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思路
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思路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习了很多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科学知识是怎样被研究出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探索和发现的。
科学研究并非纯粹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而是一个以探究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以创新为目标的系统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思路入手,对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科学研究虽然有不同的针对不同领域所设置的规范和流程,但总的来看,科学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基本流程:第一阶段: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可以从成熟的理论、自然现象中来,也可以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提出。
问题的提出必须清晰、明确、具有研究意义和挑战性,为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决定了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深度。
第二阶段:背景的调研在确定问题后,研究者需要对其所涉及的领域或问题进行背景调查、资料收集。
这一环节是极为重要的,调查过程中需熟悉文献、专著、期刊、主题史料等的检索和利用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新进展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有效研究和分析,这有助于研究者对当前领域的深刻理解以及定位自身的研究点。
第三阶段:研究设计研究方案的设计影响着研究的深度和有效度。
该环节一方面需要研究者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可靠的研究方案;另一方面则需要考虑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等环节的安排,以所需要的研究中所需的实验设备、实验操作步骤、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的安排和制定。
第四阶段:实验和数据的获取在实验阶段,研究者需针对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进行一系列针对性实验的设计,并通过实验手段,收集数据和信息,从而逐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
第五阶段:数据分析与解释在数据获取后,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计算、图表绘制等操作,力求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性和相互的关联性,探析其内在性质;同时,研究者还需要对成果所取得的结果进行解读和说明。
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 权威资料-科技哲学理论
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论文来源】/B2【期数】2007年04期【论文期刊来源】《哲学研究》(京)2007年1期第98~104页【作者简介】吴彤,清华与哲学研究中心。
一、导言:研究缘起和背景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它的不同认识也是区分不同科学哲学观点的一个重要界石。
自波普尔提出科学研究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后①,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变得似乎已无人问津,而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则大行其道。
②然而,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和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起点观正在悄然形成之中,这就是主张:科学研究始于机会。
本文依据劳斯等人的观点,对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科学起点观做出,并初步讨论了这三种起点观的区别和新机会观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本文的逻辑展开如下。
首先,论证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观点及其立论基础,并讨论该观点与其他两种观点的重大区别及其意义。
其次,给出支持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观点的和现实案例。
我将给出三个案例,以证伪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
虽然按照波普尔的说法,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我们只需找到一个反例就能够证伪它,但三个不同的案例会增加我们论证的强度。
其中第一个案例,源于劳斯和平奇等人的研究,是关于历史上科学家对于太阳中微子进行研究形成机会的案例;第二个案例,来自关于复杂性研究领域: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研究起源于启发和圣菲研究所急欲寻求到资助的机会造成的;第三个案例,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关于微小昆虫飞行状态的研究工作表明:这种研究的起点与其当下、仪器设备等研究资源所能提供的研究机会密切相关,而且研究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制约和修改着研究目标和问题。
最后,讨论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观点如何能涵盖和融合其他两种观点的逻辑和实践境况,从而提倡一种更加融贯的、历史的和多元化的科学研究起点观。
科学始于问题
科学始于问题摘要:本文探讨了科学起始性的问题。
首先引出了科学始于问题这一观点,然后对科学始于观察、假设或者机会这几种观点进行了否定,再利用波普尔的理论证明了科学始于问题这一观点。
关键字:科学;问题;观察;假设;波普尔首先说一个几乎全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谁呢?牛顿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
话说啊,这个牛顿有一天在苹果树下乘凉,突然有个苹果非常凑巧砸到了牛同学的头上。
牛顿同学在脑袋疼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个苹果为什么往地上落呢?为什么不往天上不平着落呢?由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牛顿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从这个故事可以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由为什么苹果落下这个问题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科学。
换句话说对问题的解答得出了科学,那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什么是科学,什么又是问题。
科学,实际上要定义好科学并不容易,1979年的“辞海”定义科学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1999年,辞海又有了新的定义“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可以看出对科学的定义是有变化的,当然,79年的定义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但是总体上可以看出科学的定义范围是变得更广了的。
那什么是问题呢?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到“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在我看来,所有我们不懂的、我们产生疑惑的东西均是问题。
根据99年的辞海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即是问题,而反应问题规律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也就是说对问题的研究就是科学。
综合来说就是科学始于问题。
在分析科学始于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其他的几个观点,他们认为科学不是始于问题,而是始于观察、假设或者机会。
先看看科学始于观察这个观点,这种观点强调认识的实践基础,是从认识论总体上来提的。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摘要:对于科学研究的起点,历史上存在诸多观点,本文对三种观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阐述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关键词:科学研究;观察;问题;机会一、引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科教兴国”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方针。
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且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地推进科技的蓬勃发展。
科学家们把是否善于提出问题看作是科研工作者科学训练方面的一种最重要的素养。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认为,作为一个学生要会解答习题,但是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则要会提出问题。
这也代表了当前学界的普遍观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在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这段时期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信条。
因为在这段时期,实验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功,所以他们认为科学始于观察,来自观察。
直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出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取代“科学问题始于观察”成为西方哲学家公认的观点。
然而, 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 和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科学研究始于机会”成为一种新的科学起点观。
那么,科学研究究竟是始于什么呢?观察、问题或者是机会?二、“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与“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一直被视为支持着科学积累观,是观察与理论二分之基石。
自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后,由于观察与理论无法截然两分,使得“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相当于“科学研究始于理论”,因此,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受到很大质疑。
第4讲 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和课题
四、问题的分解和转移
1、问题的分解 1)问题的简化 理论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例, 球形的牛 2)问题的分解 分析或还原的方法
2、问题的转移 1)旧问题解决引起新问题 2光的本 质的争论 5、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提出 的种种技术性的问题。
三、课题的选择
1、课题和选题的基本步骤 1)课题:用科学或技术的术语表达的一 个或一组问题。 2)选题的基本步骤 (1)发现或搜寻课题 (2)资料调研和进行试探性的实验 (3)课题论证 (4)课题决策
2、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体现—目的 (1)科学:内—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外—社会需要。 (2)技术:社会需要
2)创造性原则—体现—价值 (1)科学:“只有第一”。 (2)技术:具有局域性。首创和模仿 3)科学性原则—体现—根据 3 — — 遵循基本的科学规律 4)可行性原则 (1)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 问题:为何常常由“可行”变为不可行?
第4讲 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和课 题选择
--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1、科学研究始于(提出)问题
1)何谓问题? (1)发生学的规定:目标状态与现实状 态之间的差距 (2)科学问题:在科学背景知识下提出 说明:要避免模棱两可
2)为何说科学研究始于提出问题 (1)问题导致发现。例:伦琴发现x射线 (2)问题推动研究。例:费马大定理的 证明过程。 xn+yn=zn 其中n 为大于2的自然数, 有无整数解? 1637年由费马(Fermat,16011665)提出 怀尔斯(Wiles, 1953-)在1995年证明了它。
3)科学需要怀疑精神 说明:科学理论不等于真理 (1)学贵善疑 (2)好奇心 例:“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奥尔勃斯(Olbers, 1758-1840) 佯谬 (3)打破固定观念 例:九点连线和六人 过河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在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这段时期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信条。
直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出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取代“科学研究始于观察”成为西方哲学家公认的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说科学研究的出现一定是在问题的提出之后产生的,没有提出问题,就无法产生科学研究。
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一点就是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但提出问题并不一定可以产生科学研究。
波普尔以问题为起点,构想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 TT→ EE→ P2,其中P代表问题,TT代表试探性理论,EE代表排除错误。
简而言之,就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这就是波普尔所描述的科学发展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就问题到新问题的增长模式。
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 把问题的产生归于被确认的理论被证伪之后, 因而新问题的产生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一种理论对科学知识增长所能做出的最持久的贡献, 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
波普尔提出的以问题为起点的科学发展模式是通过揭露科学发展中的两对矛盾(真理与谬误、观察和理论的矛盾) 而构筑出来的。
猜想到反驳本质上是一种用这两对矛盾交叉串联起问题而抽象出科学发展的模式的方法,它揭示了科学发展固有的辩证法, 并且突出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排错过程。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它所研究的“问题”发展的历史,是“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入的历史。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研究天上物体同地上物体是否遵循同样的力学运动规律的问题上,建立了经典物理学定律,使物理学实现了第一次大综合,并引起了用机器替手工业的、生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实际上,提出问题可以说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把提出问题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盲目地跟在所谓的学术前沿后头,把别人的话换个法子说,或者说别人没说完的话,甚至直接重复别人的话。
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 权威资料-科技哲学理论
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论文来源】/B2【期数】2007年04期【论文期刊来源】《哲学研究》(京)2007年1期第98~104页【作者简介】吴彤,清华与哲学研究中心。
一、导言:研究缘起和背景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它的不同认识也是区分不同科学哲学观点的一个重要界石。
自波普尔提出科学研究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后①,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变得似乎已无人问津,而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则大行其道。
②然而,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和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起点观正在悄然形成之中,这就是主张:科学研究始于机会。
本文依据劳斯等人的观点,对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科学起点观做出,并初步讨论了这三种起点观的区别和新机会观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本文的逻辑展开如下。
首先,论证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观点及其立论基础,并讨论该观点与其他两种观点的重大区别及其意义。
其次,给出支持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观点的和现实案例。
我将给出三个案例,以证伪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
虽然按照波普尔的说法,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我们只需找到一个反例就能够证伪它,但三个不同的案例会增加我们论证的强度。
其中第一个案例,源于劳斯和平奇等人的研究,是关于历史上科学家对于太阳中微子进行研究形成机会的案例;第二个案例,来自关于复杂性研究领域: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研究起源于启发和圣菲研究所急欲寻求到资助的机会造成的;第三个案例,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关于微小昆虫飞行状态的研究工作表明:这种研究的起点与其当下、仪器设备等研究资源所能提供的研究机会密切相关,而且研究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制约和修改着研究目标和问题。
最后,讨论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观点如何能涵盖和融合其他两种观点的逻辑和实践境况,从而提倡一种更加融贯的、历史的和多元化的科学研究起点观。
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 5、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
• (2)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产生矛盾时, 产生科学问题。 • (3)已有理论之间产生矛盾时,产生科 学问题。
END
应注意:求解应答域错误会劳而无功 • 例如,两千多年来,许多数学家为直接 证明欧式几何中的第五公设耗尽心血, 但一无所获。直到19世纪初,俄国数学 家罗巴切夫斯基等提出反问题,即第五 公设不可证明,改变了应答域和问题的 目标,采用反证法,创立了非欧几何, 这一科学问题才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所 以,科学问题应答域的设立是否合理, 直接决定问题是否有解。
古希腊悖论: 鳄鱼与小孩
一条鳄鱼从一位母亲手里抢走了一个小孩,鳄鱼想吃掉小孩,但又想 吃得名正言顺,心安理得,于是鳄鱼对这位母亲说:“只要你回答对了我 的问题,我就不吃你的小孩。我的问题是,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小孩?” 母 亲该怎么回答呢?
19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 论,集合论刚产生时,曾遭到许多人的猛烈攻 击。但不久这一开创性成果就为广大数学家所 接受了,并且获得广泛而高度的赞誉。数学家 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 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 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 上。” 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1900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 勒就曾兴高采烈地宣称:“… …借助集合论 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 …今天, 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 但 是,罗素悖论的出现打破了数学家的美梦。
②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 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有关的材料披 搜集起来,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任其流散,不在科 学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
③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 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 或着手建立新理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问题既 是旧理论的终点也是新理论的起点
研究问题的确定 阅文献查
研究问题的确定一、研究问题的选择明确研究问题,是研究过程中为了获得理想答案的重要一环。
充分地确定问题是研究过程展开的必要条件。
因研究的类型不同,对问题的确认程度也有所不同。
对一个研究问题的确认不仅仅是就所涉及的领域提供一个具体的陈述或问题。
确认的第一步是选择好研究的题目,然后是对题目的具体陈述。
㈠、正确选定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1、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对人类未知的问题作出解答。
科学研究固然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往往是引出更深的问题,正是“问题”的深入导致研究的深入。
就研究者本身而言,在自己研究领域内发现和提出一个有科学意义的问题,本身就是认识的成果。
能否善于提出问题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它决定研究价值大小,决定研究的成功与否。
选题不当是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2、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教育现象和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所以,应该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意义的规律性问题,抓住教育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来研究,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研究的效益。
回顾以往,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在选题上走了一些弯路,至今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具体表现为: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关系上,较偏重理论的思辨性研究,对大量的教育实际问题不够关心,提供给实际工作者的知识和方法不一定切合教育发展实际,缺少透彻的问题说明和系统的理论建树。
而应用研究则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缺乏理论指导且处于较低水平。
3、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独立地判断和正确地选题是衡量科学工作者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原因在于,研究课题的确定,意味着研究者要善于从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间,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种种矛盾的透彻分析中,发现、提出和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问题,它是科研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对形势的判断力以及胆识的综合反映。
㈡、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选定的问题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相关其他领域,如心理学、哲学等有高的外部价值。
最新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提要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P109-110;P181-183答:因为科学研究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
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
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
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从哲学认识论上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在科学上,由于科学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科学认识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所以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经验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波普尔认为,科学应当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所以,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经验开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所以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2、许多科学认为:人类要是不能够与其它生物取得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在生物圈中和其它生物互济共存,共结果必须受到客观规律的处罚,甚至会遭灭顶之灾。
这句话告诉我们正确的生态伦理态度是什么?P109答:正确的生态伦理态度1.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要把人类只是作为自然的一员,而不是成为自然的主宰;2.在处理代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3.在处理代内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重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而不要只重视个体,或是某个地区、某个集团、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利益;4.在对待种际的关系问题上,要尊重动物的生存发展权。
总之,人类必须对以前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并转变到自然中心主义的发展价值观上来,在发展的时候不要单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而要从整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出发,即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便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自辩—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
自辩—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
1、何谓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目标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
2、何谓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
3、我认为科学是始于问题的。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只有提出科学问题由此引起人们的思考才有可能建立科学理论和形成科学知识。
科学起点:观察和问题(始于观察,始于问题的对错)
科学起点:观察和问题(始于观察,始于问题的对错)。
关于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存在着两大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和实验。
的确,作为一般的认识过程式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作为感性认识的观察和实验当然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理性认识的经验前提,但这并不意味观察或实验是科研的起点。
因为科学研究是典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它不是消极的等待自然界暴露出自身的奥妙---规律性,因果性,而是积极的探索自然界,表现为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意味着科研的开始,解决问题意味着科学理论的建立。
而问题的提出尽管与观察到事实有关,但如果单纯记录了某种现象,而没有从中引出科学问题,那么不管这种现象多么新奇,也只是过眼云烟,不会把人们带入真正的科学研究。
而只有从观察的现象中引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一步观察,才能真正进入探索未知的研究工作。
由此可见,与其说科学研究产生于观察,不如说真正的研究是从新的观察事物何以会与原有理论规范不一致这个问题开始的。
科学问题是科研的起点,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主线,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始终。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摘要:关于科学研究起始性的问题,本文针对科学研究是始于问题而不是观察或者假设这个命题进行了分析和证明,对于现阶段科学研究中弄清楚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有很具体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研究观察假设问题意义一、相关基本概念作为理工科研究生,科学研究成为了我们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科研也直接关系到毕业、学位等等问题。
有关科学研究的起始问题,认真考虑一下也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在哲学历史上,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1],亨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假说”,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1]等基本观点,都不乏有说服力的陈述,我的观点则是同意波普尔所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1,2]。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什么是问题呢?问题就是一些矛盾和不一致。
第一,理论与观察不一致。
第二,理论与理论之间不一致。
第三,理论内部不一致[2]。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有其范围和精度的局限性[1]。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理论知识,对于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性的说明,若验证是正确的,将发展成理论[2]。
根据两者的定义,科学研究就是要得到一种理论,而这个理论是能被别人认同的而且可以解释一些现行理论不可以解释的客观现象的,而问题就是现行理论不能解释的矛盾。
观察只是为了得到问题,是问题的之前一个步骤,假设是得出问题之后提出假设,又是问题之后一个步骤。
二、论证过程根据以上概念,我提出以下命题: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观察或者假设。
根据波普的理论,科学研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P1TT EE P2。
P1代表提出的问题,TT代表假设,EE代表证伪,P2代表提出新的问题[3]。
根据以上对于科学研究和问题的定义,假如加入发现问题的过程,将科学研究细化为如下:A1(观察现象)B1(寻找理论解释),若没有疑问,则返回A2(观察新现象):若有疑问,则返回P1(提出问题)TT EE P2。
科学研究是始于问题还是观察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释社会现象及指导社会实践和社会斗争方面发展更为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继承人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把主要精力都倾注在领导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事业上,因此客观上,不可能对涉及科学及科学发展的每一细节给予深入研究,有时对自然科学考察的过程还常常会因社会斗争的需要而被中断,即使象《自然辩证法》这样的巨著,恩格斯在有生之年也没有来得及把手稿整理出来.正如恩格斯自己所说:"自从卡尔·马克思去世之后,更紧迫的责任占去了我全部的时间,所以我不得不中断我的工作".更何况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新现象,新发现和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这正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在另一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和哲学上的科学哲学家们却对这些具体对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譬如说,有关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亨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假说",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等基本观点,都包含有某些合理之处,值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去研究.其实,观察,假说和问题常常是相互重叠的,可以是假说和问题指导观察,也可以是观察引发问题或假说,在科学史上都可以找到各自的证据.在科学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观察往往先于问题或假说;当科学进入综合阶段,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与日常经验越来越远时,直接观察更为困难,通过假说或发现问题来建立理论或指导实验和观察,已成为科学研究最常见的程序.另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然科学本身是唯物主义的,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因此,研究自然科学为主要对象的科学哲学在若干观点上接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是很自然的,例如科学哲学家福尔迈在它的专著《进化认识论》中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但又能被我们可知的外部世界,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现实范围之间都有一种连续性(或准连续性)关联.由此可见,科学哲学并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格格不入,科学哲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借鉴和研究的方面,特别是科学哲学各流派对有关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研究的锲而不舍,细致分解,另辟蹊径的哲学思维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波普尔认为,从科学发展来讲,科学开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些矛盾和不一致.第一,理论与观察不一致.第二,理论与理论之间不一致.第三,理论内部不一致.有了这些不一致的问题,人们就要对它进行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因此他才断言,"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这是波普尔的著名论断。
自然辩证法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研究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探究——论批判性思维的应用摘要:本文围绕“科学研究是否始于问题”进行论证探究,分析了这一论题的准确性。
批判性思维可以使你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找着科学的方向。
本文对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展开问题之旅进行了简单的方略探讨。
批判性思维的合理把握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趋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思维和眼界是在科学研究之前更重要的事情。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提问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个论题是否准确。
用批判性的思维来看待,应该这样问: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始于问题吗?是否对一个个精准合理的问题的条理严谨的一一回答便是研究的一种科学化?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统计数据、量化研究,而后才能得出结论。
换一个思维角度,当我们开始怀疑“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时,是否才真正开始了科学之旅?再进一步追问,当我们怀疑一切存在的合理性并开始寻找答案时,科学才得以成为我们坚信奉行的生活准则吧?毕竟说服所有人或者说大部分人是需要付出辛劳并且需要时间的。
这样,“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就是准确的论题了。
科学研究只能始于问题?那叙述描述性的总结,是不是也是科学研究的开端呢?这些总结类的作为,追本溯源,最开始的着笔不也是始于解答疑惑吗?这样看来,对问题的回答确是科学研究的开端。
对事物好奇,对事物质疑,有提出问题的冲动,这便是批判性思维了。
一、批判性思维你要提问作为科学研究的开端,批判性思维,其主要内容主要涵盖: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提出;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激发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是有迹可循的:将自己的海绵式思维(被动的充分吸收外界的信息,而后才展开思考)转化成淘金式思维(积极主动的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再有就是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和一厢情愿,只有在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自己所持的观点笃行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的投入,避免一厢情愿式的“奇迹式思考”,避免当科学还不能提供有些事较能令人接受的解释时依赖奇迹来掌控科学无法掌控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摘要:对于科学研究的起点,历史上存在诸多观点,本文对三种观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阐述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关键词:科学研究;观察;问题;机会一、引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科教兴国”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方针。
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且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地推进科技的蓬勃发展。
科学家们把是否善于提出问题看作是科研工作者科学训练方面的一种最重要的素养。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认为,作为一个学生要会解答习题,但是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则要会提出问题。
这也代表了当前学界的普遍观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在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这段时期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信条。
因为在这段时期,实验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功,所以他们认为科学始于观察,来自观察。
直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出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取代“科学问题始于观察”成为西方哲学家公认的观点。
然而, 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和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科学研究始于机会”成为一种新的科学起点观。
那么,科学研究究竟是始于什么呢?观察、问题或者是机会?二、“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与“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一直被视为支持着科学积累观,是观察与理论二分之基石。
自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后,由于观察与理论无法截然两分,使得“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相当于“科学研究始于理论”,因此,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受到很大质疑。
把观察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无法回答“究竟要观察什么”的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又称为波普尔理论[1],即P1→TT→EE→P2其中,P1是问题,TT是试探性的理论,就是假设;EE是证伪,消除谬论;P2是最后产生的新问题。
在这样一个研究过程中,问题是出发点,正是问题推动着人们学习和思索、实验和观察。
人们提出假设和理论,又对假设和理论进行验证。
在这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P2,P2又推动人们迸入新的研究过程。
如此往复,就越来越逼近客观真理。
简而言之,就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这就是波普尔所描述的科学发展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就问题到新问题的增长模式。
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把问题的产生归于被确认的理论被证伪之后,因而新问题的产生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一种理论对科学知识增长所能做出的最持久的贡献,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
波普尔提出的以问题为起点的科学发展模式是通过揭露科学发展中的两对矛盾(真理与谬误、观察和理论的矛盾)而构筑出来的。
这个模式破除了科学的两个迷信(“科学”即真理,真理即经验事实概括归纳的结果),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猜想到反驳本质上是一种用这两对矛盾交叉串联起问题而抽象出科学发展的模式的方法。
它揭示了科学发展固有的辩证法,并且突出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排错过程。
吴彤[2]认为仅仅根据科学要研究问题以及问题可能指导观察什么,是推不出问题一定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的;其次,不是所有已经显现的问题都能构成科学研究的问题,更不要说那些潜在的问题,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它们对科学家意味着“无”)。
即便进入科学家研究视野中的问题,如果没有机会、能力和资源的支持,也不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当下研究的问题。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这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有当天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及其资源仪器达到一定水准时,才构成天文学研究的问题。
换句话说,没有机会,科学家不会意识到问题;没有机会或者研究条件不具备,即便意识到问题,科学家也无法进行真正的研究。
所以,一概而论地、全称肯定地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不能成立的。
我们的科学方法论教科书在讨论获取科学问题的原则(即获取的规范性)时,常认为有四项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创新性、需要性和可行性。
这最后一条可行性原则,正是在讲机会、资源的评估。
基于此,吴彤认为观察、问题和机会共同形成一种科学研究的起点性链条,形成实践性的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1)通过机会性寻视,我们在评估自己和同行所掌控的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先前的实践寻找合适的研究项目或者问题;(2)然后通过问题,我们去更加具体地实践,并且观察到新的差异和推进原有的研究;(3)接着在原有研究推进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实验室中的科学家社会协商的实践,寻找研究的新机会。
三、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开始要明晰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对“科学研究”和“问题”的理解。
在以上的三种理论中,“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这一论点已经受到很大质疑;“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新的研究理论又支撑“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笔者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指的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出现一定是在问题的提出之后产生的,没有提出问题,就无法产生科学研究,因此问题理所当然的成为科学研究的起点。
但这并不代表问题的提出一定可以产生科学研究,以问题出发,探讨一些无法产科学研究的问题,进而证伪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都是错误的。
即问题并不是是科学研究的充要条件,而仅仅是其必要不充分条件,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研究,有问题不一定会产生科学研究,而吴彤[2]以“不是所有已经显现的问题都能构成科学研究的问题”才证伪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显然是错误。
既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产生科学研究,那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构成科学研究的问题呢?有人认为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开始的。
长期以来,科学问题的定义在学术界存在着许多的说法[3],有一定代表性的定义至少有30种,其中较典型的观点有:(1)科学问题就是一个智力上的愿望;(2)科学问题就是背景知识中固有的预期与其所提出的观察或某种假说等新发现之间的冲突和矛盾;(3)科学问题就是解释的理想与目前的能力的差距,即科学问题=解释的理想—目前的能力;(4)科学问题是基于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完成、积累( 理论上或经验上的已知事实,即它的各阶段上的确实知识),为解决某种未知而提出的任务;(5)科学问题是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的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6)科学问题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已知状态与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矛盾的主观反映,其主观表述为疑问句的形式;(7)科学问题是在已知科学知识基础上提出的未知;(8)科学问题是基于某种已经完成了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 为解决应该而有可能知的未知而提出的任务;(9)科学问题是某个给定的情境状态与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10)社会的需要常常对科学提出任务,通过科学,工作者的理解转变为科学问题;(11)问题就是矛盾,科学,问题就是科学中的矛盾;(12)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 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无确定的答案;(13)科学问题是科技人员在科技研究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科技认知的范畴,是科研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14)科学问题指的是科学认识主体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下,在一定的真实的应答范围内以主观形式表达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客体的欲知且能知的未知内容;等等。
可以将科学问题总结为:具有一定联想思维能力和背景知识且遇事总能知其所以然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特定知识背景条件下,对已知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和客观事实,经过主动性思维、分析、归纳、总结后提出的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
即满足科学性、创新性、需要性和可行性的问题。
而关于科学研究应该将其定义为:科学研究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智慧,为确切描述、解释、说明和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从事探索未知答案的创造性活动的总和。
换句话说,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探索未知答案的过程,一些具有一定联想思维能力和背景知识的人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智慧,以主动发现和选定科学问题为起点,通过不断地实验、观察、分析、思考、推理和论证等手段获得科学事实,从而在科学地描述并说明原本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和客观事实存在的同时,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科学理论的过程。
客观世界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大量的已知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和客观事实(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联想思维能力及一定背景知识且遇事总能知其所以然的人们(充分条件),才能够经过主动性的、创造性的思维发现异常现象及未被认识的客观事实,从而客观地提出科学问题。
而当科学问题一旦得以提出,则寻求合理的描述及确切的解答便成为了唯一明确的科学研究方向和目标,以至科学研究也才有了实际的意义。
换句话说, 也正是因为有了科学问题这一载体,才能附着上科学研究的外衣,也才有了已掌握一定知识和智慧的人们经过艰苦的创造性探索活动(科学研究)而获得科学问题正确解答的可能。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它所研究的“问题”发展的历史,是“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入的历史。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研究天上物体同地上物体是否遵循同样的力学运动规律的问题上,建立了经典物理学定律,使物理学实现了第一次大综合,并引起了用机器替手工业的、生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20世纪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针对不同的惯性系统中,物体运动时间是否绝对不变,为什么物体的重量和惯性都与质量成比例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从而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带来了现代物理学的巨大发展。
参考文献1.波普尔.1986年:《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吴彤. 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J]. 哲学研究,2007(1):98-1043.余伟. 试论“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开始”[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3(1):75-774.。