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件9
认知心理学课件(全)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1、心理学内部对行为主义的反抗2、认知心理学对前辈的继承3、认知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语言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二、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符号: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符号结构:语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进行操作三、认知心理学的实质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一、减法反应时实验AA Aa星形在十字之下十字在星形之上星形不在十字之下十字不在星形之上星形在十字之上十字在星形之下星形不在十字之上十字不在星形之下二、相加因素法实验三、“开窗”实验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四、出声思考问题行为图五、计算机模拟第二章知觉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知觉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2、知觉的刺激物说:知觉只具有直接的性质三、知觉加工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都是间接知觉的观点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与知觉的刺激物说差异不明显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内温的实验:总体一致的三种关系1)一致:听到和看到的字母相同2)无关:被试听到的是字母,但看到的是长方形3)冲突:被试听到的是一个字母,但看到的是另一个字母四、模板说新的补充:预加工过程;其次,外部刺激同时与所有可能的模板进行匹配。
五、原型说记忆中贮存的不是模板而是原型,它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六、特征说模式的元素可以被称为特征,在模式识别时先抽取对象的特征,再对这些特征进行合并,然后再进行匹配。
优点:1、有更强的适应性;2、可以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3、使模式识别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认知心理学绪论PPT课件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Newell&Simon,1972)
第11页/共57页
•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包括:感受器、感觉登记、模式识别、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注意
第12页/共57页
第13页/共57页
(三)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 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 认知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学的关系:其它心理学的研究更多地表现为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 性研究,而认知心理学却力图以一种解译性的研究来揭示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特点。
• Sternberg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 • 识记项目的数量(记忆集大小) • 探针刺激的质量(清晰和不清晰) • 反应的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 • 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第30页/共57页
识记项目的 编码
探针刺激的 性质
识记项目的 数量
第25页/共57页
读音和书写方法一样 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
同时呈现 继时呈现
AA Aa
AA
Aa
AA 1s 2s
Aa
1s 2s
第26页/共57页
第27页/共57页
2、相加因素法 • 在20世纪,Sternberg(1969)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 假设: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即“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 是“OIRG”,但这四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只作出一次反应。
《认知心理学简介》PPT课件
课程学习背景调查
• 对心理学感兴趣吗? • 过去读过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吗? • 能列举几个心理学家吗?
中国科学pp技t课件术大学 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5
什么是心理学
• 心理学的定义 •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 心理学的历史及近代流派 • 七种现代心理学观点
• 关键词:科学、个体、行为、心理过程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 的反映。
中国科学pp技t课件术大学 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1室4
科学性
• 科学性意味着使用科学的方法; • 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可以客观的、可以重
复验证的方法.
中国科学pp技t课件术大学 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1室5
个体性
行为主义
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强调 华生、斯金纳 学习是控制和影响所有行为的关键。
精神分析学派 无意识控制着行为,儿童时期的经历是影响 弗洛伊德、荣格、阿
人格发展中的主国要科因素学。pp技t课件术大学 认知神经德勒心理学实验2室4
结构主义(构造主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Titchener) • 心理学的内容应该是意识经验的分析,
中国科学pp技t课件术大学 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2室2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知觉的长度”
中国科学pp技t课件术大学 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2室3
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前 所未有的、热烈的学术讨论局面。在冯特的 结构心理学之后,相继出现了机能主义、格 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理论。 他们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 容及方法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认知神经心理学初步
张效初
《认知心理学》课件
认知心理学为人工智能提供了 理论基础和指导,有助于理解 人类智能的本质和机制。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促进了认知 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为认知 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 手段。
人工智能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1 2 3
模拟实验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 为认知心理学实验提供更准确、可重复的实验结 果。
认知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学的区别
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的内部心理过程,包括知觉、思维、记忆等,强调对认知 过程的探究和理解。
行为心理学则更关注行为本身,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行为的原因和规律,不涉及 内部心理过程。
虽然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心理学 的研究领域。
02
展望
认知心理学未来发展趋 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 深入,认知心理学将更加注重 跨学科的研究,以及如何将研 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 结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 ,认知心理学将更加注重研究 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 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 应用。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设
体的物体。
成人认知发展
元认知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知识和监控,成人通过元认 知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能力
成人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并采取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
成人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 、分析和判断,不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或传闻。
04
产生原因
产生认知失调的原因包括信息不一致、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等。
影响
认知失调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压力和不适感,促使个体寻求减轻或 消除失调状态。
心理学课件《认知心理学》(完整)
《认知心理学》课件第一部分:引言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思维、记忆、语言、感知、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它试图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实验法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和记录被试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反应,从而推断出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教育、医疗、工业、军事等。
在教育领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医疗领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二部分: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它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几个方面。
1. 感知:感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接收外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认知三个阶段。
感觉是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的过程,认知是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的过程。
3.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存储和提取过程。
它包括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情景记忆三种类型。
短期记忆是指个体在短时间内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长期记忆是指个体在长时间内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情景记忆是指个体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记忆。
4. 思维:思维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它包括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几个方面。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决策制定是指个体在多个选择中做出选择的过程。
5. 语言:语言是指个体通过符号系统(如文字、语音等)进行交流的过程。
它包括语言理解、语言产生和语言习得三个阶段。
认知心理学(表象)课件
表象的信息表达功能是指个体利用心理表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与他 人进行沟通交流。
详细描述
表象在信息表达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们通过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将表象表达 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表象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如语言、手势、表情 等,它们都能够有效地传达个体的思想和情感。
03
表象的形成机制
表象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
表象与脑机接口的结合
结合机器人技术,开发具有人类智能水平 的机器人,实现人机交互和协同工作。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大脑与计算机之 间的直接信息传输,为表象研究和人工智 能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表象在认知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表象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表象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信息加工、记忆、学习 和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础。
跨学科研究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计算 机科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等,为 表象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表象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表象在人工智能中的运用
表象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利用表象理论,开发更加智能化的机器学 习算法和计算机视觉系统,提高人工智能 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世界的场景 和物体,为表象研究提供更加逼真的实验 环境和条件。
表象的记忆系统
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表象形成的中间环节, 短暂存储经过加工的信息,以便 进一步处理和回忆。
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是表象形成的最终归宿, 将经过反复巩固的信息储存起来, 形成稳定的表象。
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指大脑对输入的信息 进行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的 过程,对表象的形成至关重要。
表象的思维过程
表象与其他认知过程的关系
深入探究表象与其他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揭示认知过 程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认知心理学PPT教学课件
•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
• 活动主义认知心理学
3
1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1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1.1 社会背景
– 20世纪40年代,随着科学知识与技术尤其是武器装备技术的迅猛发展,人 们面临着信息的大量积聚与增长的局面,形成了与人的信息处理有关的急 需解决的问题: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及其特点;如何对仪器设备进行恰当 设计,使人更容易对信息进行识别、对设备进行操作。
认知心理学
1
– 广义认知心理学 • 以认知为研究对象所开展的一切心理学研究和所建构的所有心 理学理论,包含结构主义、心理主义和符号主义的认知心理学。
– 狭义认知心理学
• 以“认知可计算主义”为研究纲领,按照自然科学模式进行研 究和理论建构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信息加工和联结主义取向的 认知心理学。 • 关注认识过程;关注心灵如何建构和组织经验;相信个体积极、 创造性地安排从环境接收到的刺激。 – 认知科学 • 以认知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哲学、心理学、 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进化学和动物 行为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 认知神经科学等。
10
11
信息加工论的目标与研究方法
• 目标:寻找一种形式结构,将人类的认知和知识活动转换为抽象的 符号系统的运作。 • 主要研究方法 • 信息加工方法 • 口语报告法 • 计算机模拟法 •
12
• 信息加工论简评 • 意义 • 局限
13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
• • • • • • 一、基本假设与特征 分布式表征与平行结构和平行处理机制 连续性和亚符号性 容错性 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等特点 抵制噪音
5
认知心理学课件
谢谢
THANKS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互 依存、相互影响。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他人时出现的错误或偏差。
社会认知与情感
社会认知与情感相互影响,情感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
社会认知与人际关系
03
04
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 程不仅包括对客观事物的认 知,还包括对自己的认知的
认知,即元认知。
元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己 的思维、学习、行为等方面 的认识和调控能力,认为个 体应该具备对自己的认知过
程的反思和调节能力。
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元认知 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 来提高的,例如通过自我反 思、自我规划、自我调节等 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
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而认知心理学则更侧重于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两者 在研究方法和对象上有一定的交叉。
02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CHAPTER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 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处理和输出等环节。
和思考,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04
认知建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环境和经验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和更新。
认知灵活性理论
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人的认 知过程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 应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 和任务进行灵活的调整和转 换。
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个体在 认知过程中的适应性,认为 个体应该具备多种不同的思 维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 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心理学课件-认知心理学》
如何理解人的思考机制?了解认知心理学,揭开人类大脑奥秘。
认知过程
知觉
人眼错觉奥妙,如何识别视觉 信号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之一。
注意力
专注、分心与目标感知,我们 废了多少力气在“注意”上?
记忆
忆往昔峥嵘岁月,忆往事如烟 万缕。如何有效地提高记忆力 是众多学生、职场人需要面对 的问题。
注意力
1
分心
注意力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例如强光
集中
2
和负面情绪。
需要注意的信息被提取,可以提高集中
精力。
3
持久
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注意干扰
4
分心与集中之间的反复出现将会干扰行 为表现。
学习与记忆
编码
由“过程”到“产品”,我们如何将新的信息加工并 存储。
检索
将已存储的信息从大脑中提取出来,需要进行 精细的选择机制。
• 外界刺激信号 • 干扰信号
处理
• 加工与筛选 • 编码与存储
输出
• 反应或行为的表现
认知神经科学
了解大脑神经细胞的构造及其不同区域的功能,可以揭示人类思考机制的奥妙。如神经元中的突触传递信息, 可以为我们的交互设计提供启示。Leabharlann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教育
如何通过认知心理学理论,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爱上学 习?
思维
从直觉到分析,从联想到推理。 人类思维的奥妙决定了我们的 认知深度与广度。
实验方法
行为测量
通过观察行为反应,揭示思 维和知觉方面的差异。
脑成像
通过磁共振成像、脑电图, 快速、精准地获得脑内活动 信息。
电子记录
通过内置在大脑中的电极监 测大脑活动的电信号,深度 挖掘人的思考过程。
《认知心理学》课件
您好!欢迎来到《认知心理学》PPT课件。在接下来的 7 页内容中,你将会了 解和深入认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动人的未来展望。让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
了解人脑如何处理各种信息 以及对信息的理解、记忆和 使用。
心理学
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 为模式。
总结
两种学科的结合,研究人脑 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记忆困难的原因
2
包括良好结构的笔记、有效的重复方法等 等。
解释记忆困难的原因,包括压力等心理因
素和缺陷等生理原因。
3
记忆增强的策略
渐进式记忆、身体归档法等策略的讲解, 帮助学习者提高记忆质量。
思维与创造力
思维方式
介绍关于如何训练创造性解决问 题的思维方式。
工作中的冥想
音乐与创造力
介绍工作中的冥想可以减轻焦虑, 提高生产力,缓解压力等作用。
涵盖了识别问题、搜寻解 决方案、决策和实施执行 等一系列问题解决的方式。
未来展望与总结
AI技术发展
如何更新我们对认知心理学的了解?人工智能技术 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研究?
情感与行为
愉快、怒气、焦虑等情绪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与 判断?如何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理解人类情 感和行为?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希望您已经对认知心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相信,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将会 为每个人未来的发展和成功提供巨大的帮助。
阐述音乐与创造力之间的联系。 不仅能够调节情绪,还能促进大 脑神经的生长,提升创造力。
决策与问题解决
1 有效的决策
阐明如何做出更加有效的 决策,介绍了进行多角度 思考,学习如何让决策持 久等决策成果。
2 决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课件40模式识别既有复杂性,又有适应性;二、模式识别理论;(一)匹配理论(MatchingTheory),;1、模板匹配模型(或理论);(1)内涵;模板匹配模型的发展:早期模板说主要以U.Neis;(2)支持证据:P50;(3)评价:模板匹配模型可以解释一定范围内的模式;不足之处: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识别无限变化的模式;2、原型匹配模型;(1)内涵: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模式识别既有复杂性,又有适应性。
模式识别的复杂性一方面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有关,另一方面与人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有关;适应性指能适应外界环境表现出灵活性与多变性。
二、模式识别理论。
可分为匹配理论和分析理论。
(一)匹配理论(Matching Theory),用刺激模式与大脑中存在的某一类特定的特征相匹配来说明感知过程。
1、模板匹配模型(或理论)(1)内涵。
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刺激模式的复本(或模板),它们与外部刺激模式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新异刺激就与已贮存的模板进行比较,直到二者出现最佳的匹配,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
理解:知觉时所比较的是人们记忆中理想模式的一个固定心理模型。
两种模式匹配时要有最大限度的重叠。
是一种“全或无”的理论(或者说遵循一种全或无的方式)。
匹配意味着识别,不匹配意味着无法识别。
模板匹配模型的发展:早期模板说主要以U.Neisser1967年的观点为主,即在记忆中贮存了无法计数的模板,他主要以字母识别来说明模式识别。
刚开始他是以八个样例来说明成功和失败的匹配的(P49)。
后期模板说是以P.H.Lindsay& D.A.Norman1977年的理论为主,他们修正了奈瑟尔的观点,增加了预加工的过程。
简图如下。
(2)支持证据:P50。
1974年S.Phillips的棋局识别实验;R.Warren的实验。
(3)评价:模板匹配模型可以解释一定范围内的模式识别。
主要应用在机器的模式识别方面(如银行、超市等单位识别数字的系统:会员卡、银行卡等。
)承认人们在记忆系统中存在着模板并把模式识别看作是一个过程。
示意图如下:刺激输入→分析(分解)→比较(匹配)→决策不足之处: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识别无限变化的模式。
按模板匹配理论,大脑所贮存的模板容量是有限的。
可是外界刺激模式是无穷尽的;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迅速识别不熟悉的刺激模式,模板说认为模式是固定的,与模式对应的模板是不能改变的。
这样就使该理论缺乏灵活性。
2、原型匹配模型。
(1)内涵: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是事物原型(Prototype)。
人们感知事物时,将事物(刺激模式)与原型相比较。
当出现近似的匹配时,该事物就得到识别。
理解:原型是事物类别中最具特征性、代表性的成员,也是最中心的成员,例如一提到笔,就想到钢笔,提到水果,就想到苹果,提到书,就想到教科书。
但书中观点似乎更强调原型是一类事物基本特征的概括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1975年,心理学家E.H.Rosch赞同前一观点,即认为原型是与同一类别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2)支持证据:1967年M.E.Posner等人的点图原型实验(P52);S.K.Reed 的面部原型实验(P54),注意其中的关键点是由被试抽象出原型的基本特点,然后进行分类。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研究者不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刺激模式?是为了避免知识经验的作用。
(3)评价:原型匹配说克服了模板匹配说的不足,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能识别大量不同类事物及同一类事物;它为概念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概念和类别关系密切),它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不足之处:无法解释人们第一次对事物的识别;无法解释人们在缺乏某一方面经验时的认知活动。
(二)分析理论——特征检测理论1、特征分析理论(1)内涵:人们长时记忆中存在刺激模式的各种特征,人们在识别时,对刺激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抽取特征进行合并、简约、归类等,再与存贮的特征进行比较;如果两两符合,则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理解:特征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复杂的刺激模式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分离的特征组成。
如字母H可分析为两条等长平等的线段和一条几乎垂直的线段。
特征分析的运用依赖于刺激的可分解性,而特征是按一定步骤进行分析的,在进行模式识别时,先对事物的特征分解,其次是分析阶段,然后是与存贮的特征比较阶段,最后是反应阶段。
(2)支持证据:1964年U.Neisser的实验;1969年J.J.Gibson的实验;1977年Lindsay&Norman的实验;M.J.Farah(1990)认为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过程涉及对绝大多数目标的识别(面孔识别主要依赖于整体分析,而阅读词汇或课文大多涉及局部分析)。
(3)评价:特征分析理论在解释模式识别时比模板匹配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它使识别具有准确性,并可发掘事物的潜在因素;由于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在许多事物中存在,以特征分析模型来识别事物,可以大大减轻记忆负担,使人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学习外界环境。
不足之处:无法解释认知过程中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即先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其次才是局部特征);它忽略了知识经验的作用即不重视自上而下的加工。
具体的特征分析模型是“鬼城模型”(也称泛魔堂模型)。
O.Selfridge1959年在“Pandemonium:A paradigm for learning”中提出这一模型。
(Selfridge,O.Pandemonium:A Paradigm for Learning,Symposium on the Mechanization of Thought,London:HM Stationery Office.1958)科学研究中引入“妖魔、鬼怪”等概念来代表尚未揭示的一种实体功能是可靠的。
在P.H.Lindsay& D.A.Norman1977年“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中就曾引用“魔鬼”概念。
“鬼城”或“魔宫”出自Milton的《失乐园》一书,意指地狱的首都,是一个喧嚣而又混乱的城市。
鬼城里有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小鬼(Demon)加工分为四个层次(或等级):映象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
最终实现模式识别。
这一具体模型仅仅是一种假设,并没有实验证据。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节“优势效应”,以特征分析来理解。
2、部件识别理论。
(1)内涵:1987年,I.Biederman提出模式识别的部件识别理论(Recognition-By-Component,RBC),他认为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成简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模式识别。
部件形状被称作“几何离子”,如方块、圆柱、球面、圆弧和楔子等(大约有36种),它以“容积本原”的形式存在,与原子或分子的功能相似,它们可以按不同方式组成不同的物体。
物体的部件是以形状的特征而存在,而不是以线或角的特征存在。
人们获得了足够的形状信息就能觉察出“几何离子”,由几何离子再构成一个复杂对象(物体),这样就识别了对象。
当给予我们的信息呈现方式不能让人觉察出个别的原始离子,就不能识别对象(物体)。
部件识别理论示意图如下页:(解释:边缘抽取指对亮度、纹理和颜色等表面特征的差异作出反应,并对物体作线条描述;分解凹曲线区域指对物体轮廓的凹面部分进行分解;非偶然性特征指物体的不变的关键性特征——曲率、平行、共端性、共线性等。
)(2)证据:1987年I.Biederman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物体的降质素描图(同一物体的图形逐渐省略某些部分),发现当省略提供凹曲线信息的某些轮廓时,物体的识别要困难些。
1995年Ling&Sanock的实验证明,对象识别时如果提供给被试以部件形状的中心线(一般是条状物的轴心线)时,对象识别将更为便利。
(3)评价:部件识别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较容易的类别区分任务,部分得到实验的支持。
不足之处:尚未阐明认知系统如何把一些零碎的线段拼在一起形成部件形状(即几何离子),不能解释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
了解:A、物体识别的双加工模型。
M.J.Farah(1990)在“Visual agnosia (失认):Disorders of object recognition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normal vision”中提出了一个物体识别的双加工模型,认为人们对目标的识别有两种分析形式,一是整体分析(holistic analysis)即对目标的整体结构进行加工;一是局部分析(analysis by parts),即对目标的某一关键部分进行加工。
她认为这两种分析过程涉及对绝大多数物体或目标的识别。
1990和1994年的实验证实了这一论点。
即面孔识别主要依赖于整体分析,而阅读词汇或课文大多涉及分析加工。
B、背景分析理论。
人们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主要是从事物的背景入手的,也就是说过去的知识经验直接指导对对象的识别。
该理论重视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新近的重视自上而下加工的理论还有:1996年,V.Bruce的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结构由一些描述特定构成的命题组成。
人们在识别对象时,关注的是刺激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把这一部分与记忆中结构描述相匹配,从而成功识别。
例:字母L的识别——不管它是横的、竖的、长的、短的,主要是相连的角度大小;“野人”的识别——着重看人的形体,而不管他的性别、毛发或所处的地域。
新资料:2008年2月6日,在德国研究联合会的支持下,马堡大学和吉森大学将推进第二个为期三年的、主题为“感知和活动”的研究项目。
从2005年开始,由心理学家、运动科学家和神经心理学家们所组成的研究小组着力探索两种不同的感觉信号之间的关系:一种感觉信号产生人们所意识到的感觉,而另一种感觉信号则在人们活动中以未被意识的方式起着调控作用。
近百年来,感知的过程和活动机能的过程分别获得了深入的研究,它们的机理可追溯到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功能。
近来,感知过程和活动机能过程之间的关系大大激发了神经科学家们的兴趣。
研究人员想据此了解这两种过程是如何交互影响的,而且通过实验,人们也许可以探究感知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短期和长时间的区间内改变自身。
正式作业:(根据教学进度布置)单号选择:1、个体进行物体识别的机制分析(提示:试依据匹配理论和分析理论,举例说明一个人如何进行物体识别的。
)2、有关心理学未来职业之我见双号选择:1、个体识别野外生物的机制分析(提示:试依据分析理论解释人们在野外识别野生动物、花卉等的心理过程。
)2、计算机模拟人脑的表现分析第三章注意本章重点学习注意的认知理论,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注意机制,理解其倡导者、时间、原理内涵、实验证据及人们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