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合集下载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04章 知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04章 知觉
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综合
如果感觉能力正常但知觉能力缺失,会怎么样?
知觉使感觉信息变得有意义
人失去感知能力会怎么样?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是其它 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或数据驱动 的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知觉依赖感觉输 入的信息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或概念驱动 的加工(concept-driven processing):知觉者的注意、 期待、兴趣、一般的知识经验等会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 结果。
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它们给人们提供了物体距 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对维持知觉的恒常性 有重要的意义。 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 明度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 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 定的知觉。 模式识别和语音识别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觉恒常性” 的缺少。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 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 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 对象。——知觉选择性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 意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知觉对象的选择,受到主观 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色 彩鲜艳的、具有活动性的刺 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对象的选择受到知觉者 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及 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 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


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时指当照明条件改变时,人知 觉到的物体的相对明度保持不变的知觉特 性。 4.颜色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是指人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 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时,颜色 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 知觉特性。
谢谢各位老师同学
再会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
(一)定义: 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 时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 语将其揭示出来的特性。
(二)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 1.言语的指导作用 2.实践活动的任务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知觉的恒常性

(一)定义:
恒常性是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 改变时,我们的直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 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是直觉特性中比较 好理解的一个。


(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1.形状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在观察熟悉物体时。 当其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视网膜上的影响 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 变的知觉特征。
知觉的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时指在一定范 围内,人对物体大小的知 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 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 大小变化,其知觉映像仍 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性。
说明: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 成为整体的能力 。
知觉的整体性
(二)整体与部分是什么关系: 1.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 的特点。关键性的成分对知觉的整体起决 定作用。

2.我们而对个别成分的直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 性。(图例) 3.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 对个别成分的直觉。知识经验越丰富,越能识别 出事物的关键性特征,从而精确地把握知觉对象。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叫数据驱动加工; 2.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叫概念驱动加工; 3. 根据感觉信息的多少,两种加工所起的作用大
小不同。






工 ( 概 念 驱 动 )
自 下 而 上 的 加 工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支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所致。
不管是在昏黄的灯光下还是偏蓝的光下,我们总是把苹果看成红 色的,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二)单眼线索
指仅凭一只眼睛的视觉即可提供的线索,它以视 觉所反应的环境及对象的物理特性或现象为内容, 包括: 物体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
戴镜后的头三天,网像颠倒,伸手取物时的方向和实际方向相反。三 天后,他可以开始看到自己的手在写字;第四天,两手能做正确的知 觉选择;第五天,能在房间从容散步;第七天,能欣赏散步途中景色。
这说明,经过学习和适应,视觉和触觉、前庭觉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空间定向能力得以恢复。
等到第八天,他摘下反转镜,这时看到的每样东西都上下、左右颠倒 了。几个钟头后,空间定向恢复正常。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2018年河南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真题试卷汇编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2018年河南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真题试卷汇编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2018年河南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120, 做题时间120分钟)单项选择题1.按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SSS_SINGLE_SELA具体运算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C感知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分值: 1.5答案:D皮亚杰将儿童认知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因此,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

2.幼儿拿一根竹竿当马骑,竹竿在这个游戏中属于( )SSS_SINGLE_SELA表演性符号B工具性符号C象征性符号D规则性符号分值: 1.5答案:C象征性游戏是幼儿借助代替物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和情境的活动。

幼儿拿“竹竿”当“马”骑,也就是说借助“竹竿”的帮助再现了不在眼前的“马”。

因此,竹竿在这个游戏中是一种象征性符号。

3.幼儿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SSS_SINGLE_SELA人际交往B操作练习C教师讲解D集体教学分值: 1.5答案:A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制,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该过程主要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实现。

4.中班幼儿告状现象频繁,这主要是因为幼儿( )SSS_SINGLE_SELA道德感的发展B羞愧感的发展C美感的发展D理智感的发展分值: 1.5答案:A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

如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幼儿对别人行为方面的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从而体现了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5.渴望同伴接纳自己,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表现反映了幼儿( )SSS_SINGLE_SELA自信心的发展B自尊心的发展C自制力的发展D移情的发展分值: 1.5答案:B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评价,它表达的是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制力是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相对性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被称为知觉经验。

知觉经验是相对的。

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把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必须同时看到该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

这样,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

形象与背景是知觉相对性最明显的例子。

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联的其他刺激物。

在一般情境之下,形象与背景是主副的关系:形象是主题,背景是衬托。

另一个例子是知觉对比,是指两种具有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两者彼此影响,致使两种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显的现象,如大胖子和小瘦子相伴出现,会使人产生“胖者益胖、瘦者益瘦”的知觉。

2.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做模糊的反应。

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

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就好像立即从背景中突现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清晰。

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包围的比包围的、垂直或水平的比倾斜的、暖色的比冷色的,以及同周围明晰度差别大的东西都较容易被选为知觉对象。

即使是对同一知觉刺激,如观察者采取的角度或选取的焦点不同,亦可产生截然不同的知觉经验。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等,还受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主观影响。

由知觉选择现象看,我们可以想象,除了少数具有肯定特征的知觉刺激(如捏在手中的笔)之外,我们几乎不能预测提供同样的刺激情境能否得到众人同样的知觉反应。

所以同样的服务,有的旅客感觉乘务员服务热情周到,而有的旅客却认为乘务员的服务缺少人性化,不满意。

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

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练习题答案

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C4.B5.A6.A7.B8.A9.D 10.A 11.C 12.D 13.B 14.B 15.A16.A17.A18.B19.B20.D21.D22.C23. B 24. B 25. D 26. D 27. B 28. C 29. A二、简答题1.答: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及具体表现:①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主要是额叶部分成熟程度的局限。

额叶大约在7岁时才达到成熟水平,因此,幼儿期有意注意远未充分发展。

②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成人的指引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同时引导了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向。

③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例如,为了注意看书,幼儿会用手指着书。

④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意注意。

2.答:(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明确性。

活动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

(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当儿童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

(3)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教师如能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合理组织活动,有利于保持幼儿的有意注意。

(4)与已有知识经验练习。

与幼儿知识经验相关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5)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坚强的人,能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注意服从活动的目的任务。

三、论述题1.答:人的感知觉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1)适应现象,即人的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比如,人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待久了,会毫无觉察。

这是嗅觉适应。

根据这一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2)对比现象,即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如,人的视觉存在同时对比现象,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点,而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亮一些。

03认知心理学-知觉概论

03认知心理学-知觉概论

四、不可能图形
At other times, we perceive what cannot be there
(4)图形识别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 图形是什么。 是形状知觉中比特征分析更高的阶段,要求对复合特征 进行加工,具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同时具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
在绿“O”黄“V”中搜索黄“O”,这时只搜索O的圆形特征
和黄的颜色就不够了,必须同时搜索具有这两种特征的目
呈现一组图形,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有目标图形“O”。被 试能很快发现目标图形,与V的数量多少无关。(平行搜索) 目标与背景图形的差别仅在于原始特征水平上,目标 图形是曲线,背景图形是直线,此时,视觉系统不需要注
视每个图形,图形的原始特征似乎是自动出来的。
(2)图形和轮廓
轮廓是图形及其背景的分界面。
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的可能解释: 当视野中存在不完整因素时, 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
网膜上投影小,砖的密度显得大。
运动视差: 运动视差:人与环境中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物体看上去
移动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看上去移动慢,
方向相同。
原因:同一时间内距离不等的物体在网膜上的运动范围
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网膜上移动范围大,
远处物体视角小,在网膜上移动范围小,所以产
生不同速度的印象。
运动透视:人向前移动时,近处物体流动速度大,远处 物体流动速度小。飞机在机场降落的景象。
,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如向一个 人呈现两个无意义的词,“dax”和“kay”。如果这个
人处于分心状态,他可能报告说他看到了英文单词
“day”。

人的知觉.感觉与环境

人的知觉.感觉与环境

感觉的过程: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
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 质感觉中枢,便产生了感觉。
4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在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 觉

知觉的过程: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人
的不同感觉器官,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觉,经大脑 皮质联合区对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进行综 合加工,于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了对各种客观事物 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 的决策,这便是知觉。
60
垂直面内,实际人的自然视 线低于标准视线,直立低15°, 放松站立低30°,放松坐姿低 40°。因此视野范围在垂直面 内的下界限也应该随着放松立 29 姿、放松坐姿而改变。
15
35
有效视野 范围
水平面内的视野
最佳视野 范围
15 。 。 15
5

90

35

35

90

最大固 定视野
扩大的视野
30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3、若刺激量过大,超过了正常限度,将使感觉 消失而引起痛觉,甚至造成感官的损伤。
刚刚使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上
限。刺激量在上、下阈限之间才能引起感觉。
(例如:人眼只对波长380-780mm的光波刺激产生反应, 380mm和780mm即为视觉的下、上阈限,波长在380mm 以下和780mm以上的光波都不能引起视觉。)
12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 觉 的 整 体 性
知 觉 的 理 解 性
知 觉 的 选 择 性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1、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用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活动,对物的活动也叫及物活动,是以操作摆弄物体为主的活动.与人交往的活动,主要包括玉成人交往和与同伴的交往1儿童心理实在活动中产生发展,且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任何有意行为或活动,都是由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而人的心理总是通过他的语言行为或活动表现的;动作和活动时心里的外部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体现和客观指标2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儿童积极活动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矛盾以及客观事物同儿童主体的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一句话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实在儿童本身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不经如此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统一,也同样是在儿童的活动中实现的3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各种活动在儿童各年龄阶段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活动适应幼儿心理发展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因而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①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②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丰富深化积极情感③游戏活动可以促进有而个性发展2、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1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志过程以认识过程为前提2认识过程有意性也是意志过程的成分,儿童意志的发生发展意味着认识过程的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也就是认识过程发展水平的提高3在意志行动中为达到预定目的,无论是克服外部或是内部障碍,以及目的能否实现,都会引起积极争取或拒绝的态度,即产生情绪4情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意志行动作用可以是鼓舞也可以是阻挠5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特别是理智感的发展正是意志对情感调节作用的表现.意志是成体系的心理结构,体系的形成取决于行动动机的组织程度,动机的体制决定人的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动机体系是变化发展的不同年龄不同场合,动机的关系可以发生变化,不同动机的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换但意志活动总与动机体系相联系,主要地位的动机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目的和方向3、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作用1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②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③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做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变化2注意与心理的过程①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象往往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②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③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种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④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是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4、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意义1…主要表现①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②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③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④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5、说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1…有①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②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③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6、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和交往的作用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1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①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②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映③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才使智力操作达到最有,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④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2对记忆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3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他适应生存的作用.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得到照顾.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述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7、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①对智力.气质不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②对性格.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2儿童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个性发展.因此父母和教师要避免儿童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3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接受培养①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②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③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④对抑郁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防止疑虑孤独8、说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主要表现在①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②同伴交往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③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④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9、幼儿想象夸张性表现及其原因1幼儿想象夸张性表现在①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2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10、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表现为①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②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奠定基础.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乱而生气,但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变为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但有的教师因不懂研究方法而失去机会,学习研究方法后在教育工作中,可用观察谈话,甚至实验的方法了解幼儿使教育工作水平提高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原因.这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宿命论;了解人的人是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如何促进感知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11、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1适应现象.①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2对比现象.①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②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际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②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12、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心理发展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人脑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本体,周围世界是儿童心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儿童心理发展绝不能离开这两个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机体得到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特征.人的天然的族类特征是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的遗传素质.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异性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完全相同.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可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儿童每一步的发展现实总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遗传素质以及遗传的发展程序虽然制约着儿童的生理的成熟,但成熟却并不绝对由遗传决定.生理发展本身存在着遗传和变异辩证统一的规律.遗传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变化,人类的种系特征就是世世代代遗传和变异进化的产物.成熟过程始终受到环境的影响13、研究社会性发展有何意义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从现代教育观念看,让儿童“学会做人”的教育远较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如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有帮助的.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可以说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儿童期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将是以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并对孩子入学以后的学习交往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幼儿期应该主义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14、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对语言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展①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互相交往中才能进行②幼儿期对话言语有进一步发展③对话言语的发展是和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儿童活动的发展相联系的④独白言语是在幼儿期产生的,是随活动丰富和发展,独立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讲述自己的知识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是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3~4岁幼儿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在集体面前胆怯;4~5岁能独立的讲故事和各种事情;5~6岁能系统大胆自然生动有感情地讲述2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①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②3~4岁幼儿的言语仍带有情境性③4~5岁幼儿说话常事断续的,不能说明事物现象行为动作间的联系,只能说出一些片断④6~7岁儿童已能连贯完整地说话,开始从叙述外部联系到叙述内部联系⑤随年龄增大,情境言语比重下降,连贯言语比重上升3讲述逻辑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楚.具体发展过程为;①3~4岁幼儿的讲述常常主题不明确,层次不清楚②3~4岁往往是单纯对现象的罗列,主题不突出,这时期言语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发展较快③4~5岁差别不大④5~6岁儿童在看图讲述中往往过于具体和琐碎,妨碍了突出主要情节.对幼儿来讲,单纯积累词汇是不够的,幼儿讲述逻辑性的发展需专门培养.4掌握言语表情技巧15、3~6岁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1意识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的基本特点.无意记忆占优势;①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②无意记忆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③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种的附带结果.这时期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①客观事物的性质②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⑤活动动机.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①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②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③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2理解性;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可能是因为;①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②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原因①通过对材料理解进行,理解使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体系②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的单位或系统.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3记忆内容;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①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②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③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4记忆方法;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互相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16、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义词,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第一,前后阶段顺序不变,但可加速或推迟;第二,每个阶段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第三,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发展分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7岁前处于前两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只能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界环境1反射练习阶段;①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带来联系因素的不断重复②天生的反射通过练习而巩固③天生的反射得到发展2最初习惯阶段,又称初级循环反应阶段;①形成条件反射即习得性动作②初级的习得性动作变成自动性的动作,称为习惯性动作或初级的循环反映3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又称二级循环阶段;①视动协调后进入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物体②动作兴趣相互影响,出现“循环反应”4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①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动作明显地表现出它是达到目的的方法②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5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又称三级循环阶段;①能在偶然中发现新方法,已开始探索达到目的的新手段②对偶然动作结果发生兴趣,开始对这种情况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方法似乎带有系统性(6)智慧综合阶段,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①用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②用头脑内部的运动达到突然理解和顿悟(二)前运算阶段.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1前概念阶段,思维开始运动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①思维中的事物带有一般性概括性②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③常运用“转导推理”④是自我中心思维2直觉思维阶段,又称半逻辑思维,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三)运算阶段,和前运算的区别;1运算思维依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表象进行2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具单向性3运算思维具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守恒概念4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5运算思维具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具呆滞性固定性刻板性17、如何看待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⑴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⑵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①任性②依赖性强③自私④不合群⑤胆小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⑴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原因可能有;①缺失②独特③家长一子女的关系.专家研究认为;前两者不是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家长一子女的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更强调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①溺爱②过分保护3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⑴家庭教育.影响独生子女社会向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应特别重视;①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②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③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④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⑵幼儿园集体教育.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应注意做好;①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②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③注重个别教育18、从积极的教育态度的角度,结合实际对孩子情绪的培养加以阐述①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许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你不行”“太笨了!”“没出息!”等等.经常处于这些负面影响下,孩子情绪消极,也没有活动热情.有个孩子平时画画并不太好,当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第一次拿到奖品—张小画片回家时,妈妈高兴地说;“太好了!孩子,我知道你能行,你画的大红花多么漂亮!”从此,孩子对美术产生了兴趣.而每次画完一张,都拿给妈妈看,妈妈总是说他画得好,有进步.孩子果然越画越好了②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孩子总是愿意把自己的见闻向亲人诉说.孩子感受到老师亲,对老师信任时,也总是愿意向老师诉说.可是成人往往由于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有时成人认为孩子说的话幼稚可笑,不屑一听.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受到压抑,感受到孤独,因而情绪不佳.有时孩子因此出现逆反心理,故意做出错与行为,已引起成人注意.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的情绪培养十分必要.有位妈妈曾记录孩子的话;孩子说在山上看见太阳落下去,担心太阳掉到河里去了,后来知道山下面没有河是一条路,他放心了.这位妈妈非但没有笑话孩子的幼稚,反而称赞他心地多么善良.孩子感受到妈妈是朋友,什么知心话都愿意对妈妈讲,孩子的情绪很健康.这位妈妈的态度是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健康情绪是首要的,至于一些无知和幼稚,孩子将会改进③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婴幼儿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的暗示.比如有位家长在外人面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加以肯定,说;“我们小妹摔倒了从来不哭.”他的孩子果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位家长则常常对别人说;“我们的孩子就是爱哭.”“它既是胆小.”这种暗示,则容易使孩子养车消极情绪.孩子的情绪发展也往往受成人强化的影响.例如妈妈要去上班,婴儿因分离焦虑而哭.妈妈为了解决当时的矛盾,给孩子吃糖果,霍晶亮盲足孩子的其他要求.孩子受到了强化,以后当妈妈出门时,更是大哭.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摔到要哭时大人说;“不怕!男子汉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虽然泪水在眼眶里转,硬是自己站了起来.类似的这样的强化,对于现代儿童抵御挫折减少焦虑十分必要19、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1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是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无意义材料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科学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③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2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①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②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3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派出疲劳的干扰;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排除疲劳对记忆保持的干扰.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①学习或识记活动安排要劳逸结合、动静交替适当安排②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20、研究学前儿童的方法—实验法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优点;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不足;幼儿在实验室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态,导致实验结果有局限性,特别是研究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应注意的方面;①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被试幼儿的分心②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用直接兴趣去激发其努力完成实验任务的动机③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预热时间,使被试幼儿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从怕生不愿意参加实验,或过度兴奋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转入自然状态,对不易进行实验的幼儿,实验者必须掌握一些技巧,诱导其接受实验④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4章 知 觉)【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4章 知 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答:(1)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①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②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

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③对象与背景不仅可以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准确地讲,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的举例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然而,当学生被身旁两个同学的谈话吸引,转而去听他们的话,这时,教师的声音就变成学生知觉的背景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教室内很安静,那么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课,学生也能听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相同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

从下图中的点子图上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点子没有用线段联结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人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

点子的数量不同,空间分布情况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心理学之知觉知识概要

心理学之知觉知识概要

心理学之知觉知识概要知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知觉•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perception)。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detection)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分辨(discrimination)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identification)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范畴。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 up processing)或数据驱动加工(date driven processing)。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得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top downprocessing)或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 driven processing)。

三、知觉的生理体制•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他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做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对刺激性质的整合。

•我们可以把视觉系统粗略地分成腹侧和背侧系统。

腹侧系统从枕叶到颞下回,主要负责处理物体形状的信息,因而也称为“What”系统,物体识别需要的形状加工就在这里发生。

背侧系统从枕叶到顶叶,主要负责处理空间和位置的信息,因而也称为“Where”系统。

四、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

导语:对幼⼉保教知识与能⼒⾼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详细介绍如下⽂所⽰,那么在说到感觉规律的时候我们将从感觉和知觉两⼤板块分别进⾏阐述。

希望能对⼴⼤考⽣有所帮助! 幼⼉保教知识与能⼒⾼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篇1 感知觉的规律作为学前⼉童感知觉发展中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先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我们平时经常说“我感觉很开⼼”“感觉⾃⼰萌萌哒”等这样的话语,但我们要知道,在⼼理学上,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觉,指的是⼈脑对于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这可真⾹啊!”“这个看起来圆圆的。

”就是对于感觉体现,通过这些话语我们没有办法很好的感知这个对象具体是什么。

⽽知觉则是⼈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如“这是⼀个⼤西⽠!”“这⾥有⼀个蛋糕。

”等。

那么在说到感觉规律的时候我们将从感觉和知觉两⼤板块分别进⾏阐述。

(⼀)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指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也就是感受到刺激的能⼒。

⽐如,被针扎了⼀下,感觉到疼,那么就说明具有感受性。

(2)感觉阈限:由于每个⼈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有些⼈可能较迟钝,有些⼈较灵敏——⽤什么来测量感受性的不同?于是就有感觉阈限,就是对于刺激的量的⼤⼩,多少的把握。

我们需要记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两者呈反⽐关系,感觉阈限越⼤,感受能⼒越差。

⽐如,将针轻轻地放在A,B两⼈的⼿上,A可能在放到5根针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针的存在,说明他的感受性就较⾼;⽽B则需要放到13根针才察觉到,说明感受性较低。

2.适应现象 指的是长时间刺激在某⼀器官,感受性发⽣了变化的现象。

“⼊芝兰之室久⽽不闻其⾹”就是嗅觉适应。

那么在考试过程中,更多考察的就是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1)明适应:由暗→⼊明对强光的感受性降低 (2)暗适应:由明→⼊暗对弱光的感受性提⾼ 3.对⽐现象 同⼀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使感受性发⽣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第六章知觉一、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和感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来自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感觉与知觉的联系和区别: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感性认知阶段;(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各样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成为感知觉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基础。

感觉的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

(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知识和经验,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知觉组织基本的原则。

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换。

图形组织还有其他一些原则:1. 邻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a;2. 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b;3. 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c;4. 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成一个整体,图d;5.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图e;6. 封闭:可以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图f;7.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8. 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3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3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3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早在(A)已经具备人类基本的感觉和知觉。

.新生儿已经具备感知器官和相对成熟程度神经系统。

A.新生儿期B.婴儿晚期C.幼儿初期D.先学前期2.“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幼儿情绪、意志受(C)影响。

幼儿情绪、意志受知觉的影响A.表象B.记忆C.知觉D.注意3.D.只有D有依据,其他皆不成立。

4.A.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

5.从幼儿听觉发展的角度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孕妇在宁静悦耳的音乐环境下对胎儿发展有好处B.适应噪声环境,对胎儿出生后的适应环境有帮助C.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及声音的纯度、强度、持续时间等有不同的反应D.以上表述都正确6.幼儿的听觉偏好趋向(D)。

新生儿不喜欢听嘈杂的声音。

A.就人声和物声而言,新生儿趋向物声B.就母亲声音和陌生人声音而言,新生儿趋向新鲜的陌生人声音C.就声音音调来讲,新生儿趋向低音调D.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7.关于幼儿触觉的表述,下列选项中(A)是正确的。

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可以认识物体A.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可以认识物体B.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晚于手的触觉C.眼口协调动作出现,是触觉发展的里程碑D.能够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视觉8.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难到易是(C)。

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难到易是五边形一八边形一三角形一正方形。

A.半圆形一圆形一三角形一正方形B.正方形—长方形—八边形一五边形C.五边形—八边形一三角形一正方形D.圆形一半圆形一正方形一三角形9.幼儿观察的发展,没有表现在观察的(C)等方面。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方法、概括性、细致性和持续性等方面A.目的性B.观察方法C.直观性D.概括性10.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D)。

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

知觉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知觉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知觉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知觉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之一,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知觉过程中,主体(也就是人)与对象(也就是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是主客之间的联系,又是主客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知觉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1. 知觉的主体知觉的主体是指感知事物的人或动物。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感知事物时都会将自己的意识、经验和动机带入其中,从而影响对客体的感知。

以人类为例,我们的感知受限于我们的感官和大脑的处理方式。

每个人的感官器官和大脑的功能都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对同一客体的感知可能会有所差异。

主体的意识和经验也会对感知产生影响。

我们在感知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知识来解释和识别客体。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的动物时,如果我们以前从未见过这种动物,我们可能会利用自己过去对动物的经验来辨认它是否危险或友好。

这种主观性的经验背景会影响我们对客体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主体的动机也会影响对客体的感知。

一个人如果对某个事物感兴趣,那么他可能会更加关注和注意这个事物,从而对它的感知也会更加准确和深入。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毫无兴趣,那么他可能会忽略或轻视这个事物,对它的感知也会相对较弱。

2. 知觉的客体知觉的客体是指被感知的事物或现象。

客体存在于外部世界,并且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

客体的属性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主体对它的感知。

每个客体都有自己的形状、颜色、声音等特征,这些特征会被主体通过感官器官感知到并进行处理。

然而,客体并不仅仅是主体感知到的那个样子。

客体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有更多的特征和属性,而主体只能根据自己的感官和认知能力来感知一部分。

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感知是有限的,而客体本身是无限的。

此外,客体的存在也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

主体的存在和角度会影响对客体的感知和理解。

比如,当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时,他可能会有不同的感知结果。

这表明主体的存在和角度会对客体的感知产生影响,客体的本质和属性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主体的存在和认知的。

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一切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

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见图1。

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3 大类[1]。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

如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形状。

形状是由轮廓及其所包围的空间组成。

人借助于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可以形成形状知觉。

而人的形状知觉之所以能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一方面由于有了多次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经常得到触摸觉的验证。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单凭触摸觉也能形成形状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除了在一定空间中活动以外,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中活动。

时间无始无终。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起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成为人们时间知觉参照系。

[]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日历、时钟等计时工具,使时间知觉更精确。

所谓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人要想产生运动知觉,首先要确定参照系。

参照系可以是某些相对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观察者自身。

没有参照系,人便不能产生运动知觉或者产生错误的运动知觉。

例如在暗室里注视一个光点,过了一段时间后,会把静止的光点看成是运动的。

这是因为在视野中缺乏参照系之故。

人们对世界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被知觉物体或事件所处的背景的影响。

曾有人假定背景对于知觉的影响仅限于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并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给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序列,每个序列由3 个单词组成:第1 个词是清晰可见的背景词(如hand 或tree),第2 个词是双义词(如paim),第结果表明,当双义词清晰可见时,被试的判定作业只在一致背景下得到促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一切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

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见图1。

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3 大类[1]。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

如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形状。

形状是由轮廓及其所包围的空间组成。

人借助于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可以形成形状知觉。

而人的形状知觉之所以能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一方面由于有了多次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经常得到触摸觉的验证。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单凭触摸觉也能形成形状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除了在一定空间中活动以外,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中活动。

时间无始无终。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起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成为人们时间知觉参照系。

[]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日历、时钟等计时工具,使时间知觉更精确。

所谓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人要想产生运动知觉,首先要确定参照系。

参照系可以是某些相对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观察者自身。

没有参照系,人便不能产生运动知觉或者产生错误的运动知觉。

例如在暗室里注视一个光点,过了一段时间后,会把静止的光点看成是运动的。

这是因为在视野中缺乏参照系之故。

人们对世界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被知觉物体或事件所处的背景的影响。

曾有人假定背景对于知觉的影响仅限于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并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给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序列,每个序列由3 个单词组成:第1 个词是清晰可见的背景词(如hand 或tree),第2 个词是双义词(如paim),第结果表明,当双义词清晰可见时,被试的判定作业只在一致背景下得到促进。

人们将之解释为:双义词的有意识知觉导致了与背景一致的意义的选择。

而在无意识条件下,只要目标词与双义词有语义联系,被试的判定作业就会得到促进,而不管背景是否一致。

人们认为这表明了:当双义词的知觉是无意识的,则它的多重意义都被自动激活,背景限制不了意义的选择。

这一结果支持了他的假设:一个刺激的有意识知觉受背景的限制,而同样刺激的无意识知觉却引起不受背景限制的自动反应。

知觉对象具有多种可被观察到的性质,比如,它的颜色可能很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的形状可能与背景的形状有很大的差别,也或者它要表达的内容与其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同,这就是知觉对象的特殊性。

背景具有它的普遍性,它作为知觉对象的衬托,即要达到一定表现目的,又不能过于眩目而喧宾夺主,绿色的衬托合理地铺垫了红色,即不会使红色的出现显的过于突兀,它的柔和的性质又可以为红色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 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例子只是从颜色一个方面表现了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对于知觉对象的感知会从很多方面来尝试,比如知觉主体会从感知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包括声音等多个方面观察从而得到一个综合的最全面的结论,这个经验在以后的实践中就会比较持久的保留。

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如果摆在洁净的桌面上,它的所有优点都会展现出来,可是如果将它摆在一片杂乱的废物中,人们的目光就会被周围各种次要的因素吸引而忘却了最终所要投入注意力的对象,“万绿”如果换为“万紫”,它的衬托作用就会转化为扰乱观察者的主要因
素,这样,整个知觉所感知的对象就会因为缺乏重点显得混乱而难以令人接受,见图2。

同样一个道理,如果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够鲜明,不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那么它就失去了作为被观察的主要对象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与其它普通的背景物体或图片毫无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