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分析法(教师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给出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求解。

此节内容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或者在建立方程时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学会建立方程求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建立方程求解的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方程,并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发现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两瓶饮料,一瓶是500毫升的橙汁,一瓶是300毫升的苹果汁,问学生如何才能使得两瓶饮料的总量为800毫升。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假设一瓶橙汁为300毫升,一瓶苹果汁为500毫升,然后进行计算,得出答案。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假设的策略进行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问题:一个篮子里有苹果和橘子共计30个,苹果每个重200克,橘子每个重100克,问篮子里苹果和橘子各有多少个?让学生进行计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学会如何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假设策略,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学会如何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学会如何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假设策略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假设策略的应用。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过程,互相学习。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

5.实践运用:学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1.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2.学会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和方程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节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假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假设法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假设法的运用。

同时,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含义,能够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假设法的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掌握假设法。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图片、动画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假设法的掌握。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用于展示和解释假设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实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引出假设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解释假设法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例如,假设每个朋友分到2个苹果,那么5个朋友一共需要10个苹果,这样每个朋友就可以分到2个苹果。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法》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法》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法》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和方程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节通过实例引入假设法,使学生掌握假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总结假设法的步骤和规律,进而提高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和方程解法已经较为熟悉。

但是,学生在应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假设法的基本步骤和应用规律,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假设法的基本步骤和应用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假设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总结假设法的步骤和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进行解决。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假设法的掌握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假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假设老师有10个苹果,如果要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可以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假设的概念,掌握假设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假设的定义与作用2. 假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运用假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假设策略。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假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案例、问题及解题过程。

2. 教学卡片:用于分发练习题和小组讨论。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问题及解题策略,拓展学生视野。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如分析、归纳、推理等。

2. 提问:同学们认为假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假设的定义与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假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假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假设策略的步骤与方法。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根据假设策略尝试解决给定问题。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假设策略的心得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一、课堂表现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积极性。

2. 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效果。

二、课后作业评价1. 布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

2. 评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总结假设策略的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拓展一、课后阅读材料1. 推荐相关书籍、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假设策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公开课定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公开课定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公开课定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分数、小数和整数运算的基础上,引入假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假设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习惯。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小数和整数的运算规则。

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假设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假设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假设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习惯。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假设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假设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假设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操作,体验假设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PPT、实物等。

2.提前给学生分组,并分配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教材中的例1,妈妈买了20个橙子,打算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橙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假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提示。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同时,让学生总结假设的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中的作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即先假设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最后求解未知数。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代数知识,能够理解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合理假设,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2.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并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某商店举行优惠活动,买40元的东西送10元,小明有60元,他想知道他最多可以买到多少钱的东西。

2.呈现(10分钟)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问题,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问题,让学生上台演示如何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其他同学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问、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高考作文审题解题范文训练(四)教师版

高考作文审题解题范文训练(四)教师版
例文三
“动车座位让不让”并不难回答
5 月 3 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 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想挤着坐被拒,之后 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 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网友们就此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并针对新闻中座位主人的疑惑给出了评判, 给出了多种答案,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五、辩证分析法模板: 1、唯物辩证法认为,想问题办事情不可片面,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新事物…… 4、道德的底线就是法律条文,法律的要义就是提升道德的境界。 六、背景分析(联系现实)法: 1、无独有偶,…… 2、网上热议的话题…… 3、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却引发了舆论关注,可见,这件小事也击中了人们心中 的痛点。…… 4、姑且先将这个问题搁置不议,前段时间社会热议的(这些年一直争论不休 的)……
诚然,它有其代表与传承的先贤学术之风。但拆掉它并不意味着斩断了如今 学子与先贤的亲切交流,灵魂互动。相反,我们应注重这栋楼的精神传承与文化 传承,这才是我们应当珍视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东西。而非一栋简陋的教学 楼。
无独有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逝前在遗嘱中即要求他死后将故居拆除,目的 也是为街道的现代化发展。他的做法垂范世人,想必智慧如您,现时心中也应有 所取舍。(例证法。用“无独有偶”一词练习类似事件,可以作为例证的模板)
七、批驳分析法(确立假想敌)模板: 1、或许有人会认为…… 2、有网友称…… 3、有人会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

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岑溪市第一小学黄海妮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

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

并填写右表。

(1)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①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检验结果。

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假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能很好地运用假设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假设的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假设的策略,并能够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情境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2.准备数学工具,如笔、纸、计算器等,方便学生进行计算和记录。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例如,假设一家超市举行促销活动,购买水果可以享受8折优惠,让学生计算购买哪种水果更划算。

2.呈现(10分钟)呈现问题和解答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

让学生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先假设购买某种水果,然后根据优惠条件计算出实际支付的金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水果进行计算。

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

(二)如何进行假设?
勤能补拙
……勤能补拙。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用后天的努 力来补偿的。小时候很笨而屡次失败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 坦,毫不气馁,勤奋工作,最终登上了科学的顶峰;学生 时代被视为最笨学生的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顽强拼搏,发 奋学习,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外留学时,因进校成 绩差而被人耻笑的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暗下决心,
• 例: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 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 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 数命名的新药606。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 是胜利。
考纲要求:
1、切合题意 2、中心突出 3、内容充实 4、感情真挚
论据充足 论证充分
如何使议论文论证充分 方法一:假设分析法
• 谭千秋,一名四川老师,在汶川地震中不幸身亡。但 他却救活了他展开的双臂下的孩子。他只是一名普通 教师,绝不是那身后名使然。在大地震面前,死神就 在身边,人人都会下意识地想远离死亡。他又何尝不 想保住自己的生命呢?但在看到教室角落颤抖的孩子 们的瞬间,他毅然展开双臂,把死亡挡在了自己背后。 如果他如“范跑跑”般,他的生命之轮还会继续转动; 如果他没有像雄鹰般展开手臂护住学生们,即使被压 住也还有生存的机会;如果他放弃了那几个孩子,那 么他也许现在和妻子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他没有 选择这些“如果”。当他的死讯传出后,他的妻子痛 哭流涕,他的家庭因他的离开而不再完整。他不是没 有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而是在那一刻他承担起了自己 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例2
著名艺术家、导演陈逸飞在拍摄《理发师》的过 程中,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最 终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理发师》还没有 拍完,生命已经结束了,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但是,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简化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假设的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假设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2.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使用假设的策略来简化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来简化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

2.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假设的策略。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准备好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假设的策略,并让学生尝试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假设的策略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假设的策略来简化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假设的策略,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假设法的应用,并总结出假设法的步骤,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策略和方法,对假设法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假设法的含义,会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假设法的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假设法的含义,会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尝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出假设法的步骤。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拓展延伸:学生分组展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7假设分析法教师

7假设分析法教师

事实还需雄辩——议论文假设分析法学习目标1、掌握假设分析法基本方式特点2、学会运用假设分析法分析事例一、概念解释假设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有力的论证这种条件的必要性的说理方法。

假设论证包含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如把条件称为A,结果称为B,其表达式就为:如果没有A,那么就不可能有B。

假设部分与事例部分在内容上截然相反,如果事例是正面的,假设部分则应从反面下笔;事例是反面的,假设部分则应从正面下笔。

事例与假设部分可正反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从句式上看,假设的内容常用排比句、反问句表达,不但能增强文章的说理力度和可信度,而且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文采。

二、假设分析的一般方法1、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2、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倘若”“若”“试想……”等。

三、假设论证的方式1、正例反设思路:举事例(正面做法----正面结果)+反面假设(反面做法----反面结果)+结论标志性词语:假如-----怎么能-----例1: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

“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这一语段,在分论点总领之后,陈述了杜甫的人生态度及成就,其间融人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可以说夹“叙”夹“议”。

但说理是否可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细读语段,发现它是从事例的正面陈述的,那么,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添加语段从事例的反面“杜甫无法正视人生痛苦”进行假设,从而推出杜甫不可能吟出“诗史”之作的结论。

鸡兔同笼问题(教师版)

鸡兔同笼问题(教师版)

鸡兔同笼问题(假设法)(第一讲)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意思是说:鸡和兔同关在一个笼子里,已知鸡与兔共有35只,鸡脚与兔脚共有94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通常把题中相当于“鸡”和“兔”的两种量,全部假设看作“鸡”或“兔”,然后找出与实际数量的差,由此求出“鸡”或“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假设法。

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出来。

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解法1:鸡的只数=(每只兔脚数×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的只数=总只数-鸡的只数解法2:兔的只数=(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鸡的只数=总只数-兔的只数例1 、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分析:假设 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 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

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

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

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

例2、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

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分析:假设16只都是鸡,那么就应该有2×16=32(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多了44-32=12(只)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把兔当作鸡了。

因此只要算出12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

解:有兔(44-2×16)÷(4-2)=6(只),有鸡16-6=10(只)。

答:有6只兔,10只鸡。

我们也可以假设16只都是兔子,那么就应该有4×16=64(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少了64-44=20(只)脚,这是因为把鸡当作兔了。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培养学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发现、总结假设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策略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假设策略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掌握假设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2.培养学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假设策略,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假设的步骤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假设策略。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假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问题,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要内容和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小华有1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例如:小明有8个橘子,小华有12个橘子,他们一共有多少个橘子?在解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假设策略。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假设的步骤和方法。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按照假设策略进行解答,并汇报解题过程。

教师点评并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假设策略。

鸡兔同笼问题(教师版)

鸡兔同笼问题(教师版)

鸡兔同笼问题(教师版)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鸡兔同笼问题(假设法)(第一讲)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意思是说:鸡和兔同关在一个笼子里,已知鸡与兔共有35只,鸡脚与兔脚共有94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通常把题中相当于“鸡”和“兔”的两种量,全部假设看作“鸡”或“兔”,然后找出与实际数量的差,由此求出“鸡”或“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假设法。

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出来。

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解法1:鸡的只数=(每只兔脚数×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的只数=总只数-鸡的只数解法2:兔的只数=(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鸡的只数=总只数-兔的只数例1 、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分析:假设 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 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

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

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

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

例2、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

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分析:假设16只都是鸡,那么就应该有2×16=32(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多了44-32=12(只)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把兔当作鸡了。

因此只要算出12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

解:有兔(44-2×16)÷(4-2)=6(只),有鸡16-6=10(只)。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2)》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2)》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2)》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用假设的策略,独立地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策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进一步理解用假设的策略,二是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方式,深入理解用假设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指导。

此外,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用假设的策略,能独立地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策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培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用假设的策略,能独立地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用假设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假设策略解决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假设分析法(教师版)

假设分析法(教师版)

议论文论据分析之假设法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哪个写得好,对论点的论证更有说服力?为什么?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也因探索而成功。

一天,他在一棵苹果树底下看书。

突然,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他疑惑不解为何苹果向下落,而不是向上升?因此,他深入到探索中,最终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探索结果是由于力的存在,苹果具有重力。

在同一高度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大于实际物质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因此,苹果从树上落下地面,而不会向上升。

牛顿因探索有了成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因探索有成功》公园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完成了诸侯割据的统一,而这统一的背后,更大的功劳是属于在秦国进行变法的商鞅,正是因为有了商鞅之前对建立强大秦国的探索才有了秦王的大一统。

当时商鞅在秦国内推行变法,削弱了旧氏贵族的利益,贵族和地主对他恨之入骨,变法的推行阻碍重重。

当时大家都批评他的变法,可他反驳和他唱对台戏的人们:去除旧的东西,对新的制度进行探索,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后来商鞅为变法献身了,但他推行的改革却被保存了下来,他的探索,为秦国后来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倘若商鞅在推行变法前,也如那些旧氏贵族官僚一样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没有对新的改革进行探索,那么还会有秦国后来的强盛吗?这都是因为商鞅对变法进行了一番探索。

《探索,成功路上的奠基石》教师引导:文段一只叙写事例,无法充分论证论点。

文段二在叙写事例之后加上分析议论,效果截然不同。

可见使用论据需要进行分析,才能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内涵分析法、引申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等。

2、分析例1、例2在说理方面运用了什么方法?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例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例2.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论据分析之假设法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哪个写得好,对论点的论证更有说服力?为什么?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也因探索而成功。

一天,他在一棵苹果树底下看书。

突然,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他疑惑不解为何苹果向下落,而不是向上升?因此,他深入到探索中,最终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探索结果是由于力的存在,苹果具有重力。

在同一高度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大于实际物质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因此,苹果从树上落下地面,而不会向上升。

牛顿因探索有了成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因探索有成功》公园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完成了诸侯割据的统一,而这统一的背后,更大的功劳是属于在秦国进行变法的商鞅,正是因为有了商鞅之前对建立强大秦国的探索才有了秦王的大一统。

当时商鞅在秦国内推行变法,削弱了旧氏贵族的利益,贵族和地主对他恨之入骨,变法的推行阻碍重重。

当时大家都批评他的变法,可他反驳和他唱对台戏的人们:去除旧的东西,对新的制度进行探索,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后来商鞅为变法献身了,但他推行的改革却被保存了下来,他的探索,为秦国后来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倘若商鞅在推行变法前,也如那些旧氏贵族官僚一样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没有对新的改革进行探索,那么还会有秦国后来的强盛吗?这都是因为商鞅对变法进行了一番探索。

《探索,成功路上的奠基石》教师引导:文段一只叙写事例,无法充分论证论点。

文段二在叙写事例之后加上分析议论,效果截然不同。

可见使用论据需要进行分析,才能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内涵分析法、引申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等。

2、分析例1、例2在说理方面运用了什么方法?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例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例2.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

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

试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顽强的意志,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我敢肯定的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假设分析法的标志性词语有:“如果……那么……”“如果……就……”“假使……那么……”“倘若”“若”“试想……”等。

3、想一想:比较例3和例4,它们的论据有什么特点?所运用的假设分析法是否都一样?例3.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

(分论点)“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

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

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誊。

添加语段: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令?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例4: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

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

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教师总结1:对语段进行分析时,如果所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如果所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从正面进行假设分析。

总结2定义:假设分析法指的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出来,从而使人们信服。

方法: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思路:反面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关键:围绕论点假设,在对比中强调论点。

4、课堂练一练:对下面的语段作假设分析:(1).论点:“立志”重要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砚池中起墨波,右军书法妙如何?”假如参考答案: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

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正因为他从小就立下高远的志向,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苦练书法,才会成就一代书法家。

(2).论点:笑对挫折生活要我们学会笑对挫折。

曾经有一位日本青年,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得到的消息是没有被录取。

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自杀未遂后才得知"没被录取"是由于计算机故障带来的误报。

正当他接到聘书喜形于色之时,一纸解聘书又飞到他手中,说他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必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这位青年因为没有勇气接受挫折的挑战,而让机会从他指缝间溜走了。

试想,参考答案:试想,在面对挫折时,这位青年并不畏缩,而是微笑地迎接这一切,清醒地审视挫折,那么,他应该能在反思中考虑到公司的问题,从而增强了自信;或是从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然后想方设法在今后去修正与弥补。

这样,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而且锻炼出更顽强的意志,铸就了更坚利的精神之剑,更有助于在今后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摘取成功的桂冠。

当然,事情真相大白之后,用人公司肯定会首先录用他这样的人。

5、课后巩固练习(1).观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

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而成为一代名君。

假如参考答案: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而且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能在认识到自己任性、奢靡的弱点的基础上加以改正?又哪能成为千古风流人物?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2).观点:识才敢荐,源于责任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不因他出身卑贱而看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出使秦国。

要知道,蔺相如此一去凶多吉少,入虎狼之国,虽有勇有谋,毕竟势孤力单,未必能旗开得胜。

如果参考答案:如果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宝”的和氏璧也被夺走,辱没了赵国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杀了蔺相如一人了事,连缪贤也性命难保了。

但缪贤不管这些,识才敢荐,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责任感,是难以做到的。

(3).观点:勤能补拙勤能补拙。

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的。

小时候很笨而屡次失败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毫不气馁,勤奋工作,最终登上了科学的顶峰;学生时代被视为最笨学生的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顽强拼搏,发奋学习,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外留学时,因进校成绩差而被人耻笑的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暗下决心,焚膏继晷,最终完成了享誉世界的学者。

试想,参考答案:试想,若无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哪里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世?若无顽强拼搏刻苦自学的精神,哪里会有华罗庚在数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若无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哪里会有童第周在生物工程方面令人瞩目的成就呢?可见,勤奋是能补拙的。

(4).观点:生活不需要包装包装的另一害处,就是使人产生一种不健康的攀比心理。

持金玉者觉得自己富贵,他瞧便不起持泥瓷者;持泥瓷者觉得自己贫贱,他便对持金玉者产生嫉恨。

虽然两人都是为了喝水,但由于盛水器皿的差异而互相产生了不必要的矛盾,形成了危害极大的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产生于两人之间就害了双方,存在于集体之中就影响了集体的正常生活。

假如参考答案:假如大家都换一种眼光,持金玉者觉得泥瓷美,持泥瓷者觉得金玉华丽。

同时,两人都觉得泥瓷与金玉都比不上水的甘甜,那样,事情就完全不一同了。

生活也一样,人们互相肯定一下对方,摈弃自己心头无形的那层“包装”,那么我们活得不是可以更本色吗?(5).论点:创新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

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

假如参考答案: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

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

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6、提高训练。

(先找出论点再用假设分析法分析事例)(1).“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

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

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老师的谆谆教导,告诉达·芬奇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

由于达·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