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

合集下载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3.3.2两点间的距离(共29张PPT)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3.3.2两点间的距离(共29张PPT)
时,一是要考虑全面,二是可从问题的反面着手,即可 先考虑不能构成三角形的情形,然后再对其一一否定.
跟踪训练
4.已知三条直线l1:ax+2y+8=0,l2:4x+3y=10,l3 :2x-y=10,若三条直线恰交于同一个点,则a= ________,该点坐标为________. 解析:将l2,l3的方程联立求交点得(4,-2),再代入l1 的方程即得a=-1.
【名师点评】 法一通过方程组求出两直线交点,再根据平行直线斜率 相等求直线方程;法二直接设出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系 方程,再根据平行条件求出待定系数即可.
跟踪训练
1.若直线5x+4y-2m-1=0与直线2x+3y-m=0的交
点在第四象限,求m的取值范围.
题型二
例2
方程.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应用
已知△ABC的顶点坐标为A(-1,5),B(-2,-
1),C(4,7),求BC边上的中线AM的长和AM所在直线的
跟踪训练
2.已知点A(4,-3)、B(2,-1)和直线l:4x+y-2=0
,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PB|.
题型三
例3
对称问题
点A(2,2)关于直线l:2x-4y+9=0对称点的坐
,l3:x+y+a=0能构成三角形,则a应满足的条件是 A.a=1或a=-2 C.a≠1,且a≠-2 【常见错误】
因只考虑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构不成三
角形,忽视任意两直线平行或重合也不能构成三角形,
错选B或C.
【答案】
D
【失误防范】
三条直线若能构成三角形,既不能三线
共点,也不能三线中有两条平行或重合,处理该类问题
标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A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件《两点间的距离 》(人教版)

A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件《两点间的距离 》(人教版)

y
(b,c)
D
(a+b,c)
C
A (0,0)
(a,0)
B
x
因为 AB
AC
2
a 2 CD , AD
( a b) c , BD
2 2
2
2
BC
2
b2 c2
2
2
(a b) 2 c 2
2
所以
AB
AC
2
CD
BD
2
AD
2
BC
2(a 2 b 2 c 2 )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两点间的距离
Hale Waihona Puke 情境导入学习目标1.能够推导两点间距离公式;(重点) 2.会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难点)
课堂探究
探究1:已知平面上的两点P1(x1,y1),P2(x2,y2),如何P1(x1,y1),P2(x2,y2) 的距离|P1P2|? |P1P2|2= |P1Q|2+|QP2|2
2.利用坐标法 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
2
2( a 2 b 2 c 2 )
所以
AB
2
CD
2
AD
2
BC
2
AC
2
BD
2
因此,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
课堂训练
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 A(6, 0), B(2, 0) (3) P(6, 0), Q(0, 2) (2)C (0, 4), D(0, 1) (4) M (2,1), N (5, 1)
解得x=1,
(1 1) 2 (0 2) 2 2 2

高中数学 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2 (2)

高中数学 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2 (2)

完整版ppt
8
2.坐标法(解析法) 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关键是结合图形的特征,建立平 面直角坐标系,坐标系建立的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问题能否 简便解决.因此,建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让图形中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运 算.
完整版ppt
9
(2)如果条件中有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一般情况下将它 们建为坐标系;如果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可考虑将中心建为 原点;如果图形有对称轴,可考虑将对称轴建为坐标轴.
完整版ppt
19
【解】 (1)设点P为(x,0)则有 |PA|= x+32+0-42= x2+6x+25, |PB|= x-22+0- 32= x2-4x+7. 由|PA|=|PB|,得 x2+6x+25=x2-4x+7, 解得x=-95.
完整版ppt
20
即所求点P为(-95,0),且
|PA|=
完整版ppt
13
规律技巧 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两条线段之 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任两条线段之差小于第三条线段.
完整版ppt
14
二 坐标法证明几何问题
【例2】 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异 于B,C的任意一点,求证:|AB|2=|AD|2+|BD|·|DC|.
完整版ppt
完整版ppt
7
名师讲解 1.两点间距离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两种特殊情况: (1)直线P1P2平行于x轴时,|P1P2|=|x2-x1|; (2)直线P1P2平行于y轴时,|P1P2|=|y2-y1|. 在此基础上,运用勾股定理就很容易得出平面上任意两点 P1(x1,y1),P2(x2,y2)间的距离公式: |P1P2|= x1-x22+y1-y22.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数学: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新人教版a版必修2)

数学: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新人教版a版必修2)
1 |P 1P 2 || y2 y1 | 1 2 k
|P 1P 2 || x2 x1 | 1 k
2
1 | y2 y1 | 1 2 k
思考3:上述两个结论是两点间距离公式 的两种变形,其使用条件分别是什么?
思考4:若已知 x1 x2 和 x1 x2 ,如何 求 | x2 x1 |?
例3 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 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
y D (b, c) C (a+b, c) x
A(0,0)
B(a,0)
用“坐标法”解决有关几何问题的 基本步骤:
第一步;建立坐标系, 用坐标系表示有关的量
第二步:进行 有关代数运算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 “翻译”成几何关系
作业: P106练习:1,2. P110习题3.3A组:6,7,8.
思考1:已知平面上两点P1(x1,y1)和 P2(x2,y2),直线P1P2的斜率为k,则 y2-y1可怎样表示?从而点P1和P2的距离 公式可作怎样的变形?
|P 1P 2 || x2 x1 | 1 k
2
思考2:已知平面上两点P1(x1,y1)和 P2(x2,y2),直线P1P2的斜率为k,则 x2-x1可怎样表示?从而点P1和P2的距 离公式又可作怎样的变形?
| x2 x1 | ( x1 x2 ) 4 x1 x2
2
理论迁移
例1 已知点 A( 1,2) 和 B ( 2, 7 ) , 在x轴上求一点P,使|PA|=|PB|,并求 |PA|的值. 例2 设直线2x-y+1=0与抛物线 2 y x 3 x 4 相交于A、B两点,求|AB|的 值.
思考1:在x轴上,已知点P1(x1,0)和 P2(x2,0),那么点P1和P2的距离为多少? |P1P2|=|x1-x2|

2.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课件新教材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课件新教材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知识点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两点间的距离
1 . 平 面 内 的 两 点 P1(x1 , y1) , P2(x2 , y2) 间 的 距 离 公 式 , |P1P2| =
2 − 1 2 + 2 − 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点间距离的特殊情况
2 + 2

(1)原点O(0,0)与任一点P(x,y)间的距离|OP|= __________.
|x2-x1|
(2)当P1P2∥x轴(y1=y2)时,|P1P2|=_______.
|y2-y1|
(3)当P P ∥y轴(x =x )时,|P P |=_______.
1 2
1
2
1 2
问题式预习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微训练]
1.已知M(2,1),N(-1,5),则|MN|=(
的中线AM的长为(
)
A.8
B.13
C.2 15
D. 65
D
解析:由B(10,4),C(2,-4)可得M(6,0),又A(7,8),所以
|AM|=
6−7
2
+ 0 − 8 2 = 65.
问题式预习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任务型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2.已知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且线段AB的中点为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2.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式预习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学习任务目标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会简单应用.(逻辑推理)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 课件:3.3.2两点间的距离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 课件:3.3.2两点间的距离

想一想 2.已知点P(x, y), 问x2+y2表示的几何意义是 什么? 提示: x2+y2表示|OP|2, 即点P到坐标原点距 离的平方.
做一做 3.已知点P1(5,1), P2(2, -2), 则|P1P2|=_____.
解析: |P1P2|= 5-2 2+1+22=3 2.
答案: 3 2
【名师点评】
把要证明的问题转化为代
数计算, 即是一个代数验证的过程.
互动探究
2. 在上述△ABC 中, 若 M 为 BC 的中点. 1 求证: |AM|= |BC|. 2 证明: 设点 M 的坐标为 (x, y),
∵点 M 为 BC 的中点 , 3 +1 - 3+ 7 ∴ x= = 2, y= = 2, 2 2
程组有唯一解 14 y= 3 .
10 x=- , 3
所以两直线相交 ,
10 14 且交点坐标为 - 3 , 3 .
2x- 6y+ 3= 0,① (2)解方程组 1 1 y = x + ,② 3 2 ②×6 得 2x- 6y+ 3= 0, 因此①和②可以化成同一个方程 , 即方程组 有无数组解 , 所以两直线重合 .
(2)l关于点A的对称直线l′的方程.
【思路点拨】 (1)设A′(a, b)→求A′A中点代入
l→kAA′=-1→解方程组得a, b.
(2)设l′方程→在l′上任取点
求对称点→代入.
【解】
(1)设 A′ (a, b),
a+1 b+1 则 A′ A 的中点 M 为( , ), 2 2 a+1 b+1 在 l 上, ∴ - - 2=0, ① 2 分 2 2 b-1 又∵kAA′ = , 直线 AA′与 l 垂直 , a-1 b-1 ∴ =-1, ② 4 分 a-1 ∴由①②得 a=3, b=-1,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件3.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件3.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
知识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P1 P2
x2 x2 y2 y1
2
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公式推导】 已知平面上的两点P1 ( x1 , y1 ), P2 ( x2 , y2 ) , 如何求 P1 ( x1 , y1 ), P2 ( x2 , y2 ) 的距离P1P2 . 由图易知 P1Q N 1 N 2 x2 x1 P2Q M 1 M 2 y2 y1 ∴ P P 2 PQ 2 P Q 2 P P x x 2 y y 2 2 1 2 1 1 2 1 2 1 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变式训练】 根据两点的距离公式 |PM|2 =(a-5)2+(2a-8)2=52, 即 5a2-42a+64=0, 32 解得 a=2或 a . 32 645 P , P(2,4)或 5 5 . y8 x5 所以直线PM的方程为 4 8 2 5 或 即4x-3y+4=0或 24x-7y-64=0.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典型例题】
以知点A(-1,2),B(2, 7 ),在x轴上求 一点,使 |PA|=|PB| ,并求|PA|的值. 解法一:设所求点P(x,0),于是有 由|PA|=|PB|得 x 2 2 x 5 x 2 4 x 11 解得 x=1. 所以,所求点P(1,0)且
所以所求点P的坐标为(1,0).因此
PA
1 2 0 2
2
2
2 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变式训练】 在直线2x-y=0 上求一点P ,使它到点 M(5,8) 的距离为5,并求直线PM 的方程.
思路点拨: 求点的坐标,需要把点的坐标设出来,利用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

高中数学必修二人教A版3.3.2两点间的距离 课件

高中数学必修二人教A版3.3.2两点间的距离 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过程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培养探 索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数形结合 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 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条理性和严 谨性,激发学习兴趣.
A B2A C 22(A O 2O C 2)
拓展练习
练习 2
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合作探究
探究三 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证明不等式 例3 已知 0x1,0y1,求证:
x 2 y 2 x 2 ( 1 y ) 2 ( 1 x ) 2 y 2 ( 1 x ) 2 ( 1 y ) 2 2 2
(2)C(0,-4),D(0,-1); CD= 0-02+-1+42=3
(3)P(6,0),Q(0,-2); PQ=0-62+-2-02=210
(4)M(2,1),N(5,-1); M N52211213
基础检测 三、课本106页练习题2.
2. 已知点A(a,-5)与B(0,10)间的距离 为17,求a的值.
由 |P| A |P| B得 x22 x5 x24 x11
解得x=1,所以所求点P(1,0)
|P| A( 1 12) ( 022) 22
基础检测
四、学生讲解课本105页例4.
例4 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
的平方和。
解:如图,以顶点A为坐标原 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
并求使等式成立的条件.
拓展练习
练习 3
设a,b,c,dR,求证:对于任意 p, q R,有

【数学】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2)

【数学】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2)

第一步: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第二步:进行有关的代数运算;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所几何关系.
|PA| (x1)2 (0 2)2 x2 2x 5 |PB| (x 2)2 (0 7)2 x2 4x11
由|P A||P B|得 x2 2x 5 x2 4x11
解得x=1,0 2)2 2 2
| P1P2 | (x2 x1)2 ( y2 y1)2
特别地,原点O与任一点P(x, y)的距离: | OP | x2 y2
练习
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A(6,0),B(-2,0) (2)、C(0,-4),D(0,-1) (3)、P(6,0),Q(0,-2) (4)、M(2,1),N(5,-1) (5)、O(0, 0),P(3, 4) 2.已知点A(a, -5)与B(0, 10)间的距离是17,求a的值.
练习
2、求在x轴上与点A(5,12)的距离为13的坐标; 3、已知点P的横坐标是7,点P与点N(-1,5)间的 距离等于10,求点P的纵坐标。
例题分析
例3 已知点A(1,2), B(2, 7),在x轴上求一点P,使 得 | PA|| PB |,并求| PA|的值.
解:设所求点为P(x,0),于是有
3.3.2《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目标
• 使学生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 记住公式,会熟练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解决几何问题,学 会用代数方法证明几何题。
• 教学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 教学难点:例4的教学是难点。
小结
平面内两点P1(x1,y1), P2(x2,y2) 的距离公式是

高中数学: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2)

高中数学:3.3.2《两点间的距离》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2)

P1(x1,y1)
Q(x2,y1)
O
x
| P1P2 | (x2 x1)2 ( y2 y 1)2
两点间距离公式
y
|x|
P (x,y)
|y|
O(0,0)
x
| OP | x2 y2
数形结合
练习
▪ 1.已知A(3,4),B(-1,7),求|AB| |AB|=5
▪ 2.已知O(0,0),B(6,-8),求|OP| |OP|=10
第D一(b步,c):建立C(坐a+b,c) 标系,用坐标表 示有关的量。
| AB |2 a2 | CD |2 a2
A (0,0)
x B (a,0)
坐标法 | AD |2 b2 c2 | BC |2 b2 c2 第二步:进行有
| AC |2 (a b)2 c2 | BD |2 (b a关)2代 数c2运算
练习
▪ P116 练习 1
(1) | AB | 8 (2) | CD | 3 (3) | PQ | 2 10
(4) | MN | 13
P115 例3
练习
▪ P116 练习 2
a 8
例4.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和等于两条
对角线的平方和。 证明:以A为原点,AB为x轴
建立直角坐标系。 y 则四个顶点坐标分别为 A(0,0),B(a,0),D(b,c)C(a+b,c)
解析几何
3.3.两点间距离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
y
y2
P2(x2, y2)
| P2Q || y2 y1 |
y1 P1(x1,y1)
Q(x2,y1)
O x1
x2
x
| P1Q || x2 x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 2 ( C b a 2 c ) 2 , | B | 2 ( D - a b 2 c ) 2
所 | A | 2 以 | B C | 2 | D A | 2 , | D B | 2 | A C | 2 | C B | 2D
因此,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
编辑ppt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数学》
必修2
编辑ppt
1
3.3.2《两点间的距离》
编辑ppt
2
教学目标
❖ 使学生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 记住公式,会熟练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解决几何问题,学 会用代数方法证明几何题。
❖ 教学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 教学难点:例4的教学是难点。
9
平方和
第一步: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第二步:进行有关的代数运算;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所几何关系.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个顶点 的距离相等。
y
B (0,b)
a M( 2
,b 2
)
o C(0,0)
A(a,0)x
编辑ppt
11
小结
平面内两点P1(x1,y1), P2(x2,y2) 的距离公式是
编辑ppt
6
例题分析
例 3已知 A(点 1,2),B(2, 7)在 , x轴上求 P,使 一 得|PA ||PB |,并求 |PA |的.值
解:设所求点为P(x,0),于是有
|P| A(x 12)(0 22) x22x 5
|P|B(x 22)(0 7)2 x24x 11
由 |P|A |P|B得 x22 x5 x24 x11
线的平方和。
解:如图,以顶点A为坐标原 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
y
D(b,c) C(a+b,c)
直角坐标系,则有A(0,0)
设B(a,0),D(b,c),由平行四边形
的性质可得C(a+b,c)
o A(0,0) B(a,0) x
|A| 2 B a2, |C| 2 D a2
| A| 2 D b 2 c 2 ,| B| 2 C b 2 c 2
|OP | x2y2
编辑ppt
4
两点间的距离
y
P1
P2
o
x
y
P2
P1
o
x
|P 1P 2||x2x1|
|P 1P 2||y2y1|
编辑ppt
5
练习
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A(6,0),B(-2,0) (2)、C(0,-4),D(0,-1) (3)、P(6,0),Q(0,-2) (4)、M(2,1),N(5,-1) (5)、A(2, 4),B(2, -7) (6)、C(-2, -8),D(-2, 7) (7)、O(0, 0),P(3, 4) 2.已知点A(a, -5)与B(0, 10)间的距离是17,求a的值.
编辑ppt
3
两点间的距离
已知平面上两点P1(x1,y1), P2(x2,y2),如何求P1
P2的距离| P1 P2 |呢?
y P1(x1,y1) Q(x2,y1)
P2(x2,y2)
o
x
|P 1 P 2|(x 2 x 1 )2 (y 2 y 1 )2
特别,原 地点 O与任一 P(x,点 y)的距: 离
|P 1 P 2|(x 2 x 1 )2 (y 2 y 1 )2
特别,原 地点 O与任一 P(x,点 y)的距: 离 |OP | x2y2
编辑ppt
12
编辑ppt
13
解得x=1,所以所求点P(1,0)
|P| A( 1 12 )( 0 22) 22
编辑ppt
7
练习
2、求在x轴上与点A(5,12)的距离为13的坐标; 3、已知点P的横坐标是7,点P与点N(-1,5)间的 距离等于10,求点P的纵坐标。
编辑ppt
8
例题分析
例4、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