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测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练习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练习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练习岳麓版必修1一、选择题1.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

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最终确立答案:A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政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下列两部文献就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这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解析:解读图片信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A项不符合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只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封建制度;B项只是辛亥革命的功绩;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者的共同点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和民主,故选C项。

答案:C3.下图是为纪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在当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其发行年份应该是( )A.1949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解析:第一届全国人大是1954年召开的。

答案:C4.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

在天津选民投票日,恰逢女青年蒋宝珍要举行婚礼,她为了参加选举,把婚礼推迟了2个小时。

她说:“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她所说的后一件喜事是指投票选举( )A.国家主席B.国务院总理C.人大代表D.政协委员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在此之前,全国通过普选产生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参加会议。

C项正确。

答案:C5.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同步练习(岳麓版必修1)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同步练习(岳麓版必修1)

第6单元第21课1.(2009·湖州高一检测)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

”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A.开国大典B.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C.北平和平解放D.全国一届人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等信息可知,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后一个“天安门”是指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答案:A2.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C.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中国第一部通过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不是宪法,A、C、D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B3.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论十大关系》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首次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C4.最早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文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解析:最早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文献是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答案:A5.纪念币是为纪念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等而发行的特殊货币,对下图中的纪念币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民族团结繁荣的有力证明B.是民族政策正确性的体现C.是“一国两制”方针的产物D.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判断“一国两制”应用于祖国统一而不是民族政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word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B. 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C.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D. 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

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3.建国初期,之所以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主要是因为A. 《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B. 《共同纲领》是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C.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D. 《共同纲领》的内容都是正确的4.下列关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 建立之初具有中国历史上最广泛的代表性B. 其代表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C. 反右派斗争后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D. “文革”期间其制度名存实亡5.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辉煌C. 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6.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7.“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练习: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2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练习: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2

《作业推荐》——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单选题1.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

”材料反映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C.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气氛,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指的是政协会议的召开,排除A;材料未涉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信息,排除B;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联系所学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史实分析解答。

2.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

这主要由于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选项两国阶级革命的结果不同及D选项经济基础不同皆为B选项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B选项可以概括A、C、D三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

3.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

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

最后,他说到:“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对于如何避免类似“文革”的错误再次发生,邓小平说,“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讲话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3.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A.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B. 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C. 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D. 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影响村干部的选任4.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权利法案 D.1982年宪法5.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6.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自主检测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自主检测 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单项选择题1.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

这体现新政府的特点是(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B.人民代表制度C.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D.党外人士参政议政2.(2011年海南海口调研)“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

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4.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新中国成立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5.(2011年湖南常德质检)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③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④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和民族团结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6.(2011年福建四地六校高一联考)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创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最根本的是(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民主自治制度7.(2011年河南濮阳二模)某绅士说:“当我把选举和旧日国民党统治之下的选举比较之后,我发现我们的选举绝对诚实、自由、平等,绝没有旧日的贿赂、强迫、暴行等现象。

岳麓版必修一配套试题: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Word版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一配套试题: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Word版含解析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1949年9月,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此为重大事件,今后之立国原则与设施要点,俱在此中也。

”“此”重大事件是指通过或发表了( ) A.《新民主主义论》 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论十大关系》解析:B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是在抗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即《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的立国原则和设施要点,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颁布是在1956年,D项错误。

2.“宪法规定我们的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这当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是现成的东西,也不是说我们可以坐着等到它来到。

”由此可知( )A.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B.通过该宪法的会议是中共七大C.该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D.当时改革开放作为国策已写入宪法解析:C A、B、D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宪法规定我们的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可以体现出该宪法的性质。

故选C。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这反映了(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B.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D.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解析:D 材料表明“人大选举法”中选举方式及代表名额比例上均存在不合理现象,反映出选举法案需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

4.(2017·山西大同期末)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社会主义原则B.人民民主原则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坚持多党合作解析:A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这是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与超越,故A项正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练习: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练习: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

《作业推荐》——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单选题1.据有关资料显示,1944〜1960年的10多年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1笔数额比较大的贷款,这些贷款中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军事和国防建设上,约占贷款总额的73%,只有约27%用在了经济建设上。

这一结构反映出当时我国A.与苏联友好关系的稳固B.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C.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D.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1949〜1960年中国把绝大部分的苏联贷款用于军事和国防建设上,反映出当时中国国防建设任务的紧迫,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故答案为D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对中国主权的干涉,中苏关系逐步破裂,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把大量贷款用在军事和国防建设上,是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并不能反映出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把大量的贷款用于国防和军事建设上,并未反映当时的工业成就,排除C项。

2.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一幅年画《乘风破浪各显神通》,这一作品A.受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影响B.表达了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C.真实再现了工业化建设场景D.反映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50年代的这份漫画根据中国传统故事《八仙过海》而创作的一幅漫画,图中的人物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表达了人们在新中国初期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故选B项。

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故A项错误。

该漫画带有浪漫主义元素,并非一幅现实主义作品,故C项错误。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D项错误。

3.“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

”这一重要论断出自A.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B.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答案】B【解析】【详解】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建立起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因此这次会议应当是中共八大。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分层测评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分层测评 岳麓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1(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与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有关的图片,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前来参加新政协的宋庆龄中国民主建国会代表A.是以民主党派为主要力量建立的B.没有民主党派的参与就不能建立新中国C.新中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多党制D.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协商、民主建国【解析】新中国的成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民主党派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作用,但不是主要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前途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不会实行多党政治。

【答案】 D2.“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罢,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

”《时间开始了》这首诗被称为“开国之绝唱”,诗中美好时间开始的标志是( )A.抗日战争胜利B.三大战役胜利C.新中国的成立D.改革开放开始【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内战,三大战役胜利时,中国还没有解放,二者均不符合“开国之绝唱”,故A、B两项错误。

由题干材料中“新生”“开国之绝唱”可知,“开始”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 C3.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 B4.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堂检测6-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堂检测6-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19·福建6月学业考)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筹备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召开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析】选A。

依据材料“1949年”“筹备新中国成立”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此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故A正确。

2.(2020·浙江1月学业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解析】选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国徽图案中的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故D正确。

3.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这意味着(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全国政协及《共同纲领》代行全国人大及宪法职能终止C.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诞生D.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完成【解析】选B。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目的之一是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4.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A.公民原则和义务原则B.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C.人民民主原则和多党制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公社原则【解析】选B。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特点等,公民与义务原则不是其两大原则,故A错误;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故C错误;人民公社运动是1958年起实行的,是在“左”倾错误思想引导下的一次冒进运动,故D错误。

高中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测试题(无答案)-最新教学文档

高中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测试题(无答案)-最新教学文档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

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

”陈毅的诗真实记录了()A.五四运动B.北平和平解放C.开国大典D.“文革”结束2.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

“它”是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异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解级本身。

”村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4.右图所示为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最右侧标题写着:“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

下列对“人民大宪章”的理解正确的是()A.与英国《大宪章》的实质一致B.反映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C.是报纸工作人员排版的失误D.表明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5.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6.当代学者朱兆华认为:“(新中国)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

”文中“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是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7.“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习题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开国大典1.筹备: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会议召开。

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①________的有关事宜,会议还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②____________,同时规定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2.举行: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③____________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答案:①新中国②《共同纲领》③新民主主义♨温馨提示《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在1949—1954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应用提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

B、C、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

故正确答案选A项。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体现了②____________原则和③________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习题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习题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习题岳麓版必修1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其主要任务是( )A.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C.建立新型的人民某某统一战线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1949年新政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答案】 B2.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某某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某某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B.阐释了直接某某的选举原则C.共同纲领为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纲领D.它说明社会主义的某某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解析】注意材料的时间“1953年”。

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一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制定,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某某制度,B项错误;社会主义某某制度确立于1954年,D项错误。

答案为C。

【答案】 C3.新中国成立后,某某人士黄炎培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某某人士的积极性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某某人士代表居大多数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某某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制度。

黄炎培是某某人士,他的话反映了某某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练习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练习 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后提能再巩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某某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某某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某某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某某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

B、C、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

答案选A项。

答案:A2.1949年9月,在第一届政协45个参加党派中,共产党的代表名额和民革、民盟一样,都是16人,候补两人。

这说明第一届政协( )A.体现了共同执政新理念B.具有高度的某某性C.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D.代表来源于各阶层解析:从材料中的第一届政协参加的党派众多,共产党和民革、民盟的名额一样说明第一届政协具有高度的某某性,B项正确。

答案:B3.《共同纲领》第31条规定,“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第34条规定,“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

据此可知《共同纲领》(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B.标志着新某某主义革命任务完成C.在一定X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解析:《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规定的“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符合社会主义改造的精神,这表明《共同纲领》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C项错误,D项正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是1954年宪法,A项错误;新某某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与材料中的规定无关,B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这段话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A.仍为政权的执政机构 B.与“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C.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D.政协和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人士,分别是民革的宋庆龄、李济深和民盟的张澜。

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B. 民主联合政府C.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轮流执政的政府D. 实行多党制的政府3.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下列名字大量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是()A. 文明立宪复兴B. 解放建国援朝C. 超英跃进文革D. 抗敌太行和平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开国大典”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

共同点是()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C.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5.在新中国政权建设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都注意吸收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

以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为例,63名委员中,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30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人。

这最能说明()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已经确立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C.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D.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6.马克思指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

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A. 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 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7.1949年10月,大陆尚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有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这体现出()A. 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政权B. 新生政权建设任重而道远C. 祖国完成统一的艰难性D. 政协制度实行的必要性8.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

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

”陈毅的诗真实记录了()A.五四运动B.北平和平解放C.开国大典D.“文革”结束
2.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

“它”是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异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解级本身||。

”村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4.右图所示为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最
右侧标题写着:“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

下列对“人
民大宪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与英国《大宪章》的实质一致
B.反映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
C.是报纸工作人员排版的失误
D.表明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5.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会议总代表662人
党派代表165人
人民解放军代表71人
团体代表235人
区域代表116人
特别邀请人士75人
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
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
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
6.当代学者朱兆华认为:“(新中国)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

”文中“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是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
7.“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

”与毛泽东这段话直接相关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
8.新中国成立后的某部法律文件指出“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该法律文件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9.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周恩来是在分析
()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矛盾复杂的情况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体现的原则||,不包括()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共同繁荣D.互相监督11.201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50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

”这个“窗口”
是指()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B.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D.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12.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

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9年春修改为1:1||。

有关材料说法正确的是()A.投票方式的变化说明中国民主政治的确立
B.人大代表名额由城乡平等转变为偏向大城市
C.建国以来||,民主政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D.选举法的修改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对于千百年来长期处于社会最低层的贫苦工人和农民来说||,新中国给他们带来了真正的解放||。

——《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材料二60年来||,我国的基本民主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这一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成果||,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材料一中||,新中国名称的确定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根本政治追求”?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具体名称||。

简析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时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

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

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加以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