随着团队发展和目标变化,领导者应及时更 新和补充资源,以满足团队新的需求。
员工参与
戴明强调员工参与持续改进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应该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并给予他们实施改进的权力和资源。员工的参与和贡献是企业持续改进的关键因素之一。
系统思考
整体观念
戴明倡导系统思考的方式,即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看待问 题。他认为,企业和组织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系 统,需要从整体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戴明的管理手册
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 1900-1993)在管理学界被公认为是质量管理大师,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解读,始终停留在他的"质量管理14法" 以及"PDCA-质量持续改进循环法“等方面,而鲜有人对戴明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探究。
本文受《戴明领导手册》(彼得·斯科尔特斯著,钟汉清译华夏出版社 2001.1)一书的影响,试图对戴明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的系统理论做出如下介绍和解读。
二战后的日本,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急需质量优良的收音机与日本人沟通。
而当时的日本制造商不能达到技术要求,所以他请来了美国的工程师萨拉松和普罗芝蔓来帮助日本的工厂恢复生产,并下令日本的所有企业主管都要去参加一个为期32天的培训课程。
萨拉松向麦克阿瑟建议聘请在二战期间就因推出统计质量控制方法(SQC)而出名的戴明来日本讲授质量管理课程。
1950年6月16日戴明首次访日,之后共访日27次。
他所教给日本人的,逐渐演变成他的管理哲学。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凡事皆为系统,我们就在其中”,归纳起来有以下九点:1) 系统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整体。
例如:一辆汽车。
2) 任何成系统的单元都有一个确切的目的。
例如:一辆汽车的目的是提供个人交通便利。
3) 系统的每一部分都会对系统的目的有所贡献。
不过任何部分本身都无法独立达成系统的目的。
例如:一辆汽车的引擎本身无法载人。
4) 系统的每一部分各有其本身的目的,不过它在影响整体系统时,靠的是与其它部分的合作。
系统各部分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例如:引擎要给汽车提供动力,必须与传动箱、轮轴连接起来才能实现。
5) 我们可以从某一部分如何配合成系统,来了解该部分;我们无法由确认出每一部分,或由尚未组成系统的所有部分之集合来了解该系统。
例如:将汽车所有的部件拆开放在一间屋内,你不能一不汽车是如何给人们提供交通便利的。
6) 观看部分之间的互动,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戴明 _《领导职责的十四条 》
《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 条》。这是戴明先生针对美国企业领导提出 来的。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 序还是用语,都各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 十多年的长时间里,戴明本人在不同场合有 不同的强调的缘故。其内容如下:
ertert
4
第一条 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 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 益的短期观点。为此,要投入 和挖掘各种资源。 。
消除妨碍基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 任何导 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 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表现
ertert
16
第十三条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 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 产品设计、加工工艺于质量和 生产力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 改变,因此所有员工都要不断接受训练及 再培训。一切训练都应包括基本统计技巧 的运用 ertert 17
ertert 14
第十一条 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 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 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 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 定额把焦 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计件工作制更不 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ertert 15
第十二条 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 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 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
ertert 2
戴明博士简历: 1921年从怀俄明大学(Univ. of Wyoming)毕 业后,前往科罗拉多大学进修 1925年修得数学与物理硕士 1928年取得耶鲁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 1950年应聘去日本讲学,并将其报酬捐出, 而后几乎每年都赴日继续指导,奠定了日本 企业.
ertert 3
第十四条 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 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 的改革
戴明领导手册第八章
壤之图别为。健全组织提问的例子,人们较易谈活动(方法),而较少谈目的或 衡量成功的尺度。我们很容易陷入目前的所做所为,而常常忽略为何要做以 及究竟成功没有。
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养家或做生意,其中的目的、方法和成功的尺度总 是些彼此互动的因素集合,形成一个互依的整体及知识体系。
本章要先考察与善问相关的一些领导学概念,然后在探讨适当的若干问 题及构架。接下来探讨倾听技巧。最后,我们检查更宽广的探询过程,从整 体审视他
6、你有什么数据?
如你知道对方没有数据,就不要说风凉 话!而要问“你可能得到什么数据?”或 戴明说“你如何知道”问这个问题使回答 者的心态从断言(理论或直觉)转到研究 上。
7、你的数据从哪里来?
差劲数据多得是。这些数据是如何收集、 分析并解释的?(只有数字并不见的有数 据)你如何肯定这些数据为有效地呢?
题?我们如何改善系统并消除问题的原因?” 新式主管则提问并促进沟通与理解。
你使用什
“善问”指的远远超过问些好问题。它要 么方法达
围绕合作关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根据系 到目的
统思考及“良好工作”的健全策略提出的。
同样的问题“你在做什么?”由你信任的人
来问与由你惧怕的人来问,所得的反应有天
你如何知道: •你的成绩不 同凡响? •你的方法行 得通? •你成功
2 新领导概念
5 11 善听—探询过程
28
3 善问—总
7 12 善听—探询中问什么
30
4 善问—七个万用问题
8 13 活动
31
5 善问—提问后的四大改善 10 策略
6 善问—何时选用哪一策略 18
7 善问—某些提问构架
20
8 善听—善问后该做的
23
戴明管理思想精要:质量管理之父的领导力
内容简介
知识承载转型动力开启成功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的名字与管理和质量控制有关的最有见地的观点、理念和评论是同义的。被《纽约时 报》称为“高质量的先知”,戴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的日本起了重大作用,并且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影 响了许多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经理人。通过本书,福特汉姆大学教授与戴明管理系统专家乔伊斯·尼尔森·奥 尔的管理原则。本书包含大量涉及范 围广泛议题的文章、论文、演讲和注释,但都集中于戴明最重要的信息:质量和操作的全部是系统,而不是个人 表现;系统必须加以设计,这样,工人才可以有效执行。
我邀请戴明博士帮助福特规划、完善和实施了一系列计划,以完成在工人团队协作和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上 的重大改善……在这些努力下,福特取得了重大成功,我认为在我们的进步中,戴明是一个关键因素。
——唐纳德·彼得森,福特汽车公司前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
丰田汽车公司获得了1965年的戴明奖。这奠定了公司现在发展的基础。我确信戴明强调质量控制的理念和理 论对所有时代的人都是非常适用的。
——丰田达郎,丰田汽车公司高级顾问
可以说极少数人可以改变世人的思考方式,但是戴明博士是其中之一……戴明博士天才的遗产非常庞大,即 使这本新书也不足以收集齐全他的思想。
作者简介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Edwards.Deming,1900—1993)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 界质量管理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这本关于戴明理论的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他写的文章、论文、会议或研讨班的讲话稿中一点儿一点收 集起来的,一直收集到现在。
戴明领导手册第三章
Page 6
【3系统思考】SIPOC模式——戴明系统图
S 供应者
I 投入
P 流程
O
C
产出 顾客(1)
顾客是从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好处的人们。
顾客是那些获得你提供新能力的人
反之你的产品或服务不当,顾客就是那些失望或愤怒的 人因为他们不能从你的产品或服务中得到新的能力或改 善。
组织的产出是我们系统、流程和方法的最终结果。
从组织的观点来看该产出被看成销售、提供的服务、收入、成本、 费用、净利润、现金流量、投资回报、市场占有率等。
产出的要点:
对你的产品质量顾客说的才能算数。如果你要了解你做的如何,要 请教顾客、只有他们知道的最清楚。
不管产出的是好是坏,横竖它是你的系统、流程和方法的唯一产出, 如果你要更好的产出、就必须改善系统、过程和方法。
每一链之环节的挑战是学会把内外部顾客所界定出得主要质量特征转 换成你的系统或流程的主要质量特性,并使其处在控制状态中,可靠的生 产处内外部顾客协商,找出备选的设计或方法来完成任务。
Page 15
【3系统思考】SIPOC模式——戴明系统图
S 供应者
I 投入
P 流程(2)
O 产出
C 顾客
Page 16
Page 4
【3系统思考】SIPOC模式——戴明系统图
S 供应者
I 投入
P 流程
O 产出
C 顾客
成功的获取
SIPOC模式从目的开始,没有目的就没有SIPOC,没有系统。 并应用新能 我们的组织、工作单位和个人工作中常有慢性问题,即目 力;达到质
的不清或经常变动,目的不恒久和暖味会使系统无法成立。 量特征;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明领导手册- -作者:彼得〃斯科尔特斯本书的主题为:经营管理上的转化是必要的,即应当从旧的“命令及控制式领导”转化为“启发式领导”。
作者指出,这种必要源自许多变化:包括员工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工作中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员工常常比主管把事情做得更好。
因此,督导性工作渐渐过时了……威廉〃爱德华〃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生平简介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威廉〃爱德华〃戴明(W.Edward Deming)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1917年,他到怀俄名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1921年大学毕业后继续留校一年研修数学,并教授工程学。
后来他又前往科罗拉多矿业学校教物理,然后又在这个学校修读数学和物理学硕士。
1924年,戴明到耶鲁大学深造,后来他在耶鲁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
戴明在1951年来日本上课,讲授他的新的管理哲学。
很快,戴明的变革席卷了整个日本。
自此以后,企业的能耗降低了,质量提高了,经济实力更是戏剧般提升。
日本为了对戴明表示感激,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如今戴明奖已经成为日本全国性的质量大奖。
1960年,他获得日本的“二等瑞宝奖”,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美国人。
戴明成功地影响了战后新一代的青年商业领袖。
戴明博士觉得,必须有一套可以和统计方法相适应的管理哲学,他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订,提出了著名的“戴明14点”的管理思想和7大致命绝症及障碍。
到如今,人们一提到戴明,就会一下子想到他的14点。
1992年,他出版了《质量、生产力与竞争地位》一书,发稿不久,开始写另一本《走出危机》。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戴明还创立了非牟利机构“戴明学院”,希望门人继续他的事业——推进整个世界的商贸繁荣与和平。
1993年,戴明因癌症病逝于华盛顿的寓所,在他死前十天,他带着呼吸器做完了生命中最后一次报告。
戴明的14要点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每个企业都苦心研究胜利的秘诀。
摩托罗拉推行“6西格玛”管理;通用电气“渗透每一个环节”全面质量管理;中国海尔“永远追求更高”的品质管理等等。
但是,我们突然发现,这些所谓的创新,不过是以前一位美国人教给日本企业的方法的很小的变数。
这个人是战后日本经济的救世主,因为他,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从一个经济弱国变成一个经济强国。
美国人因为发现了他,不但扭转了美国产品不如日本产品的局面,也为以后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这个人就是戴明博士。
戴明学说,简洁易懂,这是一个新的管理理念,对于全世界的管理理念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观点“14要点”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对ISO9000的提出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戴明反复强调自主、主动管理,即立足于企业内部,详细分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题,然后改进,特别是自我超越。
他非常强调高层管理者的参与。
只有高层管理者充分的重视,采取措施不断地改进产品的质量,企业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对管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戴明的方法主要是把统计学原理应用到质量管理。
但是,戴明的后期著作表明,他的方法背后有系统的管理哲学。
他在1982年出版的《转危为安》(Out of the Crisis)一书是他最成熟的管理著作。
书中的“14要点”一般在质量管理教科书讲授,但“14要点”在书中却是一般的管理原则。
戴明强调,“14要点”并不只限于西方工业发展及企业经营,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政府工作、服务业、医院及交通服务各个领域。
戴明强调通过降低在设计和生产方面的不确定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
质量提高了,返工、耽搁、失误等就会减少,可以更好的利用原料和时间。
这样,生产率就提高了,企业就可以用更好的质量和更低的价格来占领市场,企业就可以持续下去。
他还强调组织应该进行剧烈的改进,来改进质量,不要被以前的文化所限制。
他的管理理念最重要的也就是他的“14要点”了,具体内容如下:■树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久使命和愿景。
最高管理层不能仅仅看到短期目标,眼光要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方向去,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
“我们很容易埋首于解决今日错综复杂的问题中,面对这些挑战,让自己的效率越来越高”,戴明博士说。
但是他强调,如果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公司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长胜者。
企业必须克服短期行为,以长远利益为重,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他奉劝那些认真考虑未来的公司,一定要制定出一套长久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使自己在业内站住脚跟。
■接受新的理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这势必影响到消费习惯。
人的观念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说,一定要有新的质量观念,时刻对外界的变化做出积极地反映,不能容忍粗劣的原料,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要积极地倾听和了解客户的不满,客户们不会抱怨,只会流失,如果企业能做好这一点,一定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这对企业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质量不能仅依赖于产品的检验。
检验不能创造价值,只是把次品挑了出来,这是一种事后弥补的办法,浪费已经发生,不能有什么挽回。
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来代替大量的检验呢?戴明博士指出:“质量不是来源于检验,而是来源于改进生产过程。
”要采用事前预防的方法,从一开始就将质量融入到产品中,以降低次品的发生率。
当然,这也不是说就要消除检验,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是必要的,他会让我们了解到目前的工作的进展程度,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取得控制图表上所需要的数据。
但是不能将产品的质量依赖于检验,产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采购时不能仅依赖于价格。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
如果质量非常低劣,价格即使便宜点也是不划算的,要立足于总成本的最低。
低价会导致供应商粗制滥造,买主也会因为质量太差而经常更换供应商,这会增加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寻找新供应商的费用加上以后的修理费用,总的成本还是很高的。
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
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互动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双向合作,使双方的公产相接,这对企业和供应商来讲都是有好处的。
■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和服务。
戴明博士说:灭火不等于改进,当发现某些地方失控,采取一定的方法将误差消除,这并不是改进,只不过是将秤砣回到原来的状态。
改进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否则的话就会落后,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在企业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过程,公司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成员、每一活动、都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必须不断地改进,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一个企业应该时刻思考自己是否比前两年有进步了,顾客是否满意,销售的方法是否有成效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改进公司的状况。
■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我们经常听说,员工很多都是从其他同事身上学习或者是从工作手册上研究的,这是不对的。
工作人员的技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如技能不好,产品的质量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因此,作为管理者,要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
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戴明认为,只要成效的表现尚未进入统计控制的范围内,就有进步的空间,就应该继续培训。
■改善领导方式。
领导是管理阶层的工作,工人工作做得不好时,很多领导都抱怨说员工的素质低,其实很多时候应该找领导自己的原因。
很多领导不但不能帮助下属把事情做好,反而还阻碍他们做事。
这样不但提高不了质量,还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戴明博士认为,员工做不好工作,大多都是由于领导安排不好,管理不好的原因。
领导人的职责就是帮助员工做好工作,他要为员工的未来的成败负责。
领导者要把下属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成功,积极为下属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员工没有做好事情时,不是他们才识不够,而是被放错了位臵。
■驱走恐惧心理。
这一点的宗旨是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更有效率地工作。
恐惧所造成的损失是很惊人的。
许多员工害怕拿主意或者提问,即使在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或不明白对错的时候。
他们害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前途。
员工们不应该害怕设备受损,请求进一步的指示,或者是提醒上司注意各种干扰质量的问题。
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当管理层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建立解决问题的机制时,员工对管理层建立了信心,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
不论是研发、销售、生产,各个部门都应该通力合作,共同思考产品在使用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防患于未然。
当各个部门都很好时,并不代表整体最优。
设计人员常常设计出令工程人员头疼的产品,而工程人员往往被生产线上视为不受欢迎的人。
销售部为了提高销售量,不断的签订订单,而这些订单,生产部未必能够很好地生产。
很多人都在自己的部门表现得很好,但如果部门目标不合,就会有损整个公司的利益。
整体的最优需要各个部门的合作,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以解决在生产和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取消对员工发出口号和目标。
有的公司口号很有想象力,如“零缺陷”、“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等,这些口号听起来很好,但是并不一定就能达到。
这并不是员工自己的原因,他们也愿意做好工作,但是原材料不好,生产设备不合适等原因无法让他们做好,这只会降低他们的士气。
因此说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必须废除,这只会带来员工的反感,对于提高生产率却没多大的用处。
许多品质的不好是制度或者是设备造成的,员工并无法左右。
应该为员工多提供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时候很多的问题都在于系统,一般员工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
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上,而非质量上,人们为了完成定额指标,可能会不顾质量地进行粗制滥造,这样定额的目标虽然实现了,但对公司确实没有一点好处。
按件计酬的工作就很不好,因此说,定额不可能从根本上改进工作。
在有些公司,员工因为生产的产品有瑕疵常会被扣钱。
但是这怎能完全责怪员工呢?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理想的工作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质量可以被接受,什么样的质量不可以被接受。
取消定额后员工可以自愿地积极地工作,管理者的能力也要不断地提高,这才更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消除影响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
大多数人都希望把工作做好,都为做好工作感到光荣,管理者不应该剥夺他们的这种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