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第6课再别康桥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感知«再不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观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不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观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不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不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不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如此悄悄地来,又如此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如何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不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不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讲: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不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不康桥»改成的歌曲,能够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不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刻。
«再不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不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不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闻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现在又要和它辞不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因此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案授课人:班级:姓名:学号:语文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6、《再别康桥》导学案
6、《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学习重点】通过寻找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
【学习难点】意象的理解,意境的营造和“三美”的讲解。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内容(自主学习,班上展示)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荡漾.()青荇.()长篙.()似的漫溯.()斑斓..()河畔..()笙箫2、自己尝试去体会诗人的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用一句话说一说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
二、读作者和写作背景(自主学习,班上展示)把你所知道的徐志摩的相关资料写在下面:2、你知道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么?“新月诗派”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从这三个角度去对诗歌进行赏析。
三、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合作学习,班上展示)1、找出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音乐美”?2、你能找出诗歌中押韵的字词么?请找出来标注在书本上。
3、请划分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朗读时应该用的语调,并试着朗读诗歌。
四、欣赏诗歌的绘画美(小组合作探究、班上展示)1、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你能否用小标题来概括这些诗句里描绘的画面?2、在诗歌里我们把这些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叫做“意象”。
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小节,说一说下面的问题。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你的理解。
五、欣赏诗歌的建筑美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______节?每一节有______行?这样就会显得很_____2、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_____个字,间或有_____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
《再别康桥》(导学案)
测标: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 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李白乘舟将欲行, 寒雨连江夜入吴, 忽闻岸上踏歌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桃花潭水深千尺,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一课时
前测: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dà yà ng ng ( 荡漾 )。 2、软泥上的qīng xìng ( 青荇 ) ,油油的在 水底招摇。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mà sù n ( 漫溯 ) 。 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shēng xiāo ( 笙箫 ) 。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 然景物。
(三)导标释标: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1、挥手作别云彩图
1难舍难分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 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 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三)导标释标: 1.“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 作者感情的形象,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 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 别是哪些?
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 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你能发现《再别康桥》的“三美” 是如何体现的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再别康桥》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再别康桥》【目标择定】1.从品读诗歌的意象和语言入手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意蕴。
2. 以这首诗为切入点,了解“新月派”诗歌“三美”主X。
3. 通过朗读和品鉴培养良好的诗歌审美趣味。
【探究一径】【主问题】作为“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歌“三美”的?1.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投射,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什么情感?2.“新月派”倡导的诗歌“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诵读全诗,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三美”的?3.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流传后世的名作颇丰,请你试着再写出一首体现了“三美”的诗作,并作简要赏析。
【助学资料】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X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徐志摩经典作品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3. 徐志摩经典语录①有时,我们挣扎着喝完一杯苦味的咖啡,直到最后一口才尝到杯底甜蜜的糖味。
这就是生活,加了糖,只是未被搅动激活起来。
②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③爱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还执着着,纠缠着,原地打滚痛苦的爱着。
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现,是自己挖了个坑,下面埋葬的全部都是青春。
④生命薄弱的时候,一封信都不易产出,愈是知心的朋友,信愈不易写。
⑤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九年级语文下册 6《再别康桥》导学案 语文版
第6课《再别康桥》【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以往讲解得比较多的是古典诗歌,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还不太熟悉。
虽然这首诗歌很多同学以前都读过,但很多诗句还是难以理解。
诗歌教学往往有着这样的困境:不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分析得太多了,诗意则会在理性的分析中被消解。
因而要把握好分析的度,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意。
【学习内容分析】《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指导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并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新诗的欣赏方法。
【重难点预测】重点:新诗的鉴赏以及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知识链接】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
上初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12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12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观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观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观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不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要紧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不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行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楚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闻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能够讲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只是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行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扬与热爱,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一辈子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动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缺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差不多上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讲:〝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不处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1
《再别康桥》学案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3、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难点: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品味诗歌语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关于作者和背景
2、字词积累
青荇()长篙()漫溯()笙箫()浮藻()放歌()柔波()
3、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你能不能举一些你所熟悉的诗词?
4、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研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再别康桥》,思考下列问题:
1、就结构而言,这首诗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2、朗读开头和结尾这两节诗,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所流露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3、你能不能找出这两节诗里诗人在表意上的不同之处并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变化?
4、朗读第2—6节,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在诗中借助了哪些特殊的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呢?
5、这些意象有一个共同点,你能不能概括一下?
6、诗中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融合在诗人笔下的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再别康桥》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再别康桥》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三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PPT教学设计反思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
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
受读者们的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当写的一个。
”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
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
他是喜欢飞的。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
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
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2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2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优美秀丽的风光,品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2、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3、品味语言,感悟徐诗的专门风格二、教学重难点1、教会学生诗歌阅读方法,2、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关心学生解读作品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域。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咨询学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学生会讲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三、观赏配乐朗读<再不康桥>,也可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10〕四、引导学生感受美〔15-20分〕观赏朗读后,让学生指出本诗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1、鉴赏情感美诗歌抒发的感情有:爱国、思乡、亲情、友情、爱情等,让学生总结本诗的思想感情明确:对康桥依依惜不的深情,或对康桥的恋之情等本诗的感情脉络让学生把七节诗分不用两字概括:作不――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放歌〕――沉默――-辞不让学生感受感情的波澜:感情从惆怅到烈火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醉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
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依旧激情,依旧深清,是一种烈火的柔情。
2、意境美教师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让学生找出本诗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么感情。
这些意象差不多上优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久留在那个地点〝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3、语言美让学生选出美的语言加以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2018年语文版九年下册导学案 第6课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6、再别康桥
6、《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独特风格。
2、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独特风格【学习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学习方法】诵读,赏析,讨论。
【导学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背景介绍: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于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曾在此留学,度过了他人生中最美妙的时光。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这种“康桥情结”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文学创作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1928年,诗人第三次游历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带点字的读音。
浮藻笙箫青荇河畔漫溯斑斓【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把握节奏学法指导:全诗共七个小节,其中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或惆怅、深情,或热爱、赞美,或自由、奔放,又寂然、怀想。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小节或几小节,体会其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1、听读全诗,把握节奏,感受全诗的意境美。
学法指导: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重音。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读出情感学法指导:根据第2—6节诗的内容,选择你喜欢的画面,仿照句式填空:“我最喜欢第节诗所描绘的画面:它描绘了等自然景物,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2、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
学法指导:康桥的美,美在它的幽美,美在它的宁静,美在它的默契。
如金柳的美,青荇的美,榆阴的美,清泉的美,行舟的美,夏虫的美……都在诗人笔下注入令了神秘的灵性。
请从诗中选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一个画面,展开想象,加以描绘。
例: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撑一只小船在青青的水草边漫游。
【精品】九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精品学案:第6课再别康桥
学案一、字音字形青荇.(xìng)长篙.(gāo)浮藻.(zǎo)漫溯.(sù)笙.箫(shēng)二、重要词语1.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
2.漫溯:漫,悠闲,不受约束;溯,逆水而上。
3.斑斓:灿烂多彩。
三、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出生于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弋尔漫游欧洲。
1926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 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1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4岁。
1.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第7节连用两个“悄悄的”在文中有何作用?点拨: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第7节连用两个“悄悄的”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并且以轻微的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2.体会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点拨:(1)“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
“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2)“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
“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示了诗人的潇洒风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核心图解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河pàn()的柳是“金”色的,软泥上的荇.()是“青”色的,沉淀.()着的梦是“彩虹”似.()的,一船的星辉是“斑lán()”的。
这些景物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
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
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
...来;
我轻轻的
...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
..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品味】“那榆阴下的一潭”指的是拜伦潭。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段析】诗人在康河泛舟寻梦。
【品味】“寻梦”这一节紧承上文的“梦”,想象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②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品味】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是悄悄的,什么样的歌声也不能表达诗人向康桥告别时的一片深情。
就连“夏虫”也体会到诗人的离别之情,而为之保持“沉默”。
往日欢歌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别之情而感动了、沉默了。
夏虫
..,
..也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康桥!
【段析】诗人面对离别,选择了沉默,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③本文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928.11.6 【段析】与开头第一节遥相呼应,浑然天成。
天衣无缝。
答案速查
①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由情驱使。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由此而写出这样的诗句,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
②该诗句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流露。
在诗人眼里,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可是梦能寻吗?不能!对理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受到挫折,而又不愿让人知道。
诗人悲伤、忧愁、苦闷,只好在沉默中听几声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③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
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使我们感觉到诗人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
五、课堂检测
礁石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鉴赏要点
全诗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
涛中的礁石象征着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象征着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困难也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人。
诗歌形象明朗、纯净,洋溢着一种昂扬奋发的乐观情绪。
问题探究
1.本诗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你认为礁石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2.你怎样理解“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六、体验中考
例题(2010·浙江)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主题活动。
被誉为合唱界“奥林匹克”的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将于2010年7月15日至26日在中国古城绍兴举行。
欢迎你参加下面的活动。
(1)绍兴市邮政局为迎接“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特制纪念明信片一张,其正面如图。
专用会徽寓意介绍尚未完成,请根据提示填补完整。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专用会徽(图略)
会徽创意来自于中国汉字“集”和“乐”的繁体字。
“集”含有的意思,“乐”含有和的寓意。
会徽图案下方的文字造型中嵌入了一段城墙,寓意为2010年古城绍兴和第六届“世合赛”有着天作之合的缘分。
(2)世合赛组委会公开征集本届世界合唱比赛宣传用语,在大量来稿中经过反复筛选最后把评为一、二等奖的范围聚集到以下三条宣传语上。
现在请你来参与评选,你认为哪一条可以评为一等奖,说出你的理由。
备选用语:
A.我们参与,我们歌唱,我们快乐
B.“合”聚绍兴,“唱”响天下
C.歌声沟通世界,绍兴成就梦想
我投( )的票,理由:
(3)绍兴市教师爱乐合唱团将参加本届合唱比赛,其中一个曲目是中化名曲《好一朵茉莉花》。
请结合语境,根据下面歌词,为主持人拟写一段60字左右的“介绍词”。
欢迎您来到美丽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接下来将由我们绍兴市教师爱乐合唱团为您演唱中华名曲《好一朵茉莉花》。
请欣赏。
附:《好一朵茉莉花》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
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解析(1)填补专用会徽的寓意介绍要根据提示,读透题意进行。
(2)选定宣传用语并说出理由是一道开放题。
回答时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3)拟写“介绍词”要扣住茉莉花的歌词内容,介绍清晰,语言流畅,与下文衔接自然。
【示例】(1)集中(“汇合”“一起”“合唱”之类的意思均可) 音乐(“唱歌”“歌唱”亦可) 快乐(两个意思的次序可以调换)
(2)A. 首先句式整齐简短,作为宣传语便于记忆和传诵;其次,宣传语内容很好地体现了世合赛的意义和价值。
B. 首先把“合”与“唱”嵌入宣传语中,可谓匠心独运;其次,从“绍兴”到“天下”,表现了世合赛的意义和价值。
C.首先点出了世合赛是梦想之赛,对参赛选手表达了美好的祝福;其次点出了世合赛的意义是用歌声沟通世界。
(3)这是传唱至今的一首民歌,歌曲描绘了茉莉花的芬芳洁白,满园盛开的情景,同时写出了一个小女孩想摘花而又不敢摘的矛盾心情。
歌曲旋律优美,富有生活气息(评分细则:没有扣住茉莉花的歌词内容——茉莉花的形象或小姑娘的心情,最高不可超过2分。
字数在50以下的,扣1分。
扣住歌词内容,介绍清晰,语言清通,与下文衔接自然,字数在50到70之间的,应子以满分)
七、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1.全诗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礁石”象征着我们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表现了礁石自信、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